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姓

(中國姓氏)

鎖定
常姓,是中國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中)》數據,當代常姓的人口已達240多萬,為全國第八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9%。 [1] 
主要源於姬姓,相傳黃帝有臣:常先、常儀 [2]  ,但常姓在夏商時代的活動沒有任何資料。周武王姬發封其同母胞弟姬封於康,周成王時轉封於衞,建立衞國,姬封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於常(今山東滕州市東南),公元前209年秦國滅衞國,衞國滅亡後,子孫以邑名為氏。周文王封其伯父仲雍於吳,(今江蘇蘇州)建立吳國,吳王封其子孫於常,(今江蘇常州)子孫以邑名為氏 [3-4]  。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載,古代“恆”、“常”同義,北宋真宗名趙恆,因避名諱之故,恆姓改姓常。 [5] 
在歷史傳説時期已有常姓人物出現,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今天的河南。三國、兩晉時期,蜀郡江原(現在的四川崇慶)常姓多有顯者,河內温(現在的河南温縣)常姓發展成為望族。隋、唐時期,長安(現在的屬於陝西)常姓比較興旺,新豐(現在的陝西臨潼東北)常姓也是茂族。在代宗、德宗兩朝任宰相的常袞。宋代,常姓有遷到福建、安徽、內蒙者。明、清時期,湖南、遼寧等省有常姓人物載入史冊。清代以後,常姓有移居海外者,現在新加坡等國有常姓華僑。明初有名將常遇春,善射,有勇力,屢立戰功,死後追封開平王。 [6] 
常姓主要分佈於河南河北,約佔常姓總人口的32.1%,山東、山西、河北、陝西、遼寧五省集中了常姓總人口的33.4%。 [7] 
中文名
外文名
chang [8] 
得姓方式
以地為氏 [4] 
得姓始祖
康叔封
主要郡望
平原、河南等 [7] 
主要堂號
知人 [7] 
主要聚居地
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 [7] 
代表人物
常惠、常袞、常建常遇春常萬全
姓氏建築
常家莊園

