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嶺村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下轄村)

鎖定
大嶺村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 [15]  ,村域面積3.5736平方千米。 [1]  [21] 
2021年,司法部、民政部,命名大嶺村為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 [12] 
中文名
大嶺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
面    積
3.57 km²
著名景點
大嶺墟場(文塔街)
村落屬性
行政村
形成年代
元代以前
主要產業
農耕種植業、魚塘養殖業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2]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 文化部 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大嶺村村落歷史

大嶺村建村歷史

南宋紹興元年(1131)建村,因位於番禺9菩山腳,故稱菩山村。明嘉靖年間(1522—1566),因該村依大嶺山而建,更名為大嶺村。該村古建築羣約 9000 平方米,以一條古街為主軸,旁生里巷,形成魚骨狀的街巷格局,機理清晰。村中的文塔、祠堂、庭院、蠔殼屋等不同建築形制的古民居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歷史建築的典型代表。遺存古蹟有:建於南宋的陳氏大宗祠柳源堂;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的顯宗祠,又名凝德堂,是陳氏九世祖祠於清乾隆辛酉年(1741)重修,匾額是明萬曆甲辰年(1604)進士、巡按御史王命璇題書,門口匾額為廣州將軍、兩廣總督耆英題書;建於清康熙年間的龍津橋,橋邊的大魁閣塔始建於清光緒甲申(1884),底層門額“作鎮菩心”為清咸豐九年已未科探花、禮部左侍郎李文田所題,二層南面窗額“司命司忠”為清道光三十年庚午科榜眼、翰林院編修、大嶺村人許其光題書;位於村北口的“貞壽之門”石牌坊,為表彰陳華達之妻蔡氏、妾冼氏守節教子有方且壽享百齡而立,據楹聯記述,此四個字乃光緒皇帝所賜御筆題書。村內留存文物保護單位共有 23 處,其中大魁閣塔、龍津橋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廣州首個),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廣州首個) [21] 
大嶺村地處偏遠,歷史記載很少,祠堂中保存的族譜是考證大嶺村形成歷史的重要民間材料。其建村歷史有兩種説法:
據陳氏族譜記載,大嶺村陳氏祖先保昌公原籍江西泰和縣流溪鄉古井巷。於北宋仁宗癸亥年(1023年)奉詔至廣東南雄縣教諭,後晉知縣。至三世遺慶公,因天災人禍,於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自南雄珠璣巷遷至菩山村開村繁衍。
另據許氏族譜記載,大嶺村開村主要是原籍浙江紹興府許氏,許氏有女在廣東始興郡,後冊封皇后,一次皇后回鄉探親,太監誣陷其兄造反,故被迫於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從廣東南雄珠璣巷逃至菩山開村。 [3] 

大嶺村歷史沿革

大嶺村始建於宋代,因人口遷入而形成。
清光緒光緒二十三年間(1897年),赤松仙師(黃大仙)和列聖羣真通過“扶鸞”的方式賜大嶺村為“菩山”,所以又稱作“菩山村”。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番禺縣禺南東區。
1950年5月,屬番禺縣二區崗尾鄉。
1953年,屬番禺縣三區(1955年秋改稱“石樓區”)嶽溪鄉。
1957年4月,屬番禺縣明經鄉。
1958年1月,屬番禺縣石樓鄉。
1958年9月,屬番禺人民公社石樓團;同年12月,屬番順縣石樓基層公社。
1959年6月,屬番禺縣石樓公社。
1984年,屬番禺縣(市、區)石樓區。
1987年,屬石樓鎮(鄉/街道)大嶺行政村(社區)。 [3] 
2022年5月27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廣州市番禺區大嶺村保護規劃(2021~2035)》在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上進行徵求意見公示。 [14] 

大嶺村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大嶺村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西北部,東臨蓮花山,南臨市蓮路,西接嶽溪村 [4]  村域面積3.5736平方公里。 [1] 
  • 地形地貌
大嶺山是面積最大的丘陵,三峯豎立,成筆架山勢。 [5] 
  • 水文
大嶺村村域水系主要包括大嶺湧、礪江湧、池塘,基本保持原有的水系格局。 [5] 

