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政道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鎖定
李政道(英文名:Tsung Dao Lee),男,1926年11月24日出生於中國上海市,美國國籍,原籍江蘇蘇州,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  [9]  [28] 
1943年起,李政道先後就讀於浙江大學、 [113]  西南聯合大學的物理系。 [91]  1950年,從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後, [24]  先後在芝加哥葉凱士天文台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學系工作。 [105]  [124]  1953年起,在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16]  [24]  [105]  1960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9]  1963年,入籍美國。 [24]  1964年,提出KLN定理並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9]  [106]  1982年,提出隨機格點理論並當選意大利林琴科學院外籍院士。 [9]  [108]  198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全校講座教授。 [9]  1994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9]  2011年,從哥倫比亞大學退休。 [24]  2018年,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13] 
李政道長期從事物理方面研究,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等領域做出成果。 [13]  和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並獲驗證,成為首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29]  參研的極化子論推動了BCS超導電性理論, [24]  提出二元碰撞法一般公式。 [147]  他還倡議並創立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 [91]  建議中國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制度、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均獲採納。 [95]  李政道先後獲愛因斯坦科學獎、 [13]  G. Bude獎章、 [13]  意大利最高騎士勳章、 [13]  中國政府友誼獎、 [13]  中華文化人物等榮譽獎項。 [7] 
中文名
李政道
外文名
Tsung-Dao Lee [28] 
國    籍
美國 [9] 
出生地
中國上海市 [1] 
出生日期
1926年11月24日 [1] 
畢業院校
芝加哥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13] 
代表作品
論文:《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問題》《夸克模型——今日的粒子物理》《對稱和不對稱》 [63]  [68]  [106] 
著作:《粒子物理和場論》《對稱與不對稱》《統計力學》 [23] 
主要成就
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年) [25] 
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年) [9]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年) [9] 
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59年) [26]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4年) [9]  展開
主要成就
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年) [25] 
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年) [9]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年) [9] 
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59年) [26]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4年) [9] 
意大利林琴科學院院士(1982年) [22] 
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勳章(1986年) [9]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 [9]  收起
原    籍
江蘇省蘇州市 [9] 

李政道人物經歷

李政道早年經歷

  • 幼年經歷
1926年11月24日,李政道出生於上海市的一個名門望族家庭。 [1]  [92]  他自幼對數學和物理有獨特愛好。4歲時開始學認字和心算加減法。 [92] 
  • 輾轉求學
1935年,李政道開始在南市上小學, [112]  二年級時,日軍轟炸南市,小學校園被毀,李家遷入租界避難,遷入租界後,李政道跳過剩餘小學課程,直接進入上海國光中學讀初中,唸了兩年初中後,遷入租界的東吳大學附中和其他遷入的基督教中學一起成立了東吳大學附屬中學。1938年8月,李政道進入東吳大學附屬中學,成為初中二年級學生。1940年,升入東吳大學附屬中學高中。李政道自幼熱愛閲讀,不僅喜歡中國經典小説,也熱衷英美文學名著。科普書籍如《膨脹的宇宙》激發了他對物理的興趣。在東吳大學附屬中學,他接受了高質量教育,汲取了中西方文化精髓,為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 [114]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發太平洋戰爭,日軍隨後侵入租界佔領學校。1942年2月,李政道逃難至浙江常山縣,在常山臨時中學借讀高中二年級。1942年5月,日軍進攻衢州,常山臨時中學解散,李政道離開常山,抵達江西贛州。 [114] 
1942年秋,原在上海租界臨時辦學的華東基督教聯合中學逃難至贛州,與贛州基督教青年中學合併,成立贛州聯合中學,李政道得以入學。他雖只讀了一個學期高二,但流亡中堅持學習,直接進入高三,並在贛州中學免費就讀,同時參與打工自救,並因學業優秀被聘為低年級物理和數學代課教師。1943年夏,李政道完成高三課程。 [114] 
  • 物理啓蒙
1943年,李政道通過全國大學統一招生考入浙江大學電機系。在開學前一個月受到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束星北王淦昌的啓發,最終在束星北建議下,決定改讀物理系。當時物理系學生少,課程與化工系合併,但束星北常與他討論物理,李政道建立了對物理學的整體認知。 [113]  就讀期間,浙江大學還開設了一門“物理討論”課,分甲、乙兩種,物理討論乙由束星北和王淦昌輪流主持,兩位大師就物理學最前沿的研究課題和動向作報告,雖然這門課程專門為大四學生開設,李政道也每課必到,並且深受啓迪。 [112] 
  • 深入學習
1945年李政道作為北京大學學生,入讀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李政道作為北京大學學生,入讀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2張)
在投筆從戎報效祖國為先的年代,李政道也打算加入其中,由於中途受傷而擱淺。 [91]  李政道被束星北接到重慶後在母親的照顧之下傷勢逐漸痊癒,束星北建議李政道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繼續學習。 [114]  1945年,李政道作為北京大學學生註冊,正式轉學至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大二。在西南聯大,吳大猷向李政道提供了優質的物理學教育平台,李政道常常在完成老師佈置的學習任務後再主動向吳大猷討教課外知識。 [91]  期間,他旁聽了其他高年級的物理、數學課,為湊學分還選了葉企孫的電磁學。 [114] 
受社會動盪和戰爭動亂等因素的影響,李政道從未取得過正式的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本科畢業文憑。 [24]  1946年,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研製原子彈“種子計劃”的派遣,經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吳大猷的遴選和力薦,李政道獲國家獎學金,於1946年9月2日乘船離滬赴美留學,9月14日從舊金山灣漁人碼頭登陸北美大陸, [24]  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因沒有大學文憑,只能先當非正式生, [104]  在選學愛德華·泰勒開設的量子力學時考試成績突出,被愛德華·泰勒推薦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大師恩利克·費米 [114] 恩利克·費米的賞識和幫助下,李政道成為正式研究生。 [104]  期間,李政道每週都會和老師討論一些十分前沿、富有創新性的問題,然後將問題歸納總結,變成一個個正式的研究課題。 [91]  李政道在量子力學課期末考試時,成績第一,被芝加哥大學授予“校級學者”稱號和“校級獎學金”,每年免學費,並有1500美元獎學金。 [114] 
李政道
  • 博士畢業
1950年6月,李政道以論文《白矮星中的氫含量》獲芝加哥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被譽為“神童博士”,李政道在博士論文中闡明白矮星內的氫含量不大於1%,將白矮星的錢德拉塞卡極限上限質量斷定為後來科學界所公認的1.44倍太陽質量,這一結論受到錢德拉塞卡教授的高度讚賞。李政道的博士論文得到“有特殊見解和成就”的評語並獲校長獎。 [24] 

