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豐塘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境內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

鎖定
安豐塘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城南60華里處的安豐塘水庫,古名芍陂(音quèbēi),始建於春秋楚莊王時期(公元前613年~前591年),為楚相孫叔敖所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型灌溉工程,至今仍發揮着顯著的灌溉效益。
安豐塘與後來的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古時候被譽為“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歷史文化底藴深厚,地域文化氛圍濃厚。這裏的人民富於藝術智慧,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學藝術,其中安豐塘的傳説,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88年,安豐塘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安豐塘
外文名
Anfeng tang
地理位置
安徽省壽縣戈店鄉
氣候條件
亞熱帶温暖濕潤季風氣候區
開放時間
全年 全天開放 [2]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40餘平方公里
著名景點
安豐塘
塘中島
孫公祠
古    稱
芍陂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53-1

安豐塘歷史沿革

安豐塘
安豐塘(4張)
安豐塘古名芍陂,為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所造”,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史載是楚相孫叔敖建於楚莊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7—公元前591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它比都江堰鄭國渠還早300多年,2600多年前,孫叔敖選擇該地比較低窪的地方,築堤攔蓄源自江淮分水嶺北側的山源河水,納六安縣境內的龍穴山以西、小華山以東約390平方公里的花水入塘,引淠河水自淠源河上的眾興集南,經子午渠(淠源渠)至葛嘴匯山源河水入塘河。興建起“陂周百十許裏”的芍陂(安豐塘),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東平原,其工程及治水理念和治水水平之超前,清嘉慶年間的《芍陂紀事》,系統地記述了芍陂工程及其文化歷史。 [3] 
1950年,安豐塘又遭大水災,水毀嚴重。次年冬,做出了對安豐塘的恢復、整修規劃,先後用了兩個冬春,動員6000多名勞力,培修堤壩,整治10座斗門,將原28座斗門改併成24座,加固了眾興滾壩,疏通了淠源河,在鮑興集附近的淠河上截流,最大進塘水量達60立方米/秒,蓄水量增加到3600萬立方米。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和地方先後投資投勞對安豐塘進行8次大規模治理、整修和加固。1958年,當地政府開始對安豐塘進行綜合治理,為了根除旱災對皖西丘陵區的威脅,以大別山區的5座大型水庫為水源,開始興建淠史杭灌溉工程,安豐塘被納入其總體規劃,成為灌區內最大的一座反調節水庫。1958年10月,按照淠史杭灌區的規劃設計,開始動工開挖淠東干渠,目的是把淠河上游佛子嶺、響洪甸、磨子潭3座水庫發電尾水經淠河總乾渠引進淠東干渠,再直達芍陂(安豐塘),解決2000多年來安豐塘水源保證率低、泥沙淤積嚴重的問題。

安豐塘遺址特點

安豐塘 安豐塘
安豐塘納六安縣境內的龍穴山以西、小華山以東約390平方公里的花水入塘,引淠河水自淠源河上的眾興集南,經子午渠(淠源渠)至葛嘴匯山源河水入塘河,水庫巧妙地利用了當地東、南、西三面較高,北面低窪的地勢狀況,利用天然湖泊在四周築堤利用當地土料和砂、砂礫、卵礫、石碴、石料等築成的堤堰。主要是用來防澇、蓄水、灌溉的水利工程。安豐塘塘堤周長約二十五公里,面積約三十四平方公里,蓄水近一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七萬公頃。 [4] 

安豐塘文物遺存

安豐塘孫公祠

孫公祠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豐塘祠等。位於安豐塘北岸,為祀孫叔敖造芍陂而建,始於何時尚未能詳。古名芍陂,為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後人為紀念孫叔敖,在陂北建有一祠,故名孫公祠。
孫公祠佔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清代康熙時,壽州同知顏伯珣《孫公廟記》談到當時孫公祠已有“殿廡門閣凡九所二十八間,僧舍三所就間,户牖五十有七户”。並還逐漸形成了一套祠宇制度。據《芍陂紀事》載,祠堂正殿祀奉楚國令尹孫叔敖像,東西配立漢至清代致力於興修芍陂水利的官吏48人。
孫公祠內藏有古碑二十餘方。有歷代重修安豐塘記碑、禁侵塘為田之積水界碑、安豐塘灌區圖示碑、孫公叔敖像贊碑等。這些碑刻都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碑刻還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鑑賞價值。其中有清代書法家梁書丹的行書《重修安豐塘碑記》。 [5] 

