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胃陰虛證

鎖定
胃陰虛證,中醫病證名。是指胃陰不足,胃失濡潤,以胃脘嘈雜,飢不欲食及陰虛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中醫病名
胃陰虛證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多由熱病後期、或氣鬱化火、或吐瀉太過、或過食辛温、傷津耗液、胃陰受損所致
常見症狀
胃脘嘈雜、隱隱作痛、飢不欲食、乾嘔呃逆、口燥咽乾、大便閉結、小便短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胃陰虛證病因病機

多由熱病後期,或氣鬱化火,或吐瀉太過,或過食辛温,傷津耗液,胃陰受損所致。

胃陰虛證辨證要點

胃陰不足,虛熱內生,故見胃脘嘈雜,隱隱作痛;陰液不足,胃失濡潤,則見飢不欲食;胃氣失降,則乾嘔呃逆;胃陰虧虛,機體失潤,則見口燥咽乾,大便閉結,小便短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胃陰虛證臨牀表現

胃脘嘈雜,隱隱作痛,飢不欲食,乾嘔呃逆,口燥咽乾,大便閉結,小便短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胃陰虛證治法

養胃生津,降逆止呃。

胃陰虛證方劑

益胃湯合橘皮竹茹湯加減。

胃陰虛證常用中藥

沙蔘、麥冬、玉竹、生地、枇杷葉、柿蒂。

胃陰虛證常用腧穴

中脘、足三里、內關、膈俞、太溪。

胃陰虛證常見病

呃逆。

胃陰虛證預防與調攝

1、應保持精神舒暢,避免過喜、暴怒等精神刺激。
2、注意寒温適宜,避免外邪侵襲。
3、飲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飢飽失常。發作時應進食易消化飲食,半流飲食。

胃陰虛證轉歸預後

呃逆一證,輕重預後差別極大,如屬單純性呃逆,偶然發作,大都輕淺,預後良好;若出現在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病情多較重;如見重病後期,正氣需甚呃逆不止,呃聲低微,氣不得續,飲食不進,脈沉細伏,多屬胃氣將絕,元氣欲脱的危候,極易生變。
[1-2] 
參考資料
  • 1.    周仲瑛 .《中醫內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7年02月
  • 2.    常克.《中醫病證治驗條辨》:人民衞生出版社,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