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光盤

(存儲載體)

鎖定
光盤(英語:Optical disc,又譯作光碟)於1965年由美國發明家詹姆斯·拉塞爾(英語:James Russell (inventor))發明,當時所存儲的格式仍以模擬信號(Analog)為主。它是用激光掃描的記錄和讀出方式保存信息的一種介質。大約在1990年代中期時開始普及,具有存放大量資料的特性,1片12cm的CD-R約可存放1小時的MPEG1的視頻,或74分鐘的音樂,或680MB的資料。
光盤是以光信息做為存儲的載體並用來存儲數據的一種物品。分不可擦寫光盤,如CD-ROMDVD-ROM等;和可擦寫光盤,如CD-RWDVD-RAM等。
光盤是利用激光原理進行讀、寫的設備,是迅速發展的一種輔助存儲器,可以存放各種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和動畫等多媒體數字信息
光盤定義高密度光盤(Compact Disc)是近代發展起來不同於完全磁性載體的光學存儲介質(例如:磁光盤也是光盤),用聚焦的氫離子激光束處理記錄介質的方法存儲和再生信息,又稱激光光盤
中文名
光盤
外文名
CD
別    名
激光光盤
拼    音
guāng pán
釋    義
光信息做為存儲物的載體

光盤原理

光盤是如何造出來的?對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回答出來。我們的台式電腦,可以通過組裝的形式來製造,例如把處理器、內存、硬盤、主板等配件,安裝在機箱裏,就形成了一台電腦。而一塊主板則是通過電路板佈線、貼片、焊接、插件、再焊接等步驟完成的。然而,一張薄薄的光盤,它又如何才能製造出來呢?
光盤原理
光盤原理(2張)
要了解光盤的製造原理,首先就要了解光盤的結構,其結構同製造過程密切相關。大家都知道,光盤只是一個統稱,它分成兩類,一類是只讀型光盤,其中包括CD-Audio、CD-Video、CD-ROMDVD-Audio、DVD-VideoDVD-ROM等;另一類是可記錄型光盤,它包括CD-RCD-RW、DVD-R、DVD+RDVD+RWDVD-RAM、Double layer DVD+R等各種類型。
根據光盤結構,光盤主要分為CD、DVD、藍光光盤等幾種類型,這幾種類型的光盤,在結構上有所區別,但主要結構原理是一致的。而只讀的CD光盤和可記錄的CD光盤在結構上沒有區別,它們主要區別在材料的應用和某些製造工序的不同,DVD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就以CD光盤為例進行講解。
我們常見的CD光盤非常薄,它只有1.2mm厚,但卻包括了很多內容。從圖1中可以看出,CD光盤主要分為五層,其中包括基板、記錄層反射層保護層、印刷層等。我們分別進行説明。

光盤結構

光盤基板

它是各功能性結構(如溝槽等)的載體,其使用的材料是聚碳酸酯(PC),衝擊韌性極好、使用温度範圍大、尺寸穩定性好、耐候性、無毒性。一般來説,基板是無色透明的聚碳酸酯板,在整個光盤中,它不僅是溝槽等的載體,更是整體個光盤的物理外殼。CD光盤的基板厚度為1.2mm、直徑為120mm,中間有孔,呈圓形,它是光盤的外形體現。光盤之所以能夠隨意取放,主要取決於基板的硬度。
在讀者的眼裏,基板可能就是放在最底部的部分。不過,對於光盤而言,卻並不相同。如果你把光盤比較光滑的一面(激光頭面向的一面)面向你自己,那最表面的一面就是基板。需要説明的是,在基板方面,CD、CD-R、CD-RW之間是沒有區別的。

光盤記錄層

這是燒錄時刻錄信號的地方,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在基板上塗抹上專用的有機染料,以供激光記錄信息。由於燒錄前後的反射率不同,經由激光讀取不同長度的信號時,通過反射率的變化形成0與1信號,藉以讀取信息。到2013年市場上存在三大類有機染料:花菁(Cyanine)、酞菁(Phthalocyanine) 及偶氮(AZO)。
一次性記錄的CD-R光盤主要採用(酞菁)有機染料,當此光盤在進行燒錄時,激光就會對在基板上塗的有機染料,進行燒錄,直接燒錄成一個接一個的"坑",這樣有"坑"和沒有"坑"的狀態就形成了‘0'和‘1'的信號,這一個接一個的"坑"是不能恢復的,也就是當燒成"坑"之後,將永久性地保持現狀,這也就意味着此光盤不能重複擦寫。這一連串的"0"、"1"信息,就組成了二進制代碼,從而表示特定的數據。
在這裏,需要特別説明的是,對於可重複擦寫的CD-RW而言,所塗抹的就不是有機染料,而是某種碳性物質,當激光在燒錄時,就不是燒成一個接一個的"坑",而是改變碳性物質的極性,通過改變碳性物質的極性,來形成特定的"0"、"1"代碼序列。這種碳性物質的極性是可以重複改變的,這也就表示此光盤可以重複擦寫。

光盤反射層

這是光盤的第三層,它是反射光驅激光光束的區域,借反射的激光光束讀取光盤片中的資料。其材料為純度為99.99%的純銀金屬。
這個比較容易理解,它就如同我們經常用到的鏡子一樣,此層就代表鏡子的銀反射層,光線到達此層,就會反射回去。一般來説,我們的光盤可以當作鏡子用,就是因為有這一層的緣故。

光盤保護層

它是用來保護光盤中的反射層染料層防止信號被破壞。材料為光固化丙烯酸類物質。市場使用的DVD+/-R系列還需在以上的工藝上加入膠合部分。

光盤印刷層

光盤印刷層 光盤印刷層
印刷盤片的客户標識、容量等相關資訊的地方,這就是光盤的背面。其實,它不僅可以標明信息,還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光盤的作用。
光盤的誕生結束了錄像帶音像時代。

