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

鎖定
伊麗莎白一世·彼得羅芙娜俄語:Елизавета I Петровна,英語:Elizabeth I Petrovna,1709年12月29日[俄歷12月18日]—1762年1月5日[俄歷1761年12月25日]),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十位沙皇俄羅斯帝國第六位皇帝(1741年12月6日[俄歷1741年11月25日 [25]  ]—1762年1月5日在位),沙皇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一世的第三個女兒。 [1]  [3] 
伊麗莎白早年備受父母寵愛,經歷了葉卡捷琳娜一世彼得二世安娜一世的統治時期。在安娜逝世,伊凡六世短暫執政後,伊麗莎白於1741年在軍方的支持下發動政變,奪取皇位。她即位後,宣佈繼承彼得一世的傳統,廢除了聲名狼藉的內閣,恢復俄羅斯元老院,並把權力集中於她。在廢除死刑的同時,伊麗莎白朝廷保留了打擊政敵的秘密官廳 [13]  。她大力支持科學、文化、教育的發展,在位時期建造了莫斯科大學、冬宮等建築,進行大量的建設工程。此外,伊麗莎白統治下的俄國還發動了對瑞典普魯士的戰爭,尤其是她聯合奧地利大公瑪麗亞·特蕾莎法國國王路易十五進行的七年戰爭。1762年,伊麗莎白在七年戰爭尚未結束時病逝,享年52歲。
伊麗莎白是俄羅斯帝國最受歡迎的君主之一。被一些歷史學家描述為“聰明而善良的俄國女皇”。 [13] 
概述圖來源 [3] 
全    名
伊麗莎白一世·彼得羅芙娜
所處時代
18世紀
民族族羣
俄羅斯人
出生地
俄羅斯帝國-莫斯科-科洛緬斯科耶鎮 [14] 
出生日期
1709年12月29日(俄歷1709年12月18日)
逝世日期
1762年1月5日(俄歷1761年12月25日])
在位時間
1741年12月6日 至 1762年1月5日(俄歷1741年11月25日至1761年12月25日) [25] 
前    任
伊凡六世
繼    任
彼得三世
主要成就
繼承彼得大帝的改革,恢復俄羅斯元老院
帶領俄羅斯帝國參加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
鼓勵學術、藝術事業發展
本    名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
王    朝
羅曼諾夫王朝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人物生平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皇室公主

伊麗莎白1709年12月29日(此為格里高利曆時間,俄歷為12月18日) [3]  出生於俄羅斯帝國莫斯科附近的科洛緬斯科耶鎮 [14]  ,是彼得一世和瑪爾塔·斯卡夫隆斯卡婭(即後來的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小女兒。 [16]  伊麗莎白出生那天,正逢彼得一世從波爾塔瓦戰役凱旋。為慶祝這次勝利,莫斯科為彼得一世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入城儀式。彼得一世入城後,得知女兒誕生的消息,欣喜萬分,下旨把歡慶勝利的宴席改為慶祝公主誕生。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一世對這個女兒都是珍愛有加,尤其是晚年的彼得一世非常親近伊麗莎白,他總是説自己“就像愛自己的靈魂一樣熱愛自己的兩個女兒”。 [17] 
據一位法國家庭女教師稱,伊麗莎白不僅會説法語,還掌握了德語意大利語和俄語。伊麗莎白綜合了父母雙方截然相反的性格,她有父親的才智和難以捉摸的脾氣以及躁動充沛的精力,喜歡騎馬、打獵和跳舞,她還有母親天生的魅力和同情心。 [16] 
伊麗莎白自幼美貌出眾,許多來俄羅斯的外國使臣都注意到俄羅斯公主的傾城之貌。 [16]  有一次少女時代的伊麗莎白和姐姐安娜·彼得羅芙娜迎接從國外歸來的父皇彼得一世,姐妹倆特意穿上了西班牙的宮廷禮服,令在場的歐洲使者為之傾倒。1732年,在慶祝安娜·伊凡諾芙娜女皇登基舉行的盛大宴會上,俄羅斯貴族們向前來祝賀的各國使臣詢問,哪位前來赴宴的女貴賓最美,各國使臣不約而同地都指向23歲的伊麗莎白公主。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不幸婚史