常姓歷史發展

常姓起源演變

  • 出自姬姓
1、為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衞康叔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為西州時衞康叔支庶子孫。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周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衞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衞國的始祖。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説:“常氏出自姬姓。衞康叔支孫食採常邑,因以為氏。”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衞國。衞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衞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衞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衞,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衞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 [5] 
2、為春秋時吳王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吳王封其支庶於常(今江蘇省常州一帶),其後以封邑名為氏,是為江蘇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也源於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云“吳後有常氏”。又據《姓氏考略》所載:“吳後有常姓”。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於吳(今江蘇省蘇州),但吳國公族後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尚待進一步考證。 [5] 
3、出自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後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佔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紀》説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佔月附會而成。《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故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河南。因此,常姓應該説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5]  [9-10] 
  • 出自恆姓
常姓 常姓
為避諱改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載,古代“恆”、“常”同義,北宋真宗名趙恆,因避名諱之故,恆姓改姓常。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恆氏避宋諱亦改為常”,主要繁衍於今江蘇省東海沿岸一帶。 [5] 
  • 源於地名
出自春秋時期魯國邑地常,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在魯國常邑的軍民之中,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常氏,世代相傳。 [11] 
  • 源於官位
1、出自西周時期君主左右隨侍官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常伯、常任,是一種對常隨西周君主左右的大臣的稱謂。在後世,常伯、常任等成為皇帝近臣的泛稱,皆以此為榮耀。在漢、唐、宋歷朝,所有類如“侍中”的大臣,皆稱常伯。例如在漢朝時期,在少府內負責掌管天子御輦、御服、御器的侍中官,就被稱作常伯。在常伯、常任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常伯氏、常任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常氏。 [11-12] 
2、出自秦、漢時期官吏常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常侍,是秦、漢時期設置的一種官稱,全稱為“中常侍”,簡稱“常侍”。在東漢時期,中常侍通常由宦官擔當。常侍的官秩起先為一千石,沒有定員限制,視帝王的需要而設,後將官秩增至“比兩千石”。專職負責侍從皇帝左右、從入內宮、贊導內眾之事、顧問應對之事,為皇帝所有侍從中的親近之官。到了魏、晉時期,常侍被稱為”散騎常侍”,在隋、唐時期則稱作“內常侍”,均為皇帝左右的近侍之臣,具有忠心不二、學識淵博,勤勞神武等特點。在常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11] 
3、出自西漢時期官吏常侍曹,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尚書,本文治之官的總領大夫之稱,在秦朝時期就基本確定了“尚書”之稱。由於文治政務繁複複雜,因此在西漢時期,尚書之職分曹治事,其一稱“常侍曹尚書”,為漢武帝劉徹在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設置,歸由少府管轄,凡丞相、御史、公卿各官所掌文書,均由常侍曹尚書來處理。由於文山書海浩淼,因此又在常侍曹尚書之下設置了侍郎、令史等下屬官位。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常侍曹尚書”位“吏部曹尚書”,為六曹尚書之一,也成為後世歷代封建王朝六部制中“吏部尚書”之始。在常侍曹尚書、常侍曹侍郎、常侍令史、吏部曹尚書、吏部尚書等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11] 
4、出自東漢時期官吏常侍謁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常侍謁者,是東漢時期所設置的一種官職,任官者身手敏捷,長相威武雄壯,文武具備,專職掌管朝堂威儀之事,兼最高政令的傳達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君左右掌傳達等事的近侍,已用“謁者”之稱。秦、漢時期屬郎中令(光祿勳)管轄,西漢時期定員七十人。到東漢時期,人員減半,以謁者僕射為主官;而常侍謁者僅有五人,分中宮常侍謁者令一人、中宮常侍謁者四人,權力頗巨,直接聽從皇帝指令。在常侍謁者令、常侍謁者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11]  [13] 
5、出自唐朝時期官吏常平署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常平署令,是唐朝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於太府寺之下設置的“常平署”中的官位,長官稱“常平署令”,專職掌管平倉出納、平準糧、帛、鹽價格,如同國家物價總局局長。常平署令的官秩為從七品上,之下設有副職屬員若干,分掌各州之分屬常平署,官員稱常平署丞,相當於各省、市、自治區物價管理局的局長,不過官任在中央王朝,時常下巡檢視而已。在常平署令、常平署丞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11] 
  • 源於古教
出自遠古時期舜帝五典,屬於以傳統教義為氏。遠古時期舜帝執政時期,制定了五典,這就是後世詮釋的“五常”。常,就是典制的意思,在當時稱為“倫”。在春秋晚期新興封建地主階級興起之時,孔子就極端強調這終“倫常”,將“仁、義、禮、智、信”定為五常之標。二者合一,就是董仲舒著名的“三綱五常”理論,它是儒家學説中的一個核心內容,極端適應封建統治集團的需要,因此在封建社會中成為一直延續不絕、不可或缺的道德行為準則,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確然起到了一定的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歷史作用。而且,今現代社會中,其仍舊在發揮着潛移默化的、不可低估的作用。戰國時期,在孔子的門徒弟子中,以及分裂為其家的儒教學派中,均有以“倫常”為姓氏者,或稱倫氏,或稱常氏,皆世代相傳。 [11] 
  • 少數民族
1、裕固族常曼氏、柯爾克孜族額齊克氏、土族常鮮氏,漢姓為常。 [11] 
2、出自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1]  [14] 
蒙古族漕丹氏、蒙古族常佳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常氏。另外,蒙古族瑚佳氏,源於陳蒙古八旗部落的一支族人,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後代多取漢姓為常氏,今主要聚居於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大堡蒙古族鎮。 [11] 
3、出自滿族滿洲八旗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5] 
4、出自柯爾克孜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柯爾克孜族常氏,源出額齊克氏族,在清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取單字漢姓為常氏。 [11] 
5、出自土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土族常氏,源出常鮮氏部落,在清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取單字漢姓為常氏。 [11] 
6、回族中的常姓,據《回回姓氏考》載:“金吉堂稱:清代人常志美字藴華,其先撒馬耳汗人……後至濟寧,與當地常姓聯宗遂姓常。 [5] 
7、出自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水族、苗族、傣族、哈尼族、俄羅斯族、彝族、德昂族、土家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常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常氏,世代相傳至今。 [11] 

常姓得姓始祖

康叔封 康叔封
康叔,姬姓,名封,又稱衞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姬昌與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因獲封畿內之地康國(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稱康叔或康叔封。周初,商紂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後被鎮壓,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並建立衞國(今沿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後遷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時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於衞國分封出來的一個采邑——常(今山東省滕縣東南)。秦統一天下,衞國被滅,其後有人以邑為氏,稱為常姓,尊康叔為得姓始祖。 [5] 

常姓遷徙分佈

常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九十五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 [8] 
常姓家譜 常姓家譜
常姓發源於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源地,此種發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於大江南北,據載,戰國時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區以及南方吳、楚等國,均有常姓。戰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於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並已散居於大江南北。
漢初有一支常姓遷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時,山東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省)人常惠,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十餘年後返漢,官至右將軍,封長羅侯,其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顯赫。與此同時,常姓在起源地山東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 [5] 
漢末至三國時,常姓有一支遷入四川。漢末三國之際,“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常氏多顯者。”時有名人常播、常騫等。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常姓遷入甘肅,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時,河內温(今河南省温縣)人常林,封高陽鄉侯,官拜光祿大夫,其後人多入朝為官,家族榮耀顯貴,在河內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孫常珍,攜家眷徙涼州(今屬甘肅省),後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 [5] 
隋唐時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和陝西新豐(今臨潼東北)兩地。新豐常姓職仕朝廷者多人,甚為顯赫。新豐(今陝西臨潼)人常袞徙居閩(今福建省)地,後人遂在閩、粵一帶繁衍,故閩、粵常姓多以新豐為宗,以常袞為開基祖。
宋代因避真宗名諱,恆姓被迫改為常姓,這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宋代,常姓已多分佈於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此期常姓遷徙足跡自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廣東一帶,後入雲南、貴州等地。
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至明清,常姓已廣佈於我國大部分地區。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清代以後,又有部分滿族人融入常姓。 [5] 
從歷代繁衍遷徙情況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河北、甘肅分佈最廣,江蘇、四川、浙江,遼寧(大連)次之。 [5] 
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約佔全國漢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5]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發佈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報告,常姓分佈最多的省份是河南。 [59] 

