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昭奚恤

鎖定
昭奚恤,生卒年不詳。羋姓,昭氏,楚昭王之後 [19]  ,戰國楚國宣王時期大臣。封於州、江,又稱州侯、江君。 [1] 
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昭奚恤擔任楚國令尹,權傾一時。 [5]  楚宣王十七年(前353年),魏國發兵包圍邯鄲趙國向楚國求救。昭奚恤主張暫緩救趙,待魏、趙兩敗俱傷,楚國趁機攻取了魏國睢、濊之間的土地。 [8]  其後昭奚恤受到魏國忌憚,魏人江乙、山陽君、魏氏先後向楚宣王讒害昭奚恤,來離間楚國君臣,但楚宣王並未中計。 [22]  此後其事蹟未見史書記載。
本    名
昭奚恤
別    名
州侯
江君
昭子
所處時代
戰國
民族族羣
出生地
郢都(今湖北荊州紀南城
主要成就
相楚善斷
救趙伐魏

昭奚恤人物生平

昭奚恤相楚專斷

昭奚恤早年事蹟不詳。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已擔任楚國令尹,封為州而稱州侯。 [1]  昭奚恤為政時,管理訟獄,善於決斷。有人縱火焚燒了用茅草蓋的糧倉,但不知道縱火的是誰。昭奚恤命令官吏逮捕販賣茅草的人並加以審問,果然是他放的火。 [2]  還有一次,郢都有個人有訟事三年沒有判決,就託人向昭奚恤假裝請求買他的住宅,試探結果。昭奚恤説:“郢城某某人,不應當判罪,所以他的住宅您是得不到的。”受委託的人辭謝離開,臉上露出喜色,昭奚恤因此看出這個人是來試探自己的。 [3] 
魏人江乙出使楚國,稱昭奚恤為相後地位顯貴並專權獨斷。當楚宣王問左右近侍時,左右近侍卻齊聲否認,如出一口。 [4-5]  這説明昭奚恤的權勢已經可以矇蔽君主了。 [6] 

昭奚恤救趙伐魏

楚宣王十六年(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盟國衞國,因此觸怒魏國,魏、衞、宋聯軍發兵包圍邯鄲 [7] 
楚宣王十七年(前353年),趙國向齊、楚兩國求救。 [7]  此年昭奚恤已又封於江(今河南正陽)(一説此封地可能為繼承所得 [19] ,稱江君奚恤 [1] 一開始,昭奚恤勸楚宣王不要救趙,認為不如隔岸觀火,讓魏、趙兩敗俱傷。但景舍提出了反對,認為如果完全不出兵,趙國就會向魏國屈服,共同對抗楚國;因此應當出少量兵馬,使趙國堅持抵抗,待魏趙兩敗俱傷之時,楚國再趁機擊破魏國。 [8]  楚宣王和昭奚恤聽從了他的意見。於是昭奚恤對趙國使者鹿弭皮説:“魏國如果吞併了邯鄲,國勢愈強,就會威脅我們楚國的方城。我們為了避免這點,一定會盡快出兵。您挑個日子回國吧,我們的軍隊會跟隨您去救援趙國。”於是鹿弭皮回國覆命, [9]  景舍帶少量兵馬救援趙國。 [8] 
趙成侯聽信了昭奚恤救趙的承諾,堅持抵抗。 [9]  但邯鄲最終還是失守了。 [23]  聽聞這一消息,楚國終於大舉出兵 [9] 攻下了魏國睢、濊之間的土地 [8] 甚至進逼大梁 [10]  同年,齊國孫臏圍魏救趙,在桂陵之戰中大敗魏軍。 [7] 

