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儺面具

(面具造型)

鎖定
儺面具是中國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於儺儀儺舞儺戲
儺面具種類眾多,造型各異,均為楊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後敷彩上漆,表現出粗獷樸拙、莊典華麗。
儺面具是中國傳統工藝的一種,在其湘東儺面具瀘溪儺面具繼承了宋代儺面雕刻技藝。
2006年5月萍鄉湘東儺面具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申遺作品440尊儺面具的創作人賴明德處士,即項目説明中的“祖傳三代,繼承的是宋代儺面雕刻技藝”的繼承人,該440尊儺面具之後被萍鄉安源影視城收藏。儺面具申遺成功後,當地政府對儺面具進行了開發和保護,彭國龍入選儺文化傳承人保護基地首批儺面雕刻傳承人、省級非物質遺產項目萍鄉湘東儺面具代表性傳承人。 [2] 
2007年德江儺面具入選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傳承人為王國華。 [4] 
2008年,瀘溪儺面具入選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  梁鐵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
中文名
儺面具
外文名
Nuo Mask
所屬地區
江西萍鄉、貴州德江、湖南瀘溪
遺產級別
國家級、省級

儺面具簡要介紹

儺面具
儺面具(2張)
儺面具是儺文化中儺祭、儺儀中使用的道具,是較為原始的面具造型,是原始的圖騰再現,是祛災納祥的吉祥象徵,是自遠古時代以來人們的重要精神力量
儺面具經歷了從原始神靈崇拜到娛神、娛人的類型變化,具有宗教藝術的品位和民間藝術的特徵。
儺面具根植於民間,凝聚了世代民眾的審美情趣,更反應出人的一種本質力量,許多儺面具堪稱藝術精品,面具特徵或寫實、或抽象,粗獷猙獰。它不僅驅鬼.避邪,而且祈福佑吉、除病滅災、鎮宅、求子、興旺,給商業帶來無限生機等等,多姿多彩的儺面具藝術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博物的標誌,文化的象徵 [6-7] 

儺面具藝術風格

儺面具 儺面具
儺面具的藝術風格,雖渾厚、粗獷,但民間工匠製作時憑着傳統的雕刻技藝,簡潔明快的刀法、柔美流暢的線條,雕刻出各種不同的造型面具來刻畫每個面具在戲曲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和身份,讓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是神是鬼、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文是武、是和尚還是道人或是丑角。其表現手法主要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的剽悍、兇猛、猙獰、威武、嚴厲、穩重、深沉、冷靜、英氣、狂傲、奸詐、滑稽、忠誠、正直、剛烈、反常、和藹、温柔、妍麗、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通過精雕細刻、講究色彩,拙樸的民間造型手法賦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的刻劃出了民間神話中的神靈、鬼怪及傳説中各類人物的喜、怒、哀、樂、表情豐富,性格鮮明,令人歎為觀止。 [6] 

儺面具品種分類

儺面具儺祭

儺面具圖片二 儺面具圖片二 [8]
中國古代有三大祭祀。臘祭,也稱“八臘”,祭典神農氏,保佑農事風調雨順。
雩祭,也稱“打旱魃”是乾旱之年的求雨祭祀。
儺祭是驅鬼逐疫的儀式,是中國古代三大祭祀中影響最大,最為隆重的祭祀活動。有“天子儺”、“國儺”、“大儺”之分。“天子儺”為天子專用,僅限於太社的範圍之內,諸侯與庶民不得參與,“國儺”不得越出國社的範圍,供天子與諸侯共同享用,“大儺”下及庶民,舉國上下共同舉行,故又稱“鄉儺”。
贛儺是屬於“鄉儺”範疇。“天子儺”或“國儺”較早進入“雅”文化範圍,步入宮廷成為禮制,逐漸走向封閉僵化。而“鄉儺”則一直活躍在“俗文化”範圍,成為民間禮俗,延綿幾千年,仍有遺存。

儺面具贛儺

江西是中國儺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9]  創造了燦爛的江西青銅文化新幹縣太洋洲商墓出土的青銅雙角神人面具,透露了贛儺濫觴的信息。 [9]  贛儺是中國儺的一部分,具有中國儺共有的特徵。但贛儺又是地域儺文化,而且經歷數千年積澱傳承,形成了獨具物色的鮮明特點。 贛儺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古代儺祭儀式。
南豐縣石郵村的“跳儺”是中國極為罕有的古代儺祭儀式的遺存,它與《漢書·藝文志》所載漢代宮儺基本方面相似得令人瞠目。
彭澤縣老屋灣的“打野貓”充溢着古代鄉人儺的意藴,是一種充滿宗教意義的逐疫儀式,這在當今中國儺文化中實屬鮮見。

