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

鎖定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於1986年10月由李政道院士在北京建立,並擔任主任,周光召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和路甬祥院士(中國科學院院長)任副主任。中心位於北京中關村東路55號中國科學院基礎園區內。
中文名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
外文名
China Center of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簡    稱
CCAST
郵    編
100080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中心性質

中心是一箇中外合作民間學術組織,掛靠中國科學院,受財政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支持,並參加由意大利政府捐助建立的民間組織世界實驗室。中心設有物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中心設立目的

設立中心的目的是在中國創造良好的研究環境,建立國內外研究機構和科學家之間的聯繫,以鼓勵、幫助中國科學家在國內做出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為全世界科學技術交流和發展做出貢獻。
為了把重要科學前沿的進展信息在中國迅速傳佈,促進國內和國內外學術交流,從而為我國科技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心舉辦一系列的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分國際和國內兩種。中心聘請有成就的科學家和活躍在第一線的中年科學家組成學術顧問委員會每年開兩次會,建議、討論下一年度舉辦的國際、國內研討會的題目,以保證選擇學科前沿以及有關國民經濟的重大問題(例如環境、能源、水資源)作為研討會的議題。國際學術研討會每年舉行約一至二次。國內學術研討會每年舉行約20餘次。每年有教授、研究員、博士後、研究生等約1000多人(人次)參加。每次會議印發會議文集,以供更廣泛的交流和青年科學工作者的參考之用。
中心為了加強和國外中國學者,特別是優秀青年學者的聯繫,在1990年開始實行“海外青年學者歸國訪問計劃”。邀請我國在海外做出優異成績的青年學者回國訪問,參加中心組織的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做系列報告。與國內科技界交流他們在國外大學或研究機構中工作所瞭解的最新科技發展和他們本人已有的成就。另一方面,他們回到國外後,可以把他們的親身見聞告訴在國外的同事、朋友,使更多的人瞭解國內的最新發展。
中心現有工作人員8人(不包括主任和副主任),其中有院士1人,正研2 人,高工2人。中心除在中關村東路55號的所址外,另有可供20~30位參加研討會的人員住宿的公寓一所。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中心主任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著名的物理學貢獻有:李模型、高能重離子物理、量子場論的非拓撲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以及破解粒子物理中的θ-τ之謎。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李政道 李政道
主要工作
自1986年成立來,中心主要工作如下:1. 學術研討會,2. 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 海外青年學者歸國訪問計劃, 4. 協聯成員及其論文。
1. 學術研討會
中心成立十幾年來,每年都組織二十幾次專題學術研討會,由國內外在各科技領域前沿工作的科學家主持,其中交叉學科的學術會議尤其得到關注。1986-2004年總計舉行了338次學術研討會, 參加總人數為18, 466人。其中國際學術研討會18次,參加人數為1,610人;國內學術研討會320次,參加人數為16, 856人, 中心的活動促進了國內有關科學領域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國內外科學技術的交流,特別是青年科學家之間的學術交流。環境科學方面的學術會議,尤其受到國內學術界和有關部門的重視。
2.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心主持的學術會議,有些是研討最新的科研專題,有些是研討有長期影響的科研專題,大部分的報告材料都是文獻中沒有或難以找到的。為此,應科學界的需要,中心印發每次學術會議的文集,無償提供全國科學工作者、研究生使用。1986-2004年,總計印發論文集 175集。
3. 青年歸國訪問學者
1990年,在當時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制裁的情況下,中心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計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實施了“海外青年學者歸國訪問計劃”,保持了國外最前沿科學與國內的交流,並大大增加了在國外的中國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對祖國的瞭解與聯繫,推動了在國外的青年學者回國從事研究工作,效果很好,受到廣泛的讚揚。1990-2004年青年歸國學者總人數為192人次。
4. 協聯成員及其論文
按照中心制行的評價標準,在科研工作中做出成績的理論物理學者,均可申請成為中心的協聯成員。在世界重要的科學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必須達到國際水平,都需經過極嚴格的同行評審。因此,中心鼓勵其協聯成員在全世界最重要的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成果,以提高國內研究工作的水平。1986-2004年協聯成員在世界最高水平科學雜誌上發表理論物理論文總數為399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