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彼得一世

(俄羅斯帝國首位皇帝)

鎖定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俄語:Пётр I Алексееви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五位沙皇(1682年4月—1696年與伊凡五世共治)、俄羅斯帝國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史稱彼得一世(英語:Peter I),後世尊稱其為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俄羅斯歷史上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
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親政,1697年,派遣使團前往西歐學習先進技術,本人則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隨團出訪,先後在荷蘭的薩爾丹、阿姆斯特丹英國倫敦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並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羅斯工作。回國後積極興辦工廠,發展貿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歐洲化正規編制的陸海軍,繼而發動戰爭。1721年,彼得一世在與瑞典進行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1725年2月8日,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去世。
彼得一世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領域進行西化改革,近代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於彼得一世時代,使俄羅斯成為歐洲大國之一。 [1] 
(概述圖:1838年保羅·德拉羅什繪製的《彼得大帝》 [25] 
中文名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
外文名
Пётр I Алексеевич
別    名
彼得一世(Peter I)
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國    籍
俄羅斯
出生日期
1672年6月9日
逝世日期
1725年2月8日
職    業
俄羅斯帝國皇帝
主要成就
西化改革、使俄羅斯現代化
定都聖彼得堡、贏得波爾塔瓦戰役
贏得大北方戰爭,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
出生地
莫斯科
信    仰
東正教
王    朝
羅曼諾夫王朝
在位時間
1682年4月—1725年2月8日

彼得一世人物生平

彼得一世放逐在外

英國宮廷畫師戈弗雷·內勒爵士繪製的彼得大帝肖像畫 英國宮廷畫師戈弗雷·內勒爵士繪製的彼得大帝肖像畫 [26]
1672年6月9日(儒略曆5月30日 [52]  ),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出生於莫斯科。他是羅曼諾夫王朝沙皇阿列克謝一世和他的第二個妻子納塔利婭的獨生子。與沙皇的前幾個要麼虛弱、要麼有殘疾的孩子不同,彼得非常健壯、活潑,於是宮廷中流傳着關於彼得血緣的流言翡語,懷疑他真正的生父另有其人。 [17]  彼得接受的教育完全依照祖傳的培養模式。父親阿列克謝沙皇對彼得關懷備至,親自為他選擇奶媽、保姆和女僕。 [2] 
1676年,阿列克謝一世去世,彼得同父異母的長兄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即位,稱費奧多爾三世 [16]  [17] 
1682年4月,費多爾三世去世。彼得的另一位兄長伊凡天生遲鈍,於是彼得在其母納雷什金家族集團的支持下,於4月27日被擁立為沙皇,稱彼得一世,此時他才10歲。彼得的異母姐姐索菲婭公主不甘心皇位被納雷什金家族把持,於是在她的秘密策劃下,擔任沙皇御林軍的射擊軍於5月圍攻了克里姆林宮,彼得的舅舅納雷什金被殺。在另一些貴族的支持下,索菲婭又把天生遲鈍的伊凡(即伊凡五世)擁立為第一沙皇,由自己攝政。彼得雖保留了第二沙皇的稱號,但卻被逐出莫斯科,和他的母親遷往郊外的普列奧布拉倫斯基村居住。 [16]  [17] 
被放逐在外的彼得無法系統地接受正規教育,但他極強的求知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陷。他常與附近外國僑民來往,並從他們那裏學習航海知識和造船技術,這使他對西歐文化充滿了嚮往。他還熱衷於與離宮附近的小夥伴玩軍事遊戲。在綠蔭環繞的村莊中,建築土堡,進行軍事演習及攻防遊戲。後來,他把這些夥伴連同他的侍從編為普列奧布拉倫斯基兵團和謝苗諾夫斯基兵團;他請來了軍事教官,並用真槍真炮把他們武裝起來,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和實彈演習,這兩個兵團日後成了他的嫡系禁衞部隊。 [17] 

彼得一世政變奪權

1689年1月,彼得同貴族女兒葉夫多基婭·費奧多羅芙娜·洛普欣娜結婚。 [64]  渴望當女皇的索菲婭,感到了彼得方面的威脅,她準備再一次策動射擊軍叛亂,發動宮廷政變。彼得獲悉索菲婭集團的陰謀,於1689年8月7日晚上離開普列奧布拉倫斯基村,逃到謝爾蓋耶夫三聖修道院。射擊軍也開到了謝爾蓋耶夫三聖修道院附近,彼得率領侍從軍擊潰了射擊軍。 [64]  此時,許多貴族和朝廷大臣紛紛歸附彼得,索菲婭集團的陰謀失敗了,她被彼得監禁在修道院。10月6日,彼得啓程返回莫斯科。彼得掌握政權後,把國家大事交給自己的母親掌管,由大貴族若阿辛大主教和波雅爾杜馬輔佐,自己則醉心於造船和航海。 [18] 
1690年,彼得一世與第一任妻子葉夫多基婭·費奧多羅芙娜·洛普欣娜的兒子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出生,他從小是在敵視彼得一世的僧侶勢力和洛普欣娜家族的影響下長大的,父子倆感情疏遠。 [29] 
1693年,彼得一世派遣伊茲勃蘭特·義傑斯訪華,覲見康熙皇帝。 [16] 
1694年1月,彼得的母親納塔利婭逝世,彼得開始親政。 [18] 
1695年,為了打開一條通向海洋的出海口,彼得一世率3萬俄軍攻擊了黑海南岸原屬俄國、後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的亞速城。但因為俄國沒有海軍,無法阻止奧斯曼帝國從海上源源不斷地向城內增援,儘管俄軍奮勇作戰,但還是以失敗告終。隨後,彼得一世汲取教訓,開始建設自己的海軍。他在頓河河畔的沃羅涅日建立造船廠,很快建立起一支小型江河艦隊,這是俄國曆史上第一支艦隊。 [17] 
1696年,彼得一世第二次遠征亞速,終於迫使奧斯曼帝國求和,俄國佔有了亞速, [17]  解決了俄軍在亞速海的出口問題。但是,處於重要戰略地位的刻赤海峽仍然為奧斯曼人所控制、黑海仍在奧斯曼人手中。 [18] 

彼得一世學習改革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
1697年3月,俄國派遣了一個約250人的使團到歐洲各國訪問。它的任務有兩個:一是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反土耳其的聯盟,以打敗奧斯曼帝國;另一個任務是招僱外國的水手、船長、造船和制炮專家、技工,定購大炮,採買纜索、工具。彼得一世親自隨使團出國,化名彼得·米哈依洛夫,裝扮成一個下士,微服出行。彼得一世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抱有新奇感,他在荷蘭的薩爾丹一家造船廠當木匠,其後在英國觀看軍火廠和海軍演習場所,旁聽了英國議會辯論,考察了英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教育各個方面。 [18] 
1698年6月,彼得一世訪問維也納。此時,俄國國內射擊軍又一次發動兵變,要求立索菲婭為沙皇。彼得聞訊後,急忙趕回國內,殘酷鎮壓了叛亂,先後處死上千名叛軍官兵,還把一百多具叛亂者的屍體吊在索菲婭的窗前。 [18]  [19] 
彼得一世在西歐時已清楚看到,擴大反土同盟以及解決黑海的出海口問題,暫時是不可能的。但是,北歐卻出現了新的情況,薩克森、丹麥等國同瑞典在波羅的海發生嚴重衝突,這為彼得進攻瑞典,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他改變戰略計劃,1698年8月3日,彼得一世同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在烏克蘭的拉瓦會晤。雙方在口頭上達成共同反對瑞典的協議。俄國、薩克森、丹麥三國形成了一個反瑞典的“北方同盟”。 [19] 
1699年,彼得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廳,在各地建立自治署,取消了對他日益不滿的領主杜馬,設立了由親信組成的辦公廳和樞密院,又兩次進行地方行政改革,從而建立起有效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 [19] 