光盤物理特性

從主要結構來講,CD、DVD光盤的結構是一致的,只不過,它們的厚度和用料有所不同。在上面的介紹中,我們提到CD光盤的厚度為1.2mm,這個厚度是否可以改變?回答是否定的。
光盤
光盤(2張)
在實際應用中,讀取和燒錄CD、DVD、藍光光盤的激光是不同的。大家都知道,CD的容量只有700MB左右,而DVD則可以達到4.7GB,而藍光光盤更是可以達到25GB。它們之間的容量差別,同其相關的激光光束的波長密切相關。
一般而言,光盤片的記錄密度受限於讀出的光點大小,即光學的繞射極限(Diffraction Limit) ,其中包括激光波長λ,物鏡數值孔徑NA。所以傳統光盤技術要提高記錄密度,一般可使用短波長激光或提高物鏡的數值孔徑使光點縮小,例如CD(780nm,NA:0.45)提升至DVD(650nm,NA:0.6),再到Blu-ray Disc盤片(405nm,NA:0.85)。
對於CD光盤,其激光波長為780nm,物鏡的數值孔徑NA為0.45,激光束會集到一點的距離需要1.2mm,這就決定了CD光盤基板的厚度為1.2mm。不管是CD光盤的基板過厚,還是過薄,激光束都不能會集到一點,從而嚴重影響數據的燒錄和讀取。
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到,DVD光盤的激光波長為650nm,物鏡的數值孔徑NA為0.6,而激光束會集到一點的距離只需要0.6mm,這決定DVD光盤基板的厚度為0.6mm。不過,0.6mm的厚度太薄,其製造出來的光盤也會因為太薄而容易折斷。因此,在DVD的實際製造過程中,會把兩片0.6mm厚的基板迭合在一起,共同組成1.2mm的厚度。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一片基板在記錄數據,而另一片基板則完全起保護的作用。
光盤的發展趨勢是向高容量存儲(如2010開始面世的DVD+R DL產品),業界的技術研發也以此為導向。
已經出現了單面雙層的DVD盤片。單面雙層盤片(DVD+R Double Layer)是利用激光(Laser beam)聚焦的位置不同,在同一面上製作兩層記錄層,單面雙層盤片在第一層及第二層的激光功率(Writing Power)相同(激光功率為<30mW),反射率(Reflectivity)也相同(反射率為18%~30%),刻錄時,可從第一層連續刻錄到第二層,實現資料刻錄不間斷。

光盤保護方法

隨着VCD、DVD機的廣泛使用,幾乎每家都有些光盤,光盤高清逼真的音質及清晰的影像已被眾多的人士所喜愛,而正確地保養光盤會令你長久享受到純正的原聲原味。
光盤因受天氣、温度的影響,表面有時會出現水氣凝結,使用前應取乾淨柔軟的棉布將光盤表面輕輕擦拭。
光盤放置應儘量避免落上灰塵並遠離磁場。取用時以手捏光盤的邊緣和中心為宜。
光盤表面如發現污漬,可用乾淨棉布蘸上專用清潔劑由光盤的中心向外邊緣輕揉,切勿使用汽油、酒精等含化成份的溶劑,以免腐蝕光盤內部的精度。
光盤在閒置時嚴禁用利器接觸光盤,以免劃傷。若光盤被劃傷會造成激光束與光盤信息輸出不協調及信息失落現象,如果有輕微劃痕,可用專用工具打磨恢復原樣。
光盤在存放時因厚度較薄、強度較低,在疊放時以10張之內為宜,超之則容易使光盤變形影響播放質量。
光盤若出現變形,可將其放在紙袋內,上下各夾玻璃板,在玻璃板上方壓5公斤的重物,36小時後可恢復光盤的平整度
對於需長期保存的重要光盤,選擇適宜的温度尤為重要。温度過高過低都會直接影響光盤的壽命,保存光盤的最佳温度以攝氏20度左右為宜。

光盤光盤尺寸

光盤120 型光盤

《光盤》書法家崔國偉書 《光盤》書法家崔國偉書
尺寸:外徑 120mm、內徑 15mm
厚度:1.2mm
容量:DVD 4.7GB/8.6GB;CD 650MB/700MB/800MB/890MB

光盤小型光盤

尺寸:外徑 80mm,內徑 21mm
厚度:1.2 mm
容量:200MB

光盤名片光盤

尺寸:外徑 56mmX86mm,60mmX86mm 內徑 22mm
厚度:1.2 mm
容量:39--54MB 不等

光盤雙弧形光盤

尺寸:外徑 56mmX86mm,60mmX86mm 內徑 22mm
厚度:1.2 mm
容量:30MB/50MB

光盤異型光盤

尺寸:可定製
厚度:1.2mm
容量:50MB/87MB/140MB/200MB

光盤讀取技術

1)CLV技術:(Constant-Linear-Velocity)恆定線速度讀取方式。在低於12倍速的光驅中使用的技術。它是為了保持數據傳輸率不變,而隨時改變旋轉光盤的速度。讀取內沿數據的旋轉速度比外部要快許多。
光盤技術 光盤技術
2) CAV技術:(Constant-Angular-Velocity)恆定角速度讀取方式。它是用同樣的速度來讀取光盤上的數據。但光盤上的內沿數據比外沿數據傳輸速度要低,越往外越能體現光驅的速度,倍速指的是最高數據傳輸率。
3) PCAV技術:(Partial-CAV)區域恆定角速度讀取方式。是融合了CLV和CAV的一種新技術,它是在讀取外沿數據採用CLV技術,在讀取內沿數據採用CAV技術,提高整體數據傳輸的速度。

