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梁素海

(黃河流域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境內湖泊)

鎖定
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紅柳湖” [20]  ,位於黃河“幾字彎”頂部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是歷史上黃河改道南移後,北支烏加河和河套地區灌渠排水匯流而成形成的河跡湖。2010年後,烏梁素海面積一般穩定在293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烏加河、莫楞河、烏松圖勒河、額爾登河,及塔布渠、義和渠等灌溉渠道。通過河套總排幹出口退水系統在三湖河口匯入黃河。
烏梁素海是全球範圍內荒漠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具有極高生態價值的大型多功能湖泊,地球同緯度最大的自然濕地和世界八大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節點,承擔着黃河水量調節、水質淨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國北方多個生態功能交匯區,是控制京津風沙源的天然生態屏障,被稱為黃河生態安全的“自然之腎”。2002年,被國際濕地公約組織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1]  [20] 
隨着河套灌區的開發,烏梁素海成為河套灌區唯一的“承泄區”。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湖區水體一度污染嚴重。巴彥淖爾市按照“生態補水、控源減污、修復治理、資源利用、持續發展”的治理思路,特別是直接引黃生態補水,使烏梁素海的水質逐步好轉。 [20] 
中文名
烏梁素海
外文名
Wuliangsu Lake
地理位置
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志境中部
面    積
293 km² [20] 
別    名
Улиастай
所屬水系
黃河
主要支流
烏加河、莫楞河、烏松圖勒河、額爾登河、塔布渠、義和渠
泄水河口
三湖河口
湖泊類型
河跡湖

烏梁素海位置境域

烏梁素海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烏梁素海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烏梁素海位於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境中部,地理座標為東經108°43'~108°57'北緯40°47'~40°37'之間。南北長40公里,東西寬5~10公里。其水域面積,1990年代的《烏拉特前旗志》記為55.1萬畝(折367.3平方公里) [2]  ,內蒙古政府網站記為:293平方公里,平均庫容為4億立方米 [20]  。是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流域段最大的淡水湖泊。 [2] 
烏梁素海北部濕地區湖面 烏梁素海北部濕地區湖面
烏梁素海中西部烏拉河口湖面 烏梁素海中西部烏拉河口湖面
烏梁素海東南部湖面 烏梁素海東南部湖面
烏梁素海東南部湖面 烏梁素海東南部湖面
烏梁素海南端湖及地形 烏梁素海南端湖及地形

烏梁素海形成變遷

烏梁素海原是黃河故道,黃河南遷以後,是烏加河的一部分。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隨着河套農墾和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各渠道入烏加河的退水逐年增多,北起紅門圖、南至王六子壕的低窪地區,逐漸形成烏梁素海。起初為河跡湖,水面只有3000多畝。到20世紀初,水面達到1萬畝。1929年義和渠改口通稍,恰遇黃河大水進入烏加河,使烏梁素海周圍許多土地被淹。1931年,後套各大幹渠相繼通稍,渠口沒有控制,長年流水,均彙集到烏梁素海之中,加之洪水氾濫,致使烏梁素海水面明顯擴大。1933年前已淹沒海子周圍十幾個村莊,水面擴大到20萬畝。到20世紀四十年代,烏梁素海已形成南北長55公里,東西最寬處25公里,海水面積達100萬畝,20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曾達到過120萬畝。
1950年代以後,人民政府對後套水利事業進行有計劃的修整,疏通烏梁素海注入黃河的排水渠,並在海周圍築起堤壩,控制水面擴展。1965年前,海水面積縮小到70萬畝。1970年代,由於圍海造田,使海面積進一步縮小。1969年到1976年間,海水面積只有37萬畝。1976年11月,河套實行冬灌,烏梁素海水位持續20余天猛漲,使圍海造田的部分堤壩決口,海面又逐年擴大。1983年,農業區劃普查時,烏梁素海水域面積達到551380畝,其中屬烏梁素海漁場管轄416440畝,社隊管理134940畝。 [2] 

烏梁素海水文特徵

烏梁素海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4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為11639萬立方米,平均徑流深13.8毫米。支流烏松圖勒河水土流失區徑流深12毫米,徑流總量1055萬立方米,佔9.1%。烏梁素海區徑流深10毫米,徑流總量222萬立方米,佔2%。
烏梁素海,海面高程為海拔1018.5~1018.78米,水深0.5~2.5米,深度小於0.7米的水面佔總面積的85%。海底基本平坦,高差1米左右。最低處位於海區東南部,海拔高程1015米。烏梁素海年均總蓄水量為3億立方米。 [2]  下游建閘後,海水位以1018.5米控制,平均水深1.14米,蓄水量為3.3億立方米。 [16] 

