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德華·泰勒

(美國現代理論物理學家)

鎖定
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原匈牙利名:Teller Ede,1908年1月15日—2003年9月9日),出生於奧匈帝國布達佩斯,理論物理學家,氫彈之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生前是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名譽主任 [9] 
愛德華·泰勒於1928年從卡爾斯魯厄大學畢業,之後前往慕尼黑大學學習物理學;1929年轉到萊比錫大學;1930年獲得萊比錫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前往哥廷根大學;1933年離開了德國前往英國,之後搬到哥本哈根;1935年至1941年出任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物理學教授;1941年加入美國國籍 [12]  ;1942年受邀參加曼哈頓計劃,並加入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理論物理學部;1946年離開洛斯阿拉莫斯回到芝加哥大學任教;1954年在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安全調查聽證會上作供指證奧本海默 [13]  ;1950年回到洛斯阿拉莫斯進行氫彈研究;1951年11月1日第一項使用泰勒-烏拉姆構型的熱核武器常春藤“邁克”被引爆;1952年離開洛斯阿拉莫斯,與歐內斯特·勞倫斯共同創建了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 [3]  ;1958年至1960年擔任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主管 [8]  ;1959年主持建立了伯克利空間科學實驗室 [4]  ;1963年建立了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應用科學系及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1975年退休後被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任命為名譽主任,以及被胡佛研究所任命為高級研究員;2003年9月9日在美國斯坦福去世,享年95歲 [7]  [33] 
愛德華·泰勒主要從事核物理學分子物理學光譜學表面物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7] 
中文名
愛德華·泰勒
外文名
Edward Teller
Teller Ede(原匈牙利名)
國    籍
美國
民    族
猶太人
出生地
奧匈帝國布達佩斯
出生日期
1908年1月15日
逝世日期
2003年9月9日
畢業院校
萊比錫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氫彈之父 [1] 
194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54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性    別
學    歷
博士研究生

愛德華·泰勒人物經歷

愛德華·泰勒 愛德華·泰勒
1908年1月15日,愛德華·泰勒出生於奧匈帝國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年少時匈牙利所處於的政治趨勢和改革,使他對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有了恨意。
1926年,離開了匈牙利前往德國,部份原因是霍爾蒂·米克洛什統治時所實施的大學學額限制。
1926年—1928年,在卡爾斯魯厄大學學習數學和化學,並獲得了化學工程理學學士學位。
1928年7月,就讀於慕尼黑大學,師從阿諾德·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學習物理學。
1929年,轉到萊比錫大學。
1930年,在沃納·海森堡的指導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涉及到氫分子離子最早的一次準確量子力學論述。博士畢業後前往哥廷根大學 [11] 
愛德華·泰勒 愛德華·泰勒
1933年,在猶太人援助委員會的幫助下離開了德國,在英國待了一陣子後就搬到哥本哈根住了一年,在尼爾斯·玻爾的指導下工作。
1935年,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邀請出任物理學教授一職,直至1941年,期間與喬治·伽莫夫共事。
1941年,加入美國國籍 [12] 
1942年,受邀加入羅伯特·奧本海默在伯克利加州大學的夏季研討會,計劃開展曼哈頓計劃,也就是同盟國研發第一批核武器的主力。在戰時加入了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理論物理學部。
1946年,離開洛斯阿拉莫斯回到芝加哥大學任教。
194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泰勒榮登《時代》封面人物(1957年) 泰勒榮登《時代》封面人物(1957年)
1954年,在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安全調查聽證會上作供指證身為洛斯阿拉莫斯前主管兼原子能委員會會員的奧本海默,他的證詞導致奧本海默威望掃地,並且使他的安全准許證被吊銷 [10] 
1950年,回到洛斯阿拉莫斯進行氫彈研究。
1951年,佔有了烏拉姆的一個創新構想,並將其開發成第一個可行的百萬噸級氫彈設計,成了後來的泰勒-烏拉姆設計方案;11月1日,第一項使用泰勒-烏拉姆設計方案的熱核武器常春藤“邁克”被引爆,愛德華·泰勒沒有出席核試,而在柏克萊一棟大樓的地下室看地震儀的結果。
1952年,離開洛斯阿拉莫斯;同年,與歐內斯特·勞倫斯共同創建了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
1954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58年—1960年,擔任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主管,卸任主任後繼續出任助理主管 [8] 
1959年,主持建立了伯克利空間科學實驗室;同時,出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
1963年,建立了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應用科學系及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該大學有以泰勒命名的資助教席 [2] 
1975年,退休後被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任命為名譽主任,以及被胡佛研究所任命為高級研究員。
晚年的愛德華·泰勒 晚年的愛德華·泰勒
1979年,在三哩島核泄漏事故之後,女演員簡·方達(Jane Fonda)在推廣她的新片《危機》(The China Syndrome)時宣揚反核能,愛德華·泰勒對此作出迴應,遊説各界支持核能,為其安全性及可靠性作證,並在這樣的一陣活動後心髒病發。
1980年代,發起一個後來被稱為戰略防禦計劃(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的運動,由於內容包括使用激光或衞星摧毀來犯的蘇聯洲際彈道導彈,故被評論家稱為“星球大戰計劃 [14] 
2003年9月9日,在美國斯坦福去世,享年九十五歲 [9] 