彼得一世北方戰爭

初戰失利
1700年7月,俄國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和約 [18]  [20]  。8月8日,信使將締結和約的消息傳到了莫斯科, [65]  彼得一世獲悉和約已經締結,立即向瑞典宣戰,親率3萬大軍包圍了瑞典的納爾瓦城堡,揭開了長達21年的“北方戰爭”的序幕。 [18]  [20] 
11月,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先是閃電般擊敗了俄國的盟友丹麥,接着帶領8000精兵趕到納爾瓦,在風雪中向數倍於己的俄軍發動猛攻。俄軍雖數量佔絕對優勢,卻因號令不一、組織混亂而全線崩潰,幾乎全軍覆沒,此役死去的俄軍達1.5萬人,而瑞典則只有667人陣亡。這一戰不但讓俄國幾乎遭遇了滅頂之災,也讓整個歐洲為之震動。彼得狼狽逃回莫斯科。 [21] 
軍事改革
卡爾十二世在獲得大勝後又將兵鋒直指波蘭,使俄國獲得了喘息機會。彼得一世從失敗中看到了俄國的軟弱渙散和軍隊的陳舊落後,他利用瑞典人深陷波蘭戰事的有利時機重振軍備。他徵集新兵,訓練他們正確地使用火槍。還派遣貴族子弟出國學習外國的軍事技術和理論,在國內開設各類軍事學校。他非常重視軍官的任命,根據才能提拔軍官。彼得還親自主持並參與制定了許多規章制度和一系列軍事條令,用最快的速度使這支陸軍一躍成為俄國曆史上空前強大的軍隊。為了彌補在上一次戰爭中軍械的損失,他命令每三個教堂交出一口銅鐘來鑄炮。一年之後,俄國就鑄出了300門大炮。 [21] 
展開反攻
1702年,彼得一世趁瑞典軍主力遠征波蘭,波羅的海沿岸防務空虛之機,率領大軍直奔涅瓦河口,先後攻克了瑞軍堅守的諾特堡和寧尚茨堡。整個涅瓦河流域全部落入俄軍手中,俄國在波羅的海開闢出海口的夢想成為現實。 [21] 
1703年5月,俄軍開始在涅瓦河口興建彼得堡和克琅施塔得要塞。 [22] 
1708年初,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率兵大舉進攻俄國,彼得一世避開正面決戰,而是指揮俄軍實施戰略退卻,同時堅壁清野,以小部隊不斷襲擾、消耗和疲愈瑞典軍。到了秋天,查理十二又犯了一個錯誤:為了爭取烏克蘭倒向自己,他出兵南下,卻將離自己只有100公里的後援部隊孤單地留給了俄軍。彼得抓住機會,親率俄軍發動進攻,不但殲敵9000餘人,而且奪取了瑞典人幾乎全部火炮和輜重。 [23] 
瑞典軍隊由於供應被切斷,彈藥嚴重不足,特別是所剩不多的火炮也幾乎沒有炮彈可用了。但是卡爾十二世卻拒絕了部下的撤退建議,反而圍攻在烏克蘭境內禾斯卡拉河畔的波爾塔瓦要塞。 [23] 
彼得一世早已組織了一支龐大的軍隊保衞要塞,並快速地到達建立起一條反圍攻的戰線,引誘瑞典軍進入要塞和俄軍之間的陷阱。而就在決戰前夕,在一次偵查中,卡爾十二世的腳中了彈,無法親臨戰陣指揮大軍。 [23] 
1709年6月28日凌晨2時,俄國和瑞典在波爾塔瓦展開激戰。瑞典參戰兵力約兩萬,而俄軍方面兵力約為前者的兩倍,火炮上百門。在抵禦瑞典軍隊的猛烈進攻時,彼得親臨前線指揮,終於穩住局面。隨後俄軍步兵開始反擊,騎兵則包圍瑞典軍兩翼。到中午時,瑞典軍開始撤退,隨後變為潰逃。瑞典軍殘部撤退中被俄軍追及,被迫投降,只有卡爾十二世率千餘人逃往土耳其。此役,瑞典軍被擊斃9000餘人,被俘1.8萬餘人,損失火炮32門和全部輜重,而俄軍戰死1345人,傷3290人。這一戰不但決定了曠日持久的北方戰爭的結局,更完全終結了瑞典作為強國的歷史。 [23] 
進攻芬蘭
1711年夏,彼得一世率軍南征奧斯曼帝國,結果在普魯特河畔陷入奧斯曼軍和克里米亞汗國軍隊重圍。因彈盡糧絕被迫乞和, [23]  7月12日,雙方簽訂《普魯特和約》,規定俄國把亞速及其附近地區歸還奧斯曼帝國,拆除塔幹洛格和第聶伯河上的要塞,允許卡爾十二世安全通過俄國回國。 [30] 
《普魯特和約》簽訂後,俄軍把主攻方向集中到了芬蘭,企圖逐步把戰場推進到瑞典本土上去。在1712—1714年期間,俄軍先後佔領赫爾辛福斯(今赫爾辛基)、亞波、瓦扎和涅伊什洛特堡,還佔領了芬蘭南部和波的尼亞灣重要據點,奪得進攻瑞典的重要基地,瑞典軍隊被迫撤出芬蘭。 [30] 
1712年,聖彼得堡建成。彼得一世下令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將宮廷、元老院、政府機關和外國駐俄使節遷到聖彼得堡辦公,並勒令385户貴族作為首批移民,定居聖彼得堡。 [21] 
俄瑞會談
彼得一世訓誡皇儲 彼得一世訓誡皇儲
1714年8月,彼得一世親率俄國艦隊在漢科角海戰中擊敗瑞典艾倫希爾德艦隊,取得海軍建立以來首次勝利,彼得自晉海軍中將。 [3]  同年,派遣布霍列茨中校率領遠征軍侵略中國西北準噶爾地區。 [24] 
1715年,皇太子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和彼得一世的關係更加疏遠,父子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鋭。在阿列克謝周圍聚集了一批敵視改革的人。彼得一世寫信給皇太子,要他作出毫不含糊的回答:“你要麼改弦易轍,真正使自己成為夠格的繼承人,要麼就去當僧侶”。在這關係到自己的前程的方案中,阿列克謝選擇了後者,他回信表示同意削髮為僧,因為有人給他出主意韜光養晦,告訴他“僧帽不是釘在頭上的釘子”。 [29] 
1716年,彼得一世訪問西歐。 [24]  11月,阿列克謝藉機化名逃到奧地利,企圖請求奧地利皇帝查理六世的庇護。俄國政府派人探聽到阿列克謝的下落。 [29] 
1717年5月,彼得一世率勃·庫拉金·彼、沙菲羅夫·彼、托爾斯泰等人赴巴黎與法國政府舉行了會談。 [31]  7月1日,彼得一世委派托爾斯泰和魯勉採夫去維也納,同奧地利皇帝交涉阿列克謝事件。 [29]  8月,俄、法、普三國簽訂《阿姆斯特丹條約》,規定法國不再向瑞典提供軍事和其他物資援助。這項條約使瑞典失去了同盟國法國。軍事上的失利和外上的孤立使瑞典被迫同意與俄國談判。 [30]  同年,彼得一世派遣遠征軍侵略希瓦汗國,但沒有成功。 [24]  [33] 
1718年1月,阿列克謝隨同托爾斯泰回到舊都莫斯科。隨後開始了對阿列克謝出逃事件的審訊。3月,阿列克謝被押到彼得堡,繼續審理這一案件,彼得一世命令組成了127人的最高特別法庭,審訊阿列克謝。 [29]  5月,俄、瑞雙方在阿蘭羣島開始和談,擬定了和約草案。6月24日,阿列克謝被判處死刑。6月26日,阿列克謝於牢房中死去。 [29]  11月30日,卡爾十二世在挪威的腓特烈漢姆包圍戰中被殺死,由他的妹妹烏爾莉卡·埃莉諾拉繼承王位。新女王在英國的支持下拒絕和談,俄瑞談判中斷。 [30] 
俄國在波羅的海不斷擴張勢力,引起英國極大的不安。它希望波羅的海岸各國保持勢力均衡,維護自己在波的海沿岸各國最高仲裁者的地位。1719年8月和1720年2月,英國和瑞典簽訂條約,規定英國對瑞典進行經濟和軍事援助,幫助瑞典奪回被俄國佔領的領土。 [30] 
戰爭結束
但由於商業上的利益,英國並沒有採取堅決果斷的措施,阻止俄國在波羅的海的擴張,也沒有采取任何實際有效的軍事行動幫助瑞典。俄國看出英國只是虛張聲勢,便得寸進尺,步步緊逼。1720年7月,5000名俄軍在駐有英國分艦隊的格林汗登陸,摧毀了瑞典沿岸設施。7月27日,俄國艦隊在克琅加姆島又取得了一次重大勝利。繳獲瑞典軍4艘三桅巡洋艦、104門大炮,俘虜407名官兵。與此同時,俄國展開外交攻勢,公開邀請瑞典王位最強有力的競爭者霍爾施坦公爵到彼得堡訪問,答應把彼得一世的妹妹嫁給他,以此影響瑞典的對俄政策。瑞典政府深感繼續同英國“合作”,只能是拖延戰爭和喪失領土。而俄國的兩個盟國——丹麥和波蘭軍先後同瑞典簽訂了和約,退出戰爭。這種國際形勢,加上連年戰爭使俄瑞兩國都筋疲力盡,於是兩國重新恢復了幾度中斷的談判。 [30]  同年,彼得一世派遣伊茲馬依洛夫訪問中國,覲見康熙皇帝。 [24] 
1721年4月至8月,俄瑞雙方在芬蘭尼斯塔德城舉行和談。和談一開始俄國就向瑞典施加軍事壓力,以迫使瑞典屈服,滿足自己的領土要求。這年夏天,5000名俄軍在瑞典沿海登陸,摧毀工廠13座,繳獲小船40只和大量軍用物資,造成直逼斯德哥爾摩的態勢。8月30日(一説9月10日 [28]  ),俄瑞雙方在芬蘭簽訂《尼斯塔特和約》,俄國從瑞典手中奪得了芬蘭灣里加灣沿岸的土地,並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 [23]  10月22日,俄國參政院為表彰彼得一世在外擴張中的所謂“赫赫戰功”,尊奉彼得為皇帝,授予他“全俄羅斯大帝”和“祖國之父”的稱號。俄國也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 [30] 

彼得一世向東擴張

1722年,鑑於皇太子阿列克謝的叛國事件,彼得一世於2月25日頒佈了王位繼承法,廢除了傳統的王位繼承原則,規定在位皇帝可以根據自己考慮,自行選擇王位的繼承人,同時還可以改換已經指定的王位繼承人。 [29]  同年,彼得一世派遣翁科夫斯基出使中國西北準噶爾地區,倉圖收買準噶爾大汗策妄阿拉布坦 [24] 
還在北方戰爭進行期間,彼得一世就對波斯極度注意。1722年5月13日,彼得一世率軍從莫斯科出發。俄國在裏海沿岸部署的兵力達5萬多人,另有一支由80多艘艦船組成的裏海分艦隊。8月,俄國軍隊佔領傑爾賓特,彼得一世由此回到俄國,俄軍陸續攻佔了裏海西南沿岸的吉良省勒什特等地。 [32] 
1723年7月,俄軍佔領了巴庫。9月12日,波斯和俄國簽訂《彼得堡同盟條約》,波斯將裏海西岸和南岸整個地區劃歸俄國;傑爾賓特和巴庫也割讓給俄國;俄國則以幫助波斯趕走阿富汗人和平定所有的叛亂,作為佔領這些領土的“交換條件”。奧斯曼帝國對此提出抗議,並在英、法等國的支持下,以戰爭威脅俄國。 [32]  同年,在西伯利亞南部,彼得一世派軍隊佔領了額爾齊斯河上游的全部土地,並派遣探險隊一直向東到達白令海峽。至此俄國已變成了一個地跨歐亞的遼闊帝國。 [23] 
1724年5月7日,彼得一世給妻子舉行了加冕禮。6月12日,俄國與奧斯曼兩國在君士坦丁堡簽訂條約,條約規定:埃裏温大不里士、卡茲温斯克等高加索西南地區和舍馬哈劃歸奧斯曼;俄國仍佔有彼得堡條約所定的裏海西、南岸地區。 [32]  此後不久,由於宮廷裏有人泄露內情,彼得獲悉自己的妻子行為不軌,同高級宮廷侍從官威廉·蒙斯有暖昧關係。而且,蒙斯還被指控犯有貪污、盜竊國家財產罪。這些問題激怒了彼得。11月14日,威廉·蒙斯被斬首處決。隨後,彼得在給大臣們的敕令中,命他們今後不得再執行皇后的任何指示或建議。他還進一步封閉了替不忠誠的妻子治理財產的機構。 [34] 

彼得一世彼得之死

晚年的彼得患上了尿毒症,但他仍然是個工作狂,並不十分在意自己的身體。 [67]  1724年的一個秋日,彼得一世在芬蘭灣看見一隻在沙洲上擱淺的船,幾個士兵有被淹死的危險,他那特有的個性使他奮不顧身跳進冰水中去救他們(聖彼得堡位處北緯60度)。彼得因此受了風寒,發起了高燒,入冬以後病情嚴重起來。 [66-67] 
雖然一度好轉,但由於彼得不斷的工作,1725年1月開始,病情急轉急下,病痛的折磨時常令他痛不欲生,同時他的腳部也出現了膿瘡,並開始潰爛。1725年2月8日(儒略曆1月28日 [63]  ),因尿道結石手術引發尿路感染,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去世,終年52歲。他的臨終遺言是:“希望上帝寬恕我的諸多罪孽,因為我是在為國家和人民做好事。” [27] 

