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斯塔夫二世

鎖定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英語:Gustav II Adolf;1594年12月9日-1632年11月16日 [1]  ),瑞典王國瓦薩王朝第7位國王(1611年10月30日-1632年11月16日在位),瑞典國王卡爾九世的長子。 [36]  歐洲傑出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
古斯塔夫自少學識過人,1611年即位。年僅17歲。面對瑞典當時內外交困的局面,他啓用奧克森謝爾納為首相,相繼推行行政、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成功加強了瑞典的實力。為謀求在波羅的海霸權,他先在卡爾馬戰爭中抵禦丹麥入侵,又先後同俄國及波蘭立陶宛聯邦進行戰爭,保證了瑞典對波羅的海東岸的控制。為削弱信奉天主教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家族,他於1630年率軍在波美拉尼亞登陸,干涉德意志地區的三十年戰爭。在1631年的布賴滕費爾德會戰、1632年的列克河會戰中,古斯塔夫接連擊敗天主教聯盟軍隊,並使神聖羅馬帝國宿將蒂利伯爵殞命,名震歐洲。同年11月,古斯塔夫在與華倫斯坦進行的呂岑會戰中不幸陣亡,終年38歲。
古斯塔夫二世大力推行軍事改革。在位時期,實行普遍徵兵制,建立戰鬥力強大的常備軍;精簡軍隊編制,改善武器裝備,使炮兵變成獨立兵種,並使其與步兵、騎兵和後勤兵密切配合;採取靈活的線式戰術。他因此被譽為“歐洲近代(或稱現代 [38]  )戰爭之父” [2]  ,也是歷代瑞典國王中惟一被封為“大帝”(瑞典語:den store)者,清教徒則稱之為“北方雄獅”(德語:Der Löwe aus Mitternacht [3-4] 
概述內圖片來源 [5] 
別    名
古斯塔夫大帝
北方雄獅
雪王 [4] 
所處時代
16世紀
民族族羣
瑞典人
出生地
斯德哥爾摩
出生日期
1594年12月9日
逝世日期
1632年11月16日
主要成就
在三十年戰爭中多次擊敗天主教聯軍
推行軍事改革,對近代軍事學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本    名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II Adolf)
信    仰
基督教路德宗
王    朝
瓦薩王朝
在位時間
1611年10月30日-1632年11月6日
前    任
卡爾九世
繼任者
克里斯蒂娜女王

古斯塔夫二世人物生平

古斯塔夫二世早年時期

古斯塔夫的父親卡爾九世,畫像現藏瑞典國立博物館 古斯塔夫的父親卡爾九世,畫像現藏瑞典國立博物館
古斯塔夫(舊譯有“葛斯塔夫 [6] ·阿道夫(全譯有“考斯道夫·阿多夫 [37]  )於1594年12月9日出生在瑞典王國的首都斯德哥爾摩的楚克羅納(Tre Kronor)城堡,是瑞典瓦薩王朝國王卡爾九世(1550-1611,1604-1611在位)與其王后荷爾斯泰因-戈託普的克里斯蒂娜(1573-1625年)的長子。 [7]  [8] 
古斯塔夫自幼便接受作為王位繼承人的良好教育和嚴格訓練。他的私人教師約翰·施羅德勒封博學多識,曾遊歷四方,他將各方面的學識傳授給古斯塔夫,使其才智超過當時一般的年輕人。古斯塔夫的正式課程以拉丁語和神學為主,但他對修辭學、辯論術、數學、幾何學政治學、史學及文學都抱有強烈的興趣,能流利地講荷蘭語、拉丁語、德語意大利語,後來又學會一點英語、西班牙語波蘭語俄語,諳熟歐洲古典作品,特別悉心地鑽研過軍事學。 [8]  他心目中最仰慕的英雄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將領、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執政拿騷的莫里斯(1567-1625,1585-1625執政)。 [7]  [1] 
古斯塔夫自幼隨父親各地,甚至旁聽參政會議,參加政治活動和軍事活動。13歲時,古斯塔夫在烏普薩拉大教堂代父宣讀繼位誓詞。15歲時,古斯塔夫負責管理位於西曼蘭(Vastamanland)的公爵領地,積累了一些管理行政和財政的經驗。他還經常與外交使節會談,獲得了作為統治者的許多實際經驗。 [7]  卡爾九世中風後,古斯塔夫成為共治者。 [1]  [8] 

古斯塔夫二世厲行改革

瓦薩家族的紋徽 瓦薩家族的紋徽 [29]
1611年10月30日,卡爾九世駕崩,由古斯塔夫繼位,稱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英語:Gustav II AdolfGustav II Adolph [28]  ),時年僅17歲。 [1] 
古斯塔夫繼位時,面臨着內外交困的嚴重局面,他本人也在政治上處於較為脆弱的地位。 [1]  [8]  在此前的國王統治時期,致力於推行封建專制制度,無視等級會議的作用,侵犯了貴族的權益,而且他們窮兵黷武,盤剝人民的行為,激起社會各階層的強烈不滿。古斯塔夫繼位時尚在沖齡期,按瑞典慣例不能直接執政。一些大貴族趁機要求參政,從而加劇了政治危機。 [1] 
為了穩定局勢以擺脱內憂外患,古斯塔夫對大貴族作出了種種讓步。他在繼位誓詞裏保證:沒有大臣們和等級會議的同意,不制定法律,不宣戰,不媾和,不與它國結盟,不徵收額外賦税,不徵兵等等。他將大量土地分封給作戰有功的貴族,並委之以要職。隨後,古斯塔夫任命貴族代表阿克塞爾·奧克森謝爾納伯爵為政府首席大臣。後來,奧克森謝爾納成為古斯塔夫處理內政外交事務的得力助手與親密的合作者 [36]  。這一系列的讓步緩和了大貴族的不滿情緒,使之轉而支持國王。 [1] 
1617年初,古斯塔夫正式加冕。在奧克森謝爾納的輔佐下,他開始着手加強瑞典的實力,主要措施如下:
  • 繼續推行卡爾九世的多項行政改革,嚴格控制瑞典貴族,並扶持工商階級對抗貴族階級,集中政府權力,精簡政府機構;
  • 加強路德派教士的權力,讓他們負責徵税等行政任務;
  • 鞏固瑞典的學校體系,建立了一所新大學,併為另一所大學注入了活力。
  • 制定規劃發展商業,以提升出口商品的產量,擴大經濟規模。
年輕時的古斯塔夫 年輕時的古斯塔夫
同時,古斯塔夫鼓勵外國人,尤其是來自低地國家的人移居瑞典並進行投資,這些有經濟頭腦的市民建立或復興了瑞典的許多產業。瑞典的銅礦和鐵礦得到更為高效的開採,它的造船廠生產出更多商船和軍艦。在通過戰爭獲得的波羅的海港口徵收通行費也帶來了收入。這些收入的增加不僅減輕了丹麥人強加的負擔,還使古斯塔夫有能力開展代價高昂的軍事行動。 [1] 
在對俄戰爭勝利後,古斯塔夫立即開始軍事改革。他在瑞典第一次實行義務兵役制,全國15至44歲的男子“什一”抽丁,在瑞典組成了一支擁有3萬6000人的訓練有素的常備軍。他以較小的戰鬥部隊取代過去笨重的軍團;普遍使用槍炮,建立靈活的戰鬥隊列;用先進軍事技術裝備軍隊,包括用輕便的快速炮武裝炮隊;改善騎兵組織,制定新的軍需供應制度;在實際戰鬥中,把戰前對進攻的準備和實際戰鬥中的堅決進攻結合起來。這些改革保證了古斯塔夫後來在三十年戰爭中的輝煌勝利。 [8] 

