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彭兆榮

鎖定
彭兆榮,1956年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兼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旅遊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類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特聘項目博士生指導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教授。
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人與生物圈(MAB)中國委員會委員”,曾經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遺產專家委員會參加“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締約國政府間特別會議”,審議“非物質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草案”工作。主持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評選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之一泉州“南音”向聯合國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代表名錄的項目工作。
中文名
彭兆榮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56年
畢業院校
廈門大學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廈門
代表作品
《遺產:反思與闡釋》,《東西方文化解析》
職    稱
教授

彭兆榮留學經歷

1988-1990獲國家教委公派到法國進修人類學,在尼斯大學人類學系學習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華南及印支半島人類學研究所”從事學習和研究工作。師從Jacques Lemoine(法國國家科學院人類學學部委員)
2000-2001國家公派到法國巴黎大學(十大)講座教授,與Bernard Formoso等人類學家合作
巴黎大學(索邦)(Université de Paris-Sorbonne)高級訪問學者。與人類學家、漢學家John Lagerway交流
2003-2004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人類學系高級訪問教授。師從世界著名旅遊人類學家Nelson Graburn教授並進行旅遊人類學研究方面的項目合作.。 [1] 

彭兆榮課題研究

主持“滇越鐵路遺產線路及旅遊品牌策劃”項目(橫向合作項目:2008-2010年)。
主持“元陽梯田旅遊品牌創意”項目(橫向合作項目:2008-2009年)
主持2007年福建省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海峽西岸文化生態保護與遺產研究”。
主持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2007年度重大研究項目“閩台文化遺產的人類學研究”。
主持泉州“南音”向聯合國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代表名錄的項目修改。
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嶺南走廊·瀟賀段文化遺產的人類學研究”(2005-2008).
主持廣西民族學院委託課題“地方敍事與民族遺產”(2005-2009)。
主持“廣西瑤族盤瓠神話傳説和儀式音樂研究”(2003、12-2005、12)此項目獲“香港學術研究資助委員會”[Research Grand Council (Hong Kong)]資助。
主持“古希臘神話和史詩中的東方價值”,廈門大學社會科學項目資助(2003-2005年)。
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周邊國家民族關係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1998-2001)。
主持國家教委(教育部)“苗-瑤國際化的人類學研究”課題(1993-1996)。
主持“福建省華僑調查項目”(橫向課題1999-2001)。
主持“海外華人族羣認同與家族企業轉型”國際間合作項目。(1993-1996費用由海外基金會提供)。
參加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委派重大攻關項目“中國南方民族的起源與形成”。主持者:陳支平、鄧小華。
參與2002-2004年教育部項目“中國文學中的西方人形象”參加者,主持人: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孟華教授。
參與2002-2004年台灣“中研院”史語所項目“英雄祖先與民族記憶”。主持人:王明珂教授。 [1] 

彭兆榮參加活動

1990.6-7 參與主持國際人類學瑤族專題研討會,並擔任文字翻譯。專題發言“中國西南舅權”(法國.圖魯茲)。
1990.10 參加國際漢學研討會。大會發言“背離與彌合──大陸與港台漢語的差異”。(德國.美因茲)。論文刊於國際漢學刊物《》。
1991.10 參與主持國際人類學專題研討會“抗拒生命的時空觀”。(泰國.清邁)。論文刊於“國際瑤際研究論文集”──新亞集刊。
1992.9 參加國際瑤學研究會,專題發言“法國優勉瑤的社區發展與現代化”(廣西.賀縣)。
1993.10 參加國際人類學專題研討會,專題發言“跨境民族的文化變遷”(越南. 河內)。
1994.12-1995.2 參加泰國東南亞華人經濟文化研究調研組。(泰國.合艾)
1996.1 再次赴泰國南部進行東南亞華人家族企業調查。(泰國南部)
1996.8 參加國際比較文學學術研討會,並主持“文學與人類學分會”,專題發言“對話:在詩性王國與世事王國之間”。(中國.長春)
1996.10-11 參加第三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專題發言“客家羣:變遷中的文化認同”。會後到馬來西亞進行華人社區的人類學調查。(新加坡.馬來西亞)
1997.8-9 參加國際比較文學第十五屆大會,專題發言“紅毛番──歷史語境中的文本”(荷蘭.萊頓)。順訪法國,在法國國家科學院人類學研究所作“中國人類學發展狀況”的報告。(法國.巴黎)
1997.10 主持首屆中國文學人類學學術研討會。(廈門)
1998.11 參加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專題發言“主/客之間──以福建寧化縣巫姓為例”(台灣.台北)
1999.7-8 赴歐學術訪問,法國、西班牙。
1999.9 參加人類學本土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發言“本土的邊界”(廣西.南寧)
1999.10 參加“人類學、中國社會與旅遊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發言“參與觀察的民族誌旅遊”。(雲南.昆明)
1999.11 參加費孝通九十華誕及“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發言“邊陲社會中的草根力量”。(江蘇.吳江)
1999.11 參加國際民族民俗學術研討會,專題發言“媽祖崇拜的跨域性播延”(廣西.南寧)
2000.7 參與組織“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國際人類學學術研討會”(廈門)
2001.10 參加“歷史人類學工作坊(workshop)”。(廈門)
2001.10 參加“歷史民族誌學術研討會”(台灣中研院史語所)
2001.12 參加“中國人類學百年暨都市人類學國際研討會”,作“人類學儀式理論知識譜系”發言。(廣州)
2002.5 參加“歷史、史學與性別學術研討會”,作“‘製造的歷史’與‘歷史的製造’”專題發言。(大連)
2003.10 參加“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中央民族大學)做“論民族作為歷史性的表述單位”的專題發言。
2003.11 參加“中國飲食文化同際學術研討會”(成都)
2004.5 參加“人類學高級論壇”(銀川)做“現代性與移動性:生態環境所面臨的擠壓——旅遊人類學視野中的‘旅遊文化’”的專題報告。
2004.10 參加“中國首屆鄉村旅遊與反貧困國際論壇研討會”,(貴陽)作“旅遊人類學視野中的‘鄉村樣本’”的大會報告。
2005.3 參加“北大-耶魯雙邊論壇”,做“西方基督教符號形象的東方地方化敍事——中國東南沿海泉州墓碑符號的解釋”的專題發言(北京大學)。
2005.7.1-5 2005 Biennial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Beijing). “ Rural Sample in a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2005.8.12-16 出席“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八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做“文學人類學的儀式研究”的專題發言(深圳大學)。
2005.10.22-25 主持“中國人類學學會年會”,做“文化遺產與家園紐帶”的主題發言。(廈門)
2005.10.28-31 參加“第三屆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武漢)
2005.10.31-11.2 參加“費孝通學術研討會”,做“無邊界記憶”發言。(北京)
2006.7.20-24 參加“第二屆西北方言與民俗國際研討會”,主持民俗部分。(青海)