大嶺村村落格局

大嶺村選址理念

大嶺村北靠菩山,西、南依大嶺湧、礪江湧展開,北部為廣闊田野,自然環境要素與人工要素形成良好契合,從中國傳統傳統村落選址佈局原則看,自然環境要素組合形成村落建設的理想的風水環境背景。
上村東南方向原有砂石山,現已毀壞。村落西部的農田河道,原為大湖。“湖水汪洋,萬頃平鏡,濱之均吉”,符合聚落風水理論。這種依山而建,綠水環繞的居住環境,通過自然環境形成半封閉空間,符合中國"山水為血脈"的傳統風水觀念,從自然環境角度來看,山脈環繞,地勢如盆地,再配合水系、陽光,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小氣候。因此,這種依山傍水的整體格局,更是一種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與自然緊密結合的體現。
按傳統風水格局説法,其錯落選址的主要的自然環境要素可歸納為:
靠山(菩山)——上有茂密風水林,雖“來龍”不夠深遠,但左行隱約蜿蜓至蓮花山。山峯不連續處,採用茂密樹林填補。
水口(大嶺湧與礪江湧交匯處)——在西南,建有寶塔亦為水口塔,種有大樹,有效的彌補了村落西南無護山的虛空,加強了水口狹窄處把關樞紐作用。此塔亦屬文塔,又稱“文昌閣”、“大魁閣塔”。
朝山(村域西側山體)——隔大嶺湧及魚塘羣南望筆架形山是為朝山。朝山成為出村道路的對景。
大嶺湧(玉帶河)——符合“河流、溪水似金帶環繞”的風水觀。 [5] 
大嶺村 大嶺村

大嶺村空間佈局

“蠣江湧頭,半月古村”是大嶺村村落整體格局特色。大嶺村整體傍水而建,村落民居有序地排列在菩山腳下與大嶺湧之間,基本呈南北向半月形佈局,形似鰲魚,繞流村間的玉帶河如玉帶纏腰。
大嶺村有6條古街道和45條古巷裏,村落以一條古街為主軸,旁生里巷,處處與村落水系相通,與自然環境密切相合,次一級巷道都與以上幾條主要街道垂直而設,形成“魚骨狀”的“大街——小巷”兩級交通街巷格局,構成“龍骨狀”的街巷格局。
大嶺村的古街道有安和大街、西榮大街、昇平大街、中興大街、文明大街、柳源大道等。與大街相正交的是眾多的里巷。一般情況下,街道兩端都是直通的,則為巷;巷頭通大街,巷尾不通,類似北方“死衚衕”,則成為“裏”。大嶺村的里巷名稱很有可讀性,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里巷文化。大嶺村現保存較完好的嶺南風格建築羣約9000平方米。
大嶺墟場(文塔街)也是大嶺村重要的組成部分,反映了古樹落原始商業設施的演變與發展。
民國元年(1912年)至抗日戰爭期間,大嶺村共有商業店鋪30多間。如菩山第一茶樓、什貨鋪、大石鋪、豆腐鋪、豬肉鋪、酒米店、理髮店、橋房、絨線鋪、藥鋪、香鋪、芽菜鋪、竹器、煙館、排九等等。大嶺墟場聚集了很多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小商鋪和市場,民居建築排列緊密,大街小巷縱橫分佈。與龍津橋、大魁閣塔、大榕樹、埠頭等構成一種全方位的嶺南水鄉景象。 [5] 
大嶺村 大嶺村

大嶺村建村智慧

龍津橋橋墩兩側的分水脊:位於村西顯宗祠門前玉帶河上的龍津橋,是番禺最古老的石拱橋。建於康熙年間,是由紅色砂礫岩建成的一墩兩孔拱橋。橋墩兩側有較罕見的分水脊,既防止船隻衝撞,又可減少水對橋體的衝擊。
龍津橋 龍津橋
蠔殼牆:珠江三角洲出海口周邊的漁村和農村,過去養蠔成風,蠔殼資源豐富。蠔殼既可以燒製亮灰做成砌磚瓦的粘結材料,又可以做砌牆的砌體材料,是古代生態建築的見證。大嶺村仍保留着大量的蠔殼牆。 [5] 
蠔殼牆 蠔殼牆

大嶺村經濟社會

大嶺村人口

大嶺村是一個漢族聚居村落。 [1]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大嶺村有户籍人口2468人,常住人口4150人。 [1] 

大嶺村經濟

大嶺村主要產業為農耕種植業、魚塘養殖業。 [1]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大嶺村集體年收入56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2976元。 [1] 

