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祿貞

(中國近代愛國將領、民主革命者)

鎖定
吳祿貞(1880年3月6日-1911年11月7日),字綬卿,漢族,湖北省雲夢縣人,中國近代愛國將領、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烈士,民族英雄。 [14-15]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吳祿貞考入湖北武備學堂。次年官派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先後參加興中會華興會。後秘密回國參加自立軍,失敗後返回日本繼續求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畢業回國,歷任湖北武備學堂及將弁學堂教習、延吉邊務幫辦等職。宣統二年(1910年),被派為德法兩國操閲委員,年底任第六鎮統制官。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赴灤州藍天蔚張紹曾等發動“灤州兵諫”,密謀舉兵反清,又至石家莊與山西革命軍聯繫,策劃北方新軍起義,擬直搗北京。同年底,吳祿貞在石門火車站被袁世凱(一説良弼)派人暗殺。 [14]  [23]  中華民國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特頒第一號撫卹令,對吳祿貞以陸軍大將軍例賜卹。 [16] 
吳祿貞苦心籌劃邊境事務,粉碎日本捏造的“間島懸案”,捍衞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領導了長江流域的第一次起義,創建了武昌花園山聚會,為武昌起義奠定了基礎。吳祿貞還是“中央革命論”的倡導者,籌劃燕晉聯軍,欲直搗清廷核心統治區。孫中山稱他為“蓋世之傑”。 [1]  有《吳綬卿先生遺詩》《調查延吉邊務報告書》等著作行世。 [16]  今人輯有《吳祿貞集》。 [14] 
全    名
吳祿貞
別    名
吳綬卿
所處時代
晚清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湖北雲夢縣吳家台子 [21] 
出生日期
1880年3月6日
逝世日期
1911年11月7日
主要成就
在延吉建功,被稱為“間島英雄”
發動“灤州兵諫
主要作品
吳祿貞集
最高官職
六鎮統制(清)
畢業院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4] 

吳祿貞人物生平

吳祿貞早年經歷

清光緒六年正月二十六日(1880年3月6日),吳祿貞出生在湖北省雲夢縣吳家台子。 [15]  [21] 
吳家世代書香,曾祖吳鼎元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進士,做過常州知府;祖父吳道亨是個優貢,在黃陂、公安兩地當過教諭;父親吳利彬也是個名秀才,晚年在武昌以教書謀生。 [15]  [21] 
吳祿貞年幼一直隨父讀書,就讀於父親在武昌的夢澤書屋,勤奮聰敏,下筆成文。喜歡詩詞,喜讀岳飛《滿江紅》。尚俠喜武,常舞劍耍刀,家傳的健身“吳家棍”更是舞得風生水起。少年時,吳祿貞對西學充滿興趣,性格豪爽,少有大志,八歲寫下對聯:“一拳打倒亞細亞,兩腳踢翻歐羅巴。”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吳利彬去世。已經考中秀才的吳祿貞進湖北織布局做了一名童工,後因看不慣工頭侮辱女工,他痛打工頭,離開了工廠。適值湖廣總督張之洞招募新兵,吳祿貞前往應試。因年齡不到規定的十六歲,他當場賦詩,以表達自己願效岳飛“精忠報國”的決心:
開卷喜讀戰國策,濡筆愛寫從軍賦。
安得一戰定三韓,投筆從戎爭先赴。
招考官把詩送到張之洞處,得到張之洞的讚賞。詩還被大量油印,在新軍軍營和武備學堂內廣為散發。張之洞認為此人雄才大略,遂破格錄取。也在同一年,吳祿貞的母親成為張之洞女兒的針線娘。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入湖北新軍工程營當兵。此時張之洞亟需培養一批既懂得現代軍事知識,又能忠實於自己的新軍幹部,於是直接點名選派吳祿貞進入湖北武備學堂

吳祿貞求學時期

1899年,張之洞所派第一批留日武備生名單 1899年,張之洞所派第一批留日武備生名單 [2]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張之洞派赴日本留學,先入東京成城學校(現成城中學高等學校),進行預備學習,畢業後分入聯隊見習。後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陸軍騎兵科深造,成為中國留日第一期士官生。 [2]  在校結識了張紹曾藍天蔚,三人學習成績突出,志趣不凡,後來被人們稱為“士官三傑”(一説與蔡鍔蔣百里並列為“士官三傑”); [8]  還與第二期學生、清室貴族愛新覺羅·良弼交誼甚厚。 [15] 
留日期間,吳祿貞除了刻苦學習軍事知識,對於西方民主思想也多有參研,併發起組織了留日學生的第一個愛國團體“勵志會”。
當時,孫中山正在日本致力於啓發留學生參加革命。吳祿貞雖然接受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但不同意反滿學説。同時,他和改良派首領梁啓超也保持友好關係。 [15] 

