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數字電影

鎖定
數字電影是指在電影的拍攝、後期加工以及發行放映等環節,部分或全部以數字處理技術代替傳統光學化學或物理處理技術,用數字化介質代替膠片的電影。 [1]  相比傳統的膠片電影,數字電影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節約了電影製作費用,革新了製作方式,提高了製作水準。
通過高清攝像技術,實現了與高清時代的接軌; 數字介質存儲,永遠保持質量穩定,不會出現任何磨損、老化等現象,更不會出現抖動和閃爍; 傳送發行不需要洗映膠片,發行成本大大降低,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 而如果使用了衞星同步技術,還可附加如直播重大文體活動、遠程教育培訓等等,這一點是膠片電影所無法企及的。
中文名
數字電影
誕    生
20世紀80年代
傳    送
衞星光纖磁盤光盤
引    入
數字技術

數字電影數字電影介紹

數字電影數字電影數字電影誕生20世紀80年代,是高科技的產物.隨着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傳統電影製作做不到的鏡頭需要藉助電腦完成,或者運用了電腦技術會使影片更完美.於是傳統電影引入數字技術數字電影技術已經很成熟,創作人員已從過去單純地運用數字特技逐步轉化為將其與傳統攝製、傳統特技融為一體的表現手法。在國內數字電影雖已在六七年前開始嘗試但真正起步是在1996年長沙全國電影工作會議以後
數字電影 數字電影
,在這次會議上“數字電影製作”被隆重地提上日程,確定為我國電影技術今後發展的突破口,在此之後,國家瞄準世界先進的電影數字製作技術,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設備。
自從路易斯·盧米埃爾奧古斯塔·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以來,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膠片成為電影圖象和聲音的唯一載體,電影銀幕所展現出的色彩斑斕、聲情並茂的影像令全世界億萬電影觀眾如痴如醉。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數字技術已成為當今世界領先的技術,電影經過百年磨礪,現今已向數字化發展。數字電影經過了不斷完善和更新後,隨着21世紀數字時代的到來,終於來到了我們身邊。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數字電影管理暫行規定》第二條明確指出:數字電影,是指以數字技術和設備攝製、製作存儲,並通過衞星、光纖、磁盤、光盤等物理媒體傳送,將數字信號還原成符合電影技術標準的影像與聲音,放映在銀幕上的影視作品。製作完成之後,數字信號通過衞星、光纖、磁盤、光盤等物理媒體傳送,放映時通過數字播放機還原,使用投影儀放映。從而實現了無膠片發行、放映,解決了長期以來膠片製作、發行成本偏高的問題。

數字電影歷程

數字電影提出設想

●1924年6月,有史記載的最早數字電影夢想提出。英國的GeorgeFyfe在泰晤士廣播電台的節目中首次描繪了數字電影的夢想:“家庭主婦很自然地將使用新方法來預訂她所需的物品。當她給肉匠打電話的時候,她能夠看到當天上午肉匠出售的哪種排骨……‘電視購物’將是大商場裏新的招牌。而在影劇院裏,將同步轉播發生在世界上的重大事情,其間播放的是一些其它的奇觀節目。”

數字電影起步階段

1987年1月到1992年2月,數字電影放映機技術的早期起步階段。
數字電影 數字電影
1987年美國休斯飛機公司的技術員首先發明瞭液晶光電子管用來顯示影像和高分辨率的圖形。其後,美國德州儀器公司(TexasInstruments,以下簡稱“TI”)於1988年研製出了第一個數字微鏡設備(DMD),該設備的原理就是在根據數字信號“0”“和1”開關驅動多組鏡片膜,使其高速聯動並按一定的角度偏轉,從而用於反射出影像光線逼真的色彩和細膩的層次,它實際上是一種電腦化的光開關系統。1990年初,德國首先發布其關於開發激光數字放映機的可行性報告,並在1992年2月製造出了第一台穩定的激光影像放映機。1992年初,美國的休斯飛機公司日本勝利公司合作,研製出了基於光放大成像(ILA)技術的放映機系統。

