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坤

(中國武術家、廣東洪拳的代表人物)

鎖定
梁坤 (1813年一1886年),出生於廣東南海縣中國武術家、廣東洪拳的代表人物。
年幼時就非常嗜武,到處尋訪名師。後來有機會遇到洪拳鉅子、福建莆田少林寺的覺因和尚,對他的武功非常敬仰,遂拜其為師,入廣州白雲山能仁寺帶髮修行
中文名
梁坤
別    名
鐵橋三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13年
逝世日期
1886年
職    業
武術家
主要成就
洪拳傳入廣東後的一位代表人物
出生地
廣東南海縣

梁坤人物生平

鐵橋三(1813年-1886年)
原名梁坤,廣東南海縣人。年幼時就非常嗜武,到處尋訪名師。後來有機會遇到洪拳鉅子、福建莆田少林寺的覺因和尚,對他的武功非常景仰,遂拜其為師,入廣州白雲山能仁寺帶髮修行。在寺中學藝七年,得到覺因的悉心教誨,盡得其師真傳,成為洪拳傳入廣東後的一位代表人物。
鐵橋三:口耳相傳中的俠義之士
據説電影《英雄》去參加奧斯卡頒獎禮的時候,鞏俐説中國還用武打片去闖世界,是中國的悲哀(大意如此)。如果傳聞屬實,那麼鞏俐小姐的理解能力實在平平。她不知道在中國武術這個領域裏,拳打腳踢的武打功夫其實只是表象,俠義精神才是文化內核。當然,張藝謀是否把俠義精神拍出來了,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荊軻虯髯客,從梁山好漢到清末民初的革命志士,似乎中國從來不缺俠客,但是坦白地説,我們頂多只是知道名字及其背後的零散故事而已,他們所具備的武功套路究竟如何,又有多少人知道?大概也沒有人會去關心吧。名字可以流傳到今,故事仍然膾炙人口,如果單單只是打打殺殺的功夫,而不是其中濃厚的俠義精神,我還真是難以信服這個解釋的原因。
年少時讀唐詩,非常羨慕“不斬樓蘭終不還”這樣的氣概,對文弱詩人竟然也寫這樣的詩句感到大惑不解,更想不通的是,李白的夢想是着一身青衫,秉一柄長劍,遊走天涯。後來看到學者陳平原的一本書,書名就叫《千古文人俠客夢》,似乎豁然開朗。連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都在做着俠客夢,俠義精神的深入人心可想而知。
中國的武術可真是平常人理解的那麼簡單?金庸小説的一拍再拍,香港影視劇的一濫再濫,雖然誰都知道是些憑空想像甚至瞎編濫造的奇人異事,卻從來不缺乏觀眾,就是這個道理。
或者是因為年代久遠,或者更因為只是個民間人士,可以找尋得到的有關鐵橋三的記載實在有限,即使有,基本也都是時間上毫不連貫的傳説故事。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市民百姓偏偏對這些傳聞中的故事津津樂道,那些武功高強的名字也幾乎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這固然與故事本身具有傳奇性的原因有關係,恐怕更多的還是電影電視劇的功勞。
一位武術研究專家的見解很有代表性,他説,其實無論從客觀生理上還是物理現象的角度來看,影視劇中的功夫都是不可能達到的,大多是後人對前人的想像性、文學化的虛擬。
在民間,一直有“廣東十虎”的提法,鐵橋三是其中之一。偏居中國南部的廣東之所以看起來武風很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歷史環境所造成的,也就是説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產物。19世紀的中國,正處於清代末年,內憂外患,社會動盪不安,政府對社會的管理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甚至平常百姓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證。而廣東省地處南方,治安更為惡劣,不少百姓為了保護自己,開始紛紛習武自強,幾乎每個村鎮、行會都會聘請武術高強的武師任教,既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又可以讓族中子弟強身健體,漸漸地,南粵大地練武成為一種風氣。
尤其在廣州,隨着諸多武館的相繼設立,並且因為都公開招攬學生而形成競爭。正所謂同行是冤家,武館之間為了確定江湖地位,以及爭奪市場利益,彼此間比拼武藝,或者接受別人的公開挑戰,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一場比武決戰後,勝者有更多學生慕名而至,而敗者則只能含羞遠走他鄉。有關鐵橋三的幾個傳説,基本都是在與他人的比試武藝中形成的。在口耳相傳中,比武的真實情況不可避免地被誇大乃至神化,這也是在無形中為勝利的一方做了最好的廣告。
當然,在殘酷的競爭下,如果只憑着花拳繡腿顯然是不行的,沒有真正的武功是不可能在廣州立足的。或許正是這種殘酷競爭的環境,客觀上促進了近代南派拳術的發展,如今許多還在流傳的南拳均始創於這個時代。
鐵橋三所創的鐵線拳即使不像傳説中的那麼厲害,在南拳中自成一派並佔有重要一席卻也是事實。更幸運的是,鐵橋三的後面還有一個流傳更為廣泛的後輩黃飛鴻。據説,在佛山,仍有一位洪拳師傅掌握着這套武功。
