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武術

(中國傳統文化載體)

鎖定
中國武術是一個豐盈飽滿的文化載體,在一招一式中折射着中華智慧,在一拳一路中體現着中華精神,在一技一理中內隱着中華文明。新時代,傳承與發展好中國武術文化,應成為一種社會責任。 [17]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2] 
中文名
中國武術、國術、武術、中國傳統武術、功夫
外文名
Chinese Kungfu
別    名
功夫 [1] 
起    源
中國 原始社會
代表人物
霍元甲燕子李三
配    合
武器
定    義
止戈為武
作    用
個人延衍強盛 國家繁榮安定
例    如
截拳道迷蹤拳詠春拳太極拳醉拳象形拳少林功夫輕功

中國武術概念

胡永凱繪國畫《中華武術》 胡永凱繪國畫《中華武術》 [16]
中國武術,古稱“拳勇”、“技擊”,民國時又叫“國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之一,也是民族傳統文化在武技一道的體現。它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養氣之説,同時又融匯了道家的守靜致柔、釋家的禪定參悟等諸多理論,從而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武學體系,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文化”。中國武術浸潤着民族的性格氣質,藴含着中華民族對搏擊之道的獨特悟解。它講究剛柔相濟,內外兼修,既有剛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它不僅僅是博擊術,更不是單純的拳腳運動,也不是力氣與技法的簡單結合,它飽含着哲理,深藴着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以一種近乎完美的運動形式詮釋着古老的東方哲學思想,追求那種完美而和諧的人生境界。 [5] 
止戈為武
-
動作
特徵
奪取 捎去 拂過
舉其要而用功少,為略。
派生
掠奪
文韜武略 領略 謀略 方略 策略 簡略
釋義
兵,戰爭中的核心角色,是戰爭中用來攻擊對手的“工具、用具”。戰爭不是單純的打鬥,它代表(人類)有計劃有目的的相互弒殺,以攻擊(對方)手法為主。
,重在執行別人的思想。
止戈為武。
使用(包括但不限於)打鬥等手法,來達到停止戰鬥的目的。
,重在執行自己的核心思想和內在觀念。
對象
行為
保家衞國 自我犧牲
自保 精進 自我超越
方向
對外。
分析對手,制訂相應舉措。
對內。
瞭解自己,提升自己。
案例
一盤棋有20回合、也就是40步,每步有10種變化,一共的變化數是10的40次方。
361階乘=大約1.43×10的768次方,即1後面有768個零。這個數字遠遠超出人類的想象,人類已知宇宙中的原子數量,只有10的80次方。

中國武術武字正解

武術,制止侵襲、停止戰鬥的技術。擁有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實力,通過武化流傳,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有人對武理解成“舉戈而動,欲與人、欲與獸鬥”是一種誤解,其產生謬誤處是對“止”的認識上:以趾為動。對武的理解便誤解成“舉戈而動”而非“止戈為武”的原意了。“止”字,是“一隻腳(趾)”的意思,是“步”字的前一隻腳,後面的一隻腳不再踏上來、停止前行的意思。 [2] 
武與戊同音通義:,wu,會意。從丿從戈,。“丿”意為“不”。“戈”與“丿” 聯合起來表示“不動之戈”。戊位中央,與“武保半步(三尺)之安”一致。 [3] 
武術,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輕鬆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防衞健身,精進卓越,快樂通融。 [3] 

中國武術文字解釋

關於中、國、武、術,在中國傳統文化理解上,是用於守護疆域完整、安居樂業、國泰民安的技術。 [2] 
中
國
武
術

中國武術安國強民

國家、社羣: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4] 

中國武術尚武第一人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政治思想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巨大作用,威名遠揚。 [4] 

中國武術武術內容

中國武術屬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有着中華傳統文化的烙印,武術作為體育的特性、更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建議組織國內武術專家和目前精通武術的國外友人共同合作,充分借鑑不同國家文化同我國武術傳統文化、經典拳種及技術內涵相互融合,形成拳種技術特點鮮明、有共識、易理解、易掌握的武術代表性共性文化。 [19] 

