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基礎化學

(2004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基礎化學》是2004年1月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玉娥、王傳勝、李豔華、王橋。 [1] 
中文名
基礎化學
作    者
趙玉娥
王傳勝
李豔華
王橋
出版社
化學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4年1月
頁    數
384 頁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7-5025-4866-1

基礎化學內容簡介

本書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設項目。本書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從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目的出發,本着“必需和夠用”的原則,注重基礎,加強實用性,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夠用的前提下,突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本書涵蓋了傳統的四大化學和生物化學的基本內容,包括:化學基本概念、物質結構基礎、元素週期律、化學熱力學基礎、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酸鹼平衡與酸鹼滴定法、沉澱溶解平衡與沉澱分析法、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原滴定法、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分光光度法、脂肪烴、環烴、鹵代烴、含氧有機化合物、含氮有機化合物、雜環化合物、糖類化合物、蛋白質化學、脂類和生物膜、核酸和16個實驗。 [1] 

基礎化學圖書目錄

第1章緒論
11化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1
111化學的研究對象1
112化學的分支學科1
12化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2
13《基礎化學》的內容和學習方法3第2章氣體、溶液和膠體
21氣體5
211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式5
212理想氣體分壓定律5
22分散體系7
23溶液及其濃度表示方法7
24溶解度和分配定律9
241相似相溶原理9
242分配定律9
25非電解質稀溶液的依數性10
251溶液的蒸氣壓下降和拉烏爾
定律10
252溶液的沸點升高11
253溶液的凝固點下降11
254溶液的滲透壓和反滲透12
26膠體溶液14
261溶膠的製備和純化14
262溶膠的性質15
263膠團的結構16
264溶膠的聚沉17
27高分子溶液17
習題18第3章化學熱力學基礎
31熱力學的基本概念19
311系統和環境19
312系統的狀態和狀態函數19
313過程和途徑20
314熱和功20
315系統的熱力學能20
32熱化學和焓20
321熱力學第一定律20
322焓和化學反應熱效應21
323標準摩爾燃燒熱23
33化學反應的方向23
331自發過程24
332熵和熵變24
34吉布斯自由能與反應方向25
341吉布斯自由能25
342化學反應方向的判據26
343ΔG與温度的關係27
344化學反應等温方程式27
習題28第4章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
41化學反應速率29
411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法29
412化學反應速率理論30
413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31
42化學平衡34
421化學平衡34
422平衡常數35
423多重平衡規則36
424化學平衡計算36
425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37
習題41第5章化學分析
51化學分析概述43
511分析方法的分類43
512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驟43
52定量分析中的誤差44
521誤差的分類與減免45
522誤差的表徵與表示46
523異常值的取捨47
53提高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方法48
531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48
532減少系統誤差的方法48
533減小測量的相對誤差49
534增加平行測定次數,減小偶然誤
差的影響49
54有效數字及運算規則49
541有效數字49
542有效數字的修約50
543有效數字的運算50
551概述51
552基準物質和標準溶液52
553滴定分析中的計算52
習題54第6章酸鹼平衡與酸鹼滴定法
61酸鹼理論55
611酸鹼質子理論55
612水的離子自遞反應和溶液的酸
鹼性56
62酸鹼平衡中有關組分濃度的計算57
621離子活度57
622強酸(鹼)溶液pH值的計算58
623弱酸弱鹼的離解常數58
624一元弱酸(鹼)溶液pH值的
計算59
625多元酸鹼溶液pH值的計算60
626酸鹼兩性物質溶液pH值的
計算61
627同離子效應61
