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議潮

(中國唐朝後期將領)

鎖定
張議潮(799年-872年 [1]  ),一作張義潮,沙州敦煌(今甘肅敦煌)人 [2]  。中國唐朝後期將領,領導沙州等地人民擺脱吐蕃貴族統治的首領。 [28] 
張議潮出身沙州豪族,自少有大志。大中二年(848年),他乘吐蕃內亂之機,率眾驅逐沙州的吐蕃鎮將,自攝州事。此後一二年間,他修治兵甲,且耕且戰,收復甘、肅二州。大中三年(849年),秦、原、安樂三州和石門關等七關人民,在唐軍的配合下,也擺脱吐蕃統治,以其地歸唐。隨後張議潮遣使向唐廷告捷,使者於大中五年(851年)抵達長安,唐宣宗授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此後逐步收復河西各州之地,派使者攜沙、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一州地圖户籍入朝。宣宗於沙州置歸義軍,授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鹹通二年(861年),張議潮率蕃漢軍收復涼州。鹹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鶻首領僕固俊再擊敗吐蕃,以西州歸張議潮,使吐蕃勢力被徹底逐出河西、隴右之地,此後“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户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歸”。次年,張議潮入朝,拜右(一作左)神武統軍,加司徒。自此留居長安,以兄子張淮深繼守歸義軍。累封南陽郡開國公 [3]  。鹹通十三年(872年),張議潮逝世,獲贈太保 [4] 
張議潮收復河西諸州,並加以大力經營,推動漢族先進文化在當地的傳播,促進當地社會的發展 [29]  ,同時使河西走廊暢通無阻,這對於加強西北與中原地區的聯繫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積極作用 [4] 
概述圖來源 [30] 
全    名
張議潮
別    名
張義潮
張義朝
所處時代
唐朝中後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沙州敦煌
出生日期
799年
逝世日期
872年
主要成就
驅逐吐蕃,收復河西
最高官職
歸義軍節度使,右(左)神武統軍,司徒 等→太保(贈官)
爵    位
南陽郡開國公

張議潮人物生平

張議潮身陷暴政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張議潮出生於沙州(今甘肅敦煌)。敦煌張氏世代為沙州州將,是敦煌的鼎族豪宗 [6]  [7]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邊防虛弱,吐蕃逐步蠶食了包括沙州在內的河西諸州。從乾元元年(758年)至大曆十一年(776年),廓州、涼州、蘭州、瓜州等地相繼陷落。建中二年(781年),堅守多年的沙州也失陷。陷落後的河西人民慘遭吐蕃的蹂躪,丁壯者淪為奴婢,種田放牧;年老體弱者遭到殺害,有的被“斷手鑿目”,然後被拋棄。人民日夜思歸唐朝 [7]  [7] 
在張議潮成長的歲月裏,親身經歷了吐蕃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他的憤怒。有感於吐蕃統治下民不聊生的凋敝景象,張議潮同情人民疾苦,對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被宦官邊令誠陷害的著名將領封常清十分崇敬,曾親筆抄寫過《封常清謝死表聞》。 [8]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十七歲的張議潮手抄一首《無名歌》:“天下沸騰積年歲,米到千錢人失計。附郭種得二頃田,磨折不充十一税。……舞女庭前厭酒肉,不知百姓餓眠宿。君不見城空牆框,將軍只是栽花竹。君看城外衂惶處,打賭段芋花如柳絮。海燕泥欲作巢,空堂無人卻飛去。” [8] 

