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弗里德里希二世

(普魯士國王)

鎖定
弗雷德里希二世(1712.1. 24~1786.8.17 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 ), [1]  普魯士國王(1740~1786),著名統帥。又譯腓特烈二世,史稱腓特烈大王。“士兵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之子。軍事家,政治家,作家,作曲家。 [1] 
生於柏林。少年時就長於吹笛,1740年即位。 [1]  曾兩次發動西里西亞戰爭。1756年發動對法蘭西王國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帝國等國的七年戰爭。1772年同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帝國乘波蘭內政危機第一次瓜分波蘭領土, [1]  獲得西普魯士 [2]  1785年組建由15個 [1]  德意志聯邦國組成的諸侯聯盟。 [1]  1786年在波茨坦去世。 [1] 
腓特烈大帝是歐洲“開明專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甚至音樂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 [1] 啓蒙運動一大重要人物。在其鐵腕統治下,普魯士的國力迅速上升, [2]  在很短時間內便躍居歐洲列強之列。 [1] 
別    名
腓特烈二世
所處時代
18世紀,蒸汽時代/洛可可時期
民族族羣
日耳曼人 [1] 
德意志人
出生地
柏林
出生日期
1712年1月24日 [1] 
逝世日期
1786年8月17日 [1] 
主要成就
奠定普魯士在歐洲和德意志地區內的強權
主要作品
《戰爭原理》《四部交響曲》《一百餘首長笛奏鳴曲》
本    名
腓特烈·弗雷德里希·霍亨索倫 [1] 
榮    譽
鐵血君王 [2] 
國    籍
普魯士王國
信    仰
基督新教

弗里德里希二世人物簡介

弗里德里希二世
弗里德里希二世(2張)
弗里德里希二世(Frederick the Great)(1712.1.24~1786.8.17),普魯士國王(1740~1786),著名統帥。又譯腓特烈二世,史稱弗雷德里希大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之子。 [3]  生於柏林
早年受斯巴達式教育,但酷愛法國文化。曾與其父發生衝突,遭禁錮。1740年5月即位後,勵精圖治,推行重商主義,促進工農業發展;加強軍事官僚體制,實行開明專制統治,將財政收入的4/5用於軍費,採取新式募兵制度,建立常備僱傭軍。兩次發動西里西亞戰爭(見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3]  ,擊敗奧地利,奪佔西里西亞。在1756年爆發的七年戰爭中,與英國結盟,率軍攻佔薩克森,在布拉格羅斯巴赫和洛伊滕等戰役中獲勝,表現出傑出的指揮才能。 [3]  但在1759年8月的庫訥斯多夫之戰中遭慘敗。1762年俄羅斯帝國退出戰爭,始獲喘息之機。次年通過《胡貝圖斯堡條約》,保住了西里西亞,從此確立普魯士在中歐的強國地位,形成與奧地利爭霸德意志的局面。1772年夥同俄、奧瓜分波蘭,取得波蘭沿海大片地區。1778年在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中,再次擊敗奧軍。 [3] 

弗里德里希二世人物生平

弗里德里希二世青年時代

年輕時的腓特烈大帝 年輕時的腓特烈大帝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1712-1786),又稱老弗裏茨。是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和漢諾威的索菲·多羅特婭的兒子。在他統治時期, [1]  經過三次西里西亞戰爭和第一次瓜分波蘭, [4]  將領土從11萬擴張至22萬平方公里,還組織了諸侯同盟和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對立,成功取代巴伐利亞王國成為神羅帝國內僅次於奧地利的的第二大勢力 [4]  因此被冠以“偉大的”(即大帝)稱號。 [1] 
腓特烈在他的父親「士兵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嚴格,強硬和軍事式的教育下長大。1730年他嘗試和朋友漢斯·赫爾曼·馮·卡特逃往英格蘭。但以失敗告終。 [2]  他們被囚禁在德波邊境的小鎮昆斯特林(德語:Küstrin),在那,卡特被處決。究竟腓特烈是看到還是隻聽到行刑還有爭議。 [2] 

