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州回鹘是存在于公元866年到13世纪初的中国新疆地方政权,又称高昌回鹘、和州回鹘。
咸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鹘大首领仆固俊与吐蕃、黠戛斯大战,收复了西州(今吐鲁番盆地)、轮台(今乌鲁木齐市)、清镇(今玛纳斯县),从此建立了西州回鹘政权。五代至宋,甘州回鹘与中原各王朝关系密切,经常派遣使者朝贡,并接受中原王朝的回赐,同时也通过朝贡的名义和方式,在丝绸之路沿线进行贸易活动 [10]。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西州回鹘王开始自称“西州外生师子阿厮兰汗”,派都督麦索温入宋朝贡,宋太宗以供奉官王延德为正使,殿前承旨白勋为副使,出使西州回鹘。事后,王延德写有行记。据其行记说,西州回鹘以高昌城为东都,北庭城为下都。天山以北多从事游牧,天山以南则从事农业。多数信仰佛教,高昌城中有众多佛寺。境内有汉人、突厥、大仲云、小仲云、样磨(即咽面)、葛逻禄、格多(吐蕃的一支)等民族。与宋朝和辽朝都有密切的交往。1130年,耶律大石西行,曾经借道于其国,受其回鹘王毕勒哥的盛情款待。西辽建立后,又归附于西辽。
(概述图来源 [6])
国号
播报编辑
吐鲁番出土的西州回鹘宰相使用的埋辩芝一种汉字官印有:“大福大回鹘国中书门下颌于迦思诸宰相之宝印”的字样,显示了西州埋催迁回鹘政权的正式称谓为“大福元和棵说晚腊大回鹘国”,而在其本族语言中,则是“十姓回鹘国”(on uygur eli)。 [8]中原史籍一般称之为西州回鹘,因其国境充汗重的付章主体原为唐朝的西州。又因其都劝辨城为高昌城,也称之为高昌回鹘;又因其都城在回鹘语中称“喀拉和卓”,和卓又讹为“和旋纹喇州”,有时又称之为和州回鹘。 [7]
历史
播报编辑
自骨力裴罗以来,漠北回鹘人在蒙古草原取代后突厥汗国而兴起,到840年被黠戛斯人击破。唐大中二年(848年),率领西迁回鹘主要部分的庞特勤,在原唐安西都护府境内称可汗。他居住在焉耆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统辖今新疆东部地区。这是安西回鹘在这一带建立政权之始。唐咸通七年(866年),回鹘的大首领仆固俊从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出击,打败吐蕃、收取轮台(今乌鲁木齐市)、清镇(今新疆玛纳斯县)等城,他派手下的达干(官名)米怀玉朝见唐懿宗李璀,报告这一胜利。西州牧守安宁也取得西州(治所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古城)统治。随后,这支回鹘又攻取伊州,逐渐以高昌为中心。 [1]
“阿厮兰汉”,《辽史》译作阿萨兰或阿思懒。高昌回鹘起先与辽朝的关系很密切,曾先后24次向辽进贡。辽天赞三年(924年)十月,契丹“遣兵逾流沙,拔浮图城,尽取西鄙诸部”。浮图城即北庭,在高昌回鹘境内。从此,高昌回鹘成为契丹(辽)“属国”。辽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二月,“回鹘阿萨兰(高昌王)为邻国所侵,遣使求援”于辽。《辽史·百官志》列有“高昌国大王府”。《辽史·兵卫志·属国军》列有“高昌”、“和州回鹘”,所指皆为高昌回鹘,是史官将同一国的不同名称重复列入。 [2]
宋雍熙元年(984年)四月,王延德等回京后,向宋朝报告了当时高昌回鹘的大概情况。师子王虽以高昌为都城,但夏季以“北廷”(即北庭)为夏都,前往避暑。伊州(今新疆哈密市)的州将姓陈,“其先自唐开元二年(714年)领州,凡数十世,唐时诏敕尚在”。伊州以西,即为高昌回鹘的辖境。它的南面隔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于阗(今新疆和田市)相望,北面为今准噶尔盆地中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面包括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以今新疆拜城县西的戈壁与黑汗王朝为界。它统辖的居民中有“南突厥、北突厥、大众熨(仲云)、小众熨、样磨、割禄(葛逻禄)、黠戛司、末蛮、格哆族、预龙族”等各部族,他们大都是说突厥语的古代民族。
宋代,龟兹回鹘是高昌回鹘的一部分,所以当地人也自称西州回鹘,称其地为西州龟兹。龟兹回鹘常单独向宋朝和辽朝进贡。从天圣(1023—1031)年间起,至景祐四年(1037)为止,龟兹向宋进贡五次。最后一次,宋朝回赐佛经一藏(经典的总称)。后来在宋熙宁四年(1071年)、1072年、绍圣三年(1096年),也先后遣使入贡于宋。
疆域
播报编辑
西州回鹘前期,其疆域西面开拓至龟兹(今新疆库车)以西阿克苏,乌什一带,与喀喇汗国接壤,西北界天山,北面包括准噶尔盆地,南隔塔里木盆地与于阗为邻,东至敦煌西与西夏分界,东南以阿尔金山与黄头回纥(居阿尔金山南,青海北部)接壤。 [5]
西辽末年,高昌回鹘的疆域大致为“统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之地,北至阿术河(今新疆北部阿察果勒河),南接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东至兀敦甲石哈(今新疆哈密市东乌纳格什湖),西临西蕃(指入天山南路之地)”。 [9]