光盤光盤類型

CD:(Compact-Disc)光盤CD是由liad-in(資料開始記錄的位置);而後是Table-of-Contents區域,由內及外記錄資料;在記錄之後加上一個lead-out的資料軌結束記錄的標記。在CD光盤,模擬數據通過大型刻錄機在CD上面刻出許多連肉眼都看不見的小坑。
光盤 光盤
CD-DA:(CD-Audio)用來儲存數位音效的光碟片。1982年SONY、Philips所共同制定紅皮書標準,以音軌方式儲存聲音資料。CD-ROM都兼容此規格音樂片的能力。
CD-G:(Compact-Disc-Graphics)CD-DA基礎上加入圖形成為另一格式,但未能推廣。是對多媒體電腦的一次嘗試。
CD-ROM:(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只讀光盤機。1986年, SONY、Philips一起制定的黃皮書標準,定義檔案資料格式。定義了用於電腦數據存儲的MODE1和用於壓縮視頻圖象存儲的MODE2兩類型,使CD成為通用的儲存介質。並加上偵錯碼及更正碼等位元,以確保電腦資料能夠完整讀取無誤。
GD-ROM:(Gigabyte Disc)千兆光盤 是由雅馬哈製作,日本世嘉公司於1998年投入適用於媒體記錄和遊戲機的一種多媒體光盤,最大儲存量為1GB,用於取代當時市場上普遍存在的650MB-700MB容量的CD-ROM光盤。GD-ROM由雅馬哈生產,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原有CD-ROM的基礎上,對數據進行再次打包,壓縮處理來增加儲存量。GD-ROM的數據由於其構造和生產因素,無法用傳統的CD刻錄機進行復制。
CD-PLUS:1994年,Microsoft公佈了新的增強的CD的標準,又稱為CD-Elure。它是將CD-Audio音效放在CD的第一軌,而後放資料檔案,如此一來CD只會讀到前面的音軌,不會讀到資料軌,達到電腦與音響兩用的好處。
CD-ROM XA:(CD-ROM-eXtended-Architecture)1989年,SONY、Philips、Microsoft對CD-ROM標準擴充形成的白皮書標準。又分為FORM1、FORM2兩種和一種增強型CD標準CD+。
VCD(Video-CD)激光視盤。SONY、Philips、JVC、Matsu**a等共同制定,屬白皮書標準。是指全動態、全屏播放的激光影視光盤。
CD-I:(Compact-Disc-Interactive),是Philips、SONY共同制定的綠皮書標準。是互動式光盤系統。1992年實現全動態視頻圖像播放。
Photo-CD:1989年,KODAK公司推出相片光盤的橘皮書標準,可存100張具有五種格式的高分辨率照片。可加上相應的解説詞和背景音樂或插曲,成為有聲電子圖片集。
CD-R:(Compact-Disc-Recordable)1990年,Philips發表多段式一次性寫入光盤數據格式。屬於橘皮書標準。在光盤上加一層可一次性記錄的染色層,可通進行刻錄。
CD-RW:在光盤上加一層可改寫的染色層,通過激光可在光盤上反覆多次寫入數據。
SDCD:(Super-Density-CD)是東芝(TOSHIBA)、日立(Hitachi)、先鋒、松下(Panasonic)、JVC、湯姆森(Thomson)、三菱、Timewamer等制訂一種超密度光盤規範。雙面提供5GB的儲存量,數據壓縮比不高。
MMCD:(Multi-Mdeia-CD)是由SONY、Philips等制定的多媒體光盤,單面提供3.7GB儲存量,數據壓縮比較高。
HD-CD:(High-Density-CD)高密度光盤。容量大。單面容量4.7GB,雙面容量高達9.4GB,有的達到7GB。HD-CD光盤採用MPEG-2標準。
MPEG-21994年,ISO/IEC組織制定的運動圖像及其聲音編碼標準。針對廣播級的圖像和立體聲信號的壓縮和解壓縮。
DVD:(Digital-Versatile-Disk)數字多用光盤,以MPEG-2為標準,擁有4.7G的大容量,可儲存133分鐘的高分辨率全動態影視節目,包括個杜比數字環繞聲音軌道,圖像和聲音質量是VCD所不及的。
DVD+RW:可反覆寫入的DVD光盤,又叫DVD-E。由HP、SONY、Philips共同發佈的一個標準。容量為3.0GB,採用CAV技術來獲得較高的數據傳輸率
PD光驅:(PowerDisk2)是Panasonic公司將可寫光驅和CD-ROM合二為一,有LF-1000(外置式)和LF-1004(內置式)兩種類型。容量為650MB,數據傳輸率達5.0MB/s,採用微型激光頭和精密機電伺服系統
DVD-RAMDVD論壇協會確立和公佈的一項商務可讀寫DVD標準。它容量大而價格低、速度不慢且兼容性高。
UMD:(Universal Media Disc)索尼電腦娛樂(簡稱SCEI,通常稱為SCE)自主研發的UMD光碟全稱為“Universal Media Disc(通用媒體光碟)”UMD光盤於2005年6月21日被國際標準組織Ecma International正式認可為標準規格。尺寸(約):65mm×64mm×4.2mm ,具有塑料保護外殼。UMD碟採用660納米紅光鐳射雙層記錄方式,最高容量為1.83GB。UMD碟是作為PSP的遊戲光碟使用,不過在索尼的計劃中,這種新一代小型光碟將會廣泛應用到各種影音產品中。索尼集團旗下的索尼音樂、索尼電影等都展出了採用UMD存放的MTV和電影片斷。2013年UMD規格有“UMDAudio”和“UMDVideo”兩種,採用了新一代的H.264/AVC影像壓縮標準以及索尼自主制定的ATRAC3Plus音頻壓縮標準
UMD是SCE特地為PSP開發的多媒體儲存媒介,採用了UMD光碟與碟套一併插入PSP進行遊戲的設計(參照MD的做法),大大降低了UMD光碟的磨損可能性。
為防止盜版和保證該項技術的獨佔權,UMD光盤只有只讀格式,使用128BIT AES加密技術,而且所有UMD光盤只由SONY獨家生產技術不外流,市場上沒有任何UMD空白盤或者UMD刻錄機出售。但儘管如此UMD其中的內容還是被人破解了(引導出來),也因此會有UMD遊戲的光盤鏡像文件在網絡上供下載。
BD-ROM:(Blu-ray Disc)BD-ROM為Blu-ray Disc的只讀光盤,能夠存儲大量數據的外部存儲媒體,可稱為“藍光光盤”。
BD是DVD之後的下一代光盤格式之一,用以儲存高品質的影音以及高容量的數據儲存。須注意的是“藍光光盤”此一稱謂並非本產品的官方正式中文名稱,此乃中文世界裏人們為了易記而自行取的非官方的中文名稱,SONY公司本身並未幫本產品的中文名稱正名。藍光光盤是由SONY及松下電器等企業組成的“藍光光盤聯盟”(Blu-ray Disc Association:BDA)策劃的次世代光盤規格,並以SONY為首於2006年開始全面推動相關產品。藍光光盤的命名是由於其採用波長405納米(nm)的藍色激光光束來進行讀寫操作(DVD採用650納米波長的紅光讀寫器,CD則是採用780納米波長)。藍光光盤的英文名稱不使用“Blue-ray”的原因,是“Blue-ray Disc”這個詞在歐美地區流於通俗、口語化,並具有説明性意義,於是不能構成註冊商標申請的許可,因此藍光光盤聯盟去掉英文字e來完成商標註冊。2008年2月19日,隨着HD DVD領導者東芝宣佈將在3月底退出所有HD DVD相關業務,持續多年的下一代光盤格式之爭正式劃上句號,最終由SONY主導的藍光光盤勝出。