張議潮沙州起義

《張淮深碑》中記載到,張議潮在沙洲“論兵講劍,藴習武經”,他認為“吐蕃之運盡”,於是“誓心歸國,決心無疑。” [9]  為此,他開始積蓄實力,爭取多方面的支持,如:
  • 敦煌的名門望族,如索氏、張氏、李氏等。這些家族人丁眾多,實力雄厚,他們在張議潮起義和收復河西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10] 
  • 佛門僧徒。河西高僧洪辯雖以高深的佛法被吐蕃看重,被授予了“知釋門都法律兼攝行教授”的職位,但他“遠懷故國,願被皇風”,所以盡力幫助張議潮收復沙州。西域佛教極盛,教徒數量龐大,廣大的僧徒在百姓中有很大的號召力,在這些僧人的感召之下,對吐蕃的反抗精神深入人心; [10] 
  • 豪傑義士。如後來張議潮的得力部下副使安景,部落使閻英達(又稱尚延心)等,都是當地著名的豪傑。 [10] 
張議潮正是在這些人的鼎力相助下,才明確提出了“歸國”的口號,並廣泛地組織、團結了各方面的力量。 [10] 
張議潮塑像 張議潮塑像
進入9世紀以後,吐蕃國力不斷衰退,內部動亂頻繁。會昌年間(841年—846年),吐蕃災荒連年,“人飢疫,死者相枕藉”。大中元年(847年),河東節度使王宰率代北諸軍於鹽州大敗吐蕃洛門川討擊使論恐熱(即尚恐熱)所率吐蕃軍。次年(848年),鳳翔節度使崔珙相繼收復原州(寧夏固原)、威州(寧夏中衞縣)、扶州(甘肅文縣西),及石門、驛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蕭關等七關。唐朝的一連串軍事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河西人民反抗吐蕃統治的鬥爭。在此期間,論恐熱率五千騎兵來到瓜州,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這一行動不僅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極大憤慨,而且使他的部下怨望不平,“皆欲圖之”。 [4] 
在時機成熟後,張議潮於大中二年(848年)率眾在沙州發動了起義,經過艱苦的奮戰,驅逐了吐蕃守軍。吐蕃軍敗退之後,從周邊調集兵力,又將沙州包圍。張議潮率城中兵馬出戰,擊潰吐蕃。起義軍終於在沙洲站穩了腳跟。 [4]  [9] 
這一動亂,立刻成燎原之勢,甚至造成了吐蕃內部的大變亂。藏文史書記載,這次“初發難於康,寢而及於全藏,喻如一鳥飛騰,百鳥影從,四方騷然,天下大亂”。論恐熱亦發動叛亂,並篡奪了吐蕃大權,自稱宰相,與吐蕃鄯州節度使尚婢婢自相殘殺。 [4] 

張議潮河隴歸地

沙州光復後,張議潮當即派遣使者,赴京師告捷。當時,涼州等地仍控制在吐蕃手中,東道受阻,張議潮所派十隊使者,只有煌高僧悟真所率的一支繞過大漠,到達了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至大中四年(850年)正月,才通過天德軍防禦使李丕奏聞唐廷,前往長安。唐宣宗大力褒獎張議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勳,擢升他為沙州防禦使。 [4] 
與此同時,張議潮自稱兵部尚書 [3]  ,以沙州作為根據地,先後收復了瓜(治今甘肅安西東南)、伊(治今新疆哈密)、西(治今新疆吐魯番東南)、甘(治今甘肅張掖)、肅(治今甘肅酒泉)、蘭(治今甘肅蘭州)、鄯(治今青海樂都)、河(治今甘肅和政西北)、岷(治今甘肅岷縣)、廓(治今青海貴德東)等州土地。 [4]  [10] 
大中五年(851年)八月,張議潮第二次向長安派出使團,以其兄張議潭和州人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獻上瓜、沙等十一州圖籍。至此,除涼州以外,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復歸唐朝。 [4]  [11] 
由於此時河西走廊的大多數州縣已經處在張議潮軍的控制之下,所以這一次的信使團出使長安的行程十分的順利。十一月,唐廷於沙州置歸義軍,統領沙、甘、肅、鄯、伊、西、河、蘭、岷、廓十一州,以張議潮為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加檢校吏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特進,封南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實封三百户 [3]  [12]  。作為人質留在長安的張議潭被授為金吾衞大將軍。 [9] 
隨着瓜、沙、肅、甘諸州的收復及歸義軍的建立,吐蕃軍敗退、集中於涼州 。涼州是北朝隋唐以來的河西重鎮,唐朝前期一直是橫斷吐蕃和突厥的河西節度使所在地。吐蕃統治時期,又是統轄河西東部的大軍鎮駐地。如果涼州仍在吐蕃手裏,那麼張議潮所提出的收復河西東部及隴右數郡就是一句空話。因此,為了有效地控制河隴地區,張議潮便於大中十二年(858年)八月命其侄張淮深率蕃、漢兵七千人開始東征。經過三年的血戰,在唐懿宗鹹通二年(861年)克復涼州,並表奏朝廷。至此,陷沒百餘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復。 [4] 
鹹通四年(863年),唐朝復置涼州節度使,統領涼、洮、西、鄯、河、臨六州,治所在涼州,由張議潮兼領涼州節度使。使貞元初年失守而廢置的涼州軍鎮又得以恢復。從此河西走廊又暢通無阻,對於加強西北與中原地區的聯繫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積極作用。河西人民熱忱讚頌張議潮的英雄業績説:“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歸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4] 