弗里德里希二世國王

外交與戰爭
腓特烈大帝在1740年登基,年方28歲。受法國啓蒙哲學思想薰陶的腓特烈大帝繼位被當 [5] 
時人們認為這將是一位善於思考的開明國王,甚至可能偏於文弱。的確,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親的巨人擲彈兵團(留一箇中隊作儀仗護衞), [2]  而且下令禁止軍中體罰士兵(這個命令後來在戰爭中撤銷)。但是腓特烈擁有祖、父遺留下來的精良軍隊和充足國庫,本人對戰爭也不是生手,當年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期間,就曾赴當時歐洲第一名將歐根親王身邊見習軍事。很難説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時間真就能從歐根親王那裏學到些什麼本領,但是歐根確實曾經盛讚腓特烈在戰場上的冷靜態度,而年輕的腓特烈倒是對老邁年高的歐根親王印象不深。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 [2]  ,就出現了普魯士擴張的良機——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老年的腓特烈大帝 老年的腓特烈大帝
1740年,奧地利1739年方才結束對土耳其戰爭所產生的破綻,剛好為普魯士所利用通過這場戰爭,他為四分五裂,自然資源匱乏的普魯士贏得了一塊極具經濟價值的西里西亞 [4]  地區,同時為普魯士賺得了一條易守難攻的邊界線。在這次戰爭,弗里德里希二世和陸軍元帥什未林的庫特·克里斯托弗伯爵為普魯士贏得了西里西亞。在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中他成功保衞了這一地區。這場戰爭, [1]  普魯士沒有全程參與,只打了一前一後兩段,全都是為了吞併奧地利的西里西亞省 [1]  對於普魯士來説,就稱為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所以這兩場戰爭,實際都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的一部分。同時在這場戰爭中,腓特烈初次親身領軍,在幾次戰役中盡顯了他的軍事才華。 [1] 
儘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到1748年才正式結束,腓特烈的普魯士王國卻是從1745年就退出戰爭,作壁上觀。從此到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腓特烈贏得十年的和平建設時期。西里西亞是紡織工業中心,德意志最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税收要佔整個普魯士歲入的1/4。在這十年裏,腓特烈不但整軍經武,發展經濟,為後來的七年戰爭作好準備。 [1] 
1750年代普魯士的外交形勢越來越嚴峻。首先腓特烈與英國交好,締結《白廳條約》,保證英王在德意志的漢諾威領土不受侵犯,並以武力「對付侵犯德意志領土完整的任何國家」,這就大大觸怒了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法國。而奧地利女大公瑪麗婭·特蕾西婭,從來也沒有忘記卧薪嚐膽,他的首相考尼茨-裏特貝格親王成功地聯合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漸漸給普魯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絞索,積極準備收復西里西亞。腓特烈看到形勢日益嚴重,決定與其坐等戰爭降臨,不如對奧地利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七年戰爭由此展開。在七年戰爭中他的部隊打進了薩克森王國。之後普魯士同時和三個鄰邦大國作戰,就是奧地利、法國和俄羅斯,(這三國在奧地利外相柯尼次的發起下組成了聯盟)。當時普魯士和聯盟的軍隊人數比為1:3,人口數之比更達1:20。經過7年大戰,幾次面臨亡國邊緣 [1]  ,腓特烈終於保住了西里西亞,他個人也獲得軍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贏得了「大帝」的稱號,更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普魯士亦一躍成為歐洲五巨頭(其餘四國為奧地利,法國,英國和俄國)之一。在伏爾泰和米拉保等人的見證下,他在那羣雄爭霸的年代創建了當時最現代化的國家。 [1] 
在他的倡導下(1772年),波蘭被第一次瓜分。當時奧地利和1764年新近與普魯士結盟的俄羅斯處於武裝衝突邊緣。為了自身利益,弗里德里希二世用波蘭的土地去滿足兩國對土地的慾望。普魯士武力兼併了所謂的波蘭-普魯士,即是西普魯士 [1]  從此他自稱為腓特烈大帝,普魯士之國王(könig von Preußen),而不是像其兩屆前任,稱自己為普魯士裏的國王(könig in Preußen)。在腓特烈晚年,他曾發動過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使得了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的企圖沒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時去換取巴伐利亞的大部分。奧地利的這個計劃導致了普魯士組成君主聯盟(1785年)。 [5] 