早在伊麗莎白8歲時,彼得一世曾想把她嫁給當時7歲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 [18]  ,但法國波旁王朝對這門婚事並不熱心,非常禮貌並堅決地回絕了俄羅斯的提議。於是彼得一世轉而促成了伊麗莎白與德意志荷爾斯泰因-戈託普公國的王子卡爾·奧古斯特訂婚。因為彼得一世的喪事,婚禮一直延期。俄國皇室本計劃於1727年1月6日宣佈卡爾·奧古斯特與伊麗莎白訂婚的消息,但因葉卡捷琳娜一世不斷地遭到傷寒與感冒的侵襲,訂婚儀式不斷延遲。結果在同年5月,先是葉卡捷琳娜一世去世,兩週後,卡爾·奧古斯都又在婚期前英年早逝。而伊麗莎白的姐姐安娜,此時已經遠嫁給荷爾施泰因-戈託普公爵卡爾·腓特烈為妻。 [17] 
年輕時的伊麗莎白 年輕時的伊麗莎白 [6]
葉卡捷琳娜一世病重時,她與寵臣亞歷山大·達尼洛維奇·緬希科夫等希望把皇位傳給安娜或伊麗莎白;但輿論普遍認為彼得的唯一合法繼承人是皇孫親王(即後來的彼得二世)。這樣,姑侄兩派的內訌紛爭一觸即發。為調解雙方的糾紛,安德烈·伊萬諾維奇·奧斯捷爾曼建議讓12歲的彼得娶17歲的姑母伊麗莎白為妻。但這樣的近親聯姻無法讓人接受,很快被否決了。1727年,葉卡捷琳娜病勢危篤,在最高級會議的堅決要求下,她極為勉強地同意冊立彼得為繼承人。據傳聞,臨終前的幾天,葉卡捷琳娜曾經向緬希科夫堅決宣稱:希望把皇位傳給女兒伊麗莎白。只是在受到警告説如果這樣做,將不能保證她平安無事地終老天年之後,葉卡捷琳娜才違心地向對方作了讓步,匆匆立下遺囑。由伊麗莎白代替病勢垂危的母親簽署的這份“遺囑”規定:皇位由皇孫彼得親王、安娜和伊麗莎白兩位公主與納塔利婭郡主(彼得二世的姐姐)以及他們每個人的子孫“後裔”依次序繼承;如果前一個人沒有後裔便死亡,那麼輪到的人便可以繼承其皇位。 [19] 
1727年5月18日,彼得二世繼位。伊麗莎白與彼得二世年紀相仿,而且伊麗莎白天性開朗活潑,喜歡各類打獵,騎馬等室外活動,很快就成為小彼得的親密玩伴。彼得非常欣賞伊麗莎白的美貌和熱情洋溢的秉性,他喜歡年輕的姑媽陪在自己身邊。1728年3月,在皇室遷居至莫斯科的一路上,伊麗莎白一直不離彼得的左右,她跟年輕的皇帝一樣熱愛狩獵,他倆一道策馬飛奔在莫斯科郊外的山林間。到了夏季,他們兩個人一同泛舟河上;到了冬季,他們又一起駕雪橇。彼得不在身邊的時候伊麗莎白就會找來其他男人陪着自己。她坦言説自己“只有在熱戀中才會感到心滿意足”。在輕浮的個性外,伊麗莎白對宗教非常虔誠,在急切地尋歡作樂之後,她總是會獨自一人長時間地進行禱告。 [17] 
彼得二世對伊麗莎白非常依賴,容不得別人靠近她。當伊麗莎白的生活中出現了男友之後,每次都是被彼得二世以各種藉口,把這些人或是調到烏克蘭當差,或是派到國外當大使。
久而久之有傳聞説,彼得二世成年親政後,不如把伊麗莎白嫁給他,這樣親上家親,還解決了皇位之爭。首先提出這個建議的是戈洛夫金公爵和奧斯特爾曼伯爵等人,但馬上就遭到了教會和大多數貴族的反對。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屢受排擠

1730年1月,彼得二世駕崩,這對伊麗莎白來説本來是登上帝國寶座的天賜良機,因為她的姐姐安娜既已去世,她就是皇帝唯一的直系親屬了。然而,伊麗莎白本人卻對奪取皇位興致缺缺,使自己失去了最好的機會。隨後,以一等文官戈洛夫金公爵為首的最高秘密委員會卻把皇位給彼得一世的侄女安娜(彼得一世長兄伊凡的女兒,庫爾蘭大公的遺孀),即安娜一世。對於這段經歷,伊麗莎白從未遺憾過,後來她説過:“當時我還太年輕。我很高興自己沒有那麼早奪得皇位。我太年輕,臣民們是不會接受我的。” [17] 
安娜一世登基後,伊麗莎白的處境日益艱難,屢受排擠。伊麗莎白因安娜先後搶佔了本應屬於她的皇位而感到不滿。安娜雖在即位之初試圖與伊麗莎白和睦相處,但仍難以掩飾對伊麗莎白美貌的嫉妒,逐漸不再掩飾自己的敵意。安娜拒絕為伊麗莎白籌辦任何婚禮,強迫她安靜低調,又大幅削減了她的俸祿、其封地。伊麗莎白不甘示弱,她找了一位年輕英俊的軍官阿列克謝·舒賓做情人,安娜得知此事後逮捕舒賓,將他的舌頭割下併發配到堪察加半島。伊麗莎白在不久後離開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去居住,自此更加謹慎小心。她只能從宮廷僕人中選擇情人,直到遇到了一生的戀人、英俊的哥薩克農民阿列克謝·拉祖莫夫斯基 [16]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政變奪位