李政道工作經歷

  • 初涉科研
1950年,李政道辭謝了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邀請,先在芝加哥葉凱士天文台工作八個月,後又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物理學系擔任一年的講師並從事研究工作。 [105]  [124]  1950年到1951年,李政道討論了湍流,計算了各向同性湍流的渦流黏滯係數,證明在二維空間中不存在湍流。 [121]  1951年,他到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院工作。1953年,到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任助理教授,兩年後升任副教授。 [105]  1954年,李政道建立了“李模型”,這是量子場論中少有的可解模型,對後來的場論和重正化研究有重大影響。 [121] 
1955年夏,李政道和賈·奧里爾在通常理論的框架中提出了一個級聯機制來解釋“θ–τ”疑難,並在1955年第100期的《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他們的見解,但後來被證明不正確。 [128]  1956年,李政道晉升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時年30歲,創下該校自1754年創建200餘年來最年輕教授的紀錄。 [16]  [24] 
  • 收穫諾獎
1956年4月起,李政道和楊振寧合作,聯手攻關當時國際物理學界的焦點難題——θ–τ之謎,衝破宇稱守恆普適性的束縛,以將檢測量從二維標量改為三維贗標量為突破口,同年10月1日,發表經典論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 [24]  論文指出:雖然在所有強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證據是強有力的;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證據卻一個也找不到,因此可以認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定律也許根本就不成立, [129]  該觀點被稱為“李-楊假説”。1957年初,這一假説便得到哥倫比亞大學吳健雄小組和伽文-萊德曼小組以及芝加哥大學泰勒格第小組的實驗驗證,θ–τ之謎很快就被成功破解(後證實θ介子和τ介子實為同一種粒子,即電中性K介子),李-楊假説升格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此事在國際科壇轟動一時並被傳為美談。 [24] 
瑞典國王給李政道頒授諾獎 瑞典國王給李政道頒授諾獎 [24]
1957年4月,李政道與楊振寧憑藉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獲愛因斯坦科學獎,同年10月30日,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30]  當時李政道持的是中國護照,是首次登上諾貝爾獎壇的中國人。 [29] 
獲得諾貝爾獎後的李政道,開始更深層的多領域課題研究。 [130]  1957年起,李政道和楊振寧、黃克孫研究了玻色硬球系統的統計,同時和楊振寧建立了統計物理中多體問題通用理論框架。 [105]  [106]  1959年,李政道當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 [9]  1960年,他擔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9]  仍為哥倫比亞大學兼職教授。 [106] 
  • 入籍美國
1963年1月21日,李政道入籍美國。 [24]  1964年,受聘為哥倫比亞大學費米物理講座教授,和諾恩伯格對零質量粒子理論中的發散做了進一步分析,並引入一套解決該問題的系統辦法,有關結論被稱為KLN定理,這是一個強相互作用實驗中不可缺少的定理,也是用高能噴注去發現夸克和膠子的理論基礎。 [106]  同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9]  1969年,他和威克提出一個解決量子場論中紫外發散的方法—在希爾伯特空間引入不定度規。 [106]  1970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5] 
  • 回訪中國
1972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秦惠䇹一起首次回訪中國。同年10月15日,周恩來在北京首次接見李政道夫婦。1974年5月,他和夫人及妹妹李雅芸、兒子李中漢一起再度回問中國。同月30日,毛澤東會見李政道。 [106]  同年,李政道和吉安·卡羅·威克開始研究自發破缺的真空是否可能在一定條件下恢復破缺對稱性,一手創造了相對論重離子碰撞研究領域。1978年,和弗裏德伯格、希林找到一批場論中的經典解及其量子化解。 [108] 
李政道與CUSPEA
李政道與CUSPEA(2張)
1979年,李政道應邀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系統講課,期間,他發現學生大多成績優異、能力突出,李政道希望能為更多年輕人創造機會,獨創“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項目”(CUSPEA)。 [91] 
1982年,李政道和克里斯特、弗裏德伯格為解決格點規範中的費米子譜倍增和平移、轉動對稱性破壞兩大問題,提出了隨機格點理論。 [108]  同年,當選意大利林琴科學院外籍院士。 [9]  1984年起,任哥倫比亞大學“全校講座教授”。 [9]  1985年,經李政道建議,中國設立博士後制度及自然科學基金,他還幫助設計了博士後制度及自然科學基金的具體實施方案。 [109] 
  • 成果不斷
1986年,李政道創立了孤子星是非拓撲性孤粒子和廣義相對論結合的產物這一研究領域,和弗裏德伯格、任海滄探討了凝聚態物理、多體統計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玻色子一費米子超導模型。 [109]  10月17日,在北京協助創辦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並出任終身主任。 [24] 
1988年10月,中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李政道在這個項目中起了重要作用。 [109]  1991年,浙江近代物理中心成立,李政道擔任中心主任。 [112]  1993年起,李政道陸續被聘為暨南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大學的名譽教授。 [109]  1994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9]  同年,被聘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並與一批著名藝術家組織“藝術與科學”研討會。 [110] 
2004年,李政道任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名譽主任。 [27]  2011年,他推動並促成中國建成大亞灣核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由此取得一系列高能物理科研成果。同年11月24日,李政道從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退休。 [24] 

李政道晚年經歷

2014年12月,李政道致信黨和國家領導人,提議在上海交通大學建設一個類似丹麥“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世界頂級科研機構。他的建言得到了重視,2016年11月28日,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學正式成立。2018年4月7日,李政道受聘為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13] 