安豐塘其他遺存

安豐塘石碑 安豐塘石碑
安豐塘其他遺存有鄧艾廟塔、利澤門賞月、罩口觀夕陽、孫公紀念祠、古城牆遺址、石馬觀古塘、五里迷霧、鳳凰觀日出、洪井晚霞、沙澗荷露。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工作隊曾在安豐塘越水壩附近,發掘出漢代水利工程——草土混合結構的堰壩遺址。出土遺物中有“都水官”鐵錘,證明至少在漢代就曾設官管理此陂。

安豐塘文物價值

安豐塘文化價值

安豐塘 安豐塘
安豐塘是中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選址科學,工程佈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對後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千百年來,安豐塘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投入資金對安豐塘進行維修,充分發揮古塘效益,灌區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壽縣也被列為中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先後到此參觀,對安豐塘水利工程歷史之久長,設計建造之科學而且至今仍發揮着巨大效益評價極高。

安豐塘經濟價值

1957年蓄水量36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1萬畝。經修築護坡、防浪牆,1977年以後,蓄水能力達到8200萬立方米,年復蓄3—4次,受益4個區,2998個生產隊,灌溉面積63萬畝,是1949年的8倍。灌區由於有了水的保障,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1979年產量3.85億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灌區人民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1983年糧食產量達5.73億(市)斤,商品棉500萬斤,商品油料1500萬斤,商品麻810萬斤。1983—1987年,水旱災害頻仍,糧、棉、油、麻的產量仍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糧食年產量在6億斤左右。
在灌溉的同時,安豐塘5萬多畝水面的綜合開發利用,也有了較大發展:
水產品。水面養魚,建立了水產養殖場。安豐塘鮮魚最高年產量達100萬斤左右,繁殖魚苗3830萬尾,並從1982年開始蛤蚌育珠。
航運。水位的抬高,溝通了安豐塘、淠東干渠上段和迎河分乾渠的航運,航程60多公里,解決了10餘個鄉鎮的水運交通,年吞吐量在2萬噸左右。
發電。利用戈店節制閘的水位差,1973年興建小型發電站1座,裝機58千瓦,年發電4.3萬千瓦,供機關單位照明、糧食加工。

安豐塘開發利用

1955年,成立安豐塘灌溉工程管理處,現為安豐塘管理處。
1958年,相關部門對安豐塘進行了總體規劃,引、蓄、灌、排等幾個方面的工程設施作了統籌管理。

安豐塘引水工程

安豐塘功牌位 安豐塘功牌位
安豐塘引水渠道淠東干渠,歷史上叫老塘河。河道彎曲,河牀窄狹,堤壩低薄。先後組織人員(最多時15萬人),用了4個冬春,對上游的童家灣、洪家灣等處,進行裁彎取直,全面拓寬,深挖河牀,加高培厚堤壩,共完成土石方515萬立方米。河牀斷面由原來的30米拓寬至50米,堤頂高程從31米加高到33.5米,堤頂加寬到6—8米。上接淠河總乾渠,最大輸水流量430立方米/秒,並興建雙門節制閘,調控進塘流量,抬高幹渠水位,使塘上游31座斗門自流灌溉,洪水時,楊西閘能分泄乾渠洪水流量達220立方米/秒,經迎河泄水閘入淠河。