數字電影試驗階段

1992年5月到1997年5月,數字電影的早期傳輸與放映系統試驗以及數字放映機的市場試驗階段。
1992年5月,美國太平洋貝爾公司啓動了“電影的未來技術實驗系統”項目,作為試驗的一部分,他們通過電話網試驗了傳輸高清晰度格式的故事片“Bugsy”,年底,美國AMC劇場放映系統用影片“BramStoker’sDraculla”對太平洋貝爾的“未來電影系統”進行了測試。
1994年1月,美國GLV投影放映技術公司Echelle(後來改名為硒光機器公司SiliconLightMachines)成立,致力於開發基於激光光柵掃描技術的數字放映機系統。同年7月,美國7家聯合的藝術電影院開始使用太平洋貝爾公司“未來的電影技術系統”。年底,太平洋貝爾“未來的電影技術實驗”項目試驗了將美國全國籃球職業聯賽NBA的最後決賽實況從底特律傳輸到另外三個遙遠的不同城市。
1995年8月,美國版權保護方面的宏視公司(Macrovision)先後在波蘭南非共和國菲律賓拉丁美洲等地方進行了CineGuardSystem的錄像和電影實驗項目。
1997年1月,美國TI公司開始製造DLP(digitallightprocessor,使用TI公司專門的DMD數字微鏡芯片)數字電影放映機原型機,當年5月,發起基於1280X1024分辨率DMD芯片(DMD1210)的數字放映機展示活動。
1997年底到1999年6月,數字放映機和傳送方式不斷成熟,數字電影最終開始商業化放映。
1997年底,歐盟Cinenet數字電影實驗項目試驗了從法國里昂分別向巴黎和英國倫敦實況轉播巴赫的“OrpheusintheUnderworld”音樂會。
1998年10月,美國低預算影片《TheLastBroadcast》被傳輸到5個美國城市的電影院並首次使用了“國際數字放映機”公司DPI製造的DLP數字電影放映機進行了放映。
1999年5月,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首次在電影評獎之外,邀請負責電影技術創新的技術組織MITIC舉辦了數字電影專題展示會,會議使用DLP數字放映機放映了美國故事片《TheLastBroadcast》。
1999年6月18日,由著名導演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I——幽靈的威脅》(又譯《星戰前傳Ⅰ:魅影危機》)開始在美國的6家影院中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數字放映,採用了基於TI公司數字光學處理器(DLP)芯片技術的放映機。這是數字電影的首次商業放映,它標誌着世界數字電影發展史的元年。《星球大戰Ⅰ》的放映取得空前成功,其全球票房超過4億美元。
1999年7月到11月,華特迪士尼公司使用DLP數字放映機先後成功放映了影片《泰山》、《玩具總動員2》、《火星任務》、《恐龍》以及《BicentennialMan》等。
巡迴演示
簡化的數字電影流程圖 簡化的數字電影流程圖
2000年年初,美國TI公司攜帶DLP數字電影放映機到歐洲的法國、英國、比利時等國家巡迴放映影片《玩具總動員2》;在隨後的半年中,加拿大前身為Electrohome放映機制造商的“ChristieDigitalSystems”、比利時放映機制造商Barco和美國Imax收購的“國際數字放映機”公司DPI分別獲得TI公司使用DLP芯片技術製造數字電影放映機的特許權。市場上能夠提供商業服務的放映基本上都是使用TI公司DLP技術的數字放映機。
2000年3月,美國柯達公司高通(Qualcomm)公司合作在其好萊塢影像技術中心設立了一個數字電影系統。同時,波音數字電影公司在年度ShoWest展覽會上則成功進行了應用性的衞星傳輸試驗,數字化放映了電影《SpyKids》。
2000年6月,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思科(Cisco)公司首次合作進行了基於網絡傳送的數字電影放映試驗。實驗使用Cisco公司基於IP協議的因特網技術,將福克斯公司一部由真人和計算機生成影像有機合成的動畫片《TitanA.E》的信號,通過Qwest公司的虛擬專用光纖網絡直接從福克斯在好萊塢的製片廠傳輸到亞特蘭大的SuperComm展會計算機服務器上存儲,然後使用DLP數字放映機現場放映。
2000年7月,華納兄弟娛樂公司繼迪斯尼公司之後,實現了影片《完美風暴》在英國倫敦的數字影院首映的做法。同時,“在加州的環球製片廠的數字影院中放映了《侏羅紀公園III》,THX數字服務公司將整部電影以及多聲道的音頻內容壓縮並刻錄到13張DVD-R上,並下載到每家影院的服務器上”。
不過,最為成功還是要數2002年5月的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新作《星球大戰前傳2:克隆人的進攻》在全球的數字放映。如果説在《星球大戰》中,還只是應用了大量的數字特技製作技術的話,那麼在《星戰前傳Ⅱ:克隆人的進攻》的拍攝中,“喬治?盧卡斯第一次拋開傳統的膠片電影機,全面採用了數字拍攝設備。整部電影將沒有一寸膠片,全部影像都用"0"和"1"來記錄和表現,成為了第一個真人表演的沒有Film(膠片)的Film(電影)”。這種放映,省去了數字影片製作完成後必須“數轉膠”,然後再複製大量拷貝在影院方形的時間和費用開支,同時保證了影片影像質量的始終如一。