光盤發展歷史

最初,光盤只能讀,不過新技術允許用户使用光盤進行記錄。光盤在音樂錄製和回放領域將越來越流行。一種新技術——數字化通用光盤(DVD),可以在同樣的空間上存儲更多用於播放的視頻。
CD的變種包括:
  • CD-ROM
  • CD-i
  • CD-RW
  • CD-ROM XA
  • D-W
  • Photo CD
  • Video CD [1] 
光盤(港台稱之為光碟)的發展歷程 紙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它記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造就了一批新興的工業。從信息存儲的角度看,CD-ROM完全可以看成一種新型的紙。一張小小的塑料圓盤,其直徑不過12釐米(5英寸),重量不過20克,而存儲容量卻高達600多兆字節。如果單純存放文字,一張CD-ROM相當於15萬張16開的紙,足以容納數百部大部頭的著作。但是,CD-ROM在記錄信息原理上卻與紙大相徑庭,CD-ROM盤上信息的寫入和讀出都是通過激光來實現的。激光通過聚焦後,可獲得直徑約為1微米(μm)的光束。據此,荷蘭飛利浦(Philips)公司的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激光光束來進行記錄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們的研究獲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場。最初的產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視盤LD,Laser Vision Disc)系統。從LD的誕生至今,光盤有了很大的發展,它經歷了三個階段:
①LD-激光視盤;
②CD-DA激光唱盤
③CD-ROM。
下面簡單介紹這三個階段性的產品特點。LD-激光視盤 它就是通常所説的LCD,直徑較大,為12英寸,兩面都可以記錄信息,但是它記錄的信號是模擬信號。模擬信號的處理機制是指模擬的電視圖像信號和模擬的聲音信號都要經過FM(Frequency Modulation)頻率調製線性疊加,然後進行限幅放大。限幅後的信號以0.5微米寬的凹坑長短來表示。CD-DA激光唱盤 LD雖然贏得了成功,但由於事先沒有制定統一的標準,使它的開發和製作一開始就陷入昂貴的資金投入中。1982年,由飛利浦公司和索尼(Sony)公司制定了CD-DA激光唱盤的紅皮書(Red Book)標準。由此,一種新型的激光唱盤誕生了。CD-DA激光唱盤記錄音響的方法與LD系統不同,CD-DA激光唱盤系統首先把模擬的音響信號進行PCM脈衝編碼調製)數字化處理,再經過EFM(8~14位調製)編碼之後記錄到盤上。數字記錄代替模擬記錄的好處是:對干擾和噪聲不敏感;由於盤本身的缺陷、劃傷或沾污而引起的錯誤可以校正。CD-ROM CD-DA系統取得成功以後,這就使飛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很自然地想到,利用CD-DA作為計算機大容量只讀存儲器。但要把CD-DA作為計算機的存儲器,還必須解決兩個重要問題:
①建立適合於計算機讀寫的盤的數據結構
②CD-DA誤碼率必須從現有的10-9 降低到10-12 以下。
由此就產生了CD-ROM的黃皮書(Yellow Book)標準。這個標準的核心思想是:盤上的數據以數據塊的形式來組織,每塊都要有地址。這樣做後,盤上的數據就能從幾百兆字節的存儲空間上迅速找到。為了降低誤碼率,採用增加一種錯誤檢測和錯誤校正的方案。錯誤檢測採用了循環冗餘檢測碼,即所謂CRC;錯誤校正採用裏德-索洛蒙(Reed Solomon)碼。黃皮書確立了CD-ROM的物理結構,而為了使其能在計算機上完全兼容,後來又制定了CD-ROM的文件系統標準,即ISO9660。有了這兩個標準,CD-ROM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迅速推廣和愈來愈廣泛的應用。在80年代中期,光盤的發展非常快,先後推出了WORM光盤、CD-ROM光盤、磁光盤(MOD)、相變光盤(PCD,Phase Change Disk)等新的品種。這些光盤的出現,給信息革命帶來了很大的推動。

光盤生產方式

CD-ROM的複製並不神秘,可以簡單地分為五個環節:
(1)預製主片;(2)制主片;(3)電鑄;(4)複製;(5)印刷; (6)包裝

光盤預製主片

由於CD-R系統的出現,這一過程實際上可以簡化為將CD-ROM節目的程序和數據刻錄成CD-R盤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如下幾個步驟:
(1)預製:將CD-ROM節目的程序和數據,利用預製作軟件,在硬盤上按CD-ROM ISO9660格式模擬生成映像文件。該映像文件模擬真實的CD-R盤的文件和目錄結構
(2)優化、測試:通過CD-R製作系統軟件,存取CD-ROM映像文件,就像存取已經放在CD-ROM盤片上一樣。這時對CD-ROM節目的程序和數據進行測試和優化,儘量使最頻繁存取的文件放在CD-ROM"盤片"的最前端。
(3)刻錄:將已經生成好的CD-ROM映像文件,利用刻錄軟件刻錄到CD-R盤片上去。
值得注意的是,CD-R的刻錄過程中不允許中斷,一量發生中斷,盤片就有可能報廢。一般CD-R軟件支持多種CD格式。在刻錄時,可以選擇你所需要的格式,這也包括CD-I和CD-XA,及允許多個文件系統共處於一個CD-ROM的混合格式(例如ISO和HFS)。
在預製主片的過程中,通常要進行逐字節的核查,以確保數據毫無差錯地轉換到新的格式。

光盤制主片

這一過程實際上是我們將經過處理後的寫在CD-R盤上的數據,記錄在玻璃盤上的過程。
因為任何CD-ROM盤的質量最高只能達到生產該盤所用的主片(母盤)的質量,所以制主片這一過程被認為是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在制主片過程中所製出的CD凹點,是所有制造形成物中最小的――每一個只有煙霧的顆粒大小,這就意味着最微小的雜質也會損壞大量數據。所以製造主片及CD-ROM的生產過程中,一個關鍵條件就是空氣中微粒數量要得到嚴格控制,以保證潔淨的工作環境。
有多種製作CD主片的方法,但最常用的是感光性樹脂系統。這種方法是將感光性樹脂(一種光敏化學物質,與沖洗黑白照片用的感光乳劑相似)用於一個經特殊處理的玻璃基片上,以製出一個玻璃主片。感光性樹脂通常都是由一個旋轉塗膜系統以大約1/8微米――比人的頭髮細640倍的厚度塗上去的。計算機將格式化後的輸入媒體上的信息,轉化為激光記錄儀上一系列"開"和"關"的脈衝,通過這一激光編碼過程數據記錄感光樹脂塗層上。在一個螺旋形軌道上,激光束記錄儀使部位感光性樹脂在藍光下曝光,這樣就生成了光盤的具體內容。玻璃母盤也要用化學顯像藥水來進行顯影。感光性樹脂上曝光的部分被腐蝕掉以後,就在抗蝕性的表面上形成了上億個微小的凹點。經過顯影之後,要在感光性樹脂表面蒸敷上一層金屬膜(通常是鎳),以便其後玻璃主片電鑄時有一個導電的表面。