中國武術以武入哲

中國武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2] 
而世界上其它的文明古國,如埃及、巴比倫,都淹沒在沙漠中了,現在的埃及人跟古埃及人不是一回事兒了,現在的伊拉克人也不是古巴比倫文明的繼承人:希臘文明被無情入侵的羅馬的拙劣仿製所淹沒,卻幸而在日耳曼諸部族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得到了發揚:古印度的文化被雅利安人掃滅,輝煌的瑪雅文化也被西班牙人付之一炬。唯一沒有中斷地記載、並傳承下來的古文明,就是中國的文明。 [2] 
中國文明史,是以中國文化成就的。中國文化以文、武形式相融匯而成。中國武術,是成就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主體基因:
一. 中國文明,是以“道”引領,為人生最高追求目標、而以此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關係的。道,辵首也,頭行走也,是務虛所為。
二. 而“道喪而後德、德喪而後仁、仁喪而後義、義喪而後禮。夫禮,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現實社會中亟需務實所為,來解決“亂之首”。這便出現了武。
三. 此“德、仁、義、禮”皆是以中國武術的“喆(音zhe,古同哲)”所全然歸納把握、以此為修習目標的。喆,雙吉:吉,是“將兵器安放在兵器架上”,高度防衞、免受危難的意思;雙吉,是“旗鼓相當、實力相衡”的意思。 [3] 
中國文化,是中國軟實力;中國武化,是中國實力,是貫通公權(政府)、私權(市場)和共權(社會),以平衡整體文明發展的高等敎化方式。我們身為中國人,攜華夏高等文明基因,將會在修習詠春拳及武道、法、理中,融匯滲透,圓融通達、自立自強;崛起於國際,佼佼於凡塵。由此,聖人以始得安然入道、精英以始得平衡相融合、凡夫以始得不受侵害,成就中華文明史,至今。 [2]  説文學武》——梁小露 [2] 

中國武術發展歷史

中國武術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與自然進行鬥爭的過程中,人們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等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就是武術的萌芽。 [1] 

中國武術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各國諸侯都非常重視培養和訓練將士們的搏擊技術,劍術得到發展。漢代,帶有搏擊性質的“角抵”已有廣泛基礎,還發明瞭鐵兵器,出現了編排起來的攻防連續套路。到了晉代,練武活動已有“口訣要術”,武術初見雛形。 [1] 

中國武術唐代

唐代,是中國武術的興盛時期,唐武則天開武舉,不少武術人才脱穎而出,天下聞名的少林武術的最早記載也起於唐朝初年。 [1] 

中國武術宋朝

(北)宋朝立國之始訂下的禁止民間組社、私藏兵器的禁律。 1127年(南建炎元年),宋室南遷,以岳飛韓世忠為首的愛國將領提議下,大部分軍民,奮起習武。以杭州為中心。 杭州流傳的為南拳,拳勢多以上肢為主,肘膝為輔,很少飛身離地,稱“拳打卧牛地”[2]。心意六合拳先祖,據説傳有《嶽武穆王拳經》。且被該派尊為祖師,可惜沒有歷史佐證。 1156年(紹興二十六年),朝廷在臨安設立武學。 1180年(淳熙七年),設“武舉絕倫從軍法”,學武者可以考取功名。南宋共出現二十七名武狀元。當時杭州的武術團體有角抵社、錦標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英略社、馬社等。還有民間組成的巡社、弓箭手、良家子等團體。他們平日“執弓荷鋤,仗劍巡步”。北方被金侵佔後,大批難民來杭,帶來了北方的拳種,與原來的南派拳種融合。 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賣藝為生的“路歧人”。 (宋太祖)或(岳氏)長拳形成時期。