愛德華·泰勒主要成就

愛德華·泰勒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37年,愛德華·泰勒對姜-泰勒效應進行説明,其中描述了電子雲在某些情況下的幾何扭曲;在描述金屬的化學反應時有作用,尤其是跟某幾種金屬染料一起時 [15] 
1937年,與布魯諾爾及埃米特的合作下,在表面物理和化學方面三人一起發現布魯諾爾-埃米特-泰勒(BET)等温線 [16] 
1939年以前,愛德華·泰勒作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從事量子、分子和核物理領域的研究 [24]  。1941年之後,他的興趣轉到核能量應用方面,包括:裂變和聚變的核能量。愛德華·泰勒作為曼哈頓計劃的早期成員,參與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在加州理工學院空氣動力學家及同是匈牙利移民的西奧多·馮·卡門的建議下,愛德華·泰勒跟他的朋友漢斯·貝特合作開發了一套振盪波傳播理論,他們為這種波背後的氣體表現所作的解釋有助於研究導彈返回技術 [17] 
1945年,提出裂變加速這個概念。
1953年,與尼古拉斯·梅特羅珀盧斯及馬歇爾·勞森布盧夫共同寫了一份論文,是為統計力學上蒙特·卡羅方法應用的標準開端 [18] 

愛德華·泰勒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根據2023年9月數學譜系項目網站數據,愛德華·泰勒在芝加哥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先後指導包括楊振寧在內的7名學生,具體信息如下 [19] 
畢業時間
姓名
學校
1932年
蒂薩·拉斯洛(Tisza, Laszlo)
布達佩斯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udapest)
1947年
雅各布松·鮑里斯(Jacobsohn, Boris)
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48年
楊振寧(Chen Ning Yang)
芝加哥大學
1949年
沃爾芬斯泰因·林肯(Wolfenstein, Lincoln)
芝加哥大學
1956年
蘭德·西奈半島(Rand, Sinai)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56年
杜爾·漢斯-彼得(Dürr, Hans-Peter)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1969年
拉萬德·蘇雷什(Lawande, Suresh)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愛德華·泰勒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48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Member) [31] 
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54年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Member) [32]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58年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 (Albert Einstein Award) [20] 

1961年
金盤獎(Golden Plate Award)
美國成就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chievement)
1962年
恩利克·費米獎(Enrico Fermi Award) [21] 
美國政府機構原子能委員會
1975年
哈維獎(Harvey Prize) [12] 

1978年
赫茨爾獎(Herzl Prize)

1980年
埃林根獎章(Eringen Medal)

1982年
國家科學獎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22]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科學獎章委員會
1986年
西爾瓦納斯·塞耶獎(Sylvanus Thayer Award)
美國軍事學院(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1989年
總統公民獎章(Presidential Citizens Medal)

1991年
搞笑諾貝爾和平獎(Ig Nobel Prize) [25] 

2003年
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34] 
喬治·布什(George Bush)

愛德華·泰勒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1年
世界文化理事會創始成員 [30] 

愛德華·泰勒個人生活

  • 健康狀況
愛德華·泰勒在慕尼黑讀書時,他乘坐有軌電車趕火車在附近的阿爾卑斯山徒步旅行,在汽車移動時跳下並摔倒,車輪幾乎壓斷了他的右腳,導致他需要配戴一隻義肢腳,以及終生都要一拐一拐地走路。由於服用止痛藥會干擾了他的思維,所以他決定停止服用,而是利用他的意志力來應對疼痛 [26] 
  • 友誼事業
1930年,愛德華·泰勒結識了俄羅斯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George Gamow)和列夫·蘭道(Lev Landau)。泰勒終身的好友捷克物理學家喬治·普拉切克對於泰勒的科學和哲學的研究非常重要,正是他安排愛德華·泰勒與他一起前往羅馬拜訪恩里科·費米,從而將他的研究方向定為核物理 [27] 
  • 婚姻家庭
1934年2月,愛德華·泰勒與朋友的妹妹奧古斯塔·瑪麗亞·哈卡尼(Augusta Maria Harkanyi)結婚,由於哈卡尼是加爾文主義基督徒,他們在加爾文主義教堂結婚 [28] 

愛德華·泰勒人物評價

愛德華·泰勒對分子物理學,對恆星能量起源的理解,聚變反應的理論和應用,核安全領域,以及持續領導科學和技術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molecular physics,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of stellar energy,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fusion reaction, the field of nuclear safety, and for his continued leadership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2] (國家科學獎章評)
“愛德華·泰勒是一位科學遠見卓識者,他的工作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Edward Teller is a scientific visionary whose work changed the course of world history)” [23] (時任加州大學校長理查德·阿特金森評)
愛德華·泰勒被譽為“氫彈之父”(Edward Teller is regarded as the “Father of the Hydrogen Bomb”) [29]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評)

愛德華·泰勒人物影響

  • 愛德華·泰勒獎
1991年,美國核物理學會設立愛德華·泰勒獎(Edward Teller Award),該獎的前身為激光相互作用和相關等離子體現象( Laser Interaction and Related Plasma Phenomenon,LIRPP),1999年被聚變能源司正式認可為該司管理的獎項,並由美國核物理學會聚變能源部全額資助。該獎每兩年在國際慣性聚變科學與應用大會上頒發,每次授予兩名傑出科學家,獎勵他們在運用激光和離子粒子束產生高温高強物質來進行科學研究及可控熱能核聚變上的前沿研究和領導力 [5-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