光盤電鑄

電鑄的最終目的是產生用於複製CD的金屬模子。在製作玻璃主片的這一過程中,由於有一層鎳膜而導電的主片,浸浴在含有鎳離子的電解質溶液裏。通過一個電路使其通電後,帶有光盤映像的玻璃主片上的曝光區域不斷吸引鎳離子。鎳層不斷加厚,並與曝光後的感光樹脂表面上腐蝕出的凹點和枱面(凹點之間的部分)的輪廓一致。最終結果是形成一個厚且堅固的鎳片,其金屬表面上留下了與光盤完全相反的印膜。這一片原始的金屬片被稱為金屬主片或是"父片"(Father)。之所以稱其為"父片",是因為它將被用於生成另外兩個金屬片(如不需要大量模片,父片可直接用做模片),分別稱為"母片"(Mother)和"模片"(Stamper)。通過其後的電鑄過程,母片和模片的數量不斷增加。母片是由父片而來的,而模片又是由母片而來的,每一片是另外一片的相反呈像。模片是金屬主片的完全複製品,也是這一生產階段的最終產品。通過金屬模片將進行塑料CD複製品的大規模生產

光盤複製

生產CD-ROM成品的第一步,是將數據從模片上轉移到塑料基片上。一個高精度的注塑模具將光學等級的塑料所製成的融化樹脂注入模具空腔。模具的一面是模片。這一過程只需要幾秒鐘,其產品是一個其中一面印有點的輪廓清晰的塑料盤。其後塑料盤載有數據的一面要鍍上一層極薄純鋁(或銅,金色),這是為了形成一個讀出盤上數據所必須的反光表面。典型的給盤鍍金屬的方法是濺鍍(Sputtering)。在濺鍍過程中,每一張盤都被噴射上鋁原子,以產生均勻的鍍層。生產的最後一步是在鋁表面再加上一層堅固的UV保護膠。這一層膠保護鋁膜不會被劃傷,不會氧化,並可作為標籤印刷的工作表面。

光盤印刷和包裝

通過高速絲網印製或是膠版印刷,可以將圖片印在盤的漆層上。圖片的翻印可以達到八種顏色,不過這還要看複製商的標籤印刷的能力。絲網印刷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它是將圖片轉換為一張有孔的網,墨通過網附着在盤上。這一過程與蠟紙印刷相似。膠版印刷使用墨滾及印刷台轉換圖片。這一方法在傳統商業印刷中使用廣泛,也用於光盤商標的印刷。膠版印刷進行圖片翻版時可以取得更高質量的分辨率,它優於絲網印刷的地方是可以印刷增強的四色圖片及其他的複雜圖形。印刷之後,光盤或是自動或手工進行包裝。有許多其他可行的並進入應用的包裝方法,但塑料盒子仍然是CD-ROM使用最多、最普遍的包裝方法。這是由於塑料盒堅固耐用,並且全自動化的生產線很普及。其他被普遍使用的包裝方法(其中一些方法可能需要手工操作)包括:(1)輕型包裝,如Tyvek和紙板套;(2)透明塑料套,如Viewpaks;(3)有益環保的紙板質地的盒子,如Digipaks的Ecopaks。
經過這五個環節,CD-ROM複製就完成了。但在生產過程中,生產的每一環節對質量都應有嚴格的控制,以確保符合工業生產規格。這樣才能保證所有光盤的誤差在可以接受的差異範圍之內,即被控制在所有CD-ROM驅動器允許的範圍之內。CD-ROM的結構 對CD唱盤(CD-DA)結構瞭解的人,從物理上也不難理解CD-ROM。CD-ROM使用了與CD-DA相同規格的盤和光學技術,以及相同的原版盤製作和壓制方法。這兩種盤的主要差別是盤上的數據結構,以及數據尋址和糾錯能力。下面介紹CD-ROM盤及其物理數據結構。CD-ROM盤片 標準的CD-ROM盤片直徑為120毫米(4.72英寸),中心裝卡孔為15毫米,厚度為1.2毫米,重量約為14~18克。CD-ROM盤片的徑向截面共有三層:
(1)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做的透明襯底
(2)鋁反射層
(3)保護膠層

光盤存儲信息

CD-ROM盤是單面盤,不做成雙面盤的原因,不是技術上做不到,而是做一片雙面盤的成本比做兩片單面盤的成本之和還要高。因此,CD-ROM盤有一面專門用來印製商標,而另一面用來存儲數據激光束必須穿過透明襯底才能到達凹坑,讀出數據,因此,盤片中存放數據的那一面,表面上的任何污損都會影響數據的讀出性能。編碼 為了在物理介質上存儲數據,必須把數據轉換成適於在介質上存儲的物理表達形式。習慣上,把數據轉換後得到的各種代碼稱為通道碼。之所以叫通道碼,是因為這些代碼要經過通信通道。通道碼並不是什麼新概念,磁帶、磁盤、網絡都使用通道碼。可以説,所有高密度數字存儲器都使用0和1表示的通道碼。如軟磁盤,它就使用了改進的調頻制MFM,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編碼,通過MFM編碼把數據變成通道碼。CD-ROM和CD-DA一樣,把一個8位數據轉換成14位的通道碼,稱為8-14調製編碼,記為EFM(Eight-to-Fourteen Modulation)。根據通道碼可以確定光盤凹坑和非凹坑的長度。數據結構由於CD-ROM產生的技術背景是CD-DA,加上其螺旋形線型光道結構、以恆定線速度(CLV)轉動、容量大等諸多因素,導致CD-ROM的數據結構比硬磁盤和軟磁盤的數據結構複雜得多。CD-ROM盤區劃分為三個區,即導入區(Lead-in Area)、用户數據區(User Data Area和導出區(Lead-out Area)。這三個區都含有物理光道。所謂物理光道是指360°一圈的連續螺旋形光道。這三個區中的所有物理光道組成的區稱為信息區(Information Area)。在信息區,有些光道含有信息,有些光道不含信息。含有信息的光道稱為信息光道(Information Track)。每條信息光道可以是物理光道的一部分,或是一條完整的物理光道,也可以是由許多物理光道組成。信息光道可以存放數字數據、音響信息、圖像信息等。含有用户數字數據的信息光道稱為數字光道,記為DDT(Digital Date Track);含有音響信息的光道稱為音響光道,記為ADT(Audio Track)。一片CD-ROM盤,既可以只有數字數據光道,也可以既有數字數據光道,又有音響光道。在導入區、用户數據區和導出區這三個區中,都有信息光道。不過導入區只有一條信息光道,稱為導入光道(Lead-in Track);導出區也只有一條信息光道,稱為導出光道(Lead-out Track)。用户數據記錄在用户數據區中的信息光道上。所有含有數字數據的信息光道都要用扇區來構造,而一些物理光道則可以用來把信息區中的信息光道連接起來。
錯誤檢測與糾正 激光盤同磁盤、磁帶一類的數據記錄媒體一樣,受到盤的製作材料的性能、生產技術水平、驅動器以及使用人員水平等的限制,從盤上讀出的數據很難完全正確。據有關研究機構測試和統計,一片未使用過的只讀光盤,其原始誤碼率約為3×10-4;有傷痕的盤約為5×10-3。針對這種情況,激光盤存儲採用了功能強大的錯誤碼檢測和糾正措施,採用的具體對策歸納起來有三種:(1) 錯誤檢測碼EDC(Error Detection Code)。採用CRC碼(cyclic Redundancy Code)檢測讀出數據是否有錯。CRC碼有很強的檢錯功能,但沒有開發它的糾錯功能,因此只用它來檢錯。(2) 錯誤校正碼或稱為糾錯碼ECC(Error Correction Code)。採用裏德-索洛蒙碼,簡稱為RS碼,進行糾錯。RS碼被認為是性能很好的糾錯碼。(3) 交差裏德-索洛蒙碼CIRC(Cross Interleaved Reed-Solomon Code)。這個碼可以理解為在用RS編譯碼前後,對數據進行插值和交叉處理