中國武術元朝

漢人不可習武聚會。據原載於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上海天鐸報,廣東人盧煒昌以偽少林歷史宣傳反清情緒的作品《少林宗法》説:宋末元初,少林寺之拳術還未為世人稱許。相傳住持覺遠(陳享)得達摩陳遠護)留傳之十八羅漢手法,變散式為整式,將《羅漢十八手》佛手發展成七十二手(花拳)。他仍未滿意,乃改裝外出求師。後得蘭州李叟(李家拳),及得北方遊俠白玉峯之(白模拳),後同住於洛陽同福禪師(蔡福-蔡家拳)之處。將各路拳法融合成五拳,使少林手法(南少林)增至一百七十餘手(172式五形八卦拳),內藏龍、虎、豹、蛇、鶴五形及八卦拳,即今蔡李佛之古典五形八卦拳。又稱覺遠注重武德,訂“少林戒約十條”約束僧徒。 上述故事,是清朝晚期南方蔡李佛所形成有關之編造歷史(或稱託古)。

中國武術明朝

明有長拳紅拳彈腿等名稱出現。也有單練、對練的形式。
明遷都今北京,將南方(南京)武術如長拳,紅拳等帶來,與原本北京、天津、滄洲之武術,如十八手(叟),六合等拳術融合,今人稱為少林拳種。
明朝戚繼光在福建整理當時全國武術(包括長拳,短打、紅拳,巴子拳等,留意當時未有提及少林派及武當派)-今人(民國初期,有人將中國武術分類)統稱南少林拳(或屬概念象徵)。
明將戚繼光亦是世襲而來,其武術長拳學自祖輩,故稱太祖長拳
沿海被日寇搜劫,俞大酋、戚繼光曾駐紮沿海地方。福建及山東留下了當時的拳種如長拳、短打、五拳及華拳。福建演生了五形拳鶴拳;兩廣衍生了洪拳,詠春及蔡李佛等南拳(今人稱南少林拳)。山東將原來之羅漢、六合等演變出現在之羅漢螳螂拳六合螳螂拳
明萬曆張松溪內家拳。(此時稱拳不稱派)。民初吳式太極拳傳人許禹生著作中説:宋書銘自稱張松溪將內家拳傳與其先祖宋遠橋,文中未有提出證據。 明朝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拳’術。(此時稱拳不稱派)。許多記載武術的書籍也相繼出版。
流行的‘拳’有長拳(後演生為太極拳)、紅拳、華拳(後演生為心意六合拳)、五拳(後演生為五形洪拳)、查拳、巴子拳、彈腿、短打(後演生為螳螂拳)、內家拳等等。
《廣東佛山-南少林拳-洪拳(劉蔡李莫佛)、詠春拳蔡李佛、永春》 [8] 
明末清初,在南方《五拳》發展成老洪拳之(五形拳)、今人稱為《南少林拳》,在福建廣東流行。其拳種來自福建,經戚繼光整理後之南方拳術。
福建之海鹽西進,外來商品在廣東北上,皆必須精通武術之鏢師
明末清初人姬際可(1602-1683)傳授之拳術稱‘六合拳’、內容包括十形(勢),後演生成心意拳、心意六合拳等,今人稱為‘北少林拳’。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進士王自誠作《拳論質疑序》。《序》雲:“拳之種類不同,他端亦不知創自何人,惟此六合拳則出自山西姬龍、姬鳳,二師乃系明末人也(應為姬龍峯(鳳)之誤),精於槍法,人皆以為神……”[2]
內家拳名稱出現於黃宗羲作於1669年即康熙八年之《王徵南墓誌銘》。
鴉片戰爭(1840年)後
首先在廣東,林則徐兩廣總督鄧廷楨嚴厲禁煙,需要當地社團及武術團體支持,大力發展民間團練以防英軍從海路進入廣東三江流域,清初禁止華人聚眾集武已經鬆弛了。後來曾國藩更以團練制度發展湘軍之漢人軍隊。使漢人武術得以重新發展。
陳王廷後人陳長興(1771年-1853年)傳楊露禪(1799年-1872年)(後稱楊式太極拳),楊減省一些剛烈拳勢(如炮捶、紅拳),注重剛柔並濟。