弗里德里希二世內政與改革

弗里德里希二世
弗里德里希二世(1張)
在內政方面,他推行了農業改革(土豆)、軍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ömling和Oderbruch實施排水工程,廢除了刑訊還建立了廉潔高效的公務員制度。 [1]  他的名言是“我是這個國家的第一公僕。”他對法律的發展貢獻良多。另外,當時普魯士的人民可以通過上書或求見的方式向國王求助。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他的準則“國王是國家的第一公僕”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對此他對自己手下的官員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級觀念會作祟。“我很不高興,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窮人,處境是如此艱難。還有他們動輒就會被拘捕,比如來自東普魯士的雅各布·特雷赫,他因為一單訴訟而要在柏林逗留, [2]  警察就將他逮捕了。後來我讓警察釋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訴你們,在我的眼中,一個窮困的農民和一個最顯赫的公爵或一個最有錢的貴族沒有絲毫高低之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弗里德里希二世1777年至司法部部長的信)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則,這是他當政時期的特色。同時他對移民和小宗教信徒( [5]  胡格諾教徒,天主教徒)寬容開放,也是他內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裏德裏克花園(Forum Fridericianum)那裏,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並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紀獨一無二的景緻。腓特烈後來還説:“Jeder soll nach seiner façon selig werden”(意為:縱然行事方式各異 [1]  ,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對猶太人的歧視,弗里德里希二世 [6]  卻是一字不漏的繼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訂後的總特權政策(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 1750),1763年猶太瓷器規定(Judenporzellanverordnung 1763)。普魯士是歐洲第一個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國。 [1]  他希望徹底廢除農奴制 [2]  但在普魯士地主的強烈反對下失敗。但在國王的屬地上卻能逐步實行,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新開闢的地區裏建立小鎮和農村,讓有自由身份的農民入住。當出於國務原因而需要延長農奴合同的時候,這些幫工,僱農和女僕會被問及他們僱主的情況及待遇,管理不善的僱主,其手下的僱農將有可能被調派到有妥善管理記錄的僱主處。 [1] 
在弗里德里希二世統治時期,普魯士興建了數以百計的學校。鄉村學校的師資素質良莠不齊,而且偏低。這些學校只能培養出一些有讀寫能力缺陷的軍官。但是這種舉措為日後德意志的復興奠定了重要基礎,因為之後的很多年,普魯士的識字率均為全歐最高甚至遠超英國。 [5] 
弗里德里希二世和伏爾泰有書信來往並且曾在波茨坦會面過。他自己寫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紀影響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寫下的《反馬基雅維利》(Anti-Macchiavell)在歐洲非常有名。在書中,他用批評,進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馬基雅維利的國家政治觀點。然而腓特烈即為之後卻不得不為了現實,退而求其次成為了馬基雅維利筆下所寫的楷模,一個“開明專制”的君主。 [1] 
廣為流傳的無憂宮磨坊主傳説被視為腓特烈二世對法律的一次較量。但經證實,這個逸談是假的,是伏爾泰為了啓蒙法國人而改編的,真實的故事是該磨坊一直為皇室提供糧食,所以不可能拆。 [2] 

弗里德里希二世逝世

弗里德里希二世晚年 弗里德里希二世晚年
1786年8月17日,弗里德里希二世於無憂宮中在他的沙發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歲。他身後無子,由侄子繼承,就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這時距離法國大革命僅有3年。 [2]  他的意願是在無憂宮露台他的愛犬旁下葬,但他的繼任,也是他的侄子卻將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的底下墓室裏。 [5]  1844年他棺材被移往馬堡的伊莉薩白教堂。直到1852年才在路易·費迪南德的發起下被遷到霍亨索倫城堡 [2]  但直到德國統一後1891年8月17日,這位國王才到了他想到的地方,在他生前已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話“Quand je suis là,je suis sans souci” (吾到彼處,方能無憂)。這位思想自由的共濟會員在教堂裏尋不得安靈。他願意自己的愛犬離他更近一些。 [1] 
人們在英靈殿(Walhalla)為他塑半身像以作紀念。在他過身後人們樹立很多紀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腓特烈大帝騎馬像。二戰時塑像倖存,並在民德時期重建。 [1] 