烏梁素海湖區水系

烏梁素海徑流

支流烏加河下游河口段 支流烏加河下游河口段
烏加河,是黃河支流,又名五加河,位於後套平原北側、狼山山地南麓,西起太陽廟海子(古屠申澤),東至烏梁素海,長約260公里,是黃河古河道,後因為流沙侵入和狼山山洪沖積,致使河牀抬高淤斷,使主流南移。清代末年,後套灌溉河道開掘後,餘水在巴彥諾爾盟形成烏梁素海,有小排水溝(王六子壕)與黃河相通。 [4] 
莫楞河,是旗境與烏拉特中旗的界河。發源於烏拉特中旗莫楞艾哩,河口在旗境蘇獨侖鄉西北公路處,向西南流入爛大渠,又向東南流入烏梁素海。河溝全長109.6公里,流域面積2455平方公里,境內沒有清水基流,為季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3683萬立方米。河牀洪積扇地帶的地下水豐富,適宜打井灌溉。 [2] 
烏松圖勒河,發源於餘太河,從固陽縣王如地經前旗小余太、大餘太流入烏梁素海。河溝全長96.7公里,流域面積1871平方公里,清水基流0.45m3/秒,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301萬立方米。 [2] 
蘇海河,發源於烏拉特中旗東哈拉圖,從中旗劉宏灣入旗境大餘太鎮,注入烏梁素海。河溝全長51.8公里,流域面積452平方公里,清水基流0.2m3/秒,多年平均徑流總量407萬立方米。 [2] 
額爾登河,1981年8月一場大雨,致使烏拉山北麓的後梅力更溝、海流斯太溝、泥爾圖溝等大小山溝山洪暴發,在額爾登布拉格蘇木境內,由東南向西北衝開一條小河,寬約20多米,上游段切割深10餘米,使地下潛水露出,沿河槽底兩側向外滲流,到中下游匯成一股明流,流入烏梁素海。之後,每年都有山洪水從小河流向烏梁素海,不斷沖刷,河牀寬達30餘米,溝深10~15米,全長約20公里,清水明流常年不斷。1989年經水利部門勘測,清水基流為0.044立方米/秒,日流量達3800立方米。由於河牀地層全部為流沙,不易構築攔水工程,沒有開發利用。 [2] 

烏梁素海渠道

烏梁素海,是後套各大幹渠退水湖。主要通湖渠道有:
塔布渠,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河套東部黃河北岸決口,自西斜向東北,衝開一道壕,年年洪水漫溢,湧流而下,彙集到下游一大片窪地,與當時尚未斷流的北河串連起來。大致到成豐十一年(1861年),終於衝成一條新河流,名日塔布河。後來那片窪地匯流成一個淖爾(海.子),當地人稱烏梁素海。塔布河和烏梁素海的形成,改變了河套東部的地貌景觀,加快了北河淤積斷流的速度。光緒三年(1877年),首由地商樊三喜、夏明堂、成順長、高和娃與蒙古人吉爾古慶等組成五股,合作修挖塔布河,以開發這一片土地。在王同春的幫助和建議下,決定不用舊口,上接水源,另挖新口。從長濟渠口東2公里黃河上直接引水,下接塔布河舊道,經李三長樹、鄧存店、葛蛇等處,並向東南開挖長.15公里的退水渠一道,入烏梁素海。到光緒七年(1881年)基本完成,灌地1000餘頃(10萬畝)。渠名相因河名,叫塔布渠。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塔布渠淤積不堪。又有姓於的地商,從上達拉圖重新向那林河修挖退水入烏梁素海,長15公里, [12] 
民復渠,原名扒子補隆教堂渠,又叫洋人渠。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由安北扒子補隆耶穌教堂在原羣眾開挖小渠的基礎上出資接續開挖而成。在塔布渠口東南30公里處布袋口子西黃河岸上直接開口,由西偏東北流向,經二順才圪旦、扒子補隆入烏梁素海。渠寬7~10米,深1.5米左右,全長25公里。澆地3~5萬畝。建國以後,安北縣人民政府每年組織灌區羣眾利用春季農閒時機對渠身進行清挖擴建,撈挖引水口,擴大進水量,灌溉面積有所增加。據1954年實測資料,民復渠全長25.3公里,底寬7米,深1.4米,洪水期可引水7.44立方米每秒。耕地面積擴大到6萬畝,實澆地面積3.9萬畝。 [13] 
和碩渠,原名合少公中渠,初由達拉特旗合少公中經營,又稱達拉渠。該渠初挖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自黃河岸上直接引水,渠口在王來仁圪旦(今神官廟南)民復渠口下游,渠身為偏東北流向,在民復渠之南,經神官廟、扒子補隆南入烏梁素海。渠寬2米,深1.7米,長20公里。1957年,因修建包蘭鐵路,打斷和碩渠,將該渠所灌鐵路以北土地劃入塔布渠灌域,由塔布三、四支渠承擔其灌溉任務。鐵路以南土地逐漸改由華惠渠灌溉。從此和碩渠消失,部分渠段改建成支斗渠利用. [13] 
長濟渠,長濟灌區只有長濟渠一道乾渠,原名長勝渠。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為地商侯雙珠(又名侯毛騾)、鄭和等人共同開挖,在塔布河西1公里黃河上直接開口,利用一段天生壕,經大北淖一片窪地至東槐木,開挖渠道25公里。自圪生壕修挖,由納林河轉入烏梁素海。於1967年至1968年僅實施了長濟渠上段的改建工程。新渠線自郝平圪旦起,長約16.7公里,同時修建鋼筋混凝土節制閘兩座,交通橋13座,支渠口閘5座。1976年至1977年將長濟渠下段改線出稍烏梁素海,新渠線長25.7公里,新建乾渠節制閘3座,交通橋9座,架設通訊線路34公里。1978年對新渠段進行整修加固,全線改建後的長濟渠輸水線路縮短流程8.8公里,其改建標準為全灌域之冠。改建後的長濟灌區呈矩形狀,西起西小召與五原交界,東至烏梁素海岸,南止長塔排水乾溝,北基本止於通長乾溝,但富恆興支渠和長濟北稍暫仍給通濟灌域補水。設計灌溉面積43.355萬畝,現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3萬畝。乾渠設計流量29立方米每秒,實際最大引水能力達26立方米每秒,近年平均灌溉引水量1.86億立方米。至1989年,長濟渠先後建成節制閘5座,退水尾閘1座,交通橋22座,支渠(幹鬥)門閘18座。現有支渠20條,支渠以下鬥、農、毛渠配套與塔布渠相同。1988年長濟灌域(左側)被列為世界銀行貸款配套項目區首批實施項目,由內蒙黃河工程局和巴盟水建公司共同承擔其基建工程建設任務。從1989年正式開始實施,計劃在1991年全部完成。本次配套工程設計時將富恆興支渠規劃升級為分幹級渠道。 [14] 
義和渠,初名王同春渠,光緒七年(1881年)由王同春創挖.渠身在老郭渠(今通濟渠)以北,在土城子以東黃河岸上開口,利用本巴圖、張老居壕、哈那格爾河等天然溝壕,接挖貫通,單成一渠,費時10年之久。通稍於烏加河.乾渠全長57.5公里。以後渠水退入烏加河,復循烏加河東行百餘里,專門灌溉烏拉特西公旗在烏加河北部的什拉胡魯素、紅門兔等處土地。1965年春,利用烏加河擴建總排幹,同時建成義和渠過烏北渡槽工程。同年,由烏拉特前旗、中後聯合旗和農場共同出工完成烏北義和渠接口改線工程。義和烏北新幹渠全長40公里,底寬7-10米,設計流量14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8萬畝。配套支渠5條,全長38.5公里。 [15] 
通長排乾溝,亦稱八排幹,位於通濟、長濟渠之間。西起西小召鄉的西沙畔東側,中段經五原縣城南、勝豐鄉和前旗北圪堵、長勝鄉,止於樹林子鄉紅圪卜,全長43.49公里。全排域控制範圍東西長約54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形似弓狀,總面積71.81萬畝,其中前旗44.28萬畝,五原縣24.72萬畝,國營農場2.81萬畝。尾部設計流量4.2立方米每秒,建揚水站1座,安裝機泵8台,單機流量0.7立方米每秒,設計揚程5.3米,直接排入烏梁素海。 [16] 
長塔乾溝,亦稱九排幹,位於長濟、塔布渠之間。西起西小召鄉土城村賈根河圪旦,經北圪堵、樹林子鄉,止於樹林子鄉王滿庫村南烏海壩,全長46。3公里,尾部建揚水站1座,最大排水能力為5.6立方米每秒,直接揚水入烏梁素海。長塔排域東西長約55公里,南北最寬處約8.5公里,總控制面積46.7萬畝。主要受益單位有西小召、北圪堵、樹林子、長勝、新安5個鄉(鎮)的27個行政村和新安農場。本排域內現有耕地22.44萬畝,設計排水面積37.2萬畝,有效排水面積為21萬畝。 [16] 
新安分乾溝,位於新安鎮境內,始於新安鎮西包銀公路東側,終於烏梁素海西岸,由新安分乾溝揚水站揚排入海,全長10.75公里.總控制面積9.42萬畝,受益單位新安鎮和新安農場。 [16] 
烏拉特灌域排水系統,是河套總排幹工程的一部分,由總排幹、烏梁素海、通長排幹,長塔排幹、塔南排幹、通北排幹、總乾渠截滲溝等組成。其中通長、長塔兩溝排水入烏梁素海,其它溝排水入總排乾溝,最後經西山咀退水渠、雙總交叉、總排出口工程排入黃河。總排幹流經烏梁紊海30.7公里,該段有八排幹、九排幹、新安分乾溝、鳥海截滲溝直接揚水入海。海水位以1018.5米控制,平均水深1.14米,蓄水量為3.3億立方米。 [16] 