吳祿貞參加革命

赴日留學期間的吳祿貞(前排左四) 赴日留學期間的吳祿貞(前排左四) [22]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改良派認為推翻慈禧太后、使光緒帝當權的機會到來。於是唐才常組織“自立軍”,起兵“勤王”,吳祿貞秘密回國參加。“自立軍”以漢口為中心,分立五軍,吳祿貞和秦力山等率領安徽大通前軍,於8月倉促起事,與清軍巷戰數日,因寡不敵眾,終於失敗。吳祿貞逃到上海,不久返回日本士官學校。經過這次失敗的教訓,他更加傾向民主革命。 [15] 
1901年1月2日,張之洞請知照日方開除吳祿貞的照會(部分) 1901年1月2日,張之洞請知照日方開除吳祿貞的照會(部分) [2]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月,經張之洞派人暗中調查得知吳祿貞領導了大通起義,在捕殺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漢口起義人士後,又通過湖北漢黃德(漢陽府、黃州府、德安府)兵備道岑春蓂照會日本駐漢口領事,告以有“吳祿貞一名,聞其託故潛行回華,並未回到湖北,曾在大通滋事,現又潛回日本學校。……萬萬不可教訓,應請日本學校查明,即行斥逐,勿再容留”。日方雖然收到了照會,但並未開除吳祿貞的學籍,而是讓他順利畢業回國。究其原因,是因為正在創辦新軍的張之洞深感需才孔亟,對這位留日武備生中的佼佼者深憐其才,不忍見其學業中廢,使國家錯失棟樑之材,加之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監督福島安正等也為吳祿貞説情,張之洞最終網開一面,令其改過自新,完成學業,回國報效。 [2]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4月,吳祿貞畢業回國,在武昌武普通中學堂擔任教習,暗中向學生宣傳革命主張,在他鼓勵之下,後來參加革命團體的青年有劉靜庵胡瑛等三十多人。 [15]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5月,吳祿貞創建了國內第一個革命黨秘密組織“花園山聚會”,倡導“秀才當兵”,使得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從軍,大大加強了軍隊本身的文化程度。在他和眾多革命志士的不懈努力下,“江漢士風,為之一變”。 [2] 

吳祿貞借權奪柄

吳祿貞 吳祿貞 [5]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吳祿貞應黃興邀請,同李書城、耿覲光等赴長沙,籌劃在湖南發難。這時,適逢清廷在北京創設練兵處,編練新軍。經良弼推薦,練兵處調吳祿貞入京。他“初不欲往,同志中謂君為當道注目,與其在外無所建樹,不若投身中央,伺隙而動”。吳祿貞接受了勸告,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4月抵北京。 [15] 
光緒三十年(1904年)5月,吳祿貞被派署理練兵處軍學司訓練科馬隊監督(即科長),次年(1905年)8月實授。在京時,他仍與湖北革命志士暗中保持聯繫。劉靜庵被捕後,他通過良弼(軍學司副使)和穆爾察·鐵良(練兵處會辦)向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説情,竭力挽救。 [15]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0月,吳祿貞被派赴新疆伊犁考察新軍。11月抵蘭州,身穿便服謁見陝甘總督多羅特·升允,“辭氣之間未能謙和遜順”,升允大怒,當即將他扣留,並誣奏他“冒充欽差”,沿途“需索供應”。鐵良奉旨查辦,一面派員前往蘭州調查,一面致電升允釋放他。年底,吳祿貞回到北京。 [15]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4月9日,吳祿貞與宋教仁、藍天蔚、張紹曾、徐鏡心等同在奉天省內的同盟會員,成立了中國革命同盟會北方部遼東支部。 [6]  6月,鐵良查辦結案,復奏吳祿貞“並未冒充欽差”,但“往謁督臣升允,便服請見,亦與體制未協,此實因該員遊學外洋多年,於中國禮節律例均未深加考究所致,其輕率疏忽之處自應量予薄懲,俾資儆惕”。為此,將其監督差使立即撤去。7月,他隨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奉天,充軍事參議。 [15] 