彼得一世為政舉措

彼得一世政治

行政體制改革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
從17世紀繼承來的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體制,表現了國家機關的薄弱環節。早在1699年1月,彼得一世就頒佈了市政改革敕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廳,在外省城市設地方自治局,以管理城市中的工商居民。 [62] 
1708—1710年,俄國進行了地方行政改革。它的實質在於,在從前直接隸屬於中央的縣和政廳之間,設立了中間的行政單位——省和府。全國劃分了八個省, [62]  分別是:莫斯科省聖彼得堡省基輔省斯摩稜斯克省伊爾庫茨克省喀山省亞速省、西伯利亞省。 [14]  省設總督,統轄省內軍隊以及全部行政、司法權。在總督之下設四名助理,每個人管理確定的行政事務。警衞司令主管軍事,財務委員和糧秣主任分管徵收錢糧,還有一人主管司法。總督由沙皇任命。省政機關的設置加強了地方政權。1719年,隨着中央行政機關的改革,地方行政機關又進行了一次改革。府成為地方行政機關的主要單位而代替了省,它大約是五十個。省的劃分仍保留,但總督的權力只保留了管理省轄城市和統轄省內駐軍。其餘的行政事務則由知府直接同中央各部或參議院聯繫。 [62] 
1711年,彼得一世下令成立參議院,由他指定的九個親信大臣組成。沙皇不在首都時由參議院來處理國事,它成為常設的新的最高政府機構。參議院僅對沙皇負責,它指派各部和地方機關的工作,它受沙皇指令審查法令。它的成員由沙皇任命,其中並不完全是名門望族,而是對沙皇忠誠和有功的人。參議院完全取代了領主杜馬。彼得一世此後只用他自己的名義發佈詔諭。參議院的建立在鞏固專制制度,加強沙皇的無限權力方面有重要意義。 [62] 
成立監督職能機關
在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裏,成立監督職能的機關佔重要地位。1711年,彼得一世在中央和地方機關裏設行政監事網,隸屬於參議院,其任務是“對所有的人進行秘密監督,甚至最高級的官吏也不例外”。他們向參議院報告,特別重要的情況則向沙皇本人報告。對於營私舞弊者,不論職位多高,行政監事都要向參議院檢舉告發。凡被告發者課以罰款,罰金半數入官,半數獎給行政監事。行政監事不領薪俸,全靠這半數罰金過活。因而行政監事往往濫用職權,營私舞弊。1722年,彼得一世為了改善監督國家機關的活動,在部和辦公處裏設檢查官,隸屬於參議院總檢察長,它成為“皇帝的耳目”。此後,行政監事制度被取而代之。俄國建立了從未有過的“督察制”,密探遍佈全國。創立參議院設立檢察官,揭開了中央機構改革的序幕。 [62] 
彼得一世在進行改革時,廣泛利用了西方國家的經驗。1712年,沙皇命令參議院組織人力翻譯“外國法典”,指示從外國招聘“學者和法學方面的行家裏手”,以指導各部的工作。彼得還要駐丹麥的外交人員蒐集丹麥中央政府機關結構的情況,對處於交戰國的瑞典經驗也照樣研究。但是,彼得一世在運用西方國家的經驗時,並不是盲目的模仿其方針、組織,而是要“考慮自己國家發展的特點”,適應於俄國本身的情況。 [62] 
1718—1721年,彼得一世指示建立了新的中央行政機關——部,以代替舊的政廳。最初成立了九個部,分管外交、陸軍、海軍、財政、税收、度支、司法、商業、礦業等,不久增加到十二個, [62]  取代原來機構重疊、職責不清的約50個衙門。 [13]  各部隸屬於參議院,它的權限遍及整個帝國的各個地方,也是參議院和省的行政機關的聯繫環節。部比政廳優越的地方在於,各個部之間在職能上有明確的分工,它的事務要由同事們商量,共同負責,以防個人獨斷專行。 [62] 
還在17世紀末建立的武裝警察機關——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政廳(相當於最高法院 [61]  )在中央機關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它進行政治偵查,它的法庭審理所有的現存秩序的反對派。對參加起義的人,説“下流話”的人,均受到它的追究。這裏的“下流話”指的是議論、斥責改革和沙皇的品德行為、沙皇的家庭生活等言論。此外,彼得一世和其他專制君主一樣,確信警察是“公民的主腦,所有良好的秩序、人類安全和舒適的支柱”。他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建立了警察局,在地方則把警察的職責委託給地方的政府機關。 [62] 
制訂規章和立法
設立新機構,還只是事情的一半。彼得一世還參與制訂規章和立法的工作。在《俄羅斯帝國法律大全》中有彼得時代的法律文獻五卷,包括了3314件指示、辦事細則和條例等。由彼得一世自己起草的,或者由他增補或修改的很多詔令的手稿保存下來。每個部都有一份章程,説明它管轄的範圍及有關的權利和義務。為各部所共同遵循的《總辦事細則》佔有重要地位,它是由彼得一世參與準備的,它經過了十二遍校訂,其中有六次經過了彼得的決定和修改。它規定了機關公職人員上自部長下至雜役的權利和義務。1722年,關於總檢察長職務的指示,也是在彼得一世參與之下,進行了六次修訂才告完成的。 [62] 
打破門第和資歷限制
與國家機關集中化加強的同時,國家機關也日益官僚化。在社會上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階層——官僚。由於國家機關的增加及其職能的複雜化,官吏數量顯著增加。17世紀時政廳由書記官、地方由總督及其同事主持機關工作,18世紀時,部則由部長、地方由總督、知府承擔。彼得一世時擴充了由秘書主持的“辦公處”的辦事人員。在機關官員中間確定了官職等級,按服務優劣提升,這就全靠個人的功績和經驗。低級官員有可能以自己的功績晉升到高級職位,貴族也要從錄事職務開始,按官職等級逐步提升。這樣就形成了官僚階層。官僚的組成首先由貴族來充當,但並不排除其他階層的人員加入其中。 [62] 
17世紀後半葉,政府任命軍官時,已不只是考慮門第,而且也考慮功績、知識和作戰經驗。而彼得一世更是堅決實行任命軍官要考慮功績和才能的原則。為了以個人為例昭示貴族,彼得自己從事軍官服役,開始時是炮手,其後依新的軍官官銜來提升。北方戰爭時,彼得以戰鬥功績,使非特權階層的人晉升為軍官。彼得還規定,貴族和軍官的兒子不經過在近衞軍中當兵,不得成為任何軍官。彼得一世雖然同門第特權的任官等級作鬥爭,但他有時也不得不承認貴族間的門第關係,而在任命軍官時,使“顯貴”們處於有利地位。 [62] 
專制君主制首先是為了貴族的利益。1714年,彼得一世發佈了“一子繼承製”的教令,避免使貴族的土地分散,以鞏固貴族的土地所有制。依功績提升的原則逐漸擴大了範圍。1720年,彼得在一份教令裏提出了“論資排輩服務制度”對國家的危害。1722年,彼得一世發佈了“官職等級表”,取消了舊有的論門第出身晉升的規定,而改為“論功取仕”的原則。“官職等級表”把官職分成民政、軍事和宮廷三個並列的系列,每個系列分為十四級,從最低級的貧賤登記員(民政)、旗手(軍隊)、僕役(宮廷)到最高職位的帝國首相、陸軍元帥和侍從長之間,又分了等級差別,量才錄用軍政官員,只要晉升到前八級(相當於軍隊中的少校),不論他的出身多麼低,都可受封為貴族世家。這樣,就在彼得一世周圍形成了一個新的統治集團。彼得一世模仿歐洲,撤銷了特權貴族的舊稱號,對自己親信封贈了幾十名伯爵男爵。他即位時,全國只有二千餘貴族世家,後來貴族很快增到九千人。 [62] 

彼得一世經濟

税收
在改革前,俄國政府發佈了關於捐税的許多命令,直接税和間接税雙管齊下,苛捐雜税多如牛毛。當時徵税是以農户為徵税單位,地主們便把幾個有親族關係的家庭聯為一户,藉以逃避税收。彼得一世決定改用按男丁徵收“人頭税”,為此從1718年開始進行人口總登記。根據第一次普查(1722年)可以確定俄國人口接近1400萬人(男女兩性)。1724年,第一次徵收人頭税,城市居民的人頭税按男子每人1盧布20戈比計徵,地主農民每人徵收74戈比,對國家農民則多課40戈比。1701年俄國國家收入只有250萬盧布,1725年則超過了900萬盧布。 [29] 
工業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
在工業和貿易的發展方面,彼得一世的經濟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俄國工業史上的“手工工場”時期,正是從彼得一世執政時期開始的。 [29] 
為了供應軍隊和加強國防的需要,彼得一世大力扶植俄國的手工工場。到彼得一世執政末年,俄國有200多家較大的工業企業,其中以治金業的成就最大。俄國在17世紀末需從瑞典進口鐵來製作武器,而到1725年,俄國已向國外出口金屬,1726年輸出鐵有5.5萬多普特。俄國在各地興建了許多兵工廠、冶金工廠、紡織廠等,不用進口金屬和武器,並用自己生產的呢絨縫製軍裝了。俄國冶金工業和其他工業的發展,同引進西歐的技術裝備,利用外國技師的經驗和吸收外國企業主的投資是分不開的。當彼得第一次遊歷西歐的時候,他就僱傭了許多外國人在工業的各部門中工作。後來按照工場手工業部的辦事規程,可以聘請外國工匠,保證他們能夠自由離去,供給他們住宅和貸款,他們可以免納賦税、免除兵役,為訓練俄國工匠採取了積極措施,對學徒進行考試。 [29] 
彼得政府獎勵手工工場主的活動,對他們實行免税,給與津貼、專利以及其他各種特權。工場主可以使用國家的森林和礦山,可以不受地方政權的隨意擺佈。一些手工工場主獲得了生產和銷售一定商品的專利權。例如,1717年,阿普拉克辛的公司獲得製作絲織品的專利權。彼得政府為了扶植工場手工業,從國庫中撥款資助手工工場主。由於僱傭工人不足,為了保證工業勞動力的供應,1721年1月發佈敕令,允許“商民”為自己現有工廠“隨意購買村莊”,於是出現了使用國有土地和農奴的手工工場。在這種手工工場裏,工人同企業構成一個整體,“固定”於企業,而不是依附於工廠主。廠主既不能只賣企業而留下人,也不得叫這些人去幹企業以外的工作。 [29] 
貿易
彼得一世在對外貿易方面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他採取措施鼓勵對外貿易,讓俄國商人組織貿易公司同外國建立商務聯繫。1715年,在阿姆斯特丹、倫敦、里斯本等地方分別建立了俄國領事館,提供商務上的方便。同許多國家訂立商約。維堡、納爾瓦、列維爾、里加等波羅的海口岸都成了俄國通商的港口。為了發展首都彼得堡的的貿易,強迫手工業者和商人遷移到這裏,把阿爾漢格爾斯克的富商大賈也遷到這裏。1716年命令規定,在全國“外銷”產品中,必須有1/6由彼得堡港出口。1720年命令,經由彼得堡港的商品輸出完全免税,進口税從5釐降到3釐。對來俄國貿易的外國人發給“特權證書”,保證他們有各種特權。用官費派遣商人子弟到荷蘭和意大利去,以便探聽商品的秘密。為了防止外國商品的大量輸入,對進口商品課以高額關税,到彼得執政晚年,俄國每年輸入商品額約為210萬盧布,輸出的商品額達420萬盧布,增加了對外貿易中的順差,為國家積累了資金。 [29] 