大嶺村主要景點

名稱
簡介
圖片
兩塘公祠
兩塘公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中約街。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是大嶺村陳氏八世祖祠。先祖陳兩塘,字景新,故名兩塘公祠。2010年11月,公佈為番禺區文物保護單位。該祠保存較完整,木雕、磚雕和石雕精美,建築氣勢磅礴,是番禺區內現存保存較好,規模較大,歷史與建築藝術價值較高的幾座祠堂之一,對研究番禺祠堂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實物。 [4] 
顯宗祠
陳氏顯宗祠又叫“皡夫祖”,俗稱“橋頭祠”,堂號“凝德堂”,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安和街西側,龍津橋東堍路北。前臨玉帶河,並有一開闊地,坐東向西。在開闊地左右兩側有五對旗杆夾石,後來建造曬穀場而全部拆除,夾石用作水利工程之用。該祠堂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5),清朝乾隆辛酉年(1741年)重修,是村中保留最完好的古建築。 [4] 
大嶺陳氏大宗祠
大嶺陳氏大宗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山祠塘街。祠堂始建於宋朝,2000年重建,佔地300多平方,門前廣場1250平方。該祠是為大嶺村陳氏開基祖遺慶公而建,在該村有着最為重要的歷史及社會地位,陳遺慶高祖陳彥約曾在北宋吋期任南雄州教諭、保昌縣尉,祖籍江西省泰和縣柳溪鄉古井巷,為廣州風翔陳氏入粵始祖。重修後基本保持原貌,對研究番禺祠堂文化和大嶺村歷史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4] 
永思堂
永思堂(現名朝議第),俗稱"花園",位於大嶺村西約菩玉路38號。據族人介紹,並從建築風格上判斷,該堂始建於清代,20世紀90年代重修。該堂是陳柳源堂二十三世孫陳仲良的宅院。陳仲良,字希亮,號羅山,於嘉慶十三年(1808)考取舉人,任南陽知府(從四品)。堂內有“愛蓮軒”、魚池、小屋和小橋等,園林建築設計精緻美觀,處處成景,對研究番禺古民居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此園現由二十七傳孫強曾和二十八傳孫國柱管理。 [4] 
朝列大夫陳公祠
朝列大夫陳公祠又名及齋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中興街仁厚一巷。始建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年)。陳及齋曾任明朝大夫,故稱大夫祖。土改時部份分給個別村民,後來改建民居,現只剩後座,損毀嚴重。祠堂雖保存不完整,仍有一定研究價值。 [4] 
善元莊公祠
善元莊公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龍漖自然村莊祠街5號。該祠建於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該祠為奉祀龍漖荘族三世祖荘善元之祖祠,堂名為“錦繡堂”。該祠坐西北向東南,門前原有一廣場,現部分保留原貌。廣場兩旁原來有旗杆夾石各兩座,旗杆夾石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拆除,用來搞水利建設,現已不存。該祠堂保存完整,裝飾傳統,對研究番禺古祠堂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4] 
西園家塾(西炮樓)
西園家塾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龍漖自然村莊祠街。該家塾始建於中華民國時期。“西園家塾”是龍達華的私宅,上下兩層結構,上半部屬炮樓形式,可以抵抗土匪的侵擾,下半部呈民居狀,可住人。現仍保存灰雕字樣。炮樓呈正方形,樓高共五層(含天面層),是膛內折上式,有鐵門防衞。炮樓下面兩層四周與家宅緊密相連,用白石、青磚、鋼筋水泥灌注建成。距“西園家塾”以東不足五百米的地方是東炮樓,位於龍漖自然村龍漖通津街。有五六層樓高,為砂石鋼筋結構,牆體十分堅硬,有射擊孔和眺望哨。2011年1月,公佈為番禺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該家塾對研究番禺教育提供一定幫助。 [4] 
三遝廟
三遝廟座落"貞壽之門"西面山腳,在20世紀50年代拆去作其它用途使用。1992年鄉親們捐資重建。重修三遝廟碑記曰:“三遝廟為表彰姑婆貞節,勿忘其恩典,流芳百世而建,並供奉洪聖、觀音、文奎、菩薩,供村民參拜,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年代久遠失修而殘破不堪。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拆去,時至今日,旅港同胞倡議重建,以悼念深恩,以慰之念也。”三遝廟本為紀念大嶺陳氏四世娃姐撫孤延續氏族香火而建,與此同時,還供奉主海洋和主文財的諸神,反映了嶺南地域文化特色。 [4] 