常姓傳統文化

常姓郡望堂號

  • 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秦時相當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16]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相當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縣,大致為今山東西部地區。 [16] 
江原郡:治所在今四川省崇慶縣一帶。後周時,江原郡廢。同時廢江原、晉樂而新置多融縣。 [16]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涉縣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 [16]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省民勤東北)。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省武威)。 [16] 
  • 堂號
常氏先祠 常氏先祠
知人堂: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常何是武人,不會寫,只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太宗看了很高興,表揚常何寫的好。常何不願偷功,就告訴太宗説:“我不識字,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太宗馬上封馬周為監察御史,並表揚常何知人,賜予綢緞三百匹。 [16] 
金吉堂:源自常志美(約1610—1670),明末清初中國伊斯蘭教著名經師。一説生於1600年前後,卒於康熙(1662—1722)初年。字藴華,經名穆罕穆德·伊本·哈基木,教內尊為常仙學、常巴巴(波斯語,德高望重之意)。回族。據傳原籍中亞,隨長輩來華經商,寄籍山東濟寧。7歲入私塾,11歲開始學阿拉伯 語、波斯語及伊斯蘭教經典等。及長,偕表兄李延齡前往南京,投胡登洲三傳弟子張少山門下,受教數年。學成之後,受聘於濟寧順河清真東大寺,設帳講學。因在宗教禮儀上反對連班禮拜,遭到部分穆斯林的反對,最後被迫辭職。後又集資興建一座規模更大的清真西大寺,與李延齡同堂講學,生徒日眾,聽經者有時多達數百人。他畢生從事經堂講學,當時有名的伊斯蘭教學者伍遵契、舍起靈、舍藴善、馬伯良、馮通宇、米敬公等人,皆出其門下。他編著的波斯語法《亥瓦依·敏哈吉》,先後流傳中亞各地。 [16] 
此外,常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太原堂”、“積善堂”、“受宜堂”、“學古堂”等。 [16] 

常姓宗祠楹聯

河南常氏宗祠 河南常氏宗祠
常氏先祠 常氏先祠
  • 三年化治;一郡清風。 [17]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常姓歷史名人常應物的事蹟。下聯典指北周永陽郡公常善,累有戰功,歷任刺史,頗有政績。
  • 節齊蘇武;名擅儒林。 [17]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太原人常惠,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十餘年。昭帝時官光祿大夫,本始年間為校尉,持節護烏孫兵打擊匈奴,回朝後封長羅侯。後代蘇武任典屬國,甘露年間官右將軍。下聯典指南北朝時温縣人常爽,字仕明,少小聰敏,研讀遍及五經、百家。太武帝西征時,他任宣威將軍。曾在家鄉温水旁置學館,授徒達七百餘人,執教嚴厲有方,當時人稱儒林先生。著有《六經略注》。
  • 平原世澤;賢臣家聲。 [17]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黃帝時的賢臣常先
  • 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 [17] 
——唐·常建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句聯。唐代詩人常建(708—?),長安(今屬陝西)人。開元進士,與王昌齡榜曾任盱眙尉。其詩多為五言,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也有部分塞詩。有《常建集》。
  • 御封濮陽縣子;雅號儒林先生。 [17]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車騎將軍秘書監常景,字永昌,涼州人。有才思,雅好文章。受敕撰門下詔書凡四十卷。普泰初,除車騎將軍秘書監,封濮陽縣子。官終儀同三司。著述凡數篇。下聯典指後魏宣威將軍常爽,字仕明,徙居涼州。少聰敏,五經百家,多所研綜。太武西征,拜審理威將軍。嘗教授門徙七百餘人,嚴厲有方。時人號為儒林先生。著有《六經略注》。
  • 安民不為妻損節;開平獨佐主興邦。 [17]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臨邛人常安民,字希古,熙寧年間進士,任成都教授,任職期滿後就住在京城裏。妻子孫氏,是宰相蔡確妻子的妹妹,但他與蔡確從不來往。後官至御史,紹聖初年,被哲宗召見時,他指出權相章惇、蔡京的過錯,因此被流放二十年。下聯典指明初名將常遇春,字伯仁,懷遠人,善射而有勇力。元末參加朱元璋起義軍,為前鋒渡江攻取採石,屢次出奇兵擊敗元軍。朱元璋消滅張士誠、北上滅元,都用他做副將軍,與大將徐達共同領兵,軍中號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右丞相,封鄂國公。洪武初年,與李文忠北上攻克開平,還師時病死,追封為開平王。
  • 華陽國志德名遠;開平武王恩威長。 [17]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史學家常璩,字道將,江原(今四川省崇慶)人。曾在成漢任散騎常侍等職,著有《華陽國志》等,為我國西南地區古史重要典籍。下聯典指明初名將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懷遠(今屬安徽省)人。元末參加朱元璋軍,為前鋒渡江取採石。元璋攻滅張士誠,北上滅元,都用他做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共同領兵。他自謂能以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號稱“常十萬”。洪武二年(1369年),與李文忠攻克開平(治今內蒙古正旌旗東閃電河北岸)。還師時暴病身死。諡忠武,追封開平王。
  • 一生常繼開平志;千里聲傳任俠名。 [17] 
——田漢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詩人、劇作家、戲劇活動家田漢(1898—1968),撰贈當代著名文藝家常任俠聯。
  • 開國將軍,平定天下;創興學校,領袖閩中。 [17]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初名將常遇春。下聯典指唐代門下侍郎常兗,以清儉自賢。後貶潮州刺史。建中初為福建觀察使。始閩人未知學,兗為設鄉校教導之。

