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子西

(楚國重臣公子申(楚平王之子))

鎖定
子西(?—前479年),羋姓,熊氏,名申。楚平王庶長子,楚昭王之兄。 [3]  楚國重臣。
楚平王十三年(前516年),平王去世。令尹子常欲立子西為王,子西嚴詞拒絕,擁立楚昭王即位。 [3]  楚昭王四年(前512年),勸昭王不要分封流亡的吳國公子掩餘燭庸,昭王沒有聽從。 [4]  楚昭王十一年(前505年),在吳破楚入郢之戰中收攏潰軍、重振旗鼓,多次擊敗吳軍,為楚國的抗吳復國作出重要貢獻。 [46]  楚昭王十二年(前504年),擔任令尹,主持遷都地,改革政治,使楚國得以復興。 [12]  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年),昭王病重,子西拒絕昭王的傳位,擁立昭王之子楚惠王繼位。 [20]  後因不慎召白公勝歸國,且在楚鄭關係問題上和白公勝矛盾激化,最終於楚惠王十年(前479年)遭白公勝殺害。 [45] 
本    名
熊申
別    名
子西
子西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民族族羣
逝世日期
公元前 479年
主要成就
擁立昭王、惠王
抗擊吳軍
復興楚國
官    職
令尹

子西人物生平

子西擁立昭王

楚平王二年(前527年),楚平王派大夫費無忌到秦國去為太子建迎娶新婦。因為新婦很漂亮,楚平王見色起意,就自己納了這位秦國女子,生下兒子熊壬(又名熊珍),另給太子建娶親。 [1]  楚平王六年(前523年),因聽信費無忌的讒言,楚平王就逼走了太子建,滅門了太子建的太傅伍奢一家,致使伍子胥逃到吳國。 [2]  後來,熊壬被立為新太子。
楚平王十三年(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令尹子常想要立子西,説:“太子壬年幼,況且他的母親不是正妻,而是前太子建應當娶的。子西年長而善良,立長合乎情理,立善國家就能太平。所以應當立子西。”子西發怒説:“這是擾亂國家、不利於君王的禍事。太子壬母親的母國秦國是我們的盟國,不能輕慢。君王有嫡出的繼承人,不能混淆。得罪秦國、招來討伐、混淆繼承順序,不吉利,我將因此蒙受惡名。即使把天下送給我,我也是不能聽從的。我一定要殺死令尹。”子常恐懼,就仍舊立太子壬為王,是為楚昭王 [3] 

子西抗擊吳軍

楚昭王四年(前512年),吳國公子掩餘燭庸逃亡到楚國。楚昭王封給他們大量土地,安排他們住於養(今河南沈丘東南),併為之修城,準備利用他們對抗吳國。子西認為吳王闔閭仁德愛民,而此時的楚國也需要修生養息,不宜在這時激怒吳國、與之為敵。昭王不聽。 [4]  果然,吳王發怒,在伍子胥的建議下,使用曾經荀罃提出的“三駕疲楚”戰略,頻繁地襲擊楚國,使楚國疲於奔命。 [5] 
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冬,吳軍在吳破楚入郢之戰中攻入郢都,楚昭王外逃。 [6] 
楚昭王十一年(前505年),子西因與昭王失散,就在脾泄建立新都,仿製了昭王的車子和服飾,用楚王的名義收攏潰散的楚人,以示楚國尚在。後來得知楚昭王已經逃亡到隨國,就趕去跟隨昭王。 [7] 
六月,因申包胥出使秦國求援,秦軍援楚,戰局開始逆轉。秦楚聯軍首先在沂地擊敗了夫概率領的吳軍,隨後薳射的兒子帶領殘兵投奔子西,又在軍祥(今隨州市西南)擊敗了吳軍。 [8] 
九月,楚、秦與吳軍繼續交戰。吳軍在雍澨擊敗了楚軍,秦軍又擊敗了吳軍。吳軍駐紮在麇,子期(公子結)想要火攻。子西説:“父老鄉親的屍骨還暴露在那裏,不能收殮又要燒掉,不行。”子期説:“國家將要滅亡了!死去的人如果有知覺,國家復興他們就可以享有以往的祭祀了,哪裏還怕燒掉屍骨?”於是楚軍火攻吳軍,又接着進攻,吳軍敗退,又在公婿之溪(約在今湖北襄樊市東)作戰,吳軍大敗,吳王就回國了。 [9] 
十月,楚昭王回到郢都。當初,楚昭王逃亡到隨國的時候,要在成臼渡河,藍尹亹用船把他妻子兒子先渡過河,不把船給楚昭王用,等到楚國安定以後,楚昭王要殺他。子西勸諫説:“當初子常就因為記掛着過去的怨恨而失敗,君王為什麼學他呢?”楚昭王説:“好,讓藍尹亹官復原職,我用這件事來記住以往的過失。”楚昭王賞賜鬥辛、王孫由於、王孫圉、鍾建、鬥巢、申包胥、王孫賈、宋木、鬥懷。子西説:“請您不要賞賜鬥懷。”楚昭王説:“大德消除了小怨,這是合於正道的。” [10] 
其後,楚昭王讓王孫由於在麇地築城。王孫由於回去覆命,子西問城牆的高厚、城的大小,王孫由於都答不上來。子西責問王孫由於。王孫由於回答:“人各有長處和短處。先前大王在雲夢遇到盜賊,我用後背擋住一戈,護送大王離開,這才是我的長處;至於築城,不在我的能力範圍內。” [11] 