吳祿貞間島英雄

吉林省延吉廳朝鮮接壤,以圖們江為界。日本侵佔朝鮮後,即覬覦延吉地方,並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秋製造藉口,派兵渡江,侵佔延吉廳所屬龍峪、光霽峪等地,強立“間島”名目,妄圖吞併。吳祿貞奉命“密往確查”,於9月擔任延吉邊務幫辦,常駐延吉,“以軍事機關兼理地方行政”。 [15] 
延吉邊事日緊,部分戍邊軍隊有叛變跡象,吳祿貞受命任延吉邊務幫辦,即偕屬員及測量人員10餘人赴任。吳祿貞抵達任所後,隻身單騎前往兵營,對戍邊軍隊曉以家國大義,闡述將士守土有責,並予以安撫。戍邊軍隊紛紛表示服從。
此時,進犯延吉的日軍指揮官是齋藤季治郎中佐,此人系吳祿貞留學日本士官學校時的教官。吳以禮先往日營拜會。禮畢,吳問:此地自古為我國領土,你為何興兵前來?
齋答:不!此乃韓國領土,韓為日本保護國,日本有保護之責。
吳説:朝鮮與中國在1885年劃界談判中均認以圖門江心為界,有紀錄及圖可資佐證。我們不侵犯他人,也將誓死保衞自己的領土。祿貞守土有責,望珍重自退。
齋藤無以回答。
次日,齋藤回拜,聲稱此次爭端屬外交問題,應聽命兩國外交部交涉結果。吳答,祿貞守土在此,貴方以迅速撤出為上策。雙方几經談判,齋藤命令日軍劃地插竿為界,吳祿貞立即令人拔掉。一時,日方劍拔弩張,虎視眈眈;吳祿貞的軍隊嚴陣以待,針鋒相對。歷經時日,齋藤始終未敢逾越雷池,無可奈何地撤兵東渡。
一次,齋藤季治郎想在中國境內修建鐵路,便派大批人員武裝入侵圖們江北,深入90餘里,並在沿途打入木樁。吳祿貞得知後,連夜派人將木樁盡數拔除,並另立標誌,詳細註明地名裏數,以示主權。 [2] 
齋藤季治郎深感頭疼,感嘆“中國尚有人,如吳祿貞,不可欺也”。 [2]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8月,吳祿貞和韓登舉檢閲了樺甸夾皮溝的3000鄉勇,“一人一槍、馬約千匹”組織綠林好漢、鄉勇,前赴延吉,配合間島問題談判。 [6]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吳祿貞回京不久,日人又開始製造糾紛,清廷再次調吳祿貞前往延吉。吳祿貞帶領督練處周維楨、李恩榮兩位科員及六名測繪員,“跋涉山川,窮極邊塞”,歷時73天,縱橫2600多里,考察了邊區的山水村寨。他們“復旁考列國之輿圖,移譯西人之記載,證以日韓之邦志,斷以國史及諸名家之著錄,薈萃成編”,最後繪成《延吉邊務專圖》,撰寫了10萬字的《延吉邊務報告》。這一成果,後來成為中方談判中非常有力的重要依據。時任軍機處主政的張之洞,對吳祿貞所舉“尤激賞之”。 [15] 
在北京的吳祿貞與妻兒,1909年前後 在北京的吳祿貞與妻兒,1909年前後 [22]
宣統元年(1909年)5月,吳祿貞升任延吉邊務督辦、陸軍協都統 [15]  同年9月4日,《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在京簽訂。清政府根據吳祿貞調查的邊務報告和他起草的長達萬餘字的《逐節申辯節略》,堅持了中韓以圖們江為界河的歷史事實,逐條批駁了日本的無理要求,成功地解決了“間島”問題,確認了延吉為中國領土,捍衞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吳祿貞因間島功績,被譽為“間島英雄”。
吳祿貞深謀遠慮,為鞏固邊防,防備日本的軍事侵略,上奏清政府獲准建立了新軍一鎮(師),自兼鎮統(師長),同時作為與日本繼續交涉的有力後盾。
吳祿貞在延邊不僅解決了“間島問題”、建戍邊樓、加強邊防軍、在各要地設邊務督辦的派出所機構幫辦所,加強了邊民的管理,鞏固了邊防,在經濟上也與日本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他在任期間,曾果斷地查封了內奸與日本人勾結的天寶山銀礦,拆毀了日本在三合(中朝邊境)至龍井設置的路標,撥款為朝鮮墾民子女辦學,籌劃修築了數條公路,籌劃開發森林資源,小到籌建延吉公園等,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許多政績。
後來,清政府發現吳祿貞有“革命嫌疑”,怕其在延邊的實力擴大,便以經濟拮据為由,撤銷了延吉邊務督辦公署,吳祿貞被調回北京。 [7] 

吳祿貞北洋新貴

吳祿貞全身照 吳祿貞全身照 [13]
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亡故後,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企圖削弱北洋軍首領袁世凱的軍權,故調吳祿貞入京。宣統二年(1910年)初,吳祿貞被調回北京,授以鑲紅旗蒙古副都統,成為留學日本士官生中的第一個八旗都統。4月,吳祿貞被派往德法兩國考察軍務。 [4]  吳祿貞回國後,向同盟會員黃愷元借了二萬兩銀子,饋送奕劻,謀出任一省巡撫。結果於12月23日被任命為陸軍第六鎮統制。 [15] 
第六鎮是袁世凱的嫡系部隊,原由段祺瑞擔任統制,協統李純周符麟及各標統都是袁世凱一手提拔起來的小站舊人。他們對非北洋派的吳祿貞自然心懷不滿。吳祿貞又過於操切,一上任就試圖通過人事調換,把軍隊控制在自己手中。先任命同盟會會員、留日士官生張世膺為參謀官,又以“煙癮甚重,行同盜賊”為理由,將周符麟撤職。因此,各級軍官“無不人人自危,各懷去志”。不久,他又呈請任命李書城為標統,但陸軍大臣蔭昌不予批准。為此他寫信指責蔭昌“只知作官,不盡職守,有負國家委任”,語氣十分凌厲。蔭昌懷恨在心,派陸軍部檢查官到第六鎮秘密查訪,羅織罪名,企圖將他撤任。他“覺得第六鎮無法整理,將來對革命也發生不了大作用,遂萌退志”。從此常住北京,與蔣方震、李書城等飲酒賦詩,“藉以消胸中的積悶”。 [15] 