常姓家譜文獻

族譜名稱
編纂者
編撰方式
藏地
備註
始祖
【北京房山】房山周口店常氏家族重修族譜
常振明主修
2003年排印本,一冊,平裝。

書名據封面、書名頁
始遷祖淑貴
【山西晉中】常氏家乘不分卷
常費春纂修
1924年範華製版印刷廠鉛印本,六冊。
科圖近史所山西圖山西榆次市車輞村常家大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山西家譜美國猶他
書名據卷端題。版心題常氏宗譜。譜初修於清乾隆四十二年
始遷祖字仲林,明弘治年間人。
【山西安瀑】常氏家譜不分卷
纂修者不詳
清光緒間抄本,四冊
安澤縣石渠村常自立
書名據書衣、書名頁題。
始還祖執禮,明建文時人。纂修者屬其十世孫。
【山西夏縣】常氏五房譜不分卷
常學光等纂修
1932年石印本,六冊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猶他

始祖興
【遼寧遼陽】常氏宗譜
常懷德主編
2001年排印本,一冊,精裝。
上圖
書名據封面、書脊題。
始遷祖調鼎,清初從山西汾陽遷遼寧遼陽上麻電,後居稠樹林子、老母溝。
【遼寧東港】滿族簾藍旗常氏族譜
常裕鋮等纂修。
1999年瀋陽鉛印本,一冊,平裝
王喜珠
書名據書衣題。初修本。
始祖牙哈,始遷祖蘇各,皆清代人本溪市
【江蘇六合】常氏家譜
常福亮主編。
1999年排印本,一冊,毛裝。
上圖
書名據封面題。譜稱六合常氏是明初大將常遇春後代。
始遷六合者稱太公,但因老譜散失,不知太公屬常遇春幾世孫,六世以前世系也有錯亂,其世系表都自第七世始。
【江蘇豐縣】常氏家譜六卷
常仁道、常懷仁等纂修。
1923年稿本
江蘇豐縣常店鄉常婁村


【江蘇泰州】常氏宗譜八卷
常弻廷等纂修。
1914年三省堂木活字本,八冊

書名據版心、書名項題。卷三卷端題延令常氏重修宗譜。
始還祖大,字興三,號西隠,明代人。
【安徽穎上】常氏族譜
常法廉等纂修。
2004年排印本,一冊,平裝。
上圖
書名據封面、書名頁題。
始遷祖學聖,明末清初自安徽懷遠遷穎上。
【安徽懷遠】懷遠忠武常氏宗譜
常炳瑩主修
1994年鉛印本,一冊,平裝
上圖
書名據書衣、書脊、書名頁題。
始遷祖名字不詳。宋南渡時,自南陽遷懷。
【江西萬載】萬載大北門常氏族譜
(清)常德詻纂修。
清光緒三年(1877)平原堂木活字本,四冊。
江西圖
存卷二、四、六、卷末。書名據版心題。六修本。
始還祖英俊,字哲士,號雲巖,行興一郎,唐代人。
【江西萬載】常氏族譜
常吉生主修。
1997年平原堂打印本,一冊,精裝。
萬載縣白良中學常維明
書名據書衣題。六修本。
先祖同上。
【山東淄博】槲坡常氏族譜
常來厚等纂修。
2000年鉛印本,一冊,平裝。
湧博市淄川區黑旺鎮槲坡村常來厚
書名據封面題。
始遷祖柏,明代人。
【山東泰安】常氏族譜不分卷
纂修者不詳。
清光緒七年(1881)敦親堂抄本,一冊
泰安圖

始遷祖仲山,清代人。
【山東泰安】常氏支譜不分卷
纂修者不詳。
1951年抄本,一冊。
泰安圖
封面題常氏支譜草底。此譜屬泰安角峪常氏長支二分支。
始遷祖輝,明代人
【山東泰安】羊樓常氏支譜
常源亮等纂修。
2000年排印本,一冊,平裝。
泰安市泰山區檔案局常源亮

