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學人類學

鎖定
文學人類學把握住人類學與知識全球化、後現代認識論的關係,從人類學與文學的相互作用這個新角度着眼,透析出20世紀文學創作觀念變革與文學研究的範式革新的一個重要學術思想動力。在文學創作方面,梳理了“文化他者”的發現如何激發出“人類學想像”,體現在從超現實主義到魔幻現實主義的整個20世紀文學發展之中;在文學理論批評方面,梳理出西方文學人類學研究的五大方法流派,逐一加以辨析;以及“文化”概念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再整合作用。
中文名
文學人類學
性    質
科學學科
學術價值
培養公民文學性
出現時間
20世紀

文學人類學概述

文學人類學把握住人類學與知識全球化、後現代認識論的關係,從人類學與文學的相互作用這個新角度着眼,透析出20世紀文學創作觀念變革與文學研究的範式革新的一個重要學術思想動力。在文學創作方面,梳理了“文化他者”的發現如何激發出“人類學想像”,體現在從超現實主義到魔幻現實主義的整個20世紀文學發展之中;在文學理論批評方面,梳理出西方文學人類學研究的五大方法流派,逐一加以辨析;以及“文化”概念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再整合作用;並對其代表人物弗萊的理論遺產進行全面剖析;對人類學知識與文學研究的最佳結合點——神話學做了點面結合的示範性闡説;結合神話學傳播中國的過程,論述和總結文學人類學研究的中國本土化實踐經驗,特別是“三重證據法”的提出,為文學人類學的理論建構和研究的拓展提供了前瞻性的見解。

文學人類學發展歷程

文學人類學研究在我國新時期以來已有近20年的發展,其對文學研究觀念與範式革新的積極促進作用正在日益顯現。筆者個人嘗試借鑑文化人類學的視野和方法從事文學研究的創新,希望在國學的傳統考據方法之上經過改造融合,建立一種跨文化視野的、運用多重求證工具的文化闡釋方法,並在對本土經典的現代再闡釋方面發揮特有的效力。經過同道們的多年努力,在國內形成為“文學人類學研究”一派。其主要學術成果體現在筆者主持的兩套叢書中:一套是“中國文化的人類學破譯系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2003年出版),已出版8種:《〈楚辭〉的文化破譯》、《〈詩經〉的文化闡釋》、《〈老子〉的文化解讀》、《〈莊子〉的文化解析》、《〈説文解字〉的文化説解》、《〈史記〉的文化發掘》、《〈中庸〉的文化闡釋》和《〈山海經〉的文化尋蹤》。計劃中的還有《尚書》、《論語》、《左傳》等先秦經典的文化解讀。這套書以鋭意創新的角度重新解説中國上古最重要的典籍,凸顯文化人類學視野對於文本研究的透視效力,在學界引起強烈的反響,引用率相當可觀,還引發了一些學術討論和爭鳴。目前已發表的相關評論和書評達60餘篇。
另一套是“文學人類學論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2003年出版),已出版7種:《性別詩學》、《文學與治療》、《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神話與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的比較研究》、《神話何為:神聖敍事的傳承與闡釋》、《中國古代小説的原型與母題》和《神力的語詞;〈聖經〉與文學研究續篇》。這套叢書開拓了性別學、比較神話學、精神生態與心理醫學等多種維度的文學研究,體現了文化視野的對原有學科知識的整合效果。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樂黛雲教授認為,文學人類學研究改變了原有的學科格局和文論體系,它將代表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一個方向(樂黛雲等:《比較文學原理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85頁)。但是,對於中國新興的文學人類學流派,迄今還沒有全面系統的理論總結性論述。本課題從史論結合、中外結合的角度梳理文學與人類學的關係,為跨學科研究的發展提出具有知識創新意義的理論方案和操作策略(包括個案分析演示),相信會對於這一方面的教學和研究發揮指導和借鑑作用。

文學人類學學術價值

從人類文學經驗整合與世界性公民培養方面,針對形形色色的“文學死亡”論,“後文學時代論”,提出對文學的人類學價值的重估問題。對20世紀後期日益明顯的學術趨勢——從學科界限分明的文學研究發展為跨學科的文化研究,做出學理性闡釋。從知識全球化的大背景上説明:文化研究是適應知識重新整合的時代需求的必然現象。文學非但沒有因為文化視野的引入而淹沒,反而承擔起率先打破國族界限,培育世界公民的人類學使命。這對於解決長期困擾學界的爭議,以及迴應各種“文學危機論”和比較文學學科危機論,有直接的理論釋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