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亞歷山大大帝

(馬其頓國王、西方四大軍事統帥之首)

鎖定
亞歷山大大帝(希臘文:Αλέξανδρος,英文: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年—前323年6月13日 [11]  [37]  ),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國王(前336年—前323年6月13日在位),稱亞歷山大三世 [37] 世界古代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西方歷史上四大(一説七大)軍事統帥之首 [52]  [57]  。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之子。
亞歷山大少年時師從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16歲時代父統治馬其頓。前336年,在腓力二世被刺殺後繼位,年僅20歲。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他迅速平定宮廷內部動亂,擊敗各種反對勢力,並於前335年統一希臘全境。前334年起率軍東侵,相繼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伊蘇斯戰役高加米拉戰役中大破波斯帝國軍,橫掃小亞細亞中東伊朗高原,不費一兵一卒而佔領埃及全境,前330年吞併波斯帝國。前329年轉戰中亞,前327年繼續南征印度 [1]  。到前324年西撤為止,亞歷山大在13年內征服了約5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未有一次敗績 [58]  。建立起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錫爾河的大帝國,使馬其頓成為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前323年在巴比倫病逝,年僅33歲 [11] 
經由亞歷山大在軍事上的征服,古希臘文明得到了廣泛傳播與繁榮發展,東西方文化、經濟進行密切的交流,開啓了希臘化時代 [39]  。同時,他鼓勵民族間通婚,倡導民族間地位平等,對人類社會文化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2]  。作為世界史中公認的軍事天才 [38]  ,他本人也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概述內圖片來源 [17]  [56] 
中文名
亞歷山大大帝
外文名
Αλέξανδρος(希臘語)
Alexander the Great(英語)
別    名
亞歷山大三世
征服王
國    籍
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
民    族
馬其頓人
出生日期
公元前 356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 323年6月13日
職    業
帝王、軍事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
統一希臘、征服埃及
滅亡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
建立亞歷山大帝國
開啓希臘化時代,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
出生地
馬其頓王國-佩拉
在位時間
前336年-前323年6月13日

亞歷山大大帝人物生平

亞歷山大大帝天才降生

亞里士多德與亞歷山大 亞里士多德與亞歷山大 [18]
前356年,亞歷山大(意為“人民守護者” [27]  )出生在馬其頓王國的行政首都佩拉。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伊庇魯斯奧林匹婭斯的兒子。亞歷山大小的時候,腓力二世聘請了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做他和其他馬其頓貴族子弟在米埃札的導師。他珍愛詩人荷馬的詩歌《伊利亞特》,受到其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和傳説人物赫拉克勒斯影響。 [11] 
前340年,腓力二世出戰拜占庭城邦的時候,16歲的亞歷山大代父統治馬其頓,並率領部隊鎮壓馬其頓北部Maedi的起義,建立了一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亞歷山德魯波利斯 [39] 
前338年,由於腓力二世在拜占庭受挫,希臘城邦中產生了反馬其頓的大叛亂,雅典底比斯兩大城邦結成了同盟,準備對抗腓力二世。腓力二世領導色薩利、伊庇魯斯、埃託利亞、北福基斯、羅克里斯聯軍,與雅典、底比斯展開了一場決定希臘命運的戰役——喀羅尼亞戰役。這次戰役中,亞歷山大作為聯軍的左翼(一説右翼)總指揮,瞅準時機果斷地突入聯軍的縫隙,全殲了底比斯聖隊,並且從背後直接打擊了敵人,使馬其頓獲得了極為關鍵的勝利。 [11]  此年亞歷山大才18歲,他的天才卻展現無疑。
前337年,腓力二世與奧林匹婭斯離婚,隨後娶了馬其頓貴族阿塔魯斯的侄女克利奧帕特拉。當阿塔魯斯在腓力二世與克利奧帕特拉的婚禮酒會上評價説馬其頓王室將會有一個合法的繼承人時,亞歷山大回答:“那麼我呢,你這卑鄙的人,你把我當成什麼了?一個雜種嗎?”説完便把酒杯向他扔去。當腓力二世靠着他的侍衞阿塔魯斯站在椅子上向亞歷山大抽劍時,生氣的他因為醉酒站不穩而在椅子上摔倒了。亞歷山大向他嘲弄道:“你們瞧啊!一位準備從歐洲橫掃小亞細亞的國王,卻連一張椅子都跳不過去。” [26] 
此事發生之後,亞歷山大母子遭到腓力二世的驅逐,回到伊庇魯斯。亞歷山大在馬其頓的繼承權也受到挑戰。不久之後,腓力二世派使者召回亞歷山大,與他和解。 [26] 