李政道主要成就

李政道科研成果

  • 科研綜述
李政道長期從事物理方面的研究,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開創性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 [13] 
李政道前沿性學術貢獻摘錄
年份
理論或成就名稱
1952年
統計物理學巨正則系綜相變理論方面的李-楊單位圓定理
1952年至1953年
參與研究的極化子理論(直接推動了BCS超導電性理論)
1954年
量子電動力學(QED)重正化理論方面的李模型(量子場論重正化理論中少有的可解模型)
1956年
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1957年
玻色子多體問題
1957年
二分量中微子理論(薩拉姆和朗道也不約而同地先後獨立提出過相同理論)
1957年
CPT的分立對稱性問題
1957年
玻色硬球理論(超流體理論解釋之一)
1959年
開創高能中微子物理學
1964年
可消除量子場論紅外發散的KLN定理
1974年
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理論
1976年
非拓撲孤子場論
1982年
統一場論中的隨機格點規範場理論
1986年
孤子星模型
參考資料: [24] 
  • 弱相互作用
李政道和楊振寧1957年在普林斯頓 李政道和楊振寧1957年在普林斯頓 [24]
李政道在弱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多,涉及弱相互用的各個方面。 [121]  做出了二分量中微子理論、弱相互作用的普適性、中間玻色子理論以及中性K介子衰變中的CP破壞等重要研究成果。 [123]  他與楊振寧、羅森布魯斯合作,提出了普適費米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後來李政道把這種粒子稱為W±(W是“弱”的英文字頭)。1961年,李政道基於幺正性的要求,得出W粒子的質量上限為300吉電子伏;基於弱電統一,估計出W的質量為30吉電子伏。他和楊振寧還提出了二分量中微子理論 [121]  1956年6月,寫出了題為《宇稱在弱相互作用中守恆嗎?》的論文。10月份在《物理評論》中以《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恆問題》為題目發表。 [119]  該突破性工作,徹底解放了人類對於物理世界最基本結構的思想, [120]  並於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李政道將弱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新思想推廣到其他物理過程中,成為20世紀60年代粒子物理學佔統治地位的主題之一。 [121] 
  • 天體物理學
在天體物理學方面,李政道於1950年對白矮星作了有預見性的研究,在博士論文《白矮星的含氫量》中,針對當時尚無該星化學成分的資料及它與其他星體的演化關係、它是否含有依靠核能而滿足於其發光的氫等問題都不甚明瞭的狀況,分析了白矮星可能有的成份,並根據對穩定星體的考慮,證明不足1%的星是由氫組成的。他的論文結論性地證明,白矮星不含氫,因而它必定是星體演化的終點;同時證明,白矮星的能量並非其內部核反應的結果,並首次正確地計算了簡併物質的電導率。 [147] 
  • 流體力學
在流體力學方面,李政道在1950年—1951年間,討論了湍流,通過過將海森堡湍流模型與實驗結果相結合,計算了各向同性湍流的渦流粘滯係數,證明不在二維空間中不存在湍流,其結果在氣象學、海洋學中得到應用。 [147] 
  • 統計力學
統計力學的基礎問題之一是相變。J.E.Mayer於1937年從氣相的熱力學函數出發對此取得了重大進展。他的理論中作了一個內含的假定,即相變對時應於這些熱力學函數的奇異點;通過對它們的解析延拓可以獲得液相。但是,許多人指出,Mayer理論中的等温線恰好遠在凝聚點之外,該理論對於液相無法得到正確的狀態方程。李政道和楊振寧進行了合作,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提出了統計物理中關於相變的兩個定理、以及有關巨配分函數之根的著名的李、楊“單圓定理”。他們嚴格地定義了氣相、液相、固相中任一相的熱力學函數,證明熱力學函數能區別不同的相,不同相的這些函數一般地彼此不能解析延拓。這一研究成果將這個新產生的廣義相變理論應用到點陣氣體中,對後來關於惰性氣體的實實驗研究幫助很大。 [147] 
此外,李政道還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氣體的分子運動論。通過對級數有選擇的求和,證明可以消除硬球玻色系統的發散性。他們的研究成果在理論物理的眾多領域被廣泛採用。他們還分析了硬球玻色多系統的低温特性,證明相互作用的玻色系統可顯示超流性,從而深入而全新地提供了理解液氦-2的異常現象的理論。 [147] 
李政道和楊振寧還合作研究了量子統計力學中的多體問題,他們於1957年合作的論文中提出了稱為二元碰撞法的一般公式。這些論文是後來路德維希·法捷耶夫及其他人所作的量子力學中多體問題的工作先驅。 [147] 
  • 非拓撲性孤子理論及強子模型
在非拓撲性孤子理論及強子模型方面,李政道提出了量子場論中的“李模型”、“KLN定理”以及“反常核態”概念等。 [9]  1954年,李政道提出“李模型”,對探討量子場論基本問題起到重要作用。 [18]  1964年,李政道和諾恩伯格對零質量粒子理論中的發散作了進一步分析,並引入一套解決該問題的系統性辦法,有關結論被稱為KLN定理。KLN定理表明標準模型微擾展開是紅外安全的,對標準模型的確立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它是一個強相互作用實驗中不可缺少的定理,也是用高能噴注去發現夸克和膠子的理論基礎。 [122] 

李政道科教事業

李政道為促進中國科學和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高度評價。 [29]  1974年5月30日,他在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時,坦誠建議應該在中國科技大學開設一個少年班,專門培養那些有超常天賦的孩子,該建議立即被採納。1984年,他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鄧小平接見時,建議在中國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制度,不久,在鄧小平的關注下,中國首次建立起博士後工作站制度,這些工作站使年輕的科技人員流動起來,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才能和專長。1985年,在和鄧小平見面時,李政道建議由國家撥款,成立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門用於支持基礎研究,於是,中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建立,國家撥款連年增加,為中國加快科技研究步伐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95]  此外,他還建議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並建議成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等,都得到採納。 [2] 
李政道與教育

李政道人才培養

  • 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
20世紀80年代初,李政道倡議並創立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計劃(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截至2008年,共培養了915位博士研究生。同時培養了3800餘名“䇹政學者”。 [13-14] 
  • 培養成果
培養出的高層次物理學人才
人才類別
姓名
簡介
高層次物理學人才
男,美國國籍,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96] 
高層次物理學人才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97] 
高層次物理學人才
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98] 
高層次物理學人才
國際頂尖納米科學家、物理學家、材料學家、能源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國際院士 [99] 
高層次物理學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復旦大學理論物理與信息科學交叉中心主任。 [100] 
高層次物理學人才
理論物理學家,主要從事量子場論和基本粒子物理理論的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 [101] 
高層次物理學人才
湯超 [24] 
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02] 
高層次物理學人才
郭鴻 [24] 
加拿大皇家學院院士 [103] 
CUSPEA計劃”赴美留學生
楊立友,男,1961年生,留美物理學博士,有30年太陽能光伏行業經歷,2013年起任晉能清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時擔任公司總工程師。 [17] 
䇹政學者
李輝 [19] 
䇹政學者
金麗華 [19] 
䇹政學者
博士後,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 