弗里德里希二世軍事思想

他在與數個敵人作戰時,戰略上慣以先發制人、出其不意、各個擊破,廣泛實施機動,變被動為主動;戰術上繼承和發展古希臘軍隊的斜切隊形 [3]  ,強調在主要方向上集中使用騎兵;軍隊建設上以嚴格的訓練方法和嚴厲的棍棒紀律著稱,建立起當時歐洲最好的軍隊特別是騎兵部隊。其軍事思想在歐洲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德國軍國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頗具影響。 [6]  著有《給將軍們的訓詞》《當代史》《七年戰爭史》等。 [3] 

弗里德里希二世軍事成就

弗里德里希二世徵兵

為徵到足夠兵員,普魯士王室不擇手段,募兵官把活動範圍擴展到德意志其他各邦去,實際上就是一種有組織的強奪人力。作為當時德意志各邦國中最強大的軍隊,很多有雄心有抱負的外邦青年還是被吸引到普軍來服役,其中就包括沙恩霍斯特這樣的一代名將。通過這種在各邦國間徵兵的方式,一盤散沙的德意志民族加強了內部聯繫,普魯士軍隊也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整合民族力量的紐帶。 [5] 

弗里德里希二世嚴訓

隨着普魯士軍隊的迅速壯大,弗里德里希二世極力要求軍隊具有鐵的紀律和高度機動的能力,把“嚴明軍紀”上升到了“軍魂”的高度。他訓練的騎兵能保持整齊的隊形長距離奔馳,並在衝鋒後迅速重新編隊,普軍很快成為歐洲效率最高的軍隊。恩格斯後來評價,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軍事組織“是當時最好的,其餘所有的歐洲政府都熱心地效仿它”。當時弗里德里希二世着重培養軍官的忠誠服從精神和軍人榮譽感,並通過他們和嚴厲的軍法來控制整個軍隊。對士兵的訓練更是異常嚴格,皮鞭加棍棒的野蠻軍法充斥整個軍隊。 [5] 

弗里德里希二世精械

弗里德里希二世剛即位時,普魯士軍隊的武器裝備不能自給,必須花費大量資金從國外進口。為擺脱這種受制於人的不利局面,他在登基第二年便着手發展軍事工業,對其免税並給予補貼。 [5]  在官方扶持下,普魯士軍工生產連創佳績,除數量增長外,武器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 [1] 

弗里德里希二世創新

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技術革新往往與戰術改革相配套。他在提高滑膛槍射擊速度的同時,對步兵作戰編隊也進行了相應調整。根據古希臘的楔形陣,結合自己軍隊的火器性能,他發明了斜行戰鬥序列。弗里德里希二世高度重視各兵種的協同作戰能力,並且首創了騎炮兵,讓騎兵裝備輕型火炮,將騎兵的高度機動與炮兵的強大火力完美結合在一起。軍制改革方面, [2]  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位期間所設立的侍官總署與先前已存在的軍需總監部一起,共同奠定了後來總參謀部制度的基礎。除完善指揮體制外,弗里德里希二世還將普魯士的軍事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真正確立了全民皆兵的國防動員體系。當時曾有人這樣描述普魯士:對其他國家來説,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對普魯士而言,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 [1] 

弗里德里希二世補給

弗里德里希二世對軍事後勤投以極大關注。為保障戰時龐大的物資供應,他打破單純依賴兵站進行補給的傳統模式,改之以新型的複合保障制度。具體做法是:由單兵攜帶可供自身消耗3天的口糧,團屬補給車隊攜帶本部8天的麪包定量, [2]  而最高一級的軍補給車隊則為全軍攜帶一個月的食品供應量。同時,又在柏林等交通樞紐設置倉庫,預先將大量戰備物資儲存在內。由此,普軍形成了一套嚴密高效、機動靈活的後勤保障體系,為頻繁的王朝戰爭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資支持。 [5] 
弗里德里希二世信奉“強權即公理”,在其鐵腕統治下,普魯士的國力迅速上升,在很短時間內便躍居歐洲強國之列。在此基礎上,弗里德里希二世不斷進行對外戰爭,擴張領土。到1786年他去世時,普魯士的領土擴大了1.6倍,人口也由300萬增至500萬。普魯士的迅速崛起, [5]  為19世紀下半葉德意志的統一和復興奠定了基礎。 [2] 