古斯塔夫二世對外戰爭

在增強國力的同時,古斯塔夫二世還致力於提高瑞典在歐洲的地位,他繼承了瓦薩王朝奪取波羅的海控制權的傳統政策,與鄰國進行連綿不斷的戰爭。 [8]  自古斯塔夫起,瑞典進入了所謂的瑞典帝國(瑞典語:svenska stormaktstiden)時期。
  • 瑞丹戰爭
主詞條:卡爾馬戰爭
古斯塔夫繼位時,首先要面對着瑞典與丹麥的戰爭。1611年5月,夢想重新徵服瑞典,恢復卡爾馬聯盟的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1577-1648,1588-1648在位)率軍入侵瑞典,迅速佔領東南部港口卡爾馬(卡爾馬城堡未陷落)。古斯塔夫則率領從東約特蘭招募的士兵,攻陷了丹麥在斯科訥(斯堪尼亞)的克里斯蒂安堡。7月,卡爾九世對丹作戰不利,到8月,卡爾馬城堡、厄蘭島相繼向丹麥人投降。不過在卡爾九世逝世前(10月初),古斯塔夫已經將厄蘭島收復。 [8]  [30] 
古斯塔夫在繼承父位後,本想以放棄父王“北方拉普人之王”稱號的代價換取卡爾馬,但遭克里斯蒂安四世拒絕。1612年,古斯塔夫對斯堪尼亞發動突襲。5月,克里斯蒂安四世趁瑞典政局未穩,攻佔了艾爾夫斯堡,又進逼斯德哥爾摩羣島。古斯塔夫盡力抵禦入侵的丹軍,迫使圍攻斯德哥爾摩失敗的克里斯蒂安四世歸國。 [1]  [30] 
經英國調停,古斯塔夫被迫於1613年1月20日與克里斯蒂安四世達成《克奈雷德條約》,承認丹麥對艾爾夫斯堡、哥德堡的佔領,同意在6年內向丹麥支付100萬塔勒,以贖回艾爾夫斯堡和哥德堡,但瑞典船隻可以不用向丹麥人繳納通行費。 [1]  後來,古斯塔夫趁丹麥深陷三十年戰爭泥潭時,派兵收復了艾爾夫斯堡。 [8]  [30] 
  • 擊敗俄國
在阻擋了丹麥的攻勢之後,古斯塔夫將注意力轉移到東部。
卡爾九世時期,瑞典出兵干涉俄國皇位選舉,佔領了大諾夫哥羅德,強迫當地人承認古斯塔夫的弟弟卡爾·菲利普(1601-1622)為沙皇,但古斯塔夫與母親卻不同意讓卡爾·菲利普前往。 [31] 
到了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沙皇米哈伊爾·羅曼諾夫(1596-1645,1613-1645在位)當選沙皇后,在俄瑞軍的處境日益危急。1614年,為防止俄國勢力進入波羅的海地區,古斯塔夫在荷蘭的援助下發動對俄戰爭。9月,古斯塔夫在因格里亞(今俄羅斯聖彼得堡附近)的軍事行動基本勝利,但對普斯科夫的圍攻卻兩次遭遇失敗。後為準備參加三十年戰爭,古斯塔夫同意與俄國和談,經長期的討價還價,雙方在1617年2月27日簽署了《斯托爾波沃和約》。 [1]  [8]  [26]  [31] 
根據條約,俄國割讓了卡累利阿西南、因格里亞、諾特堡,放棄了對愛沙尼亞和利沃尼亞的訴求,賠款2萬盧布,瑞典同意把諾夫哥羅德等地歸還俄國,承認米哈伊爾的皇位。這一條約使俄國重新喪失了波羅的海出海口,瑞典控制了整個芬蘭灣沿岸,將俄羅斯作為歐洲主要強國的崛起推遲到彼得大帝時期 [36]  。條約規定,兩國商人可以在彼此商定的國家進行自由貿易,但是禁止瑞典商人經俄國前往波斯和東方,俄國商人則不準經過瑞典前往西歐諸國。 [8]  [26]  [31] 
古斯塔夫凱旋後,曾自豪地對等級議會宣佈:“現在沒有我們的允許,這個敵人片板不得下海。寬闊的拉多加湖和楚德湖、30英里的沼澤、若干大堡壘,這足以使俄國遠離我們。以上帝的名義,我希望俄國難越雷池一步。” [31] 
  • 進攻波蘭
古斯塔夫二世 古斯塔夫二世
在與俄國媾和僅4個月後,古斯塔夫又將注意力轉向南方,重啓與東歐強國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戰爭。兩國為爭奪波羅的海地區,彼此敵對,並演化為天主教(波蘭立陶宛)與新教(瑞典)國家之間的宗教戰爭。而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國王、古斯塔夫的堂兄齊格蒙特三世·瓦薩(1566-1632,1587-1632在位)也長期聲稱自己是瑞典王位的合法繼承人(齊格蒙特三世在1592年至1599年兼任瑞典國王,後被古斯塔夫之父卡爾九世擊敗並廢黜)。 [1]  [8] 
眼見波蘭立陶宛身陷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中,古斯塔夫決定先發制人。 [8]  1621年,瑞典軍一舉攻佔波蘭港口城鎮里加(Riga)。因為此地人口以新教徒為主,所以他沒有進行洗劫。1624年,他佔領另一座波蘭城鎮,並把立陶宛人從沿海地區逼退。1625年,古斯塔夫在波蘭的附庸普魯士發動軍事行動。 [1] 
1626年1月7日,古斯塔夫以輕微的代價擊敗波蘭。戰鬥中約有500至1500名波蘭軍人傷亡或被俘,而瑞典軍隊傷亡輕微。7月,古斯塔夫登上普魯士的皮勞。介入德意志局勢之前,古斯塔夫已經取得對波蘭戰爭的勝利,奪取了波羅的海沿岸大片土地。 [8] 
1627年8月18日,古斯塔夫於特切夫會戰中身負重傷。1629年9月瑞典和波蘭立陶宛在法國的斡旋下,達成了《阿爾特馬克和約》。它使瑞典在普魯士地區保留享有極為有利的關税收入。 [9]  [25] 