李政道主要作品

李政道主要論文

李政道自1949年發表第一篇論文到2011年從哥倫比亞大學退休,累計發表論文321篇,以下為部分論文。 [141] 
論文名稱
作者
刊載於
發表時間
《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問題》
李政道、楊振寧
《物理評論》
1956年 [106] 
《弱相互作用中的中的宇稱守恆問題》
李政道、楊振寧、吳之
《科學通報》
1957年4月1日 [107] 
《夸克模型——今日的粒子物理》
李政道
《自然雜誌》
1979年5月31日 [68] 
《對稱和不對稱》
李政道、馮承天、陸繼宗
《自然雜誌》
1990年7月30日 [63] 
《沒有今日的基礎科學,就沒有明日的科技應用》
李政道
《科技導報》
1992年10月27日 [64] 
《科學的發展——從古代中國到現代》
李政道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3年8月29日 [74] 
《藝術和科學》
李政道
《科學》
1997年1月25日 [66] 
《科學和藝術》
李政道
《自然雜誌》
1997年2月15日 [57] 
《吳健雄與宇稱不守恆實驗》
李政道
《科學》
1997年9月25日 [69] 
《水—魚—魚市場——關於基礎、應用、開發三類研究的若干資料和思考》
李政道
《科學》
1997年11月25日 [70] 
《藝術和科學》
李政道
《文藝研究》
1998年3月20日 [56] 
《從諾貝爾獎看亞裔學者的學地位》
李政道
《科學》
2000年1月25日 [73] 
《物理學的挑戰》
李政道
《科學》
2000年5月25日 [65] 
《新世紀:微觀和宏觀的統一》
李政道
《科學世界》
2000年12月3日 [58] 
《讓科學在中國大地生根》
李政道
《科學文化評論》
2004年2月10日 [62] 
《在我的祖國紀念愛因斯坦》
李政道
《科技導報》
2005年5月18日 [60] 
《李政道:基礎科學研究的人才培養問題》
李政道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6年1月30日 [59] 
《科學的發展:從古代的中國到現在》
李政道
《歷史教學問題》
2006年6月15日 [75] 
《中微子質量矩陣和中微子轉換矩陣間的一種可能的關係》(英文)
R.Friedberg、李政道
《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2006年7月30日 [71] 
《以天之語 解物之道》
李政道
《物理》
2008年12月12日 [72] 
《良師交流指導與創新型人才培養》
李政道
《國際人才交流》
2010年9月6日 [67] 
《吳健雄和宇稱不守恆實驗》
李政道
《物理》
2012年3月12日 [61] 

李政道社會活動

李政道社會任職

時間
職務
1960年—1962年
哥倫比亞大學兼職教授 [13] 
1964年—1984年
哥倫比亞大學費米物理講座教授 [13] 
1984年
北京大學名譽教授 [18] 
1986年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主任 [13] 
1986年
北京現代物理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主任 [13]  [31] 
1988年
浙江近代物理中心(浙江大學)主任 [13] 
1990年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董事會成員 [21] 
1997年—2003年
2004年
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名譽主任 [27] 
2004年
澳門科技顧問 [94] 
2018年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3] 
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 [28] 
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等十幾所中國國內著名大學名譽教授 [29] 
蘇州大學校友會名譽會長 [93] 
《科學與藝術》畫集主編 [144] 

李政道社會公益

  • 慈善捐款
時間
捐贈對象/用途/災害事件
金額/物資
備註
1991年
華東地區洪澇災害
捐款 [89] 
1998年8月
中國大陸長江、松花江發生特大洪災
1萬美元
捐款 [89]  [111] 
1999年5月
在北約轟炸中國駐南使館中犧牲的3名新聞工作者家屬
捐款,表示對遇難者家屬的慰問 [89] 
2003年5月23日
中國抗擊非典
僅存的薪水餘額5千美元
通過《科學時報》捐贈給中國紅十字會,以表對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SARS的支持和敬意 [89] 
  • 䇹政基金
李政道在賀信中表達了對“䇹政項目”的關心與支持
李政道在賀信中表達了對“䇹政項目”的關心與支持(2張)
䇹政基金(全稱:秦惠䇹與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英文名:Hui-Chun Chin and Tsung-Dao Lee Chines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ndowment,CURE),是李政道及其親屬為了紀念李政道已故夫人秦惠䇹,於1997年捐贈私人儲蓄建立的。截至2024年,已有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和台灣清華大學六所大學2000多名本科生獲得基金資助。該基金旨在資助入選的優秀大學本科生,幫助學生利用暑假和課餘時間瞭解和獲得學術研究工作的訓練和經驗,使學生有機會與活躍在第一線的高水平科學家接觸,擴展視野。各校在本着擇優選拔、鼓勵跨學科選擇的同時,還把握一個重要的原則,即保證女生的比例佔到一半;被選中並順利結項的學生命名為“䇹政學者”。 [12]  [90] 
  • 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出資30萬美元,以他和已故夫人秦惠䇹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新增)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 [16] 
  •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是由李政道捐資設立的人才培育基金,用於支持科藝交叉人才培養,於2013年落户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在制定定基金宗旨時提到:“用藝術表揚各科學的基本理念、發展、演變和最新成果,用藝術表示各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環境的影響”。首屆科藝講座基金系列活動於2014年11月在上海交大舉辦,開創了科學與藝術融合的獨特育人模式,促進以美育人、科藝育人。 [116] 

李政道學術活動

1964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受邀參加廣州粒子物理理論討論會,二人還被推選為會議的顧問委員會成員。 [31] 
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到中國訪問講學。 [13]  1984年,李政道回中國參加第十六屆中研院院士會議。 [31]  1988年,李政道在北京主持召開同步輻射應用國際討論會。 [15] 
2001年7月開始,在李政道的倡導推動下,來自中國大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和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海峽兩岸的“政學者”暑期學術交流活動成行,增強祖國兩岸大學生之間的相互瞭解和炎黃親情。 [89] 

