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線式戰術

鎖定
線式戰術(排槍戰術),是指17、18世紀歐洲國家軍隊的作戰方法。一般是將軍隊沿正面平均配置,展開成二至三線。各線相距50至200步,每線又分為3至6列,步兵居中,騎兵位於兩翼,火炮視情況配置在隊列的兩翼或各線之間。步兵在炮火支援下以緩慢的步伐(每分鐘75步)整齊前進。線式戰術提高了射擊武器的效果和步兵火力的作用。但此種戰鬥隊形呆板,轉動不靈活,只能適應開闊地形,不便機動。19世紀初,線式戰術逐漸被縱隊形與疏開隊形相結合的戰術代替。
中文名
線式戰術
使用地區
歐洲
產生年代
17、18世紀
性    質
作戰方法
線式戰術 線式戰術
16世紀後期,線式戰術在莫里茨統帥的荷蘭軍隊中始具雛形。歐洲三十年戰爭時期(1618~1648年),線式戰術在瑞典軍隊中形成並被普遍採用。18世紀,線式戰術在歐洲戰場上佔有統治地位並得以完善。運用線式戰術時,軍隊展開成2或3條步兵線,每條線3~6列,各線相距50~200步,騎兵居於兩翼,火炮配置在步兵線前後或翼側。戰鬥時,火炮先行遠射,掩護步兵推進;距敵人150~200米時,最前列步兵進行齊射,而後後退裝填彈藥,第二列再行齊射,如此交替射擊;最後,一起轉入衝擊。騎兵由兩翼迂迴突擊。線式戰術在戰術史上標誌着單純衝擊作為基本戰術手段的結束,從此,火力和衝擊開始結合起來。線式戰術的長處在於能發揮更多數量的火炮和步兵的作用,便於指揮,使僱傭士兵在戰鬥中保持整齊的戰鬥隊形,有秩序地進行射擊。但線式戰術只適於在平坦的地形上戰鬥,難以隨戰鬥的變化變換戰鬥隊形和實施機動,且縱深淺,兩翼薄弱,易被敵方突破。隨着火器性能的改進,線式戰術於18、19世紀之交時,逐漸被縱隊戰術所取代。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