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子期

(春秋時期楚國公子結)

鎖定
子期(?—前479年 [13]  ),羋姓熊氏,名結,字子期。楚國公子,一説為楚昭王之兄 [2] 一説為楚昭王之弟。 [1]  擔任楚國司馬 [21] 
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在吳破楚入郢之戰中,子期同楚昭王流亡至隨國,自請假扮昭王為昭王爭取生機。 [4]  楚昭王十一年(前505年),在楚國反攻階段多次擊敗吳軍,最終迫使吳國退兵。 [19]  楚昭王二十年至楚惠王九年(前496至480年)間,屢次帶兵作戰。 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年),楚昭王病重,欲傳位子期,他堅辭不受。 [6]  楚惠王十年(前479年),在白公勝之亂中不幸遇害。 [13] 
本    名
熊結
別    名
公子結
子期
子綦 [24] 
子期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民族族羣
出生地
郢都
逝世日期
公元前 479年
主要成就
擊敗吳軍、保衞楚國

子期人物生平

子期衞楚抗吳

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吳軍破郢。 [3]  子期隨楚昭王逃亡到隨國,吳軍窮追不捨。子期與楚王長得相像,就讓楚昭王逃走(一説把楚昭王藏起來 [27]  ),讓隨人把自己假扮的楚昭王交給吳軍。隨人對交出楚人之事占卜,結果不吉利。於是隨人與吳軍交涉,拒絕交出楚王,吳軍最終退去。楚昭王非常感激隨國,割下了子期的一片心和隨人盟誓。 [4] 
楚昭王十一年(前505年),秦國救楚,楚國得以在子西帶領下擊敗吳軍。同年秋天,子期、子蒲率軍滅亡了從吳伐楚的唐國。 [18]  九月,楚吳繼續交戰。吳軍駐紮在麇,子期想要火攻。子西説:“父老鄉親的屍骨還暴露在那裏,不能收殮又要燒掉,不行。”子期説:“國家將要滅亡了!死去的人如果有知覺,國家復興他們就可以享有以往的祭祀了,哪裏還怕燒掉屍骨?”於是楚軍火攻吳軍,又接着進攻,吳軍敗退,又在公婿之溪作戰,吳軍大敗,吳王就回國了。吳軍敗退後,楚王就回到了郢都。 [19] 
楚昭王還都後,和子西、子期一起商議,想招撫伍子胥回楚國,減輕吳國的威脅。但伍子胥沒有答應。 [25] 
楚昭王十二年(前504年),吳軍多次擊敗楚軍水師,子期所率陸軍也在繁揚戰敗。於是在子西支持下,楚王遷都於鄀地,來安定楚國。 [20] 

子期為國征戰

楚昭王二十年(前496年),子期和陳國的公孫佗一起滅亡了頓國 [5] 
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年),楚國救援陳國。期間,昭王病重,天空有紅霞像鳥一樣繞着太陽飛翔。昭王向太史詢問吉凶,太史説:“這對大王有害,但能夠舉行祭祀把災禍移到令尹子西、司馬子期身上。”子西、子期聽説後,就向神禱告,請求讓自己代替昭王。昭王説:“令尹、司馬是我的股肱之臣,把災禍移到股肱上,難道就能夠免除我的病嗎?”不同意舉行祭祀。 [26] 
楚昭王臨終前,想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兄弟,先後過問子西、子期、子閭(公子啓),三人都推辭不受。最後子閭實在推辭不了,才答應了。後來楚昭王去世,子閭和子西、子期商議,迎立昭王的兒子熊章為王,是為楚惠王 [6] 
楚惠王四年(前485年),子期率軍攻打陳國。 [7]  吳國派季札勸子期退兵,子期聽從。 [8] 
楚惠王九年(前480年),子西、子期攻打吳國,至桐汭。 [17] 