河北李洛能(1808-1890)從心意六合拳演生成形意拳
1851年,太平天國正式成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南方大城市廣州及佛山之三合會武術團體快速發展,為太平天國提供人力資源。參與之武術社團領袖,為避免身份外涉及連累父兄輩,故以匿名為號。以(南)少林作為號召。廣東佛山之洪拳(所謂少林拳)得以經湖南傳到南京江浙一帶。
詠春拳源流表 詠春拳源流表
陳享於1845年,林則徐被罷免後,返回鄉間,廣東新會崖門鎮西京梅村,開設洪勝武館。故稱洪拳。後於廣東各地分設立44所分館。所教的有花拳,平拳,五形拳及八卦拳。
黃華寶1852年後傳技佛山梁贊,去除氣硬功,強調技巧之柔性南少林拳、詠春拳出現。尊(南)少林五枚師太為祖師。 [9] 
王宗嶽著《太極拳論》出現,(1852年由武禹襄帶出)開始有太極拳名稱,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勢
退休太監董海川(1797-1882)於1856年後在北京設帳傳授八卦掌
趙堡陳清萍傅武禹襄(1812-1880),(武氏太極拳)。 太極拳之名稱出現。
一些著名武術家例如鷂子高三、陳享參與秘密結社推翻清朝,促進中華武術發展。
太平天國失敗(1864年)後
廣東佛山的洪拳包括花拳八卦拳(太平天國洪秀全拳術-(南)少林拳)傳到南京、江浙一帶。
廣東黃麒英洪家拳黃飛鴻(1847年─1924年)。尊(南)少林至善禪師為祖師。
張炎在1876年接掌佛山鴻勝館,教授蔡李佛拳。尊(南)少林至善禪師為祖師。 清朝地方不靖,富貴人家及商鋪多請來保鑣或武師護院,並訓練家僕武術。
清朝後期,政治混亂,地方人士多自設民團(自衞隊),聘任武術教練。
清中葉後,有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家之分別。亦有佛、道之分別。更有南(拳)北(腿)之分野。
山東義和拳(1899年)螳螂拳名稱出現。
山東範旭東(18??-1935)(黃漢勳在《螳螂拳講座》稱範享年九十有五?);流傳下《少林衣缽真傳》,按升霄道人的《羅漢短打》,及自己的經驗編成五卷。內容論及十八家法,螳螂拳法概論,螳螂短打要論,螳螂手法要論,螳螂手法總敵,王郎(應該是指其師王榮生)之螳螂短打總綱。(螳螂拳名稱正式出現)。 《少林真傳》手抄本出現了。文中稱由署名“升霄道人”寫於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未有佐證)。記載有羅漢短打圖、羅漢兵刀、器械、羅漢行功全譜、口訣等。(部分內容;如“升霄道人”及《少林衣缽》何能為後人加上)[3]
範旭東流傳下之所謂弗遑道人手抄本《少林衣缽真傳》出現,書中指升宵道人初學於少林寺福居禪師,後又學於峻山某少林高僧。福居禪師流傳下《短打秘鑰》。自言抄寫之時間為咸豐五年(1856年)(書中所言,未有佐證),相信是範旭東或其後人所編。 查拳名稱出現。 神打出現。
禁拳-與秘密宗教有關
北方,山東白蓮教或其支流-七星紅拳、義和拳、義合拳、八番拳。
四川-梅花拳(見川楚教亂條)
廣東─佛拳及八卦拳(見陳享條及太平天國條)
武當派之名稱出現。
武當派或內家拳是指當時北京天津直隸一帶之地方武術,混合了長拳,炮捶,紅拳而衍生出之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李小龍 李小龍
武當派之(偽)歷史形成,推前其創始時期,説是由南朝劉宋張三峯所創立。