经济
播报编辑
畜牧业
回鹘在漠北时从事游牧,西迁以后畜牧业仍很发达。牧场大都在天山以北的草原上,主要养马。高昌王、王后和太子等各有马群,在平原放牧,前后相继长达100多里,以毛色分群,不知其数。好马每匹值绢一正。差的马供肉食用,每匹仅值绢一丈。贵族食马肉,平民食羊及野鸭、雁等。
回鹘迁徙到高昌一带农业地区以后,许多平民特别是贫苦牧民,转向务农。高昌一带基本上不下雨、雪,夏季酷热,人们都“穿地为穴”避暑。炎热的天气对农作物和瓜果生长有利。特别是从金岭(今新疆博格达山)上流下的丰富水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大好条件。回鹘人引水环城,灌溉田园,转动水磨。农作物除荞麦以外,其它五谷都有,并出产白(棉花)。白布(棉布)是输入内地的重要商品。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高昌回鹘送往后周的“贡品”中,就有白布1329段。
手工业
高昌回鹘人“性工巧,善冶金银铜铁为器及攻玉”。当时冶炼业和玉器雕琢业已有一定水平。在951年给后周的“贡品”中有“白玉环子、碧玉环子各一,铁镜二,玉带铰具六十九,玉带一,玉鞍辔等”。采矿业也有初步发展。“北廷北山中出硇砂”。高昌回鹘将硇砂大量输入内地,用作药材。据924年至1077年间不完全统计,回鹘前后18次将药品和香料运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其中12次包括硇砂在内。当时还开采琥珀,如951年向后周贡“碧琥珀九斤”、“大琥珀”三十颗,1071年向北宋贡琥珀。织白布、绣文花蕊布、鞣皮等家庭手工业也相当普遍。纺织品有“兜罗、绵毛、狨、锦、注丝、熟绫、斜褐”等许多种。
贸易
高昌回鹘的贸易也比较兴旺,其中相当部分通过“朝贡”的形式进行。除了对中原地区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朝贡以外,高昌国向辽朝“三年一次朝贡,进献玉、珠、乳香、斜合里皮、褐里丝等。亦有互市”。龟兹回鹘商人最为活跃,据不完全统计,从1001年至1096年,龟兹向宋贡方物15次,贡品包括马、独峰骆驼、大尾白羊、室刀、镔铁剑、弓箭、盔甲、玻璃器、瑜石、瑜石瓶、硇砂、玉石、玉佛、玉鞍勒、玉辔、玉带、玉越斧、琥珀、象牙、翡翠,真珠、胡黄连、香药、乳香(最多一次为124.5公斤),花蕊布、宿绫、褐、杂物等。另有龟兹僧人献梵夹、菩提印叶、念珠、舍利、佛骨等。龟兹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之一,当地回鹘商人实际上做了许多东西方贸易的中转工作。他们有时就和婆罗门(今印度)人、波斯(今伊朗)人一起到北宋京城进贡。五代至宋,甘州回鹘与中原各王朝关系密切,经常派遣使者朝贡,并接受中原王朝的回赐,同时也通过朝贡的名义和方式,在丝绸之路沿线进行贸易活动。 [3] [10]
文化
播报编辑
有关这一地区汉文化的记载很多,如当时高昌国仍“用开元七年(719)历,以三月九日为寒食,余二社(春社、秋社)、冬至亦然”;当地有“佛寺五十余区,皆唐朝所赐额,寺中有《大藏经》、《唐韵》、《玉篇》、《经音》等”;“有敕书楼,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诏敕”;北廷有“应运太宁之寺,贞观十四年(640)造”。
文字
8世纪,回鹘人开始使用以粟特字母记回鹘语言的回鹘文。回鹘西迁后,这种文字在高昌境内延续使用至17世纪,回鹘文影响深远,辽太祖时,有一位回鹘人出使契丹,阿保机之三弟耶律迭剌向他学习回鹘文,从而创造出“契丹小字”。蒙古文最初亦是以回鹘文字母记蒙古语言而创制的。努尔哈赤的部下,又在蒙古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了无圈点的“老满文”。可见契丹小字、蒙古文、满文都在一定程度上渊源千古回鹘文。
在高昌古城一带,曾出土许多从13世纪初起印刷的回鹘文、汉文、梵文、西夏文、藏文、蒙古文木刻印刷品,其中以前三种文字为主。在敦煌又发现1300年左右制作的回鹘文木刻活字。这种活字是模仿汉文活字而制成的。高昌回鹘在中国印刷术西传中起过一定作用。
宗教
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长春真人西游至“回纥昌八剌城”(今新疆昌吉市),当地的“回纥僧”,告诉他:“盖此以东昔属唐,故西去无僧道。”这就是说,过昌八剌出了盛行佛教的高昌回鹘地区,再往西就不再有和尚与道士,而是信仰其它宗教的地区了。另外,回鹘最初在漠北信仰的萨满教,对高昌回鹘仍有若干影响;在高昌也还有少数景教徒存在。
艺术
在高昌古城和巴什力克发现了高昌回鹘时期的壁画,大都属于佛教画像,也有摩尼教壁画。所画人像有汉人、回鹘人、印度人和欧罗巴人种的画像。壁画的风格以中国式和希腊—印度乾陀罗式二者的混合为主,有明显的东西文化交融的倾向。高昌回鹘人喜爱音乐,“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高昌王宴请宋朝使臣王延德等时,“张乐饮宴,为优戏”;泛舟游湖时,“池四面作鼓乐”。龟兹乐当时仍在龟兹和高昌。 [4]
科技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