安娜女皇在位期間,重用情人兼寵臣比龍,指使比龍控制下的秘密刑偵衙門對莫斯科貴族們大肆打擊,濫用刑罰,招致很多人的不滿。這時候一貫忠於彼得一世的禁軍等力量把希望寄託在伊麗莎白身上,很多人認為伊麗莎白在所有彼得一世繼承人中,最有資格。等1740年10月安娜女皇過世,襁褓中的伊凡六世成為俄羅斯皇帝。本來比龍已經讓天下人為之側目,又加上了伊凡六世代表的德國布倫瑞克家族勢力,兩股勢力共同秉政俄羅斯,使得朝野不滿情緒進一步發酵。據説近衞軍士兵們向幼帝宣誓之後議論起了伊麗莎白。一名近衞軍軍士對同事們説:“你們看冤不冤哪?彼得大帝在俄羅斯帝國得到了什麼呀:皇帝的女兒伊麗莎白公主竟被拋在了一邊。”各近衞軍小組的激動情緒傳給了與之有關的下層。當伊凡·安東諾維奇登基和比倫攝政的詔書送到施呂瑟爾堡拉多加運河辦公室時,有一個文書正好有些醉意。周圍人勸他整理一下衣冠好去宣誓,可他説:“我不去,我信賴伊麗莎白·彼得羅夫娜。”這種看法不斷得到傳播、認可,最終演化成了宮廷政變。一方面由於有了彼得一世親自組建的普列阿布拉仁斯基軍團鼎力支持,一方面伊麗莎白對自身命運的擔憂。法國大使拉謝塔迪侯爵和御醫萊斯托克都是伊麗莎白的情夫,他們向伊麗莎白進言道,假如她不採取行動,攝政太后安娜·利奧波爾多芙娜將會把她逮捕後幽禁在修道院。伊麗莎白同意先下手為強。 [17]  [21] 
伊麗莎白的加冕禮 伊麗莎白的加冕禮 [3]
於是在1741年12月6日(俄歷1741年11月25日 [25]  )清晨,伊麗莎白趁政府軟弱無力之機,率領普列阿布拉仁斯基軍團的一連擲彈兵發動了不流血政變。政變當天,伊麗莎白熱誠地向上帝祈禱,宣誓在她整個執政期間絕不簽署死刑判決,然後在衣服外面套上護身鎧甲,只是未戴頭盔,未拿長矛,而是手執十字架;雖然沒有奏樂,但是帶着自己的音樂教師施瓦茨,親臨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團的營房,提醒已經準備就緒的擲彈兵説她是什麼人的女兒。她跪在地上,指着十字架對紛紛匍匐在地的擲彈兵們説:“我發誓甘願為你們而死。你們能發誓為我去死嗎?”在得到了肯定答覆以後,她便率領他們來到冬宮。政變者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礙,宮中守衞普遍倒戈相迎,由於積雪太厚,身穿長裙的伊麗莎白幾乎全程是被抬進宮中去的。政變軍順利進入冬宮二樓,逮捕了熟睡中的安娜和安東·烏爾裏希夫婦,將他們押上了事先準備的雪橇。隨後伊麗莎白向士兵們下令,只有在小皇帝醒來之後才能逮捕他,於是眾人一直守在伊凡六世的搖籃邊,直到他醒來。伊凡六世醒來後被眼前的景象嚇哭,隔壁卧室裏年僅四個月的妹妹葉卡捷琳娜公主也摔下牀來,導致雙耳失聰。不倫瑞克家族全體遭到逮捕和關押,俄國宮廷的德意志勢力被徹底剪除。 [16]  在人民羣眾和近衞軍的歡呼聲中,伊麗莎白當天就遷進了經過大清掃的冬宮,成為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也是第三位女皇。 [20]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開明專制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登基伊始,宣佈恢復所有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 [16]  ,解散了內閣,恢復彼得一世時代的樞密院,設樞密院總理大臣,總領國務,取消死刑(在伊麗莎白順應“民意”,下旨處死了所有親德貴族和她的政治敵人之後做出的決定 [21]  ),取消了俄羅斯國內海關,頒佈鼓勵商業流通的法令,用法律形式確定了貴族特權,建立起能夠吸收社會各個階層任職的文官體制,同時也全力以赴鞏固君主專制。從歷史角度看,伊麗莎白是俄羅斯開明專制制度的始作俑者。自她開始,俄羅斯的各項國家制度,包括君主制度才可以説真正成熟起來。
很多人都有一個印象,似乎伊麗莎白在恢復樞密院以後,就把所有國家要務交給她信任的大臣們去辦理,而她本人則熱衷於組織假面舞會和各種遊藝活動,可謂投縱奢華聲色之內,置身勤勉國政之外。但仔細分析一下就不難看出,伊麗莎白巧妙地利用手下大臣們和俄羅斯各派貴族之間的關係,不露鋒芒,但又不遺餘力,有所取捨地推行各項富國強兵政策。這對於被人推上皇位的伊麗莎白來講,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在登基之後,伊麗莎白從荷爾施泰因-戈託普公國找來了姐姐安娜·彼得羅芙娜的兒子卡爾·彼得·烏爾裏希和公爵卡爾·弗里德里希。作為彼得一世的外孫,卡爾·彼得·烏爾裏希改宗東正教,改名彼得·費奧多羅維奇,被選定為未來的皇位繼承人(即後來的彼得三世)。1745年,由伊麗莎白做主,彼得迎娶安哈爾特-採爾勃斯特公國的索菲婭公主(即後來的葉卡捷琳娜二世)為妻。 [8] 