張議潮加強守備

唐宣宗、懿宗時,國力趨於衰微,除置軍設使以官爵羈縻張議潮以外,已沒有經營河西的能力。史稱“宣(宗)、懿(宗)德微,不暇疆理,惟名存有司而已”。張議潮身兼節度、管內觀察、營田支度等使,掌握河西軍事、行政、財經大權,繼續推行耕戰政策,大力加強守備,保衞勝利成果;同時還發展生產,以穩定河西局勢。 [4]  [10] 
張議潮領導河西軍民,多次擊退了吐蕃軍的進攻。居住在河隴地區的各少數民族,東面的党項、北面的回鶻、西南的吐渾殘部等,都曾臣服於吐蕃。另外,吐蕃的奴部嗢末,自“尚恐熱作亂,奴多無主,遂相糾合為部落,散在甘、肅、瓜、沙、河、渭、岷、廓、疊、宕之間,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他們糾結在一起,常常大肆劫掠,均遭張議潮的沉重打擊。有一次,哨探得知吐渾欲來劫掠沙州,於是星夜報知張議潮。張議潮得知後,隨即調兵遣將,主動出擊。當他率軍進至西同附近,遇到了吐渾軍。吐渾軍不敢交戰,狼狽逃歸。張議潮揮師追擊一千多里,一直深入到吐渾境內,活捉其宰相三人,當場斬首示眾。這一戰大獲全勝,俘虜三百多人,收奪駝馬牛羊二千頭(匹),然後唱《大陣樂》,凱旋而歸。 [4]  [10] 
在沙州北約一千里遠的伊州城西,有納職縣(今新疆哈密西北),這裏聚集着回鶻及吐蕃殘部,頻頻劫掠伊州,俘虜人民,搶奪牲畜,鬧得民無寧日。為了解除這一威脅,大中十年(856年)六月,張議潮又親率甲兵,進擊納職的回鶻部族。兵行不過旬日,進至納職附近。回鶻一時無備,被張議潮指揮大軍四面圍攻,奮勇衝殺,“不過五十里之間,煞(殺)戮橫屍遍野”,回鶻大敗,“各自蒼黃拋棄鞍馬,走投入納職城,把勞(牢)而守”。這次戰役,張議潮大勝,收奪駝馬之類一萬頭(匹),凱旋而歸。 [4]  [10] 
張議潮打敗回鶻以後,仍“朝朝秣馬,日日練兵,以備兇頑,不曾暫暇”。由於他加強戰備,積極防禦,屢次擊敗吐蕃軍,穩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勢。 [9]  在武力保衞河西的同時,張議潮還積極治理,大力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大力傳播漢族的先進文化,使河西地區的風貌有了較大的變化。他能團結各族人民,妥善安置他們的生活與生產活動。 [4] 
鹹通七年(866年)二月,張議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鶻首領僕固俊克復西州、北庭、輪台、清鎮等城。同年十月,又令僕固俊與論恐熱交戰,大敗吐蕃軍,並斬殺尚恐熱,傳首京師。吐蕃餘眾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襲擊,吐蕃遂衰亡。河西肅清,使唐廷無西顧之憂。 [4]  [13] 
張議潮收復瓜、沙十一州和涼州後,從長安經蕭關通往西北的道路已完全打通,“路阻蕭關雁信稀”的局面已不復存在。鹹通七年(866年)七月,張議潮曾向朝廷進甘峻山青骹鷹四聯、延慶節馬二匹,另有奴婢等 [14]  [4] 

張議潮歸朝逝世

經過張議潮的經營,河西地區的局勢已穩定,生產得到了發展。鹹通八年(867年)二月,張議潮在長安留為人質的兄長張義潭去世,已經六十九歲的張議潮離開沙洲,前往長安為質。張議潮入朝後,被授為右神武統軍(一作左神武統軍),賜給田地,並於宣陽坊賜宅第一區 [15]  ,加官為司徒 [9]  [4] 
張議潮入京後,遙領河西節度使,以張義潭之子張淮深擔任留後 [4] 
鹹通十三年(872年)八月,張議潮在長安溘然長逝,享年七十四歲。獲贈太保 [3]  [4] 