昭奚恤屢被讒言

楚宣王十七年(前353年),趙魏邯鄲之戰後,魏人江乙來到楚國做官,繼續讒害昭奚恤。昭奚恤阻撓江乙面見楚宣王,江乙就對楚宣王説:“有一個人寵愛的狗往井裏撒尿,他的鄰居見狀想進去告訴它的主人,狗就守住大門咬他。鄰居懼怕兇惡的狗,不敢進去説話。昭奚恤在邯鄲之戰中取得了魏國很多的寶器,怕被大王知道,這才阻止當時居魏的我面見大王。” [10] 
江乙為了中傷昭奚恤,又對楚宣王説:“有的人喜歡到處説別人的好處,您聽了就説:‘這是君子。’就親近寵愛他;有人喜歡指出別人的不足,您聽了就説:‘這是小人。’就疏遠他。然而天下還有兒子殺死自己的父親,臣子殺死國君的事情,而您一直都不知道。為什麼呢?由於您喜歡聽人講優點,不喜歡聽人講缺點的緣故啊!”楚宣王聽了説:“説得好,以後兩方面的話我都要聽。” [15-16] 
儘管江乙屢次讒害昭奚恤,他卻未能讓楚宣王疏遠昭奚恤。江乙因而尋求盟友,便替魏國的山陽君向楚宣王請求封賞。楚宣王允諾,昭奚恤反對説:“山陽君對楚國沒有功勞,不應分封。”楚宣王聽從了昭奚恤的話。於是江乙得以和山陽君一起讒害昭奚恤。 [11] 
魏氏向楚宣王説昭奚恤的壞話,楚宣王轉頭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昭奚恤。昭奚恤説:“臣下早晚事奉君王聽從命令,然而一個魏國人在我們君臣之間挑撥離間,臣下很害怕。臣下不是害怕這個魏國人!那疏遠我們君臣之間的感情、而讓天下人信以為真的人,為人也太惡毒了。假如一個外國人這樣做都不困難,難道國內別有用心的人會忘記這樣做嗎?臣下得罪的日子沒有幾天了。”楚宣王安慰他説:“寡人知道這個道理,大夫還擔心什麼?” [12] 
其後昭奚恤事蹟未見史書記載。

昭奚恤主要影響

昭奚恤在楚國為相,位高祿重,掌握楚國軍政大權。 [5]  於內,他善斷訟獄,使楚國安定; [2]  於外,他主張對趙魏邯鄲之戰隔岸觀火,使楚國得以在趙魏疲敝後擊破魏國,坐收漁翁之利。 [8]  其聲望震懾諸侯,引起了魏國的忌憚。 [13] 
昭奚恤是楚國第一或第二位見載擔任令尹的昭氏大臣。 [24-25]  在他主政期間,昭氏影響力有所提升。

昭奚恤歷史評價

江乙州侯相楚,貴甚矣而主斷,左右俱曰“無有”,如出一口矣。 [4] 
韓非:臣得借則力多,力多則內外為用,內外為用則人主壅。……其患在胥僮之諫厲公,與州侯之一言而燕人浴矢也。 [6] 
劉向:若懷霸王之餘義,撮治亂之餘風,昭奚恤在此。 [17] 
孫權:楚任昭奚恤,揚威於北境。 [18] 

昭奚恤軼事典故

昭奚恤如出一口

江乙代表魏國出使到楚國,對楚宣王説:“臣下進入楚國境內,聽説楚國有這樣一種風俗,不掩蓋別人的善良,不談論別人的邪惡,真的是這樣嗎?”楚宣王説:“是這樣。”江乙説:“既然這樣,那白公勝所製造的禍亂,能不成功嗎?真是這樣,臣等的罪過就可以免除了。”楚宣王説:“為什麼呢?”江乙説:“州侯(昭奚恤)在楚國為相,尊貴至極並獨斷專行,可是您左右的人都説‘這是沒有的事’,像從一張嘴裏説出來的一樣。” [4] 

昭奚恤狐假虎威

楚宣王問羣臣,説:“我聽説北方諸侯都害怕昭奚恤,真的是這樣嗎?”羣臣沒有人回答。 [13] 
江乙回答道:“老虎尋找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説:‘你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百獸的首領,如果你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為你在前邊走,你在後邊跟着我,看看百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認為狐狸説得很對,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百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明白百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為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的國土東至西五千裏,披甲的戰士百萬,卻把百萬大軍託付給昭奚恤。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這件事的實情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百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13] 

昭奚恤江乙慮賢

昭奚恤和彭城君在楚宣王面前議論國家大事,楚宣王召來江乙問昭奚恤和彭城君的議論怎麼樣。江乙説:“兩個人的言論都很好,臣下不敢在他們議論之後再説什麼。這就叫做不使大王懷疑賢者的言論。” [14] 

昭奚恤人際關係

先祖:楚昭王 [19] 
同朝同氏大臣:司馬子音 [19] 