子西復興楚國

楚昭王十二年(前504年),楚軍又接連敗於吳軍。這一年子西已經當上令尹,聽説後不憂反喜:“人們知道憂患,就可以整肅政務、治理國家了。”於是把郢都遷到地,改革政治,來安定楚國。 [12] 
楚昭王十四年(前502年),子西為先前飽受戰亂的百姓哭泣,百姓也一起哭泣。先前助吳伐楚的蔡昭侯聽説此事,非常害怕。 [13] 
楚昭王二十二年(前494年)春,楚昭王率軍包圍蔡國國都,來報復蔡國。子西負責建造軍事工事,在離蔡國都城一里處築造堡壘,寬一丈、高二丈。築壘的士卒屯駐工地,經九天九夜完成,和子西的預定計劃一樣。蔡國投降。楚昭王讓蔡國遷移到長江、汝水之間就回去了。 [14] 
四月,吳國攻打陳國,楚國上下都很擔心。子西分析説,闔閭節儉愛民,夫差卻奢侈虐民,吳國已經不能擊敗楚國了。 [15] 
楚昭王二十五年(前491年),楚國已經從吳楚之戰中恢復元氣,重新開始北上爭霸。 [16] 

子西迎立惠王

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年),吳國攻打陳國。楚昭王救陳,病倒在軍中,天空有紅霞像鳥一樣繞着太陽飛翔。 [17]  昭王向太史詢問吉凶,太史説:“這對大王有害,但能夠舉行祭祀把災禍移到令尹子西、司馬子期身上。”子西、子期聽説後,就向神禱告,請求讓自己代替昭王。昭王説:“兩位兄長如同我的手足,把災禍移到手足上,難道就能夠免除我的病嗎?”不同意舉行祭祀。 [18] 
昭王臨終前,想要把王位傳給子西,子西堅辭不受。昭王又詢問子期、子閭(公子啓),二人也都不接受。最後子閭實在推辭不了,才假意答應了。 [19]  昭王去世後,子閭與子西、子期商議,封鎖消息、阻絕路口,秘密派使者回郢都,迎昭王的兒子熊章到城父即位,是為楚惠王。然後楚師才回國,安葬昭王。 [20] 

子西慘遭殺害

早先,太子建流亡在鄭國,為晉國做間諜,圖謀襲鄭。鄭國人發現後,就殺死了太子建。太子建的兒子王孫勝(白公勝)流亡到了吳國。 [22] 
楚惠王二年(前487年),子西打算將王孫勝從吳國召回楚國。 [23]  葉公沈諸梁説:“我聽説王孫勝狡詐而好作亂,不是一個禍害吧!”子西説:“我聽説王孫勝誠實而勇敢,不做沒有利的事情。把他安置在邊境上,讓他保衞邊疆。”葉公説:“符合仁愛叫做誠信,遵循道義叫做勇敢。我聽説王孫勝務求實踐諾言,而又遍求不怕死的人,大概是有私心吧?不管什麼話都要實踐,這不是誠信,不管什麼事情都不怕死,這不是勇敢。您一定會後悔的。”子西不聽葉公的勸告,把王孫勝召回楚國,讓他住在和吳國邊境的地方巢邑,並任命勝擔任巢邑大夫 [23]  ,號白公,故稱白公勝。 [31]  白公勝因為怨恨鄭國殺害其父太子建,就總想攻打鄭國,為父報仇。 [23] 
楚惠王六年(前483年),白公勝向子西請求出兵攻打鄭國,子西説:“楚國一切政事還沒進入正常軌道。不是這樣的話,我是不會忘記的。”過了幾天,白公勝再次請求攻打鄭國,子西同意,但卻遲遲沒有出兵。 [32] 
楚惠王八年(前481年),晉國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告急,楚惠王派子西率軍救援鄭國。子西救援鄭國成功後,便與鄭國結盟,並接受鄭國賄賂而回。 [33]  白公勝發怒,説:“鄭國人在這裏,仇人不在遠處。” [34] 
楚惠王九年(前480年),子西、子期攻打吳國,至桐汭。 [21] 
楚惠王十年(前479年),白公勝親自磨劍,子期的兒子公孫平見到,詢問原因。白公勝直言要殺死子期。公孫平把這些話告訴子西。子西不以為意,説:“白公勝就像鳥蛋,我用翅膀覆蓋着庇佑他長大。在楚國,只要我死了,令尹、司馬的職務,不歸於他還歸於誰?”白公勝聽到子西的話,説:“令尹真狂妄!他要是得到善終,我就不是我。”子西還是沒有醒悟。於是白公勝和石乞密謀殺死子西、子期。 [35] 
十月,白公勝就發動叛亂,在朝堂上殺害子西、子期,劫持了楚惠王。子西用袖子掩面而死,子期則力戰而死。 [36]  葉公聽聞這一消息,就入京平叛,誅殺了白公勝,使惠王復位,埋葬了子西和子期被害的家族成員。 [37] 