弗里德里希二世人物評價

弗里德里希二世軍事天才

腓特烈二世
即使忽略他作為政治家的作為和他對立法所做的貢獻,單憑他在軍事上的表現,就足以使他在歷史上佔一席位。在西方軍事歷史學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大帝是公認與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漢尼拔古斯塔夫二世拿破崙齊名的軍事偉人。 [5]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腓特烈初次綻放光芒。索爾戰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試圖把經過自己思考和設計的斜線式戰術付諸實施。戰後腓特烈寫出了他最重要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原理》(有譯為軍事教令,德語: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這本書集中體現腓特烈對自己早期戰爭經驗的總結和思考,不僅僅是行而上的戰爭理論,而且貼近實際,是當時最好的戰爭實踐指南。腓特烈其實是用法文寫成此書的,後來才譯成德文,僅僅下發給普魯士的將級軍官, [2]  不得外傳。但是他沒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為這一章寫的是腓特烈本人駕馭部下的經驗,當然不願意讓部下看見。後來在七年戰爭中的1760年2月,奧地利從一位被俘虜的普魯士少將那裏得到這本書,這才流傳於世,1762年這本書傳到倫敦,在那裏公開刻印出版。 [3] 
七年戰爭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強,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以普魯士一個小國之力,獨抗法、俄、奧三大強國,其瘋狂程度,可與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羅斯巴赫會戰更是腓特烈斜線陣勢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國西點軍校選作那個時代的經典戰役, [2]  以大模型重現在它的軍事博物館陳列中。軍事史家亦把此戰與洛伊滕會戰許為腓特烈大帝軍事藝術的巔峯之作,就象拿破崙的奧斯特里茨會戰一樣。僅憑這兩場會戰,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為古今最偉大名將之一的地位,普魯士的一個永遠的軍事神話,從此誕生。後世拿破崙評價腓特烈大帝的時候説:“越是在最危急的時候,就越顯得他的偉大,這是我們對於他能説的最高的讚譽之詞”。
1785年西里西亞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習中,英國王弟弗雷德裏克王子 (約克公爵),美國獨立戰爭中出名的康沃里斯將軍(Cornwallis), [3]  拉法葉特侯爵都來參觀, [5]  並向腓特烈致敬。當時腓特烈指揮的普魯士軍隊的操演方法,成為全歐洲軍界競相模仿的樣板, [2]  老國王在訓練場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轂中矣”。
在戰術層次,腓特烈可以説是近代歐洲第一戰術家,比拿破崙毫不遜色。尤其是在戰役層次上:當時歐洲在戰略和戰術之間,沒有戰役學這個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戰術的創始人,德國人口中的「大戰術」,就是現代軍事科學中的戰役學。歐洲軍事學古斯塔夫開始走入近代化,經過杜倫尼、馬爾巴勒、歐根、薩克斯等歷代名將的探索與嘗試,到腓特烈手中,不僅從實踐上, [3]  而且從理論上給以總結。他所確立的作戰原則,例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後方、迂迴敵人的側翼和後方」, [2]  「我們注意力的目標,應該是敵人的軍隊」等等,直接指導了拿破崙。可以説在戰役指揮上,腓特烈是拿破崙的啓蒙老師 [5] 

弗里德里希二世藝術家

腓特烈二世在無憂宮舉辦長笛音樂會 腓特烈二世在無憂宮舉辦長笛音樂會
他對所有藝術都感興趣,他自己起草設計了波茨坦的無憂宮,並聘請建築師克諾伯斯多夫興建。他收有很多名畫,吹得一口好長笛 [5]  (長笛教師 Johann Joachim Quantz)還作曲。他於1747年在無憂宮與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會面。腓特烈即興給出了一段自己的旋律,並表示希望巴赫能夠將這段旋律改編為賦格曲,巴赫對於國王的音樂天才深表讚賞,但是由於該旋律不是那麼簡單,於是巴赫隨後才將改編好的六聲部賦格寫完並寄給腓特烈大帝,並題名《音樂的奉獻》(著名的Bwv 1079),意為奉獻給自己的友人腓特烈,然而官方文件裏不見腓特烈聲稱收到巴赫的禮物的記載。 [5] 