亞歷山大大帝登基之初

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埃格舉行的女兒克麗歐佩特拉和伊庇魯斯的亞歷山大一世的婚禮上,被近身護衞官帕薩尼亞斯刺殺身亡。 [11]  亞歷山大指責此事為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所指使,後來以此為向波斯進攻的理由。 [27] 
隨後,20歲的亞歷山大被馬其頓軍隊中的重臣安提帕特推舉為新國王,稱亞歷山大三世。 [11]  利用在佩拉的優勢,他通過腓力二世的葬禮和減少税收的政策贏得了馬其頓人民和軍隊的支持。他以參與腓力二世的暗殺的罪名處死埃羅普斯的兩個兒子。同有繼位權的阿明塔斯則以策謀顛覆亞歷山大的罪名被處死。奧林匹婭斯則殺死克利奧帕特拉和她擁有繼位權的兒子,亞歷山大成為了馬其頓王族中唯一健全的男性繼承人。 [27]  [40] 
科林斯同盟建立後的希臘世界,馬其頓王國為紅色部分 科林斯同盟建立後的希臘世界,馬其頓王國為紅色部分
被迫與腓力結盟的雅典和仇恨腓力二世的底比斯把腓力二世被刺看作是重新贏得獨立的機會,開始展現出了不穩定的跡象。雅典在德摩斯梯尼領導下,又一次掀起反馬其頓的鬥爭。伯羅奔尼撒各邦(除麥加洛波利斯和美塞尼亞外)也團結在斯巴達之下,展開反馬其頓的鬥爭。亞歷山大首先鎮壓了馬其頓貴族的謀叛,然後率軍南下,越過温泉關,進入福基斯,在特爾斐召開近鄰同盟,重掌腓力時代盟主的大權。接着進軍伯羅奔尼撒,控制了斯巴達以外各邦。雅典雖未受亞歷山大兵鋒所及,但懾於兵威,只好派使向亞歷山大請罪,承認他為希臘的霸主。前336年秋,亞歷山大在科林斯召開希臘同盟大會,除斯巴達外各邦皆有代表參加。會上任命亞歷山大為反對波斯的聯盟統帥,領導對波斯的復仇戰爭。 [23]  [27]  [44] 
公元前1-2世紀的亞歷山大大理石頭雕 公元前1-2世紀的亞歷山大大理石頭雕 [56]
在平定希臘的叛亂後,亞歷山大並沒有立即進攻波斯,他認為在進軍之前,必須掃蕩北部和西部,清除前進路上的障礙,以便在真正進軍時,他的後方基地馬其頓能得到安全保障。因此,亞歷山大決定先征服在馬其頓與多瑙河之間的野蠻部落。前335年,亞歷山大親自率軍出征馬其頓北部的色雷斯,為東征小亞細亞穩固北部防線,並報復前338年當地特里巴利部落對腓力二世部隊的偷擊和戰利品的盜竊。在多瑙河打敗特里巴利後,亞歷山大進軍並打敗威脅馬其頓西北的伊利里亞人。 [23] 
與此同時,希臘各邦誤傳亞歷山大在多瑙河戰場上陣亡。底比斯把這一謠言看作新的機遇,首先起事,殺死留駐的馬其頓官員,圍攻駐紮在衞城卡德米亞的馬其頓軍。雅典和伯羅奔尼撒各邦都參加了反馬其頓運動,但保持慎重態度。亞歷山大聞訊後,迅速從伊利里亞趕回,只用14天便到達底比斯。底比斯抵抗失敗,城市被徹底摧毀。亞歷山大平分其國土給盟友,並把大部分底比斯邦民售為奴隸,只有神廟和詩人品達之家倖免。 [11]  港口遭到馬其頓人封鎖的雅典隨後也放棄抵抗,希臘各邦望風懾服,紛紛派使向亞歷山大謝罪。不到2年內,亞歷山大就穩固了他在希臘的地位。在科林斯召開的希臘同盟大會上,各邦重申擁立亞歷山大為希臘盟主,支持他東征波斯。在亞歷山大東征期間,希臘各邦反馬其頓運動時有發生,但都沒有成功。 [23] 