古斯塔夫二世進軍德意志

主詞條:三十年戰爭
古斯塔夫二世 古斯塔夫二世
在震動德意志的三十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625年—1629年),與天主教聯盟作戰的丹麥戰敗,並於1629年退出戰爭後,哈布斯堡家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1578-1637,1620-1637在位)的勢力擴大到波羅的海,對企圖建立環波羅的海大國的瑞典構成嚴重威脅,“古斯塔夫·阿道夫及其幕僚看來深信不疑:瑞典不可避免地捲入歐洲戰爭。他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是讓戰爭儘可能在遠離瑞典國境的地方進行”。 [9]  此時,法國首相黎塞留(1585-1642)也竭力慫恿瑞典參戰,在黎塞留的調停下,瑞典與波蘭立陶宛於1629年達成停戰協約,為瑞典出兵德意志掃清道路。 [10]  1631年1月,瑞典與法國達成《貝爾瓦爾德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古斯塔夫有義務在德意志保留一支3000步兵、6000騎兵的部隊,法國則答應每年給予100萬裏弗爾的支援。 [9] 
瑞典參加戰爭的動機,大致有三點:
  • 一、防止對本國的危險:古斯塔夫擔心的除了哈布斯堡的波羅的海計劃之外,還擔心皇帝和波蘭立陶宛國王齊格蒙特三世·瓦薩合作,奪取瑞典王位;
  • 二、通過併吞德意志部分地區,來擴大瑞典的波羅的海領地;
  • 三、解放北德意志的新教徒。 [9] 
1630年,古斯塔夫安排首相奧克森謝爾納帶領1萬人駐守普魯士,用以威懾波蘭立陶宛和俄國,同時又安排了數千人的兵團和民兵武裝留守瑞典各個要衝之地,形成反入侵的第二層保護網和機動支援遠征軍的後備力量。5月20日,古斯塔夫參加了最後一次全國等級大會。他抱着自己年僅4歲的女兒克里斯蒂娜,要求代表們在他客死他鄉時,對克里斯蒂娜宣誓效忠。 [24] 
在波美拉尼亞登陸的古斯塔夫 在波美拉尼亞登陸的古斯塔夫
6月24日,古斯塔夫以1萬5000人(一作1萬2500人)在波美拉尼亞登陸。在登陸之後,他面臨的最重要任務,就是解放在帝國壓制下苟延殘喘的德意志新教諸侯,並爭取與他們結盟。當開始向德意志北部進軍時,古斯塔夫只有4000戰兵。但他很快地鞏固了新教徒的勢力範圍。7月6日(又有7月4日之説),古斯塔夫帶兵在奧得河口的烏澤多姆島登陸,侵入了易北河以東的諸侯國,如不倫瑞克、梅克倫堡、勃蘭登堡和薩克森選侯國等。在一連串凌厲的攻勢下,波美拉尼亞、梅克倫堡都相繼擺脱了帝國的控制。 [8]  [24] 