安豐塘蓄水工程

建成引水工程後,安豐塘擴建工程也相應展開,主要做了三大項:
一、取土打壩。
四次施工,築新堤5.3公里,加高培厚老堤19.1公里,堤頂高程達31米,完成土方395萬立方米。
二、調整改建斗門。
原環塘24座斗門不盡合理,經規劃,因地制宜,本着便於用水和管理,改建成27座斗門。擴建戈店節制閘為淠東干渠下段進口處灌溉泄洪兩用閘;興建老廟泄水閘(安豐塘泄洪閘);廢除井字門,改建成老廟倒虹吸,通過中心溝,成為堰口分乾渠的進水口。
三、塊石護坡。
塘堤土方工程按標準完成後,蓄水量可擴大到1億立方米,但由於塘面水波吹程大,達10公里,水蓄至28.5米時,堤壩一年要打掉50萬立方米土,使蓄水量長期限制在5000萬立方米以內。中共壽縣縣委於1976年組織了3個區的26個公社勞力及縣直機關幹部職工、街道居民11萬餘人,採運八公山石頭,奮戰兩冬一春,修築塊石護堤,建防浪牆24公里,完成砌體6.6萬多立方米,總投資134.6萬元。

安豐塘灌溉工程

從1962年開始,由上而下,由骨幹到一般,分年實施,逐步鋪開,至1965年,先後建成了正陽分乾渠、堰口分乾渠、石集分乾渠、迎河分乾渠。開挖大型支渠36條,鬥、農、毛渠7000多條,相應建成大小配套建築物1萬多座。排水工程。解放初期,安豐塘灌區易澇面積約29萬畝。為解決澇漬,先後開挖了中心溝、南湖溝、長溝、迎(河)南截澇渠、朱大江等20多條排水溝,圍築九里、東津、陡澗、時淠、建設、枸杞等較大生產圩堤14座,使17萬畝低窪農田基本上旱澇保收。
1976年11月,芍陂(安豐塘)護坡工程開工,歷時兩冬一春,塘堤整理至25.4公里,蓄水水位由28.5米提高到29.5米,塘面雖然仍為34平方公里,但蓄水量則由5000萬立方米增至84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擴大到63萬畝。 [6] 

安豐塘文物保護

1988年,安豐塘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1.02億對芍陂(安豐塘)進行了全面的除險加固,工程堅持“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與發展旅遊、保護文物、發展養殖業相結合。 [7] 
2008年,壽縣縣政府邀請安徽師範大學編制《壽縣安豐塘、瓦埠湖旅遊發展控制性詳細規劃》。
2011年,時任國家水利部副部長李國英考察壽縣,要求壽縣縣委、縣政府“加強芍陂古水利工程和水文化的研究,藉以讓更多的時人和後人研究、認識芍陂(安豐塘),發展古水利工程的歷史文化傳承,加強現代安豐塘的開發利用,澤被當世和後代。”相關部門溝通對接,邀請專家實地走訪調研,並開始申報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以填補這項空白。
2014年3月,壽縣邀請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委員會等單位主辦的“壽縣明清城牆暨安豐塘遺產保護研討會”專家來壽縣,共同探討芍陂(安豐塘)遺產保護、歷史文化傳承和弘古創新發展,專家將芍陂(安豐塘)歷史定位為“中國灌溉工程鼻祖”,“申遺”將可使之載入全國農業文化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目。
2014年6月3日,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義生、水利部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長呂娟一行應邀來壽縣,研究討論芍陂(安豐塘)申報“中國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相關工作,按“申遺”要求加快完成研究論文集、文藝作品集、歷史與現狀專題片、芍陂記事重印、工程模型、工程相關規劃等編撰製作,並根據要求完成工程設施、環境及孫公祠的整治和修繕。
2015年7月12日至13日,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組織專家組在壽縣召開了芍陂(安豐塘)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技術評估會,綜合評估芍陂具有突出的歷史、科技、文化價值,是可持續灌溉工程的典範,具備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條件。隨後,申報報告提交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 [7]  2015年10月13日,在法國蒙彼利埃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全體會議上,壽縣縣長程俊華接過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證書。安豐塘(芍陂)從此成為安徽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8] 
2017年,六安市市政府邀請相關單位編制《中國芍坡保護與發展研究規劃》,縣政府正聯繫相關單位編制安豐塘(芍陂)保護規劃。實施並完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旅遊宣傳等工作。 [9] 