張議潮為政舉措

張議潮經營河西

  • 政治
潘絜茲繪《石窟藝術的創造者》,紅袍觀察者為張議潮 潘絜茲繪《石窟藝術的創造者》,紅袍觀察者為張議潮 [5]
在攻取涼州到前往長安的近十年時間,張議潮大力經營河西地區。
在內政方面,他全面恢復唐制,廢部落制,重建唐前期在這裏實行過的“州-縣-鄉-裏”制。與唐前期不同的是,歸義軍在鄉一級還設置了知鄉官,負責全鄉的政務。鄉下雖仍設裏,但因里正的許多職權被收到知鄉官手裏,這使里正在基層政權中的作用比以前下降了。在沙洲城內,歸義軍還恢復了唐前期實行過的城坊制度和坊巷的稱謂。與此同時,張議潮還仿照內地的軍政體制,設置了與中原藩鎮一樣的文武官吏,恢復了相應的一套文書、行政制度。 [16] 
其次,廢除吐蕃時期的户籍、土地、賦税制度。按照唐制編制新的户籍,制定新的賦税制度;歸義軍時期的户籍,除註明人口情況外,還註明了各户土地畝數與分佈情況。針對當時沙州荒田閒地較多的特點,張議潮還實行了請田制度,即允許百姓向歸義軍衙門申請耕種荒田閒地。對於百姓之間自願對換土地,調整土地位置,官府一般也予以批准。 [16] 
  • 軍事
張議潮起義後,以瓜州、沙州為根據地,對外征討,擴大戰果,先後收復了瓜(治今甘肅安西東南)、伊(治今新疆哈密)、西(治今新疆吐魯番東南)、甘(治今甘肅張掖)、肅(治今甘肅酒泉)、蘭(治今甘肅蘭州)、鄯(治今青海樂都)、河(治今甘肅和政西北)、岷(治今甘肅岷縣)、廓(治今青海貴德東)等州,鞏固歸義軍政權對河西的統治。《張議潮變文》直接記述了大中十年(856年)至大中十一年(857年)間的三次戰役:
  1. 吐谷渾進犯沙州。張議潮出兵討伐,在西同遭遇吐谷渾。張議潮首戰破敵,率軍乘勝追擊一千餘里,大獲全勝;
  2. 伊州納職縣的回鶻及吐蕃殘部抄掠伊州,張議潮奔襲,回鶻大敗;
  3. 叛亂回鶻劫奪唐朝冊立回鶻使王端章,張議潮聞知大怒。由於下文殘缺不全,不知結局如何。
由此可知,張議潮為了抵禦周邊少數民族統治者的騷擾、劫掠,仍然進行着非常艱鉅的鬥爭。《張議潮變文》中所説他“朝朝秣馬,日日練兵,以備兇奴,不曾暫暇” ,就是當時實際情況的真實反映。 [10] 
  • 經濟
農業:在武力保衞河西的同時,張議潮着手恢復農業生產,注意興修水利,發展灌溉。在吐蕃時期被廢弛的各項水利設施也被重新運作起來,張議潮在河西諸州開挖溝渠,每一溝渠還設有“渠頭”“升門”等專職的水利管理人員。由於水利灌溉的興建,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出現了五穀豐登的景象。時人讚頌説:“三光昨來轉精耀,六郡盡道似堯時。田地今年別滋潤,家園果樹似茶脂。河中現有十碾水,潺潺流溢滿百渠。必定豐熟是物賤,休兵罷甲讀文書。”
賦税:在重新登記人口和土地的基礎上,張議潮制定了新的賦税制度。根據敦煌出土的文書記載,歸義軍實行的是據地出税的制度,其地税主要包括地子、官布柴草三項。地子完全按畝交納,納的是糧食。官布、柴草也是按畝交納的。之所以在地税中既有地子,又有官布和柴草,這與晚唐五代歸義軍時期河西地區還沒有實行貨幣經濟有關。在吐蕃統治敦煌時期,實行的是部落——將制和突田制,唐朝的通用貨幣被廢除,主要實行的是原始的物物交換,交換的媒介是實物。歸義軍政權建立後,由於貨幣極度缺乏,人們在買賣、僱工、典當、借貸時仍以麥粟、絹帛、布匹等實物計價。從已知的出土敦煌文書看,在交換領域除以麥粟計價者外,以布匹計價者也很多。正是由於這一特殊時期貨幣反而不是普遍的交換媒介,在這種情況下,張議潮的歸義軍政權才將唐朝賦税制度中應交現錢的那部分税收改為徵布或者其他實物,因此在出土的敦煌文書中保存了許多徵收官布和柴草的記載。 [16] 
  • 文化
張議潮還在河西地區大力傳播漢族的先進文化:“河西創復,尤雜蕃渾,言音不同,羌龍瑥末,雷威攝伏,訓以華風,鹹會訓良,規俗一變”。另外還恢復唐朝服裝,推行漢化。很快就使敦煌“人物風華,一同內地”。使河西地區的風貌有了較大的變化。