伊麗莎白經常在舞會和劇院裏消磨時間,寵愛拉祖莫夫斯基。 [13]  在統治生涯的中後期,她越發在內政外交上更多地信任舒瓦洛夫伯爵、大臣(一等文官)別斯圖熱夫-留明、樞密院司長沙霍夫斯科伊、沃龍佐夫兄弟等。 [13]  其中舒瓦洛夫成為了這一時期對內政策的實際領導人。 [14] 
由於伊麗莎白朝廷上下的努力,俄國廢除了國內關税,組織了外貿,更新了軍隊的武器裝備,完善了部隊的組織機構和指揮體系。俄國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14]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歐洲事務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3張)
伊麗莎白在位期間,除了在內政方面頗有建樹,在對外交往和開疆拓土方面也小試牛刀。1741年至1743年俄羅斯和瑞典之間爆發戰爭,最後以俄軍勝利而告終,俄羅斯佔領了一小塊原屬芬蘭的土地。此後又與奧地利簽署同盟條約,用來牽制日益強大起來的普魯士,在1745年和1748年主動依靠外交手段調停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的奧普關係和奧法關係,獲取了戰場上得不到的利益。
伊麗莎白在位後期,俄羅斯參加了七年戰爭。七年戰爭的全面爆發是在1756年,但此前英法兩個殖民大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就開始武裝衝突,自1755年起兩國在北美大打出手;而在歐洲大陸,普魯士和奧地利為西里西亞地區已經兩度交手,最終西里西亞被普魯士一口吞下,普魯士的領土面積由12萬平方公里一下子擴大到近16萬平方公里,人口也由230多萬激增到500多萬,這是奧地利所不能接受的(腓特烈大帝就説過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莎與法國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與伊麗莎白這三條裙子定立了毀滅他的聯盟)。原來由法國和奧地利主導的歐洲大陸政治秩序受到新崛起的普魯士的挑戰,俄羅斯也加入了對歐洲事務話事權的角逐。本來與法國敵對的奧地利轉而與法國結盟,對抗普魯士;普魯士為了防止俄羅斯插手歐洲事務,避免在東西兩線同時向法奧俄三國開戰,就向英國尋求幫助,簽訂了同盟條約。這樣歐洲大陸敵對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逐漸形成,戰爭爆發已經不可避免。
1756年,英國對法國宣戰。此後,以普魯士,英國,葡萄牙,漢諾威王國,黑森-卡塞爾侯國,布倫瑞克公國和北美印地安易洛魁聯盟為一方,以奧地利,法國,俄羅斯,西班牙,薩克森王國,瑞典,那不勒斯王國撒丁王國為另一方,進行了全面戰爭。
伊麗莎白畫像 伊麗莎白畫像 [3]
1757年夏天,俄羅斯加入戰爭。第一階段的戰役由斯捷潘·費奧多羅維奇·阿普拉克辛元帥指揮,但他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在戰局順利的情況下仍按兵不動,而且聽信謠言,誤以為伊麗莎白病逝,差點就從前線撤軍。伊麗莎白大怒,將阿普拉克辛召回,投入監獄。
自1758年開始,俄軍由維利姆·維利莫維奇·費爾莫爾指揮。費爾莫爾很快就佔領了東普魯士首都柯尼斯堡,橫掃整個東普魯士。在當年8月14日的曹恩道夫戰役中,俄軍士兵的表現異常英勇頑強,重創腓特烈二世率領的普魯士軍隊。
但伊麗莎白認為費爾莫爾在曹恩道夫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情況下,未能繼續擴大戰果,一舉全殲普軍,而是以傷亡慘重為藉口於次日先於普軍從戰場撤出,結果錯失良機,造成戰爭局勢的反覆,遂於1759年5月任命彼得·謝苗諾維奇·薩爾特科夫接替費爾莫爾,指揮俄軍同普魯士作戰。薩爾特科夫接任後,戰局發展對俄軍非常有利,1760年10月,俄奧聯軍一度佔領了普魯士首都柏林。戰爭就在反覆爭奪中持續下去。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患病逝世