其實,放到今天的社會來説,我們真的完全沒有必要去考證傳説的真實性。畢竟,在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中,面對栩栩如生的武林義士,我們常常可以感覺到濃濃的民間鮮活氣息,給生活增添許多斑斕色彩,這是不是就已經足夠了?
鐵橋三自小酷愛武術,到了十四五歲,已經練得一身好功夫。後來,鐵橋三拜名聞江南的少林寺覺因和尚為師。他練功刻苦,又能恭敬侍候師父,很受覺因的賞識,把拿手本領都傳給他。經過不斷努力,鐵橋三的功夫日見高深,他把雙臂伸開,能掛起六條大漢,步行數十步而面不改色,因此遠近知名。
有一次,他去赴友人的宴會,座上有個叫胡海的教頭,想把鐵橋三打敗,以顯示自己的本領,還沒散席便請鐵撟三較量。當下雙方擺開陣勢,鐵橋三取守勢,只用雙手招架,使胡海無計可施。
鐵橋三看準機會,三一進馬,便破他門户,再把手一揮,胡海便撲倒在地。胡海還不死心,來一個“黑虎掏心”直取鐵橋三。誰知鐵橋三早有了防備,閃身避開鐵爪,一個“龍馬揚蹄”把胡海踢個四腳朝天。
眾人哈哈大笑,胡海滿面羞愧,但無可奈何,只好悻悻離去。眾人裏面走出胡海的師弟,假裝上前扶鐵橋三入座,想出其不意將他掀倒,但鐵橋三像座鐵塔,紋絲不動。
胡海老想報復,他找另一個武功高強的教頭馬南,説鐵橋三在背後罵馬南是一個肥豬,不堪一擊。馬南暴跳如雷,想去找鐵橋三算賬,胡海忙上前獻上一計,馬南聽後吩咐依計行事。
這天,有個人來找鐵橋三,説是馬南派他來請鐵橋三去赴宴的,並呈上馬南親書的請帖。鐵橋三與來者交談時,覺得那人神色緊張,語無倫次,心知有詐。他跟來人上路,到了江邊,只見一隻小船停在那裏,有個船家模樣的人立在船尾,來人請鐵橋三快些上船。
鐵橋三上了船,見這條船甚為可疑,便暗發功力,只見船頭慢慢下沉,一會便沒入水平線下了。忽然鐵橋三聽見耳後有風聲,將身一側,抬起一腳,那人掉下江去,原來是那個送請帖的人。鐵橋三哈哈大笑,一個鷂子翻身飛上岸,回頭看時,那隻小船已在江中底朝天了。
原來,胡、馬二教頭想欺鐵橋三不識水性,企圖騙他上船,讓他在水中出醜。這時只見二位教頭從江邊大樹走出來,齊向鐵橋三拱手,表示折服。當下,胡、馬二教頭在附近找了個酒店,設宴向鐵橋三賠禮道歉。從此,鐵橋三更加出名了。 [1] 
洪拳·代表
南拳據説最初是出於南少林,在明代逐漸形成獨立拳系。南拳總的特點是步穩、拳剛、勢烈、少跳躍、多短拳、擅剽手,以聲、氣修力。南拳的代表是廣東南黎,廣東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家”,洪拳是其中聲名最盛、生徒最多的一家。
傳説中的福建南少林是一個反清的大本營,在那裏集結了洪門子弟和三山五嶽的俠雄豪客。清兵火燒南少林後,洪熙官來到廣州,隱居在大佛寺,與佛緣和尚共開武館。洪拳傳入廣東後,包括五行拳(金拳、夾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搴等十大象形拳)。鐵橋三及其弟子林福成、黃泰、黃飛鴻、林世榮等是洪拳中最大的一派。
洪拳在明末清初中傳入廣東,在廣東流行甚廣,是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其代表人物有鐵橋三(梁坤)、林福成、陸亞採、王隱林、林世榮、黃麒英、黃飛鴻。黃飛鴻隨父黃麒英學習伏虎拳以及先輩以龍、蛇、虎、豹等的象形及特性創編的洪拳,並盡得鐵橋三“鐵線拳”的真傳,又向蘇乞兒學習“醉八仙掌”,創“無影腳”“飛砣”等絕技。他武德高尚,正直真誠,除暴安良,扶弱濟貧。曾助父開設寶芝林藥店,生產“大力丸”、“刀傷散”濟世,並向青年傳授武藝。1894年受聘為劉永福黑旗軍的武術總教習,在行軍時管帶一營。曾有一句流行語:“劉永福打番鬼,越打越好睇”,這與黃飛鴻教習武藝有關。
洪拳在海外的傳播,主要是黃飛鴻傳下的拳術。先後刊印的《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等拳譜,在海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美加、歐洲、東南亞等地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洪拳流傳。 [1] 
絕技·鐵線拳
鐵線拳,屬於少林外家拳之內功手法,專為鍛鍊橋手之用,是鐵橋三的絕技,後由鐵橋三首徒林福成傳授給黃飛鴻。
鐵線拳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幹,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祛病延年之效。 [1] 
廣東十虎
“廣東十虎”這個稱號,許多人都從粵語長片或者電視劇集裏聽説的。一般的説法是,在清末年間,廣東省內稱十位武功極高、聲望極高的武林人士為“廣東十虎”,這個稱號在當時是確實已經存在的。
但是,因為這種提法基本只是市民老百姓的口耳相傳,並非武術屆人士的一個選舉或共識,因此關於“十虎”的説法很多。除了民間耳熟能詳的黃飛鴻外,其他的幾位武學家到底是誰,以及其中的排序究竟如何,就一直充滿爭議。比如説,有人認為鐵橋三是“廣東十虎”之首,但有的看法又認為他是排第二甚至第五。
作者筆名為“我是山人”的陳勁先生,在他的武俠小説《武壇二虎》自序裏説,“廣東十虎是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黎仁超、蘇乞兒、黃飛鴻、鐵橋三、鐵指陳、譚濟鶴”,這種説法的可信度較高。 [1] 