始遷祖同上。
【河南盧氏】常氏族譜
常熙纂修。
1997年鉛印本,一冊,精裝。
盧氏圖
書名據書衣、書名頁題。
始遷祖興
【河南安陽】善應南坪常氏家譜一卷
常學禮纂修
1928年抄本,一冊,卷軸。
安陽縣善應南坪常萬和
此譜屬布譜。
始祖仲德。
【河南郡陵】常氏家譜不分卷
常根成等纂修。
1914年刻本,一冊。
河南圖
書名據版心題。譜序題五世岡譜
始遷祖悦衡,字樂亭,號存山,明初自山西洪洞遷於河南郡陵,居東羅寨
【湖南長沙】常氏續修支譜四卷
清常廷仕主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平原堂木活字本,四冊。
尋源姓氏美國猶他
書名據書籤、版心題。書名頁題常氏支譜。
始祖邦國,字嗣清,號柘巖,唐代人。始遷祖釣,字魃繡,號秉國,後唐人。
【湖南長沙】長沙東藪常氏家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常家鈺等纂修。
1928年木活字本,一冊
湖南圖
存卷首、卷一。書名據版心、書名題。書衣題東藪常氏家譜。
先祖同上。
【湖南長沙】長沙歐塘常氏家譜五卷首卷
常孝魁主修。
1936年平原堂木活字本,四冊。
湖南圖美國猶他
書名據版心題。書衣題塘常氏家譜。書名頁題常氏家譜。
先祖同上。
【映西米脂】米脂常氏家志四卷
常建助等纂修。
1990年排印本,四冊,平裝。
陝西圖
書名據封面題。
始遷祖森,明代人。
【雲南】忠武常氏家譜
常平興、常恕興主編
2000年排印本,一冊。
上圖
書名據封面、書脊、書名頁題。
始祖遇春
部分內容來自: [18] 

常姓字輩排行

  • 山東梁山常姓字輩:孟冠明培振家生
  • 山東臨淄常姓字輩:“衍緒兆承祖方訓書傳家”。
  • 山東棗莊常氏字輩:“安大體尚正福星照天宏廣宗克開有起居首先登明茂慶德賢繼後振發成”。
  • 山東泰安常氏字輩:“秀乃恆西佩”。
  • 山東濱州常氏字輩:“自修旺海常仁克德慶恭嶺守”。
  • 山東蒼山常氏字輩:“文友良敬升元學永士德安邦忠厚傳家勝遠智寶全金建國榮光愛山富茂延年”。
  • 山東東營常氏字輩:“思(來)立芳(敍)曰西田”。
  • 山東聊城常氏字輩:“好鳳傳法廣明德道義深”。
  • 山東泗水常氏字輩:“守在慶振廣衍(業)曉(志)”。
  • 山東冠縣常氏字輩:“孟安延萬保玉志”。
  • 山東臨沂常氏字輩:“貫守興俊秀春中永”。
  • 山東新泰常氏字輩:“乃恆希培炳”。
  • 山東平陰常氏字輩:“孟春吉來玉正本慶元志”。
  • 山東乳山常氏字輩:“永德乃大建”。
  • 江蘇連雲港常氏字輩:“玉冬繼果安邦富”。
  • 江蘇漣水常氏字輩:“開金立萬學”。
  • 江蘇興化、大豐、無錫常氏字輩:“德山寶(保)桂春”。
  • 江蘇南通常氏字輩:“玉延海廣”。
  • 江蘇常氏一支字輩:“元光在尚兆”。
  • 湖南長沙常家衝常氏字輩、湖南長沙歐塘常氏字輩:“鈞淑行師彥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夢原惟通錡尹世文仲仁德仕開朝廷慶顯孝友承光本建傳宏敦培錫厚先聲克紹正學景崇”。
  • 湖南長沙繆家塅常氏字輩:“鈞淑行師彥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夢原惟通錡尹世文仲仁德仕開朝尊道立家振業修本建傳宏敦培錫厚先聲克紹正學景崇”。
  • 湖南衡陽常氏字輩:“國泰啓家運,傳緒宏業新。”
  • 湖南汨羅常氏字輩:“英華應運新”。
  • 湖北監利常氏字輩:“德後超修倫紀啓軸”。
  • 湖北荊門常氏字輩:“紀士克昌永成”。
  • 湖北谷城常氏字輩:“宏意邦修基,宗發恆守以忠正。”
  • 河南鄭州常氏字輩:“(原定)尚思九三懷 國嘉夢中清 繼光傳世守 好學攀天成 大化崇鴻建明廷慶治平(新續)椿元景瑞兆 振安榮福慷 棟濱延楨惠 文博靖新棠”。
  • 河南修武常氏字輩:“鳴士樹文隆廣”。
  • 河南商丘常氏字輩:“子貫福明文”。
  • 河南永城常氏輩份:“萬化德興智勇平等”。
  • 河南開封常氏字輩:“如同照煥”。
  • 河南唐河常氏字輩:“ 西書先(付)興俊文松。”
  • 安徽壽縣常氏字輩:“芳勳(志)傳永遠,宗(忠)支益盛昌; 修齊本誠正,多慶欲家祥”。
  • 安徽鳳台常氏字輩:“大明金希開國”。
  • 河北秦皇島常氏字輩:“兆繼開玉佩吉可星”。
  • 常氏一支字輩:“宏開世序廣衍先傳希光令德思繼後賢忠美玉秀善積慶延敬修庭獻孝友由全”。
  • 山東煙台牟平常氏一支字輩:“文運建基,永傳宗德,貽謀克修,慶篤上國”。
  • 四川南部常氏字輩:“永有萬國文明大邦,吉祥千秋賢旅思章”
  • 四川閬中天宮鄉常氏字輩:"全文有萬國玉天廷安志,大興永學明克成字正思'
  • 山東滕州常氏一支字輩:家 玉 景 永 文 開 顯 耀
  • 甘肅:明學德生國志山
  • 河北阜城常氏字輩:勤慎守家法,忠誠維世澤