伊麗莎白為人乖戾自負,等到晚年時這種情況愈發嚴重。她經常沉溺於宮廷娛樂中,過着日夜顛倒的生活,這極大地損害其身體健康。 [16]  1762年1月4日,伊麗莎白身患中風,卧牀不起,次日(俄歷1761年12月25日) [3]  便在聖彼得堡病逝,享年52歲。 [14]  她死後,繼任的沙皇彼得三世立即和普魯士簽訂和約,放棄了所有的勝利果實。 [1]  俄羅斯的最大收穫不過是一次練兵,所有18世紀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著名的將軍,如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亞歷山大·瓦西裏耶維奇·蘇沃洛夫都是從這場戰爭中成長起來的。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為政舉措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政治

  • 加強專制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 [4]
伊麗莎白在位期間,延續了父親彼得一世的政策,恢復了彼得一世建立的制度和機構。她改變了外國人把持政府的局面,將俄國貴族中有才能有毅力的代表提拔到管理國家的崗位上。 [14]  伊麗莎白的國內政策使貴族們在地方政府中獲得了主導權,同時縮短了他們為國家服務的期限。另一方面,伊麗莎白時代,俄國的君主專制也在不斷加強。皇冠和紫袍不再像以往那樣由最高神職人員授予,而由君主親自收受。 [7]  她還恢復了在葉卡捷琳娜一世臨朝時隸屬於省長、軍政長官的市政府的有效職能。 [24] 
  • 刑律舉措
伊麗莎白廢除了死刑,但仍保留以烏沙科夫為首的秘密官廳,對犯人進行殘酷拷打和懲罰。 [13] 
伊麗莎白即位之初,俄羅斯國內政策實際領導者的彼得·伊萬諾維奇·舒瓦洛夫 [13]  向女皇建議制定“基本法”,以牢固的法律基礎來維持統治秩序,但未得到重視。1754年,在伊麗莎白親自出席的參政院會議上,經他提議,參政院才成立了一個委員會,開始了法律的彙編工作。該委員會用了一年多時間完成了兩卷法律的彙編,但發現其法學意義不大,質量不高,所以未能印行。 [23]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經濟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統治時期,正逢俄國經濟處在相當活躍的時期。 [13]  她臨朝時頒佈的“1752年宣言”,豁免了從1724年到1747年的250萬人頭税欠繳税額,宣稱在收入和人口方面,俄羅斯“幾乎超過先前的五分之一”,已達到前所未有之國泰民安之勢。但與宣言反映的情況相反,自彼得一世死後,俄國財源枯竭、税制混亂等問題愈發嚴峻。伊麗莎白本人大肆斂財,攫取國庫的日常收入,將財政問題交付給舒瓦洛夫等人處理。 [22] 
為了保證軍隊的給養,舒瓦洛夫提出了一個無窮無盡地增加國庫收入的方法,即根據需要不斷提高酒和食鹽税的價格。在得到鹽利的盈餘後,政府減少了人頭税的徵收。他的措施恢復了彼得一世以前間接税多於直接税的嘗試,加強了貨幣流通中的信貸成分,有利於改革的推行。七年戰爭期間,為應付龐大的開支,舒瓦洛夫建議鑄造重量更輕的小銅幣,從而為政府節約了350萬盧布。他還在1753年建議裁撤內陸海關,取消其全部關税及其他雜税,並代之以增加進出口税(約900萬盧布),即按進出口商品價格每盧布徵收13戈比關税,取代以前的5戈比税。這樣一來,新的政策不僅使國庫不受虧損,不增加人民的負擔,還能多獲利25萬盧布。 [22] 
此外,組織對外貿易(1753年—1754年)和建立法典起草委員會等措施的進行也與舒瓦洛夫的活動有聯繫。 [13]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軍事

伊麗莎白時期俄國軍隊建設的特徵主要是完善了編制體系。當時俄國全國劃分為5個軍區,4年招募一次新兵,使用俄國軍官代替外國人。其次,還增加了軍隊人數,摒棄了由布爾哈爾德·克里斯托夫·馮·米尼赫提倡的有關軍隊的組織、訓練和戰鬥使用方面的普魯士的方法。伊麗莎白時期,俄國用嶄新的更完善的榴炮型火炮,即獨角獸炮裝備陸軍和海軍,實行新的條令和守則,恢復了彼得一世訓練教育軍隊的先進原則。尤其重視恢復18世紀40年代初趨向衰落的海軍。 [14]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文藝