子期慘遭殺害

早先,白公勝的父親太子建被鄭人殺害。 [9]  因此,白公勝極力勸子西攻打鄭國,為父報仇。但子西考慮到楚國在吳軍破郢的浩劫後國力尚未恢復,就遲遲沒有出兵, [10]  反而還出於鄭國的地緣價值與之結盟。因此白公勝怨恨子西,也遷怒了子期。 [11] 
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白公勝親自磨劍,子期的兒子平見到,詢問原因。白公勝直言要殺死子期。但子西聽説這件事以後,沒有在意,認為自己撫養白公勝長大,白公勝不會恩將仇報。白公勝聽説子西的反應後再次發誓要殺了子西、子期。 [12] 
同年七月,白公勝與石乞等人在朝廷上殺害了子西和子期,並且劫持楚惠王。子期臨死前説:“我從前憑藉武力侍奉君主,不能有始無終。”於是掰下巨大的木頭,力戰而死。 [13]  他的遺體被丟棄在江裏。 [15]  隨後白公勝又殺害了子閭。 [14]  後因葉公平叛,白公勝兵敗自殺,楚惠王得以恢復王位。 [16] 

子期歷史評價

清華簡·良臣》:楚昭王有令尹子西,有司馬子期,有葉公子高。

子期軼事典故

子期諫遊荊台

楚昭王想到荊台去遊玩,子期勸諫他説:“在荊台遊玩,左側有洞庭湖,右側有彭蠡湖,南側可以看到獵山,台下緊挨着方淮。這種遊玩的樂趣會讓人忽視歲月逝去且忘卻死亡,遊玩的君王都葬送了自己的國家,希望大王不要去那裏遊玩。”昭王説:“荊台是我的領地,我自然可以到那裏遊玩,你憑什麼阻止我呢?”生氣地打了他一下。
子西駕車到殿下,曲意説願意陪昭王遊玩。昭王很高興。待走了十里後,子西説:“勸諫您的子期是忠臣,而陪您遊玩的我是阿諛奉承之臣。希望大王獎賞忠臣而懲罰阿諛奉承之臣。”昭王説:“就算我今天聽從了你的勸諫,這也只能阻止我一個人遊玩罷了。如果後世的人要去遊玩,怎麼辦呢?”子西説:“禁止後世人遊玩很容易。大王百年之後,將陵墓修建在荊台上,那麼子孫必然不忍心在父祖的墓地遊覽作樂。”
昭王説:“好。”於是就回來了。 [22] 

子期以妾為妻

子期想把妾立為正妻,去求問於左史倚相,説:“我有個妾謹慎老實,想給她戴上夫人的首飾,可以嗎?”倚相回答説:“以前大夫子囊不執行楚恭王遺命要用的諡號;子夕喜歡吃菱角,子木用羊祭祀而不用菱角。君子説:這違反命令卻符合道義。谷陽豎心痛子反的辛勞,獻給他酒喝,結果子反死在鄢地;芋尹申亥順從楚靈王的慾望,結果靈王死在乾溪。君子説:這是順從卻違背道理。君子行事,要符合道義,所以進退周旋,只服從道義。子木能夠違背子夕的慾望,以符合道義而不用菱角,您經營楚國的政事,卻想如同用菱角祭祀那樣違犯道義,可以嗎?”於是子期放棄了自己的想法。 [23] 

子期人際關係

父親:熊棄疾,即楚平王
兄弟:太子建楚昭王、公子申(子西)、公子啓(子閭)等 [1]  [6] 
兒子:公孫平 [12] 