李政道命名機構

  • 李政道研究所
李政道研究所 李政道研究所
李政道研究所,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建議於2016年11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掛牌成立, [24]  旨在建設成為世界頂級科學研究機構。 [139] 
  •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中心於2018年10月23日經李政道授權成立。匯聚全球頂尖的科學與藝術方面的專家學者,促進科學與藝術的碰撞與交融,為國家培養具有創造力的高層次人才。 [10]  [138] 
  •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於2020年11月24日在西南大學成立,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由西南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九龍坡區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共建。 [11] 
  • 李政道圖書館
李政道圖書館 李政道圖書館
李政道圖書館於2014年12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落成。 [24]  李政道圖書館實現了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科技館、藝術館“五館”合一的功能定位,展區面積1500平方米。 [137] 

李政道所獲榮譽

時間
榮譽
頒發機構/會議
1950年
芝加哥大學校長獎
芝加哥大學 [24] 
1957年
1957年
愛因斯坦科學獎
美國葉史瓦大學 [13] 
1957年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台灣“中央研究院” [9] 
1959年
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
美國藝術和科學院 [26] 
1964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 [9] 
1969年
G. Bude獎章
法國國家學院 [13] 
1970年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1982年
意大利林琴科學院外籍院士
意大利林琴科學院 [9] 
1986年
意大利最高騎士勳章
意大利政府 [13] 
1994年
1994年度和平科學獎
[130] 
1995年
中國國際合作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13] 
1997年
紐約市科學獎
美國紐約市 [13] 
1999年
中國政府友誼獎
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 [13] 
2007年
日本旭日重光獎章
日本政府 [13]  [143] 
2009年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
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 [13] 
2015年
2015中華文化人物
中華文化促進會 [13] 
第三世界科學院 [13] 
意大利國家科學院院士
意大利國家科學院 [13] 
1994年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科學院 [13] 
2009年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
[18] 
2015年
引力和宇宙學國際學術會議/第四屆伽利略—徐光啓國際會議 [8] 
2016年1月6日
中華文化人物
2015中華文化人物頒授典禮(中華文化促進會和香港鳳凰衞視主辦) [7]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博士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29] 
洛克菲勒大學名譽博士
洛克菲勒大學 [29] 
紐約市立大學名譽博士
紐約市立大學 [29] 
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
哥倫比亞大學 [29] 
意大利布朗大學名譽博士
意大利布朗大學 [29] 
北京大學名譽博士
北京大學 [29] 

李政道個人生活

李政道人物關係

  • 家庭關係
關係
姓名
圖片
簡介
曾祖父
李子義
李子義(1844年—1904年),出生於南匯,在1860年代經藍柏勸説來到蘇州經商。家住在鐘樓(今蘇大方塔)附近,以製作和出售紐扣為業,人稱“紐扣李”。 [93] 
叔祖父
李叔青
李叔青(1876年—1908年)出生在蘇州,11歲時進入博習書院學習,一年後前往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1900年加入上海中西書院教授英語。 [93] 
爺爺
李仲覃
李仲覃,1870年出生,1892年畢業於博習書院,曾在宮巷書院任教,李子義的二兒子。 [93] 
父親
李駿康
李駿康,(1897年—1955年),李仲覃次子,1915年畢業於東吳附一中。南京金陵大學農業化學系的第一屆畢業生,大學畢業後,進入上海一家德國化肥廠工作。 [24]  [93] 
母親
張明璋
張明璋(1900年—1983年), [24]  上海啓明女子中學畢業生。 [92] 
叔叔
李駿英
曾在博習醫院任牙科主任。 [93] 
哥哥
李宏道 [24] 
上海滬江大學商科畢業。 [92] 
哥哥
李崇道 [93] 
廣西大學畢業,專攻畜牧獸醫學。 [92] 
弟弟
李達道 [24] 
大同大學航空工程系畢業。 [92] 
弟弟
李學道 [24] 
交通大學船舶系畢業。 [92] 
妹妹
李雅芸 [24] 
交通大學船舶系畢業。 [92] 
岳父
秦以鈞
秦以鈞(字夢九,1891—1963),知名國畫家和古董收藏家。 [24] 
妻子
秦惠䇹(1928年10月4日—1996年11月29日),出生在上海一個天主教名門望族家庭,是秦以鈞四女。 [24] 
長子
李中清,1952年出生,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美國加州理工大學人文學教授,蘇州大學兼職教授。 [93] 
次子
李中漢,1955年出生,化學家,美國康乃爾大學化學教授,蘇州大學兼職教授。 [93] 
兒媳婦
黃美芬 [6] 
參考資料: [6] 
  • 師從關係
關係
姓名
圖片
人物簡介/對李政道的影響
老師
恩利克·費米(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物理學大師,1938年獲評諾貝爾物理學獎, [77]  學生中有6位先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76] 
恩利克·費米是李政道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李政道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時代,很長一段時間,每週都會和老師恩利克·費米共度下午,“閒聊”物理問題。 [76] 
老師
吳大猷(1907年9月29日—2000年3月4日),出生於廣東廣州,中國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 [79] 
李政道19歲時轉而投奔昆明西南聯大,經吳大猷幫忙,插班讀物理系二年級,一年後,又經吳大猷的破格舉薦,被保送到美國深造。 [1] 
老師
束星北(1907年—1983年),又名束傳保,江蘇省揚州市人,理論物理學家,“中國雷達之父”。中國早期從事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研究的物理學家之一,《狹義相對論》的作者,被業內人士譽為“中國的愛因斯坦” [81] 
李政道進浙江大學,本來選擇電機系,是束星北發現了他的數理天才,建議他改讀物理系。 [1] 
老師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江蘇常熟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核科學事業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82] 
16歲時,李政道對工科和理科的認識很不清楚,慢慢地和物理學教授王淦昌接觸多了,使他逐漸瞭解了物理學科的意義和重要。 [82] 
老師
葉企孫(1898年—197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傑出的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最主要奠基人之一。 [84-85] 
在西南聯大,葉企孫發現李政道理論出眾,數理能力強於動手,故特許其免課,但堅持實驗課不可缺。一次考試中,葉企孫給予李政道高理論分,但實驗分較低,這深刻影響了李政道。1946年,儘管李政道只是大二學生,葉企孫仍勇敢地向吳大猷推薦他赴美留學,這一推薦最終促成了李政道的順利出國深造。 [83] 
老師
愛德華·泰勒(1908年—2003年9月9日),物理學家,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聯合創始人,終身教育倡導者。 [115] 
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時,曾選擇愛德華·泰勒開設的量子力學,泰勒在一次考試出了一道很刁難的題目。而李政道的解答非常簡明,顯示了李政道對於量子力學的數學方法有獨特的理解,泰勒把試卷給恩利克·費米看,費米從此瞭解了李政道的水平,促使李政道不久成為正式生。 [114] 
老師
王竹溪(1911年6月7日—1983年1月30日),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26] 
李政道在西南聯大期間曾師從王竹溪學習。 [126-127] 
  • 好友同事
關係
姓名
圖片
簡介/與李政道的聯繫
同事
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中國科學院院士,因和李政道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2]  [78] 
李政道與楊振寧是西南聯大老校友,李政道到了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後,兩人又重逢,開始共同進行弱相互作用理論物理學中前沿問題的研究。李政道和楊振寧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物理學界中只要談到弱相互作用的宇稱守恆問題,總要提到“李政道和楊振寧”,“李、楊”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習慣用語。 [125] 
同事
吳健雄(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物理學家,美國國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榮譽會員,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31] 
1948年,李政道認識吳健雄, [130]  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在吳健雄的實驗驗證下,升格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24]  [140] 
同事
吉安·卡羅·威克(Gian Carlo Wick,1909年10月15日—1992年4月20日),理論物理學家。 [146] 
1974年,李政道與吉安·卡羅·威克研究自發破缺的真空是否可能在一定條件下恢復破缺對稱性,一手創造了相對論重離子碰撞研究領域。 [108] 
朋友
温家寶,1942年9月生,天津市人,北京地質學院地質構造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程師,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黨組書記。 [88] 
1988年10月24日,李政道與温家寶的初識。温家寶與中央其他領導同志陪同鄧小平參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見到了為實驗室建造付出很大努力的李政道。20世紀90年代初,温家寶在中央分管科技工作以後,與李政道教授的交往開始多了起來。 [87] 