伊麗莎白統治的時代,政治上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迅速,而且在文化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伊麗莎白很重視教育的發展。在她支持下,著名學者米哈伊爾·羅蒙諾索夫提倡建立的莫斯科大學在1755年得以創建,大學當時下設兩個學校。 [5]  此外羅蒙諾索夫還建議開辦俄羅斯第一所美術學院——藝術研究院(1757年)。
伊麗莎白女皇在皇村(1905年,蘭賽列繪) 伊麗莎白女皇在皇村(1905年,蘭賽列繪) [15]
在她當政期間,俄羅斯的藝術開始復甦,意大利歌劇開始在俄羅斯的劇場上演。伊麗莎白鼓勵伊萬·舒瓦洛夫建立帝國藝術學院,使歐洲的藝術在俄羅斯冰封的天地上流行開來,同時俄羅斯本民族文化也迅速發展,從歐洲學成歸來的藝術家們將歐洲與俄羅斯兩種藝術風格融合於一體。 [6] 
伊麗莎白的宮廷成為全歐洲最輝煌的宮廷之一,特別是在建築方面:她使俄羅斯的道路現代化。除帝國藝術學院外,伊麗莎白還資助她最喜歡的建築師巴託洛梅奧·拉斯特雷利(Bartolomeo Rastrelli)的宏偉巴洛克式工程,特別是彼得霍夫宮。聖彼得堡的冬宮(1754年開始建造,1762年完成) [10]  、斯莫爾尼大教堂和葉卡捷琳娜宮 [16]  ,成為她統治時期的主要古蹟之一。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科學

伊麗莎白在位時期,俄國傑出的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在她的支持下得以施展才華。羅蒙諾索夫在自然科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天文學、歷史學、文學和語言學等領域中都取得了成就。他最早發現了物質不滅定律,但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直到1789年,這條定律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作為他的成果公佈於世。羅蒙諾索夫最早把顯微鏡用於化學研究工作之中,並稱自己是物質結構的原子一分子學説的擁護者,他還最先研製出了氣象觀測儀和潛望鏡,而且還編寫了冶煉技術方面的教科書。此外,他堅決捍衞哥白尼關於天體運動的學説,還對大氣電學原理進行了科學的解釋。 [8]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社會

伊麗莎白朝廷準備發表《貴族特權宣言》,禁止貴族以外的人有土地所有權,同時把伏特加酒壟斷權給予貴族,1760年還頒佈地主有權流放農民到西伯利亞的法令。這些措施使農民處境進一步惡化。巴什基里亞和烏拉爾接連發生農民和民族解放運動,都被殘酷鎮壓。 [13]  而在伊麗莎白執政的最後幾年,在莫斯科的斯列金卡區經常發生悲劇,如臭名昭著的女地主薩爾台奇哈公然在此地打死了一百多個農奴。 [9]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外交

  • 歐洲事務
在伊麗莎白統治時期,俄國進行過多次戰爭,她的個人好惡在這些戰爭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外交官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別斯圖熱夫·留明在這一時期的俄國外交中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在留明的建議下,伊麗莎白通過與奧地利和法國結成聯盟結束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但間接導致了七年戰爭的爆發。七年戰爭期間,俄軍在薩爾蒂科夫、魯緬採夫等人的率領下取得了頗多勝利,並短暫地佔領了柏林。 [13]  [14]  但在伊麗莎白去世後,其成果被新繼位的彼得三世放棄。
伊麗莎白在位時,中俄兩國在安娜女皇時期的緊張關係得到緩和。許多俄國商人在恰克圖落足,成立了“對華商幫”,清政府也同意取消一些旨在壓制俄國商人的措施。 [12] 
1753年,伊麗莎白向大臣們發佈諭令:其一,要爭取使中國皇帝派使團來俄,同時,俄國也將派使團前往北京;其二、已責成西伯利亞總督米亞特列夫恢復對堪察加地區的考察,為此需要爭取中國朝廷同意俄船在阿穆爾河(即黑龍江)自由航行,以便為東北海岸要塞和城堡的駐防軍運送糧食及其他補給物資。但因準噶爾部與俄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加之厄魯特蒙古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叛亂後逃亡俄國,使得雙方關係發生複雜的變化。總的來説,伊麗莎白對清政府的訴求還是以中國使團出使俄國和允許俄國船隻在阿穆爾河航行問題這兩點為核心的。 [12] 
伊麗莎白還親自過問了第五屆俄國派駐北京傳道團的組成。從這屆傳道團起,俄羅斯正教最高宗務會議給傳道團的修士大司祭專門配備下兩名教堂輔助人員,成為駐北京傳道團的制度。修士大司祭阿姆夫羅西·尤馬托夫率團隨同阿歷克賽·弗拉迪金監護的商隊於1754年12月25日到達北京。尤馬托夫在北京繼續拉攏、賄賂清政府的官員和耶穌會士,通過各種方式獲得情報。 [11]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歷史評價

