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桂陵之戰

(戰國時期戰役)

鎖定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鋭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説山東菏澤,一説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名    稱
桂陵之戰
發生時間
公元前 354年 至 353年
地    點
桂陵、襄陵、邯鄲
參戰方
齊國、趙國;魏國
結    果
齊軍勝利
參戰方兵力
齊軍80000;魏軍80000
主要指揮官
田忌
孫臏
龐涓

桂陵之戰歷史背景

魏國在戰國初期因魏文侯的改革而變得強大起來,因而引起了其他諸侯的戒備。公元前356年,趙成侯在平陸(今山東汶上)和齊威王、宋桓侯相會以示好,並與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南陽北50裏)會盟。由此,魏國開始有被諸國聯合進攻的可能,因此魏國欲找機會突破,以解除這個危機。

桂陵之戰戰役起因

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衞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長垣), [1]  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2] 
公元前353年(周顯王十六年),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議,鄒忌反對救援,而段幹朋則建議齊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縣)來疲勞魏軍,然後趁魏軍攻破邯鄲後救援趙國,這樣既救援了趙國,又同時削弱了魏、趙兩國。

桂陵之戰戰役經過

桂陵之戰孫臏謀劃

齊威王採納段幹朋的建議,兵分兩路,一路齊軍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 [3-4] 
齊軍兵分兩路,一路與宋國景敵、衞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 [5]  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齊威王打算讓孫臏擔任主將,但孫臏以遭受過酷刑、身體有殘疾為由拒絕。齊威王於是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讓坐在帶着蓬帳的車子中出謀劃策。 [6] 

桂陵之戰圍魏救趙

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
此時魏軍主力已攻破趙國首都邯鄲, [7]  龐涓率軍八萬到達茬丘,隨後進攻衞國,齊國方面田忌、孫臏率軍八萬到達齊、魏兩國邊境地區。田忌想要直接與魏軍主力交戰,但被孫臏阻止。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打趙國,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國內防務空虛,應當採用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戰術,直搗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魏國撤軍,魏國一撤軍,趙國自然得救。孫臏於是建議田忌南下佯攻魏國的平陵(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東北),因為平陵城池雖小,但管轄的地區很大,人口眾多,兵力很強,是東陽地區(指魏國首都大梁以東的地區)的戰略要地,很難被攻克;而且平陵南面是宋國,北面是衞國,進軍途中要經過市丘,容易被切斷糧道,佯攻此地能很好的迷惑魏軍,造成龐涓產生齊軍主將指揮無能的錯覺。

桂陵之戰大獲全勝

田忌採納孫臏的計謀,拔營向平陵進軍。接近平陵時,孫臏向田忌建議由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高唐(今山東省高唐縣)兩城的都大夫率軍直接向平陵發動攻擊,吸引魏軍主力,果然攻打平陵的兩路齊軍大敗。孫臏讓田忌一面派出輕裝戰車,直搗魏國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龐涓迫使其率軍回援;一面讓田忌派出少數部隊佯裝與龐涓的部隊交戰,故作示弱使其輕敵。田忌按孫臏的要求一一照辦,龐涓果然丟掉輜重,以輕裝急行軍晝夜兼程回救大梁。孫臏帶領主力部隊在桂陵(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設伏,一舉擒獲龐涓。 [8-9] 

桂陵之戰戰役結果

桂陵之戰並沒有擊潰魏軍主力,齊國也沒有正式進攻魏國首都大梁,趙國首都邯鄲仍為魏國所佔領。 [10] 
公元前352年(周顯王十七年),魏惠王調用韓國的軍隊擊敗包圍襄陵的齊、宋、衞聯軍,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舍出面調停,各國休戰。 [11] 
公元前351年(周顯王十八年),魏惠王與趙成侯漳河邊結盟,撤出趙國首都邯鄲。大約在此時齊國將龐涓釋放,使其回魏國再度為將。 [12] 