中國武術清末民初

在清末民初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受國人“強國強種”願望的影響以及在西方近代體育思想的衝擊下,武術作為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體育被推上了歷史的舞台。這一時期的武術發展並不同於以往的單純在技術上的改進,而是一度出現了對武術進行全方位的詮釋,給予其全新的定義,也深深地烙上中國民族的印記。正是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下,武術作為一種圖騰一樣的象徵,把整個中國帶進了自救自存的浪潮中。甚至在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武術已不僅僅是“一門體育運動”那麼簡單的詞彙能夠解釋清楚的。因此這一時期的武術不僅在武術的發展史上擔當着起承轉合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在中國體育發展史上具有其特殊意義。 [18] 

中國武術當代

中國武術自唐宋後,就逐漸傳向國外。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習武者不少,形成一些武術門派。在歐美國家,中國武術的影響也非常深遠,被稱為 “功夫”。很多西方人認識中國文化首先是從瞭解中國武術開始的。中國武術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1] 

中國武術文化特徵

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表現形式,一方面跟中國的古典哲學、政治倫理、軍事思想、文化藝術、醫學理論社會習俗等等互相聯繫,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絢爛多姿的中國文化整體;另一方面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 [20] 

中國武術哲理性

中國武術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項目。它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強。“天人合一”的觀念是道家哲學本體論的一種表現。認為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人應順乎自然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 [20] 

中國武術技擊性

從中國武術發展的歷史來看,武術有技擊運動和套路運動兩種表現形式。技擊運動為散手和推手等對抗性項目,着重實用,有明顯的攻防技擊特點;套路運動則講究表演藝術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體現武術的根本特徵技擊性為目的,力求表現逼真的攻防動作,給人技擊含意的感受。 [20] 

中國武術健身性

人們從事武術練習,一般來説,是把健身、技擊實用等作為主要目的。中國武術是一種身體運動形式,屬於人體科學的一部分,而中國的人體科學是建立在傳統醫學——中醫學的基礎之上。中國武術傳統練功的理論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説、經絡學説、髒象學説等基本理論為生理學的依據的。 [20] 

中國武術娛樂性

中國武術早在奴隸社會就進入娛樂文化的領域。它以豐富多彩的表演內容、精湛無比的技藝、精深廣博的內涵,贏得了古今中外人們的讚譽,這是與武術本身的娛樂性分不開的。千百年來,武術以其獨特鮮明的娛樂性體現在社會各階層的文化生活中。 [21] 

中國武術文化教育

中國武術是歷經幾千年文化沉澱得出的一種中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其內容藴含十分豐富的文化知識。伴隨社會對文化傳承與文化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許多高校開始注重對武術文化的教育,在文化傳承視域下不斷提高高校武術文化教育有效性成為高校武術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標。 [22] 

中國武術民族精神

中國武術藴涵着較強的經濟性、文化性與政治性特徵,在文化傳承視域下積極展開武術文化教育有利於推動民族發展,對強化學生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性作用。 [22] 

中國武術民族文化

武術文化源遠流長,隨着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演變而變化,但無論任何時期的中國武術文化都藴含着十分濃郁的宗教文化光彩,因此在高校展開武術文化教育還能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推動中國武術真正向着國際化方向發展。 [22] 

中國武術門派分類

中國武術少林派

少林派是中國武術中範圍最廣、拳種最多的武術門派,武功套路高達七百種以上,因發源於中國河南省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又因以禪入武,習武修禪,而有“武術禪”之稱。 [1] 

中國武術武當派

在中國武林中有“外家少林,內家武當”的説法。武當派,因發源於湖北均縣境內的武當山而得名。 [1] 