數字電影概念背景

數字電影綜合敍述

一個典型的數字電影發行流程圖 一個典型的數字電影發行流程圖
數字電影誕生20世紀80年代, 是高科技的產物.隨着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傳統電影製作做不到的鏡頭需要藉助電腦完成,或者運用了電腦技術會使影片更完美。於是傳統電影引入數字技術數字電影技術已經很成熟,創作人員已運用數字特技逐步轉化為將其與傳統攝製、傳統特技融為一體的表現手法。在美國等國家湧現出一大批既掌握現代數字技術又極富藝術品味的創作人員,產生了一大批視聽效果俱佳的影片。電影史上第一部全3D動畫長片是迪斯尼的《玩具總動員》77分鐘,1561個全電腦製作的3D鏡頭,歷時四年,動用了110個工作人員,成本為3千萬美金。1999年5月美國出現首批數字電影院,迪斯尼公司製作出了首部無膠片數字電影《玩具總動員續集》。 [2] 
在全球113家數字電影影院中,美洲的美國擁有59家居世界第一位,加拿大有5家,墨西哥1家,巴西有3家;亞洲總共有25家,其中中國以13家的數量居世界第二位,日本擁有11家,居世界第三位,另外泰國有1家。歐洲國家有18家,具體地理分佈為英國5家,法國2家,德國2家,西班牙2家,挪威1家,比利時1家,意大利1家,芬蘭1家,斯洛伐克1家,匈牙利1家,奧地利1家。大洋洲澳大利亞有1家。非洲尚處於空白狀態。

數字電影歷史首映

1999年6月,當《星球大戰I——幽靈的威脅》在美國首次進行數字的商業放映後,數字電影的歷史元年從此確定。從今以後,電影的信號就具備了直接的數字傳送和放映可能,這意味着原來電影發行中的拷貝複製、儲存、運輸、回收等巨大的發行費用可以減少多達90%;這還意味着用數字攝影機拍攝的畫面,或者完全用計算機生成的數字電影,再也不用為了拷貝發行而進行“數轉膠”掃描,數字放映也不會刮傷拷貝,不會因放映太久而褪色變舊;這還意味着在永保絢麗影像質量的前提下,電影具備了與其他新興媒體一樣的實時互動等長處。可以説,電影不景氣的“風水”在數媒時代又轉了回來。然而,在世界範圍內數字電影還處於剛剛起步的幼稚時期,即使在數字電影領先的美國,各方面的觀點也都有,尤其是數字電影對於美國既有的龐大發行部門利益的影響等等,使不少大公司仍處於審慎的觀望和試驗之中。