大嶺村歷史文化

大嶺村傳統民俗

  • 端午節大嶺景划龍舟活動
活動當天,大嶺村每個龍船會均會將龍舟彙集在玉帶河一帶游龍,其它村龍舟均會到大嶺村各祠堂去探酒,表示祝賀。龍舟,本地稱“橈”,方言指槳,代表龍舟。按番禺地區風俗,周圍各村自發組織賽龍舟活動,時間約一個星期,每天由各村輪流作東,請周邊各村到大嶺村賽龍舟、吃“龍船飯”。大嶺村主辦之日,附近各村龍船雲集大嶺“探酒”,並在河埠頭競渡,起點接龍橋,村民扶老攜幼沿岸觀看。賽後,村民及各龍舟健兒聚集在祠堂吃大鑊飯,也即“龍船飯”,吃飯的人不論是否來自大嶺村,來者不拒,去到坐下就可入席。
2009年石樓鎮被命名為“中國龍舟文化之鄉”,大嶺村不但與龍舟文化分不開,而且是龍舟之鄉的核心力量,在市、區、鎮各級龍舟競賽中獲得榮譽。大嶺村龍船分為白橈、黑橈和紅橈,各具特色,實屬罕見,其中白橈和黑橈尤為著名。 [6] 
划龍舟 划龍舟
  • 清明節祭祖活動
清明節或死者祭祀日,族人上菩山,聚集到太公墓地,組織大規模祭祀活動,進行“太公分豬肉”等傳統儀式。清明時節大嶺村會邀請年滿60歲的男性老人聚餐,從2011年開始,村裏決定,村裏年滿60歲的老人,無論男女都可享受此待遇。大嶺村傳承歷史民俗,每逢農曆二月十三日,村民仍採取串村的形式,到三遝廟拜“洪聖公”,精心準備燒豬、時鮮水果等豐盛的祭品,燒香祈福,祈求出航“一帆風順”,辦事宏大紅火,平安歸來。還會舉辦放炮、宴席等活動。 [6] 
  • 洪聖王誕
洪聖王誕,洪聖王其實是南海神的別稱,又被稱為小波羅誕 [16]  。宋仁宗在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給南海神加“洪聖”封號,廣東民間從此以“洪聖王”作為“南海神”的另一稱謂。民間亦形成了各種各樣、形式莊嚴的祭祀活動和大量的南海神“離宮”洪聖王廟。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就有二百多個“洪聖王廟”,實際就是南海神廟。番禺十八鄉範圍涉及今番禺區石樓鎮、石碁鎮和化龍鎮,建立了岡尾洪聖廟,供奉洪聖王,在南海神誕期的農曆二月十三日舉行“洪聖王出會”。意在通過遊神賽會使十八鄉得到洪聖王的庇佑。 [17-18] 
  • 大嶺婚俗
清末民初,番禺人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娶,規範的婚姻要送三書(禮書、聘書、迎書)、經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過程繁瑣。婚禮程序分別是迎親、拜堂、宴客、“趕豬郎”、“玩新娘”。 [6] 

大嶺村歷史人物

大嶺村歷史上總共考中過1個探花(清代)、34個進士以及53個舉人,走出的九品以上官員有100多人。 [19] 
名字
簡介
陳遺慶
陳遺慶,生卒年月不詳,大嶺村陳氏開村始祖,大嶺村陳氏始祖遺慶公其父陳世華是陳氏保昌君彥約公第三子。 [3] 
陳昊元
陳昊元,字乾善,生卒年月不詳,明弘治五年(1492年)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曾任廣西睦川縣教諭,浙江青田縣知縣等職。 [3] 
陳昊賢
陳昊賢,字乾及,生卒年月不詳,明弘治二年(1489年)舉人,曾任臨江府通判、福建樟州府同知,歷任朝列大夫,所至有政績。 [3] 
陳其具
陳其具,字才南,生卒年月不詳,陳昊賢之子,明嘉靖四年(1525年)鄉試第十一名舉人,授武寧縣教諭,繼升昌化縣知縣,未上任而父死,奔喪回籍。服滿後任鍾祥縣知縣,又因母喪去職。後任福建連城縣知縣。任內酌田糧、均徭役、雪冤獄、化爭訟,政績顯著。 [3] 
陳際泰
陳際泰,生卒年月不詳,明崇禎元年(1628年)舉人,崇禎十三年進士,授平樂知縣,擢臨江知府,歷任湖廣佈政司參議兼僉事。清順治三年十月十四日(1646年11月20日),蘇觀生擁立唐王朱聿鍔監國於廣州,任際泰為監軍道督師,與永曆總督林佳鼎戰於三水。同年十二月,清兵攻入廣州,際泰死於家中。 [3] 
陳東海
陳東海,字湃儀,生卒年月不詳,歷任朝成縣丞、東平州判等職, [3] 
荘有恭
荘有恭,(公元1713~1767年),字容可,號淳夫、滋圃。乾隆四年(1739年)狀元。 [3] 
陳廷選
陳廷選,字允充,生卒年月不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舉人。 [3] 
陳仲良
陳仲良,字希亮,生卒年月不詳,嘉慶十三年(1808年)舉人,南陽知府(從四品)。 [3] 
陳泰裕
陳泰裕,字亨之,號小羅,生卒年月不詳,歷任廣西龍州同知、凌雲縣知縣等職,幼隨父仲良寓居四川。 [3] 
陳泰遂
陳泰遂,字履之,生卒年月不詳,陳仲良之子,咸豐十一年(1861年)中舉人,咸豐十一年(1861年)中舉人,未放榜而母卒,哀毀過度,勉赴禮部應試,不售,後不復仕。 [3] 
陳泰初
陳泰初,字健之,生卒年月不詳,陳仲良長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舉人,二十五年進士,翰林院編修,例選廣西平樂府知府。 [3] 
陳維嶽
1830~1883年,清光緒三年(1877)進士,官至工部主事,清光緒三年(1877)進士,官至工部主事,後主講於潮州金山書院,著有《評註湖海樓駢體文》、《評註梅村詩集》、《讀書扎記》等。 [3] 