李政道家庭背景

李政道出生於上海一箇中西合璧的殷富商人基督教家庭,李政道自幼天資聰慧,心靈手巧,智商和情商都很高。雖然家中的宗教氛圍濃厚,但從小就崇尚自然科學的他終生未曾信奉過宗教。 [24] 

李政道情感生活

1946年秋,李政道輾轉就讀於芝加哥大學,他曾默許決心,決定不負韶華,自己不在學術上取得較大成就就不考慮婚戀問題。1948年聖誕節前,凌寧原計劃在芝加哥與胞妹凌宣共度佳節,並有意讓妹妹凌宣與李政道相識。但因故,凌寧委託了心臟內科專家黃宛教授代為接站。凌宣還帶了一位好友秦惠䇹,秦惠䇹是上海天主教名門之後,出身於藝術世家。李政道對秦惠䇹一見鍾情,果敢拋下決心,主動發起攻勢去追求秦惠䇹。 [24] 
1950年6月3日,李政道和秦惠䇹在芝加哥市政廳登記結婚併合影留念,秦惠䇹是衝破家庭阻力而毅然非李政道不嫁的。 [24]  婚後不久,秦惠䇹看到李政道對物理學研究有非凡的才華,主動放棄了自己的學業,挑起照顧李政道生活和撫養孩子的重擔。支持李政道到理想的崗位上去施展才華。 [6]  夫婦倆共育二子:長子李中清,次子李中漢,均事業有成。李秦伉儷忠貞不渝,情深意篤,琴瑟和鳴,白頭偕老。 [24] 
1996年初,秦惠䇹罹患肺癌,李政道和孩子們為救治秦惠䇹的生命而竭力,四處求醫。李政道親自給夫人秦惠䇹喂水、喂藥、餵飯,翻身擦背。為能隨時照應夫人,累了就在夫人牀邊椅子上休息,幾乎沒有在牀上睡過一個整覺。期間,秦惠䇹仍常與李政道傾心交談,她回顧着自己和李政道相識、相知、相愛的歷程,深為自己能和科學家李政道相伴一生而感到慶幸、自豪。 [6] 
李政道和夫人秦惠䇹

李政道生活習慣

李政道有一個特殊的習慣,理髮不用他人代勞,總是自己一手包辦,終生堅持自己給自己理髮。 [1] 

李政道興趣愛好

李政道在家中排行老三,從小熱愛閲讀,涉獵廣泛,常因沉醉書中而被家人戲稱“三糊塗”。他常向兄長請教,與家人分享心得,並喜歡逛書店。他尤其鍾愛《膨脹的宇宙》,對星辰宇宙充滿好奇。這種深度閲讀培養了他細密推敲、善於思考的習慣。 [91] 
李政道身為自然科學家,亦充滿着人文情懷,他廣交文藝界朋友,閒暇之餘特別鍾情於中國的繪畫、書法、雕塑、詩詞藝術和傳統工藝(如陶瓷和絲綢等)並具一定造詣。他認為,文理本就同根同源,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相融的,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 [24] 

李政道人物觀點

李政道學術研究

李政道從不在意學術競爭的名利,也不消費諾獎所帶來的光環。他總説,不能因為諾獎才刻苦研究物理,而應保有對自然的探索和追求,勇攀科學高峯。針對中國國內存在的唯出國有用論,李政道嚴厲駁斥:光依靠出國留學不是長久之計,最後一定是要在中國培養中國年輕的科學家,在中國做出成績來。 [91] 

李政道科學人才

李政道認為,科學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人在青少年時期,腦細胞“零件”的效率最高,接受知識的能力最強,要抓住這個時機,廣泛地培養和發展興趣,儘可能多地汲取知識,進行最嚴格的科學訓練,打牢知識功底。20世紀40年代,李政道在浙江大學和西南聯大讀書時,當時的學習條件非常艱苦,李政道經常一清早就到學校附近的一個茶館,泡上一壺茶,買下一個座位專心致志地刻苦讀書。李政道還回憶説:“出人才,最重要的是人,不是條件。” [117] 

李政道教學方法

在李政道看來,教學方法是服務於育人目的;教學的一切措施和手段皆應着眼於培養人才。在“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的問題上,李政道主張後者。他編寫教材和講義,注重方法,立意高深,意在要求學生進行艱苦的獨立思考,然後獲得真知。他提出教學與科研要緊密結合,理論與實際應密切聯繫,學生要象搞研究一樣地讀書,通過讀書既獲得知識,又得到研究工作的訓練。 [118] 