吳祿貞灤州兵諫

主詞條:灤州兵諫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舉國震動。 [3]  吳祿貞一方面慶幸革命終於發生,另一方面又為未能控制第六鎮而擔憂。10月14日,第六鎮第十一協(協統李純)被調赴湖北,鎮壓革命。他曾請求隨軍南下,擬在前方倒戈,但為蔭昌所拒絕,未能成行。於是吳祿貞便前往保定,掌握第十二協(協統吳鴻昌)。 [15] 
10月29日,駐紮灤州的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等通電,強烈要求清廷立憲,撤消皇族特權,倘若不從,則實行兵諫。清廷遂派張紹曾的同學吳祿貞前往“宣慰”,表面倚重,實則企圖把他調離第六鎮。他趁機赴灤州與張紹曾秘密會商,準備以武力推翻清廷。 [15] 

吳祿貞將星驟隕

吳祿貞(中)1911年在石家莊火車站 吳祿貞(中)1911年在石家莊火車站 [8]
就在“灤州兵諫”進行的同時,山西也爆發革命,巡撫陸鍾琦被滅門,革命黨人推舉閻錫山為都督。清廷聞訊,急令第六鎮第十二協開赴石家莊,進攻山西。吳祿貞又由灤州趕赴石家莊,令第十二協停戰,並親自赴娘子關,一面與山西軍密商組織燕晉聯軍,與灤州駐軍一起,直搗北京;一面以山西軍已接受招撫謊報清廷。11月2日,他斷然截留北洋軍運往湖北的軍火,並電奏清廷要求下令停戰,北洋軍退出漢口,嚴懲縱兵焚燒漢口的軍官。清廷大驚,疑心他是革命黨,但又不敢貿然撤換他,唯恐把他逼反,乃以假言假語嘉獎他,並於4日任命他署理山西巡撫 [15] 
11月6日晚,吳祿貞在石家莊車站迤東不遠的電報局樓上,在六鎮中級以上軍官會議上公開宣佈了翌日起義的計劃,即“採取革命手段,明晨即直赴北京,並分發白布臂箍,使各纏手臂,以為符識,有不服者,即以軍法從事。” [9]  結果當場便遭到反對。當時,由吳祿貞直接節制的兵力有限。按照北洋新軍編制,鎮依次下轄協、標、營、隊、排、棚,每鎮轄步兵兩協,步兵協每協下轄步兵兩標,每標又轄三營,每營轄三隊,每隊轄三排,每排轄三棚。按照兵力來算,北洋新軍一鎮的兵員約在12000人。據時任清軍諮府特派員的孔庚回憶錄記載,他與吳祿貞在石家莊會晤時,得知六鎮中有一協兵力已經派赴漢口,另外,清軍第一鎮一標雖説也歸吳祿貞節制,但是旗人組成的第一鎮又是暗中牽制吳祿貞的一股勢力。
吳祿貞作為燕晉聯軍大都督,是攻打北京計劃的總策劃和總指揮。1911年11月6日深夜,吳祿貞在設於火車站站長辦公室的司令部裏,與參謀長張世膺、副官長周維楨緊張地籌劃着第二天的起兵事宜,處理着繁忙的公務。車站司令官謝良翰回憶説:“有官長反對獨立之説”。吳祿貞説,“明日犒賞後,全軍站隊,我自己演説大義,當無他虞。”稍後,他聽説有人要暗殺自己,於是想躲避,但又不敢外出,於是和張世膺、周維楨一起躲到了站長室室後花圃內。兇手第一次來沒有找到他們。第二次來,吳祿貞等已經返回室內,兇手們遂尋蹤而來。此時,清政府(一説袁世凱)正密謀暗害吳祿貞,用2萬元賞金收買了第六鎮騎兵營長兼警衞隊長馬蕙田 [15] 
●説法1
7日凌晨一點鐘,吳祿貞和參謀長張世膺、副官周維楨還在緊張工作。馬蕙田帶人闖進,口稱:“大人高升,向大人賀喜!”接着拔出手槍射擊,吳祿貞、張世膺、和周維楨遇難。辦公桌上展放着張紹曾來電:“我軍整裝待發,請與山西義軍前來會師。”吳祿貞覆電:“願率燕晉子弟一萬八千人以從。”墨跡未乾。
●説法2
吳祿貞的衞隊長馬蕙田帶着參謀夏文榮、連長吳雲章、排長苗得林三名下級軍官,手持紅帖,説是來賀吳統制升任山西巡撫。吳祿貞讓其進來。馬蕙田等四人進門後,一面口稱,恭喜吳統制高升,一面向吳祿貞打恭下跪,正當吳打恭還禮之時,馬蕙田等拔出手槍向吳祿貞開槍射擊,參謀長張世膺、副官長周維楨亦被開槍打死,張之洞之孫、參謀張厚琬混亂中逃出躲避到英美煙草公司樓上。馬蕙田趁亂割下吳祿貞的首級,隨即逃離現場。 [15] 
與吳祿貞居住僅一牆之隔的車站司令官謝良翰聞槍後,即起身前往救援,被兇手伏擊受傷。此時兇手們在車站上還瘋狂地對空大肆鳴槍,製造了嚴重混亂的氣氛。
由於六鎮中革命黨人羣龍無首,“士兵逃亡大半,秩序紊亂”。剛剛到達石家莊的山西民軍,當夜又急忙退至獲鹿以西。直到次日天亮,山西民軍才返回車站,將原來截留的軍火和吳祿貞的屍體一併裝運列車,急急忙忙撤回太原。當地居民聽到“吳大人被殺”的消息後,都處於極度的驚慌之中。
何遂、倪德勳等當晚就帶着吳祿貞和張世膺的遺體回娘子關(當時尚未發現周維楨的遺體)。何遂非要自己抱着吳祿貞的遺體,別人也無法勸他。何遂崇拜英雄,他和吳祿貞相處時間不長,但一見如故,推心置腹,在危難中吳祿貞給了他極大的信賴,使何遂視吳為生平知己。想到吳那磅礴奇宕的氣概,磊落豪爽的為人,運籌帷幄的雄才,竟然死得這樣突然,這樣悲慘,何遂悲從衷來,抱屍痛哭,仇亮等勸他不住,也紛紛垂淚。
仇亮景梅九、何遂、倪德勳等第二天到了太原,閻錫山親自迎接。閻錫山讓一個高明的木工做了一個木人頭,安放在吳祿貞的頸腔上,帶領將士致祭後,把吳、張二人淺厝於娘子關。
11月9日,清政府派員到石家莊接掌六鎮軍權。 [9]  武漢前線得知噩耗,革命軍將士大震,撥劍斫地,在陣地樹起“為吳祿貞報仇雪恨!”的旗幟,紛紛請求出師北伐。