光盤光盤來源

1、CD的誕生
CD代表小型鐳射盤,是一個用於所有CD媒體格式的一般術語。市場上有的CD格式包括聲頻CD,CD-ROM,CD-ROM XA,照片CD,CD-I和視頻CD等等。在這多樣的CD格式中,最為人們熟悉的一個或許是聲頻CD,它是一個用於存儲聲音信號軌道如音樂和歌的標準CD格式。CD數字聲頻信號(CDDA)是由Sony和Philip在1980年期間作為音樂傳播的一個形式來介紹的。因為聲頻CD的巨大成功,今天這種媒體的用途已經擴大到進行數據儲存,目的是數據存檔和傳遞。和各種傳統數據儲存的媒體如軟盤錄音帶相比,CD是最適於儲存大數量的數據,它可能是任何形式或組合的計算機文件、聲頻信號數據、照片映像文件,軟件應用程序視頻數據。CD的優點包括耐用性、便利、和有效的花費。
2 、擴展CD的標準
1989年,日本Taiyo Yuden 公司開發出一種表麪包上一薄層金的有機純基CD媒體。這種新媒體不僅提供和銀質壓縮CD同樣的物理特性和容量,而且也具有比商用複製CD較好的反射特性。這種媒體能通過一個可在光盤上寫信息的專門設備進行記錄,並且反過來所寫的光盤能被任何CD-ROM驅動器讀取。記錄信息到媒體上的設備稱為光盤記錄器(CD-記錄器)而媒體稱為一個可記錄光盤CD-R(CD Recordable)。CD-R技術的發明帶來許多好處如:(1)你可用低花費在一個桌面PC上製造你自己的CD-ROM光盤;(2)你可以選擇任何合適的CD格式記錄你的信息;(3)避免與商務培訓相關的昂貴培訓花費和複製設施。因為典型的CD-R媒體有70-100年的壽命,它對數據長期保存是很理想的。對於壽命短得多的磁性媒體,這是一個顯著的提高。CD-R技術是一個突破,它將引進下一個數據貯存技術的革命,因為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對大容量的需要是與日俱增的。
3、CD的標準
ISO9660是個國際上認可的CD媒體邏輯級標準,它定義了CD-ROM上文件和目錄的格式.此標準允許有不同操作系統的不同計算機訪問同樣的數據格式.CD-ROM當前的成功不僅應歸於媒體自身明顯的優勢,而且歸於通過ISO9660之類的標準完成了媒體的全世界認同和彼此協作性.所有計算機平台將數據作為一個文件系統放在光盤.文件系統被設計成為UNIX,VAX\VMS,MS-DOSMac及它們的各種派生系統所公認,ISO9660意味着與不同操作系統兼容.這種兼容性是通過使用所有目標系統共有功能來實現.因此,ISO9660要求以下幾條限制:
1)目錄樹不可超過8級
2)沒有長文件名:一文件名包括它的擴展名必須是少於30個字符.但是,對於在MS-DOS下使用,它有更多限制:文件名最多8個字符,而擴展名最多3個字符
3)在目錄名裏沒有擴展名
4)只可是大寫字母
5)不允許一些特殊字符,如%或@.
光盤刻錄軟件將幫助你在正式傳送數據到CD記錄器進行記錄之前創建一ISO9660映像文件.使用很方便,並且有助於去除運行時記錄錯誤.如緩存區欠載運行.
4、擴展ISO9660----Joliet和Romeo文件系統
在ISO9660中有一些限制,如字符設置限制,文件名長度限制和目錄樹深度限制.這些規定阻礙了用户複製數據到可被不同計算機平台讀取的CD-ROM.因此,一些操作系統出售商已經以幾種方式擴展ISO9660.
Joliet文件系統是擴展文件系統之一,由Microsoft提出和實現.它以ISO9660(1988)標準為基礎.如果一CD是用Joliet文件系統創建,它只能在window 9x和window NT4.0 或更新版下讀取,但是不能在任何其它平台上讀取.在Joliet文件系統下,長文件名允許字符數最多為64,長目錄允許數目最多為64.但是,文件名加它的完全路徑總字符數不能超過120.
Romeo只定義為window9x長文件名,最多128字符。
4、光盤的規格
在光盤上存儲信息前,必須使用某種特定的方法來壓縮數據,為了統一壓縮方式,各廠商制訂了許多標準,讓刻錄出來的光盤可以在不同機器上使用。這些標準是在不同的年代制訂出來的,以各種顏色的封裝來表示,常見規格如下:
1) 紅皮書(Red Book)
它是由Philips和Sony於1980年制定的,是用於存儲音頻聲音軌道的CD-DA光盤標準,此規格僅包含音頻扇區的軌道。由於CD-ROM來源於音頻CD,光盤上儲存的大量信息可根據分鐘、秒、楨測定,其中:
1分=60秒
1秒=75楨
1楨=2048字節(2千字節)模式1用户數據
注意由於扇區邊界的額外消耗,光盤上文件佔用的實際空間通常大於其原大小。光盤的容量是用單倍速(150KB/秒)計算的,一張光盤可以存儲74分鐘音樂或650 MB數據,換算方法為74(分)* 60(秒)* 150(KB)=666000KB=650MB,雙速刻錄音樂CD的時間為74/2=37分鐘,即37分鐘可以刻650MB數據。
2)黃皮書(Yellow Book)
它是由Philips和Sony於1983年制定的CD-ROM數據光盤標準,此規格僅包含數據扇區,其中分為兩種模式。
Mode 1
在CD-ROM中加入了ECC(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on,錯誤檢查修正)校驗,每個磁區可存儲2048 Byte數據,適合存儲常規資料。
Mode 2
撤除ECC校驗,增加了文件存儲空間,每個磁區可存儲2336 Byte,適合存儲圖形和音樂資料。
在黃皮書中定義一個2352字節的單位稱為塊(Block)
3)綠皮書(Green Book)
於1986年制定,是CD-I互動光盤的標準。
4)黃皮書+(Yellow Book Advanced)
於1989年制定,補充了CD-ROM/XA(CD-ROM eXtended Architecture)光盤的標準。增加了Mode 2的規格:
form1:加入ECC(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on,錯誤檢查修正)校驗,每個磁區可存儲2048 Byte,並能作為Mode 1格式。
form 2,撤除ECC校驗,增加了文件存儲空間,每個磁區可存儲2328 Byte,和Mode 2一樣適合存儲圖形和音樂資料。
黃皮書增強版的最大用處是可以交錯地存放數據或音像,避免音像同傳時產生的斷續現象。
5)橙皮書(Orange Book)
它包含了CD-R可刻錄光盤的標準,CD的物理結構定義為:扇區包含在軌道中,軌道包含在數據區中,且數據區包含在光盤中。
6)白皮書(White Book)
它定義了VCD(Video CD,視頻CD)的標準
7)藍皮書(Blue Book)
此標準定義了額外模式光盤(CD-Extra),規定第一個軌道為CD-DA音樂段,第二個軌道為CD-ROM數據段
4、金質光盤和銀質光盤間的差異
金質光盤,也稱為CD-R光盤,是在一空白光盤上包上一薄反射性的金質層。銀質光盤,也稱為商用複製CD,具有一鋁製薄層。因為不同的鍍層方式,物理外觀,特別是顏色,在這二類CD之間是不同的。一個空白金質光盤可用作可記錄媒體,你可以使用一個CD記錄器寫數據和音樂信號到金質光盤,而一個銀質光盤不能作為一個可記錄的媒體使用,因為數據已經被壓縮進聚碳酸酯。銀質光盤的壽命大約是25年而金質光盤的壽命是70--100年。這個事實指出它們的不同用途:銀質光盤是適用於數據傳遞和大量商用複製,而金質光盤對於數據存檔來説是理想的。
CD-R、CD-RW光盤表面塗層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由Taiyo Yuden公司研發,原材料為Cyanine(青色素),保存年限為75年,這是最早開發的標準,兼容性最為出色,製造商有Taiyo Yuden、TDK、Ricoh(理光)、Mitsubishi(三菱)。
2)藍盤
由Verbatim公司研發,原材料為Azo(偶氮),在銀質反射層的反光下,你會看見水藍色的盤面,存儲時間為100年,製造商有Verbatim和Mitsubishi。
3)金盤
由Mitsui Toatsu公司研發,原材料為Phthalocyanine(酞菁),抗光性強,存儲時間長達100年,製造商有Mitsui Toatsu、Kodak(柯達)。
4)紫盤(CD-RW)
它採用特殊材料製成,只有類似紫玻璃的一種顏色。CD-RW以相變式技術來生產結晶和非結晶狀態,分別表示0和1,並可以多次寫入,也稱為可複寫光盤。
5、CD-ROM、CD-R、CD-RW的不同之處
雖然CD-ROM、CD-R、CD-RW都是光盤,但它們的實質大不相同。CD-ROM是最常見的,表面是白色的,也叫銀盤。它由光盤加工線大批量生產出來,一生產出來就已經有內容了,刻錄機是無法做出CD-ROM的。
CD-R的表面塗有反射層(綠、藍或金色),剛生產出來時是無內容的,刻錄之後,盤片的顏色會改變,此時資料已經存儲進去,的CD-R/CD-RW無需格式化就可使用,就像軟盤買回來就可以用一樣,非常方便哦!
CD-RW(Compact Disc-Rewritable,可重複刻錄光盤)也有反射層(紫色),並可以多次使用,極限為1千次左右,雖然不能當硬盤,但用於備份也是不錯的