中國武術峨眉派

峨眉派與少林派、武當派並稱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個範圍很廣泛的門派。它發源於中國四川峨眉山,形成於明代,其功法介於少林陽剛與武當陰柔之間,亦柔亦剛,內外相重,長短並用,融匯了南拳、少林、武當等眾家之長。 [1] 
中國拳術發展到明朝戚繼光時出現了兩大系統:
《八卦拳學》插圖 《八卦拳學》插圖
長拳系(古拳系):北拳,包括跳躍,翻跟斗,大車身等動作。因要重複單勢操練,故稱長拳。宋朝已經發展成熟,多以單勢操練至熟稔為止。至明時加入紅拳,炮錘,華拳等元素。形拳系(少林拳系):(紅拳、炮錘、華拳加上長拳),明朝以後,取動物捕食時之姿態及風雷雨電之急勢,衍生出北方六合拳、羅漢短打及南方五形洪拳。拳種包括福建《五拳》、《華拳》、山西《六合拳》等。[11](南拳)——開始有比較完整之訓練系統。先練習肌肉、關節及運氣與用勁。注重坐馬步法,手法保護身體,兩手協調互動。 往後至清朝初期,混合以上兩大系統發展成意拳系。

中國武術類型

中國武術表演

元雜劇 元雜劇
表演藝術,在電影未出現之前,主要是以舞台戲劇形式呈現。中國戲劇的前身是中國戲曲,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壎(1240-1319)繼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和明人魏良輔南詞引正》。
因為戲曲、戲劇在民間中廣泛傳播,而真正的武術一直之屬於皇室貴胄秘而不傳之技,所以民間難得以窺真武(全貌);及至後來電影藝術對“中國武術”、“中國功夫”的廣泛傳揚,讓套路、表演類的“武術”在一般人當中產生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導致現代人對中國武術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間,一直有修習中國傳統武術的羣體,仍然秉持其不獻演、不競技的傳統操守,內斂恭肅,在民間廣泛傳揚。
以表演來展示的“武術”,是舞術,無法展示出武術真正的實戰作用與效果;競技,是瞬間藝術,以競技方式所展示的武術,形而下、不能體現武術的殺傷性所帶來的震懾力;形而上、不能體現武術對修習者精氣神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若以舞術效果和競技結果、去衡量武術的效果,是落入了錯誤的桎梏裏面,沒法瞭解到真正的中國武術。
表演與競技、體育等,是近代對武術的曲解。當我們以表演、競技、體育等來衡量我們的武術,其實,是以我們非常有限的幾十年、上百年的“知識認知”,來定義我們沉澱進化億萬年而得的身體的使用價值,是非常侷限、甚至是自我貶損的、摧毀的。 [2] 
中國武術,伴隨中華文明4000多年流傳至今,是捍衞我族文明迄今屹立不倒的、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不可割裂。它將引導我族攜中國文化帶領世界人民走向精神與物質並存的高度文明,是我國以文化崛起、文明治國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之一。 [2] 

中國武術競技

競技體育 競技體育
二戰後,全球用“競技體育”方式,來消除二戰餘下的戾氣。新中國為順應國際形勢,以全國之力全民發展競技體育,導致中國武術被捲入體育範疇,以比賽、競技等形式進行“發展”,至今。但是,以奧林匹克精神所推動的競技體育,其使用的規則,與中國傳統武術“止戈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兩者之間難以擬合、釐定,導致當今中國武術形成出以表演為主、以競技為主和以民間傳統功夫為主的不同概念武術並存、的局面。
競技,是以體育為基礎,以展示體育成果為目標的社會活動形式。體育,來自於日文中的“體育”一詞,出自於19世紀70年代,在中國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由在湖北開辦幼稚園、對幼兒進行全面”保全身體之健旺“的教育方針而來。競技體育是在西方現代解剖學主導的框架下解釋的運動形式,它不能涵蓋中國傳統武術所包涵對修習者除身體外,在精、氣、神等綜合方面的提升。中國傳統武術並無單一的體育形式,中國也沒有傳統體育(在2009年7月9日日,由國家體育總局以體育概念為基礎創立的“傳統體育”新概念,沒法提供任何傳統文化引證、及支持。);在2015年3月19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陳國榮副主任,在對中國武術的歷史和社會地位等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後,重新將武術與體育的關係復原定義:中國武術不僅涵蓋了西方體育的多種運動形式,而且,還擁有獨特的東方傳統運動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説,中國武術不是隸屬於體育,而是體育的上位概念 [7]  中國武術,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停止(止)戰鬥(戈)的技術;是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技術;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帶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

