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武城縣

鎖定
東武城縣是西漢建置的古縣,屬冀州清河郡,因左馮翊有武城縣,為避同名,故加“東”字進行區別,東武城縣治所在衞運河以西,今河北省故城縣南部地區 [1-5]  ,西晉太康年間去掉“東”字,改稱“武城縣”,沿用至建國以後,1964年(一説1965年)武城縣被拆分,絕大部分土地都劃入了今河北省故城縣鄭口鎮以南) [6]  ,今山東武城縣續用武城縣之名,但轄境大部分地區實為1956年被拆分的山東恩縣地區。
中文名
東武城縣
別    名
武城縣
所屬地區
冀州清河郡
政府駐地
今河北省故城縣南部

目錄

東武城縣歷史沿革

夏、商、西周三代屬於古兗州之域。
春秋為晉東鄙地。
戰國時期屬趙地,因地處趙國東境邊塞,為防禦強齊入侵,屯兵修築城防,為趙國東武城,城址在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饒陽店鎮附近,為平原君趙勝的封地 [7-9] 
秦屬鉅鹿郡東武城。
西漢時期,始設東武城縣,屬冀州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瓦子莊、鹽廠村一帶 [10] 
東漢時,設冀州清河國東武城縣。
三國屬魏國,設冀州清河郡東武城縣。
西晉太康年間(280年-289年),東武城縣去“東”字,改稱“武城縣”,屬冀州清河國。
北魏泰常五年(420年),設相州清河郡武城縣。
北齊天保七年 (556) ,武城縣移治於漢信城縣治(今河北清河縣西北)。
隋開皇六年(586年),北齊武城縣更名為清河縣,並於武城縣舊治(今河北故城縣西半屯鎮瓦子莊、鹽廠村一帶)復置清河郡(貝州)武城縣。
唐朝貝州武城縣,今故城縣軍屯鎮、建國鎮一帶 唐朝貝州武城縣,今故城縣軍屯鎮、建國鎮一帶
唐武德元年(618年),設貝州(清河郡)武城縣,調露元年(679年)縣治南移十里,在衞運河以西、隋唐大運河永濟渠)以北,今河北省故城縣軍屯鎮關廟村、王行杖村至建國鎮祖楊莊一帶 [11] 
宋建隆元年(960年),設貝州(清河郡)武城縣,慶曆八年(1048年)貝州更名為恩州,即為恩州(清河郡)武城縣,大觀年間(1107年—1110年)武城縣治為河水(黃河)所淹沒,遂遷至運河東岸(在今河北省故城縣建國鎮、山東省武城縣老城鎮交界處)。 [12-13] 
金朝,設大名府路恩州武城縣。
元初,武城縣屬東平路,至元七年(1270年)改隸高唐州
明朝,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武城縣。
1949年故城、武城、恩縣位置 1949年故城、武城、恩縣位置 [14]
清朝,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武城縣。雍正八年(1730年)改高唐州為直隸州,武城縣此後屬山東東昌府臨清州
中華民國二年,屬山東省濟西道武城縣。
民國三年,屬山東東臨道武城縣,民國十四年,東臨道改德臨道。
民國二十六年,山東省國民政府下設12行政區,屬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武城縣。
1946年3月,冀南行署重新建立,屬冀南區行政公署第二專區武城縣。
1949年8月1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建立,屬河北省衡水專區武城縣。
1952年衡水專區撤,屬山東省德州專區武城縣。
1956年德州專區撤,屬山東省聊城專區武城縣。
1964年11月(一説1965年),遵照國務院行政區劃調整規定,以衞運河為界,將山東省武城縣運河西部地域244個村(大致範圍是今西半屯鎮、軍屯鎮、饒陽店鎮、武官寨鎮、建國鎮一帶)劃歸河北省故城縣 [15]  ,同時將河北故城縣運河東部地(甘泉村)劃歸山東省武城縣,至此,故城縣與武城縣行政區域基本固定。

東武城縣人物

東武城縣在西晉以後也稱“武城縣”,從西漢始置縣一直到北宋大觀年間,除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至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期間縣治設在今河北清河西北外,其餘長達1200餘年的時間裏,武城縣治均設在今河北故城縣境內,明朝及以後的文獻中所提及的東武城位於“山東武城西”或“山東武城西北”皆是指北宋以後的武城縣縣城(今武城縣老城鎮、故城縣建國鎮交界)以西或西北地區(即今故城縣鄭口鎮以南地區),並非是指今山東武城縣或河北清河縣
武城自漢魏以降,英賢鍾出,相望熀耀,燦若星河,歷史上名震天下的清河崔氏清河張氏清河房氏家族都出自此邑,因此史書多以“清河東武城人”(或清河武城人、貝州武城人)稱之,歷南北朝隋唐,以迄趙宋,歷歷可紀也 [16-17] 
西漢至唐代部分武城縣(今故城縣南部)名人: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