古斯塔夫二世名震歐洲

古斯塔夫的入侵正式開啓了德意志三十年戰爭的瑞典階段。但在最初,除了黑森-卡塞爾大公國的威廉五世(1602-1637)和薩克森-魏瑪大公國的伯恩哈德等諸侯願意追隨外,其他諸侯國均採取了剋制觀望的態度。 [24] 
古斯塔夫廣場中的古斯塔夫騎馬像,W. Bulach攝 古斯塔夫廣場中的古斯塔夫騎馬像,W. Bulach攝
在戰爭之初,由於斐迪南二世的輕視,古斯塔夫的軍事進展頗為順利。當他開始組建萊比錫同盟之時,斐迪南二世這才開始重兵北調,並任命久經戰陣的巴伐利亞老將約翰·採克拉斯·馮·蒂利(即蒂利伯爵)任總指揮。 [24] 
在一系列的早期交鋒中,瑞軍在古斯塔夫嚴苛軍法的控制下秋毫無犯,受到當地人的歡迎。而帝國軍隊則肆意燒殺,被冠以"蝗羣"的惡名。尤其是1631年5月20日在馬格德堡的屠殺,讓之前一直對古斯塔夫懷有戒心的德意志新教諸侯選擇與瑞典結盟,勃蘭登堡選侯、薩克森選侯和梅克倫堡公爵等諸侯都向古斯塔夫提供人質、金錢和軍隊,請求保護。1631年初,法國開始給予瑞典援助,俄國也以最惠條件賣給瑞典糧食和其它軍需品。在團結了北部的諸侯,並得到援助後,瑞軍於1631年5月開始深入德意志腹地。 [8] 
1631年9月,古斯塔夫統帥瑞典軍約4萬7000人(包含薩克森盟軍約1萬9000人),火炮約80門,迎戰幾乎勢均力敵的神聖羅馬帝國蒂利軍。他沒有平均配置兵力,而是將7個步兵團夾配火槍兵,重點配置其右翼方向。會戰開始後,雙方互相炮擊。蒂利軍在炮擊後發起攻擊,但其騎兵的7次攻擊均被瑞典軍滑膛槍的齊射火力擊退。此後,蒂利軍迂迴到瑞典軍薄弱的左翼發起攻擊,古斯塔夫急調二線兵力支援左翼,在炮火的掩護下迎頭截擊。正當瑞典軍左翼激戰、薩克森軍逃陣之際,古斯塔夫迅速抓住戰機,急令其右翼部隊迅速攻擊蒂利軍左翼,並親率4個騎兵團衝向敵軍。蒂利軍被擊潰,傷亡1萬2000人,被俘7000人,全部輜重和火炮被瑞典軍所得,而瑞典軍僅傷亡3000人(參見詞條布賴滕費爾德戰役)。 [11]  蒂利本人負傷南逃,歐洲為之震動,古斯塔夫被賦予“北方雄獅”的綽號。 [8]  這是線式戰術首次在歐洲戰場上被運用。
布萊騰菲爾德戰役的結果徹底打破了斐迪南二世的計劃,使皇帝大感震驚。 [12]  另一方面,古斯塔夫在德意志一戰成名,他的威望、榮譽、魅力和因實施嚴格的軍紀而產生的民望,讓他收穫瞭如救世主般的地位。 [32] 
古斯塔夫在布賴滕費爾德戰役
古斯塔夫二世 古斯塔夫二世
布萊騰菲爾德大勝之後,古斯塔夫收復梅克倫堡,恢復原先公爵的職位。同時召開作戰會議,決定自己親自率軍向西挺進,安排薩克森人向南進軍。而古斯塔夫的向西挺進,需要面臨碎片化的政治結構。德意志西部的政治格局在德意志地區是最複雜的,這裏既有新教國家,也有天主教諸侯。他們彼此之間既相互依賴,又矛盾重重。複雜的政治-宗教結構讓這一帝國領地根本無法形成統一的合力來對抗古斯塔夫,被各個擊破只是時間問題。
與此同時,蒂利伯爵正在重整旗鼓,恢復元氣。他敗退到威悉河一帶後,又徵集了帝國在下薩克森地區的駐軍,還與兩位將軍富格爾、阿爾特林格會師。雖然他一再請求他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允許他與古斯塔夫再戰,以洗刷恥辱,但布萊騰菲爾德的慘重損失讓大公畏首畏尾,嚴令他按兵不動,這就為古斯塔夫征服萊茵河一帶免去了後顧之憂。
在進軍萊茵河流域之前,古斯塔夫先拿下了萊比錫埃爾福特。古斯塔夫的到來,讓諸侯們反應不一。黑森-卡塞爾、法蘭克福等開城獻降,美因茨、瑪利亞貝格等負隅頑抗,烏茲堡、班貝克主教區等則表面恭順。不論如何,古斯塔夫嚴禁士兵施暴劫掠,對被征服的敵人寬大處理,從不強迫實施教令統一,也照顧當地統治者的尊嚴。這些温和的政策與皇帝統治下的嚴酷風格對比鮮明。美因茨的攻陷標誌着古斯塔夫成為了萊茵河的新主人。通過對這一區域的征戰,他掃清了哈布斯堡在該地區的殘軍和統治力量,下薩克森、普法爾茨、黑森、威斯特伐利亞都投入到瑞典人的陣營之中。
古斯塔夫二世 古斯塔夫二世
與此同時,德意志地區的國際關係也發生了複雜深刻的變化。天主教同盟的核心巴伐利亞眼見大軍壓境,希望借法國給古斯塔夫施壓,令後者對巴伐利亞高抬貴手。法國也樂於在德意志地區增加一個盟友,有助於自己操縱局勢。由於古斯塔夫進軍萊茵河,挺進到法國的東部勢力範圍外緣,使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心存芥蒂,許多與瑞典敵對的諸侯趁機遣使勸説法王與皇帝站在一起,但黎塞留竭力使法國擺出中立姿態,同時力促巴伐利亞與瑞典進行談判,以繼續維持法國在德意志的最大利益。 [24] 
古斯塔夫知道巴伐利亞是天主教同盟的心臟。在談判中,他提出巴伐利亞可以保持中立,瑞典不會侵犯寸毫,但是前提是巴伐利亞斷絕與皇帝的同盟關係以及一切援助、大量裁軍、不得在接下來的軍事行動中採取任何行動等一系列十分苛刻的條件。同時,一封巴伐利亞公爵寫給巴本海姆將軍的密信被瑞典騎兵截獲,這封信揭露了馬克西米利安的真實意圖,談判只是個幌子,公爵要藉機加強防禦部署和召回蒂利,他根本不想與瑞典議和。 [32] 
在對巴伐利亞的苛刻談判破裂後,古斯塔夫於1632年3月入侵巴伐利亞。馬克西米利安一邊緊急召回蒂利伯爵,一邊沿着萊希河(列克河)部署重兵。3月9日,蒂利在班貝格戰役中打敗古斯塔夫·卡爾松霍恩(1592-1657)率領的瑞典軍,古斯塔夫卻在3月31日佔領紐倫堡。4月15日,在賴恩戰役中,古斯塔夫領軍成功強渡萊希河,使蒂利身負重傷。蒂利撤退到因戈爾施塔特。20日,古斯塔夫佔領了奧格斯堡。後開始圍攻因戈爾施塔特,期間蒂利不治身亡(4月30日)。5月上旬,古斯塔夫放棄圍攻,轉入巴伐利亞深處。5月17日,瑞軍佔領慕尼黑。這是三十年戰爭瑞典階段的頂點。 [8]  [24]  [32] 

古斯塔夫二世命隕呂岑

1632年4月,被逼無奈的斐迪南二世重新啓用曾擊退丹麥的名將阿爾伯萊希特·華倫斯坦 [8]  華倫斯坦復出後,迅速組建了一支軍隊。同年秋,他在波希米亞肅清了入侵的薩克森軍,緊接着又向弗蘭肯推進,同巴伐利亞的殘軍會合。9月,古斯塔夫將瑞典軍向奧地利方向佯動,企圖吸引華倫斯坦離開。但華倫斯坦不為所動,反而乘機攻擊薩克森,以切斷瑞典供應線,迫使古斯塔夫回援。在9月3日的紐倫堡會戰中,華倫斯坦取得了對古斯塔夫第一次較大的防禦性勝利。 [1]  [24] 
11月16日,雙方在萊比錫西側的呂岑遭遇。在戰鬥的關鍵時刻,古斯塔夫被子彈射中左肘上方。在撤退中,又與騎兵隊伍走散,在一片濃霧和硝煙中,被帝國軍再次開槍射中後背,跌落戰馬,隨後被帝國軍士兵的子彈殺害,終年38歲。 [14]  [33]  他本人雖然陣亡,但在接替指揮的馮·薩克森·魏瑪·伯恩哈德統帥下,瑞典軍高呼着“為國王報仇”的口號,仍取得了會戰的勝利。此次會戰,神聖羅馬軍損失約6000人,而瑞典軍損失3000人。 [11] 
1633年古斯塔夫的遺體被運回瑞典 1633年古斯塔夫的遺體被運回瑞典 [13]
當瑞典軍找到古斯塔夫遺體的時候,他渾身都是血跡和污泥,身上只剩一件內衣,其餘遺物都被帝國軍搶去。 [33] 
古斯塔夫死後,由他6歲的女兒克里斯蒂娜·奧古斯塔繼位,奧克森謝爾納擔任攝政。 [15]  [24]  古斯塔夫的妻子勃蘭登堡的瑪麗亞·埃莉奧諾拉先後把他的遺體和心臟留在她的城堡,時間長達一年多。在奧克森謝爾納的干預下,1634年6月22日,古斯塔夫終於得以長眠於斯德哥爾摩的騎士島教堂 [33] 
舊瑞典國會於1633年2月,決定賦予他“大帝”(瑞典語:den Store)的稱號,從而成為“古斯塔夫·阿道夫大帝”(Gustav Adolf den Store),這是迄今為止唯一獲得該榮譽的瑞典君主。