烏梁素海泄水河道

總排幹入海口段 總排幹入海口段
河套總排幹出口退水系統,出口退水是灌區向黃河排水的咽喉,它從烏梁素海南端烏毛計開始,穿過包銀公路和包蘭鐵路,於三湖河口自流入黃河,全長24.1公里,控制排水面積1137.56萬畝,有1條幹溝,2條支鬥溝向裏排水。近期設計流量40立方米/秒,遠景規劃流量100立方米/秒,全年暢排入黃河保證率75%。渠道上建築物工程10座,均按遠景規劃設計,其中水閘1座,交叉渡槽3座,交叉倒虹吸管1座,拱橋4座,山洪防護工程1座。
出口退水渠,1970年烏梁素海原天然退水溝道(即大退水)的基礎上,按設計流量25立方米/秒的規模擴建,總排幹出口泄入黃河,全長18.8公里,並在穿越黃河防洪堤處修建了烏拉壕揚水站和自流閘,當黃河水位低時自流泄入黃河,高水位頂託時,揚水排入黃河。揚水站裝機20台,總排水量為14立方米/秒,自流閘設計流量23立方米/秒。 [17] 

烏梁素海自然資源

烏梁素海浮游植物

烏梁素海岸邊的浮游植物 烏梁素海岸邊的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主要生長於烏梁素海等水域,共有86屬、其中綠藻門28屬,硅藻門25屬、藍藻門18屬、裸藻門5屬,甲藻門4屬、金藻門3屬、隱藻門2屬、黃藻門1屬。藻類儲量豐富,分佈也廣,為水生動物提供了大量食物。 [3] 