彼得一世軍事

在15—18世紀,西歐國家盛行僱傭兵制,僱傭軍還不是真正的國家武裝力量,往往具有私人武裝性質,不僅戰鬥力不強,戰鬥時又容易叛變倒戈,彼得一世針對僱傭兵制的弊端,決定建立起完全由國家組織和控制的正規軍。 [56] 
強制徵兵制
1699年春,彼得一世開始徵召常備正規軍,除了統一發給武器、裝備和供給伙食外,一年給每個士兵發放11盧布的薪餉,當時大批奴僕應徵入伍以求擺脱農奴地位。北方戰爭開始以後,兵源發生枯竭,彼得一世在1705年的政府法令中第一次明確規定從納税階層(農民和市民)徵招兵役人員。1710年,正式確立這種統一的強制徵兵制度,從而最終擯棄了僱傭兵制。新的徵兵制度規定,凡年齡不超過32歲的納税階層的人員均要服兵役,平均每25户出丁一人,兵役期為終生。自1699年到1725年,彼得一世共徵兵53次,徵兵總數達284187人。 [56] 
對舊軍隊進行改編
彼得一世以前的俄國軍隊不論是貴族民團、還是射擊軍和新制團隊,都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常備軍。彼得一世為適應戰爭的需要,一面打仗,一面對其進行改編,新制團隊是組建新的正規軍的基礎,射擊軍則主要改編為地方警備部隊。騎兵部隊以前全由貴族充任,從1708年起也改由從納税階層中徵招。正規軍的改編工作於1709年正式結束,正規陸軍由步兵、騎兵、炮兵和工兵四個兵種組成,步兵已取代騎兵成了主要兵種。到1725年,正規陸軍共編有105個步兵團,37個龍騎兵團。步兵共有兵員131400人,騎兵有38406人,共約17萬人,此外尚有非戰鬥人員198500人,除正規軍外,俄國還有數萬非正規軍的哥薩克軍。通過改編,彼得一世建立了一支歐洲數量最多的軍隊,當時歐洲大陸的軍事強國法國和奧地利各有軍隊15萬人,而普魯士僅有8萬多。 [56] 
在軍隊編制上,彼得一世規定最高戰術單位為師,其下有旅、團、營、連和排。步兵師通常由3個旅組成,2—3個步兵團或騎兵團組成一旅,團是基本戰術單位,一個團包括2—3個營。每團有40名校尉級軍官、80名軍士、1120名戰鬥人員、247名非戰鬥人員,共約1480人。騎兵團人數稍少,約1300多人。炮兵團人數更少,共有8個連,此外還有工程兵隊和舟橋隊各一個。不過,彼得一世時期軍隊編制並不完全統一和固定,還存在着許多混亂現象,而且作為基本戰術單位的團的力量也很薄弱。 [56] 
建立統一的中央軍事領導機關
直到17世紀,俄國還沒有統一的中央軍事領導機關,軍隊隸屬關係既分散又混亂,幾乎整個國家機器的各個部門都有軍隊所屬,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對軍隊的領導。隨着正規軍的建立,彼得一世將軍隊的領導逐步歸於集中統一。1719年,建陸軍院和海軍院兩個中央軍事領導機關,分別統管陸軍和海軍。彼得一世還在軍隊中設軍務總監,負責偵察、地形、道路、調動部署等工作,這就是俄國總參謀部的前身。 [56] 
制定統一的規章制度
正規軍的建立要求根本改革以前的條例和規章制度,1700年頒佈“連隊儀式”,這是關於軍隊內務管理的條例,要求各級軍官嚴格紀律,下級軍官應無條件服從上級軍官,而不能看其是否是貴族身份。同年還頒佈了“軍人守則”,要求士兵竭誠服役,還規定了對士兵的許多精神和肉體上的懲罰。1714年,彼得一世責成緬希科夫起草了“行軍條例”,對騎兵的戰術、行軍組織和守衞作了規定。1716年制定的“軍事法規”是一個較為全面的法規,對軍隊的組織、管理、野戰、服役、訓練等方面都作了規定,1722年又對其進行了補充修改。1720年,專門為海軍制定了“海軍章程”。 [56] 
改革軍官制度
以前俄國軍官的來源沒有明確規定,貴族民團在集合出征時指定貴族擔任,高級軍官由波雅爾大貴族擔任,射擊軍的下級軍官由中小貴族充任,新制團隊的軍官有許多是受僱的外國人。1705年,彼得一世明確規定軍官由貴族出身的人擔當(貴族服軍役不得少於三分之二,其餘三分之一充當文官),其他階級出身的人只有具備出類拔萃的才能和立有戰功時方可提為軍官,得到中校官職就可成為貴族。彼得一世也提拔了一些非貴族出身而有才能的人,如首任陸軍院長緬希科夫就是一個宮廷飼馬員的兒子。為了提高軍官素質,彼得一世要貴族子弟從15歲起就到團隊服役,“先從士兵幹起”,讓這些未來的軍官先當幾年兵或軍士,而後才可提為軍官。許多貴族子弟開始進普列奧布拉仁斯基和謝苗諾夫斯基兩個近衞軍團,這兩個近衞軍團可以説是培養步騎兵軍官的最早學校。彼得一世還創辦軍事學校以培養專門軍官,他建立的軍校有:莫斯科航海學校(1701年)、彼得堡炮兵學校(1714年)、莫斯科工程學校(1712年)、彼得堡海軍學院(原莫斯科航海學校,1715年遷往彼得堡改名 [12]  )、彼得堡工程學校(1719年)等。此外,彼得一世還選送貴族子弟去西歐各國學習軍事,回國後充任軍官。 [56] 
彼得一世的軍銜制始於1699年,首次授予了三名將軍銜,每個將軍管轄9—11個團。1722年,正式頒佈了軍銜制度,共分14級,強調根據軍功任用軍官。 [56] 
改進軍隊的武器裝備
步兵配以隧發槍,這種槍是法國發明的,西歐當時多用作獵槍,這種槍射程不遠,只有300步,每分鐘可射擊1—2發,但主要優點是重量輕,使用較為方便,直到彼得一世晚年整個軍隊才裝備完畢,另外士兵還增加了刺刀和手榴彈,騎兵則配以大軍刀和短槍。炮兵發展較慢,到1723年,炮兵共擁有120門攻城炮、40門臼炮,21門野炮,其中有些炮是彼得一世自己設計的。 [56] 
彼得一世還統一了軍隊服裝,士兵一律穿厚呢制的短外套,步兵是綠色,騎兵是藍色,頭戴氈呢制的帽子,還配有雨衣雨鞋。 [56] 
改革戰術思想
西歐軍隊當時盛行線式戰術,部隊按花板格式配置:中央是二、三列步兵,側翼是騎兵,兵力平均使用,在主攻方向上也不集中優勢兵力,戰鬥時機動性很差,戰鬥通常具有火力競賽的性質。彼得一世雖然也沿用這種橫隊戰術,但他更注重隊形簡單以便於機動,在主攻方向上能集中較多的兵力。彼得一世重視條例,但他更強調軍隊要發揮主動性,不要盲目照搬條例。他提倡在決戰時使用刺刀,以白刃戰結束戰鬥。各個團隊的名稱按士兵徵集來的地區的主要城市來命名,以發揮“同鄉會”的紐帶作用。彼得一世要求騎兵能獨立執行戰爭任務,並首先使用馬拉火炮,這在歐洲國家還是最早。 [56] 
在軍事改革的同時,彼得一世以極大精力創建海軍,動用國庫的四分之一來建造艦隊。根據北方戰爭的需要,彼得一世在波羅的海逐漸建立起一支帆槳船隊,這些船隻帆槳兩用,可不受風力影響,後來在芬蘭南岸和西南岸多巖島地區的戰鬥中,帆漿船隊機動靈活,擊敗了笨重不便的瑞典大船。到1725年,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已發展到擁有35艘大戰艦、10艘巡航艦、200艘帆槳大船和28000名水兵,還有大小25個船塢及彼得堡、列維裏等海軍基地,成了波羅的海東岸一個海軍大國,他被稱為俄國的“海軍之父”。 [56] 

彼得一世文化

彼得一世在文化領域裏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創新:
派遣出國留學生並加強對他們的管理
為了加速人才的培養,以適應改革事業的需要,彼得一世從1697年派出考察團開始,不斷派遣貴族及其子弟出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和文化教育。但因出國學習的生活條件較差,對俄國貴族來説,這是件難熬的苦差事。因此,他們大都不願出國學習,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門道進行逃避。
為了加強對出國留學生的管理,彼得一世出台了各種辦法:首先,派大臣到國外視察留學生的情況,杜絕各種違反規定和不努力學習的行為。其次,建立對留學生的考核制度。留學生畢業回國,都要進行嚴格的考核,彼得一世經常親自出題面試留學生。考核的題目是很廣泛的,包括留學專業內容和留學的目的。彼得一世對留學生的考核是不徇私情的。皇太子阿列克謝出國留學三年回國後,彼得也對他親自面試。由於彼得的重視和努力,派遣和管理留學生的措施得以貫徹執行,並收到顯著的效果。留學生出國學習的範圍,起初主要是航海、造船、軍事,後來擴大到建築、繪圖、園林建築,東方語言等。學有成效的留學生,為俄國各項改革事業帶來了生機和榮譽。有成為沙皇重臣名將的如緬希科夫和戈洛夫等,也有名揚歐洲的學者專家。 [60] 
廢除宗教教育,興辦世俗學校
改革前的俄國,不曾有過世俗的學校,教育大權操縱在教會手中,造成俄國文化落後,人們愚味無知。為把教會改造成為有益於國家的工具,彼得一世頒佈了強迫神職人員必須在希臘——拉丁文學校學習的敕令,禁止神職人員在修道院保有墨和紙張;規定僧尼都要學會一門“手藝”,如木工活、畫聖像、紡紗、縫衣等,寺院要以自己的收入給學校提供經費和擔負贍養老弱殘官兵的義務。與此同時,彼得下令創立各種世俗學校,1714年頒佈敕令,在全國各省城建立了初等算術學校,招收10至15歲的少年兒童入學,到1720年代,在42個城市裏開辦了算術學校,共有2000名學生入學學習。 [29]  此外,還在烏拉爾等地設立了礦業學校,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設立了航海、炮兵、醫科、工程兵、海軍等各類專科學校。彼得成為俄國第一位倡導世俗教育的君主。他雖然國務繁忙,仍親自給軍官們講授軍事法典,並要求他們學習法學,提高他們政治和法學方面的素質。 [60] 
為了保證學校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彼得還制訂了相應的制度和措施:
首先,規定了學習科學知識是名門望族子弟為國家服務的一種義務。彼得也頒佈敕令:“有些人不願上學,那就強制他們上學”。在其他一些制度上,也有促使貴族子弟上學的規定。如1714年頒佈的《一子繼承法令》及其補充條款中規定,長子以外的兒子不得遊手好閒,必須上學或服役、經商等。尚未學會算術和幾何學的貴族子弟不得娶親。1722年彼得頒佈的《官秩表》又取消了在國家機關中按出身門第升擢的舊規,規定每一級選用的官吏都以其才能、知識和勤勉為依據。彼得一世不僅從法令上規定貴族及其子弟必須學習科學知識,而且多次考查他們入學的情況,發現沒有進學校學習的貴族子弟,便分別送入國內學校或派往國外去學習。這樣,在各類學校中學習的學生日益增多。 [60] 
其次,加強學校紀律,鼓勵青年學習。彼得一世為維持學校教育秩序,採取了各種同破壞紀律現象作鬥爭的措施。如1715年制訂的海軍學院章程規定:為制止喧鬧行為,可以從近衞軍中挑選一些退役的優秀士兵到學校去。他們可以手執鞭子,鞭打那些鬧騰的學生,不管其出身如何高貴。如有徇情縱容者,嚴懲不貸。同時,彼得積極鼓勵那些努力學習的青年。 [60] 
由於大量學校的建立,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各方面的人才,初步改變了人才奇缺的現象,基本上滿足了當時實行全面改革的人才需要。 [60] 
創辦《新聞報》
彼得一世改革前,俄國沒有報刊雜誌,只是在宮廷裏出版過一種手抄報紙——《鐘樓之鐘報》,每期只出一份,內容只限於輯錄外國消息,能看到的人僅限於沙皇及其左右親信,起不了什麼宣傳作用。為建立宣傳改革的陣地,1703年,彼得一世創辦了《新聞報》,並親自任編輯。報紙內容涉及政治、軍事及經濟方面的新聞,還有國際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報道。《新聞報》在傳播科學文化、發展經濟、鼓舞士氣爭取對瑞典戰爭的勝利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60] 
改革文字,發展印別業,出版世俗書籍,改革曆法
俄國過去通用的俄國字母是舊式教會斯拉夫字體,較繁雜,難於推廣。要發展文化教育,傳播科學技術,推動改革事業,就必須對舊體文字進行革新。彼得一世親自參與簡化文字的工作,簡化了字母的筆劃,取消了某些發音複雜的字母,削減了節略符號,最後修訂字型並批示“用新字體排印歷史書籍和帳簿。”1708年俄國出版了用新體字排印的第一批書籍。 [60] 
改革文字後,彼得一世着手發展刷印業,改革前全俄只有莫斯科一家印刷所,印刷的大都是教會用書。彼得一世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共創立了六所印刷世俗書籍的印刷所。1708年至1725年印刷了約達三百二十種圖文並茂的書籍,包括軍事、歷史、法律、文藝作品以及關於俄軍作戰報告等。同時,彼得對於翻譯出版外國的著作也非常重視,並對翻譯工作提出了嚴格的要求,1708年提出:必須“弄懂”原文的意思,然後“才能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清楚易懂的譯文”,反對馬虎從事,粗製濫造。 [60] 
採用新曆法。1699年12月,彼得一世頒佈敕令,宣佈採用《儒略曆》以1月1日為新年的開端,與西歐各國所使用的歷法相一致,以利於同西歐各國經濟文化的往來。 [60] 
創建新的科學、文化機構
彼得一世為了普及科學知識,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先後創辦了許多科學文化機構,其中最為突出的有科學院、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和戲劇宮。 [60] 
早在第一次出訪西歐期間,彼得一世就有創辦博物館的設想。他曾多次參觀外國博物館,特別是解剖學家路易士的解剖收藏品,並同他互贈展品。後來,路易士把花費了五十年時間蒐集到的解剖標本也賣給了彼得。經過多方的籌措,1718年俄國第一個博物館在彼得堡落成。 [60] 
創建博物館的同時,彼得一世又創立了俄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和戲劇宮。圖書館藏書相當可觀,而且有着各種優秀著作和不少頗有價值的史料,與歐洲國家的圖書館相比,並不遜色。彼得一世逝世前,圖書館總藏書量達到一萬一千卷。彼得一世旨令博物館和圖書館向公眾開放,“使人們開闊眼界,用心學習”。當時曾有人建議向羣眾收取參觀費用。彼得沒采納這個建議,並説:“我還要下一道命令,不但免費接待任何人,而且……我還在這些陳列室裏招待他們喝一杯咖啡,一杯燒酒,或者別的什麼,我付錢。”彼得一世確是這樣做了,每年花招待費達四百盧布。這一點清楚地表明彼得興辦文化機構的目的。 [60] 
彼得一世追求科學知識範圍的日益廣闊和在理解西歐文化素養方面的提高,創辦科學院的思想也日益強烈。1714年,費多爾薩爾蒂科夫提出了在每省成立一所科學院的建議,彼得一世立即在他的建議書劃了個十字符號表示重視。1718年6月,彼得又在一位學者的報告上批示:一定要成立科學院,現在就從俄國人物中物色一些有學問又有志於此的人。1724年1月22日,在元老院的會議上,彼得批准了按照他的旨意擬訂的建立科學院的草案,並作了若干修改和補充。1725年,彼得逝世的那年,俄國曆史土第一個科研機構——彼得堡科學院誕生了。它把西歐各國三個互不相關的機構,合併成為一個整體:一是大學,其任務是向青年人講授法學、醫學和哲學;二是中學,其任務是培養大學的學生;三是科學院本身,也就是“學者賢士薈萃之所”。 [60] 