西班牙大使利里亞公爵曾不無誇張地描述過伊麗莎白:“我從未見過如此出眾的美人。迷人的面容,閃爍的雙眼,完美的嘴唇,頸部和胸部都透着鮮有的潔白。她身材高挑,性格活潑,總是興高采烈,充滿幻想。你能感覺到她非常聰慧,也非常可親,但同時你也會意識到她胸懷大志。” [17] 
  • 伊麗莎白處在兩股逆向的文化潮流之間,她在歐洲新風尚和篤信宗教的俄國老規矩中接受教育。兩者都在她身上留下了印記,她善於將兩者的概念和品味融會於自己一身。 [25] 
  • 伊麗莎白是一位聰明善良的18世紀俄國貴婦人,只是她條理不清,而且剛愎自用。 [25]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軼事典故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奢華潮流

俄羅斯的奢華風氣始於伊麗莎白時代。她在少年時代曾受過法國式教育,對法國的服裝和化妝品情有獨鍾,妙齡的伊麗莎白除了相貌姣好,還長了一雙美腿(至少別人對她是這樣説的),所以很多時間都用在打扮和對容顏的護理上。伊麗莎白喜歡不停地置辦新衣服,而且每件長裙禮服從不穿兩次。有一次伊麗莎白存放衣服的宮殿起火,一次就燒掉了4000件禮服。而在她逝世後,又從宮中點出了15000多件長裙,數千雙鞋子和整整兩大箱子綢制長筒襪。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時尚潮流

此外,伊麗莎白還喜歡跳舞,每個星期至少要在宮中舉行兩次假面舞會。在一次舞會上,伊麗莎白竟前後三次換裝。她還別出心裁地要求參加舞會的女賓一律着男裝,而所有男士一律改穿裙子。每次從巴黎運載化妝品和服裝的商船一抵達聖彼得堡,伊麗莎白就要求立即把所有她喜歡的商品買下,而且不許別人看見,這樣就總是第一個穿着新款式服裝參加社交活動,永遠領導俄羅斯的時尚潮流。
就這樣,伊麗莎白帶動了俄羅斯貴族崇尚奢華精緻的風氣,比起行為粗魯的安娜女皇,可謂有天壤之別。也就是在伊麗莎白統治期間,俄羅斯開始逐漸形成了類似西歐的上流社會。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秘密成婚

伊麗莎白終生未嫁。但據史料記載,她曾與阿列克謝·拉祖莫夫斯基秘密成婚,二人沒有生育子女。在伊麗莎白女皇逝世後,有多人冒充她的子女,最出名的就是塔拉坎諾娃女公爵
阿列克謝·拉祖莫夫斯基 阿列克謝·拉祖莫夫斯基 [2]
阿列克謝·拉祖莫夫斯基被稱作是俄羅斯18世紀曆史上“最偶然的人”。他來自烏克蘭,本來在鄉下教堂做歌手。有天,一位來自莫斯科的上校偶然路過教堂,聽到他的歌聲,不禁為其演唱折服,驚為天人,遂帶回聖彼得堡,推薦入宮,為王宮大臣們演唱。拉祖莫夫斯基不但演唱技巧高超,嗓音優美,而且儀表堂堂。安娜女皇統治時期,伊麗莎白公主前來觀看拉祖莫夫斯基的演出,演出結束,伊麗莎白已被拉祖莫夫斯基的嗓音和相貌俘虜,於是就招他做了自己的寵臣。伊麗莎白登基做了女皇之後,對拉祖莫夫斯基大加封賞,集千萬寵愛於一身,除賞地之外,被封至伯爵。二人此後在一所小教堂秘密成婚,並正式書寫了結婚文件。 [17] 
伊麗莎白女皇從不掩飾自己和拉祖莫夫斯基的特殊關係,每逢宴會都要拉祖莫夫斯基陪同,而且他就坐在女皇旁邊的位子上;拉祖莫夫斯基生病,女皇就前往他的寢宮居住,吃住均在拉祖莫夫斯基處;冬天二人去劇院觀看歌劇,出門的時候女皇也要親自為拉祖莫夫斯基披上裘皮大衣。拉祖莫夫斯基儘管身居高位,但深知自己出身低微,所以發跡後也為人低調謙和,從不插手政務,每天的時間大多數用來為伊麗莎白安排演出和各類娛樂節目,並且與所有的王公大臣都能和睦相處。眾人皆知他是女皇不公開的丈夫,所以也對他極盡奉承阿諛之能事。
伊麗莎白女皇逝世之前,曾要求繼任者彼得三世和朝中重臣立誓,不得在她百年後尋隙為難拉祖莫夫斯基。眾人許諾。而拉祖莫夫斯基在伊麗莎白逝世後,自己就搬出皇宮,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葉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後,曾派總理大臣沃倫佐夫公爵前去拜會拉祖莫夫斯基,並帶去了女皇的一封手諭。在手諭中,貴為一國之君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尚尊稱拉祖莫夫斯基為“陛下”,語氣甚為恭謙。拉祖莫夫斯基接到手諭後,思索片刻,從保險櫃中抽出了當年他與伊麗莎白女皇的結婚證書,展示給沃倫佐夫看,並把證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之後就投入壁爐中燒掉了。然後拉祖莫夫斯基徐徐説道:我不過是先女皇陛下的一個忠誠奴僕,陛下對我恩賞有加,其實難副。......如今我手上什麼文件也沒有了。
沃倫佐夫公爵如實向葉卡捷琳娜稟報了拉祖莫夫斯基的舉動和表述。葉卡捷琳娜大感放心,遂在此後的時間中優待拉祖莫夫斯基,直至1771年拉祖莫夫斯基逝世。 [2]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人際關係