吳祿貞哀榮備至

民國元年(1912年)初,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即以臨時大總統名義發佈命令稱,“吳、周、張三氏,當義師甫起之日,即陰圖大舉,絕彼南下之援以張北伐之勢。事機甫熟,遽斃兇刃。迭被重傷,身首異處,死事至慘”。孫中山特頒第一號撫卹令,”決定對吳祿貞以陸軍大將軍例賜卹。 [15]  [16] 
黃興﹙大鬍子﹚發起吳祿貞公祭會,前排中為吳祿貞母親 黃興﹙大鬍子﹚發起吳祿貞公祭會,前排中為吳祿貞母親
同年3月14日(農曆正月二十六日,吳祿貞的誕辰日),黃興等人在上海張園為吳祿貞舉行追悼會。孫中山親筆寫下悼詞“蓋世之傑”,並派他的秘書長代表他出席了追悼會。就在上海追悼會舉辦的同一天,山西太原軍民也為吳祿貞召開追悼會。此前,山西義軍還派員專程前往湖北省雲夢縣吳家台,迎吳祿貞的夫人以及子女到太原出席大會。追悼會主祭台上橫幅為“燕晉聯軍大將軍吳公綬卿追悼會”。 [8] 

吳祿貞主要影響

吳祿貞為“間島問題”的解決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到東三省任軍事參議時,正逢日本強立“間島”名目,妄圖吞併延吉廳所屬龍峪、光霽峪等地之時。 [15]  吳祿貞被徐世昌派往延吉調查邊務。他在與日本頭目齋藤季治交涉當日,由於做好了充分調查準備,並進行了必要的人馬布署,使齋藤不敢輕舉妄動,下令撤出中國邊境。此後吳祿貞歷時73天,縱橫2600多里,考察了邊區的山水村寨,記載了21種圖例,繪成《延吉邊務專圖》,並主持撰寫了10萬字的《延吉邊務報告》,成為後來中方談判的重要依據。清政府根據吳祿貞調查報告,迫使日方簽訂《圖們江中韓邊界條約》,確認了延吉為中國領土。 [8] 