梁坤人物事蹟

始以“鐵橋三”揚名
覺因和尚在110歲時圓寂,梁坤失去恩師後不想繼續在寺中修行,於是離開寺廟下山居住。據傳説,有一天他在長堤散步,見到有人在表演武術,圍觀的人很多,氣氛甚為熱鬧,紛紛扔錢捧場。梁坤見到是這種江湖武功時,心裏頗有些不以為然,於是比武興致大動,主動説也要給眾人表演一番。他挑選了圍觀的六名羣眾,讓他們吊在自己的手臂上走了上百步,卻始終面不改色心不跳。羣眾驚訝得簡直不敢相信,都説他的鐵臂是前所未見的神力。憑着這一次偶然的機會,梁坤開始在廣州揚名,很多人都想拜他為師,而眾多富人家庭也都紛紛請他教授子弟。因為他在家排行第三,所以當時人便稱他為“鐵橋三”。 [1] 
創鐵線拳,列“廣東十虎”
從此,鐵橋三以一身武藝行走江湖,不僅廣收門徒,而且經常資助窮苦子弟,行俠仗義。到清朝光緒年間,他已經是名滿南粵大地的武林高手,位居廣東晚清“十虎”前列。
在廣州期間,鐵橋三主要居住在海幢寺。他經常與寺中的和尚塵異、修己、智圓等人互授拳棍之術,切磋武藝。這個時候鐵橋三已經創出鐵線拳,他把自己的絕技悉數拿出來與眾和尚交流,而寺中和尚也把一鼠尾棍法傳授給他。 [1] 
一生追求武學
當時,廣州河南(現海珠區)富商蔡贊、富家子伍熙官等相繼聘請鐵橋三到家中教習。鐵橋三利用這個機會,更加加強了自己在武功上的修煉,同時還有意收了一些有天分的徒弟,例如育善堂中醫施雨良及孖指添、區珠以及林福成等人,這些徒弟拜入他門下後,鐵橋三都把鐵線拳法傳授給他們。鐵橋三曾對眾弟子説,鐵線拳是洪拳至寶,弟子們一定要謹記在心,切勿濫傳輕泄於世。他的首徒林福成後來把鐵線拳傳授給黃飛鴻,讓這套拳法益發發揚光大。
鐵橋三對武學之道從未感到知足,不斷精益求精,即便是到了晚年。當他聽説新會的外海鄉茶寇庵寺有名叫做意誠的和尚非常擅使五點梅花棍,不顧年老體邁,親自前往討教,直到把這套棍法都學到手才回到廣州。
鐵橋三在武術上博採眾長,聲譽傳遍武林,卻深受鴉片煙癖之害,進入老年之後身體一直很虛弱,最終也是因積弊已久,在73歲時逝世。 [1] 

梁坤人物逝世

正名梁坤,有洪拳大師之稱。少時拜少林名手金鈎李鬍子為師,平生好習拳技,遊覽各地,尋師訪友,苦練少林武術,練得橋手如鐵。好與佛家往還,在廣州市彩虹橋廣昌梁布廠任教,技壓各方拳勇,聲名大振。生於遜清嘉慶年間,歷咸豐同治兩世,卒於光緒十二、三年間。鐵橋三之死,乃因在海幢寺隨圓光和尚練習三十六點銅環棍,積勞成疾,鐵橋三因染有阿芙蓉癖者,圓光和尚命其戒煙,鐵橋三從之,決心戒絕,苦練棍法,但因年事已老,體力不勝,染病而卒,享壽七十高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