昭奚恤史料索引

戰國策·卷十四·楚策一》 [20] 
韓非子·內儲説下六微》 [21] 
參考資料
  • 1.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灣:台灣商務出版社,2002:309-310, 328
  • 2.    《韓非子·內儲説下六微》:昭奚恤之用荊也,有燒倉{穴卯}者而不知其人。昭奚恤令吏執販茅者而問之,果燒也。
  • 3.    《戰國策·楚策一·郢人有獄三年不決》:郢人有獄三年不決者,故令請其宅,以卜其罪。客因為之謂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之宅,臣願之。”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不當服罪,故其宅不得。”   客辭而去。昭奚恤已而悔之,因謂客曰:“奚恤得事公,公何為以故與奚恤?”客曰:“非用故也。”曰:“謂而不得,有悦色,非故如何也?”
  • 4.    《戰國策·楚策一·江乙為魏使於楚》:江乙為魏使於楚,謂楚王曰:“臣入竟,聞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誠有之乎?”王曰:“誠有之。”江乙曰:“然則白公之亂,得無遂乎?誠如是,臣等之罪免矣。”楚王曰:“何也?”江乙曰:“州侯相楚,貴甚矣而主斷,左右俱曰‘無有’,如出一口矣。”
  • 5.    《韓非子·內儲説下六微》:州侯相荊,貴而主斷。荊王疑之,因問左右,左右對曰:“無有。”如出一口也。
  • 6.    《韓非子·內儲説下六微》:△經一權借   權勢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為百。故臣得借則力多,力多則內外為用,內外為用則人主壅。其説在老聃之言失魚也。是以人主久語而左右鬻懷刷,其患在胥僮之諫厲公,與州侯之一言而燕人浴矢也。
  • 7.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41-343
  • 8.    《戰國策·楚策一·邯鄲之難》:邯鄲之難,昭奚恤謂楚王曰:“王不如無救趙,而以強魏。魏強,其割趙必深矣。趙不能聽,則必堅守,是兩弊也。”   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趙也,恐楚之攻其後。今不救趙,趙有亡形,而魏無楚憂。是楚、魏共趙也,害必深矣,何以兩弊也?且魏令兵以深割趙,趙見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與魏合而以謀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為趙援。趙恃楚勁,必與魏戰。魏怒於趙之勁,而見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釋趙。趙、魏相弊,而齊、秦應楚,則魏可破也。”   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趙。邯鄲拔,楚取睢、濊之間。
  • 9.    《戰國縱橫家書·第二十七章》:□□□□邯鄲□□□□□□□□未將令也(“令”通“命”),工君奚恤曰(“工”通“江”):“子之來也,其將請師耶?彼將□□□重此□,如北兼邯鄲,南必□□□□□□□□城必危,楚國必弱,然則吾將悉興兵以救邯鄲,吾非敢以為邯鄲賜也,吾將以救吾□□。”鹿弭皮曰:“主君若有賜,興□兵以救敝邑,則使臣亦(“亦”原誤作“赤”)敢請其日以復於□君乎?”工君奚恤曰:“大(“大”通“太”)緩救邯鄲,邯鄲□□□鄲。進兵於楚,非國之利也。子擇其日歸而已矣,師今從子之後。”鹿弭皮歸,復令於邯鄲君(“令”通“命”),曰:“□□□□□和於魏,楚兵不足恃也。”(“恃”原作“侍”)邯鄲君曰:“子使,未將令也,人許子兵甚俞(“俞”通“愉”),何為而不足恃也。”鹿弭皮曰:“臣之不足恃者以其俞也(“不足”兩字原缺)。彼其應臣甚辨,大似有理。彼非卒(“卒”通“猝”)然之應也。彼笥齊□□□□□守其□□□利矣。□□□兵之日不肯告臣。□然進其左耳而後其右耳,合乎其所後者,必其心與□□□□□俞許我兵,我必列地以和於魏(“列”通“裂”)。魏必不敝,得地於趙,非楚之利也。故俞許我兵者,所勁吾國,吾國勁而魏氏敝,楚人然後舉兵兼承吾國之敝。主君何為亡邯鄲以敝魏氏,而兼為楚人禽哉,故蔞和為可矣(“蔞”通“數”)。”邯鄲君搖於楚人之許己兵而不肯和。三年,邯鄲僂,楚人然後舉兵,兼為正乎兩國。若由是觀之,楚國之口雖□□,其實未也。故□□應。且曾聞其音以知其心。夫□然見於左耳,鹿弭皮已計之矣。
  • 10.    《戰國策·楚策一·江乙惡昭奚恤》:江乙惡昭奚恤,謂楚王曰:“人有以其狗為有執而愛之。其狗嘗溺井,其鄰人見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惡之,當門而噬之。鄰人憚之,遂不得入言。邯鄲之難,楚進兵大梁,取矣。昭奚恤取魏之寶器,以居魏知之,故昭奚恤常惡臣之見王。 ” 楊寬案:“大梁,取矣”,取,姚注:“曾作拔”。此時大梁未拔,“取”或“拔”字有誤。
  • 11.    《戰國策·楚策一·江尹欲惡昭奚恤於楚王》:江尹欲惡昭奚恤於楚王,而力不能,故為梁山陽君請封於楚。楚王曰:“諾。”昭奚恤曰:“山陽君無功於楚國,不當封。”江尹因得山陽君與之共惡昭奚恤。楊寬案:鮑彪注“江尹,江乙也”。於鬯注云:“尹一雙聲,並得通用。”