子期史料索引

左傳 [28]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 [29] 
國語·卷十七·楚語上》 [30] 
參考資料
  • 1.    《史記·楚世家》:昭王病甚,乃召諸公子大夫曰:“孤不佞,再辱楚國之師,今乃得以天壽終,孤之幸也。”讓其弟公子申為王,不可。又讓次弟公子結,亦不可。乃又讓次弟公子閭,五讓,乃後許為王。
  • 2.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四·定元年,盡四年》:子期似王。正義:子期,昭王兄公子結也。
  • 3.    《左傳·定公四年》:庚辰,吳入郢,以班處宮。
  • 4.    《左傳·定公四年》:吳人從之,謂隨人曰:「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天誘其衷,致罰於楚,而君又竄之。周室何罪?君若顧報周室,施及寡人,以獎天衷,君之惠也。漢陽之田,君實有之。」楚子在公宮之北,吳人在其南。子期似王,逃王,而己為王,曰:「以我與之,王必免。」隨人卜與之,不吉。乃辭吳曰:「以隨之闢小而密邇於楚,楚實存之,世有盟誓,至於今未改。若難而棄之,何以事君?執事之患,不唯一人。若鳩楚竟,敢不聽命。」吳人乃退。鑢金初官於子期氏,實與隨人要言。王使見,辭,曰:「不敢以約為利。」王割子期之心,以與隨人盟。
  • 5.    《春秋·定公十四年》:二月辛巳,楚公子結、陳公孫佗人帥師滅頓,以頓子牂歸。
  • 6.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四·哀公六年,盡十一年》:(哀公六年)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將救陳。卜戰,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則死也!再敗楚師,不如死。棄盟逃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命公子申為王,不可;則命公子結,亦不可;則命公子啓,【申,子西;結,子期;啓,子閭:皆昭王兄。】五辭而後許。將戰,王有疾。庚寅,昭王攻大冥,卒於城父。子閭退,曰:「君王舍其子而讓,羣臣敢忘君乎?從君之命,順也。立君之子,亦順也。二順不可失也。」與子西、子期謀,潛師閉塗,逆越女之子章,立之而後還。
  • 7.    《春秋·哀公十年》:(哀公十年)冬,楚公子結帥師伐陳。吳救陳。
  • 8.    《左傳·哀公十年》:冬,楚子期伐陳。吳延州來季子救陳,謂子期曰:「二君不務德,而力爭諸侯,民何罪焉?我請退,以為子名,務德而安民。」乃還。
  • 9.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初,白公父建亡在鄭,鄭殺之,白公亡走吳,子西復召之,故以此怨鄭,欲伐之。
  • 10.    《左傳·哀公十六年》:請伐鄭,子西曰:“楚未節也。不然,吾不忘也。”他日,又請,許之。未起師………
  • 11.    《左傳·哀公十六年》:晉人伐鄭,楚救之,與之盟。勝怒,曰:“鄭人在此,仇不遠矣。”
  • 12.    《左傳·哀公十六年》:勝自厲劍,子期之子平見之,曰:“王孫何自厲也?”曰:“勝以直聞,不告女,庸為直乎?將以殺爾父。”平以告子西。子西曰:“勝如卵,餘翼而長之。楚國第,我死,令尹、司馬,非勝而誰?”勝聞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子西不悛。勝謂石乞曰:“王與二卿士【正義:二卿士,子西、子期】,皆五百人當之,則可矣。”乞曰:“不可得也。”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當五百人矣。”乃從白公而見之,與之言,説。告之故,辭。承之以劍,不動。勝曰:“不為利諂,不為威惕,不泄人言以求媚者,去之。”
  • 13.    《左傳·哀公十六年》:吳人伐慎,白公敗之。請以戰備獻,許之。遂作亂。秋七月,殺子西、子期於朝,而劫惠王。子西以袂掩面而死。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終。”抉豫章以殺人而後死。石乞曰:“焚庫弒王,不然不濟。”白公曰:“不可。弒王,不祥,焚庫,無聚,將何以守矣?”乞曰:“有楚國而治其民,以敬事神,可以得祥,且有聚矣,何患?”弗從。葉公在蔡,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子高曰:“吾聞之,以險僥倖者,其求無饜,偏重必離。”聞其殺齊管修也而後入。
  • 14.    《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欲以子閭為王,子閭不可,遂劫以兵。子閭曰:“王孫若安靖楚國,匡正王室,而後庇焉,啓之願也,敢不聽從。若將專利以傾王室,不顧楚國,有死不能。”遂殺之,而以王如高府,石乞尹門,圉公陽穴宮,負王以如昭夫人之宮。
  • 15.    《韓非子·難言第三》:司馬子期死而浮於江。
  • 16.    《左傳·哀公十六年》:葉公亦至,及北門………遇箴尹固,帥其屬,將與白公。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國矣。棄德從賊,其可保乎?”乃從葉公。使與國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