常姓姓氏建築

常家莊園 常家莊園
常家莊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被稱為“儒商世家”的榆次東陽鎮車輞村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築羣。始建於乾嘉年間,後多次修繕,佔地60萬平方米,有房屋4000餘間、樓房50餘座、小園林13處,建築佔原車輞村的一半。1947年,因戰爭被毀多處,後得到修復。常家莊園開放為原常家莊園遺存的半條街,共計12餘萬平方米,不及原面積的1/4。其中宅院4公頃、園林8公頃、附屬房屋3公頃,莊牆12公里,形成一山、一閣、兩軒、四園、五院、六水、九堂、八貼、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的格局。 [19] 

常姓姓氏名人

常姓名人頻率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常姓歷代名人109名,佔總名人數的0.31%,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五十八位;常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 19%,排在並列第一百零六位;常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11%,排在並列第一百二十四位;常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29%;排在並列第九八位。 [1] 

常姓先秦秦漢

常先,中國上古人物。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常先是黃帝的大臣。與風后、力牧、大鴻一起輔佐黃帝,古有常先制鼓,常先發明瞭戰鼓。
常羲,一稱“常儀”,中國神話傳説中的月亮之母。常羲是生育月亮的女神,與日御(羲和)同為帝俊之妻,生了十二個月亮,即為一年十二個月。因為有着這樣不同尋常的本領,所以在上古時代,常羲又成了制定時歷的人。出自《山海經》。 [20] 
常惠 常惠
常娥,一稱“嫦娥”,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仙女,“嫦娥奔月”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嫦娥故事最早出現在《歸藏》。 [21] 
常惠,西漢大臣,太原郡人。活躍在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的著名外交活動家。年輕時作為蘇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漢昭帝時回國,出使烏孫,擊敗匈奴,被封為長羅侯。常惠誅殺殺害漢使的龜茲貴人姑翼,之後為典屬國。 昭帝拜為光祿大夫,封長羅侯,官至右將軍。 漢元帝時去世,諡號壯武侯。史稱“明習外國事,勤勞數有功”。 [22-23] 
常播,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人,漢末三國時名士,以孝著稱。 [24] 

常姓魏晉南北朝

常璩,蜀郡江原人,東晉時史學家,曾在成漢任散騎常待等職,入晉後居建康,著《華陽國志》。 [25-26] 
常寬,西晉文學家,字泰恭,著《蜀後傳》及《後賢傳》等,拜武平太守,卒於交州。
常林,三國時魏國温(今河南省温縣)人,字伯槐。官至大司農,光祿大夫,封高陽鄉侯,死後追封驃騎將軍,諡號貞侯,其後累世官宦。 [27] 
常安成,北魏常善之父,正光末年,柔然寇邊,以統軍從鎮將慕容勝與戰,大破之。時破六汗拔陵作亂,欲逼常安成。不從,乃率所部討陵。以功授伏波將軍。 [28] 
常善,北周高陽(今屬河北省)人,戰功卓著,官至平東大將軍,大都督,開府儀同三司,位蒞三藩,進爵永陽郡公,增邑兩千户,政績卓然。 [29] 
常景,北魏文學家。字永昌,河內温(今河南省温縣)人,封官至車騎將軍,太常博士,光祿大夫,兼尚書,賜爵高陽子,官終儀同三司。著作有《圖古象贊述》《蜀四賢贊》《儒林傳》等。 [30] 
常爽,字仕明,北魏河內温(今河南省温縣)人,不受禮命,後為宣威將軍,徙避涼州。