大嶺村物產美食

大嶺村物產

風味特產
風味特產(2張)
大嶺村特色農產品有鳳眼果霸王花番石榴;傳統手工生產有稻作、養鴨、養魚、刺繡等。大嶺村生產一種土製大餅,專門作為節慶食品,內摻土特食料,便於攜帶。由於地處鹹淡水交界水域,出產的水產味道鮮美,有河蜆蟛蜞鯽魚鯔魚、鰨沙魚,河涌裏還有生蠔,蠔殼還可以蓋房子,住在蠔殼蓋的房子裏面,冬暖夏涼。 [7] 

大嶺村美食

大嶺的美食主要有:水晶餃狀元餅蘿蔔糕裹蒸粽欖角、欖角蒸鯿魚、清蒸鯇魚、紅棗蒸鴨、蓮藕火腩、炒蜆肉葱油雞豉油雞霸王花煲豬骨沙姜雞紅棗蒸雞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粽子月餅、七夕餅、水晶餃等。 [7] 

大嶺村榮譽稱號

2007年5月,大嶺村入選“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 [8] 
2012年12月,大嶺村入選“第一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 [2] 
2019年9月,大嶺村入選“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9] 
2020年7月13日,大嶺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13] 
2020年11月20日,大嶺村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10] 
2021年,司法部、民政部,命名大嶺村為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 [12] 
2023年11月,入選“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首批典型縣鎮村。 [20] 
2023年12月,被命名為2023年度廣州市健康社區(村)。 [22] 