彼得一世宗教

在彼得一世改革前,俄國東正教會所實行的教會管理制度是牧首制。牧首是俄羅斯東正教會的最高領導人,負責教會的一切事務,在政治和經濟領域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到尼康擔任牧首時進行宗教改革,他利用手中的教權干預政治,提出“教權高於皇權”“神界高於王國”的主張。彼得一世的父親阿列克謝一世曾極力削弱尼康教會改革以來勢力不斷擴大的教會力量,但是到彼得一世執政時期,教會的勢力仍然不小。而隨着彼得一世改革的進行,政教矛盾不斷加劇,東正教反對政府統治的政治案件也越來越多。對於政權和教會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彼得一世採取了諸多措施,加強政治權利,削減教會力量: [54]  [55] 
廢除牧首制
彼得一世進行教會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廢除牧首制。1700年末,俄國國內最有影響的改革反對派首領牧首阿德里昂死了。彼得一世當時正在納瓦爾指揮着同瑞典的戰爭。他認為對教會機構進行改造的時機已到,便與聚斂官安德烈·庫爾巴托夫合謀,決定不定期地延緩新牧首的選舉,同時立原梁贊主教斯特凡·雅沃爾斯基為“臨時代理者”,負責主持日常宗教事務。後來,彼得發現雅沃爾斯基雖然是一個很好的教會演説家和作家,但是缺乏實際工作能力,便於1701年恢復了修道院衙門,並把管理所有教會領地的權力交給了修道院衙門,只將有關宗教方面的事務留給了雅沃爾斯基管理。 [54] 
修道院衙門恢復伊始,便於1701年1月發佈命令:“凡投訴教會人士、修道院訴訟代理人、僕人和農民的一切呈文,必須呈送修道院衙門審理”。同時下令,對各修道院的修士和修女進行登記,修士和修女一經登記,就必須定居在其所屬的修道院中,其它修道院不得接待他們。 [54] 
彼得一世為了進一步把教會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使其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於1721年頒佈了親筆簽署的《宗教章程》,正式決定廢除牧首制,同時宣佈沙皇本人就是“最高牧首”。根據此《章程》,還建立了隸屬於參政院的、與其它各委員會平行的宗教委員會。彼得下令宗教委員會要“嚴格遵照《宗教章程》行動”。該《章程》明文規定,“宗教委員會的成員,除了以教會的名義進行一般的宣誓外,還要根據其在委員會里的官職地位,向沙皇進行特殊的效忠宣誓”。《章程》的最後一句話更為明確地指出,宗教委員會要“發誓相信全俄羅斯的君主、我們最仁慈的沙皇是這個宗教委員會的最終裁決人”。宗教委員會後來更名為宗教院,宗教院的成員也要向沙皇宣誓效忠教會的僧侶們除了與教義、教規有關的事情外,在其它一切事務上都處於對專制國家從屬與依附的地位。 [54] 
剝奪經濟特權
為了剝奪教會的經濟特權,彼得一世從1701年修道院衙門恢復時起,就將主持該衙門的職務交給了世俗官吏。恢復後的修道院衙門,為了嚴格控制教會和修道院經濟,便對修道院和教會領地上的土地數量、應繳代役租的數額和農民的名單進行登記。修道院衙門將修道院和教會地產分成兩類,一類是符合規定的領地,這部分領地的收入供修道院和教會自身消費使用;另一類是超過規定的領地,這部分領地的收入要上交修道院衙門。這樣,國家便通過修道院衙門從教會和修道院手中奪回了大量土地和錢財,即所謂“教產還俗”。據統計,“從1701年到1711年,國家從修道院的領地上得到了100多萬盧布的收入”。與此同時,國家對尚未還俗的教會修道院地產也開始徵税,而且税額很高。除了正常的全國性賦税之外,國家還經常向教會地產徵收特別税,如運河税、免服兵役税等等。同時還從教會領地徵發各種徭役。在加強對教會領地徵税的同時,彼得一世還嚴禁修道士過奢侈豪華的生活,要求他們過簡樸的生活。 [54] 

彼得一世外交

同歐洲各國
大北方戰爭前的俄國形勢 大北方戰爭前的俄國形勢
彼得一世即位後確定了俄國的對外方針,與丹麥、薩克森結成反對瑞典的同盟,其後形成了所謂的“北方同盟”。為了集中精力同瑞典作戰,俄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了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和約》,有了這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三國聯合在1700年正式向瑞典宣戰。1704年,俄國終於佔領了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伊萬城,從而打開了通往西方的通道。1721年,俄瑞兩國簽訂的《尼什塔特和約》,俄國獲得了在北歐的支配地位,並從此開始躋身歐洲大國的行列。 [15] 
當北方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俄國在北歐地區的軍事優勢引起了英、法、荷蘭等國的憂慮,這三個國家與瑞典一起鼓動奧斯曼帝國反對俄國。於是奧斯曼帝國在1710年向俄國宣戰。彼得一世為此親征奧斯曼,但是在奧斯曼帝國優勢兵力的圍剿下遭到失敗。1710年7月,兩國簽定的條約使俄國的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失,但卻以不大的代價確保了俄國在北方的勝利。1722年,彼得一世率軍親征波斯,奧斯曼軍隊也於1723年攻入波斯腹地。在幾面受敵的情形下,波斯決定先與俄國議和,在1723年9月,兩國在聖彼得堡簽定合約,波斯答應把裏海西南和南面的整個地區等地方割讓給俄國。俄國人在裏海沿岸的豐厚收益引起了同樣準備在裏海高加索地區擴張勢力的奧斯曼帝國的強烈不滿。於是在1724年初,在英、法等國的支持下,奧斯曼帝國對俄國以戰爭相威脅。在此情況下,彼得一世被迫中斷了與波斯的戰爭,俄國在君士坦丁堡與奧斯曼帝國簽定了條約,同意在保證俄國在裏海西岸和南岸地區擁有佔有權的前提下,將佔領的部分高加索領土劃分給奧斯曼帝國。 [15] 
同中國
1689年9月7日,中俄兩國簽署了《尼布楚條約》。條約簽訂後,兩國開展了京師互市、庫倫互市、齊齊哈爾互市等商貿活動。康熙帝對於開展和平外交抱着積極的態度,在中俄兩次雅克薩戰爭中,一些歸順清朝的雅克薩戰俘前往北京生活,康熙帝為了照顧這些俄國人的宗教信仰,將位於戰俘駐地附近的一座佛寺撥發給他們作為臨時祈禱的地點,該祈禱之所被稱為聖尼古拉教堂,這是北京出現的第一所東正教教堂。1704年,他下了一道聖旨,准許俄國人取道蒙古進入中國。1715年4月30日,第一屆俄國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團到達北京,這就是中俄關系史上特殊的歷史現象——俄國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團。 [9]  不過,彼得一世對東方特別是對中國是有野心的。1714年前後,他曾試圖對中國進行一次軍事遠征,只是由於中國的強大,他的企圖未能如願以償而已。在派往中國的使團人員中,他有意安插通曉軍事、能估計中國軍事實力的官員。此外,彼得一世還注意拉攏在中國的外國教士,以及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宗教人士,以為其政治利益服務。 [53] 
其他
彼得一世時期,俄國已經開始對印度洋發生興趣了,他詔諭外交人員,探查通往印度的道路。1723年12月,他任命海軍中將威爾斯特率領兩船人員前往馬達加斯加“訪問”,企圖説服馬達加斯加與俄國建立通商關係。威爾斯特的船隻因為中途漏水未能最終到達目的地。在彼得一世臨死前不久,還命令丹麥籍船長白令探查亞洲和美洲之間的水道。 [53] 

彼得一世社會

彼得一世在改革時力圖使俄國的社會風俗方面現代化,推行所謂“歐化俄國”的政策。 [29] 
1698年,彼得一世親自剪掉前來朝見的貴族們的大鬍子,廢除舊式跪拜禮,頒佈禁止留着長鬍子的敕令: [60]  剪鬍子是全國居民應盡的義務,要留鬍子得出錢購買留須權。富商留須每年徵税100盧布,領主和官吏每年徵税60盧布,農民進城和出城每次徵1戈比。大多數貴族和商人由於嫌税款太重,後來都把鬍鬚剃掉了。 [29] 
1699年,在一次宴會上,彼得一世又動手剪掉貴族的長袍,隨即下令禁止穿着有礙行動的舊式長袍,提倡穿西歐式的短衣和皮鞋,命令皇嫂和公主們穿荷蘭服裝,穿短上衣裙子和戴帽子。他還親自給宮廷官員講社交禮節和行為準則。 [60]  1700年1月4日,彼得一世又發佈敕令:特權貴族、朝廷命官、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官吏所着衣服:“凡着匈牙利長裝者,其外衣之長以銜接吊襪帶為度,內衣則應短於外衣……”用來代替俄國傳統的華麗、肥大,完全不適於工作的長袍。 [29] 
彼得一世頒佈《青年正鏡》文件,作為青少年行為規範。教青年要謙遜、勤勞,要求人們説話和做事都必須非常文雅有禮,要講究公共衞生和社會公德。培養文明行為。 [60] 
舉辦大舞會也是彼得一世大改變社會風氣的一個革新舉動。過去俄國婦女被禁錮在閨房裏,沒有正當的社交活動,而貴族男人又整天花天酒地。1718年,彼得命令興辦舞會,親自擬訂組織大舞會的章程和來賓參加舞會的行為守則。舞會參加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跳波蘭舞或英國舞,也可以下棋、交談等活動。使舞會成了提高人們文化教養的場所。 [60]  從此以後,婦女們可以走出家門參加社交集會。 [29] 
這些改革涉及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目的是使俄羅斯國家歐化,把俄國提高到近代化國家的水平。 [29] 