63緩衝溶液62
631緩衝溶液及緩衝作用原理62
632緩衝溶液的pH值的計算62
64酸鹼滴定法64
641酸鹼指示劑及指示劑的變色原理64
642酸鹼滴定曲線與指示劑的選擇
原則65
習題72第7章沉澱溶解平衡與沉澱分析法
71沉澱溶解平衡74
72溶度積及其應用74
721溶度積常數74
722溶度積和溶解度的相互換算75
723溶度積規則75
73沉澱的形成與沉澱條件76
731沉澱的生成76
732影響沉澱反應的因素77
74分步沉澱和沉澱轉化79
741分步沉澱79
742沉澱轉化80
75沉澱分析法82
751沉澱分析法對沉澱反應的要求82
752莫爾(Mohr)法82
753佛爾哈德(Volhard)法83
習題84第8章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原滴定法
81氧化還原的基本概念及其反應方程式的
配平86
811氧化值(氧化數)86
812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87
82原電池及電極電勢88
821原電池88
822電極電勢89
823影響電極電勢的因素91
83電極電勢的應用93
831比較氧化劑或還原劑的相對
強弱93
832計算原電池的電動勢94
833判斷氧化還原反應方向94
834確定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程度95
835元素電勢圖及其應用97
84氧化還原滴定法97
841氧化還原滴定曲線98
842氧化還原滴定法的指示劑99
843常用的氧化還原滴定法101
習題103第9章物質結構基礎
91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律105
911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105
91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110
913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與元素
週期律115
914元素性質的週期性117
92分子結構120
921共價鍵理論120
922雜化軌道理論與分子的幾何
構型124
923分子間力126
93晶體129
931晶體的基本概念129
932晶體的基本類型130
933離子晶體130
934共價(原子)晶體130
935分子晶體131
936金屬鍵與金屬晶體131
習題132第10章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
10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35
1011配位化合物及其組成135
1012配位化合物的命名136
1013螯合物137
102配位化合物的價鍵理論137
1021價鍵理論的要點137
1022配合物的幾何構型137
1023內軌配合物與外軌配合物139
1024配位化合物的磁性140
103配位平衡141
1031配離子的離解141
1032配離子的離解常數141
1033配離子穩定常數的應用142
104配位滴定法144
1041乙二胺四乙酸的離解平衡145
1042乙二胺四乙酸與金屬離子的
配合物146
1043配位滴定法基本原理148
1044金屬指示劑150
1045配位滴定的方式和應用151
習題152第11章分光光度法
111概述155
1111分光光度法的特點155
1112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155
112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156
1121朗伯比耳定律156
1122偏離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158
113分光光度計158
114顯色反應及測量條件的選擇159
1141顯色反應和顯色劑159
1142測量條件的選擇160
115定量分析方法160
1151單組分的測定160
1152多組分的測定161
習題161第12章有機化合物概述
121有機化合物的概念163
122化學鍵和分子結構163
123有機化合物的一般特點164
124有機反應的基本類型164
125有機化合物的分類165
1251按基本骨架特徵分類165
1252按官能團(或特徵結構)不同
分類166
習題167第13章脂肪烴
131烷烴168
1311烷烴的通式和構造異構168
1312烴的命名169
1313烷烴的結構171
1314乙烷的構象171
1315烷烴的物理性質172
1316烷烴的化學性質174
1317烷烴的天然來源177
132烯烴177
1321乙烯分子的結構177
1322烯烴的異構現象178
1323烯烴的命名179
1324順反異構體的命名180
1325烯烴的物理性質181
1326烯烴的化學性質182
1327低級烯烴的工業來源190
133炔烴191
1331乙炔的結構191
1332炔烴的構造異構和命名191
1333炔烴的物理性質192
1334炔烴的化學性質192
134二烯烴197
1341二烯烴的分類和命名197
13421,3丁二烯的結構198
1343電子離域與共軛體系199
1344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199
習題202第14章環烴
141脂環烴205
1411脂環烴的命名205
1412脂環烴的結構205
1413脂環烴的物理性質206
1414脂環烴的化學性質206
142芳烴207
1421芳烴的分類和命名207
1422苯的結構208
1423單環芳烴209
1424稠環芳烴216
習題218第15章對映異構
151同分異構體分類221
1511構造異構221