古斯塔夫二世為政舉措

古斯塔夫二世政治

Jacob Hoefnagel為古斯塔夫創作的畫像 Jacob Hoefnagel為古斯塔夫創作的畫像
古斯塔夫在位期間,在阿克塞爾·奧克森謝爾納伯爵的輔佐下,逐步推行改革方針。
首先,他採取措施整頓和加強各級行政機構。他把全國劃分為若干省,以此取代中世紀延續下來的,由地方大貴族把持的郡。國王直接任命省長和其他重要官員。各省設立比較健全的行政和財政管理機構,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保障了國庫的收入,打擊了殘餘的封建領主權。從1614年起,在王廷之下,先後設立了高等法院,法官廳,財政部,陸軍部和海軍部。外交和國家檔案也有專門機構管理。所有這些部門的官員均由國王任命,並對國王負責,這樣使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8] 
古斯塔夫還明確規定了各部門的職權範圍,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辦事效率。1617年,古斯塔夫制定了等級會議法,規定了會議中各等級代表的人數,權限,使等級會議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並負有監督國家財政收支的責任。與此同時,參政會的地位也提高了。國王親自出席參政會議,認真的聽取各種意見,作出決定後,交等級會議表決通過。但事實上,古斯塔夫總能憑着自己淵博的學識和雄辯的口才,使參政會和等級會議服從自己的意志。 [8] 
古斯塔夫的這些改革,調整了國王和貴族以及其它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提高了王權的聲望。 [8] 

古斯塔夫二世經濟

古斯塔夫二世 古斯塔夫二世
在經濟方面,古斯塔夫二世大力提倡和鼓勵發展採礦和冶金工業,保護農民自治權。 [8] 
瑞典高緯度的地理位置讓國內的人口、耕地、經濟總量捉襟見肘。 [25]  對於這種情況,充分挖掘平民的力量顯得格外重要。通過頒佈法令,農民的自治權得到充分的保護,從而避免了貴族的過度剝削和壓榨,這就能為王國保存足夠的有生力量。
工業方面,由於積極引進先進技術,更新設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當時瑞典銅的年產量達到2000—3000噸,成為歐洲最大的銅輸出國。金屬加工業也因聘請荷技師指導生產,廣泛採用歐洲其它國家的先進技術,而獲得蓬勃發展。17世紀初,在瑞典湧現出不少繁榮的工業城市。古斯塔夫推出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本國技師,以法隆城為例,它有5000名從事不同職業的工匠。工業的發展,不但大大改善了瑞典的財政狀況,而且促進了國家的軍火生產。瑞典制造的大批優質槍炮和船隻在後來的三十年戰爭中,為本國軍隊提供了充足的裝備。 [8] 
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對外貿易的繁榮。古斯塔夫二世撥款組建了經營對外貿易的“南方公司”,瑞典的銅,鐵,木材,石油不僅暢銷歐洲市場,而且遠運亞洲,非洲和美洲,為國家賺回大量外匯,加速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增長,為瑞典的對外戰爭打下了經濟基礎。 [8] 