子西主要影響

子西曆仕昭、惠二朝共三十八年 [44] 先後擁立楚昭王楚惠王,保證了楚國政權的平穩過渡。於內政,他治理民眾,充實倉廩,提倡視民如子、節儉治國,深得民心;遷都鄀郢,改革弊政,安定國家。于軍事,他積極抗擊併成功擊退了吳國的入侵,隨軍討伐蔡國,修築軍事工事,為楚國的國家防禦與重振霸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46] 

子西歷史評價

沈諸梁:楚國之能平均以復先王之業者,夫子也。 [37] 
孔子:寬哉,不被於利!潔哉,民性有恆!曲為曲,直為直。 [38] 
劉向:(昭奚恤)稱曰:“……理百姓,實倉廩,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 [39] 
孔穎達:《傳》言楚賴子西以安。 [12] 
杜牧:楚之良臣,子囊、子西、子期,皆王子也。 [40] 
楊慎:子西如自立,其後必無白公之亂。 [43] 
彭家屏:子西頗有大節。惜乎!卵翼白公,竟至掩面而死也。 [43] 

子西軼事典故

子西諫遊荊台

楚昭王將要遊覽荊台子期勸阻他。楚王大怒。子西駕車到殿下,説:“今天不能錯過遊覽荊台之樂啊。”楚王聽了很高興,撫摸着子西的背説:“和你一起去遊樂吧。”
子西騎着馬走了十里,拉住繮繩停了下來,説:“我希望和您説説治國用人的道理,大王肯聽聽嗎?” 楚王説:“你説吧。”
子西説:“我聽説作為臣子而能忠於其君,用官爵俸祿也不足以獎賞他;對於阿諛奉承其君的臣子,用刑罰也不足以處罰他。子期這個人,是位忠臣;而我呢,是個阿諛奉承之臣。希望大王獎賞忠臣而懲罰阿諛奉承之臣。”
楚王説:“就算我今天聽從了你的勸諫,這也只能阻止我一個人遊玩罷了。如果後世的人要去遊玩,怎麼辦呢?”
子西説:“禁止後世人遊玩很容易。大王百年之後,將陵墓修建在荊台上,那麼子孫必然不忍心在父祖的墓地遊覽作樂。”
楚王説:“好。”於是就回來了。孔子魯國聽聞此事,説:“子西的勸諫太高明瞭!在十里之前勸諫,卻阻止了百世之後人們來遊覽。” [41] 

子西阻封孔子

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年),楚王想把有户籍登記的七百里地方封給孔子。子西阻止説:“大王派往各諸侯國的使臣,有像子貢這樣的人嗎?”昭王説:“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左右輔佐大臣,有像顏回這樣的人嗎?”昭王説:“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將帥,有像子路這樣的嗎?”昭王回答説:“沒有。”子西還問:“大王的各部主事官員,有像宰予這樣的嗎?”昭王回答説:“沒有。”子西接着説:“況且我們楚國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受封時,封號是子爵,土地跟男爵相等,方圓五十里。現在孔丘講述三皇五帝的規制法度,申明周公旦召公奭輔佐周天子的事業,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麼楚國還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圓幾千裏的土地嗎?想當年文王在豐邑、武王在鎬京,作為只有百里之地的主,最終稱王天下。現在如讓孔丘擁有那七百城土地,再加上那些有才能的弟子輔佐,這並不是楚國的福氣。”昭王聽了就打消了原來的想法。 [42] 
孔子對弟子説:“誰能勸阻子西的沽名釣譽呢?”子貢説:“我能。”於是前去勸導了子西,無需再懷疑什麼了。孔子説:“心胸寬廣啊,不為利益所誘惑!品德純潔啊,人的本性是恆定不變的!曲的就是曲的,直的就是直的。”孔子又預言:“子西不能免於災禍。”白公勝之亂時,子西果然遇害了。所以説:行為剛直的人同樣會屈從於慾望。 [38] 

