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夤

鎖定
崔夤(?—?),字敬禮,清河郡東武城縣(今河北故城縣)人。北魏贈清河太守崔宗伯次子,七兵尚書崔休之弟。
出身清河崔氏小房(始祖)。以門蔭入仕,擔任太子舍人,迎娶安樂王拓跋長樂女晉寧縣主。英年早逝,贈樂安郡太守。
別    名
崔寅
字敬禮
所處時代
北魏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故城南)
本    名
崔夤
官    職
太子舍人
追    贈
樂安郡太守
家    世
清河崔氏小房

崔夤人物生平

崔夤在北魏擔任太子舍人,很早去世,朝廷追贈其為樂安郡太守。其妻是北魏文成帝孫女、安樂王拓跋長樂之女晉寧公主,貞烈有德行,生有一子崔長謙,任給事中、青州刺史。 [1] 

崔夤清河崔氏

崔夤後裔號稱“清河小房”,自北魏中後期興起,逐漸發展為清河崔氏的主要房支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清河小房崔氏目前可考的,隋唐時期五品及以上官員40人,六至七品官員22人,八至九品官員11人,宰相3人,總計76人,具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婚姻方面,清河小房崔氏與“七姓十家”禁婚家其他四姓盧、李、鄭、王世代通婚,極少與之外的姓族通婚聯姻,從而保持了一流的社會地位,以崔玄覽一支為例,該支目前已知的通婚案例為30例,其中范陽盧氏10人、滎陽鄭氏9人、隴西李氏6人、太原王氏3人、趙郡李氏1人、隴西李氏姑臧房1人,全部為五姓高門。
新唐書》這樣評價出自清河小房的宰相崔鄲家族:“崔氏四世緦麻同爨,兄弟六人至三品,邠、郾、鄲凡為禮部五,吏部再,唐興無有也。居光德里,構便齋,宣宗聞而嘆曰:"鄲一門孝友,可為士族法。"因題曰"德星堂"。後京兆民即其裏為"德星社"雲。” [2] 舊唐書》評價:“邠、郾、鄲三人,知貢舉,掌銓衡。冠族聞望,為時名德。” [3]  此外,《登科記考》記載:“元和二年,崔邠連放二榜。大和二年,邠之弟郾連放二榜。大和九年,郾之弟鄲放一榜。大中七年,郾之子瑤又放一榜。崔氏六榜,皆刻石於長樂街泰寧寺,時人謂之曰榜院。瑤後為陝州長史,其詞曰:“惟爾諸父,自元和代(原注:缺字)一於爾躬,五十年間,四主文柄,上下六載,輝耀一時。充於庭臣,皆汝門生,天下以為盛。”鹹通十三年,郾之子瑾又放一榜,乃命門生韋庠刻石,將飾七榜。”《舊五代史》也記載:“專美之遠祖本出姑臧大房,與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盧氏、昭國鄭氏為四望族,皆不以才行相尚,不以軒冕為貴,雖布衣徒步,視公卿蔑如也。” [4]  以及“崔協,字思化。遠祖清河太守第二子寅,仕後魏為太子洗馬,因為清河小房,至唐朝盛為流品。” [5]  可見清河小房崔氏的顯赫地位。

崔夤小房人物

狀元
  • 崔峴,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年)進士科狀元;
  • 崔膠,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進士科狀元;
  • 崔諤,唐昭宗乾寧三年(公元896年)進士科狀元;
  • 崔詹,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進士科狀元。
宰相
唐五代崔姓狀元(目前已知)
唐五代崔姓狀元
姓名
出身
狀元及第時間
崔禹錫
不詳
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
博陵崔氏第二房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
博陵崔氏安平房
武則天聖歷二年(699年)
博陵崔氏安平房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以前
崔鎮
不詳
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
崔明允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
崔圓武狀元
清河崔氏青州房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713~756年)
崔亙
不詳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不詳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
博陵崔氏第三房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
博陵崔氏第三房
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年)
崔□(名失考)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
不詳
清河崔氏烏水房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
清河崔氏烏水房
唐昭宗大順二年(891年)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
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
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不詳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908年)
後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