數字電影技術引進

中國數字電影雖已在六七年前開始嘗試但真正起步是在1996年長沙中國電影工作會議以後,在這次會議上“數字電影製作”被隆重地提上日程,確定為中國電影技術今後發展的突破口,國家瞄準世界先進的電影數字製作技術,投入了大量資金,引進了先進的技大設備。1999年,國家計委批准了廣電總局的“電影數字製作產品示範工程”。
中國數字化電影還處於萌芽時期。中國數字化電影的發展有兩大困境:經濟問題,在中國發展數字電影還很難產生利潤,數字化電影資金的投入非常大、設備折舊率高、工作員工的工資高等,中國數字化電影事業面臨着如何創業、如何吸收外來資金“注入新鮮血液”,如何實現商業回報進行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等緊迫問題。人才問題,分界線,缺少既懂藝術又懂技術的人才,缺少像製作總監這樣的高級人才,而且各個數字化電影企業之間缺乏戰略性的合作。

數字電影技術原理

數字電影是以數字方式(即“0”和“1”方式)製作、傳輸和放映的。以數字技術和設備攝製、製作存儲,並通過衞星、光纖、磁盤、光盤等物理媒體傳送,將數字信號還原成符合電影技術標準的影象與聲音,放映在銀幕上的影視作品。
數字電影效果圖 數字電影效果圖
西方國家對數字電影技術的研究主要以美國電影電視技術工程師協會SMPTE(theSocietyofMotionPictureandTelevisionEngineers)為代表,該協會專設了數字電影DC28組織,下分為8個小組,負責研究和制訂全球性地取代35毫米電影發行和放映的不同方面數字技術標準以及技術模式。
數字電影的整體技術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把數字電影後期製作階段的影像信號製作成數字電影母版。第二階段是委託專門的數字技術服務公司對母版信號進行數字壓縮、加密和打包,然後通過衞星或網絡傳送到當地的放映院,也可以直接將母版信號刻錄成DVD只讀光盤或錄製到磁帶等載體上,通過傳統的特快專遞等服務發送到當地影院。第三階段是在當地各影院或地區數字信號控制中心對數據信號進行接收和存儲,獲取和發送放映授權以及解密密碼等。第四階段是通過數字放映實現數字信號的放映。

數字電影製作方式

它有三種製作方式:一是計算機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數字攝像機拍攝;三是用膠片攝影機拍攝完成後,再數字化到電腦硬盤裏。
從這三種拍攝方式的效果看,因為膠片的分辨率和色彩還原度還遠不是數字電影所能夠趕得上的(2009年前)。這與成像原理不同有關,鹵化銀軟片基於自然感光成像,其顆粒的細膩程度遠遠大過CCD的人工設計光電學像素,隨着電腦技術的不斷提高,高清晰數字攝像機的分辨率技術指標會逐漸接近甚至達到膠片攝影機的水平,但在色彩還原度上,高清數字攝像機仍舊無法達到膠片攝影機。
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最佳的院線級數字電影製作方式,仍舊是前期膠片拍攝,經過膠片洗印轉數字信號進行後期編輯、處理後,再轉為數字視頻技術放映。因前期的素材拍攝的畫質已經確定,後期轉為數字放映,由數字技術將鹵化銀的色彩和細節進行精確定位,其放映效果遠遠超過膠片放映機,避免了膠片的閃爍、模糊等等缺點。
電影院大片的“數字版”即為上述技術的成功實踐。
另:根據德國傳統的著名膠片攝影機品牌——阿萊數字技術研究實驗室2009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他們將數字攝影機的CCD像素無限擴大之後(8K),在實驗室最精良的條件下進行的測試,影像的鋭度達到驚人的細膩度,甚至人的毛孔絨毛都能看清楚,但,在色彩還原度上和飽和度上,數字攝影機仍舊與膠片攝影機之間差距很大,數字技術幾乎不可能達到膠片對色彩的敏鋭度。因為數字技術的顏色,全是靠人工模擬的色彩種類,比方説:如果被攝物體中某一個點上的顏色是CCD耦合電路中所沒有的,那麼,CCD就只能找一個最接近的去替代它,一旦這種情況多起來,色彩的還原度就會大大降低。
另外,在光感寬容度上,數字攝影機仍舊很弱。同等條件下,膠片攝影機只需要打一盞燈甚至不需要打燈,但數字攝影機卻需要兩盞甚至更多的燈光來彌補CCD的感光問題,而在對比度上,數字技術的細節還原度則大大降低,當被攝物體的亮部和暗部對比較強之時,數字技術對細節的捕捉和“寬容性”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這也就是我們看數字拍攝的電影之時,會發現,當畫面明暗對比較強之時,數字技術的電影,暗部的細節就會很少,甚至黑乎乎一片,但膠片電影卻能呈現出非常微妙的細節和色彩對比
該實驗室的負責人最後的結論是:“在現今條件下,我們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數字技術全面取代膠片技術,仍舊沒有充足的理由,我們看不到數字技術的決定性優勢。”
所以,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數字技術的前景,更加接近於電視藝術,而非電影。在數字技術出來30年的今天,世界拍攝電影的主流仍然是膠片攝影機,大概能夠説明問題。數字技術最大的優勢在於成本和作品母帶的保存效果,同等條件下,賽璐珞膠片對作品的保存,只能在50年之內,甚至30年。因為鹵化銀具有一定的揮發性,從時間上説,硬盤的數字技術,幾乎是無損的。