安豐塘歷史文化

安豐塘史籍記載

芍陂陂徑及灌溉面積,古代記載,多不相同。《後漢書》、《通典》、《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無和郡縣誌》等書都説:“陂徑百里”,或“凡逕百里”、“芍陂週二百二十四里”,或“週二百里”。
酈道元水經注》則説“芍陂週一百二十許裏”。《水經注》記載:“淝水流經白芍亭,積水成湖,所以叫作芍陂。”隋朝在此設置安豐縣,芍陂又稱安豐塘。
夏尚忠《芍陂紀事》亦載“周圍凡一百餘里,此孫公當日之全塘也。”酈注和夏紀所載陂周相當,考之地望,較為可信。芍陂灌溉面積,在籍所載,也多分歧,多數是“灌田萬頃”,最多的説“數萬頃”,少的説“五千餘頃”以至“數百頃”。芍陂興建後,歷代都有修治,東漢王景劉馥,晉劉頌南北朝劉義欣,隋時趙軌,以及其後宋、元明清名代均有修竣。由於歷代豪強搶佔,戰亂頻繁,到建國前夕芍陂灌溉面積已不足8萬畝。
安徽通志·水系稿》載,芍陂有三源:“一淠水,今湮塞;一淝水,今失故道,一龍穴山水”。

安豐塘安豐塘的傳説

安豐塘傳説是淮南大地歷代人民創作的一種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地方風物古蹟等密切聯繫的口頭故事,通常以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古蹟為中心演化出生動的情節。安豐塘傳説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故事生動,情節完整,涉及當地歷史人物、古蹟物產和風俗習慣。
《安豐塘的故事》:
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安豐塘原是一座美麗的城廓,但由於一條行雲布雨的孽龍作祟,致使當地久旱不雨,人民日不聊生怨聲載道,這股怨氣衝上雲霄被玉皇大帝覺察後,玉皇為平息民憤,便將孽龍罰下凡間思過。
孽龍摔落塵埃後,躺在郊外不能動彈。城內的百姓們見了,一轟而上,把這條孽龍一塊塊肢解瓜分後,拎回家裏給煮吃了。這還了得!孽龍不管犯了什麼錯,它總該還是天上的神物呀!當千里眼順風耳發現城外孽龍只剩一架龍骨後,立即把這一情況報告了玉帝。玉帝大怒,派太白金星扮成乞丐到安豐城內探訪。
這個乞丐在城內挨門乞討聞嗅龍肉。在眾多的百姓中,只有一户姓李的人家的碗裏沒有腥味,乞丐問其緣故,這户一個叫李直的老人説:“龍是天上的神,俺們凡人怎能吃得?”聽了李直的話,太白金星心中有數了。他對李直説:“當你看到城內大殿門前石獅子眼睛紅了的時候,就得趕緊搬到城外去住,否則……”話剛説完,乞丐就不見了。
李直意識到氣丐不是凡人,於是便依計而行,每天去看石獅子的眼睛,等到七七四十九天,石獅子的眼睛果真紅了,李直一家便連夜搬家。由於走得匆忙,一隻正在孵蛋的老母雞也忘記帶走;走出城北門,慌亂中又把鐵鍋掉在地上摔爛了。
天剛亮,忽然一陣電閃雷鳴,緊接着暴雨傾盆,安豐城眨眼間陷落於一片滔滔洪水之中,待到雨過天睛人們發現,安豐城已變成了安豐塘。在塘中,只有李直家那隻忘記帶走的老母雞蹲着的地方沒有陷沉,這就是如今塘內的“老母雞灘”;而李直家鐵鍋摔碎的地方,便被後人稱為“鍋打店”,久而傳訛,便又被叫成了“戈家店”。
老人們説,逢上霧氣瀰漫的天氣,安豐塘水面上還會若隱若現出安豐城池呢——這便是歇後語“安豐塘起霧——現成(城)的”來由了。”
[10] 

安豐塘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安豐塘位於壽縣(縣城南30公里處)。
交通信息:安豐塘離壽縣縣城30公里,距合阜高速公路入口31公里,合六葉高速公路六安北入口62公里,距六安市70公里,省城合肥80公里,距合肥新橋國際機場55公里,交通便捷通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