彼得一世歷史評價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
俄國政治活動家費奧凡·普羅科波維奇的悼詞:俄羅斯人啊!我們遭逢到什麼?我們眼下看到的是什麼?我們眼下乾的是什麼?我們正在殯葬彼得大帝!……他離開了我們,但我們已不再是乞丐和貧兒,我們有了無盡的力量和光榮。他把我們俄國改造成了什麼樣子,它便永遠是什麼樣子;他為善良的人們把俄國變成了可愛的國家,它便永遠是可愛的國家;他使敵人對俄國膽戰心驚,敵人便永遠對它膽戰心驚;他在全世界贏得了光榮,光榮便永放光輝。他留給我們的是精神、民政和軍事方面的變革。 [27] 
俄國貴族革命家拉季謝夫:①彼得是名副其實地堪稱為大帝的非凡男子漢。②彼得確認的不是“個人自由”,而是人民所受的壓迫和農民所處的徹底的農奴地位。 [4] 
俄國哲學家恰達耶夫:彼得的改革清除了俄國變為瑞典的一個州的危險性。 [4]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彼得大帝不僅是我國曆史上、而且也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他是召喚我們走向生活,在巨大的、但陷於沉睡中的古老俄羅斯的身體中注入生氣勃勃的精神的上帝。 [4] 
德國思想家馬克思:①彼得大帝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 [5]  ②從彼得一世以來俄國開始崛起於歐洲。 [18]  ③彼得大帝確實是現代俄國政策的創立者。 [51] 
德國思想家恩格斯:彼得大帝是一位“真正的偉人”。 [5] 
俄羅斯唯物主義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俄羅斯人應當是彼得大帝那樣的愛國主義者。 [4] 
美國曆史學家哈特:彼得的意義就在於他能夠先於時代兩個世紀認識到使國家西方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性。由於彼得的遠見卓識,俄國雖然在他登基前還十分落後,但是卻有能力遠遠地超過了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彼得大帝並不單單是一個順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認為是他的先見之明使歷史發生了變化,改變了方向,沿着一條如果沒有他就無法遵循的道路發展。 [27] 
俄羅斯當代歷史學家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彼得大帝的恩賜難道不是俄羅斯人民用昂貴的代價換來的嗎?是的,代價太大了!無人不知,彼得大帝是用無數具屍體填平了沼澤地,又在屍骨山上建起了這座彼得堡城。當時也許沒有必要如此操之過急,也許改革的步伐可以放慢一些,也許這樣的改革可以用整個18世紀的時間來進行,同樣可以達到彼得大帝所要達到的目的。儘管我們以現代人的觀點看待此問題,但豐富的歷史經驗畢竟使我們變得更加聰明。實際上,假如歷史上沒有這個‘急性子’的彼得大帝,其他的歷史活動家也是極易出現的,而他們可能還不是天才,也不一定能為國家作出多大貢獻。因此,我們不應該總是指責彼得大帝,應該正確地理解他,理解他所處的時代和世紀之交的俄羅斯國家之需求。那麼,可以認為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的典型人物嗎?事實上,發生在大俄羅斯的所有改革、所有的歷史變革,都需要人們付出艱苦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需要作出重大的犧牲。只有在這種前提下,才可以認為彼得大帝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典型人物。 [50] 
俄羅斯聯邦總統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彼得大帝是偉大的國務活動家、軍事家、愛國者,將全部身心奉獻給國家。彼得大帝在國家治理、經濟、科學、文化、教育方面推行的大規模改革,提升了俄羅斯的國際威望,在很大程度上指明瞭俄作為強大的主權國家,於未來數百年內的發展道路。 [49] 
台州學院副教授湯曉黎:①俄國近代著名的歷史人物彼得一世,在其統治期間,博採眾長,勵精圖治,積極向外拓展,竭力發展經濟,為俄國帶來了巨大的實際利益,提高了其國際聲譽併為俄國以後在國際舞台上充當“世界憲兵”創造了條件。②毋庸置疑,彼得一世確是現代俄國政策的奠基人,是俄國曆史上劃時代的人物。 [51] 

彼得一世軼事典故

彼得一世遊戲兵

小彼得是一個愛動的孩子,他的房間裏擺着各種木工、石工工具,還有打鐵用的傢伙,學手藝是他的愛好。當然他最感興趣的還是軍事遊戲。在原野上、山坡邊,小彼得經常帶領一羣孩子,沖沖殺殺,相互追逐。他們有的是貴族的後代,有的是馬伕、奴僕們的孩子。有時,小彼得讓大家拿着刀、斧,甚至架起木製的火炮進行軍事演習...鼓聲一響,錦旗揮舞,敵我雙方互不相讓,廝殺起來。有一次,彼得還在村子附近的小河邊和夥伴們一起建造了一個軍事“要塞”,內有堡壘一個,四周圍以木柵欄。彼得讓自己的士兵向“要塞”進攻,戰鬥非常激烈。就這樣,彼得的周圍形成了一大羣遊戲兵。 [35] 

彼得一世滑稽遊戲

在少年時代,彼得一世和周圍的人組成了“彼得幫”,中間禁止使用“沙皇”這一尊號。“彼得幫”的成員,除了阿普拉克辛外,還有緬希科夫戈洛文、戈洛夫金、基京、費多爾·尤里耶維奇·羅莫丹諾夫斯基公爵等。 [37] 
彼得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彼得幫”的成員們遊戲玩樂。對彼得這個參與意識特別強的人來講,他不高興他只能充當看客或者坐在一旁當配角的遊戲,他喜歡能親自盡情參與的各種娛樂活動。為此,他創造了一種遊戲“公爵皇帝”,“公爵皇帝”由羅莫丹諾夫斯基擔任。有一次彼得在“公爵皇帝”走過時沒有行脱帽禮,“公爵皇帝”立即把他叫到自己的住處,自己一屁股坐下後,訓斥站在他面前的彼得:“你有什麼值得傲慢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彼得·米哈伊洛夫如今竟敢不向皇帝行脱帽禮!”經過彼得的再三道歉,“公爵皇帝”總算再沒找麻煩,放過了他。 [36]  [38] 

彼得一世聰明的木工

1697年,彼得一世在化名隨使團出國到荷蘭阿姆斯特丹時,他和使團的其他成員一起學習了造船技術。彼得和留學生一起拜造船師保羅為師學習技術,由於他專心好學,受到師傅的好評,幾個月後師傅發給他一張畢業證書,上面寫着彼得是一個“勤勞而聰明的木工”。 [35] 

彼得一世相互投擲

彼得一世在荷蘭時,任何一個有趣的細節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一方面,他同荷蘭的工匠、商人和水手們相處得很隨便,無拘無束,可是另一方面由於好奇的薩爾丹人常常同他無禮地糾纏不休,他又會表現出非常靦腆和慌亂。有一天,彼得大帝曾喬裝成普通人到荷蘭學習造船的技巧,由於好奇的薩爾丹人常常與他開玩笑,有一天,薩爾丹的居民聽到公差敲着銅盆,沿街吆喝:“本市市長獲悉,有些頑童竟敢向外國要人扔擲石頭和穢物,殊感遺憾。現特嚴令禁止,如再發生類似事件,定予嚴懲不貸。”這裏説的被頑童用石頭和爛蘋果彈射的“要人”,即指彼得。沙皇有時揮拳相報,有時還向人羣投擲空酒瓶。 [40] 

彼得一世遭遇敲詐

彼得在微服出訪中,也被別人敲詐過,那是在荷蘭境內。一天黃昏,夜幕垂降,鳥雀歸林。彼得一行只得在一家旅館投宿。他們走進店內,店主人憑藉燭光用狡黠的目光瞟了高大的彼得一眼,心中不覺一怔,若有所悟。他連忙裝着若無其事的樣子照舊忙碌張羅起來。不一會店主人為客人們送來十一個雞蛋,一些奶酪和兩瓶葡萄酒。彼得和隨從們飢腸轆轆,就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結賬時,彼得的一位大臣問店主人該付多少錢,店主人胸有成竹地告訴他:“一百枚金幣。”彼得知道以後,火冒三丈,立即操着荷蘭語去責問店主人:“你怎麼要這麼多錢啊?”不料,店主人不慌不忙地回答説:“一百枚金幣算什麼,我要是俄國皇帝的話,我就給他一千枚金幣。”彼得知道店主人已識破自己是俄國皇帝,只得照付一百枚金幣,怏怏而回。 [35] 

彼得一世屋頂參觀

彼得一世在化名隨使團出國到英國倫敦時,因對英國的資產階級議會感到新奇,但又不願意直接去議會參觀,就通過議會大廈的天窗觀看議員們的活動。為此,有人奚落彼得説,世界上竟有“在寶座上的皇帝和在屋頂上的皇帝”。 [35] 

彼得一世重視海權

誰擁有大海,誰就擁有世界。在先後稱霸大海的荷蘭與英國留過學的彼得一世,深知這一點。他的名言是:“如果世界上一個君主,他只有陸軍,那他就只有一隻手,如果加上海軍,他就是雙臂齊全。”他經常不以沙皇自居,而以自己的最高軍銜海軍中將為豪。 [39] 

彼得一世慧眼識才

有人從國外給彼得捎回一支德國造的工藝精巧的手槍,可是沒過多久,槍把壞了。彼得想找個工匠修修,但找了好久也沒有找到。一天,人們建議他去找圖拉城的鐵匠尼基塔·德米多夫,他們把他描述成幾乎是無所不能的人。彼得將信將疑,最後還是決定去碰碰運氣。
一次在去沃羅涅什的路上,彼得專程拐到圖拉,找到德米多夫,把手槍交給他修理。大約兩個月後返回莫斯科時,彼得又來到圖拉城,德米多夫交給他一支完好的手槍。彼得仔細檢查了一遍,非常滿意,大大稱讚了他一番。他感嘆道:“多好的手槍呀!我要是能活到我的國家也能造出這麼好的東西的那一天,該有多好啊!”
“恐怕我們比德國人更行吧!”德米多夫回答説。
彼得認為工匠是在吹牛,生氣地打了他一下:“騙子,應當先幹出成績,然後再誇海口。”
“陛下。”德米多夫面不改色,爭辯説:“可您也應該先弄清楚情況,然後再打人呀!您手裏拿的這支手槍,就是我做的,您原來的那支洋槍在這兒。”德米多夫從衣兜裏掏出手槍,遞給沙皇。
“對不起,我錯怪你了。我現在才看出,你是個小能人。”彼得當即撥給他5000盧布,讓他在圖拉城建一個兵工廠。後來,彼得又下令把烏拉爾一個官辦的冶金工廠交由德米多夫管理,這位鐵匠沒有辜負彼得的期望,以該廠為基礎,逐漸在烏拉爾地區辦起了一個規模龐大的企業。 [41] 

彼得一世慧眼打假

彼得一世曾在符騰堡參觀名勝古蹟,在參觀路德生前住過的房間時,主人向沙皇介紹牆上的一塊墨水印跡的掌故:據傳説,有個魔鬼來到坐在書桌旁的路德面前,路德舉起墨水瓶朝誘惑他的魔鬼砸去,砸到了牆上。彼得仔細察看墨水點和它濺出的印跡,然後提筆在牆上寫了“墨跡新鮮,純屬假造”的字。 [42] 

彼得一世親手建房

彼得一世有一次路過一座興建的房屋,聽到有人説他壞話:聽説,俄國沙皇光愛吹牛,説他什麼都是自己乾的,可是事實上他就不會蓋房子。這些議論刺痛了彼得。他稍許考慮了一下,就順着腳手架爬上牆,操起一把抹子,整整幹了一天抹灰泥的活兒,贏得了泥水匠們的一片稱讚。兩個世紀後,查理巴德城的居民在這座房屋上釘了一塊紀念牌,上面寫道:“彼得大帝曾與泥瓦匠們在此一同幹泥瓦匠的活兒。” [42] 

彼得一世人際關係

彼得一世長輩

彼得一世妻子

  • 第一任妻子:葉夫多基婭·費奧多羅芙娜·洛普欣娜(1669年8月9日—1731年9月7日),1689年結婚,1698年離婚並被放逐到修道院,1727年被親孫子彼得二世召回莫斯科。
  • 第二任妻子:瑪爾塔·薩穆伊洛夫娜·斯卡夫隆斯卡雅(1684年4月15日—1727年5月17日),1707年秘密結婚,1712年2月19日正式結婚,彼得一世駕崩後登基為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 [6] 

彼得一世子女

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一世育有5子6女:
  • 彼得·彼得羅維奇(1704年生)在父母正式結婚前出生和去世 [6] 
  • 保羅·彼得羅維奇(1705年生)在父母正式結婚前出生和去世 [6] 
  • 葉卡捷琳娜·彼得羅芙娜(1706年12月—1708年6月)在父母正式結婚前出生和去世 [6] 
  • 安娜·彼得羅芙娜(1708年1月27日—1728年5月15日 [6]  ),嫁荷爾斯泰因-果託普公爵卡爾·弗里德里希,生彼得三世
  •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1709年12月29日—1762年1月5日 [6]  ),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十位沙皇,俄羅斯帝國第六位皇帝(稱伊麗莎白一世,1741年12月6日—1762年1月5日在位),1742年嫁阿列克謝·拉祖莫夫斯基伯爵。
  • 瑪麗亞·彼得羅芙娜(1713年3月20日—1715年5月27日 [6] 
  • 瑪格麗塔·彼得羅芙娜(1714年9月19日—1715年6月7日 [6] 
  • 彼得·彼得羅維奇(1715年11月15日-1719年4月19日 [6] 
  • 帕維爾·彼得羅維奇(1717年1月13日-1717年1月14日 [6] 
  • 娜塔莉亞·彼得羅芙娜(1718年8月31日-1725年3月15日 [6] 
  • 彼得·彼得羅維奇(1723年10月7日生、卒 [6] 

