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歸義軍節度使

鎖定
歸義軍是中國唐朝末年、五代十國直到宋朝初年,以河西地區敦煌核心的漢人地方政權。由唐朝名將張議潮建立,並推翻了當時吐蕃貴族對沙州持續60年的統治,在張議潮手中歸義軍勢力基本達到了極盛,一度統治了河西地區十一個州, [6]  歷經張氏、曹氏兩個氏族統治時期。
840年,回鶻汗國滅亡,大批迴鶻流落河西走廊 [2]  。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收復瓜沙二州,三年收復甘、肅二州,四年收復伊州鹹通二年(861年)收復涼州,“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户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歸”。
鹹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鶻入侵,於西桐海為張淮深所敗,鹹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又為張淮深所敗。唐末,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鹹平五年(1002),歸義軍再度與甘州回鶻發生戰爭,歸義軍內部發生兵變,曹延祿與弟弟曹延瑞和族子曹宗壽被脅迫自殺。曹宗壽掌握了歸義軍政權,宋朝以羈縻對待。歸義軍和遼朝開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滅于闐王國,寺院僧人聞訊,十分恐懼,將文物藏在隱蔽的洞窟中,這就是日後的敦煌遺書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壽去世,兒子曹賢順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聖元年(1023),曹賢順曾兩次向宋進貢物品。景祐三年(1036年),歸義軍為李元昊所滅,第八任節度使曹賢順以千騎投降西夏。
節度押衙是歸義軍政權的中堅支柱和核心力量。節度使通過押衙,將各個階層的官員都納入歸義軍府的系統中,擴大了歸義軍政權的統治基礎。
中文名
歸義軍
外文名
Guiyi Army
建立者
張議潮
屬    性
地方政權武裝

目錄

  1. 1 歷史
  2. 陷落
  3. 起義
  4. 鼎盛
  5. 掣肘
  1. 治世
  2. 內亂
  3. 復興
  4. 附庸
  5. 衰亡
  1. 2 僚屬
  2. 3 臣民
  3. 4 節度使世系

歸義軍節度使歷史

歸義軍節度使陷落

歸義軍節度使 歸義軍節度使
前涼張駿將敦煌、晉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營合併,稱作沙州,以楊宣為刺史治所設在敦煌郡,唐初改名為沙州,下轄敦煌﹑壽昌二縣,郡治敦煌(今甘肅敦煌市城西)。沙州地處河西走廊西端,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站口。
瓜沙甘肅涼伊諸州 瓜沙甘肅涼伊諸州
唐在沙州城內常駐有豆盧軍四千三百人,隸屬於河西節度使(駐涼州)。安史之亂時,唐朝徵調隴右﹑河西諸軍入援內地,吐蕃乘虛進攻隴右﹑河西,約在廣德二年(764)或稍後攻陷涼州(今甘肅武威),大曆元年(766)又陷甘州(今甘肅張掖)﹑肅州(今甘肅酒泉),唐移河西節度使治沙州。沙州和內地的交通被阻絕,但沙州人民仍堅守那裏,直到德宗貞元三年(787)才投降。從此沙州被吐蕃貴族統治六十餘年。

歸義軍節度使起義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沙州漢族人民趁吐蕃勢力衰弱時,在張議潮的領導下舉行起義,趕走吐蕃鎮將,並遣使取道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梁素海東南緣)上表唐朝,報告沙州的歸復。

歸義軍節度使鼎盛

接着,張議潮又遣兄張議潭攜歸義軍收復的瓜﹑沙﹑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的地圖﹑户籍奉獻給朝廷,這表明河西地區又重為唐有。大中五年朝廷才得到表奏,決定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鹹通初議潮又收復涼州