烏梁素海鳥類

烏梁素海湖面的鳥類 烏梁素海湖面的鳥類
烏拉山區和烏粱素海有大量飛禽鳥類,是中國重要鳥類資源寶庫之一。已被列為國家鳥類保護區,列入國家保護的鳥類有疣鼻天鵝、大天鵝和斑咀鵜鶘三種,列入自治區保護的名鳥有百靈鳥。鳥類名錄如下:
鷸鷓目:小鶘鷓、鳳頭鵬鷦。
鵜形目:斑嘴鵜鶘、鸕鷀。
鸛形目、蒼鷺、草鷺、綠鷺、大白鷺、黃斑葦鴉。
粟葦鴉:大麻鴯白琵鷺。
雁形目:鴻雁、灰雁、大天鵝、疣鼻天鵝、赤麻鴨、翹鼻麻鴨、針尾鴨、綠翅鴨、羅紋鴨、綠頭鴨、斑咀鴨、紫膀鴨、赤頸鴨、琵咀鴨、赤咀潛鴨、白眼潛鴨、鳳頭潛鴨、棉鳧、斑頭秋沙鴨、紅胸秋沙鴨、普通沙鴨。
隼形目:鳶、松雀鷹、山鷹、白腹海鶥、王帶海鵑、白尾海鵑、禿鷲、白尾鷂、白頭鷂、白爪隼、紅隼。
雞形目:石雞、雉雞、環頸雞、斑翅山鶉、鵪鶉。
鶴形目:蓑羽鶴、小田雞、黑水雞、白骨頂。
行鳥形目:風頭麥雞、灰頭麥雞、金眶行鳥、環頸鶴、鐵嘴沙鵒、紅胸鵒、中杓、鷸、黑尾塍雞鷸、紅鷸、林鷸、磯鷸、半蹼鷸、針尾沙雉、大沙雉、扇尾沙雉、小尾賓鷸、彎嘴濱鷸、烏腳濱鷸、黑翅長腳鷸、燕行鳥。
鷗形目:銀鷗、魚鷗、紅嘴鷗、i頁浮鷗、白翅浮鷗、噪鷗、紅咀巨鷗、普通燕鷗、白額燕鷗。
鴿形目。毛腿沙雞、巖鴿、家鴿。
鵑形目:四聲杜鵑。
鸚形日:縱紋腹小鶚。
雨燕目:白腰雨燕。
佛法僧目、翠鳥、戴勝。
駕形目:斑啄木鳥。
雀形目:小沙百靈、鳳頭百靈,雲雀、灰砂燕、純色巖燕、家燕。
鶴鶇科:黃鶴鎢、黃頭鵲鎢、灰鵲鴝、白鶴鎢。
伯勞科:紅尾伯勞、楔尾伯勞。
鴉科:喜鵲、紅咀山鴉、烏鴉、燕鴉。
鵝科、鶇亞科:蘭點頦、壯紅尾約、黑喉石鵬、穗鵬、白頂鵬、自背磯鵯、虎斑地鵯、白腹鶇、赤頸鶇、斑鵯。
畫眉亞科:山嗓鶥、文須雀、壯京山鶥。
鳶亞科:大葦鶯、稻田葦鶯、白喉鶯、褐柳鶯、棕眉柳鶯。
雀科:沼澤山雀、褐頭山雀、銀喉長尾山雀、攀雀、麻雀、紅眉朱雀、錫咀雀、灰頭鴉、灰眉巖鴉、三道眉草碼、田鸝、小鴉、葦鵝,還有灰棕鳥、鷦鷯、貓頭鷹、蝙蝠、布穀鳥、牛鵓鴣等。 [3] 

烏梁素海魚類

烏梁素海有鯉魚、鯽魚、青魚、草魚、瓦氏雅羅魚、赤眼鱒、團頭魴、長春、麥穗魚、似的、棒花魚、申華鯖皺、餐鰷、鱅花鰍、泥鰍、後鰭巴鰍、黃氏須鰍、鯰、黃鰾、青鱔、黃鰳、克氏緞虎魚等24種。1960年代以前,曾有大量團魚(圓魚、鱉),曾上過國宴,後因水質變化等原因,已絕種。 [3] 

烏梁素海浮游動物

烏粱素海還有浮游動物65種,其中原生動物“種,輪蟲33種,枝角類10種,橈足類8種。還有水熊、線蟲等底棲或周叢生物。底棲動物50種,其中水生線蟲1種,環節動物4種,軟體動物3種,節肢動物甲殼綱4種,蛛形綱1種,昆蟲綱37種。主要物種有旋螺、槲豆螺、水螺蚓、秀麗白蝦、中華新米蝦、水蚤、輪蟲、匣殼蟲、板殼蟲等。 [3] 

烏梁素海兩棲動物

有青蛙、蟾蜍。 [3] 

烏梁素海治理開發

烏梁素海551380畝、常年積水,是魚、葦、蒲的主要產區。烏梁素海以鯉魚、鰵鰷、鯽魚居多;1959年,烏梁素海漁場向蘇聯出口鯉魚1.5萬公斤。1963年秋,中國用烏梁素海的鯉魚償還債務。1989年,烏梁素海產鯉魚47.6萬公斤。 [8] 

