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姬十三

鎖定
嵇曉華,網名姬十三,果殼CEO。2016年當選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 [2]  。2018年7月,當選APEC中國工商理事會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委員。 [3] 
生於舟山,現居北京。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後於復旦大學獲神經生物學博士 [4]  曾發表上百篇科普文章,主編科普圖書當彩色的聲音嚐起來是甜的》獲得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 [5] 
曾多次獲得國內外獎項,包括:2009年 第八屆上海市大眾科學獎 [6]  ;2010年 時尚先生年度科學傳播 [7]  ;2010年獲科技部評選的“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 [18]  2015年 入選互聯網教育15年15人獎項 [8]  ;2016年 入選世界教育科技領袖50人(WISE和EdTechXGlobal聯合評選) [9]  ;2016年 入選中國商業創新50人 [10]  ;2018年11月 榮獲中國科技傳播獎優秀個人獎。 [11] 
姬十三也是在行創始人。
中文名
嵇曉華
別    名
姬十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77年11月19日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復旦大學
職    務
果殼網CEO、在行創始人
主要成就
創辦果殼網、在行
出生地
浙江舟山
專    業
神經生物學

姬十三人物經歷

對未來的責任,少兒科普教育至關重要
這些年來,姬十三支持果殼的出版部門策劃出版了兩套叢書——一套是從整個人類科技史的角度來講述科學發展的繪本“果殼閲讀·生活習慣簡史”,一套是百科知識類的“大嚼科學”。寒暑假期間,果殼會組織各地的孩子去參觀各種博物館,專門請了資深專業並且有趣的老師來給他們講解展品背後的知識。更是找到了旅遊機構一起合作科考性質的遊學,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去到自然環境中瞭解生態,感受天文地理。 [12] 
在行新聞發佈會 在行新聞發佈會
創立知識技能共享平台——在行
2015年3月,姬十三創立知識技能共享平台“在行”,成為知識共享經濟的先行者。
通過“在行”,可以約見不同領域的行家,與他們進行一對一見面約談。
“在行“的背後邏輯並非創新,向前輩詢問,獲取他們的經驗和建議,少走彎路,是一種大眾已經熟知的“泛知識”獲取方式。不過,這樣的模式對於互聯網創業來説,並不是一個好的攻克點。因為這種一對一,基於經驗的知識傳遞並不是一種標準化的產品。 [13]  自上線以來獲得國內外眾多媒體關注,更獲央視三次重點報道。
創辦果殼網
2010年11月,姬十三創辦果殼網,積極倡導讓“科學流行起來”。
姬十三創辦果殼網,打造優秀的科技知識社區,並藉此平台推動“萬有青年燴”、“菠蘿科學獎”等跨界對話項目,獲摯信資本等知名VC機構投資。成功打造了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品牌。
姬十三倡導“讓科學流行起來”、“科技有意思”,成功使科學從小眾文化走向如音樂、電影一樣的大眾文化。長期致力於推動知識傳播知識獲取模式的革命,曾獲上海市大眾科學獎、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時尚先生年度科學傳播人物、第一財經週刊商業創新年度50人等榮譽。
姬十三肖像 姬十三肖像
小鎮青年的科學夢
姬十三出生在浙江舟山,離海很近,父母都是醫院工人。他形容自己是個典型的島民,小時候很難遠行。“內陸的人可能很容易到另外一個城鎮,覺得世界很大,我們出島很麻煩,通常是在比較小的空間生活,小時候覺得海島就是全世界。” [14] 
復旦大學神經生物系博士畢業後,從2004年開始向媒體投稿。那時他還是研究生,他的文筆以幽默見長,擅長將枯燥的科學知識用好玩的故事講出來。他的一位朋友曾説:“姬十三善用生物學術語創造一門新的流行文化派別,學院派的頑皮,進入大眾流行渠道,很容易為熱衷於智力遊戲的年輕人羣效仿。”
平客形容他是個温和型的江南才子。“他不像理科生那樣有常人不理解的怪癖,也不像文科生那樣感性,文理分類對他的意義不大,如果用關鍵詞,就是理性,有好奇心,機智,有些幽默和自己的小興趣,對這個世界充滿焦灼的渴望,接觸深了你會發現,他其實是一個悶騷型的蠻有趣的人,其實他腦袋裏在琢磨很多問題,可能是你想不到的。” [15] 