中國武術正當防衞

正當防衞,指,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的人、採取的一種、造成一定損害的方法。它應該符合四個條件: [6] 
正當防衞所需的條件:
一.當防衞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
不主動動戈
二.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別人動戈時
三.正當防衞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人
對外,制止侵害
四. 正當防衞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對內,停止製造侵害

中國武術組織機構

中國武術國際武術聯合會

走向世界的文化橋樑 走向世界的文化橋樑 [23]
自1990年成立至今,國際武術聯合會已經走過29個年頭,並於2002年得到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近年來,國際武聯會員覆蓋五大洲的154個國家和地區,構建起世界及洲際性競賽體系,實現了規範化發展,武術比賽競技性和觀賞性不斷提高。 [23] 

中國武術中國武術協會

第一條 中國武術協會,簡稱中國武協。英文譯名為:CHINESE WUSHU ASSOCIATION,縮寫為:CWA。 [24] 
第二條 中國武術協會是推動本項目運動發展,促進武術普及,推動武術規範化、標準化和國際化發展的全國性羣眾體育社會團體,是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和中國奧委會的團體成員,是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武術協會,各行業體協、高等院校、其他具有合法地位的武術社團組織以及熱愛武術事業的人士組成,是武術行業的全國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24] 

中國武術發展情況

演進與應用
夏、商、周
拳勇 手搏 角力 鬥勇
春秋戰國
技擊 相搏 手戰
秦漢三國
武藝 角抵 手格
兩晉、南北朝
講武 武藝 相撲 拳法
隋唐
拳捷 試撲
宋、元
摔跤 打套子
明、清
白打 使拳 使藝 拳法 把式 對力 對拳
近代
國術 武術國技 把式 功夫
1936年,由鄭懷賢(原中國武術協會主席)等人組成的“ 國術表演隊”,第一次通過奧運會向世界展示了獨具魅力的中華傳統武術。從此“武術申奧”踏上了漫漫“長征路”。 [10] 
在2016年的國務院團拜會上,國家體育總局相關領導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彙報武術入奧事宜時得到了肯定和支持。 [11] 
首屆世界盃武術套路比賽拉開了全民、全行業、全生態助力武術入奧的序幕 [12] 
助力武術入奧 激發全民鬥志 助力武術入奧 激發全民鬥志
2019年9月,國務院頒佈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印發了《武術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支持武術國際化,支持推動武術項目早日進入奧運會。 [13] 
2019年10月30日,中央文明辦評審公佈,“助力武術入奧”發起人王宏榮登“中國好人榜”。 [14] 
2020年1月8日,歷史性突破 武術成為青奧會正式比賽項目 [15] 

中國武術五年規劃

《中國武術發展五年規劃(2016-2020年)》 [25] 
據瞭解,此次制定的《規劃》是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以及體育總局的整體部署和武術事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深入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相關要求和部署,充分發揮武術在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促進武術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規劃》共9項36條。 [25] 

中國武術發展規劃

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不斷加快和體育強國建設穩步推進,武術產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規模持續擴大,並呈快速發展態勢。截至2018年底,中國武術協會認定的武術之鄉已達到100個。武術競賽表演、健身休閒、培訓研修、用品製造、武術旅遊、影視動漫等產業鏈條不斷完善。以“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中國武術散打職業聯賽”、“中國武術散打俱樂部超級聯賽”、“中國真功夫武術散打百強爭霸賽”等品牌賽事為引領的武術賽事日益繁榮,以推動武術普及化、社會化為目的的武術健身活動日趨活躍,以技能培訓、強身健體為主要內容的武術培訓研修蓬勃發展,以武術運動服飾、刀槍劍棍等器材及相關裝備為主要產品的武術用品體系初步形成。 [2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