烏梁素海漁業

  • 養殖
1957年烏梁素海開始人工養殖,當時有技術幹部12名,技術工人7名,均從浙江聘請。1962年新安查楚圪旦在林場門壕養魚。1963年烏梁索海在退水渠東面南場建成5.3公頃的養魚池;在烏毛計東岸北場建成8公頃多養魚池。是年,烏梁素海的技術人員全部返回浙江。1965年,烏梁素海有養魚工作人員20多人。1959至1966年,以養殖鯉魚為主,每年平均養150萬尾,全部投放到烏梁素海。南場養魚池由於受西山咀造紙廠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停止使用。1967年,先鋒分水閘海開始人工養魚。1977至1980年,李三林海、堡子灣海子、三頂帳房海子、興中海子、先鋒西壩頭海子、公廟東菜園海子、北圪堵短辯壕、丁四海子、四櫃海子相繼建成4600r畝養魚池,主要養鯉魚、草魚。烏梁素海從北京順義和通縣引進魚苗65萬尾。由於技術低,管理落後,至1981年,旗境中有堡子灣海子、李三林海子、后海灣、增龍昌水庫、烏梁素海有魚。是年,烏梁素海從呼市試驗站引進規格為2.5寸的紅鯉魚種15萬尾。
1983年8月,烏梁素海動、工興建南魚孵化車間,建築面積260平方米。室內設置聚乙稀孵化器6個,每個孵化器可孵化魚苗50至60萬尾。為提高孵化能力,在室內建有內徑為5.2米的孵化環道兩個,孵化能力為1200一1400萬尾,還有全套自來水和排水設施。室外建有4個產卵池及新魚存放池j建築面’積為233平方米,備有進排水管道和增氧噴水管道,池外附近接卵池2個。產卵池主要作用是分組存放未發情親魚和部分產卵親魚。當親魚產卵時,採取人工受精的辦法受精。與孵化車間配套的工程設施還有蓄水池1處,面積為450平方米,限定水深1.8米,可蓄水810立方米。簡易水塔1座,高6.4米,工作水頭為5米左右。有化驗室、辦公室293平方米。新魚種池7.2公頃,分20個種池,供養育魚苗種使用。每畝養大規格魚種100多萬尾。
同年,將原有的5公頃舊魚池進行改造,可培育魚苗1000萬尾以上。1984年,第一次南魚孵化試驗取得成功,共繁殖南魚苗3萬尾。是年,烏梁素海從哈爾濱引進鯽魚苗15萬尾,鱔磷材鯉魚苗100尾。9月從呼市郊區魚種站引進體重5公斤左右的草魚100多尾。1987年旗水產站在烏拉山電廠南建魚種場50畝。1988年烏梁素海共繁育3寸以上魚苗15000公斤,其中鯉魚苗佔70%。秋後投放到海的3寸以上大規格魚苗11500公斤,留越冬魚3500公斤。1989年旗水產站對烏拉山電廠南魚種場實行“四定一統一包”責任制,即定人定地定產定銷,統一投放、產品由水產組包銷的聯產獎懲辦法,是年產魚種3500公斤。同年,烏梁素海產魚苗2.2萬公斤。 [8] 
  • 生產
建國前烏梁素海有個體漁民或漁農生產經營鮮魚。建國後個體漁民和漁農逐年增多。1951年有860人,主要來自河北省安新、玉田等縣。1955年至1956年,烏梁素海從事漁業生產的個體漁民組成9個漁業合作社、1個船運合作社。1956年生產鮮魚424.5萬公斤,其中鯉魚佔有90%。魚總產量是歷史上最高水平。鮮魚遠銷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省市。1960年,烏梁素海由集體所有制轉為全民所有制,漁業生產步入正軌。是年,捕一條最大鯉魚12.5公斤,最大一條鯰魚15公斤。1960至1965年,水面由84萬畝縮小到49.95萬畝,捕魚量也由350多萬公斤下降到200萬公斤,6年共產鮮魚1762.5萬公斤。1966年’,是有組織地捕撈鮮魚以來單產最高的一年,平均每畝產7.5公斤。1966至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影響下,漁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沿海社趴社員圍海造田,攔河築壩,致使水域縮小到34.05萬畝,11年產鮮魚僅1182萬公斤。其間,1972年捕獲一條最大的草魚有20多公斤。1973年冬烏梁素海因水臭死魚,雖未做計算,但第二年解凍後,水面上漂浮的死魚被西北風颳到湖的東南岸,臭氣沖天,損失巨大。1974年烏梁素海鮮魚單產是歷史上最低的一年,平均畝產只有0.9公斤。
從1981年開始,屬旗管轄的湖泊(不含烏梁素海)、水庫每年都生產鮮魚。是年,全旗產魚127萬公斤,其中,旗轄湖泊、水庫產魚17萬公斤.1982年1月在總排乾紅圪卜發生大量死魚災害,死掉的鯉魚佔死魚量的50%以上。1985年,全旗產魚127萬公斤,其中旗轄湖泊、水庫產魚27萬公斤.1986年冬連降三場大雪,厚度達100毫米,造成烏梁素海水下缺氧,致使1987年1月湖區有幾處發生死魚災害,最嚴重的是西大灘,在寬闊的水面上佈滿為掏死魚所鑿的冰孔。1988至1989年,烏梁素海漁場實行“全價承包制”,即:大魚每公斤6元,中魚每公斤2.80元、小魚每公斤0.90元,超產按價全獎,欠產按價全賠。大魚80%,中魚80%、小魚70%由場部調拔分配銷售。其餘部分歸分場(作業區)銷售。超任務部分經驗質、開票、提取魚苗、税金等費用後,承包户可隨行就市,議價自銷。漁船和生產工具採用租賣兩種形式。每隻船每年收租賃費60至80元,維修更新自負。船隻統一編號掛牌,承包人持“入海證”作業。承包人都經分場嚴格審查,在保證資源發展、堅持規格生產、控量捕撈等前提下作業。凡犯有私銷產品、違犯《漁產品管理決定》和損害紅枴子、經濟幼魚等劣跡者,一律不準承包。總場對分場、分場對承包組層層履行合同手續。旗轄湖泊、水庫的漁場由鄉、隊承包。烏梁素海從1960至1989年30年共產鮮魚4005.7萬公斤,年平均畝產魚3.25公斤,單產低於天津的於橋水庫和北大港水庫,高於安徽的巢湖、內蒙古的達裏諾爾湖、岱海哈素海 [9] 