李政道人生信條

李政道表示,自己的人生信條是杜甫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為浮名絆此身”。他説,“細推”是指要仔細考察,也就是説要重視學問本身的研究,至於像諾貝爾獎之類的功名其實都算“浮雲”罷了。 [4] 

李政道相關作品

李政道個人傳記

書名
封面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簡介
《李政道傳》
蔣東明
長春出版社
2003年9月 [50] 
季承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9年12月
該書透析了李政道的成功道路。闡釋了宇稱不守恆定律的產生真相及物理科學史上的重大意義。該書也是中國科學發展和教育決策的歷史側面反映,首次披露文革年代李政道的憂國情懷和相關高層內幕。本着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毅然揭示李政道與楊振寧半個世紀學術恩怨的內幕,科學界並非精神淨土,書中勇敢披露的事實,對時下學界的倫理困惑,有重大警示意義。該書由李政道的助手季承先生耗費10年七刪七改成就,特別講述了李政道和妻子相遇、相知、相愛的故事 [49] 
孟憲明主編、嶽梁編著
河南文藝出版社
2017年11月
該書是十大華人科學家叢書之一,另有《十大華人科學家叢書楊振寧傳》《十大華人科學家叢書吳健雄傳》《十大華人科學家叢書丁肇中傳》《十大華人科學家叢書李遠哲傳》等 [51] 
《天語物道(李政道評傳)》
趙天池
中國計劃出版社
2017年12月1日
該書記述了李政道先生的家世,15歲的李政道抗戰期間艱難求學經歷,赴美留學拜得名師費米,直到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不凡歷程。該書敍述了求學期間與楊振寧的三合三分,和其中許多不為人所知的故事,作者以物理學家的視角,為讀者深度解析了二人的生活、工作、科研成就,還原事情真實的來龍去脈。獲得諾貝爾獎的前後經過,以及開創物理學新領域所做的不懈努力 [53] 

李政道文選文集

作品名
封面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簡介
《李政道科學論文選(上下冊)》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年9月
該書選集了李政道教授論文15篇,涉及粒子物理、量子場論、核物理、天體物理、流體力學、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等諸多領域,包括在相關領域發展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 [54] 
《李政道文選》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年5月
《李政道文選:科學和人文》選收了李政道論及科學、藝術、科技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文章、講話46篇。除一篇諾貝爾演講是1957年的外,所收文章、講話均為1972年以後的,且多為回到中國訪問時所作 [52] 
《李政道教授八十華誕文集》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年10月
《李政道教授八十華誕文集》彙編了中國領導人、有關部門負責人和科學界、教育界、藝術界人士祝賀李政道教授八十華誕和從事物理研究六十年的賀辭、講話和文章,共四十餘篇 [55] 

李政道詩詞作品

李政道熱愛物理與科學藝術結合,因社會活動增多,常被請求作詩、題字、簽名,難以推辭。在這些場合,他常因景生情或出於應酬而賦詩題字,畫作則源於不同情境。多年積累,他創作了多首短詩、近千幅小畫及眾多書法作品,其賦詩始於80年代後期,作畫與書法則始於90年代初。 [132] 
創作背景
內容
蘇州慶祝建城2500週年,蘇州市領導向他索字。 [132] 
建城二千五百年
人物鉅變古址在
山秀水明數吳縣
姑蘇子女出才傑
姑蘇子女最風流
雅事傳世三千年
彈詞妙語文人色
戲曲特色唯吳縣
民氣文雅推蘇州
風俗清高冠中華
李政道訪問無錫影視城,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片段的戰鬥表演。表演結束後,影視城負責人請李政道題詞。 [132] 
火燒赤壁,
大江東去,
化作今日戲;
核炸長島,
颱風北上,
誰演明朝劇。
1993年李政道參觀西安博物館,看到漢代的竹簡上左右二字的寫法,受啓發。1995年10月李政道在北京舉辦以《鏡像對稱與微小不對稱》為主題的藝術與科學研討會,除了請吳冠中和常沙娜作畫外,他把他的感想寫成了一首詩。 [132] 
?(左字翻轉)系鏡中左
近日寫為右
左右非對稱
宇稱不守恆
在1995年“來今雨軒”80週年的時候,李政道賦詩慶賀。 [133] 
嘉賓來軒聚一堂
八自今雨更輝煌
十載虹彩結碩果
色香味形美名揚
在20世紀即將結束,新世紀就要到來的時候,李政道發千年之幽思,抒來日之浩嘆。 [133] 
千年時空
一瞬巨緣
在新世紀寫給江澤民的一首詩。 [133] 
江水奔海順地理
澤惠中原使天和
民可永生施德政
夫人逝世四週年,感恩節前夜,寫下。 [133] 
想竹君
(一)
撫你,撫你,愛撫你
愛你,愛你,愛想你
想你,想入腦子裏
睡着,醒着都是你
寄竹君二首
(二)
想你想你想揉你
揉你揉你揉碎你
碎你碎到骨頭裏
整的散的都是你
1997年吳冠中逝世,寫下輓聯。
清操德高一切自然追求藝術美
謙誠待人淡泊明志融通中西畫
為蘇州刺繡研究所題詞。 [134] 
刺出千景萬象全憑一根針
繡成心境情意方顯新高藝
1998年春,為北京大學成立百週年題詞。 [134] 
北京我母校
大道傳全球
百載輝煌史
年年出英才
1999年元旦,為《中華英才》題詞。 [134] 
計數以九九為尊
英才唯中華為上

李政道人物評價

李政道組織機構

李政道是對祖國充滿深厚感情和眷戀的愛國科學家,他十分關心祖國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傾注了滿腔熱忱。李政道研究所 評) [13] 
作為一位國際級的物理大師,李政道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天體物理、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廣義相對論等前沿領域都有許多傑出貢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廈門大學校友總會 評) [29] 
他(李政道)在天體物理學、統計力學、場論和湍流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解決了幾個長期存在且非常複雜的問題。他在粒子物理學方面的進步為日內瓦附近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粒子加速器的新突破奠定了基礎。哥倫比亞大學 評) [142] 