亞歷山大大帝初戰告捷

希臘與波斯的敵對始於前6世紀,當時位於小亞細亞的自由希臘城邦淪陷於向西擴張的波斯王國。在愛奧尼亞叛亂和馬拉松戰役後。前481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在第二次波希戰爭時試圖佔領整希臘。雖然薛西斯一世被打回波斯之後也再沒有進攻希臘,但薛西斯一世在前480年火燒雅典衞城及其他被認為瀆神的行為使得亞歷山大時的希臘政界仍存在着報仇和反攻波斯的聲音,這也成為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利用開戰的藉口。 [3]  [11] 
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中的亞歷山大塑像,Tkbwikmed攝 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中的亞歷山大塑像,Tkbwikmed攝
以父親被波斯人刺殺和“解放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口號,前334年,亞歷山大以馬其頓、希臘聯軍最高統帥的身份,出征小亞細亞。奧林匹婭斯則留在佩拉執政,安提帕特也留守在馬其頓,以約12000步兵和1500騎兵維持對歐洲的勢力。此次東侵實質上是為了滿足馬其頓貴族和希臘的奴隸主從戰爭中掠奪領土、財富和奴隸的慾望。希臘的一些奴隸主還指望通過戰爭把大批遊民作為僱傭軍打發走,藉以減輕城邦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11] 
亞歷山大自己帶着由馬其頓和其他希臘城邦組成的約30000至40000步兵和4000至5000騎兵、160艘戰艦渡過了希裏帕(今達達尼爾海峽)。 [11]  [24]  雖然他的出征彌補了腓力二世遺留給他的債務,一個空了的國庫使他只帶了30天的補給。 [3] 
在小亞細亞亞歷山大和小部分部隊首先訪問了特洛伊,與將軍帕曼紐帶領的其餘部隊會合,繼續向波斯地方總督的要塞進軍。附近的兩個希臘城市已獨立於波斯,不希望被“解放”,而亞歷山大的部隊急需通過征服得到補給。 [27] 
波斯的希臘僱傭軍統帥、羅德斯的蒙農建議焚燒周邊的田地,但由於波斯地方總督憐惜他們的財產,未被採納。當時波斯邊疆省份的3位總督,包括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附馬,聯兵4萬人(其中2萬波斯騎兵,2萬希臘僱傭兵)在馬爾馬拉海南岸的格拉尼庫斯河與亞歷山大正面交戰。這是亞歷山大和波斯軍隊發生了第一次交鋒。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中,波斯軍佔據格拉尼庫斯河右岸高地,嚴陣以待。亞歷山大不顧軍隊長途跋涉的困難,親率近衞部隊“夥友騎兵”強行渡河,與波斯騎兵交戰,亞歷山大自己的頭盔和帽纓也被其中一位波斯總督的戰斧劈掉。隨後,波斯軍潰敗,2位總督被殺死,2000多人被俘(多為希臘僱傭軍)。 [24]  這一戰役的勝利,為亞歷山大打開了向小亞細亞進軍的通道。 [11] 
為恐嚇為波斯人效勞的希臘僱傭兵,亞歷山大於戰場上屠殺了大部分希臘僱傭兵,其餘被押回馬其頓強迫勞動。他將300領波斯鎧甲作為給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衞城,帶着如下題字:“來自亞歷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臘人(除了斯巴達人)的奉獻,從居住在亞細亞的野蠻人奪取。” [27] 
與波斯部隊相比雖然是敵眾我寡,儘管存在許多不利,亞歷山大仍對波斯軍隊致以一系列毀滅性的打擊,取得了勝利。他的成功有三個主要原因:一,腓力二世留給他的軍隊比波斯軍隊訓練有素。二,亞歷山大是一位傑出天才將領。三,亞歷山大本人具有英勇無畏的精神。雖然每場戰鬥初期亞歷山大是在後方坐鎮指揮,但他的方針是如果部隊發動決定性進攻,他則身先士卒。這種冒險的戰術使他屢次受傷,但士兵們看到他與他們生死與共,並不要求他們去冒那些他自己不願冒的危險,這對鼓舞他們的士氣影響巨大。 [4] 