烏梁素海葦蒲業

烏梁素海岸邊的蘆葦蕩 烏梁素海岸邊的蘆葦蕩
烏梁素海岸邊的蘆葦蕩 烏梁素海岸邊的蘆葦蕩
收割蘆葦 收割蘆葦
烏梁素海蘆葦羣落分佈面積最大,佔全湖面積40%,集中分佈在湖的中部、北部,生長非常茂盛、生命力極強。一般植株高3至3.5米,莖桿直徑約為1.1至I.2釐米,發展極為迅速,植株不斷向深入區域演進,許多地方已連接成片。湖底顯著抬高、生物填平作用迅速,呈蘆葦沼澤狀態.在蘆葦羣落的周圍常有香蒲、金魚藻、茨藻伴生。整個羣落經濟價值高,蘆葦、蘆花、蒲草葉、蒲杆、蒲黃質量較好,產量高,遠銷區內外。
  • 蘆葦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旗境蘆葦全部靠天然生殖,無人管理。每到冬季,除一部分被農牧民收割作燒柴和飼草外,大部分被燒掉。
建國初期,全旗蘆葦面積只有4500畝,其中烏梁素海2000畝。1964年3月壩灣着一次大火,燒掉蘆葦50萬公斤左右。1960至1968年,烏梁素海產葦14342萬公斤,年平均產葦1593.6萬公斤.1981年,全旗生產蘆葦3540萬公斤,其中烏梁素海產2549萬公斤。是年,加工簾子3萬片,加工箔片1.5萬片。1988年烏梁素海對生產人員實行。三定四包一條龍”的承包責任制,即定葦片包管理、包產量;定產值、包費用;定利潤包上繳。從打割到管理、從拉運到交貨一律由承包户負責,全價承包、產品全統。超產全獎,欠產全賠。職工副業編織,實行定額留料。漁場內部,以户承包為主,聯產承包為輔。承包者有葦片管理權,包乾費用支配權、內部轉讓承包權,僱工僱車權。每公斤原料葦打割工資為2分4釐,紙葦為1分4釐。每噸原料葦90元,紙葦70元,超欠按價獎賠。紙葦全部歸漁場蘆葦公司收購、銷售。超產部分全價收購包銷.禁止分場或承包户對外銷售。原料葦按生產職工定額分配。準確核定蘆葦承包的產量指標,處理好國家、企業、職工三者利益關係。漁場對蘆葦公司實行。四包四定”責任制。即定人員、包銷售;定成本、包消耗;定費用,包利潤;定獎罰、包安全。蘆葦收購加工、調運、銷售等各個環節全由公司負責。定額銷售考核按合同進行獎罰。1989年,全旗有蘆葦面積20.3萬畝,其中烏梁素海20萬畝,產蘆葦7846萬公斤,其中烏梁素海7346萬公斤,加工簾子35萬片,加工箔片10萬片。 [10] 
  • 蒲業
1964年,烏梁素海漁場開始打割蒲葉。打蒲葉一般在秋冬兩季進行。秋季蒲葉稱秋蒲葉,冬季稱冬蒲葉。蒲葉用作生產草繩、編織魚簍,還可用麻繩或聚乙稀絨打成蒲簾作苫蓋之用。前旗生產的蒲葉除少部分自用外,大部分加工成產品向外銷售。七十年代後期開始生產蒲棒,但產量很低。1984年後,全部由職工個人生產。1985年全旗產蒲40萬公斤,其中烏梁素海產35萬公斤;產蒲棒15萬公斤,其中烏梁索海產14.5萬公斤.1989年蒲葉每公斤價0.20元,蒲棒每公斤0.24元。全旗產蒲葉132萬公斤,其中烏梁素海產III萬公斤;產蒲棒9萬公斤,其中烏梁素海產6萬公斤。 [10] 

烏梁素海旅遊開發

烏梁索海漁場開展旅遊服務始於1960年代.1985年成立旅遊公司,正式開展專業性服務。1986年開闢旅遊航道,將碼頭建在場部後面。湖中深處設有平台、活動木板房、隙望塔。旅客乘遊艇駛進湖的中心。設施有:
旅遊大樓,1987年建三層旅遊辦公大樓2900平方米。二、三層樓為場部及旅遊公司辦公室。一層樓為招待所。招待所有高、中、低三個檔次客房33間。高檔房間有盥洗室、彩色地毯、閉路電視、櫥櫃等。
餐廳,1987年建旅遊餐廳500平方米,可供250人同時進餐.廚師能烹製20多種魚饌。1988年招聘2名蒙族女歌手為旅客敬酒伴唱。至1989年,餐廳有工作人員18人,都先後經過嚴格培訓。
烏梁素海遊船碼頭 烏梁素海遊船碼頭
碼頭,1988年建停舶口,東西長,南北窄,四周用石頭壘砌,面積為1500平方米。停舶口的東北、西北共建7座仿古涼亭,供遊人餐飲。停舶口南側建一仿古長廊,東西長53米,寬2.5米,供遊人休息乘涼、觀賞湖光山色。停舶口南側100米處建二層牌樓1座,高8米、寬10米,上下2層,頂部有琉璃瓦鑲嵌,四根方柱分立在大門兩旁,柱子外表用釉面瓷磚和大理石貼面,飛檐斗拱、雕樑畫棟、四周懸掛各色彩燈;牌樓東西兩側,設魚展館、鳥展館、門衞室、飲食服務部、副食綜合門市部、售票室。西側的魚、鳥展館建築面積為200多平方米,陳列着100多種鳥標本和十幾種魚標本。從牌樓到停舶口幾千米的空間地帶是平坦寬敞的停車場,可停大型轎車60輛以上,停舶El東側有人造游泳池1800平方米。
停車站,旅遊公司門前3000多平方米麪積為公共汽車停車站。地面全部用水泥板鋪成。停車站中央是漁池、假山;西北兩側是花池;東側是花欄。欄內是仿古涼亭。停車站既是場部的門面,也是旅遊公司的門面。
旅遊船,六十至七十年代無固定旅遊船。旅客臨時僱打魚船下海觀光。1985年有打魚木船6艘、機動船2艘。1989年有機動船13艘,其中玻璃鋼船11艘;定員最多的50人l艘,定員最少的4人1艘。
1985年開始,至2000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0萬人次,盈利60多萬元。 [11] 