子西誤召白公

楚惠王二年(前487年),子西打算將王孫勝從吳國召回楚國。 [23]  葉公沈諸梁聽説這件事,就求見子西,詢問他打算如何任用王孫勝。子西説:“我聽説王孫勝這個人正直而剛強,準備把他安置在邊境上,讓他保衞邊疆。” [24] 
葉公勸阻子西説:“不行。王孫勝的為人,展而不可信,愛而不仁慈,詐而不明智,毅而不勇敢,直率而不衷,言談周全而不淑。實踐諾言而不考慮自身的利害,叫做展;外表愛人而不為人作長遠打算,叫做不仁;用計謀掩蓋別人,叫做詐;狠心違背信義,叫做毅;直率而不顧及隱諱,叫做不衷;言談周全卻拋棄德行,叫做不淑。他這六種品性,都徒有其表而無其實,怎麼能用他呢?” [25] 
“他的父親間接因平王遇害,他的心地狹隘偏執而不純潔。如果他的心地狹隘偏執,不忘舊日的怨仇,而又不能用純潔的心改變他的德行,那麼他想的只是報仇罷了。那麼他的愛人足以得到人們的擁護,他的講信用足以實踐他的諾言,他的直率足以統帥眾人,他的言談周全足以掩蓋他的罪惡,他的內心骯髒足以支配他的行動,再加上他的不仁,奉行他的不義,那沒有不成功的。” [26] 
“那些造成王孫勝怨恨的人,現在都不在了。如果召他來而不寵愛他,只會加劇他的怨恨。如果寵愛他,他會貪得無厭,設法得到人心,還會以更大的利益引誘別人,用不仁慈來助長他們的私慾,想着舊日的怨仇來激起復仇之心,一旦國家有些事端,他肯定不會安分。那不是您主要承受禍患,又會是誰呢?他將想着舊日的怨仇,又想得到大的寵幸,行動起來會得到人心,怨恨復仇也有辦法,如果您真的用他,禍害是指日可待的。我關愛您和子期,所以不敢不説。” [27] 
子西説:“用德安撫可以忘掉舊怨吧!我好好待他,他就會安分。” [28] 
葉公説:“不是這樣。我聽説,只有仁心的人對他好也可以,對他壞也可以,讓他地位高也可以,讓他地位低也可以。對他好不會凌逼君上,對他壞不會拘怨,地位高不會驕傲,地位低不會憂懼。不仁的人就不是這樣。別人對他好就會凌逼人,對他不好就會抱怨恨,地位高了就會驕傲,地位低了就會憂懼。驕傲就會有貪慾,憂懼就會抱怨恨,貪慾、怨恨和威逼,是所以產生詐謀的原因。您準備怎麼辦?如果召他來而安排在你下面,他將不安而憂懼;對在他上面的人,也將憤怒和抱怨。他的狡詐的心,將無法安定。有一種不義的品行,就會敗壞國家,如今他一身而兼有五六種不義的品行,而您卻一定要任用他,不是很危難嗎?我聽説國家將要敗亡,必定任用壞人,而嗜好使人生病的美味,説的大概就是你吧?” [29] 
“誰能沒有災病!有才能的人能及早除掉它。因為舊日的怨恨而滅了宗廟,是國家的病災,設置關鑰、籬笆來遠遠地防備它,還害怕它的到來,為此要天天警惕。如果您召他來而親近他,那離死期就沒有幾天了。人們有句俗語説:‘狼子野心,是有怨而生害心的人啊。’他又有什麼好呢?如果您不相信我,何不尋求若敖氏和子幹(公子比)、子皙(公子黑肱)的族人來親近他們呢?何必要任用公孫勝呢,這樣能維持多久呢?” [51] 
“以前齊國的騶馬繻把胡公的屍體扔進了具水,邴歜和閻職在竹林裏殺害了魯懿公晉國的長魚矯在台榭上殺了三郤,魯國的養馬人犖在住所殺了子般,這些都是什麼緣故呢,不都是因為了舊日的怨恨嗎?這些都是您聽到過的。人們想多聽到善惡成敗的教訓,來作為自己的借鑑。現在您聽了卻拋棄它,就像蒙上了耳朵。我告訴您有什麼好處,我只是想逃避災難罷了。” [52] 
子西笑着説:“您把王孫勝説得過分了。”他沒有聽從葉公的勸告,還是把王孫勝召回楚國,封為白公。 [30] 
楚惠王十年(前479年),子西果然被白公勝殺害。葉公聽聞後,感慨道:“我悵恨子西不聽我的話,而感激他治理楚國。讓楚國得以安定、恢復了先王的功業的人,就是子西。因為小怨忘了大德,是我的不義,我要入京誅殺白公勝。”於是就率領方城外的軍隊進入京城,平定了白公勝之亂 [37] 

子西人際關係

祖父:楚共王 [45] 
父親:楚平王 [45] 
兄弟:太子建楚昭王、公子結(子期)、公子啓(子閭) [19] 
兒子:公孫寧(子國)、公孫朝(武城尹) [44] 
侄子:楚惠王白公勝 [45] 
後裔:楚國景氏貴族為子西之子公孫寧之後。景氏為戰國時期楚國“屈、景、昭”三大宗族之一,族內較著名的人物有景監景舍景翠景鯉景差景駒等。 [53] 

子西人物爭議

楚昭王令尹子西(公子申)外,楚國另有一位公子申(即楚共王右司馬公子申)、子西(即鬥宜申)。 [44] 
對於楚昭王令尹子西,《史記·楚世家》前謂子西為楚平王之庶弟,後又稱公子申為平王庶長子,自相矛盾。韋昭注《國語·楚語下》稱:“子西,平王之子、昭王之庶兄、令尹公子申也。……夫子,子西。”杜預注《左傳·昭公十六年》稱:“子西,平王之長庶。”可知楚昭王令尹子西應為楚平王庶長子。 [44] 