吳祿貞歷史評價

孫中山:“荊山楚水,磅礴精英。代有偉人,振我漢聲。觥觥吳公,蓋世之傑。雄圖不展,捐軀殉國。昔在東海,談笑相逢。倡義江淮,建牙大通。契闊十年,關山萬里。提兵燕薊,壯心未已。灤州大計,石莊聯軍。將犁虜廷,建不世勳。猰貐磨牙,蜂蠆肆毒。人之雲亡,百身莫贖。” [22] 
黃興:“李北平之將略,韓侍中之邊功,大廈正資材,公緩須臾,萬里早空胡馬跡。羅伯斯其激昂來,君叔其慘烈,二難同赴義,我悲後死,九原莫負故人心。” [22] 
黎元洪:“以時勢論英雄,即今還我河山,鼓聲不死;為國民謀幸福,做個後來榜樣,劍氣猶生。” [25] 
莊藴寬:“戕公者實成公名,公乎何恨;謀國者果為國計,國其庶幾。” [27] 
湯化龍:“殺公不敢居其名,虜廷未脱盜賊行徑;當時若勿及於難,將軍必為世界英雄。” [27] 
連橫:“岡前立馬叱風雲,隻手能麾十萬軍。三晉山河原險阻,兩湖兵甲自紛紜。犁庭未飲屠龍酒,破壁驚傳刺虎文。突兀崇碑方泐字,佇看光復溯奇勳。” [28] 
程士壯:“名著九邊,能洽斯民歡心,能得軍卒死心,能戢強鄰野心,愛士更多情,生不用封萬户侯,荊州願識;冤沉千古,謂敵殺未臨戰,謂賊殺未逮讎,謂國殺未明罪,為公進一解,未敢竟興三字獄,天理猶存。” [27] 
程振奇:“公有千秋名,國有儒將;生為萬人敵,死為鬼雄。” [26] 
郭甲觀:“子顏隱若敵國莫須有;道濟壞汝長城將毋同。” [27] 
談瀛:“我認為在辛亥革命史上,吳祿貞既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更是一位關鍵性的人物。關鍵性之一,是他在庚子大通起事失敗,重赴日本復學後,經過深思熟慮,為了達到革命的目的,確立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以屈求伸,借權奪柄的策略思想。……關鍵性之二,是他最早就看透袁世凱是個野心家,是封建堡壘的實力代表,是民主革命的最危險的敵人。……不幸的是正當他專心策劃打進北京的關鍵時刻,疏於戒備,竟被袁世凱用重金收買刺客行刺,遇害以死。這不僅是他個人的不幸,而且是中國全局的不幸。如果他不死,舉兵入京,底定大局,必不容袁世凱有投機活動的餘地,更不會有袁僭位竊國稱復帝制的可能。” [22] 

吳祿貞人際關係

曾祖父:吳鼎元,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任江南常州府知府。 [15] 
祖父:吳道亨,優貢生,曾在黃陂、公安兩地擔任教諭 [15] 
父親:吳利彬(?-1898),中秀才。為人“胸襟遠大”,喜歡“幕遊四方”,壯年時期在外奔走,年邁後返回武昌教書。 [15] 
母親:彭梅仙(1857-1925),一些著作誤標姓欒。出身於書香門第。 [15] 
弟弟:吳祜貞 [15] 
吳厚婉和祖父吳祿貞戎裝像 吳厚婉和祖父吳祿貞戎裝像 [11]
吳祿貞有3女一子:被刺時長女吳忠華年僅8歲;子吳忠黃5歲;次女吳忠敏3歲;幼女吳忠瑛在吳祿貞被刺後一週才出生,後來僑居美國加利福尼亞。
吳忠黃有二子二女,大兒子吳厚培,曾參加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戰鬥, [11]  在長春體委離休;小兒子吳厚生,為香港金融家。大女兒吳怡,曾為北京二中教師;小女兒吳厚婉,現居武漢,為華中師大教授。 [12] 

吳祿貞主要作品

吳祿貞的遺著有《吳綬卿先生遺詩》《調查延吉邊務報告書》等。 [16]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亞人文情報學研究中心藏有《沿途日記》(不分卷)鈔本2冊,未署作者姓名,也未公開出版,原稿作者缺,經考證,作者為吳祿貞、周維楨 [17]  。吳祿貞《沿途日記》內容涉及當時中國北方氣候、地理、風俗民情、經濟生活等,原稿為手寫體。
今人輯有《吳祿貞集》。 [14] 
吳祿貞手跡部分參考資料 [20] 