烏梁素海生態保護

烏梁素海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 烏梁素海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
烏梁素海是鳥的世界、魚的樂園,每年約有60萬隻野生鳥類在保護區棲息繁衍,特別是疣鼻天鵝數量達到近千隻,被稱為“中國疣鼻天鵝之鄉”,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也是全球範圍荒漠半荒漠地區極為罕見的具有生物多樣性和環保多功能的大型草原湖泊。地處國際八大候鳥遷徙通道東亞──澳大利西亞和中亞──印度交叉的重要節點,是全球著名的野生鳥類繁殖地和遷徙停歇地,對保持中國乃至國際濕地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是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 [18] 
隨着河套灌區的開發,農田退水、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沿山山洪水等排入,烏梁素海成為河套灌區唯一的“承泄區”。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湖區水體一度污染嚴重,富營養化、鹽漬化和沼澤化問題突出,進而威脅黃河水環境。2002年,烏梁素海就被《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正式列為重要濕地。 [19]  2002年,被國際濕地公約組織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20]  2008年,湖區曾暴發大面積“黃苔”,水質一度惡化為劣Ⅴ類,生態治理迫在眉睫。
烏梁素海的生態問題受到黨中央和內蒙古自治區的高度重視。巴彥淖爾市按照“生態補水、控源減污、修復治理、資源利用、持續發展”的治理思路,通過點源、面源、內源多措並舉,特別是直接引入黃河水實施大規模的生態補水,使烏梁素海的水質逐步好轉,鳥類、魚類數量有所增加,湖體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
2012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加大對烏梁素海投入力度,打通補退水通道,累計投資3.526億元,實施了一批補退水通道工程建設和湖壩堤防工程建設。2012年,投資7060萬元,新建6條渠道泄水閘及配套工程,使總排幹向烏梁素海補水提高到每秒100立方米,打通補水通道。2015年,投資1億元,實施了烏梁素海網格水道工程,開挖網格水道53條共119公里,優化了海區的水動力條件。2016年,投資2800萬元,完成了烏梁素海海堤圍堤加固工程,進一步提高了烏梁素海容泄能力。為疏通烏梁素海退水通道,打通出口,加強退水能力建設,完善水工程體系,實施了烏梁素海退水渠改造及出口2座泵站工程建設,總投資9600萬元。工程建成後,退水能力將達到每秒60立方米。2017年,對12.5公里退水渠道進行了改造,完成了出湖通道改造工程,總投資5800萬元。這些工程的實施,有效打通了烏梁素海補退水通道,為綜合治理奠定了工程基礎。
在黃河水資源管理日趨嚴格情況下,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協調黃河水利委員會和指導巴彥淖爾市,充分利用黃河凌汛的重要時間節點對烏梁素海實施分凌生態補水,有效維持烏梁素海生態蓄水量、促進水質改善。據統計,2020年補水6.25億立方米,2021年補水5.98億立方米,2022年補水6億立方米,2023年已實現補水1.61億立方米。
上下齊力推進河套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建設,助力烏梁素海健康發展。河套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投資18.4億元,規劃“十四五”期間改造灌溉面積298.9萬畝。2021年下達投資1.57億元,2022年下達投資6.14億元,均已完成年度建設任務,2023年計劃投資4.75億元。
實行定期水文監測,為烏梁素海“體檢”。通過設立在烏梁素海的水文站、水位站,每日進行水量、水位監測,定期對流量測站進行矯正,保證數據準確。同時,每月向上級部門報告烏梁素海的水文監測情況,為分析研判烏梁素海治理工作提供參考。
為從源頭上遏制污染,在當地建設大型污水處理廠,淨化生活和生產污水,興建網格水道工程加快水體流動,嚴控化肥、農藥、地膜使用量,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以減輕外源污染。隨着生態補水力度加大、相關治理工程實施,烏梁素海水質穩定在Ⅴ類,局部區域優於Ⅴ類,水質總體好轉。 [20] 
從2018年起,湖區面積穩定在293平方公里。2021年,烏梁素海流域保護修復案例,入選自然資源部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聯合發佈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中國實踐典型案例》。2022年10月1日,全國最大生態修復試點工程烏梁素海流域生態修復項目正式進入整體驗收階段。 [19] 

烏梁素海涵閘工程

紅圪卜排水站 紅圪卜排水站
總排乾紅圪卜揚水站,即總排幹主幹段尾部揚水站,建在樹林子鄉紅圪卜入海口處,包括泵站和泄水閘兩部分,1977年8月19日竣工,投入運行。揚水泵站設計流量30立方米每秒,泄水閘設計流量30立方米每秒。由於上游排泄水量大,揚水站排水能力小,總排主幹溝經常處於高水位運行,致使總乾溝兩側陰滲水增大,使附近地區土地鹽鹼化更加嚴重。為充分發揮排水效益,1985年3月25日,中央水利電力部批准內蒙水利局關於總排乾溝主幹段採用低水位運行方案,對紅圪卜揚水站進行擴建。新建站裝機6台,設計流量100立方米每秒,為二級揚水建築物。原站加固,作為排水備用容量,並起調節泵的作用。該站於1986年秋由內蒙古黃河工程局開始實施,1994年土建部分基本完成。 [21] 
烏毛計泄水閘 烏毛計泄水閘
烏毛計泄水閘 烏毛計泄水閘
烏毛計泄水閘,建在出口退水渠首,為三級水工建築物,是調節烏梁素海水位的工程(鋼筋混凝土涵閘),設計流量100立方米/秒。1983年開工,1985年完成,由內蒙古水利設計院設計,內蒙古黃河工程局施工。在出口退水渠11+970樁號處,總排乾溝與總乾渠相交,建有交叉渡槽。出口退水渠建成以來,每年向黃河退水近3億立方米,累計退水16.13億立方米,排鹽量474.03萬噸。 [17] 