子西後世紀念

王子申匜 王子申匜 [49]
現代與子西有關的傳世文物有王子申匜,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49] 
此外,曹輝、陶亮根據上蔡郭莊一號楚墓(見郭莊楚墓)“競之朝”鼎銘文推測該墓主人為子西。但此墓主人身份尚有爭議。 [50] 

子西史料索引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左傳·昭公三十年》《左傳·定公五年》《左傳·定公六年》《左傳·哀公元年》《左傳·哀公六年》《左傳·哀公十五年》《左傳·哀公十六年》 [46] 
國語·卷十八·楚語下》 [47]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 [45] 

子西藝術形象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三回至第八十三回有子西的生平事蹟。 [48]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平王二年,使費無忌如秦為太子建取婦。婦好,來,未至,無忌先歸,説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為太子更求。”平王聽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更為太子娶。是時伍奢為太子太傅,無忌為少傅。無忌無寵於太子,常讒惡太子建。建時年十五矣,其母蔡女也,無寵於王,王稍益疏外建也。
  • 2.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伍奢責之。伍奢知無忌讒,乃曰:“王奈何以小臣疏骨肉?”無忌曰:“今不制,後悔也。”於是王遂囚伍奢。乃令司馬奮揚召太子建,欲誅之。太子聞之,亡奔宋。   無忌曰:“伍奢有二子,不殺者為楚國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必至。”於是王使使謂奢:“能致二子則生,不能將死。”奢曰:“尚至,胥不至。”王曰:“何也?”奢曰:“尚之為人,廉,死節,慈孝而仁,聞召而免父,必至,不顧其死。胥之為人,智而好謀,勇而矜功,知來必死,必不來。然為楚國憂者必此子。”於是王使人召之,曰:“來,吾免爾父。”伍尚謂伍胥曰:“聞父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報,無謀也;度能任事,知也。子其行矣,我其歸死。”伍尚遂歸。伍胥彎弓屬矢,出見使者,曰:“父有罪,何以召其子為?”將射,使者還走,遂出奔吳。伍奢聞之,曰:“胥亡,楚國危哉。”楚人遂殺伍奢及尚。
  • 3.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二·昭二十六年,盡二十八年》:九月,楚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子西,平王之長庶。】曰:“大子壬弱,其母非適也,【壬,昭王也。】王子建實聘之。子西長而好善。立長則順,建善則治。王順、國治,可不務乎?”子西怒曰:“是亂國而惡君王也。言王子建聘之,是章君王之惡。國有外援,不可瀆也;【外援,秦也。瀆,僈也。】王有適嗣,不可亂也。敗親、速仇、【不立王,秦將來討,是速讎也。】亂嗣,我受其名。【受惡名。】賂吾以天下,吾滋不從也。楚國何為?必殺令尹!”令尹懼,乃立昭王。
  • 4.    《左傳·昭公三十年》:吳子使徐人執掩餘,使鍾吾人執燭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使監馬尹大心逆吳公子,使居養。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戌城之,取於城父與胡田以與之。將以害吳也。子西諫曰:“吳光新得國,而親其民。視民如子,辛苦同之,將用之也。若好吳邊疆,使柔服焉,猶懼其至。吾又疆其仇以重怒之,無乃不可乎。吳,周之胄裔也,而棄在海濱,不與姬通。今而始大,比於諸華。光又甚文,將自同於先王。不知天將以為虐乎,使翦喪吳國而封大異姓乎?其抑亦將卒以祚吳乎?其終不遠矣。我盍姑億吾鬼神,而寧吾族姓,以待其歸。將焉用自播揚焉?”王弗聽。吳子怒。
  • 5.    《左傳·昭公三十年》:吳子問於伍員曰:“初而言伐楚,餘知其可也,而恐其使餘往也,又惡人之有餘之功也。今餘將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對曰:“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若為三師以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闔廬從之。楚於是乎始病。
  • 6.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十年冬,吳王闔閭、伍子胥、伯嚭與唐、蔡俱伐楚,楚大敗,吳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吳兵之來,楚使子常以兵迎之,夾漢水陣。吳伐敗子常,子常亡奔鄭。楚兵走,吳乘勝逐之,五戰及郢。己卯,昭王出奔。庚辰,吳人入郢。
  • 7.    《左傳·定公五年》:王之在隨也,子西為王輿服以保路,國於脾泄。【正義:脾洩,楚邑也。失王,恐國人潰散,故偽為王車服,立國脾洩,以保安道路人,國於脾洩之地。於時子西蓋假稱王矣。】聞王所在,而後從王。
  • 8.    《左傳·定公五年》:申包胥以秦師至,秦子蒲、子虎帥車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吳道。」使楚人先與吳人戰,而自稷會之,大敗夫概王於沂。吳人獲薳射於柏舉,其子帥奔徒以從子西,敗吳師于軍祥。秋七月,子期、子蒲滅唐。