數字電影四大優勢

數字電影技術優勢

數字電影不僅避免出現膠片因光源照射導致的老化、褪色,確保影片永遠光亮如新,還可以憑藉充分的像素穩定性確保畫面沒有任何抖動和閃爍,而且觀眾再也看不到像雨點一樣的劃痕磨損現象。

數字電影發行優勢

數字電影節目的發行不再需要洗印大量的膠片,既節約發行成本又有利於環境保護。

數字電影放映優勢

數字傳輸技術的保障,使整部電影在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一旦數字電影信號發出,無論多少家數字影院,也不管它位於地球的什麼位置,觀眾可坐在不同的數字影院裏欣賞同一部高質量的數字電影節目。同時數字放映設備還可以實時播放重大體育比賽、文藝演出、遠程教育等等。

數字電影增值優勢

數字放映設備還可以為影院提供增值服務,如實時播放重大體育比賽、文藝演出、遠程教育等等。改變了影院膠片放映的單一模式,使之向實時、多功能、多渠道、多方位的經營模式轉變。數字電影技術的巨大潛能,使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提升影院的利用率
在保證數字電影放映的同時,由於由高亮度、高清晰度的畫面投射設備,電影院也可進行現場轉播數字高清電視節目如演唱會、體育賽事等活動,擴展收入。
杜絕化學污染、有利於環保
地球面臨着日益嚴峻的污染問題,環保愈發重要,低碳經濟成為各國發展的主要訴求。以前電影的洗印工業是化學污染的大户,每年都要耗巨資來進行環保治理,而數字電影則擺脱了束縛。 [3] 

數字電影技術升級

數字\傳統電影區別
數字電影 數字電影
● 與傳統電影相比,數字電影最大的區別是不再以膠片為載體,以拷貝為發行方式,而換之以數字文件形式發行或通過網絡、衞星直接傳送到影院、家庭等終端用户。數字化播映是由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電子放映機依託寬帶數字存儲、傳統技術實現的。
● 數字化電影技術進入到了微觀世界,它將圖像分解為最小的單元——像素,然後再重新組合,以改變或者重建某一部分的影像和情景,創造出一般攝影方法根本達不到的扣人心絃的鏡頭,在創作上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
●3D每個鏡頭的製作過程大致可分為:製作實物模型——掃描模型得到草圖——電腦建模——還原質感——加入燈光、特效等渲染方面的後期處理——畫面合成達到最終效果。