彼得一世人物爭議

歷史學家在對彼得一世的研究中,爭論最激烈的是關於彼得一世三個遺囑的真偽問題。所謂彼得的三個遺囑,即:(一)關於彼得一世於1711年7月10日(儒略曆)被奧斯曼軍隊圍困之際從前線寫給元老院(參政院)的一封信。(二)關於彼得一世於1725年1月27日(儒略曆)在病榻上所寫的幾個含糊不清的字“把一切交給……”。(三)關於所謂彼得十四點指示的政治遺囑。 [34] 

彼得一世寫給元老院的信

1711年夏,彼得一世率軍南征奧斯曼帝國,結果在普魯特河畔陷入奧斯曼軍和克里米亞汗國軍隊重圍。 [23]  同年7月10日,彼得一世考慮到王位繼承人的問題而給元老院寫了一封信,派一名軍官送去聖彼得堡。這封信後來也被稱之為彼得的一份遺囑。遺囑寫道:
“現告知你們,我和我們的軍隊並非由於我方罪過或者失誤,而僅僅是因為情報失實,已被極為強大的奧斯曼軍團團包圍,所有取得糧秣給養的道路均被切斷,如無上帝助我,除了徹底失敗,或者我淪為土耳其人的俘虜之外,我看不到有任何別的出路。如發生這後一種情況,當我本人不是以自己人的身份出現在你們中間的時候,你們不應再尊我為君主,不再執行我對你們的要求,即使是我親自下的命令。但是,假如我陣亡了,你們一定會得到我死亡的確實消息,那麼,請你們在你們當中選擇一位最無愧於我的人當繼位人”。
這封信最先是在雅·施特林編的《彼得大帝的故事》中見到。據施特林説,這封信的原件曾保存在彼得一世的辦公廳裏,此信曾由“該辦公廳主事米·米·謝爾巴托夫公爵向許多著名人物展示過”。施特林作為彼得大帝的崇拜者,他在俄國生活了五十年,同俄國王室的關係密切,肯定是見到過不少俄國宮廷檔案,知道不少有關彼得大帝的事蹟。所以,他在編著《彼得大帝的故事》一書時,就其所用的材料來説,還是有一定的真實性。但是,收集在該書中的彼得一世給元老院的這封信至今未發現其原件。因此,長期以來關於這封信的真偽問題,一直在俄國曆史學家和蘇聯歷史學家中展開討論,至今未達到一致的看法,存在着分歧。
俄國詩人兼歷史學家亞·謝·普希金對此信持否定的看法。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尼·格·烏斯特里雅洛夫曾專門撰文,認為這封信是膺品,“是施特林所編造”。烏斯特里雅洛夫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彼得一世不會授權元老院當他在普魯特前線犧牲時去另選王位繼承人,因為他的兒子阿列克謝還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當時的彼得一世並未被奪皇太子阿列克謝的王位繼承權,因為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還沒有惡化到如此地步。支持烏斯特里雅洛夫這種觀點的,還有菲·阿·維特貝格等歷史學家。
俄國曆史學家謝·米·索洛維約夫則肯定了彼得一世這封信的真實性。他説,不管別人如何強烈反對這封信的真實性,我們認為自己無權“否定這種真實性”。歷史學家也·阿·別洛夫也是贊同索洛維約夫的觀點。他專門撰文反對維特貝格的觀點,認為“維特貝格先生反對1711年7月10日信件的真實性的全部證據是經不起……批評的”。一些前蘇聯歷史學家也是贊同索洛維夫的觀點的。例如,也·帕·波德雅波爾斯卡雅就認為彼得這個遺囑是真的,而不是偽造的。 [34] 

彼得一世未寫完的遺囑

1725年1月下旬,彼得一世病入膏肓。1月27日(公曆2月7日)下午時,他在處於一段時間的昏迷狀態之後甦醒過來,吩咐看守人取來寫字板和紙筆,以顫抖的手寫上幾個非常模糊不清的字“把一切交給……”。彼得一世本人也發覺寫得不清楚,然後呼喚,要別人“請公主安娜到他身邊來,想向她口授遺囑”。但當安娜來到父親身旁時,彼得又處於神志不清的昏迷狀態,而且一直未清醒過來。第二天(1725年2月8日)彼得逝世。彼得一世在臨終前留下這份未寫完的遺囑“把一切交給……”,一直成為未解之謎。
記載這一事件的,是彼得大帝的同代人格·費·巴斯謝維奇伯爵。他擔任過彼得一世的顧問,瞭解俄國宮廷內幕和彼得逝世時的情況。在巴斯謝維奇的《文件集》中記載了彼得一世未寫完的遺囑和當時的情況。但前蘇聯歷史學家巴甫連科懷疑這份語意不詳的遺囑的真實性。他在1975年出版的《彼得大帝傳》一書中根本沒有提到這份遺囑。後來,他又在蘇聯《歷史問題》雜誌上專門發表文章,説這份遺囑不過是“別有用心的神話”。他認為,彼得一世沒有表示要把王權交給安娜的想法,而這份遺囑是出自霍爾施坦(當時安娜已許配給德國的霍爾施坦公爵)家族中的某人之手。巴甫連科説,遺囑的編造者是為了這樣的目的,即當羅曼諾夫王朝的男系斷嗣後,霍爾施坦一一戈托爾普王朝有繼承俄國王位的“合法權利”。
法國哲學家兼作家和歷史學家伏爾泰曾應俄國政府之邀在為彼得大帝寫傳時,利用了巴斯謝維奇記載彼得大帝臨死時的情況的材料。俄國曆史學家謝·米·索洛維約夫在其著作《俄國通史》中也肯定了彼得一世臨終前這個未寫完的遺囑的真實性。在蘇聯科學院院士彼·恩·波諾馬廖夫主編的《蘇聯通史》第三卷中也指出彼得大帝臨終前寫下了“把一切交給……”這一未寫完的遺囑。 [34] 

彼得一世政治遺囑

在所謂彼得的三個遺囑中,最引人關注的無疑是關於所謂彼得十四點指示的政治遺囑。這個文件流傳很廣,譯本較多。各國政論家和歷史學者就彼得一世這個所謂“政治遺囑”寫有不少分析文章,有人認為這個“遺囑”是真品,有人認為它是膺品。也有人對這個遺囑的真偽問題並未表示明確的態度。
所謂彼得“政治遺囑”的內容是:1、要使俄國長期保持戰爭狀態,選擇最有利的時機發動進攻,以戰繼和,以和繼戰,保障俄國的利益、擴張和日益繁榮。2、用一切可能的辦法,戰時從歐洲最聰明的人中誘聘軍官,使俄國人受益。3、俄國要利用一切機會參與歐洲事務的討論,特別要參與有關日耳曼事務的討論。4、分割波蘭。5、儘量多佔瑞典領土,並誘使瑞典進攻俄國,以便使俄國有藉口征服瑞典。為此目的,必須把丹麥同瑞典隔離,以助長這兩國之間的角逐。6、始終為俄國的王子選擇日耳曼公主為妻,促進王室聯姻,爭取日耳曼支持俄國。7、優先考慮同英格蘭結盟通商。8、使俄國沿波羅的海不斷向北擴張,並沿黑海向南擴張。9、儘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堡。10、努力維持同奧地利王室的同盟,用各種方法誘使奧地利向俄國求援,並對奧國行使某種保護。11、使奧地利對把奧斯曼趕出歐洲發生興趣。12、努力將散處匈牙利、奧斯曼和波蘭中部的、在政治和宗教上陷於分裂的希臘人全部重新團結在俄國人周圍。13、在肢解瑞典、滅亡波斯、粉碎波蘭和征服奧斯曼之後,分別向法、奧政府提出建議,與它們分享全球帝國。然後再利用其中一國來制服另一國。14、設法征服日耳曼和法國。“這兩個國家被征服後,歐洲其餘部分就可不待一擊而加以制服。這樣,我們俄國就能夠征服歐洲,也應當征服歐洲”。
早在1797年,在西方就出現了有所謂“彼得大帝遺囑”的傳説。1812年,累居爾在其《俄羅斯國家從它的產生到十九世紀初葉的發展》一書中,首先公開宣佈了所謂彼得大帝政治遺囑的存在。1836年,蓋亞爾德的《勳章獲得者德奧的回憶錄》一書,又使其具有了文件的形式。德奧是在彼得一世逝世三十年後(1755年)由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派去俄國執行外交任務,在俄國呆過五年。1757年德奧去巴黎,將俄國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簽署的俄、法反普條約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據説,德奧同時還把彼得一世的一份政府遺囑送給路易十五(即彼得大帝政治遺囑)。但是,無論在歷屆沙皇政府的檔案中或者在其它國家政府的檔案中都未發現彼得一世這個政治遺囑的原件。在費·普羅科波維奇《彼得大帝帝國史》、伊·戈利科夫《彼得大帝的業績》、恩·烏斯特里雅洛夫《彼得大帝政治史》等著名歷史著作中也未談及這個遺囑的存在。恩格斯在1890年寫成的《俄國沙皇政府的對外政策》這一著名論文中也未承認彼得一世親手寫下這樣一個遺囑,而是認為“大概是由某個後裔編寫的”。
前蘇聯歷史學家認為,累居爾的書是德奧回憶錄的轉述。累居爾的書是遵照拿破崙一世的旨意而出版的,目的是為拿破崙發動對俄戰爭(即1812年入侵俄國的戰爭)製造輿論,“遺囑”是能接近德奧文獻保管室的法國駐波蘭大使德布羅利伯爵杜撰的。此後,西方列強先後有意在一些國家的出版物上拋出了這個偽造的彼得大帝的政治遺囑。
而早在1876年斯凱勒在其所寫的《土爾克斯坦》一書中説“幾乎不需要説明,這個所謂遺囑中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概念,是絕對不可能為彼得大帝或他的同時代人所運用的”。在遺囑前言和遺囑的正文中有一粗魯的、有損於俄羅斯人尊嚴的提法,是不符合彼得大帝口吻的。就遺囑本身的內容來説,雖然在有些方面是符合彼得一世的對外方針和達到這種方針的策略手段,但是也有不符合的地方。
而且,從這個所謂政治遺囑的成文時間來看,説法也不一致:一説是1724年;一説是1722年。再者,這個所謂政治遺囑的各種譯本的條文來看也不一致:有的説是十四條,有的説是十一條,也有的説是十五條。從這些情況來看,所謂彼得大帝的政治遺囑,很可能是後人偽造的。 [34] 