父親:彼得一世 [1]  [3] 
母親:葉卡捷琳娜一世 [1]  [3] 
參考資料
  • 1.    Elizabeth | Empress of Russia, Biography, & Facts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2-03-28]
  • 2.    Алексе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Разум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в портретах[引用日期2022-03-28]
  • 3.    Елизавета Петровн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в портретах[引用日期2022-03-28]
  • 4.    [英]羅伯特·尼斯貝特·貝恩 著;陳養桃 譯.沙皇彼得三世:華文出版社,2020-05:1
  • 5.    衞道治 編著.莫斯科大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05:14
  • 6.    郭方 主編.全球通史 浴火重生: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01:84-86
  • 7.    [俄]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米羅諾夫 著;陳啓能 主編;王學典,孔令棟,姜芃 副主編.俄國社會史:個性、民族家庭、公民社會及法制國家的形成:帝俄時期:18世紀至20世紀初 下: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01:126
  • 8.    [俄]T.C.格奧爾吉耶娃 著;焦東建,董茉莉 譯.俄羅斯文化史-歷史與現代 修訂版:商務印書館,2006-11:198-204
  • 9.    [俄]T.C.格奧爾吉耶娃 著;焦東建,董茉莉 譯.俄羅斯文化史-歷史與現代 修訂版:商務印書館,2006-11:211
  • 10.    [英]羅伯茨(J. M. Roberts) 著;陸曉紅 譯.世界文明通史 全綵版 第6卷 歐洲時代的形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101
  • 11.    陳月清,劉明翰 著.北京基督教發展述略: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10:191
  • 12.    [俄]尼古拉·阿多拉茨基著;閻國棟,肖玉秋 譯.東正教在華兩百年史: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07:180-181
  • 13.    蘇聯百科全書出版學術委員會,蘇聯科學院歷史學部 編.世界歷史百科全書 人物卷:商務印書館,1992-12:433
  • 14.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編譯.蘇聯軍事百科全書 07 人物誌: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81-12:869
  • 15.    朱伯雄 主編.世界經典美術鑑賞辭典: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09:657
  • 16.    [英]菲利帕·格里夫頓 編;胡欣,慕翼蔚 譯.俄羅斯帝國的興衰 1613-1917 羅曼諾夫王朝三百年:中國畫報出版社,2021-01:83-87
  • 17.    [美]羅伯特·K·邁錫 著;徐海幈 譯.通往權力之路 葉卡捷琳娜大帝: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04:29-39
  • 18.    [俄]瓦西里·奧西波維奇·克柳切夫斯基 著;張詠白,赫建恆,高文風,徐景南 譯.俄國史教程(第4卷):商務印書館,2009:26
  • 19.    [俄]瓦西里·奧西波維奇·克柳切夫斯基 著;張詠白,赫建恆,高文風,徐景南 譯.俄國史教程(第4卷):商務印書館,2009:256-257
  • 20.    [俄]瓦西里·奧西波維奇·克柳切夫斯基 著;張詠白,赫建恆,高文風,徐景南 譯.俄國史教程(第4卷):商務印書館,2009:259-260
  • 21.    [俄]瓦西里·奧西波維奇·克柳切夫斯基 著;張詠白,赫建恆,高文風,徐景南 譯.俄國史教程(第4卷):商務印書館,2009:295-296
  • 22.    [俄]瓦西里·奧西波維奇·克柳切夫斯基 著;張詠白,赫建恆,高文風,徐景南 譯.俄國史教程(第4卷):商務印書館,2009:301-304
  • 23.    [俄]瓦西里·奧西波維奇·克柳切夫斯基 著;張詠白,赫建恆,高文風,徐景南 譯.俄國史教程(第4卷):商務印書館,2009:324-325
  • 24.    [俄]瓦西里·奧西波維奇·克柳切夫斯基 著;張詠白,赫建恆,高文風,徐景南 譯.俄國史教程(第4卷):商務印書館,2009:329
  • 25.    [俄]瓦西里·奧西波維奇·克柳切夫斯基 著;張詠白,赫建恆,高文風,徐景南 譯.俄國史教程(第4卷):商務印書館,2009:331-34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