古斯塔夫二世軍事

16至17世紀的瑞典版圖 16至17世紀的瑞典版圖 [16]
古斯塔夫的軍事思想代表了歐洲三十年戰爭期間,關於軍隊編制、裝備訓練、戰略戰術等軍事領域各個方面的較高水平,對歐洲軍事理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1]  他在歷史上首次將“職業化”、“正規化”和“現代化”引入了軍隊和戰爭,其軍事創新成為歐洲軍隊的標準和楷模,其“全新戰術”影響西方軍事達一個多世紀之久。無論在歐洲軍事史上,還是在世界軍事史上,他都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偉大統帥。英國軍事歷史學約翰·弗雷德裏克·查爾斯·富勒在《西洋軍事史》中指出,古斯塔夫“創立了一個近代戰爭的新紀元”。西方譽之為“現代戰爭之父”。 [2]  [38] 
古斯塔夫的軍事思想主要可以分為如下數點:
(一)勇於創新的軍事改革思想
古斯塔夫是一個在軍事領域勇於創新的人,“他的偉世大是在於其觀念的新奇,和執行時的勇敢”。古斯塔夫沒有照搬照抄當時盛行的西班牙軍事制度(參見詞條西班牙方陣),而是在軍事上進行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改事革,如徵兵制度改革、武器裝備改革、軍事體制改革、訓練方法和戰術思想的改革軍事技術以及後勤保障制度的改革等。
他在歐洲首先廢除了僱傭兵役制,實行了徵兵制。他頒佈法令,全國15到40歲的男子都有義務服兵役,如拒服兵役則以相當數量的免服兵役金代之。在此基礎上組建了以農民為主的3,6000人的常備軍。 [8]  他對這支軍隊進行了嚴格訓練,嚴明軍紀。在他看來,軍隊要想獲勝必須擁有機動性,而機動性是以紀律為基礎的,紀律的基礎則是有效的行政和領導能力。經過這樣整頓,瑞典軍隊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他建立軍火工業,大量生產槍炮和彈藥,並對滑膛槍和火炮進行了技術上的改進,加強火槍的射速與火力,將更多的步兵從長矛兵轉入火槍兵編制,提升了整支步兵方陣的火力打擊能力與靈活性。他改建軍隊編制,使其小型化,加強了部隊的機動性;此外,他還十分強調炮兵在戰爭中的意義。減少炮重,增加火炮在野外的機動性,建立專門的炮兵編制,訓練專業的炮兵部隊,在炮種、射速、裝彈等都進行了改良,並在步兵陣線中安插輕型加農炮,增強火力輸出。炮兵在古斯塔夫的手裏,從邊緣化的輔助兵種變成了獨立的核心兵種。
古斯塔夫領導騎兵衝鋒 古斯塔夫領導騎兵衝鋒 [17]
他注重主動進攻,比一般線性作戰更強調機動性。認為光靠他當時已有的作戰火力是無法贏得勝利的,他需要能夠進行近戰的突擊能力,這隻有騎兵方能勝任,因而加大對騎兵的建設。
古斯塔夫是一支全新軍隊的締造者,正是他這些具有先見性的軍事改革,使瑞典軍隊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持續取勝。古斯塔夫的勇於創新的軍事改革思想,對歐洲後來軍事思想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示範作用,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稱他為“十七世紀偉大的軍事改革家”。 [11] 
(二)實施戰區機動、奪取戰場主動權的戰爭指導
古斯塔夫十分重視戰略主動權的奪取。他重視騎兵建設,其用意就是用騎兵作為部隊的突擊力量,以提高作戰的機動性。他打破過去軍需供應的舊模式,建立了一種以固定的補給倉庫和兵站為骨幹的、高效率的後勤補給系統,不僅保障了軍隊的供應,而且減少了輜重車輛,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機動性。 [11] 
(三)諸兵種互相配合、協同作戰的靈活戰術
瑞典貴族院前的古斯塔夫二世雕像 瑞典貴族院前的古斯塔夫二世雕像
古斯塔夫拋棄了當時流行的西班牙方陣戰術,認真學習和研究歷史上的戰爭經驗,尤其是作戰對手的經驗。經過不斷改進和創新,他首創楔型陣,即線式戰術的雛形。這種戰術騎兵為縱深三列,長矛步兵排成3至6列橫隊,左右兩翼為火槍手。全軍成橫列線式隊形。這麼做的前提是火槍射擊精度與速度的提升。拉長的隊伍可以大大增加彈雨的密度,並對敵軍的側翼構成火力威脅。 [25] 
這種隊形一改傳統的笨重方陣,使步、騎、炮兵互相配合,協同作戰,各兵種還可以根據情況的變化靈活調整。這是古斯塔夫在戰術上的獨創,是軍事史上一個里程碑,它標誌着從古代和中世紀的戰術向近代戰術的轉化。瑞典軍也正是依靠這種戰術在布賴滕費爾德和呂岑會戰中大敗敵軍。特別是在布賴滕費爾德會戰中,瑞典軍以新型的兩線配置的線式隊形與蒂利軍的密集方陣對壘,第一次戰勝了以數量加長矛為基礎的舊式戰術。 [11] 
(四)集中優勢兵力,實施一翼突擊的會戰戰法
古斯塔夫十分重視集中優勢兵力,實施一翼突擊的戰法,特別是在敵優我劣或力量均等的情況下運用該戰法。他指出,當勢均力敵或明顯處於弱勢下,必須集中己方的兵力以形成兵力上的相對優勢。然後,實施一翼突擊,撕開敵軍一處缺口後,再向縱深擴大戰果,打破敵人的整個作戰體系。這幾乎成為他重要的作戰指導思想。1631年的布賴滕費爾德會戰,就是這一戰法勝利的表現。 [11] 

古斯塔夫二世教育

古斯塔夫二世很關心教育事業的發展。1620年,他提出除大學外,還要發展專科學校。要求學生不僅學習神學,還要學習物理學,天文學和政治學。古斯塔夫強調,學校要為國家培養有用的人才,要教育學生熱愛祖國。他詔令烏普薩拉大學説:學校最主要的任務是教育青年不要對自己的國家懷有自卑感,而去欣賞外國的一切,以致懷疑自己從事偉大事業的能力。同時還將300個莊園封給烏普薩拉大學,用莊園的收入來作為擴大該校的經費。他還創建了一座外語學校,又在塔爾圖創建塔爾圖大學。古斯塔夫對教育事業的關心對瑞典民族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8] 

古斯塔夫二世歷史評價

與古斯塔夫征戰的神聖羅馬帝國名將阿爾伯萊希特·華倫斯坦認為,在德意志,“人們像猶太人期待彌賽亞那樣期待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25] 
哥德堡古斯塔夫二世廣場中的古斯塔夫塑像
哥德堡古斯塔夫二世廣場中的古斯塔夫塑像(2張)
在1633年出版的《呂岑戰役》中,學者弗朗索瓦·拉莫特·勒瓦葉把古斯塔夫描繪為“瑞典的赫拉克勒斯”,認為他的悲劇性結局是“他的一生中最美的一幕”。 [25] 
德國曆史學家弗里德里希·席勒《三十年戰爭史》:古斯塔夫·阿道夫在萊比錫的輝煌一戰改變了這位君主的舉止言談,也改變了他的敵人和朋友對他的看法。現在他已同當代最偉大的將領進行了較量,他戰術的威力和瑞典人的勇氣在對皇帝那支歐洲最訓練有素的主力部隊作戰中經受了考驗並在決戰中取得了勝利。 [12] 
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曾將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迦太基漢尼拔古羅馬凱撒與古斯塔夫評價為(西方)軍事史上四大名將。他説:“反覆閲讀記載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古斯塔夫·阿道夫、杜倫尼、尤金(歐根親王)和弗里德里希二世這些著名統帥的有關戰役的文獻,使自己效法他們。這是成為偉大統帥和尋求兵法奧秘的唯一途徑。”1816年,他還把古斯塔夫與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杜倫尼、歐根親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並列為七大統帥。在闡述古斯塔夫進行的戰爭時,拿破崙認為:他的短促的一生表明他膽大、行動迅速,軍隊勇敢並且組織得很好。 [18] 
古斯塔夫·阿道夫 古斯塔夫·阿道夫 [36]
19世紀的英國曆史學家羅伯特·巴恩評價:雖然古斯塔夫的德意志十字軍是他最負盛名的業績,這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嚴重的失誤。雖然它短期的成果光彩奪目,但其最終的結局卻是於國有害的,甚至是毀滅性的。他建立一個緊湊的、連續的、一定程度上同質化的環波羅的海帝國的最初計劃尚在瑞典資源所允許的範圍內。如果他止步於德維納河,再遠一點到維斯杜拉河也罷這一計劃可以輕易完成,瑞典或許至今都是北歐的主人。但是,他向維斯杜拉河以西邁出的每一步都是錯誤的,因為這讓他離自己權力的中心越來越遠。他現在是為別人的戰爭而不是自己的戰爭賣命。他的勝利是虛幻的,因為它使國家變得盲目,忽視了其固有的缺陷。若不是他留在身後照顧年幼女兒的那位傑出人物具有維持帝國的智慧,甚至布賴滕費爾德的輝煌勝利差點就會葬送瑞典。 [34] 
美國世界軍事史作家T.N.杜派在《哈珀-柯林斯世界軍事人物全書》中評價:古斯塔夫·阿道夫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將軍,傑出的戰略家、戰術家,富有靈感的改革者、組織者。他也是一位理智的、有天賦的行政管理者。由於他生性勇敢,因此常常受傷,最終戰死沙場。他是偉大的統領之一。 [19] 
美國曆史學者薩克雷、芬德林等主編《世界大歷史:1571—1689》: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繼承王位時,瑞典正被外國侵略;他去世時,瑞典已成為歐洲勢力平衡中的一個強大國家。雖然他對瑞典這個國家的發展影響很大,但他最出名的還是他的軍事功績,特別是他為了支持新教勢力於1630年入侵德意志,扭轉了三十年戰爭的戰局。 [1] 
英國學者阿蘭·帕爾默《波羅的海史》:古斯塔夫·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是歐洲傑出的戰鬥之王,他既是一位勇敢的戰士,同時也是一位戰略家以及一位改革者,後來的那些將軍們從馬爾巴羅公爵到拿破崙,無一不以他為自己的榜樣。 [35] 
中國學者尹建平在《外國曆史名人傳》中評價:古斯塔夫二世在執政的短短二十年中,通過進行一系列改革,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提高了民族的文化,建立起一個機構比較完善,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使瑞典有史以來,第一次步入歐洲強國之林。但是,古斯塔夫二世畢竟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表,從他的改革中受益的只是封建貴族,而下層人民,特別是農民卻遭受無邊的賦税和戰爭之苦。據歷史學家推算,死於連年戰爭中的瑞典兵士不下30000人,而受到他侵略的國家中的人民,特別是德國人民所遭受的蹂躪更是難以勝數。 [8] 

