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剪瓷雕

(地方傳統手工技藝)

鎖定
剪瓷雕是廣東潮汕地區福建閩南地區各地寺廟建築中一種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它選取各種顏色鮮豔的彩瓷器,或利用殘損價廉的彩瓷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狀大小不等的細小瓷片,再用它來貼雕人物、動物、花卉、山水,裝飾寺廟宮觀等建築物的屋脊、翹角、門樓、壁畫,具有色彩鮮豔、造型生動、立體感強,久不褪色的特點。其精湛的雕刻技藝,不朽的藝術價值,是凝聚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汕頭市潮南區入選 2008 年(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5] 
普寧嵌瓷入選 2008 年(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4] 
潮州嵌瓷 入選 2011 年(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3] 
中文名
剪瓷雕
別    名
嵌瓷
嵌饒
領    域
潮汕祠堂、民居、福建省東山島寺廟建築
類    型
手工技藝
內    容
人物、動物、花卉、山水

目錄

剪瓷雕特色

潮汕祠堂嵌瓷
潮汕祠堂嵌瓷(13張)
剪瓷雕亦稱嵌瓷、剪黏為流行於廣東東部潮汕地區中國福建南部、台灣西部和越南等地區的一種傳統建築裝飾工藝,屬瓷片拼貼的一種,以顏色鮮豔、胎薄質脆的彩瓷器(如碗、盤、壺等)或殘損價廉的瓷器為原材料,使用粗鉗、鐵剪木錘、砂輪等工具將其剪、敲、磨成形狀大小不一的細小瓷片,進而貼雕人物、動物、花卉和山水等,並裝飾於寺廟宮觀等建築物的屋脊、檐角、照壁、牆面和門窗框、門窗楣等部位。潮汕地區和越南的剪瓷雕用途還不限於建築物外部裝飾,例如潮汕地區亦應用於工藝掛屏,擺設於客廳、佛堂內,越南應陵中的啓成殿內部以剪瓷雕裝飾。剪瓷雕的題材以吉祥如意、福祿壽喜和花鳥蟲魚、人物故事為主要內容,其工藝兼具繪畫的色澤感和雕塑的立體感,並可長年經受日曝雨淋、海鹼侵襲而不褪色。

剪瓷雕傳播

自唐代陳元光主政漳州時期,中原文化便源源不斷傳入東山,並從東山再向台灣乃至海外傳播。剪瓷雕為何人何時創造發明已難於考證,相傳,從宋代晚期興建西山岩的“初來寺”時就已經有了該項技藝。到了明代,東山興建寺廟、祖祠,該項技藝便開始盛行。有清以來,東山剪瓷雕的工匠有更多的機會與廣東以及鄰縣的工匠進行更多的部分交流切磋,使該項技藝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隨着東山與海外文化交流的發展,這種傳統手工技藝便逐漸東南亞及台灣地區傳播。
剪瓷雕的發源尚未釐清,一説為明清時期福建漳州平和和漳浦一帶的制瓷藝人發明,因當地一度民窯瓷業發達,碎瓷片極為豐富;一説為由廣東潮州地區傳入閩南,因歷史上中原移民曾由潮州進入福建,潮州與漳州詔安毗鄰,兩地居民往來頻繁,民俗風情幾近相似,文化藝術風格亦趨於一致;第三種説法為源自泉州,因其自五代起便有德化窯安溪窯晉江窯等豐富的陶瓷資源。文獻表明明末以前剪瓷雕已經盛行於粵東、閩南各地,最遲在清康熙時已傳入台灣。越南則於阮朝時從中國傳入。
潮汕祠堂嵌瓷
潮汕祠堂嵌瓷(8張)
因天災、地震及建築翻修等原因,中國大陸及台灣清前期以前的作品已多不見,現存者以道光同治年間以及近現代的作品居多,其中福建地區現存最早的作品為漳州的雲霄天地會遺址高溪廟,為清代康熙時的作品。越南則有不少阮朝的作品。

剪瓷雕現狀

民國時期,東山就有一些工匠應邀到台灣或澎湖修寺廟、祖祠,其中就有專事剪瓷雕的師傅。到了近現代,隨着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剪瓷雕藝術在一批優秀藝人的手中發展到高峯,成為傳統民間藝術中一技奇葩。 [2] 
閩南地區:以漳州東山關帝廟剪瓷雕(代表人物為閩南畫家林少丹和剪瓷雕名匠孫齊家)、詔安縣沈氏藝圃家族剪瓷雕(現為福建省級非物質文物遺產)以及泉州南安縣翔雲鎮梅莊村陳祥華陳氏家族剪瓷雕為代表,大都傳承於廣東潮州名師,並經歷了本地工匠、藝人的不斷改造和創新。
潮汕地區:以潮州嵌瓷汕頭大寮嵌瓷(代表為潮南區成田鎮大寮鄉許氏家族嵌瓷)和揭陽普寧嵌瓷為代表,現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台灣:台灣的剪黏常與交趾陶結合使用,學界將台灣的剪黏藝人分為潮州與泉州兩派,前者以柯訓、洪坤福和蘇楊水為代表,後者以葉王何金龍為代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