光盤相關詞組

1
Photo Compact Disk
光盤
2
Super Audio Compact Disk
超級音頻光盤
3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CD-ROM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
光盤應用及技術特別興趣小組
4
Compact Disk-Extended Architecture
延伸架構光盤
5
Compact Disk-Write Once
一次寫入光盤
6
Compact Disc Re-Writable
可重寫光盤
7
Compact Disk File System
8
Compact Disk
光盤
9
Compact Disk-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
光盤-實時作業系統
10
Compact Disk-Read Only Memory Data Exchange Standard
11
Compact Disk-Recordable
12
Compact Disk-Magneto Optical
磁光盤
13
compact disk-interactive
交互式光盤
14
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
15
Compact Disk Plus Graphics
光盤加圖像
16
Computer Output to Laser Disk
電腦輸出至光盤
17
Digital Video/Versatile Disk
數字視頻/ 多用光盤
18
videodisc
可視光盤,錄像盤
19
recordable,compact disk- (CD-R)
光盤刻錄機
20
optical-disk drive

光盤新型技術材料

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發現一種材料,可以用來製造更便宜、容量更大得多的超級光盤,可以儲存的容量是一般DVD的5千倍。
這個研究團隊的主持人、東京大學化學教授大越慎一(Shin-ichi Ohkoshi)24日表示,這種材料平常是能導電的黑色金屬狀態,在受到光的點擊後會轉變成棕色的半導體。這是一種透明的新型氧化鈦,在室温下受到光的照射,能夠任意在金屬和半導體之間轉變,因而產生儲存數據的功能。
大越慎一表示,這種材料是新一代光學儲存裝置的明日之星,它所製成的新光碟,容量是藍光光盤的1千倍,而藍光光盤的容量則是一般DVD的5倍。一般來説,一張DVD容量為4.7G,一張藍光光盤容量為25G。最新的藍光協會表示,新藍光光盤容量可以達到128G。但是東京大學的最新光盤容量將達25000G,也就是所謂的25TB。
2012年11月,富士新技術單張盤片容量可達15TB。
富士膠片開發出了利用雙光子吸收熱量的新型光盤記錄方式,現已確認可實現每層25GB的記錄密度,與藍光光盤相同,並且該技術有可能實現多達20層的多層化。利用該技術可實現雙面、總容量為1TB的光盤。此次開發的新型記錄技術有兩大特點,分別是(1)未來有可能通過一張光盤實現15TB的容量(2)有望實現與磁帶同等的低成本,成本僅為HDD硬盤的1/3。
富士膠片此次的記錄方式利用了適於實現多層化的雙光子吸收現象。由於伴隨雙光子吸收產生的反應可以限定在激光焦點的較小範圍內,因此可以增加記錄層的數量。通過改變照射激光的照射時間,還可以控制凸形記錄標誌的高度,從而可實現多值化。根據果推測,富士膠片“將來有可能實現容量為25GB/層×3倍(8值)×100層×2倍(雙面)=15TB的光盤”。 [2] 

光盤其他“妙用”

光盤精緻的光盤枱燈

光盤數據側的強反光性是我們用它當燈罩材料的原因
看這是什麼?一棵“光盤樹”!有時候我們只要多動動腦筋,不需要勞神費力,就能做出令人稱奇的藝術品
用了幾年電腦的人,都會有大把的報廢光盤。通常我們會把這些廢盤扔掉,無意中讓這些廢塑料污染了環境。
用不能用,扔又沒地方扔,難道報廢的光盤真的這麼難處理?有沒有什麼辦法把它們充分利用起來,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一點光彩?