張議潮團結各族

張議潮能團結各族人民,妥善安置他們的生活與生產活動。大中四年(850年),張議潮收復伊州,“因沙州冊户居之,羌龍雜處約一千三百人”,使他們和睦地雜居在一起。這對於穩定河西地區的政治局勢,發展生產,無疑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對轄區內的少數民族,歸義軍政權採取區別對待的政策。已漢化者編入鄉里,與漢人雜居。吐蕃化較深者部分繼承吐蕃制度,仍用部落的形式進行統治,尊重他們的習俗。同時吸收少數民族頭面人物參加政權。 [16] 

張議潮宗教政策

對於具有強大政治、經濟、社會勢力的佛教,張議潮首先廢除了吐蕃時期的僧官制度,恢復唐制。並通過削減寺產限制其依附人口的發展,削弱都僧統的政治、經濟權力,以後又通過控制僧官的任免權使沙州僧官逐漸依附於世俗政權。寺院依附人口的減少導致寺院經濟衰落,一些原由寺户上役時從事的工作逐漸被各種租户和僱工所代替,以沙彌為代表的下層僧徒承擔的勞務開始增多。 [17] 

張議潮歷史評價

《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中的張議潮之妻宋氏 《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中的張議潮之妻宋氏
張議潮率領的沙州起義及其戰果的不斷擴大,使河西地區得以克復,“百年左衽,復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 [18] 
唐宣宗李忱得知張議潮起義的消息後,下詔稱讚:“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於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無非義旅。” [4]  [19] 
對於他在河西重振唐朝聲威的業績,後世評價道:“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四方獷悍,卻通好而求和;八表來賓,列階前而拜舞。北方獫狁,款少駿之蹄,南土蕃渾,獻昆崗之白璧。” [4]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當河西漢人張議潮在沙州組建了效忠唐朝的軍隊之後,吐蕃人在河西的影響進一步被削弱。 [20] 

張議潮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張謙逸
贈官工部尚書
妻子
宋氏
廣平人,封河內郡夫人。
兄長
張義潭
官至金吾衞大將軍。
兒子
第三任歸義軍節度使。
侄子
張義潭之子,第二任歸義軍節度使。
女兒
張氏
張議潮第十四女,嫁李明振。不滿篡權的節度使索勳,率將士將其誅殺索勳,擁立張承奉為歸義軍節度使。
張氏
嫁索勳。 [3] 
孫子
唐末被授為歸義軍節度使。後自稱白衣天子,建西漢金山國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4]  [21] 

張議潮後世紀念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莫高窟156窟南壁,創作於晚唐時期,與北壁《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相對稱。高108釐米,長855釐米。人物百餘,作鳥瞰散點佈局。在此畫中部,張議潮頭戴幞頭,身穿圓領紅袍,腰繫革帶,騎着高頭白馬,旁有榜題“河西十一州節度使張議潮口除吐蕃收復河西一行圖。”後隨子弟軍,擁“信”字大旗,最後二十餘騎,為輜重行獵隊伍。 [22-23]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左側單獨騎馬、着紅衣者為張議潮

張議潮史料索引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卷138 [24] 
羅振玉《補唐書·張議潮傳》
向達《羅叔言〈補唐書張議潮傳〉補正》
白壽彝等《中國通史·中古時期·隋唐下》 [4] 