桂陵之戰戰役評價

魏國的失敗,就是齊國戰略方針的正確和孫臏作戰指揮的高時。在戰略上,抓住有利時機:在作戰指揮方面,能正確分析敵強我弱的局面,選擇適宜的作戰方法,進攻敵人的要害又是空虛的大梁,然後以逸待勞,乘機打了一個漂亮的襲擊戰。另外田忌虛心聽取意見。從善如流,也是戰勝的前提。至於魏軍最後的失敗,也在於戰略上未能掌握動向。
魏軍失敗的原因
1、統軍主將對未來的危機預料不足,在遇到敵軍攻伐非主城時沒有判斷出敵軍的下一步行動,國內兵力空虛。
2、料敵不明,沒有探察清楚就貿然追擊,孤軍深入。
齊軍勝利原因
1、孫臏冷靜分析出了當時戰場的形勢,直接出兵攻打魏軍並不能造成魏國較大的損失。而圍魏救趙則可以一箭雙鵰。
2、拋卻小利,誘敵深入。 [13] 

桂陵之戰戰役影響

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將領們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將領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13] 

桂陵之戰後世紀念

桂陵之戰遺址坐落在山東菏澤市曹州牡丹園的東區,有桂陵紀念碑亭,有千年桂陵古井,園多年從事牡丹新品種選育工作,曾育出‘粉中冠'、‘冠世墨玉'、‘紫瑤台'、趙粉、等著名品種。
參考資料
  • 1.    《古本竹書紀年·魏紀》: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衞 ,取漆富丘,城之。
  • 2.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成侯)二十一年,魏圍我邯鄲。
  • 3.    《戰國策·卷八·齊策一·邯鄲之難》: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段幹綸(《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作段幹朋)曰:“弗救,則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鄲,其於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於邯鄲之郊。”段幹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
  • 4.    《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鄒忌與田忌不和,於是採納公孫閲的建議讓齊威王派田忌南攻襄陵,但《古本竹書紀年·魏紀》未記載圍攻襄陵的齊軍主將為何人。《古本竹書紀年·魏紀》又記載在桂陵之戰之後,魏惠王調用韓國軍隊擊敗圍攻襄陵的齊軍,可知圍攻襄陵的齊軍主將並非田忌,《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的記載有誤。
  • 5.    《古本竹書紀年·魏紀》: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㪨、衞公孫倉會齊師,圍我襄陵。
  • 6.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
  • 7.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魏惠王十八年(應為十七年),邯鄲降。齊敗我桂陵。
  • 8.    《孫臏兵法·擒龐涓》:昔者,梁君將攻邯鄲,使將軍龐涓,帶甲八萬至於茬丘。齊君聞之,使將軍忌子,帶甲八萬至…竟(境)。龐子攻衞□□□(《孫臏兵法》出土時竹簡殘缺不全,全書由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整編,缺字處由□代替,補字處由[ ]加缺字補充。)。 將軍忌[子]…衞□□,救與…曰:“若不救衞,將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縣大,人眾甲兵盛,東陽戰邑,難攻也。吾將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衞,當途有市丘,是吾糧途絕也,吾將示之不知事。”於是徙舍而走平陵。…陵,忌子召孫子而問曰:“事將何為?” 孫子曰:“都大夫孰為不識事?” 曰:“齊城、高唐。”孫子曰:“請取所…二大夫□以□□□臧□□都橫卷四達環塗□橫卷所□陣也。環塗(途)彼甲之所處也。吾未甲勁,本甲不斷。環塗擊柀其後,二大夫可殺也。”於是段(通“斷”)齊城、高唐為兩,直將蟻附平陵。挾笹環塗夾擊其後,齊城、高唐當術而大敗。將軍忌子召孫子問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術而厥(通“蹶”)。事將何為?” 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梁郊,以怒其氣。分卒而從之,示之寡。”於是為之。龐子果棄其輜重,兼趣舍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擒龐涓。
  • 9.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鋭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
  • 10.    楊寬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 .
  • 11.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成侯)二十四年,魏歸我邯鄲,與魏盟漳水上。
  • 12.    以上內容《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也有記載,但參與討論的人物有所不同。《戰國策》記載為田侯,《史記》記載為齊宣王;提出及早救韓者《戰國策》記載為張丏,《史記》記載為田忌;提出推遲救韓者《戰國策》記載為田忌,《史記》記載為孫臏;《史記》還另外記載鄒忌反對救韓。楊寬認為《戰國策》的記載為原始資料,《史記》為推崇孫臏,故意將田忌的計謀描寫成孫臏的計謀,所以出現以上的偏差,見楊所著《戰國史料編年輯證》第369頁。
  • 13.    中國古代著名戰例——桂陵-馬陵之戰  .CCTV網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