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站

(天津所轄地名)

鎖定
小站位於中國天津市東南,臨馬廠減河。以產優質水稻“小站稻”著名。19世紀末,北洋軍閥袁世凱曾在此編練新軍。位於大沽海防與天津城廂中間,系京津屏障,進能擋關,退可縱橫,乃歷代兵家屯兵及防禦之地。
中文名
小站
所屬地區
天津
方    言
海下話
原    為
退海之地

小站地理位置

民國時期的小站地名郵戳 民國時期的小站地名郵戳
小站原為退海之地,《滄縣誌》在中塘窪條下稱它為“下污”,屬明代鹽場管轄的草蕩。清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發生,英法美三國兵艦集結大沽口,同治帝詔調李鴻章淮軍馳赴近畿駐紮。李出任直隸總督,其親軍營——周盛傳部盛字軍9000人於是由臨汾調往天津,於次年在青縣馬廠駐紮,同時負責修建新城炮台,之後又設防新城(今屬塘沽)。為了方便交通,同治十三年(1874),在馬廠和新城之間修築了“馬新大道”,沿途設立驛站,40裏一大站,10裏一小站,共設大站4所,小站11所。光緒元年(1875),盛字軍由馬廠移屯澇水套,這裏是大沽以西的第五個驛站,軍士習慣稱小站,此即今日小站地名由來。

小站著名事件

天津市津南區小站鎮是清末大興洋務運動時期,編練新軍的近代軍事要地,這裏促成了中國軍隊冷熱兵器的轉換,造就了中國第一支近代陸軍。
小站鎮因小站練兵而興盛,以小站稻而聞名,在小站歷史上走出了17任總理、28位督軍。小站練兵博物館充分展現了中國近代軍事沿革,再現了小站稻文化,形成“近代中國看天津,近代天津看小站”新亮點。 此後一年多的時間,日寇未敢進犯小站。1938年8月,盤踞在小站的兩股土匪武裝,大港的竇同義和小站的李秀成結成結拜兄弟。一天,竇同義為死去的老孃出殯辦喪事,日寇聞訊派了一箇中隊日寇和二百多名偽軍前來偷襲,竇同義、李秀成聞訊將其部隊埋伏在小站大有橋迎敵。
竇同義曾收容了不少國民黨對日作戰的潰兵,戰鬥力較強,還有一門小炮。待日寇汽車開進伏擊圈,竇同義一聲令下,步槍、小炮一齊開火。那小炮打得很準,一炮就打得一輛汽車燃起大火。他們又向偽軍喊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那二百多名偽軍也沒有一個願為日寇賣命的,他們一槍未發掉頭就跑,結果只把那一中隊日寇扔在了陣地上。
此役,摧毀了日寇七輛汽車,七十多名鬼子,除了僥倖逃走了一人,全被就地殲滅。
日寇為報復,曾把小站焚燒了兩次,殺死無辜百姓數十人。
馬廠減河記忠魂
1937年8月,二十九軍黃維剛旅千餘人在洋閘與日寇血戰了兩天一夜,最後,只有少數人突出重圍,大部分健兒都壯烈殉國了。日寇為恐嚇抗日軍民,強迫民夫將烈士遺體拋入馬廠減河。波濤奔騰的馬廠減河裏漂滿了烈士們的遺體,河水都被鮮血染紅了。
看着那漂漂流來的健兒遺體,小站鎮的人,無不掩面失聲。就是這些健兒幾天前還在鎮上打製戰刀,還在會館操場上生龍活虎的揮刀操練。
由小站商會及士紳出資購買蘆蓆,由“公所”(鬆散的民間幫會)出面召集人打撈掩埋健兒遺體。馬廠減河南岸的義地裏多出了許多新墳。這些無名英雄,正如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手書的那條幅所期許“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在他們的身上,體現出那一代人凜然不屈的民族精神
日月升沉,人世蒼桑。當年那荒草萋萋的義地,早不復存,代之而起的是一條寬闊平坦的柏油大道“小萬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