數字電影放映系統

Sony F23 數字電影攝影機 Sony F23 數字電影攝影機
數字電影流動放映系統(Digital Movies Mobile Playing System,簡稱dMs)是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經過兩年時間自行研發的最新數字電影流動系統。該系統已通過廣電總局組織的測試和鑑定。該系統本着“電影的質量、電視的傳輸、電信的管理、電子的商務”的技術和管理理念:採用數字化製作和放映技術,提高了放映質量;採用衞星傳輸分發技術,大大降低了農村和社區放映電影的發行成本;採用版權保護技術,對製作、發行、放映全過程進行監管;採用網絡訂購,實現了公開、透明的影片交易平台。dMs系統通過對影片進行數字化處理,實現衞星傳送,數字放映,實現了降低運行成本,提高聲畫質量,傳輸和存儲都十分便利,有利於拓展和豐富農村、社區電影市場。
數字電影流動電影系統屬於數字節目管理負責的電影數字化工程中的一個項目。電影數字化工程包括電影數字節目平台和集成業務平台兩部分:電影數字節目平台以電影節目素材庫為中心建立節目轉換平台;集成業務平台以衞星為主要傳輸手段實現數字電影流動電影系統(dMs)、數字影院的節目傳輸,高清播出,網絡(流媒體)應用和CCTV-6的播出等集成業務技術平台。電影數字化工程是一個集電影數字化製作、發行、放映,電視製作播出,節目存儲、傳輸,素材檢索再利用,多媒體等後產品製作於一體的系統工程,是一項整合電影系統節目資源的高科技項目。“電影數字化工程對保護中國電影文化遺產。針對中國二級市場研發的DMS系統對提高電影資源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對促進電影事業的繁榮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與之前活躍在二級市場的16mm放映系統相比,DMS影片採取高質量高效率的視音頻數字技術,生成具有版權保護功能的dMs影片。一部100分鐘dMs影片的文件大小約為6G,畫面、聲音質量明顯優於16mm電影放映效果。dMs系統採用衞星傳輸和影片輸入盤兩種方式,將影片發行到DMS院線。DMS院線負責影片的二級分發工作。2005年6月28日在台州舉行的“中國數字電影進農村試點首場放映暨台州市晚場電影下農村活”啓動儀式上放映的影片就是採取衞星傳輸發行的方式從北京的數字管理中心發送到台州的dMs院線,影片採取衞星傳輸發行具有快速、便捷,覆蓋範圍廣等優勢。由廣電總局節目傳輸中心提供亞洲3S衞星進行衞星上行傳輸。每月發行一次,每次5~8部影片,全年總計發行60~100部影片。
DMS院線是數字電影流動放映系統的二級發行單位,負責管理衞星接收中心站和終端放映點。DMS終端放映點是DMS院線的最終放映單位,負責將dMs影片下載到終端播放服務器,根據本放映點的影片解碼卡授權信息(影片片目和相應片目放映場次),實施影片放映工作。在實際操作中,終端放映點將所需購買影片的片名和放映場次提交至DMS院線,根據院線提供的價格表交費。在台州的DMS院線所轄放映點超過40個,基本覆蓋了台州周遍地區。DMS影片訂購網站是為DMS院線用户提供購買影片和相應場次的交易網站。DMS院線經授權登陸DMS網上訂購系統查看、訂購發行影片片目、相應影片場次和相關影片信息等。DMS院線提交DMS影片需求訂單,經審核並結帳後完成影片訂購交易。在台州dMs院線試運營期間,該院線共訂購了18部影片,放映場次近5000場。
與16mm放映系統另一個不同點,dMs系統避免了常規膠片發行過程中的透漏瞞報現象,分發的dMs影片本身具有版權保護功能,分發和數據回傳通道分別採用授權、加密等方式,保證其它接收設備不能接收到所傳輸的dMs影片數據。DMS影片的放映必須配合具有相應授權信息的影片解碼卡。DMS院線通過購買DMS影片和相應影片的放映場次,才能保證DMS影片的正常放映。其它播放系統無法進行DMS影片的播放,在“DMS院線能否維持經營”的探索中,新系統研發成功後在影片購買價格、票價標準等方面都沒有確定下來,作為一種探索,台州並沒有按照先前規定的在網上直接付款購買影片,“對於片庫中擁有的180部可供DMS院線選擇的影片都沒有付給片方版權費技術研發等費用也沒有加到裏面去。DMS系統是否能推廣下去,有沒有人看,基層放映是否有收入這些都是需要從試點地區得出結果。
為了給後面的價格確定提供有價值的數據,由11家單位聯合組成股份公司作為台州DMS院線的試點單位,2005年數字電影流動放映試點工作在廣東佛山、上海金山、寧夏等地逐步展開,這是中國首次將數字技術應用於農村電影放映領域,dMs系統的試點和推廣工作正同時進行,已有一些工礦、企業、學校向數字管理中心申請加dMs院線。
Sony4K分辨率的SXRD數字電影投影機的樣機2005年公開亮相,這幾年來,SXRD投影機的身影出現在了世界各地,如澳大利亞悉尼、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荷蘭阿姆斯特丹、挪威特隆赫姆、法國的嘎納、日本以及中國的北京和上海等。4K分辨率即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它將是2K投影機和高清電視分辨率的4倍。觀眾將可以看清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特寫。而基於硅晶體反射顯示(SXRD)技術,可以將像素設置在8.5微米的管腳間距之間。從一個硅晶體反射顯示(SXRD)像素的中心到另一個像素的中心,像素間的距離大概是0.35微米。“更狹小的管腳間距和更窄的像素間距轉化為更快的刷新率,方便產生更加平滑的動態圖像。因此在使用4K數字投影機將圖像投射在一個大屏幕上時,典型的“陰影”現象便消失了。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商品化的真正符合DCI組織標準的4K分辨率的專業投影機,這套Sony數字電影投影機又是數字電影發展過程中的又一強力催化劑。