  • 12.    《戰國策·楚策一·魏氏惡昭奚恤於楚王》:魏氏惡昭奚恤於楚王,楚王告昭子。昭子曰:“臣朝夕以事聽命,而魏入吾君臣之間,臣大懼。臣非畏魏也!夫泄吾君臣之交而天下信之,是其為人也近苦矣!夫苟不難為之外,豈忘為之內乎?臣之得罪無日矣。”王曰:“寡人知之,大夫何由?”
  • 13.    《戰國策·楚策一·荊宣王問羣臣》:荊宣王問羣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羣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 14.    《戰國策·楚策一·昭奚恤與彭城君議於王前》:昭奚恤與彭城君議於王前,王召江乙而問焉,江乙曰:“二人之言皆善也,臣不敢言其後。此謂慮賢也。”
  • 15.    《資治通鑑·周紀·周紀二》:顯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三五三年)江乙言於楚王曰:“人有愛其狗者,狗嘗溺井,其鄰人見,欲入言之,狗當門而噬之。今昭奚恤常惡臣之見,亦猶是也。且人有好揚人之善者,王曰:‘此君子也,’近之;好揚人之惡者,王曰:‘此小人也,’遠之。然則且有子弒其父、臣弒其主者,而王終己不知也。何者?以王好聞人之美而惡聞人之惡也。”王曰:“善!寡人願兩聞之。”
  • 16.    《戰國策·楚策一·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謂楚王曰:“下比周,則上危;下分爭,則上安。王亦知之乎?願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揚人之善者,於王何如?”王曰:“此君子也,近之。”江乙曰:“有人好揚人之惡者,於王何如?”王曰:“此小人也,遠之。”江乙曰:“然則且有子殺其父,臣弒其主者。而王終已不知者,何也?以王好聞人之美而惡聞人之惡也。”王曰:“善。寡人願兩聞之。”
  • 17.    《新序·雜事第一》(此寓言所涉人物時代不一,為劉向杜撰):昭奚恤發精兵三百人,陳於西門之內。為東面之壇一,為南面之壇四,為西面之壇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請就上位東面。”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葉公子高次之,司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壇,稱曰:“客欲觀楚國之寶器,楚國之所寶者賢臣也。理百姓,實倉廩,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秦圭璧,使諸侯,解忿悁之難,交兩國之歡,使無兵革之憂,太宗子敖在此。守封疆,謹境界,不侵鄰國,鄰國亦不見侵,葉公子高在此。理師旅,整兵戎,以當強敵,提枹鼓,以動百萬之師,所使皆趨湯火,蹈白刃,出萬死,不顧一生之難,司馬子反在此。若懷霸王之餘議,攝治亂之遺風,昭奚恤在此,唯大國之所觀。”秦使者懼然無以對,昭奚恤遂揖而去。秦使者反,言於秦君曰:“楚多賢臣,未可謀也。”遂不伐。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斯之謂也。
  • 18.    《三國志·吳書·宗室傳》:權聞之,以書讓皎曰:“自吾與北方為敵,中間十年,初時相持年小,今者且三十矣。孔子言'三十而立',非但謂五經也。授卿以精兵,委卿以大任,都護諸將於千里之外,欲使如楚任昭奚恤,揚威於北境,非徒相使逞私志而已。”
  • 19.    田成方. 東周時期楚國宗族研究[D].武漢大學,2011: 112-116.
  • 20.    戰國策卷十四  楚一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1-03]
  • 21.    內儲説下第三十一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1-03]
  • 22.    宋健.江乙仕楚年代及歷史意義[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9(03):199-201.
  • 23.    《史記·魏世家》:[魏惠王]十八年(當作十七年)拔邯鄲,趙請救於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六國表》雲:“邯鄲降,齊敗我桂陵。”《趙世家》亦云:“成侯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鄲,齊亦敗魏於桂陵。”)
  • 24.    蘇建洲.也論清華簡《系年》“莫囂昜為”[J].中原文化研究,2014,2(05):115-121.DOI:10.16600/j.cnki.41-1426/c.2014.05.020.
  • 25.    李守奎.清華簡《系年》“莫囂為”考論[J].中原文化研究,2014,2(02):50-54.DOI:10.16600/j.cnki.41-1426/c.2014.02.0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