  • 17.    《左傳·哀公十五年》:夏,楚子西、子期伐吳,及桐汭。
  • 18.    《左傳·定公五年》:申包胥以秦師至,秦子蒲、子虎帥車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吳道。」使楚人先與吳人戰,而自稷會之,大敗夫概王於沂。吳人獲薳射於柏舉,其子帥奔徒以從子西,敗吳師于軍祥。秋七月,子期、子蒲滅唐。【正義:從吳伐楚故。】
  • 19.    《左傳·定公五年》:九月,夫概王歸,自立也。以與王戰而敗,奔楚,為堂溪氏。吳師敗楚師於雍澨,秦師又敗吳師。吳師居麇,子期將焚之,子西曰:「父兄親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國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舊祀,豈憚焚之?」焚之,而又戰,吳師敗。又戰於公婿之溪,吳師大敗,吳子乃歸。……楚子入於郢。
  • 20.    《左傳·定公六年》:四月己丑,吳大子終累敗楚舟師,獲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國大惕,懼亡。子期又以陵師敗於繁揚。令尹子西喜曰:“乃今可為矣。”於是乎遷郢於郤,而改紀其政,以定楚國。
  • 21.    《戰國策·韓燕宋衞中山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君饗都士》鮑注:正曰:左氏定四年昭王出走,「子期似王」注,「昭王兄,公子結也」。後為司馬。惠王時,白公殺之。説苑屢稱司馬子期。
  • 22.    《説苑·正諫》:楚昭王欲之荊台遊,司馬子綦進諫曰:“荊台之遊,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獵山,下臨方淮,其樂使人遺老而忘死,人君遊者盡以亡其國,願大王勿往遊焉。”王曰:“荊台乃吾地也,有地而遊之,子何為絕我遊乎?”怒而擊之。於是令尹子西駕安車駟馬至於殿下,曰:“今日荊台之遊,不可不觀也。”王登車而拊其背曰:“荊台之遊,與子共樂之矣。”步馬十里,引轡而止曰:“臣不敢下車,願得有道,大王肯聽之乎?”王曰:“底稍之。”令尹子西曰:“臣聞之,為人臣而忠其君,爵祿不足以賞也。若司馬子綦者,忠臣也;若臣者,諛臣也。願大王殺臣之軀,罰臣之家,而祿司馬子綦。”王曰:“若我能止,聽公,子獨能禁我遊。後世遊之,無有極時,奈何乎?”令尹子西曰:“欲禁後世易耳,願大王山陵崩也,為陵於荊台。未嘗有持鐘鼓管絃之樂,而遊於父之墓上者也。”於是王還車,卒不遊於荊台,令罷先置。孔子從魯聞之,曰:“美哉!令尹子西諫之十里之前,而權之於百世之後者也。”
  • 23.    《國語·楚語上·左史倚相儆司馬子期唯道是從》:司馬子期欲以妾為內子,訪之左史倚相,曰:“吾有妾而願,欲笄之,其可乎?”對曰:“昔先大夫子囊違王之命諡;子夕嗜芰,子木有羊饋而無麥薦。君子曰:違而道。谷陽豎愛子反之勞也,而獻飲焉,以斃於鄢;芋尹申亥從靈王之慾,以隕於乾溪。君子曰:從而逆。君子之行,欲其道也,故進退周旋,唯道是從。夫子木能違若敖之慾,以之道而去芰薦,吾子經營楚國,而欲薦芰以幹之,其可乎?”子期乃止。
  • 24.    《三家注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 其後四歲,白公勝與石乞襲殺楚令尹子西、司馬子綦(【索隱】:左傳作“子期”也)。
  • 25.    《越絕書·卷一》: 後,子昭王、臣司馬子期、令尹子西歸,相與計謀:“子胥不死,又不入荊,邦猶未得安,為之奈何?莫若求之而與之同邦乎?”昭王乃使使者報子胥於吳,曰:“昔者吾先人殺子之父,而非其罪也。寡人尚少,未有所識也。今子大夫報寡人也特甚,然寡人亦不敢怨子。今子大夫何不來歸子故墳墓丘冢為?我邦雖小,與子同有之,民雖少,與子同使之。”子胥曰:“以此為名,名即章,以此為利,利即重矣。前為父報仇,後求其利,賢者不為也。父已死,子食其祿,非父之義也。”使者遂還,乃報荊昭王曰:“子胥不入荊邦,明矣。”
  • 26.    《左傳·哀公六年》:是歲也,有云如眾赤鳥,夾日以飛,三日。楚子使問諸周大史。周大史曰:“其當王身乎。若禜之,可移於令尹、司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遂弗禜。
  • 27.    《史記·楚世家》:王從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為王,謂隨人曰:“以我予吳。”隨人卜予吳,不吉,乃謝吳王曰:“昭王亡,不在隨。”吳請入自索之,隨不聽,吳亦罷去。
  • 28.    左傳(春秋魯)左丘明撰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1-06]
  • 29.    三家注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1-06]
  • 30.    國語卷第十七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1-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