常姓隋唐五代

常達,詩人,將領,隋末唐初陝州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人。初仕隋為鷹揚郎將,數從高祖征伐,甚蒙親待。 [31] 
常何,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唐代貞觀時任中郎將,玄武門之變有功,進爵開國伯,曾將賢臣馬周推薦於太宗。 [32] 
常建(708年—765年),唐代詩人,籍貫邢州(根據墓碑記載),後遊歷長安(現在陝西西安)人。 [33-34] 
常無名(688—744)河內温縣人。唐武則天,開元元年狀元。
常袞(729-783年),字夷甫,河內郡温縣(今河南温縣)人。唐德宗時期宰相。
常思,字克恭,初從唐莊宗為卒,後為長劍指揮使。五代十國,歷唐、晉為六軍都虞,後漢為河東節度使,牢城指揮使。
常粲,唐代畫家。與常重胤父子二人均為長安人,道釋人物為二人擅長所在,善為上古衣冠。 [35] 
常倫(1492—1525),其先曲沃人,後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評事。 [35] 
常得志,京兆(今陝西省西安)人。博學善屬文,官至秦王記室。 [36] 
常重胤,唐僖宗朝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畫人物、故實畫。 [36] 
郭威,五代時期後周開國皇帝,郭威本姓常,幼年隨母親改嫁郭家,故冒姓郭。 [37] 
常思德(935—999),開封人。周顯德初,以材勇應募,隸天武軍,累遷神衞都虞候。雍熙初,從曹彬徵幽州,因署牙校。尋鎮威虜軍。端拱初,以弓箭直都虞候領溪州刺史。

常姓宋元

常大榮,金朝天德三年 (1151)辛未科狀元。常大榮入仕後,曾任瀋州觀察判官。
常安民(1049—1118)北宋邛州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字希古。熙寧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北宋著名政論家。
常挺 (1205—1270),字方淑,號東軒,連江縣城東嶽鋪人。生於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嘉熙二年(1238年)進士。
常同(1090—1150)宋邛州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字子正,號虛閒居士。政和進士。累官禮部侍郎、御史中丞。
常遇春 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漢族,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元勳。 [38] 

常姓明清

常茂,明朝開國名將,跟隨朱元璋征戰多年,立下赫赫戰功,完成統一後,封孝義永安王。 [38] 
常升,明開國元勳、開平忠武王常遇春次子,兄常茂,因父功封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鄭國公。 [38] 
孝康皇后常氏(1355—1378),南直隸懷遠(今安徽懷遠)人,開平王常遇春之女,明朝明興宗朱標的正妻。
常復,明開平王常遇春後代,常遇春生常升,常升生常繼祖,常繼祖生常寧,常寧生常復,弘治五年詔曰:“太廟配享諸功臣,其贈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而子孫或不沾寸祿,淪於氓隸。朕不忍,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乃自雲南召復,授南京錦衣衞世指揮使。
常延齡,字喬石,號蒼谷,開平王遇春十二世孫。襲封懷遠侯,官南京錦衣衞指揮使。有賢行,曾疏劾馬、阮。鼎革後,國亡身自灌園,蕭然布衣終老。
常大淳,湖南衡陽人,清代道光進士。咸豐二年任湖北巡撫,為防太平軍入鄂,因公殉職,詔贈總督,祀昭忠祠。子孫世襲騎都尉。 [36] 
常琬(1692—1754),清朝大臣,字英懷,號慎齋,晚年自號樓山,清雍正八年(1730年),常琬考中進士。任洧川、金山知縣,充河南、江南鄉試同考官。著有《樓山詩集》。