1512立體異構221
152物質的旋光性222
1521偏振光222
1522旋光物質和非旋光物質222
1523旋光度和比旋光度222
153分子的手性和對映體223
1531分子的手性和對映異構223
1532對稱因素224
154含一個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225
155構型表示方法226
1551構型表示法226
1552D,L構型標記法227
1553R,S構型標記法227
156含兩個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228
1561含有兩個不同手性碳原子的
化合物228
1562含有兩個相同手性碳原子的
化合物229
157不含手性碳原子的旋光異構現象230
158手性有機化合物的製備231
習題232第16章鹵代烴
161鹵代烴的分類及其命名233
1611鹵代烴的分類233
1612鹵代烴的命名233
162滷代烷的物理性質234
機理(SN1)237
1642雙分子親核取代反應
機理(SN2)238163滷代烷的化學性質235
1631取代反應235
1632消除反應236
1633與金屬鎂反應236
164親核取代反應機理237
165氟代烴239
166滷代烯烴和滷代芳烴239
1661滷代烯烴239
1662滷代芳烴240
習題241第17章含氧有機化合物
171醇243
1711醇的分類和命名243
1712醇的物理性質244
1713醇的化學性質245
172酚248
1721酚的分類和命名248
1722苯酚的結構249
1723苯酚的物理性質249
1724酚的化學性質250
173醚252
1731醚的分類和命名252
1732醚的物理性質253
1733醚的化學性質253
174硫醇和硫醚254
1741硫醇254
1742硫醚255
175醛、酮和醌256
1751醛、酮的分類、結構和命名256
1752醛、酮的物理性質257
1753醛、酮的化學性質257
1754醌264
176羧酸和取代羧酸264
1761羧酸的結構和命名264
1762羧酸的物理性質267
1763羧酸的化學性質267
1764取代羧酸269
177含氧化合物中代表物的介紹271
習題273第18章含氮有機化合物
181硝基化合物277
1811硝基化合物的分類與命名277
1812硝基的結構277
1813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質277
1814硝基化合物的化學性質278
182胺279
1821胺的分類和命名279
1822胺的物理性質280
1823胺的化學性質281
183芳香族重氮和偶氮化合物283
1831重氮化反應283
1832重氮鹽的反應及其在有機合成
中的應用283
184腈285
1841腈的命名285
1842腈的性質285
習題286第19章雜環
191分類和命名288
1911雜環化合物的分類288
1912雜環化合物的命名288
192結構與芳香性290
193五元雜環化合物的性質291
1931呋喃、吡咯和噻吩291
1932α呋喃甲醛292
194六元雜環化合物293
1941吡啶293
1942喹啉294
1943嘌呤295
習題295
第20章糖類
201糖的分類297
202單糖297
2021單糖的構型298
2022單糖的化學性質301
2023重要的單糖303
203二糖304
2031還原性二糖304
2032非還原性二糖305
204多糖305
2041澱粉305
2042纖維素307
習題307
第21章蛋白質化學
211概述309
2111蛋白質的元素組成309
2112蛋白質的分類309
212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310
2121氨基酸的結構310
2122氨基酸的命名和分類310
2123氨基酸的性質312
213肽314
2131肽的結構314
2132生物活性肽315
214蛋白質的結構315
2141蛋白質的一級結構316
2142蛋白質的空間結構316
215蛋白質的性質318
2151蛋白質的兩性離解和等電點318
2152蛋白質的膠體性質319
2153蛋白質的沉澱319
2154蛋白質的變性和復性320
2155蛋白質的顏色反應321
習題321
第22章脂類和生物膜
221油脂322
2211油脂的組成、結構322
2212油脂的性質323
222磷脂和糖脂324
2221磷脂324
2222糖脂326
223甾族化合物326
224生物膜328
2241生物膜的化學組成328
2242生物膜的結構和功能329
習題330
第23章核酸
231核酸的組成331
2311鹼基332
2312戊糖332
2313核苷332
2314核苷酸333
232核酸的結構333
2321DNA的一級結構333
2322DNA的二級結構334
233核酸的性質336
習題337基礎化學實驗
一、學生實驗守則338
二、化學實驗的學習方法338
實驗一硫酸銅的提純339
實驗二醋酸電離常數的測定340
實驗三平衡常數的測定342
實驗四物質的稱量344
實驗五容量儀器使用練習和酸鹼滴定
練習345
實驗六鹽酸標準溶液濃度的標定和混
合鹼的測定347
實驗七水硬度的測定348
實驗八氧化還原反應349
實驗九熔點測定351
實驗十常壓蒸餾及沸點測定354
實驗十一溴乙烷的製備355
實驗十二乙酸乙酯的合成356
實驗十三乙酰苯胺的合成358
實驗十四氨基酸的分離鑑定——紙層
析法360綜合實驗
實驗十五廢鐵屑製備硫酸亞鐵銨及產品
分析361
實驗十六茶葉中微量鐵的測定362附錄
表1常見的物質的ΔfHm、ΔfGm
和Sm(29815 K)363
表2弱酸、弱鹼的離解常數365
表3溶度積常數366
表4標準電極電勢(29815 K)367
表5常見配離子的穩定常數
(29815 K)370主要參考書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