弗里德里希二世語言天賦

除了母語德語, [3]  弗里德里希二世還能説法語、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他能聽得明白拉丁語,古希臘語和希臘語,還有希伯來語。他晚年的時候,還去學習了斯拉夫語巴斯克語和中文 [1] 

弗里德里希二世面具人生

腓特烈一生都生活在高度虛偽的面具下,他自己認為自己從來都不能也不敢成為自然使他成為的那個人,他也不得不收起自己 [5]  的夢想 [5]  (成為音樂家,哲學家詩人),而是去走自己父親期望的道路,無情的消滅敵人,為了大德意志而不是為了自己,對於他的評價很難公正,作為德意志之父,他無疑客觀上讓許多人崇拜,後世的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把它當作偶像,甚至連俄羅斯的貴族們也相當崇拜他。但是從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角度來説,他的人格無疑是有很大缺陷且難以彌補的, [3]  一生活在痛苦中的腓特烈扮演了完全相反的角色長達40年,這種隱忍(包括幼年對父親暴行的隱忍,都不是我們可以企及的)。不過作為德國人,他確實很符合尼采關於“超人”的典範,也是德國人精神中“把詩人的外表藏在裏面,而在生活中竭力遵守的維護discipline”的體現。正如康德的哲學觀點:“只有遵守準則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的”,隱忍,把反抗藏在內心化為現實中更強大的力量,這就是德意志精神。 [1] 

弗里德里希二世演講詞致眾將軍

先生們,你們不會不知道,正當我們忙於阻擊法軍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時,這裏卻陡降不幸。施魏尼茨陷落了;伯弗恩公爵敗北了;佈雷斯勞失守 [5]  了,我們的糧草彈藥全完了;西里西亞也大部分淪陷了。説真的,如果不是因為無限信任你們和你們的素質,而你們作為祖國的勇士和兒子,多次顯示過這種素質,我目前的尷尬處境將使我難以應付。你們之中幾乎沒有人不是戰功顯赫。你們為祖國和為我所做的一切,我都瞭如指掌,並將永誌不忘。 [3] 
因此,我對這次戰役也十分相信。祖國有權期待你們拿出勇氣,你們不會缺乏勇氣。決戰時刻已經來臨。如果讓奧軍繼續盤跨西里西亞,我便一事無成。我要曉告諸位:查理親王的兵力雖兩倍於我,但我要衝破戰爭藝術的束縛,哪裏發現敵軍,就在哪裏進攻。問題不在於敵軍的數量,或是他們佔據了有利位置。我們依靠勇氣,依靠縝密的計劃就能成功。我必須鋌而走險 [5]  ,否則,一切都會付之東流。我們必須打敗敵軍,否則,就讓我們在敵軍炮火下為國捐軀。我就是這樣看待這一戰役的,我就要這樣行動了。 [3] 
把我的決心傳達給全體官兵吧。讓他們準備接受即將到來的考驗吧。 [3]  告訴他們,我要求他們不折不扣地執行命令。至於你們,我想到你們是普魯士人,難道我會認為你們會辜負這一稱號嗎?但是,如果諸位之中有人怕與我 [3] 
分擔這一切風險,他可以今晚就退伍,而不會受到任何斥責。哈哈!我知道,你們誰也不會背棄我。那我就仰仗諸位的幫助,並相信必然會贏得勝利了。 [3] 
在此次戰役中,一旦下令出擊,如果騎兵不全力以赴衝向敵陣,我就在戰鬥結束後叫他立即下馬,叫他充任留守部隊;如果步兵在戰鬥中表現出一絲一毫的猶豫,膽怯或拿不住軍刀,我就割去他的軍服上的花飾!好啦,先生們,晚安!過不了多久,我們要麼已經打敗敵人,要麼就永遠見不着了。 [6] 
本篇為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柳坦決戰前夕向將軍們的講話 [3]  其時,為了爭奪西里西亞,普奧之間展開激烈角逐,史稱“七年戰爭”。初期對普軍不利。奧軍在法、俄、瑞典等國支持下步步進逼。弗里德里希深知柳坦之役關係重大,因而作了這次戰前動員。他時而神色嚴峻, [3]  時而故作輕鬆,堅定的語調裏流露出自信,詼諧的話語中暗藏殺機,表現了一個“學者勇士”的風采,和一個為容克地主效勞的專制君主的冷酷。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