李政道社會名人

李政道是一個極聰明的物理學家,吸收能力強,工作十分努力。(李政道同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評) [20] 
他(李政道)思維敏捷的程度大大異乎常人。(李政道老師、物理學之父、時任西南聯大物理系主任吳大猷 評) [16] 
在所有的理論物理學家中,一般一生學術上能在一二個領域做出有分量的工作就很了不起。很少有理論物理學家的研究領域有像政道先生那樣幾乎涉及全部理論物理領域。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只是他成就的一部分。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量子力學、量子場論、核物理、流體力學、統計物理,直到最近的暗物質、暗能量等等。不同時期理論物理最前沿的領域,都能看到他的重要影響和很多能夠寫入教科書的工作。(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光召 評) [141] 
在每一個重要方面,他(李政道)無與倫比的職業生涯都代表了哥倫比亞大學和學術界最好的一切。(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李·博林格 評) [142] 
李政道對物理系、哥倫比亞大學和整個物理學領域的影響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主任威廉·扎伊克 評) [142] 

李政道人物事件

李政道為毛澤東解釋“對稱”

1974年5月30日,毛澤東會見李政道
1974年5月30日,毛澤東會見李政道(2張)
1974年5月30日,李政道在中南海接受毛澤東的接見。毛澤東對物質世界的變化非常關心,他首先發問:“什麼是物理學中的對稱?”李政道沉思了一下毛澤東提問的確切含義,而後略帶拘謹地説:“根據《韋氏大辭典》的解釋,‘對稱’意為‘對比相稱’,或由‘這種均衡比例產生的狀態美’。”毛澤東覺得這種解釋似有靜態含義,而事物的本質在於運動,既然“對稱”概念在物理學中竟如此重要,所以希望聽聽李政道的意見。李政道略一沉吟,隨即拿起茶几上的本子和鉛筆,把鉛筆放在本子上,抬起本子的一端,鉛筆就向毛澤東那邊滾去,然後又抬起另一端,鉛筆又滾回自己這邊。“整個過程是對稱的,鋼筆始終都在運動。”李政道邊演示,邊講解,毛澤東對此十分滿意。毛澤東很遺憾自己沒有時間研究自然科學,但是他還清楚地記得自己年輕時讀過生物學家湯姆遜所著的那套《科學大綱》,這套書給他留下的印象很深。李政道離開北京時,毛澤東特地派人送來了贈禮,這是一套有毛澤東親筆簽名的1923年版湯姆遜著的《科學大綱》。 [130]  [135-136] 

李政道“數學詩”

2004年,美籍華人數學家黃伯飛寫了一首詩:三角最難搞,開方不可少。人生有幾何,性命無代數。對於第二句“開方不可少”,有人解釋,這是喻金錢,即“孔方兄”,李政道則認為,就是指數學的開方,他玩味再三,也作了一首詩與之唱和:吃飯不記米粒數,生存毋需思天理。人生歡樂有幾何,性命真義無代數。比起黃伯飛,李政道的“數學詩”更加顯豁易懂,“吃飯不記米粒數,生存毋需思天理”,樸實無華,言簡意賅。 [1] 

李政道“手稿”

2006年 李政道(左)、温家寶、朱光亞 2006年 李政道(左)、温家寶、朱光亞 [86]
1956年夏,李政道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做訪問學者,那時,他正埋頭研究宇稱不守恆的問題,為此而做了大量的演算。演算的過程,也就是草稿,統統扔進了廢紙簍。實驗室有位有心人,他將李政道扔棄的草稿一一撿起來保管好。1957年,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有心人就將保存的李政道手稿贈給了美國物理學會,其中有一張,後來被採用為《今日物理》雜誌的封面。2006年6月,李政道把《今日物理》封面採用的那份手稿的複印件,以及他有關中微子研究的手稿,也是複印件,鑲在了鏡框裏,送給温家寶 [1] 

李政道為吳健雄發聲

1956年,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設想,並與楊振寧合作撰寫論文。為驗證此設想,他邀請了專家吳健雄參與實驗,最終證實了這一理論。然而,儘管吳健雄的貢獻巨大,她卻沒有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且哥倫比亞大學也未授予她正教授職稱。對此,李政道在大學教務會上力挺吳健雄,堅持要求給予她應有的榮譽,最終成功為吳健雄爭取到了正教授職稱。 [140] 

李政道與楊振寧決裂事件

  • 普林斯頓的合作與矛盾
楊振寧(左)與李政道(右) 楊振寧(左)與李政道(右)
李政道與楊振寧的恩怨糾葛始於他們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共事時期,那時兩人合作愉快併成果豐碩。然而,在合寫論文時,署名次序的問題引發了他們之間的糾紛。第一篇論文《凝聚理論》按照楊振寧的要求署名,儘管李政道對此感到勉強,但他還是同意了。但在第二篇論文《格氣和伊辛模型》的署名問題上,李政道説服了楊振寧按照慣例署名,然而這次爭論已經給兩人關係帶來了裂隙。 [145] 
  • 諾貝爾獎與決裂
儘管署名矛盾帶來了裂隙,但李政道和楊振寧在一段時間內仍繼續合作,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成果,其中包括宇稱不守恆的突破性發現。這一發現為他們贏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在領獎前,楊振寧提出改變獲獎順序和晚宴座位順序的要求,這再次引發了李政道的不滿。到了1962年,因一篇記述他們合作的文章署名問題再起爭執,兩人的關係徹底破裂。李政道對此感到非常失望,並決定不再與楊振寧合作。他隨後向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遞交了辭職書,結束了在那裏的工作。 [145] 
  • 恩怨影響中國基礎學科發展
兩人之間的恩怨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個人關係,也延伸到了對中國基礎學科發展的影響。在回訪中國期間,他們在高能物理發展等問題上持有不同立場。李政道主張建設高能加速器、重視基礎科學,並創立了特殊的考試辦法幫助中國學子赴美留學;而楊振寧則主張更加重視應用科學研究,並反對建設高能加速器。這些分歧使得他們之間的恩怨更加複雜。 [145] 
  • 《李政道傳》中的雙方觀點
在《李政道傳》中,作者季承盡力以客觀的態度呈現兩人的觀點,既展示了李政道的看法,也引述了楊振寧的説法。楊振寧在《文集》中稱讚李政道才華出眾,並回顧了他們的合作關係,強調自己作為資深一方有意扶持李政道。然而,對於宇稱不守恆的發現過程,兩人的説法卻存在分歧。楊振寧認為是他先想到了關鍵思路,並説服了最初反對的李政道;而李政道則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14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