歸義軍節度使掣肘

唐懿宗鹹通八年(867),議潮入朝長安( 據推測,很有可能是到長安為質),行前命侄子張淮深主持歸義軍軍政事務。沙州沉浸在“修文獻捷,萬乘忻歡,讚美功臣,良增驚歎。 便馳星使,重賜功勳,甲士春冬,例沾衣賜,轉授檢校司空,食實封二百户”歡騰海洋中時,唐朝朝廷對歸義軍的猜疑與忌恨也與日俱增,並迫不及待的試圖削弱歸義軍勢力。唐朝將“嗢末百姓”、龐特勤、安寧、僕固俊視為可以牽制和阻礙歸義軍的勢力予以扶持。因晚唐的掣肘歸義軍用來制衡龐特勤的盟友西州回鶻牧守安寧,庭州回鶻首領僕固俊在張淮深時相繼被分割叛去。 [3] 

歸義軍節度使治世

張淮深繼位後繼續改善周遭外交環境,並率領麾下漢人、吐蕃、嗢末、吐谷渾等民族擊潰南下回鶻的抄掠以及此後在沙州及西桐等地連續擊敗回鶻,擒獲回鶻王子。鹹通八年(867)至乾符三年(876)間,歸義軍勢力不斷擴張,以後的張淮深初期,歸義軍依然四面出擊,對外關係處於主動地位。“前文缺,1.城悉皆殘破。回鶻狼性,綏撫甚難。僕固俊獨2. 守西[州],兵[力]甚寡,百姓離散,拾不壹存,蟲蝗為3. 災,數年荒歉。至於符印,亦早輪墜。降人歸投,4. 因來送納僕固俊銀鑄印壹面,臣已收得。不(),後文缺。”鹹通七年僕固俊崛起之時,他佔據的北庭、輪台、清鎮和西州四地;而在文書寫成的年代,僕固俊的勢力收縮到西州一地。文書強烈地暗示了歸義軍節度使請求代領西州之意,也能説明這份文書是歸義軍首領奏請攻打西州之作。雖然在唐舅保護下歸義軍首領沒敢直領西州,但張淮深得心應手的回擊周邊的割據勢力的侵犯,使歸義軍百姓在動盪的時代格局中,保有一處安樂的桃源。“僕射(淮深)之政,遠蕃歸仁,塞下清晏。”歸義軍百姓稱其“文治武功,不下議潮”,並有詩讚曰:“自從司徒歸闕後,有我尚書獨進奏。□節河西理五州,德化恩沾及飛走。天生神將□ 英謀,南破西戎北掃胡。萬里能令烽火滅,百城黔首賀來蘇”。在《張淮深墓誌銘》中稱頌這段時間為“乾符之政”。 [4] 

歸義軍節度使內亂

張淮深繼續抗擊回鶻的騷擾。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保持了歸義軍轄區的安定。但到了乾符三年(876年),歸義軍內部的繼承問題使歸義軍消耗了大量精力,於是西州回鶻趁機攻陷了張淮深所領的伊州(今新疆哈密),張淮深的勢力下降。黃巢大亂後,張淮鼎回到敦煌,擔任沙州刺史,得到歸義軍內部實力人物張文徹的支持,大順元年(890)至乾寧三年(896),歸義軍內部接連發生政變。先是(890)張淮深和妻、子被他弟弟張淮鼎(張議潮的兒子)所殺,繼而是(892)索勳篡權,兩年後(894)嫁給李明振的張議潮第十四女又與諸子合力除掉了索勳,除掉索勳後,張議潮之孫張承奉方掌控實權。歸義軍的內亂給活動在其周邊和轄區內的少數民族提供了機會,甘州被回鶻攻佔,佔據肅州的龍家也不再聽從歸義軍的號令。涼州因有甘、肅二州相隔,實際上也脱離了歸義軍的控制。