姬十三社會兼職

九三學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1] 
2023年5月26日,受聘為台山市少年科學院首批指導專家 [20] 

姬十三主要貢獻

2023年4月,由果殼發起成立的未來光錐前沿科技基金宣佈完成一期人民幣基金的首關,將專注於前沿科技驅動早期項目的股權投資。該基金由果殼CEO嵇曉華(姬十三)擔任創始合夥人。 [19] 

姬十三個人語錄

“對科學的追求不能做模糊處理”
2017騰訊媒體+峯會現場 2017騰訊媒體+峯會現場
“科普的價值在於“如實反映科學共同體的聲音”,因為大眾化的媒體通常講究平衡報道原則,“它們(媒體)報道轉基因,在採訪一個科學家之後,一定要再去採訪一個農民,把他們的表述以同樣的分量放在刊物上”,顯然,作為科學的佈道者,姬十三無法認同這種操作方式,因為科學的本質就是追求真相,既是真相,就應當追求明確定義,而不是模糊處理,“科學共同體可能是很小的一撮人,但是他們在科學問題上的看法,就要比其他99%的人要更大,這是我們遵循的一個規則”。
“人生就像實驗”
“失敗僅僅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能夠成功的只有少數,大多數人最後都會走向平庸。”然而明知可能失敗卻仍去做才是勇氣所在。夢想這個詞被渲染得過於絢爛了,導致有人認為只要達到夢想就能躺在上面睡大覺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如果沒有達到夢想生活就一錢不值只能隨波逐流。我覺得應該把它換成是“目標”這樣一個中性詞。朝着它走並隨時保持警覺與判斷,要有改變方向的準備。可以抱有夢想,但夢想的對象並不一定只能是一個。人生跟做實驗一樣,也都是不斷探索。
過去我們大量、免費地消費知識跟信息,但其實在很多領域出現是一樣的,人們尋找更定製的一個產物。分答正好融合這樣的需求,分答上是為你定製一條內容,聲音的模式更有親密感,付費後給你一個更加定向的結果。這和你在互聯網上隨便看到一個東西,是不一樣的感受。因此,從消費端來講,人們願意為這樣的東西付費。人們不願為一兩百字的文字付費,語音不一樣。語音更親密,所以願意付費。從供給端來講,過去一直在談的詞是認知盈餘大量在互聯網上貢獻了很多內容,有很多UGC的網站,所有的人都是不賺錢、不變現的。整個互聯網在過去兩年發生變化,任何地方都在慢慢地開始出現更多的收費狀態,這使得一個完全免費的互聯網變成更精緻、更定製化的互聯網狀態。所以從認知性角度來講,這麼多人在互聯網上慢慢會退去,產生靠內容變現的趨勢。這麼多分享經濟的模式,使得人們在閒餘時間來分享自己。從分享車子、房子,到分享頭腦中的價值,在整個分享經濟大的習慣變化上,人們發生了變化。三到五年裏面,這些變化趨勢帶來分答的未來,使其成為可能性。
“我正變得更加沉穩和務實”
經過六年的沉澱,姬十三變得更加沉穩和務實。而除了上面提到的改變,還有一個更明顯的變化大概是——在某種程度上來説,姬十三和果殼都更商業化了,他不僅低頭做了頗多商業化嘗試,而且也“更願意談錢了”。最近火爆的產品“分答”,讓人們一下子看到了果殼的商業化特徵。
其實姬十三從成立果殼網開始,就在思考公司的商業化問題。但他坦言,創業的前兩年,因為不懂產品和商業,所以陷入了很多困難的局面。“其實很多時候是不知道怎麼去借力,只是單純出於本能地告訴自己不要聽!”姬十三告訴《芭莎男士》,“文藝青年們創業離錢遠,本質上是因為他們對商業不夠理解,而非抗拒商業,當了解了商業的力量和規律後,就能做到一些過去想做但是做不到的事情,這個感覺還是非常好。

