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沾衣

鎖定
沾衣欲濕最是醉人,徘徊在樹下,細雨紛紛,清霖飄灑,人也不知不覺的變得多愁傷感。或許古代先人也是因此有感而發,留下那麼多膾炙人口的鴻篇鉅著!
中文名
沾衣
拼    音
zhān yī
屬    性
古代詞彙
沾衣欲濕杏花雨(台州風雅事系列)
花雨沾衣
沾衣欲濕杏花雨
千古名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自天台國清寺住持志南之手。
杏花的胭脂笑臉,綻開了春日芳菲。
杏花的爛漫,傳達的是唐朝關不住的春色,宋朝喧譁鬧騰的春意,這種濃釅如酒的氣息充盈於煙雨江南中,讓春天漸入佳境。
古人稱農曆二月為杏月,仲春二月是杏花時節。杏花開後,桃李才開花。大凡寫到農曆二月的節令,杏花總少不得提上一筆,農家知道,杏花一開,農事就要忙了,所以老早就有“望杏瞻蒲”或“望杏瞻榆”之語,意思是看着杏花開,看着榆錢落,比喻按時耕作,不誤農時.湯顯祖的《牡丹亭》中,就有杜麗娘之父、南安太守杜寶在早春二月帶領府衙的皂隸和門子“下基層”勸農的戲,杜太守把花酒送給耕夫,給採桑婦、採茶女賞酒插花,裏面就有“紅杏深花,菖蒲淺芽,春疇漸暖年華”句。
春分時杏花開得最好,到了穀雨,爭豔的就是別的花,故唐台州刺史李嘉祐有“清明桑葉少,穀雨杏花稀”之句。
含苞待放的杏花,顏色是純紅的,像美人喝醉了酒緋紅的臉,及至花苞由微開半吐到漸漸打開,紅暈一點點的消褪,等它盛開時,花朵就成了純白色。
杏花開時,正是春遊的好時候。於是,文人雅士紛紛出門踏春去了——
南宋温嶺人徐似道有詞雲:“西子湖邊春正好,輸他公子王孫。落花香趁馬蹄温。暖煙桃葉渡,晴日柳枝門。 中有能詩狂處士,閒將一鶴隨軒。百錢買只下湖船。就他弦管裏,醉過杏花天。”
徐似道的學生戴復古在《春日二首呈黃子邁大卿》中寫道:“帝裏風光二月新,西湖幾隊踏青人。杏花時節偏饒雨,楊柳門牆易得春。或是或非塵裏事,無窮無達醉中身。五陵年少誇豪舉,寂寞詩家戴叔倫。”
清代台州才女屈蕙纕有一首《春泛》,寫春日裏女子出遊,紅杏春雨潤濕了春衫。“泛春好上木蘭船,二月東風淡蕩天。衫子潤沾紅杏雨,櫓聲搖破綠楊煙。
倒涵黛影山千疊,獨立灘灣鷺一拳。整日鏡中游不足,歸心猶戀夕陽邊。”這樣風致嫣然、婉約清麗的詩文,從中可見的是一個女子內心美好的情致。
杏花,粉紅粉白地開着,滿樹繁花,開得一點也不矜持,帶着鄉野的清新之氣,叫你如何不愛?台州情歌《望郎》中唱道:“杏花含蕊二月開,雙飛燕子拖泥來。
燕子拖泥樑上倚,小妹倚窗望郎來。”杏花開時對愛情的等待,是豆蔻年華里的愛,滿是歡欣,到了秋天,“菊花含蕊九月開,九月九日重陽來。對鏡花黃懶梳妝,披頭散髮望郎來。”這時的等待,就有苦情的成份了。
當年孔夫子講壇環植以杏,故“杏壇”成了學校的別稱,每年考進士之際,正值早春二月杏花綻開之時,故又把杏花稱為“及第花”。宋詩人宋祁寫有“綠楊煙外曉春寒,紅杏枝頭春意鬧”,他後來官至工部尚書,後人就以“紅杏尚書”寓意仕途春風得意。
無獨有偶,明代名臣史可法曾以《春日即事》為題命人作詩,才子管水初寫有一詩,詩中有“兩三點雨逢寒食,廿四番風到杏花”句,史公擊節叫好,時人因呼之曰“管杏花”。
文人偏愛杏花,元人柯九思在《題錢舜舉畫杏花》中就有“一枝繁杏逞妖嬈,曾向東風楊柳腰。金水河邊三十里,落紅如雨玉驄驕”的句子。
清代臨海著名學者宋世犖,也很喜愛杏花,他當過陝西扶風知縣,以積勞去官,他學養深厚,既纂修縣誌,又刊印《台州叢書》六種。
家有藏書萬卷,清朝臨海藏書家葉書稱“當時吾台藏書家首推洪、宋二氏”,宋世犖的古銅爵書屋藏書樓又名“確山樓”,因其喜愛杏花,樓前植前杏花,故又稱“紅杏軒”,他的紅杏軒在當時很有影響,文人學士心嚮往之,好友、臨海學者洪枰贈詩:“詩成自苦無人問,只有城西宋確山”。宋江世犖編有十六卷詩抄就叫《紅杏軒詩抄》。
楊柳新綠時的風叫楊柳風,杏花開時的雨,是杏花雨。杏花雨,楊柳風,把風雨花木糅在了一起,春意更濃。
南宋紹熙時天台國清寺住持志南有《絕句》:“古木蔭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是首流傳千古的名詩,老和尚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柳綠杏花紅,細雨沾衣,春風拂面,讓人十分愜意。説過橋東,而不説過橋西,因為“東”常是“春”的同義詞,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
志南禪師是南宋有名的詩僧,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任天台國清寺住持,時稱“治山法師”。善詩文,工書法。天台山國清寺、佛隴寺、萬松寺皆有其石刻手跡。他與朱熹過往甚密,有《指南集》行世,朱熹曾為其詩卷作跋。
朱熹激賞志南的這首詩,説“予深愛之”,稱讚他的詩“清麗有餘,格力閒暇,無蔬筍氣。”“蔬筍氣”,酸餡氣也。
志南受朱老夫子表揚後,一激動,又寫了一首詩《接晦庵薦志南書有作》:“上人解作風騷話,雲谷書來特地誇。楊柳杏花風雨後,不知詩軸在誰家。”詩中晦庵即朱熹的號,朱熹又號雲谷老人,故有“雲谷書來特地誇”之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一出,即成千古傳誦的名句,朱自清在散文名篇《春》中,寫春風時就引用了“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句子。
舊時天台多杏花,《述異記》就説天台山有五色杏花,花有六瓣,稱之為仙人杏。《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遊天台山後,在《天台縣書所見》詩中寫道:“池暖風絲着柳芽,懶妝宜面出山家。春光一夜無人見,十字街頭賣杏花。”
與陸游寫臨安城裏的《臨安春雨初霽》詩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有異曲同工之妙,寫的都是杏花春雨般的飄逸浪漫和輕柔婉轉,清新可人。只是陸游的詩中還有“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的句子,詩中雖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卻更隱含着“世味薄似紗”的感傷之情,是春日裏的一聲輕嘆,而湯顯祖的詩中,清晨聽到天台的小巷裏傳來叫賣杏花的聲音,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有一份與他心境合拍的淡泊寧靜。
中國畫中的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