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桂枝甘草湯

(中醫方劑)

鎖定
桂枝甘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補助心陽,生陽化氣之功效。主治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別    名
桂心湯(《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出    處
《傷寒論》
組    成
桂枝(去皮)四兩,甘草(炙)二兩
功    用
補助心陽,生陽化氣

桂枝甘草湯歌訣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藥不煩。叉手冒心虛已極,汗多亡液究根源。

桂枝甘草湯組成

桂枝(去皮)四錢(12g),甘草(炙)二錢(6g)。按情況可以加重藥量。

桂枝甘草湯用法

以水三升(600ml),煮取一升(200ml),去滓頓服。

桂枝甘草湯功用

補助心陽,生陽化氣。

桂枝甘草湯主治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湯方義

方中桂枝用量倍於炙甘草,桂枝味辛性温,入心通陽。炙甘草甘温,益氣補中。二者配伍,辛甘化陽,補益心陽。本方是温心陽之基礎方,藥味專捷,又取“頓服”,意在急復心陽。

桂枝甘草湯運用

本方以心悸胸悶、汗出、或胃中悸動、舌質淡、舌苔薄白、脈虛無力為辨證要點。
本方可用於治療西醫臨牀中的心律失常心動過緩心肌缺血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變證機,也可加減運用,輔助治療慢性胃炎結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

桂枝甘草湯加減化裁

氣虛短氣者,加人蔘或西洋參、黃芪以益氣補虛;陽虛惡寒者,加乾薑、附子以温陽散寒;血虛頭暈目眩者,加龍眼肉當歸以滋補陰血;怔忡者,加遠志、酸棗仁以安神定志;夾鬱熱心煩者,加茯苓、知母以清心除煩安神。

桂枝甘草湯使用注意

心陰虛證胃陰虛證慎用本方。
傷寒論今釋》引《證治大還》:婦人生產不快,或死腹中。

桂枝甘草湯附方

組成:桂枝(去皮)一兩(3g),甘草(炙)一兩3g,牡蠣(熬)二兩(6g),龍骨二兩(6g)
功用:温補心陽,安神定悸
主治:心陽不足證。煩躁不安,心悸,或失眠,心胸憋悶,畏寒肢冷,氣短自汗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遲無力。
出處:《傷寒論

桂枝甘草湯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桂枝甘草湯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同可治療心陽虛證,桂枝甘草湯所主證主要是心氣失護而悸動;而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所主證機是陽虛失守心神而煩躁,是其不同。

桂枝甘草湯重要文獻摘要

1、《註解傷寒論》: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氣;甘草之甘,入脾而緩中。
2、《傷寒附翼》:此補心之峻劑也。桂枝本營分藥,得甘草則內補營氣而養血,從甘也。此方用桂枝為君,獨任甘草為佐,以補心之陽,則汗出多者,不至於亡陽矣;姜之辛散,棗之泥滯,固非所宜;並不用芍藥者,不欲其苦泄也。甘温相得,氣和而悸自平。
3、《古今選注》:桂枝復甘草,是辛從甘化,為陽中有陰,故治胸中陽氣欲失。且桂枝輕揚走表,佐以甘草留戀中宮,載還陽氣,仍寓一表一里之義,故得以外止汗而內除煩。
[1-8] 
參考資料
  • 1.    彭懷仁主編;南京中醫學院主編.《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8冊》:人民衞生出版社,1996年
  • 2.    張湯敏,孫仁平.《傷寒論方藥新解》: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年
  • 3.    王付,石昕昕.《仲景方臨牀應用指導》:人民衞生出版社,2001年
  • 4.    曲夷.《長沙方歌括白話解》: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年
  • 5.    李文瑞,李秋貴主編;王凌等編著.《傷寒論湯證論治》: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 6.    路軍章.《中華傳世名方實用手冊》:華齡出版社,2012年
  • 7.    呂志傑.《張仲景方劑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年
  • 8.    賈波,李冀.《方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