彼得一世後世紀念

雕像
全俄羅斯境內彼得一世的雕像數量很多,僅在聖彼得堡一個城市就有25個彼得一世的雕像。其中最知名的就是“青銅騎士”雕像。最具爭議的彼得一世雕像位於莫斯科,這是1996年莫斯科市政府為了紀念俄羅斯海軍成立300週年定製的。雕像於1997年慶祝莫斯科建成850週年之際揭幕。整個雕像高達98米,其中彼得大帝的高度佔了18米,重約2000噸。這是俄羅斯最高、最大的雕像之一。有觀點認為這是“錯誤的地點安裝的錯誤的雕像”,除了審美原因,還有深層的各派政治勢力角逐因素。 [48] 
青銅騎士
聖彼得堡青銅騎士雕像 聖彼得堡青銅騎士雕像
青銅騎士,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市十二月黨人廣場上,是彼得一世騎馬的塑像。雕像重8噸,高5米。雕像的名稱來源於普希金的長詩《青銅騎士》,建於1766至1782年,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特聘法國名家法爾科內雕塑的。 [7]  整座雕像坐落在一整塊波浪形的花崗岩之上,象徵着彼得大帝第一個為俄羅斯打開了出海口。雕像的底座上刻有“葉卡捷琳娜二世獻給彼得一世”,意味着她將把彼得大帝開創的改革繼續推行下去。 [48] 
博物館
俄羅斯以彼得大帝命名的博物館就有10個,大多是他曾經居住、到訪之地。很多博物館都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彼得小屋”。聖彼得堡的彼得小屋是彼得一世當年在荒蕪之地上的第一個簡易居所。另一座著名的彼得小屋位於莫斯科的卡洛緬斯克公園。這也是一座原木建造的小屋,裏面只有3個房間:卧室、廚房和書房,是1702年彼得一世巡視阿爾漢格爾斯克時所建。彼得一世在這座小木屋裏住了兩個月,監督當地一座要塞及戰艦的建設。1934年,這座彼得小屋被整體搬遷到莫斯科的卡洛緬斯克公園,這也是莫斯科唯一以彼得大帝命名的博物館。 [48] 
大學
聖彼得堡國立理工大學創建於1899年,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又稱加里寧工程學院,2015年2月更名為聖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學(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политеx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Петра Великого)。 [59] 
島嶼
彼得一世島是南極洲別林斯高晉海中的小島,最高點海拔1200米。全島被冰霄覆蓋,沒有居民。島四周都是懸崖峭壁,船隻無法靠岸登陸,只有動用直升機才能登上。1821年1月22日,俄國探險家別林斯高晉和助手率領南極探險隊乘坐“東方號”和“和平號”進行南極探險時發現了該島,將其命名為彼得一世島。1929年,挪威探險家奧拉·奧爾斯塔德首次登上該島。挪威對此有主權要求,但根據《南極條約》,此要求被凍結。 [11] 
郵資封
1977年,蘇聯國家郵政局發行了“彼得大帝紀念碑”郵資封,主圖是“彼得大帝塑像”。
巡洋艦
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原名“基洛夫”號,是俄羅斯海軍第四艘“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1986年4月25日,在波羅的海造船廠開工,1989年4月29日下水。1992年5月27日,俄羅斯海軍對巡洋艦進行了改名,以俄海軍的締造者“彼得大帝”之名命名。1998年4月19日服役,是俄羅斯海軍紅旗北方艦隊旗艦。 [8]  [58] 
紀念幣
“紀念彼得大帝誕辰350週年”紀念幣
“紀念彼得大帝誕辰350週年”紀念幣(6張)
2022年4月29日,俄羅斯央行宣佈特別發行“紀念彼得大帝誕辰350週年”紀念幣,一套三枚。包括面值3盧布的1盎司銀幣、面值100盧布的1公斤銀幣,以及面值1萬盧布的金幣。
紀念活動
2022年6月9日,為紀念彼得大帝誕辰350週年,俄羅斯各地舉辦了158項文化活動紀念彼得大帝誕辰。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舉辦展覽“彼得大帝:歐洲之旅”,以350件展品展示彼得一世兩次歐洲之行。莫斯科國民經濟成就展覽館舉辦了名為“彼得大帝——帝國的誕生”的多媒體特展,以沉浸式傳記演繹的形式將彼得一世的生平與俄羅斯發展道路相串聯,展覽介紹了當時俄國社會的改革和技術創新。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則舉辦了“彼得大帝——統治者的鬍鬚”室內展,展覽以巧妙且極具獨特性的角度展現了十八至二十一世紀彼得大帝肖像的變化。 [49] 

彼得一世藝術形象

彼得一世文學形象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於1833年創作了長篇敍事詩《青銅騎士》,他在長詩中只寫了兩個人,一個是沙皇彼得一世,另一個是小公務員歐根。作為真實的歷史人物,彼得一世只在楔子中出現。在詩的主要部分所描繪的是百年後矗立在聖彼得堡的騎着駿馬的彼得的銅像。別林斯基認為“這首詩是對彼得大帝的最大膽、最莊嚴的禮讚。” [43] 
俄國作家德米特里·梅列日科夫斯基於1905年創作了歷史小説《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中,彼得一世一改19世紀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筆下器宇軒昂的“青銅騎士”形象,被梅列日科夫斯基描繪成了一位結合了堅定與脆弱、善良與殘酷、冷靜與瘋狂等諸多對立特點的“雙面君王”。 [10] 
前蘇聯作家阿·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説《彼得大帝》,小説第一部發表於1930年,主要描寫了彼得為爭取權力而進行的鬥爭、宮廷貴族之間的傾軋以及彼得為促進國家西歐化而採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部出版於1934年,描寫了彼得為奪取水域而進行的鬥爭、西歐各國之間的衝突以及彼得為準備北方戰爭而從事的外交和軍事活動。按照托爾斯泰的創作構思,這一、二部僅僅是第三部的一支序曲,而第三部才是小説的最主要部分。它將描寫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動,描寫俄國軍隊保衞尤里耶夫和納爾瓦城的英勇鬥爭,還將描繪國際上的叱吒風雲和西方一些國家。但是1945年托爾斯泰的不幸逝世,使這個計劃沒有能完成,小説只寫到1704年收復納爾瓦城為止。 [44] 

彼得一世影視形象

時間
片名
飾演者
1934年
《彼得大帝》(話劇)
- [45] 
1937年
彼得大帝》(電影)
尼科萊·西蒙諾夫(Nikolai Simonov) [46] 
1938年
彼得大帝2》(電影)
尼科萊·西蒙諾夫(Nikolai Simonov) [47] 
1986年
《彼得大帝》(電視劇)
馬克西米連·謝爾 [57] 
2011年
《彼得大帝》(電影)
謝爾蓋·馬科韋茨基(Sergey Makovetskiy)
參考資料
  • 1.    (俄)尼·伊·帕甫連科著;斯庸譯.《彼得大帝》.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第5頁
  • 2.    時貴仁,韓紅軍編著.彼得大帝.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5.02:第6頁
  • 3.    新家庭書架編委會.《世界上下五千年》.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243
  • 4.    (蘇)В.В.馬伕羅金.《彼得大帝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84
  • 5.    徐景學.俄國史稿.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109
  • 6.    (法)亨利·特羅亞(Henri Troyat)著;鄭其行譯.俄國天驕彼得大帝: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09:第431-445頁
  • 7.    俄羅斯聖彼得堡市標誌性雕塑--青銅騎士(圖)  .搜狐網[引用日期2020-10-11]
  • 8.    俄海軍開始升級基洛夫級巡洋艦 整修為期4年  .網易[引用日期2020-10-11]
  • 9.    欒姍姍. 彼得一世時期的中俄關系[J]. 各界(下半月), 2018, (10).158-159.
  • 10.    公冶健哲. 文學倫理學批評視域中的彼得一世形象探析 ——以《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為例[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20, 第40卷(1):60-66.
  • 11.    周海霞編著.話説神秘的南極: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04:第69-70頁
  • 12.    丁建定,劉波主編.世界通史 近代史卷: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8頁
  • 13.    姚海著.世界歷史文化叢書 俄羅斯文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06:第106-107頁
  • 14.    時貴仁,韓紅軍編著.彼得大帝:哈爾濱出版社,2015.02:第145頁
  • 15.    張君法.彼得一世的外交思想[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8-119.
  • 16.    江來,朱曉芬著.彼得一世: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6.05:第251頁
  • 17.    白波著.英雄史: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08:第316-318頁
  • 18.    胡厚鈞等主編.中外改革通鑑:南海出版公司,1993.03:第316-319頁
  • 19.    白波著.英雄史: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08:第320頁
  • 20.    白波著.英雄史: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08:第322-323頁
  • 21.    白波著.英雄史: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08:第324-325頁
  • 22.    蘇淑民著.俄羅斯政治經濟與外交: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03:第29-30頁
  • 23.    白波著.英雄史.: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08:第326-328頁
  • 24.    江來,朱曉芬著.彼得一世: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6.05:第252-253頁
  • 25.    (英)菲利帕·格里夫頓編;胡欣,慕翼蔚譯.俄羅斯帝國的興衰 1613-1917 羅曼諾夫王朝三百年:中國畫報出版社,2021.01:第41頁
  • 26.    (英)菲利帕·格里夫頓編;胡欣,慕翼蔚譯.俄羅斯帝國的興衰 1613-1917 羅曼諾夫王朝三百年:中國畫報出版社,2021.01:第46頁
  • 27.    白波著.英雄史: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08:第330頁
  • 28.    《世界通史》編委會編.史學經典 世界通史 珍藏版: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07:第153頁
  • 29.    胡厚鈞等主編.中外改革通鑑:南海出版公司,1993.03:第321-323頁
  • 30.    徐繼素;陳君慧主編.世界通史 第3卷: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第1831-1833頁
  • 31.    徐萍;李清敏.不可不知的俄羅斯史: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09:第78頁
  • 32.    陳曉丹編著.世界歷史博覽 2: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08:第79頁
  • 33.    五榮堂,姜德昌.世界近代史 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10:第84頁
  • 34.    李顯榮. 也談彼得大帝三個遺囑的真偽問題[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6(4):89-95.
  • 35.    陳雪良等編寫.外國名人故事 第1冊 政治家: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02:第63-71頁
  • 36.    黃玄機編著.圖文版·世界名人傳 彼得大帝: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05:第50頁
  • 37.    李智瓊編著.世界名人大傳 血腥暴君伊凡雷帝 傑出沙皇彼得大帝: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第62頁
  • 38.    詹全友,何海濤編著.彼得大帝傳 1672-1725:湖北辭書出版社,1998:第60-62頁
  • 39.    關山遠. 康熙與彼得大帝的異同[J]. 今古傳奇 人物版, 2016(8):65-66.
  • 40.    周平編著.彼得大帝傳 冷麪帝君 真正偉人:瀋陽出版社,1997.08:第55頁
  • 41.    黃玄機編著.圖文版·世界名人傳 彼得大帝: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05:第46頁
  • 42.    (蘇)尼·伊·帕夫連科(Н.И.Павленко)著;斯庸譯.彼得大帝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09:第254-255頁
  • 43.    易漱泉.俄國文學史上的一顆明珠——論《青銅騎士》[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3(1):102-105+112.
  • 44.    朱雯.“第一部真正的歷史小説”——讀阿·托爾斯泰的《彼得大帝》[J].外國文學研究,1986:10-17+43.
  • 45.    藍英年.冷月葬詩魂:海天出版社,2018.01:第9-12頁
  • 46.    彼得大帝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9-29]
  • 47.    彼得大帝2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9-29]
  • 48.    俄羅斯有無數彼得大帝印跡  .環球網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9-29]
  • 49.    俄羅斯紀念彼得大帝誕辰350週年,普京:彼得大帝作戰21年收復土地,同樣的命運落到我們頭上  .文匯報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9-29]
  • 50.    名人名勝:彼得與聖彼得堡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2-09-29]
  • 51.    湯曉黎.打開朝向歐洲“窗口”的人——評彼得一世[J].台州師專學報,1994(2):53-57.
  • 52.    鄭英魁著.俄羅斯社會與語言文化:遼寧大學出版社,2015.05:第213頁
  • 53.    孫祥秀. 淺析彼得一世時期的俄國外交[J]. 思想戰線, 1986(6):58-65.
  • 54.    苑一博. 彼得一世的教會改革[J].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4):50-54.
  • 55.    張宇. 彼得一世教會改革研究[D].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2017.第12-13頁.
  • 56.    續建宜. 彼得一世——俄國正規軍的奠基人[J]. 軍事歷史研究, 1988(1):161-165.
  • 57.    楊供. 叱吒美國屏幕的《彼得大帝》[J]. 當代電視, 1991(2):19.
  • 58.    盧永金. "彼得大帝"開始服役[J]. 當代海軍, 1996(4):10-11.
  • 59.    俄羅斯聖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學簡介  .江蘇師範大學中俄學院[引用日期2022-10-01]
  • 60.    符月英. 彼得一世的文化革新[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7(4):20-24+19.
  • 61.    段啓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輯部編.彼得大帝:華夏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03:第140頁
  • 62.    宮樸. 彼得一世的改革與俄國專制制度的建立[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7(2):59-64.
  • 63.    孫炳輝,李巨廉主編.世界近現代史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08:第32頁
  • 64.    朱庭光主編.外國曆史名人傳·近代部分·上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1.10:第314頁
  • 65.    (蘇聯)Б.Б.卡芬加烏茲,Н.И.巴甫連科.彼得一世的改革 下:商務印書館,1997.05:第33頁
  • 66.    《法律講堂(文史版)》 20190719 彼得大帝(十)沙皇辭世評功過(視頻14分06秒到15分30秒彼得在芬蘭灣跳海水救人)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2-10-31]
  • 67.    名將風雲:彼得大帝 《縱橫天下》34分53秒至35分14秒  .央視網(cctv.com)[引用日期2024-01-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