吳祿貞人物爭議

殺害吳祿貞的兇手為誰,歷來多有爭議。與吳祿貞熟悉的蔣作賓在辛亥時任陸軍部司長,據他回憶,“清廷知吳祿貞有異志,任為山西巡撫,以示羈縻。良弼等認吳等革命性成,非殺之不足以資鎮壓;餘等潛知其消息,即遣王、何等到石家莊,勸他速去山西,以避暗算。翌晨,王、何等至京漢鐵路西站購車票不得,知良弼等已運動吳之協統周符麟暗殺吳於石家莊矣。” [15] 
另一位目擊吳被殺的陸軍部科員孔庚回憶,蔣作賓11月4日對他説:“糟了,吳大炮不知自己的地位如何,總是開大炮,不估計估計自己的力量,卻把政府接濟打革命軍的槍炮子彈扣了,遭了清廷之忌,清廷非殺他不可。軍諮府會議、議決,表面上放他山西巡撫,好使閻錫山與他火併。一方面派人暗殺他,這一計劃非常毒辣。”幾天後,孔庚趕回石家莊,把蔣作賓説的話以及周符麟要車到石家莊的話,都告訴吳,請他小心防備。“他聽了,毫不在意的説,滿洲氣數已盡,這些小孩子當權,有何足怕。”出事就在當夜。

吳祿貞買兇弒主

●正方觀點
1911年11月22日,上海《時報》刊登要聞《吳祿貞被刺之始末緣因》稱,良弼先發制人,特用二萬餘金買通吳的部下統領李某及守衞軍士十六人,刺吳於石家莊火車站。次日早晨,良弼到軍諮府,問石家莊有急電到否?眾答無電到,良弼形色倉皇,行止不定。這時電報到了,他將電譯出,即大呼“吳祿貞在石家莊被刺”,並電告陸軍部,捏造吳在石家莊大殺旗兵,現已被刺。此電遂秘而不宣。
吳祿貞去山西前,攝政王給他一個小匣子,囑他回家看,盡是檢舉他為革命黨的告密書信。他將京中未了手續託人料理,兼程赴晉。吳祿貞對彭家珍説,在日本因種族問題,與良弼是死對頭。這次解除兵柄,都是其主謀。
彭家珍分析,吳祿貞的死肯定是良弼所為,因為清廷沒有殺吳意圖,有心示好,小匣子便是明證。彭家珍決心報仇,除去良弼。(1912年1月26日,農曆辛亥年臘月初八。在清宗社黨領袖良弼宅第門前,擲出炸彈的革命黨人彭家珍當場犧牲。良弼被炸斷左腿,於29日夜身亡。
動手殺吳的馬蕙田就是吳的衞隊長,有人説他行兇後,割了吳的頭顱,“到京後向良弼領得賞銀三萬兩。”
“良弼與祿貞友善,然內實忌其才”(羅正緯《灤州革命紀實初稿》)。良弼也可能是殺害吳祿貞的幕後主使,但這些説法都只是説法,並沒有提供過硬的證據。
●反方觀點
良弼是吳的平生知己,如何能夠公然下手買人殺吳?
1899年留學期間,吳祿貞等倡言革命,身為滿人的良弼進行針鋒相對的反駁和苦口婆心的勸説。
1904年5月,清廷成立練兵處,吳祿貞調到北京,擔任練兵處軍學司訓練科馬隊監督。這次調動,吳祿貞頗得力於日本留學時的同學良弼。良弼比吳祿貞年長3歲,是皇族近支成員。他對吳祿貞相當賞識,甚至對吳祿貞的政治傾向也能容忍,“祿貞喜言革命,而良弼必折之,往往面赤聲嘶,持不下。然意氣相投,祿貞亦暱於良弼以自全。”(錢基博《吳祿貞傳》)
1906年6月,良弼推薦留日同學張紹曾擔任新設貴胄軍事學堂學監。良弼明知吳祿貞的革命思想,還是對他二人如同兄弟,“如攜手練兵以御外侮,左提右挈,天下事大可為。尊主庇民,何必革命?”
吳祿貞在練兵處任職時,曾巡視蒙古、陝甘等地邊防形勢,在駐軍中鼓吹革命,遭到陝甘總督升允的構陷,幸有良弼在京城進行營救活動,才免於一死。由於良弼在載濤面前大力保薦,吳祿貞得以在1911年出任新軍第六鎮統制。
軍諮府大臣載濤回憶,良弼曾向他大力稱譽吳祿貞,舉薦為第六鎮的統制。他沒有同意,不料吳既善於鑽營,又有良弼做靠山,走慶親王的路,以二萬兩如願以償。他認為“既非袁之所為,亦非清政府所幹,僅系由於個人的私仇,致釀成適逢其會的兇殺而已。” [24] 