張議潮藝術形象

張議潮文學形象

張議潮變文》屬於敦煌變文之一,集中描敍了歸義軍與異族入侵者的三次戰鬥場面:一是追擊吐蕃軍隊,斬其宰相,俘虜兵士;二是討伐常常騷擾伊州的回鶻,大獲全勝;三是征伐劫奪國信的叛亂回鶻。作品反映了邊民渴望和平的心願,歌頌了張議潮及其所率歸義軍抵禦外侮、保家安民的英雄業績。此文也是研究晚唐西北邊陲不可多得的史料。 [27] 

張議潮影視形象

1986年電影《大漠紫禁令》:李巖飾張議潮; [25] 
2023年電影《敦煌英雄》:楊溢飾張議潮。 [26] 
參考資料
  • 1.    馮培紅.敦煌的歸義軍時代.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12:26
  • 2.    張議潮  .學習強國.2020-03-21[引用日期2020-03-21]
  • 3.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 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03:62-78
  • 4.    白壽彝 總主編;陳光崇 主編.中國通史 10 第6卷 中古時代 隋唐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606-1608
  • 5.    潘絜茲.《從到敦煌組畫》.美術觀察,1998.01期:3-5
  • 6.    《敦煌地理文書彙輯校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6-07]
  • 7.    《舊五代史》卷138《外國列傳二》:安祿山之亂,肅宗在靈武,悉召河西戍卒收復兩京,吐蕃乘虛取河西、隴右,華人百萬皆陷於吐蕃。開成時,朝廷嘗遣使至西域,見甘、涼、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吐蕃之人見唐使者旌節,夾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猶念陷吐蕃生靈否?”其人皆天寶中陷吐蕃者子孫,其語言小訛,而衣服未改。
  • 8.    趙曉星著.敦煌落蕃舊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05:200-201
  • 9.    榮新江 著.歸義軍史研究 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1:401-403
  • 10.    劉進寶 著.敦煌學通論:甘肅教育出版社,2019-02:108-112
  • 11.    《舊唐書》卷18《宣宗紀》:(大中五年)沙州刺史張義潮遣兄義澤以瓜、沙、伊、肅等十一州户口來獻,自河、隴陷蕃百餘年,至是悉復隴右故地。以義潮為瓜沙伊等州節度使。
  • 12.    《舊唐書》卷18《宣宗紀》:(大中五年)十一月……沙州置歸義軍,以張義潮為節度使。
  • 13.    《唐會要》卷97:鹹通七年十月,沙州節度使張義潮奏,差回鶻首領僕固俊與吐蕃大將尚恐熱交戰,大敗蕃寇,斬尚恐熱,傳首京師。
  • 14.    《冊府元龜》卷169《帝王部》:懿宗鹹通七年七月,沙州節度使張義朝進甘峻山青骹鷹四聯、延慶節馬二匹、吐蕃女子二人。
  • 15.    宋敏求《長安志》卷8:次南宣陽坊……右神武統軍張議潮宅。
  • 16.    張建魁編著.甘肅歷代名人研究: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8:168
  • 17.    郝春文 著.郝春文敦煌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11-12
  • 18.    蘇瑩輝 著.敦煌論集:台灣學生書局,1969-08:215
  • 19.    《樊川文集·卷二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1-21]
  • 20.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唐朝的滅亡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6-07]
  • 21.    《舊唐書》卷20《昭宗紀》:(光化三年)八月……制前歸義軍節度副使、權知兵馬留後、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監察御史、上柱國張承奉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歸義節度,瓜、沙、伊、西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
  • 22.    於明 主編.中國名畫欣賞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 1: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04:219
  • 23.    上海古籍出版社 編.中國藝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2:56
  • 24.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八·外國列傳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25]
  • 25.    張駿祥、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第147頁
  • 26.    敦煌英雄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3-05-24]
  • 27.    王尚壽,季成家主編;胡小鵬,李併成,武世珍等副主編.絲綢之路文化大辭典.蘭州:紅旗出版社.1995.第545-546頁
  • 28.    張議潮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4]
  • 29.    龔書鐸,劉德麟 主編.圖説中國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06:181
  • 30.    敦煌研究院 編著.石窟面壁 關友惠關晉文敦煌壁畫臨摹集: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1-01:7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