姬十三旗下產品

果殼網
2010年11月,創辦國內最為知名的科普網站果殼網,致力於讓科學流行起來。2014年12月22日,果殼網宣佈完成2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由好未來領投、IDG等跟投。果殼的估值已超過1億美元。 [16] 
在行
2015年帶領果殼團隊成功孵化知識付費公司在行。
2016年獲得來自騰訊紅杉資本、元璟資本的A輪融資,在行&分答估值超過1億美金。 [17] 
謠言粉碎機
“謠言粉碎機”是一個專門闢謠的網絡科普欄目,背後有一羣熱愛大眾科普的年輕人。你可能沒聽説過它,但“地震‘生命三角’並不可靠”、“核污染擴散圖純屬偽造”、“NASA發現外星人是以訛傳訛”這些重大事件中幫助人們穩定情緒的闢謠信息都最早來自它。“我們不是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對問題進行梳理,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讓大家能自己做選擇。對事物始終保持理性的態度,才是抗擊謠言最重要的力量。”
菠蘿科學獎
為什麼有人要研究黃鼠狼肛門分泌物?
為什麼燉豬肉要用模糊數學來分析?
為什麼關於老人摔倒的論文能寫上97頁?
對“菠蘿科學獎”的最早想法,來自一本好玩的書——《泡沫》。這是一本科學幽默雜誌合集,美國“搞笑諾貝爾獎”的創辦人馬克·亞伯拉罕斯博士也是此書主編。姬十三當時看到,喜歡得不行,在書頁空白處寫下:將來我也辦一箇中文版的搞笑諾貝爾吧。
菠蘿科學獎的誕生,微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2年10月,美國搞笑諾貝爾獎頒獎,科學松鼠會創始人、果殼網CEO姬十三發了條微博,“我一直想做一箇中國版的搞笑諾貝爾,有什麼機構支持不?”,浙江科技館館長李瑞宏看到後馬上回了條私信,“我願意……”6個月後,“菠蘿科學獎”呱呱墜地。
萬有青年燴
萬有青年燴是果殼網的線下活動,2011年9月18日舉辦第一期,一年多來,在北京每月舉辦一次,在上海、武漢、廣州、深圳等城市不定期舉辦。
做“萬有青年燴”的活動,是果殼網CEO姬十三花了很多時間在想的事情。“我們一直做科學傳播,傳播科技文化,那樣是挺好的,但是可以把事情變得更大,對更多人有意義。我説的有意義是,要告訴他規律和方法,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他知識本身。”
在和團隊成員多次頭腦風暴後,定下了活動的調子:給青年人提供知識、技能分享交流的平台。不談心得體會、不談個人感受,講知識,講方法論。“我們想要請七八個講者,涉及不同的領域,每人講7分鐘,並不是深入地講,只是給聽眾打開一扇知識之門。”李哲説。她是萬萬有青年燴的組織者
姬十三坦承從TED、MaD等分享活動中受到或多或少的啓發,基於團隊有豐富的做活動的經驗,他説:“我們見過好的活動(視野),也做過好的活動(經驗),萬有青年燴再做不好,天地不容啊。”萬有青年燴的本質是什麼?姬十三説,是讓草根講者快速分享他的技能。所以,演講者大多是內部推薦,在果殼上活躍的網友、果殼的編輯,朋友認識的朋友的朋友,同時也歡迎自薦者。不少要講龐大話題的自薦者落選了,因為7分鐘根本不可能講清楚。萬有青年燴的組織者一定會跟講者説到方法論,所謂的方法就是掌握到一項技能的規律,知道怎麼學。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