  • 9.    《左傳·定公五年》:九月,夫概王歸,自立也。以與王戰而敗,奔楚,為堂溪氏。吳師敗楚師於雍澨,秦師又敗吳師。吳師居麇,子期將焚之,子西曰:「父兄親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國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舊祀,豈憚焚之?」焚之,而又戰,吳師敗。又戰於公婿之溪,吳師大敗,吳子乃歸。
  • 10.    《左傳·定公五年》:冬十月……楚子入於郢。初,鬥辛聞吳人之爭宮也,曰:「吾聞之:『不讓則不和,不和不可以遠征。』吳爭於楚,必有亂。有亂則必歸,焉能定楚?」王之奔隨也,將涉於成臼,藍尹亹涉其帑,不與王舟。及寧,王欲殺之。子西曰:「子常唯思舊怨以敗,君何效焉?」王曰:「善。使復其所,吾以志前惡。」王賞鬥辛、王孫由於、王孫圉、鍾建、鬥巢、申包胥、王孫賈、宋木、鬥懷。子西曰:「請舍懷也。」王曰:「大德滅小怨,道也。」申包胥曰:「吾為君也,非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為諸?」遂逃賞。
  • 11.    《左傳·定公五年》:王使由於城麇,覆命,子西問高厚焉,弗知。子西曰:「不能,如辭。城不知高厚,小大何知?」對曰:「固辭不能,子使餘也。人各有能有不能。王遇盜於雲中,餘受其戈,其所猶在。」袒而示之背,曰:「此餘所能也。脾泄之事,餘亦弗能也。」
  • 12.    《左傳·定公六年》:四月己丑,吳大子終累敗楚舟師,獲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國大惕,懼亡。子期又以陵師敗於繁揚。令尹子西喜曰:「乃今可為矣。」【正義:言知懼而後可治。】於是乎遷郢於郤,而改紀其政,以定楚國。【正義:傳言楚賴子西以安。】
  • 13.    《史記·六國年表》:(前502年)子西為民泣,民亦泣。蔡昭侯恐。
  • 14.    《左傳·哀公元年》:元年春,楚子圍蔡,報柏舉也。裏而栽,廣丈,高倍。夫屯晝夜九日,如子西之素。蔡人男女以辨,使疆於江、汝之間而還。
  • 15.    《左傳·哀公元年》:吳師在陳,楚大夫皆懼,曰:「闔廬惟能用其民,以敗我於柏舉。今聞其嗣又甚焉,將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無患吳矣。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在國,天有災癘,親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軍,熟食者分,而後敢食。其所嘗者,卒乘與焉。勤恤其民而與之勞逸,是以民不罷勞,死知不曠。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敗我也。今聞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嬙嬪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從。珍異是聚,觀樂是務,視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敗也已。安能敗我?」
  • 16.    《左傳·哀公四年》: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左司馬眅、申公壽餘、葉公諸梁致蔡於負函,致方城之外於繒關,曰:“吳將泝江入郢,將奔命焉。”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單浮餘圍蠻氏,蠻氏潰。蠻子赤奔晉陰地。司馬起豐、析與狄戎,以臨上雒。左師軍於菟和,右師軍於倉野,使謂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晉、楚有盟,好惡同之。若將不廢,寡君之願也。不然,將通於少習以聽命。”士蔑請諸趙孟。趙孟曰:“晉國未寧,安能惡於楚,必速與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將裂田以與蠻子而城之,且將為之卜。蠻子聽卜,遂執之,與其五大夫,以畀楚師於三户。司馬致邑,立宗焉,以誘其遺民,而盡俘以歸。
  • 17.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二十七年春,吳伐陳,楚昭王救之,軍城父。十月,昭王病于軍中,有赤雲如鳥,夾日而蜚。
  • 18.    《左傳·哀公六年》:是歲也,有云如眾赤鳥,夾日以飛,三日。楚子使問諸周大史。周大史曰:“其當王身乎。若禜之,可移於令尹、司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遂弗禜。
  • 19.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四·哀公六年,盡十一年》:(哀公六年)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將救陳。卜戰,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則死也!再敗楚師,不如死。棄盟逃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命公子申為王,不可;則命公子結,亦不可;則命公子啓,【申,子西;結,子期;啓,子閭:皆昭王兄。】五辭而後許。將戰,王有疾。庚寅,昭王攻大冥,卒於城父。子閭退,曰:「君王舍其子而讓,羣臣敢忘君乎?從君之命,順也。立君之子,亦順也。二順不可失也。」與子西、子期謀,潛師閉塗,逆越女之子章,立之而後還。