烏梁素海流域概況

烏梁素海地質

遠在太古代,烏梁素海周邊還是汪洋大海。經太古代晚期運動i使長期處於水下的堆積物露出水面,做為內蒙地軸一部分,進入地台較穩定階段,接受着風化、剝蝕。
旗境地質構造複雜,褶皺、斷裂,特別是大斷裂很發育,形成較大的斷塊山。基底岩石由太古界的桑乾羣和五台羣與遠古界的渣爾太羣組成。燕山運動,在原斷裂的基礎上,發展了山前大斷裂。由於大斷裂的存在,形成由北往南的查石太山、巴音查干山、烏拉山3個階梯狀斷塊山,以及明安、大、小余太川,和不同枱面的山麓階地。黃灌區北沿有一大斷裂帶,囫圇補隆至烏加河以及烏拉山前的新斷裂切割,擴大和加深河套斷陷,北盤相對上升,形成高山,南盤下降,形成河套平原。烏拉山斷陷,由西山咀到三盛公沿鐵路線潛伏烏拉山隆起帶。烏梁素海淺坳陷帶,三湖河槽谷淺坳陷帶,形成了內陸封閉式斷陷盆地。
第三紀到第四紀初期,在原斷裂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階梯狀斷裂,接受巨厚的湖積、沖積湖積與沖積洪積沉積。中下更新世時期為連續湖相沉積,上更新世時期湖水逐步退縮,黃河始發育,過渡為河湖交相沉積。此後為黃河及山前沖積洪積,展現了河套平原.在人類的生產活動和黃河水的作用下,表層又有了灌淤層沖積層。
河套盆地封閉的地質構造,長期的湖積環境,在相當長時期內,地層中鹽分積累很高,這種湖相沉積的古地理環境,使地下水徑流不暢,無排水出路,水土鹽分富集,對鹽漬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 [5] 

烏梁素海地貌

烏梁素海流域地形地貌 烏梁素海流域地形地貌
烏梁素海流域,東部為烏拉山,與大青山相連。東北部為巴音查干山、查石太山,統稱色爾騰山,屬陰山山脈的西延部分。三座大山之間有兩川,即明安川和小余太川.烏拉山南有山前洪積扇傾斜平原及中灘平原.西部為後套平原的東緣部分。沙漠、丘陵分佈在烏拉山後及後套南部的西山咀、金星鄉境內,蘇獨侖鄉磨楞河出口處也有部分沙丘。黃河從西向東南流經旗境最南邊沿.境內還有4條較小的河流,流經旗境北部山旱區。烏梁素海居旗中部,北寬南窄中卡腰。境內還有鐵路、公路、渠溝、水庫,較小的海壕以及森林、草原、城鎮、村莊、工廠、軍事用地等景觀. [5] 

烏梁素海氣候

烏梁素海流域,屬中温帶亞乾旱西部季風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冬長夏短、四季分明。氣候資源優勢是日照充足,積温較多,晝夜温差大,雨水集中,雨熱同期;劣勢是寒冷期長,無霜期短,降水量少,蒸發量大,乾旱、大風、冰雹、霜凍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由於地形地貌差異大,地區間氣候有明顯差異。熱量指標不穩,年際變化大,日較差也大。降水的年際月際變化很大,8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份。降水地理分佈差別大,年平均降水總量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 [6] 

烏梁素海社會

烏拉特前旗首府烏拉山鎮 烏拉特前旗首府烏拉山鎮
烏梁素海流域,大部在烏拉特前旗境內,歷史悠久。戰國前,這裏是北方少數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北逐林胡、樓煩,在旗境建九原縣,築長城。秦建九原郡、開北郡。秦長城經過旗境北部。漢建五原郡、朔方郡,郡城均在旗境附近。西漢末年,匈奴擁盧芳稱帝,建都於九原縣,旗境為盧芳割據政權之中心地帶。三國、兩晉、十六國時期,旗境先後為鮮卑、匈奴、羯、氐、羌五個民族轄領。北魏時在旗境建沃野鎮。隋在旗境建五原郡、豐安鎮、大同城.唐在旗境建中受降城、天德軍城,並先後為燕然都護府、安北都護府轄領。五代初為晉天德軍轄領,後屬契丹部。宋、遼、西夏時期,東北部屬遼雲內州天德軍,午臘藥山(烏拉山)前與後套平原屬西夏東部地。元、明時期,為蒙古遊牧地。
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設烏拉特前旗,至今已有341年。清初,烏拉特前、中、後三旗,同牧地。後行蒙漢分治,先後屬薩拉齊廳、五原廳轄領。民國初隸五原縣,仍為旗縣並存,烏拉一特前旗以習慣稱西公旗。民國12年(1923年)析烏拉山南部中灘地區歸包頭縣轄。民國14年置大餘太設治局,民國20年(1931)改為安北設治局,局治設在餘太城。1937年7月抗日戰爭暴發後,旗境烏梁素海以東及烏拉山前後地區被日軍佔領,成為淪陷區。抗戰勝利後仍歸安北縣和烏拉特西公旗轄領。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恢復烏拉特前旗原名,西北部仍為安北縣。1958年5月旗縣合併,撤銷安北縣建置。烏拉特前旗先後隸屬烏蘭察布盟、河套行政區、巴彥淖爾盟、包頭市轄領,1963年11月又劃歸巴彥淖爾盟。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