歸義軍節度使復興

唐宣宗 唐宣宗
至九世紀末十世紀初時,歸義軍實際控制的已僅有瓜沙二州了。張承奉不甘坐守瓜沙,想用武力恢復歸義軍興盛時的舊疆,並在開平四年(910)建立了"西漢金山國",自稱至文神武天子。因與後梁交惡,連年的戰爭使瓜沙地區經濟凋零,不少百姓家破人亡,境內"號哭之聲不止,怨恨之氣沖天"。失去人民支持的張承奉政權終於在開平五年被甘州回鶻擊敗,被迫認回鶻可汗為父,成為甘州回鶻政權的附庸。 [1] 

歸義軍節度使附庸

乾化四年(914),沙州的另一個大族曹氏家族中的曹仁貴(後更名曹議金)取代了張承奉,恢復了歸義軍稱號,瓜沙地區社會日趨安定,經濟繁榮。議金後,兒子孫子相繼,這一時期先後有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祿等為節度使,凡七代,至公元1002年,將近90年時間,敦煌地區經歷了從動盪不安到繁榮穩定的歷史過程。曹氏歸義軍政權吸取了張承奉失敗的教訓,他們努力改善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關係,通過聯姻等辦法與甘州回鶻西州回鶻、于闐等少數民族政權建立了在平等基礎上友好往來的新關係,以圖共存。同時積極恢復與中原王朝的統屬關係,接受中原王朝的封號,奉中原正朔,利用舊日唐朝在各族人民心目中的聲威,以求在西北各民族中樹立自己的正統地位。對內繼續吸收瓜沙望族和少數民族頭面人物參加歸義軍政權,以擴大政治基礎。這些措施使曹氏歸義軍政權既得到了中原王朝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承認,也得到了境內兵民的支持,使其能在五代、宋初複雜的民族關係中得以生存、發展。而且,河西西部與西域各綠洲王國間的友好往來及由此帶來的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還為密切中原王朝與這些地區的聯繫和中西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歸義軍節度使衰亡

曹延祿執政晚期,歸義軍再度與甘州回鶻發生戰爭,引起瓜沙民眾的不滿。鹹平五年(1002),歸義軍內部發生兵變,曹延祿與弟曹延瑞被迫自殺。延祿的族子曹宗壽在眾人推舉下掌握了歸義軍政權,宋廷遂任命曹宗壽為歸義軍節度使。戰爭和內亂使曹氏歸義軍政權迅速衰落,而沙州地區的回鶻勢力在這一時期卻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與歸義軍政權抗衡的重要力量。此時,歸義軍政權已不堪一擊,任何外來的攻擊和內部的騷亂都足以使其傾覆。這使得在歸義軍政權庇護下的沙州佛教勢力感到極度恐慌。天禧四年(1020)和天聖元年(1023),曹賢順曾兩次向宋廷進貢物品。景祐三年(1036)李元昊滅亡歸義軍政權,曹賢順西夏投降。

歸義軍節度使僚屬

高進達、洪辯、悟真、索忠顗、王景翼、康通信、僕固俊、安寧、李明振、索勳、曹議金、羅通達張良真閻子悦、宋惠信。

歸義軍節度使臣民

漢人、羌人、吐蕃、粟特、回鶻、龍家、嗢末百姓、吐谷渾、達怛。 [5] 

歸義軍節度使節度使世系

歷代歸義軍節度使(848~1035)
世系
稱號
姓名
在位時間
第一代
歸義軍節度使
848年—867年
第二代
歸義軍節度使
867年—890年
第三代
歸義軍節度使
890年—892年
第四代
歸義軍節度使
892年—894年
第五代
歸義軍節度使
894年—910年
第六代
歸義軍節度使
914年—935年
第七代
歸義軍節度使
935年—939年
第八代
歸義軍節度使
939年—944年
第九代
歸義軍節度使
944年—974年
第十代
歸義軍節度使
974年—976年
第十一代
歸義軍節度使
976年—1002年
第十二代
歸義軍節度使
1002年—1014年
第十三代
歸義軍節度使
1014年—1035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