常姓近代以來

常自新 (1885—1920) 字銘卿。陝西蒲城人。早年肄業於三原宏道高等學堂。清末舉人。曾任蒲城縣高等小學堂教習、蒲城教育分會會長。光緒三十二年(19 06)井勿幕自日本回陝,發展同盟會會員,他首批加入,任東路負責人,積極從事革命活動。
常承燧 (1904—1964),威遠縣鎮西鎮人。黃埔陸軍步兵學校第三期、陸軍大學參謀班畢業。歷任連長、參謀處中校參謀、軍校教育科長、工兵營長、團長、少將高參、副師長等職。1950年率部起義。 [39] 
常黎夫,陝西米脂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米脂縣委書記、共青團陝北特委書記、陝甘寧邊區糧食局副局長。 [40] 
常志箴(1894—1944),名勤銘,字志箴。河南省欒川縣人。民國27年(1938年)志箴任國民黨中央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民國31年(1942年)被選任第三屆國民參政會參議員。 [41-42] 
常連安(1899—1966),原名常安,北京人。國家一級演員,相聲演員。長子常寶堃、次子常寶霖、三子常寶霆、四子常寶華、五子常寶慶、六子常寶豐及其孫常貴田(常寶堃之子)等都説相聲,人稱“常氏相聲世家”。 [43] 
常寶華(1930—2018),天津人,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中國共產黨黨員,國家一級演員。 [44] 
常貴田 (1942—2018)中國相聲演員,國家一級演員。 [45] 
常香玉,國家一級演員,豫劇女演員,工青衣、花旦,河南省鞏縣人。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 [46] 
常蔭槐(1876—1929),祖籍山東壽光,生於吉林梨樹。民國任北京交通部參事,國務院辦公室議長,吉林黑龍江兩省剿匪總司令參謀長,黑龍江政府主席。 [47] 
常楓,台灣資深演員。2008年獲金馬獎終生成就獎。 [48] 
常俊麗,女,漢族,1966年出生,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香玉杯獲得者。
常昊,中國圍棋高手。2017年12月,任中國圍棋協會副主席。 [49] 
常隆慶(1904—1979),地質學家,字兆寧,四川江安縣連天鄉泥溪村人;九三學社社員、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 [50] 
常振明,曾任中信泰富主席兼董事總經理。 [51] 
常永祥,中國摔跤運動員。 [52] 
常乾坤(1904—1973)山西省垣曲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創建者之一。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常誠 (1918—2010) 歷任西安軍事管制委員會政務秘書,西北中央局常委、西安軍事管制委員會第一副主任賈拓夫同志秘書,西北財經委員會秘書處長、統計處長,西北行政委員會統計局長。
常勇(1915—)山東省榮成市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常玉清(1905—1991)河南省商城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常本太(1904一1946.10)温縣常莊村人。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村農會主席。
常仲連(1914~2010),男,河南省孟縣(今孟州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空軍原副司令員,瀋陽空軍高炮指揮部原司令員,副兵團職離休幹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榮獲八一獎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53] 
常樹人(1915—1984),山東省泰安市人。1962年任海軍後勤部副部長。
常裕(1928—),江蘇省靖江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
常迵(1917—1991),生於河南開封,原籍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無線電工程學、信息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
常萬全 常萬全
常印佛,1931年7月6日出生於江蘇泰州,礦牀地質學家和礦產地質勘查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常捷(1929—2012),男,遼寧省遼陽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機關黨組成員兼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國務院參事室原主任、黨組書記。
常小兵(1957—)曾任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十六屆中央紀委委員,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十八大代表。2010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常偉,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少將,軍事科學院科研部部長。
常萬全(1949—)河南南陽人。曾任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中共十八屆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國務委員、黨組成員,國防部部長。 [54]  上將軍銜。 [55] 
常春恆(?—1928)老生演員。河北寶坻人。與周信芳劉筱衡李桂春並稱為“海上劇壇四大金剛”。 [56] 
常遠,1981年9月25日出生在天津市,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長孫,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開心麻花簽約演員,常氏相聲的第四代傳人。 [57-58] 

常姓人口統計

先秦時期,常姓活動在山東、浙江一帶。兩漢時期,常姓西移經河南達山西、四川。三國兩晉時,四川和河南形成了常姓主要的生息地。同時常姓挺進甘肅,在隋唐時期成為望族。到唐宋時期,常姓已經散播到江南各地。 [1] 
宋朝時期,常姓大約近1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零六位。四川為常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常姓總人口的42%。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這二省佔常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佈於安徽、山東、山西、廣西、湖北五省。當時常姓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北地區:以西部四川、東部豫皖魯為中心的兩大塊聚集區。 [1] 
明朝時期,常姓大約有9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後。山西為常姓第一大省,約佔總人口的26.8%。常姓主要分佈於山西、河南、山東、河北,這四省大約佔常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佈於浙江、安徽、江西三省。宋、元、明600餘年,常姓人口主要向北部、東南地區遷移,晉、豫、魯、冀為常姓的聚集中心。 [1] 
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中)》數據,當代常姓的人口已達240多萬,為全國第八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9%。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常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態勢。目前常姓主要集中於河南、新疆二省區,大約佔常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佈於河北、山西、安徽、黑龍江、陝西、雲南,這六省只集中了34%。全國形成了關內豫冀晉、關外黑吉遼兩塊常姓聚集區佔從明朝至今600年間,常姓人口流動主要是由東南向中原的強勁回遷,以及由華北向東北的移民。常姓在人羣中分佈在豫晉、新疆西南和西部、陝西大部、寧夏、甘肅東部和中段、冀魯西部、皖鄂北部、內蒙古東西兩端北和中段、黑龍江西部、吉林西北,常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9%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4.8%以上,以上地區覆蓋的國土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4.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0%的常姓人羣。在河北東部、京津、內蒙古東部、黑吉遼大部、山東大部、江蘇北段、皖鄂中部、川渝北段、陝西西南、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常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6%—0.39%之間,以上地區覆蓋的國土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0%。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7%的常姓人羣。 [1] 

常姓史籍記載

  • 鄭樵 雲: “ (常氏) 或言黃帝臣常先之後。” “常先為大司 空” (《姓氏考略》),且“系出有熊氏,黃帝相常先之 後。”(《姓氏詞典》 注引 《新纂氏族箋釋》),則知常 先乃黃帝族人,為重臣,其後以名為氏。
  • 或為常儀 之後。“黃帝使常儀佔月……常姓宜出此。” (見 《姓 氏考略》)。
  • 《唐書·世系表》 雲: “出康叔支孫,食 採於常,因以為氏。” 康叔,乃周武王弟,衞之始封 君,古常邑在今山東滕縣東南。此則系出姬姓,以邑 為氏。
  • 《姓氏考略》注引 《路吏》 雲: “吳後有常 氏。”此亦系出姬姓。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