大嶺村旅遊信息

大嶺村入村路線

入村路線 入村路線
大嶺村距離廣州中心城區約30公里,車程僅約1小時,距離市橋中心區約10公里,車程不足半小時。大嶺村主要入口在村南側。在區域交通方面,從廣州城區可經由南沙港快速——亞運大道——市蓮路進入;從番禺市橋直接經由亞運大道——市蓮路進入;從深圳、珠海方向可由京珠高速公路東段進入;同時大嶺村臨近蓮花山,港澳方向可經蓮花山碼頭再轉車進入。 [11] 
一、自駕車
1、廣州出發:
①華南快速幹線——番禺大道——番禺區政府出口轉西運大道——石清公路(石樓方向)——市蓮路——四康大道——菩山路——大嶺村
南沙港快速路——亞運城出口——亞運大道(蓮花山方向)——石清公路(石樓方向)——市蓮路——國康大道——菩山路——大嶺村
交通路線 交通路線
③廣澳高速(廣州繞城高速、廣珠高速東線)——亞運城出口——亞運大道(蓮花山方向)——石清公路(石樓方向)——市蓮路——國康大道——菩山路——大嶺村
2、深圳、東莞出發:
廣深高速——京港澳高速(虎門、中山、珠海方向)——虎門大橋——廣澳高速(廣州方向)——亞運城出——亞運大道(蓮花山方向)——石清公路(石樓方向)——市蓮路——國康大道——菩山路——大嶺村
3、佛山出發:
廣佛高速——廣州南環高速——華南快速幹線,或南沙港快速路,或廣澳高速(參看廣州出發①②③)到達大嶺村
4、珠海、中山、江門出發:
出發地——京珠高速東線(廣州方向)——亞運城出口——亞運大道(蓮花山方向)——石清公路(石樓方向)——市蓮路——國康大道——菩山路——大嶺村
二、公交
交通路線 交通路線
1、地鐵3號線番禺廣場站A出口換乘番126至大嶺村站下車。
2、地鐵4號線石基站A出口換乘番126至大嶺村站下車。
3、乘番93路(番禺中心醫院——蓮花山車站)、92路(新市橋汽車站——蓮花山車站)到蓮花山交警中隊站下車步行1000米到大嶺村,或轉乘其它往化龍方向的公共汽車到大嶺村站下車。
4、番禺148路(市橋汽車站——沙南村)、番禺160路(北城公交站——蓮花山港總站)到蓮花山度假村站下再轉乘其它往化龍方向的公共汽車在大嶺村站下車。
經過大嶺村的線路有番126路,番128路公交線路;附近有大嶺村總站大嶺村龍漱路口等站點。
三、鐵路
火車:廣州火車站、廣州火車東站,可乘地鐵和公交抵達大嶺村。
①廣州火車站——5號線(文衝方向)——車陂南站換乘4號線(金洲方向)——石基站A出口換乘番126至大嶺村站。
②廣州火車東站——3號線(體育西方向)——體育西換乘3號線(番禺廣場方向)——番禺廣場站A出口換乘番126至大嶺村站。
高鐵:廣州南站,廣州南站是京廣高鐵、武廣高鐵、廣深城軌、廣珠、廣江城軌的終點站,可乘地鐵轉公交抵達大嶺村。
①廣州南站——地鐵7號線(大學城南方向)——石基站(A出口)出站——換乘番126至大嶺村站。
②廣州南站——地鐵7號線(大學城南方向)——石基站(A口出)出站——換乘番93路(或番92路)——赤崗站換成番128至大嶺村站。 [11] 

大嶺村村內導覽

村域範圍內的主要通行道路包括:菩山路、菩東路、菩西路、菩玉路、菩安路、繁華東路以及大嶺龍漖公路。村內以一條古街為主軸,旁生里巷,形成“大街——小巷”的兩級交通體系。
大嶺村導覽圖 大嶺村導覽圖
大嶺村旅遊路線
一、陸路:
①大嶺烈士亭——陳捷雲墓——鰲魚眼——陳氏大宗祠——永思堂——龍津橋——大魁閣塔——墨硯池——顯宗祠——荷花塘——接龍橋——菩山第一門——礪江湧石埠頭——貞壽之門——三遝廟——陳母戴太恭人墓——菩山第一泉——龍津街鍋耳屋——朝列大夫陳公祠——姑婆屋——郞中第——兩塘公祠——沙井氣——許氏宗祠——集義門——龍漖村華南正道門樓——西園家墊——東炮樓一華光殿——善元莊公祠一莊有恭故居
②大嶺烈士亭——陳捷雲墓——集義門——許氏宗祠——沙井氣——兩塘公祠——郎中第——朝列大夫陳公祠——姑婆屋——龍津街鍋耳屋——陳氏大宗祠——永思堂——龍津橋——大魁閣塔——墨硯池——顯宗祠——荷花塘——接龍橋——菩山第一門——礪江湧石埠頭——貞壽之門——三遝廟——陳母戴太恭人墓——菩山第一泉——龍漖村華南正道門樓——西園家塾——東炮樓——華光殿——善元莊公祠——莊有恭故居
二、水路:
大宗祠石埠頭——龍津橋石埠頭——接龍橋石埠頭——礪江湧石埠頭
①大宗祠石埠頭——(柳源堂——功名碑——永思堂——三眼井——龍津街鍋耳屋一朝列大夫陳公祠——姑婆屋——兩塘公祠——菩提樹——許氏祠堂——鰲魚眼——集義門——大嶺烈士亭——陳捷雲墓)
②龍津橋石埠頭——(龍津橋——魁閣塔——墨硯池——顯宗祠——荷花塘——接龍橋——菩山第一門)
③接龍橋石埠頭——(荷花塘一一顯宗祠——龍津橋——大魁閣塔——墨硯池——菩山第一門)
④礪江湧石埠頭_——(貞壽之門——三遝廟——菩山——陳母戴太恭墓——菩山第一泉——龍漖村)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