古斯塔夫二世軼事典故

古斯塔夫二世負傷

古斯塔夫在呂岑戰役所穿的生皮盔甲及戰馬標本
古斯塔夫在呂岑戰役所穿的生皮盔甲及戰馬標本(2張)
古斯塔夫熱衷於親臨前線帶隊衝鋒,頸、喉、腹部都受過槍傷,有一發子彈留在他頸部靠近脊椎的地方。因此,他不能穿常見的金屬胸甲,因為胸甲壓迫槍傷導致劇痛。 [14] 
古斯塔夫在呂岑戰役所穿的是輕便的生皮盔甲,這副帶有血跡的皮甲當代陳列在斯德哥爾摩王宮的軍械展覽廳(Livrustkammaren)。藏於此處的同時還有古斯塔夫的戰馬斯特雷夫的標本。 [27] 

古斯塔夫二世風流事

古斯塔夫與埃巴·布拉厄 古斯塔夫與埃巴·布拉厄 [31]
在對俄戰爭期間,古斯塔夫與瑞典宮廷裏一位貴族女子埃巴·布拉厄相愛,並着手計劃結婚。然而王太后荷爾斯泰因-戈託普的克里斯蒂娜堅決反對,並阻止了古斯塔夫關於結婚的計劃,因為她所期望的是一場政治聯姻。 [31] 
王太后與國王、埃巴·布拉厄之間的爭端一直持續到1615年,而最終打破僵持的則是有名的“玻璃窗對話”:一天,王太后和埃巴·布拉厄經過一扇玻璃窗時,王太后用一枚鑽石戒指在窗表面上刻下如下字句:“心誠所願,然事與願違;今日之事即如此。”以這種方式,表達了自己不想公開討論的意見後,克里斯蒂娜就離開了。隨後埃巴·布拉厄也在窗上刻下了自己的回覆:“感謝上帝恩典,我對我所有的一切心滿意足。”這標誌着埃巴·布拉厄終於妥協。1618年,這位曾經的王后候選人嫁給了瑞典陸軍元帥雅各布·德·拉卡迪,而古斯塔夫也在1620年迎娶瑪麗亞·埃莉奧諾拉為後(見“婚姻”部分),但兩人一直保持着婚外戀情,直到古斯塔夫在1632年戰死。 [31] 
除埃巴·布拉厄外,在圍攻普斯科夫期間,古斯塔夫還愛上了瑪格麗塔·斯羅茨。她是一位戰死的荷蘭籍工兵軍官的遺孀。儘管相處時間不長,她仍然給古斯塔夫生了一個兒子。 [31] 

古斯塔夫二世婚姻

古斯塔夫與妻子瑪麗亞·埃莉奧諾拉 古斯塔夫與妻子瑪麗亞·埃莉奧諾拉
1620年11月25日古斯塔夫與德意志勃蘭登堡選帝侯約翰·西吉斯蒙德之女瑪麗亞·埃莉奧諾拉(Maria Eleonora of Brandenburg)公主結婚,勃蘭登堡的瑪麗亞·埃莉奧諾拉和丈夫在建築和音樂方面有着相似的欣賞品位,婚後更是全身心地愛着自己的丈夫。外國大使都稱讚王后美麗和藹、品位高雅。瑪麗亞性格上有極端的傾向,對古斯塔夫極為依賴。古斯塔夫曾下旨,如果他去世時繼承人尚未成人,他的孀妻不可以與政事有絲毫的關聯。古斯塔夫和瑪麗亞有三名子女,只有小女兒克里斯蒂娜在他去世時還活着。 [24] 

古斯塔夫二世不同稱號

三十年戰爭期間,德意志四分五裂,民不聊生,而僱傭軍的屠殺使人感到世界末日的來臨。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當時一些占星家預言“北方雄獅”(德語:Der Löwe aus Mitternacht)將帶來和平,就是這個傳説使古斯塔夫獲得了北方雄獅”的外號。 [25] 
在古斯塔夫死後不久出版的《呂岑戰役》(1633年)中,弗朗索瓦·拉莫特·勒瓦葉尖鋭地批評“宮廷國王”(指神聖羅馬皇帝),讚揚古斯塔夫,把他描繪成戰士國王。 [25] 

古斯塔夫二世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外祖父
阿道夫
荷爾斯泰因一戈託普公爵。
父親
卡爾九世(1550-1611)
瑞典瓦薩王朝第6位國王(1604-1611在位)。
母親
克里斯蒂娜(1573-1625)
被稱為荷爾斯泰因-戈託普的克里斯蒂娜。在古斯塔夫繼位初期擔任攝政。
姐姐
克里斯蒂娜(1593-1594)
1594年夭折。
妹妹
瑪麗亞·伊利莎白(1596-1618)
1610年嫁給John of Sweden(1589-1618)。
弟弟
卡爾·菲利普(1601-1622)
南曼蘭公爵。
妻子
瑪麗亞·埃莉奧諾拉(1599-1655)
勃蘭登堡選帝侯約翰·西吉斯蒙德之女,被稱為勃蘭登堡的瑪麗亞·埃莉奧諾拉。1620年與古斯塔夫成婚。
長女
——
1623年出生,1624年早夭。
長子
——
1625年死產。
次女
克里斯蒂娜·奧古斯塔(1626-1689)
瑞典瓦薩王朝第8位國王(1632年—1654年在位),被稱為克里斯蒂娜女王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1] 
古斯塔夫的家人