吳祿貞丟官報復

《吳祿貞被刺之始末緣因》稱,馬蕙田的背後是周符麟,因吳祿貞撤去周協統職位,周要報復。

吳祿貞清廷暗殺

●正方觀點
清政府密謀暗害吳祿貞,用2萬元賞金收買了第六鎮騎兵營長兼警衞隊長馬蕙田。
閻錫山回憶,孔庚等人説,吳祿貞之死乃清廷以二萬兩銀子買通其部下吳鴻昌所圖,與一般所傳周符麟微有出入。
●反方觀點
李炳之有一天回軍諮府,看見吳祿貞滿面怒容,神態頗不正常。“因為吳祿貞曾經扣留槍械,事情發生之後,就有人懷疑是清政府派人暗殺的。但據我瞭解,清室並沒有這個計劃。”

吳祿貞袁世凱忌憚

●正方觀點
趁吳祿貞與山西義軍聯合起義成立燕晉聯軍之際,袁世凱指使其死黨周符麟用二萬元收買了吳部下馬蕙田和其他幾個軍官。袁世凱派人暗殺了吳祿貞。 [3] 
當時,袁世凱新授內閣總理,有吳在京漢路上,構成直接威脅,“不能到京,有吳無袁,情勢顯然”。吳祿貞策劃燕趙聯軍,他們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切斷京漢鐵路,防止袁世凱北上。
李炳之聽説是袁世凱指使段祺瑞派人下手的。“段曾任第六鎮統制,人事較熟,暗使馬隊管帶馬蕙田下手殺吳。馬外號賽呂布,這個人翻臉無情,唯利是圖。”
1912年秋,李書城隨黃興到北京,吳祿貞秘書張志潭告訴他:“殺吳祿貞的是袁世凱;袁不殺吳祿貞,就不能來到北京,袁的全盤計劃就無從實現。”
1924年,段祺瑞長子段宏業在北京與何遂閒談,大大稱讚馬蕙田:“是英雄,夠朋友,他的行動省了不少不少的事。”
從小跟隨袁世凱的貼身隨從唐天喜,對他的家庭教師任芝銘説,袁派什麼人去賄通周,給了多少萬兩銀子,在哪一個銀行撥款,連人名、銀行名和錢數目都有。可惜時間久了,任芝銘都忘記了。
袁世凱兒子袁克文和幕僚王錫彤記載,雖未指出袁指使,卻都認定與袁有關。
●反方觀點
如果説是出於袁的指使,袁在當時甫經起用,尚不能知吳之“異志”,尤其是不能知道吳的起義密謀已迫在眉睫,況且鞭長莫及,如何能這樣得心應手?

吳祿貞陳其採告密

還有一種説法是據載濤回憶的。載濤提到,在清廷軍諮府任第三廳廳長的陳其採,當時想尋找吳祿貞,為自己另謀出路。等他到石家莊見到吳祿貞時,吳祿貞因為正在枕戈待旦的緊急關頭,心中非常不自在,始終未敢深信他相求之意。“就在這個時候,吳遇刺了,陳遂光着腳逃出,鑽入一輛煤車回北京”,並將此事告訴了自己。 [24] 

吳祿貞後世紀念

吳祿貞墓葬

主詞條:吳祿貞墓
吳祿貞墓 吳祿貞墓 [4]
民國二年(1913年)11月,河北省石家莊人民在石家莊火車站北側建立吳公祠,將吳祿貞的遺體安葬在這裏。解放前,這裏一直是石家莊市為數不多的遊覽地之一。 [19]  吳祿貞生前曾經有詩“共和未成身先死,一腔孤憤血映紅”,死後首級下落不明,下葬後也不得安寧。吳祿貞下葬後不久墓就被盜,盜墓賊在墓內找不到值錢的物品,一氣之下在墓內放火,結果吳祿貞的遺骸被燒得只剩下一塊胯骨和一節指骨。 [10] 
吳祿貞墓外形為紀念塔式,高約二丈,墓前有閻錫山撰寫的石刻碑文。1982年3月25日,吳祿貞墓被遷至石家莊長安公園內西北側的小土山上,新建墓地約150平方米。 [4] 

吳祿貞其他紀念

1991年11月7日,吳祿貞80週年殉難日,他的紀念園在雲夢落成,紀念園前的路被命名為“吳祿貞路”。 [10] 
吳都護祿貞去思碑 吳都護祿貞去思碑
2009年9月18日至19日,吳厚婉夫婦和哥哥吳厚培作為吳祿貞的子孫,應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邀請,參加吳祿貞“戍邊樓”落成100週年紀念大會暨重修“吳都護祿貞去思碑”揭幕式。吳祿貞遇刺後,延邊各界人士建立“吳都護祿貞去思碑”,1931年“9·18事變”後被日本侵略者毀壞。
時隔78年,延邊自治州重修去思碑,奠基時將第一剷土分送給石家莊和雲夢縣,由吳厚婉帶回。華中師範大學和雲夢縣分別舉行了奠基土迴歸故里交接儀式和延邊國土在雲夢安放儀式。 [11] 

吳祿貞藝術形象

現代楚劇《大將軍吳祿貞》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