數字電影展望前景

● 數字電影能演繹全新的5:1聲道AC-3音響環繞的聲音效果,極大地擴展了電影聲音表現空間,使電影聲音的感染力、震撼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從圖像效果看,色彩更加鮮明、飽滿,清晰度大大提高。雖然每套數字電影放映設備售價高達150萬元,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膠片放映設備的10倍,但數字電影改變了膠片放映時銀幕中間亮、四邊暗的缺陷,其均勻度近乎完善。此外,數字技術營造出極度的虛擬空間和各種匪夷所思的景象,這些都是普通電影製作手段無法展示的。
● 數字電影最大程度解決了電影製作和發行過程的損失問題,數字技術避免廠傳統電影從原始拍攝的素材到拷貝發7寸經過力多次翻制及電影放映多次後出現的畫面、聲帶劃傷,即使反覆放映也絲毫不影響響音畫質量。
● 製作好的數字電影可以通過數字軟盤進行發行或通過國際衞星發送到世界各地的影院放映,省去了費時費力的拷貝複製和運輸過程
●數字化電影技術極大地拓寬了藝術家的創作天地,給正在衰落的電影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代具有新思維的藝術創作人員和電影產業中的新興職業,如數字電影軟件設計師電腦美術設計師、視覺效果設計師等會在21世紀的電影舞台上成為主角。
● 數字化電影為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數字化電影是電影藝術展開創造翅膀的新天地;數字化電影對於防盜版技術的突破使我們擁有了更高的保護技術;數字電影非線性編輯不受時間限制,隨意編輯,實現輸入系統圖片處理的現代化;軟件、輔助設備、輸出系統等技術的飛躍都會帶給傳統電影新面目;而在電影之外,發展遊戲產品、網絡產品等,都為數字化電影時代的藝術家提供了飛速發展的空間。
參考資料
  • 1.    夏衍.電影藝術詞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24頁
  • 2.    數字電影相關知識簡介  ..[引用日期2013-06-13]
  • 3.    嚴三九 莊潔 劉怡 李豔英.新媒體概論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