儺面具南豐儺面具

南豐儺面具雕刻是優秀的傳統美術,它產生於漢初,發展於唐宋,繁榮於明清。2010年6月,南豐儺面具雕刻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豐儺面具雕刻採用“一面三巴掌”方法,確定臉面與頭盔的比例關係。然後按古代肖像畫三停五眼”法確定五官位置。面部豎分為三部分,稱“三停”(上停、中停、下停),橫分為五部分,即“五眼”。定形後就是刻初坯,按古代肖像畫“五嶽”法處理,“五嶽”即鼻為中嶽,額為南嶽,左顴為東嶽,右顴為西嶽,下額為北嶽。鼻為五嶽之首,是第一制高點;次為額部、眼泡,再次為左右臉額,最低點是鼻翼和嘴角。採用削減法,以鼻高為準,依次降低,刻出不同角色不同表情的眼、眉、嘴、鼻大體形狀和頭盔輪廓。雙耳都較扁平,但耳朵比真人更長,耳孔定在眉線上,繩子穿過耳孔綁在後腦勺上,使面具罩在臉上非常穩定牢固。初坯刻好後、要將面具背面掏空。若要安心詞(心詞,類似桃符功能),頭部背面需留空擋。刻完初坯後,一件作品的雛形就基本確定,在此之後,還需經過修飾、拋光、刮灰、上漆、裝飾等環節。 [11] 
南豐儺木雕面具按神的屬性來分,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
儺面具 儺面具
正神類:如儺公儺婆、和合二仙等。他們都是正直、善良、温和的神祇。雕刻藝人抓住他們的性格特點,將其塑造成慈眉善眼、寬臉長耳、面帶微笑的形象。
色彩柔和協調,使人感到十分親切可愛;給人的印象,並不是享受人間香火的神祇,而是慈祥温厚的民間老人。
凶神類:如開山、鍾馗、魁星等。他們都是一些勇武、兇悍、威嚴的神祇。雕刻藝人以頭上長角、嘴吐獠牙、暴珠豎眉等,突出其精神氣質。給人印象深刻。
世俗人物類:這類儺面具又可按人物性格分為正面人物和丑角人物,其共同特點是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實,少有神氣和鬼氣。正面人物如唐僧關公、趙雲等,五官端正,眉目清秀,顯出淳樸忠厚的個性。
儺面具 儺面具
丑角人物如豬八戒、孫悟空等,翹嘴皺鼻,細眉小眼,給人以幽默滑稽之感。在儺舞,扣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增添喜劇色彩。

儺面具儺文化信仰

木雕儺面具 木雕儺面具
儺舞又稱鬼戲的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10]  儺作為一種遠古歷史文化遺存,其變異的紛紜、文化內涵的豐厚,生命力的頑強是驚人的。中國儺文化的叢系,包括儺的觀念、儺的文化根基、儺舞儺儀儺戲、儺神、儺面、儺壇(堂)、儺器、儺畫,以及有關的驅鬼活動、祭祀酬神活動和求子、度關、醫療、娛樂、建房、超度等法事活動。
由於儺文化的存在和長期傳承,使儺文化區(圈)的其他文化,如口頭文藝、神話、傳説、語言、文字、繪畫、雕刻、彩畫、音樂、以及衣食住行,均受不同程度影響與制約,從而呈現出某些不同的色彩。如此龐大的文化叢系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影響,其廣闊度更難以估計。
從掌握的資料看,在中國黃河長江珠江流域,以及東北和西北地區,都有過儺戲、儺文化的存在,並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傳承着,形成一個東起蘇皖贛,中經兩湖、兩廣,西至川、黔、滇、藏,北至陝、晉、冀、內蒙、新疆及東北的儺(巫)文化、儺戲圈。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影響,一般民眾的系統宗教觀念相對薄弱,許多人對鬼神命運抱着“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態度,對民間宗教信仰採取一種世俗化很強的現實態度,對大多數的信仰者而言,寺廟只是他們燒香、祈神求財解厄的場所,至於這些神明屬於什麼教派並不重要。“見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是一般民間宗教信仰者的心態表露。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