  • 20.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將戰,庚寅,昭王卒於軍中。子閭曰:“王病甚,舍其子讓羣臣,臣所以許王,以廣王意也。今君王卒,臣豈敢忘君王之意乎!”乃與子西、子綦謀,伏師閉塗,迎越女之子章立之,是為惠王。然後罷兵歸,葬昭王。
  • 21.    《左傳·哀公十五年》:夏,楚子西、子期伐吳,及桐汭。
  • 22.    《左傳·哀公七年》:楚大子建之遇讒也,自城父奔宋。又闢華氏之亂於鄭,鄭人甚善之。又適晉,與晉人謀襲鄭,乃求復焉。鄭人復之如初。晉人使諜於子木,請行而期焉。子木暴虐於其私邑,邑人訴之。鄭人省之,得晉諜焉。遂殺子木。其子曰勝,在吳。
  • 23.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勝於吳,以為巢大夫,號曰白公。白公好兵而下士,欲報仇。
  • 24.    《國語·楚語·葉公子高論白公勝必亂楚國》:子西使人召王孫勝,沈諸梁聞之,見子西曰:“聞子召王孫勝,信乎?”曰:“然。”子高曰:“將焉用之?”曰:“吾聞之,勝直而剛,欲置之境。”
  • 25.    《國語·楚語·葉公子高論白公勝必亂楚國》:子高曰:“不可。其為人也,展而不信,愛而不仁,詐而不智,毅而不勇,直而不衷,周而不淑。復言而不謀身,展也;愛而不謀長,不仁也;以謀蓋人,詐也;強忍犯義,毅也;直而不顧,不衷也;周言棄德,不淑也。是六德者,皆有其華而不實者也,將焉用之。
  • 26.    《國語·楚語·葉公子高論白公勝必亂楚國》:“彼其父為戮於楚,其心又狷而不潔。若其狷也,不忘舊怨,而不以潔悛德,思報怨而已。則其愛也足以得人,其展也足以復之,其詐也足以謀之,其直也足以帥之,其周也足以蓋之,其不潔也足以行之,而加之以不仁,奉之以不義,蔑不克矣。”
  • 27.    《國語·楚語·葉公子高論白公勝必亂楚國》:“夫造勝之怨者,皆不在矣。若來而無寵,速其怒也。若其寵之,毅貪無厭,既能得入,而耀之以大利,不仁以長之,思舊怨以修其心,苟國有釁,必不居矣。非子職之,其誰乎?彼將思舊怨而欲大寵,動而得人,怨而有術,若果用之,害可待也。餘愛子與司馬,故不敢不言。”
  • 28.    《國語·楚語·葉公子高論白公勝必亂楚國》:子西曰:“德其忘怨乎!餘善之,夫乃其寧。”
  • 29.    《國語·楚語·葉公子高論白公勝必亂楚國》:子高曰:“不然。吾聞之,唯仁者可好也,可惡也,可高也,可下也。好之不偪,惡之不怨,高之不驕,下之不懼。不仁者則不然。人好之則偪,惡之則怨,高之則驕,下之則懼。驕有欲焉,懼有惡焉,欲惡怨偪,所以生詐謀也。子將若何?若召而下之,將戚而懼;為之上者,將怒而怨。詐謀之心,無所靖矣。有一不義,猶敗國家,今壹五六,而必欲用之,不亦難乎?吾聞國家將敗,必用奸人,而嗜其疾味,其子之謂乎?”
  • 30.    《國語·楚語·葉公子高論白公勝必亂楚國》:子西笑曰:“子之尚勝也。”不從,遂使為白公。
  • 31.    《左傳·哀公十六年》:子西欲召之,葉公曰:「吾聞勝也詐而亂,無乃害乎?」子西曰:「吾聞勝也信而勇,不為不利,舍諸邊竟,使衞藩焉。」葉公曰:「周仁之謂信,率義之謂勇。吾聞勝也好復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復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子必悔之。」弗從。召之使處吳竟,為白公。
  • 32.    《左傳·哀公十六年》:請伐鄭,子西曰:“楚未節也。不然,吾不忘也。”他日,又請,許之。未起師。
  • 33.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八年,晉伐鄭,鄭告急楚,楚使子西救鄭,受賂而去。
  • 34.    《左傳·哀公十六年》:晉人伐鄭,楚救之,與之盟。勝怒,曰:“鄭人在此,仇不遠矣。”
  • 35.    《左傳·哀公十六年》:勝自厲劍,子期之子平見之,曰:“王孫何自厲也?”曰:“勝以直聞,不告女,庸為直乎?將以殺爾父。”平以告子西。子西曰:“勝如卵,餘翼而長之。楚國第,我死,令尹、司馬,非勝而誰?”勝聞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子西不悛。勝謂石乞曰:“王與二卿士,皆五百人當之,則可矣。”乞曰:“不可得也。”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當五百人矣。”乃從白公而見之,與之言,説。告之故,辭。承之以劍,不動。勝曰:“不為利諂,不為威惕,不泄人言以求媚者,去之。”
  • 36.    《左傳·哀公十六年》:吳人伐慎,白公敗之。請以戰備獻,許之。遂作亂。秋七月,殺子西、子期於朝,而劫惠王。子西以袂掩面而死。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終。”抉豫章以殺人而後死。
  • 37.    《國語·楚語·葉公子高論白公勝必亂楚國》:子高以疾閒居於蔡。及白公之亂,子西、子期死。葉公聞之,曰:“吾怨其棄吾言,而德其治楚國,楚國之能平均以復先王之業者,夫子也。以小怨置大德,吾不義也,將入殺之。”帥方城之外以入,殺白公而定王室,葬二子之族。
  • 38.    《韓非子·説林下第二十三》:孔子謂弟子曰:“孰能道子西之釣名也?“子貢曰:“賜也能。“乃導之,不復疑也。孔子曰:“寬哉,不被於利!潔哉,民性有恆!曲為曲,直為直。”孔子曰:“子西不免。”白公之難,子西死焉。故曰:“直於行者曲於欲。”