光盤用CD製作耳環架

如果你開着一個飾品店,或者是一個時尚愛好者,那麼耳環如何擺放一定經常困擾着你。如果把耳環放在盒子裏,戴的時候可有點麻煩——首先是難找,再者,如果纏到一塊,就更麻煩了。我可以教您一個辦法,用廢舊CD做個耳環架,既漂亮,又實用,要是在女朋友生日送她,那就太浪漫了。
首先,準備一個紙筒,尺寸比CD中心圓孔稍大,或者正好與CD中心孔大小一樣。測量CD中心孔的尺寸,如果比紙筒尺寸大,用木銼小心地把中心孔擴大一些(這個過程一定要小心,用勁稍大,CD就可能碎掉,那可就前功盡棄了)。然後把CD數據面向上套在準備好的紙筒上(儘量接近紙筒底端),再在紙筒上不同方向插3個大頭針,用於支撐CD,這樣,耳環架的底座就做好了。
同樣,再取3到4張CD,擴大中心孔,然後用鑽或木挫在CD邊緣打出幾個小孔,如果耳環多,不妨多打幾個。重複以上步驟,把CD套在紙筒上,用大頭針支撐,就可以了。
如果把耳環架放在展覽櫥窗裏,燈光照射下,CD的光亮與耳環的寶石交相輝映,效果太棒了。

光盤用CD做光反射器

説光反射器,可能大家有點糊塗,其實我們要做的就是把CD安裝到燈罩裏,這樣,光的反射效果增強,看起來燈光就更亮了。
首先,測量燈罩的尺寸,看需要幾張CD,以CD能均勻地安裝在燈罩裏面側邊即可(一般4~5張就夠了)。
然後在CD邊緣對稱打4個孔(3點、6點、9點、12點)。同樣要注意的是,打孔的時候要小心,不要把CD弄碎了。
再次看一下燈罩尺寸,確定CD的安裝位置,把CD放在燈罩裏面,在燈罩相應位置上打孔,用綵帶穿過CD與燈罩對應位置的孔,把CD固定在燈罩上(3點連6點、9點連12點、或者3點連6點、6點連12點、看您更喜歡什麼樣的形狀了),要注意綵帶的接頭放在燈罩裏面,如果接頭在外面,那也沒關係,不妨打個蝴蝶結,同樣漂亮。
把所有CD在燈罩上固定好,光反射器就做好了,接上電源試一試,亮度明顯提高!
原來也有人在摩托車後面裝CD當反光鏡,也是利用了這個原理,不過用CD做燈罩顯然更時髦一些是吧。

光盤用CD做枱燈

做CD枱燈的想法源於一次偶然的發現。我原來工作的公司有很多CD,這些CD堆在窗台上,幾乎把窗户都全擋上了,當陽光透過CD照進來的時候,呈淡淡的藍色,讓人心曠神怡。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在想,如果能用CD做個枱燈就太好了。
但這個想法實現起來還是挺困難,首先要有大量的CD盤,其次,還要有合適的燈具,燈管尺寸不能太粗,瓦數又不能太大(否則,CD就要被烤焦了)。經過幾年的積攢,我終於備齊了所有的材料,製作了一盞獨一無二的夢幻水晶燈
首先,準備一個應急燈, 燈管尺寸要比CD中心孔略小。把應急燈拆開,保留熒光燈管、燈管接頭、電池盒、開關、電路元件備用。
然後製作枱燈的底座。取一塊三合板,鋸出3~4個比CD盤略大的圓形,用白乳膠粘起來並打磨光滑。在底座下方挖一個洞,尺寸以正好容納電池盒為好,並在電池盒位置鑽一個小孔用於走線。在底座上方錯開電池盒的位置也挖一個洞,把電路板固定在這裏。在底座中心挖一個圓孔用於固定下方的燈管接頭,然後再把電源開關固定在底座側方,這樣底座就做好了。
接着製作枱燈的燈架。首先看CD中心孔尺寸是否比燈管稍大,如果CD中心孔尺寸偏小,用銼刀把中心孔擴大一些,然後在距離中心5CM的位置打一個小孔(用於走線)。所有CD都加工好以後,把底座線路以及燈管下部接頭接好,固定好燈管,把第一片CD光面向上套在燈管上,連接上部燈管接頭的電線從預先打好的小孔中穿過,在第一片CD面上塗少量白乳膠,再套另一片CD,用手掌輕輕壓緊。重複這一步驟,直到CD盤厚度達到理想的高度。
最後,連接好燈管上方接頭,裝上電池,開啓開關,夢幻水晶燈就做好了。最後,要再次提醒您,燈管功率不要太高,否則把CD烤焦可就煞風景了。

光盤用光盤做風鈴

從廢舊光盤製作耳環架,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啓發——是不是可以用廢光盤製作風鈴?
還是先給光盤邊緣打幾個孔,把幾張光盤用線串在一起,底下系一個小鈴鐺,吊在窗台上就變成了一個很好看的風鈴,既簡單又便宜。

光盤用光盤做錶盤

把家裏的石英小鬧鐘拆開,留下機芯和時針分針,把這三者裝到光盤上,並在光盤上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上刻度,放上電池,一個既簡潔又個性的小時鐘就做好了。

光盤用光盤做花盆

辦公室裏面缺少綠色,有的朋友可能想養盆花,但是花盆不但佔地較大,而且很容易弄髒桌子。辦公室裏面有什麼東西可以拿來做花盆?那就是廢光盤、紙杯和膠帶紙!
首先找四張廢光盤,一張挨一張擺成一排,每張光盤之間預留2毫米空隙,然後用膠帶紙粘一下,把四張盤固定好,然後將它們數據面向內,捲成一個圈。
接着用第5張光盤,配合膠帶紙,給這個花盆做一個底——這樣我們就有了一個只有上方開口的光盤“盒子”。
我們知道光盤的數據面是光亮的,而另一面卻不好看。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我們再拿出4張廢光盤,數據面向外,貼在花盆的四個側面。
拿一個裝滿水的紙杯放在花盆裏,再拿出一張廢光盤,把一棵吊蘭從它的中間穿過,輕輕放在花盆上,確保吊蘭的根已經泡在了紙杯的水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