古斯塔夫二世後世紀念

瑞典王國首都斯德哥爾摩古斯塔夫·阿道夫廣場,以紀念古斯塔夫。 [20]  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也有古斯塔夫·阿道夫廣場,又名市政廳廣場。廣場上樹立有古斯塔夫手持寶劍、目視遠方的塑像。 [21] 
每年11月6日,瑞典都會紀念古斯塔夫·阿道夫日。當天會賣國王的巧克力獎牌,一種特別糕點。當天也是瑞典官方國旗日。
美國明尼蘇達州聖彼得也有一所私立學校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學院(Gustavus Adolphus College),由瑞典裔美國人於1862年建立。 [23] 
愛沙尼亞共和國塔林市則有古斯塔夫·阿道夫中學
古斯塔夫的相關紀念
部分圖冊圖片參考資料 [22] 
參考資料
  • 1.    (美)薩克雷,(美)芬德林 主編; 閆傳海 譯.世界大歷史 1571-1689:新世界出版社,2014-09:197-201
  • 2.    張江寧 主編.外國名家重大軍事改革述評:國防大學出版社,2015-07:68
  • 3.    唐復全,卜延軍 主編;車躍麗,張永,伍軼,王道偉 副主編.,外國軍事思想史論:國防大學出版社,2008-04:301-303
  • 4.    希利爾 著;朱麗霞 譯.希利爾講世界史:吉林大學出版社,2018-03:266
  • 5.    Porträtt Gustav II Adolf J.Hoefnagel  .LSH[引用日期2021-02-22]
  • 6.    林煥文,徐景學 主編.世界名人辭典: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7-09:74
  • 7.    韓高潤,張海麟 主編.外國名將錄: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06:34
  • 8.    朱庭光 主編;戚國淦,張椿年,馬克堯 本冊主編(該條目撰寫者為尹建平).外國曆史名人傳·古代部分 下冊.北京;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3:317-322
  • 9.    (德)馬克斯·布勞巴赫等 著;陸世澄,王昭仁 譯.德意志史 第2卷 從宗教改革至專制主義結束 1500-1800 上:商務印書館,1998-11:214-217
  • 10.    朱庭光 主編;戚國淦,張椿年,馬克堯 本冊主編(該條目撰寫者為孫秉瑩).外國曆史名人傳·古代部分 下冊:重慶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215-222
  • 11.    唐復全,卜延軍 主編;車躍麗,張永,伍軼,王道偉 副主編.外國軍事思想史論:國防大學出版社,2008-04:301-303
  • 12.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 著;沈國琴,丁建弘 譯;丁建弘 校.三十年戰爭史:商務印書館,2017-08:176-178
  • 13.    《Gustaf II. Adolfs lik inskeppas i Wolgasts hamn 1633》由19世紀的瑞典畫家Carl Gustaf Hellqvist在1885年所繪,MichaelPhilip在2009年掃描上傳。
  • 14.    (美)托馬斯·克勞威爾 著;盧欣渝 譯.圖説古今帝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05:326
  • 15.    (美)托馬斯·克勞威爾 著;盧欣渝 譯.圖説古今帝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05:336
  • 16.    張芝聯、劉學榮 主編.世界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02-04-01:84
  • 17.    Richard Brzezinski & Richard Hook: The Army of Gustavus Adolphus 2 Cavalry, Osprey Publishing Ltd., 1993, p.15.
  • 18.    夏徵難 著.拿破崙: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01:129-130
  • 19.    (美)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軍事人物全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8-08:296
  • 20.    《親歷者》編輯部 編.瑞典旅行LET'S GO 全新第3版:中國鐵道出版社,2016-06:69
  • 21.    《暢遊北歐》編輯部 編著.暢遊北歐:華夏出版社,2018-08:195
  • 22.    This image comes from the Southerly Clubs of Stockholm, Jacob Truedson Demitz for Ristesson Ent攝.
  • 23.    About Gustavus  .Gustavus Adolphus College[引用日期2021-02-08]
  • 24.    孫立新 著.德國通史 第2卷 信仰分裂時代 1500-1648: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01:391-393
  • 25.    (法)弗朗索瓦·泰莫利耶爾,卡特莉娜·李特奇 主編.他們創造了歷史.從文藝復興到啓蒙運動:公元1492年-1789年:商務印書館,2006-12:173-175
  • 26.    王覺非 主編.歐洲歷史大辭典·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2:585
  • 27.    貝基·奧爾森(Becky Ohlsen),安娜·卡明斯基(Anna Kaminski),約瑟芬·昆特羅(Josephine Quintero).瑞典:中國地圖出版社,2016-03:324
  • 28.    Williamson, David (1988). Debrett's Kings and Queens of Europe. pp. 124, 128, 194, 207.
  • 29.    This picture shows coats of arms of king of Sweden of House of Vasa.It's a blazon done for Blazon Project of French-speaking Wikipédia.Its description comes from Jiri Louda, Les dynasties d'Europe, 1981, page 64.Picture drawn by Odejea on June 2008, the 30.This vector image was created with Inkscape by user Odejea.
  • 30.    宋毅 主編.北歐雄獅 古斯塔夫二世傳: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03:8-12
  • 31.    宋毅 主編.北歐雄獅 古斯塔夫二世傳: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03:13-15
  • 32.    宋毅 主編.北歐雄獅 古斯塔夫二世傳: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03:166-173
  • 33.    宋毅 主編.北歐雄獅 古斯塔夫二世傳: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03:206-211,215
  • 34.    宋毅 主編.北歐雄獅 古斯塔夫二世傳: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03:233
  • 35.    阿蘭·帕爾默 著;胡志勇 譯.世界歷史文庫 波羅的海史:東方出版中心,2013-09:117
  • 36.    Gustavus Adolphus | Biography, Thirty Years’ War, & Death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2-02-13]
  • 37.    顧德如 主編.中外軍事人物辭典:長征出版社,1990-05:504
  • 38.    洪成杓 主編.百科知識淵源詞典: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8-12:1044-104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