  • 39.    《新序·雜事第一》:昭奚恤發精兵三百人,陳於西門之內。為東面之壇一,為南面之壇四,為西面之壇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請就上位東面。”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葉公子高次之,司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壇,稱曰:“客欲觀楚國之寶器,楚國之所寶者賢臣也。理百姓,實倉廩,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秦圭璧,使諸侯,解忿悁之難,交兩國之歡,使無兵革之憂,太宗子敖在此。守封疆,謹境界,不侵鄰國,鄰國亦不見侵,葉公子高在此。理師旅,整兵戎,以當強敵,提枹鼓,以動百萬之師,所使皆趨湯火,蹈白刃,出萬死,不顧一生之難,司馬子反在此。若懷霸王之餘議,攝治亂之遺風,昭奚恤在此,唯大國之所觀。”秦使者懼然無以對,昭奚恤遂揖而去。秦使者反,言於秦君曰:“楚多賢臣,未可謀也。”遂不伐。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斯之謂也。
  • 40.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二·杜牧(五)·上宣州高大夫書》:楚之良臣,子囊、子西、子期,皆王子也,子庚、王孫也。其卿大夫之裔,鬥氏生令尹子文,後有鬥辛、鬥巢、鬥懷;(昭王返國皆有大功)蒍氏生,蒍賈、孫叔敖、蒍啓疆、蒍子憑、蒍掩、蒍罷;屈氏生屈蕩、屈到、屈建。六國時,有昭奚恤,公族也;屈原,諸屈後也。皆其祖先於武王、文王時,基楚國為霸者,用其子孫,其社稷垂九百餘年。
  • 41.    《説苑·正諫》:楚昭王欲之荊台遊,司馬子綦進諫曰:“荊台之遊,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獵山,下臨方淮,其樂使人遺老而忘死,人君遊者盡以亡其國,願大王勿往遊焉。”王曰:“荊台乃吾地也,有地而遊之,子何為絕我遊乎?”怒而擊之。於是令尹子西駕安車駟馬至於殿下,曰:“今日荊台之遊,不可不觀也。”王登車而拊其背曰:“荊台之遊,與子共樂之矣。”步馬十里,引轡而止曰:“臣不敢下車,願得有道,大王肯聽之乎?”王曰:“底稍之。”令尹子西曰:“臣聞之,為人臣而忠其君,爵祿不足以賞也。若司馬子綦者,忠臣也;若臣者,諛臣也。願大王殺臣之軀,罰臣之家,而祿司馬子綦。”王曰:“若我能止,聽公,子獨能禁我遊。後世遊之,無有極時,奈何乎?”令尹子西曰:“欲禁後世易耳,願大王山陵崩也,為陵於荊台。未嘗有持鐘鼓管絃之樂,而遊於父之墓上者也。”於是王還車,卒不遊於荊台,令罷先置。孔子從魯聞之,曰:“美哉!令尹子西諫之十里之前,而權之於百世之後者也。”
  • 42.    《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曰:“無有。”“王之輔相有如顏回者乎?”曰:“無有。”“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曰:“無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無有。”“且楚之祖封於周,號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業,王若用之,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千裏乎?夫文王在豐,武王在鎬,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於城父。
  • 43.    李衞軍 編著.左傳集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840
  • 44.    邵炳軍.楚公室族屬、世系暨作家羣體事略考——春秋時期楚國世族作家羣體與文學創作研究之一[J].中國文化研究,2011(04):59.DOI:10.15990/j.cnki.cn11-3306/g2.2011.04.008.
  • 45.    三家注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2-12-24]
  • 46.    左傳(春秋魯)左丘明撰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2-12-24]
  • 47.    國語卷第十八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2-12-24]
  • 48.    東周列國志(明)餘邵魚 馮夢龍(清)蔡元放等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2-12-24]
  • 49.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253-254
  • 50.    曹輝,陶亮.上蔡郭莊一號楚墓“競之朝”鼎銘文及相關問題試析[J].中原文物,2019(03):116-119+128.
  • 51.    《國語·楚語·葉公子高論白公勝必亂楚國》:“夫誰無疾眚!能者早除之。舊怨滅宗,國之疾眚也,為之關蘥蕃籬而遠備閒之,猶恐其至也,是之為日惕。若召而近之,死無日矣。人有言曰:‘狼子野心,怨賊之人也。’其又何善乎?若子不我信,盍求若敖氏與子幹、子皙之族而近之?安用勝也,其能幾何?”
  • 52.    《國語·楚語·葉公子高論白公勝必亂楚國》:“昔齊騶馬繻以胡公入於具水,邴歜、閻職戕懿公於囿竹,晉長魚矯殺三郤於榭,魯圉人犖殺子般於次,夫是誰之故也,非唯舊怨乎?是皆子之所聞也。人求多聞善敗,以監戒也。今子聞而棄之,猶蒙耳也。吾語子何益,吾知逃也已。”
  • 53.    田成方. 東周時期楚國宗族研究[D].武漢大學,2011,95-1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