崔夤家族世系

崔夤為清河崔氏小房始祖,清河崔氏小房是唐代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北魏太子舍人、贈樂安郡太守崔夤子崔長謙,官至給事中、青州刺史,生二子:崔子令、崔公華。清河小房後代興盛的是崔公華一支。崔公華有子崔大質,隋朝復州刺史,崔大質有四子:崔玄覽、崔玄弼、崔玄機、崔玄泰。其中以崔玄覽、崔玄弼兩支最為煊赫。而崔玄弼有六子:崔弘默、崔道默、崔道鬱、崔道楨、崔道猷、崔志德,其中又以崔道鬱一支最為煊赫。清河小房宰相全部出自崔玄覽、崔道鬱這兩支。清河崔氏作為中原郡姓“五姓七族”之一,魏晉以來家世非常顯赫,引起唐朝統治者的隱憂,唐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崔宗伯二子(清河大房始祖崔休、清河小房始祖崔夤)、崔元孫二子(清河青州房部分)後裔被列入禁婚家範疇。實際上,禁婚詔的執行也是大打折扣的,通過窺探清河小房崔氏婚姻情況可發現,以崔玄覽一支為例,該支已知通婚案例為三十例,范陽盧氏十人、滎陽鄭氏九人、隴西李氏七人(含姑臧房一人)、太原王氏三人、趙郡李氏一人,全為“五姓七望”高門士族成員。 [7-8]  [10-11] 
崔玄覽一支世系
清河崔氏小房崔玄覽一支世系表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崔玄覽
崔志道
崔祥業
崔湛
崔虔
崔稱
崔植
崔承弼
崔荷

崔藝


崔淑則
崔延業
崔穜
崔冕



崔羲


崔兗
崔茂藻


崔彥求


崔秩
崔幹



崔玘
崔彥辭

崔彥回


崔礪

崔稃
崔肇
崔騏驥


崔張三


崔滂
崔蘭孫

崔宛孫

崔醜媚

崔瞿



崔鎮



崔利
崔橚



崔樅
崔朱義


崔同靖


崔同佑


崔同映


崔名娘


崔建娘




崔栟



崔朝
崔稹
崔嚴


崔充
崔鑄源

崔渾


崔申
崔漸
崔誼

崔稧




崔程
崔門老






崔税
崔翬
崔崇


崔罕
崔紹
崔山僧

崔婉婉

崔章
崔琪


崔瑰


崔準



崔楊



崔幹





注:表中“#”符號標註的人物為狀元,“”符號標註的人物為宰相,“△”符號表示人物不詳。
崔道鬱一支世系
清河崔氏小房崔道鬱一支世系表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崔道鬱
崔綜
崔佶
崔陲
崔璜
崔彥綽


崔瓘 [9] 
崔彥融
崔頎
崔頌
崔壽貞
崔酆




崔瑤



崔瑰



崔瑾
崔廷表


崔廷憲


崔珮






崔郇




崔鄯
崔琢
崔仁穎


崔瑄
崔仁遇


崔琛



崔琪







參考資料
  • 1.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崔)休弟夤,字敬禮。太子舍人,早卒。贈樂安太守。妻,安樂王長樂女晉寧主也,貞烈有德行。
  • 2.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三·列傳第八十八》  .國學導航.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4-19]
  • 3.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一百五》  .國學導航.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4-19]
  • 4.    《舊五代史·卷九十三(晉書)·列傳八》  .國學導航.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4-19]
  • 5.    《舊五代史·卷五十八(唐書)·列傳十》  .國學導航.2020-02-02[引用日期2020-04-19]
  • 6.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崔氏)》  .國學導航.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4-20]
  • 7.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高儉》: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敍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敍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敍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焉,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
  • 8.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 (崔氏)》: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鄭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宰相二十三人。鄭州崔氏有元綜;鄢陵有知温;南祖有昭緯、慎由、胤、詧、神基;清河大房有龜從,小房有彥昭、羣、鄲;青州房有圓;安平房有仁師、湜;博陵大房有玄暐、損、鉉、元式,第二房有珙、遠、祐甫、植,第三房有日用。
  • 9.    新見五代崔協夫婦墓誌小考  .中國知網.2011-09-02[引用日期2021-03-29]
  • 10.    《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贈太子少師崔公神道碑》:神龍中,申明舊詔,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隴西李寶之六子,太原王瓊之四子,滎陽鄭温之三子,范陽盧子遷之四子、盧輔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孫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趙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後,同降明詔,斯可謂美宗族人物而錶冠冕矣!(按:此處言四十四人,然相加僅三十七人,實漏述了崔宗伯二子與盧溥諸子。)
  • 11.    《資治通鑑·卷二百·唐紀十六·高宗》: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昏姻多責資財,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勳臣家,不議山東之族。而魏徵、房玄齡、李勣家皆盛與為昏,常左右之,由是舊望不減,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懸隔。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壬戌,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財之數,毋得受陪門財。然族望為時俗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昏。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