彭兆榮主要著作

彭兆榮出版圖書

《遺產:反思與闡釋》,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29萬字)ISBN7-105-06712-8。
邊際族羣:遠離帝國庇佑的客人》,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版。ISBN7-80707-169-9。
人類學關鍵詞》(合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19萬字,本人獨立完成8萬字)ISBN7-5633-3768-5/G.2394.
《擺貝:一個西南邊地的苗族村寨》,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版。ISBN7-108-01933-7/K。
《文學與儀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26萬字)ISBN7-301-07102-7/I.0667。
《旅遊人類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32萬字)。ISBN7-105-06712-8。
《生存於飄泊之中》,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10萬字)ISBN 7-5321-0907-0 。
《從苦力到鉅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6月版(23萬字)ISBN 7-80109-188-4 。
《南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第一作者),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ISBN 7-219-02926。
《西南舅權論》,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25萬字)ISBN 7-5415-1411。
文化特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一作者)完成字數25萬 ISBN 7-221-04094 。
《英語成語典故》(第二作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書號:7173.685 。
《東西方文化解析》(第一作者),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ISBN 7-80583-152-1。
《神靈文化與高原民俗》(第一作者),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ISBN 7-221-0252-4。
《漁村敍事──中國東南沿海三個漁村變遷實例》(第一作者),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ISBN 7-213-01659-8 。
《寂靜與躁動:一個深山裏的族羣》,杭州:浙江人民出版2000年1月版ISBN7-213-01827-2/K467 。
《停泊法蘭西》“學者走天下叢書”之一,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版,(10萬字、60幅圖片)ISBN 7-80671-053-1。
主編“文化人類學筆記叢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10月、1999年月10月分兩批,共九本出版)
主編“旅遊人類學譯叢”(與Nelson H. Graburn教授合作主編,四部著作,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
主編“廈門大學人類學文叢”(出版四部著作,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
主編“人類與遺產叢書”(出版三部著作,雲南教育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 [1] 

彭兆榮發表論文

“儀式敍事的原型結構”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無形文化遺產遭遇的三種‘政治’”,載《民族藝術》2008年第3期,CN45-1052/J。(二類核心)(CSSCI)
“人類學與遺產研究”載《西北第二民族學報》,CN64-1033/G4。(二類核心)(CSSCI)
“民族誌書寫:徘徊於科學與詩學間的敍事”,載《世界民族》2008年第4期。CN11-3673/C。(一類核心)(CSSCI)
“遺產與旅遊:傳統與現代的並置與北離”,載《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三期,CN45-1041/C。(二類核心)(CSSCI)
“馬尾:中國近代遺產羣的一個範式表述”,載《文化遺產》2008年第三期。CN44-1645/G0。
“從‘他者保護’到‘家園遺產’”載《貴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CN52-1001/C。(二類核心)
“災難與人類”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2008年第4期。CN 45-1349/C。(核心)(CSSCI)
“旅遊與人類學”,載《思想戰線》2008 年第4期。CN53-1002/C。(CSSCI)(核心)
“旅遊消費:家園遺產中‘看不見的手’”,載《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7期。CN22-1002/C。(二類核心)(CSSCI)
“戲劇的人類學研究”,載周寧主編《西方戲劇理論史》下冊,第1179-1207頁。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版。ISBN978-7-5615-2971-3。
“災難與旅遊”,載《貴州社會科學》 2008年第六期。CN52-1005/C。(二類核心)(CSSCI)
《人類學》之“旅遊人類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ISBN978-7-300-08948-5/C?404
“多維視野中人類學的西南研究”(專題訪談),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CN51-1671/C。(二類核心)(CSSCI) [1] 
參考資料
  • 1.    彭兆榮  .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網站.2011-05-15[引用日期201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