亞歷山大大帝直取埃及

亞歷山大雕像 亞歷山大雕像
此戰之後,他發現波斯的海軍優勢對他的後勤補給產生嚴重困擾,但是當時希臘又沒有足夠強大的艦隊來挑戰波斯的制海權。因此他決定從陸地上攻佔所有的東地中海港口和基地,使波斯人迫使亞歷山大在海上作戰的企圖落空。同時,為了減輕維持艦隊所需的財政負擔,亞歷山大將艦隊遣回馬其頓。 [24]  亞歷山大從當代的土耳其地區出發,一路征戰南下敍利亞,巴勒斯坦,直到埃及。
在小亞細亞,亞歷山大沒有遇到多大的抵抗。亞歷山大對小亞細亞的諸希臘城邦採取的政策是,免除貢賦,允許自治。因此,許多城邦把他看成解放者而紛紛歸順。只在米利都和哈利卡爾納索斯,他遇到了希臘僱傭軍的頑強抵抗。經過猛烈的攻擊,馬其頓軍才佔領兩城。 [11]  [24] 
前333年,亞歷山大佔領了整個小亞細亞。同年秋,亞歷山大向敍利亞北部挺進,此時大流士三世御駕親征,從亞洲腹地徵調大軍迂迴到亞歷山大的背後,切斷馬其頓軍的供應線。前333年11月,亞歷山大回身面對大流士的優勢兵力,在伊蘇斯城附近和波斯軍隊發生了激戰。 [11]  [24] 
大流士三世在亞歷山大的後方利用優越地形擺開陣勢,準備以逸待勞。亞歷山大在中路和左翼牽制了波斯的步兵主力,隨後集中優勢兵力,直搗波斯中軍。有説法認為大流士棄車上馬,倉惶而逃。由於主帥脱逃,中軍動搖,全軍迅速崩潰,幾乎被全殲。亞歷山大佔據了大流士的軍營,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都成了俘虜。 [11] 
壁畫《伊蘇之戰》,左騎馬者為亞歷山大,右乘馬者為大流士三世 壁畫《伊蘇之戰》,左騎馬者為亞歷山大,右乘馬者為大流士三世 [56]
對伊蘇斯會戰中波斯方的兵力,古典歷史學家的説法不一,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中的60萬肯定是大大誇張了。不過,波斯兵力佔很大優勢是沒有問題的。 [27] 
戰後,為了鞏固側翼,防止補給線被波斯人切斷,亞歷山大沒有窮追,而是在前332年回身繼續向南征服地中海沿岸港口。許多腓尼基城市不戰而降,只有島嶼城邦推羅(位於今黎巴嫩)憑藉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勢,進行堅決抵抗。經過7個月的艱難圍攻,使用了撞槌、攻城塔、穿城螺旋錐等當時所有攻城武器,亞歷山大才攻克這座城市。城破後,推羅居民遭到屠殺,有8000人陣亡,30000人被賣為奴隸。 [11]  [24] 
在圍攻推羅期間,大流士曾向亞歷山大提議媾和,表示願意割讓幼發拉底河以西的領土,賠款10000塔蘭特,並將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亞歷山大。但被自稱“全亞洲的統治者”的亞歷山大拒絕。 [11] 
前332年冬,亞歷山大由腓尼基南下,征服加沙,侵入埃及。由於長期遭受波斯人壓迫,且波斯在埃及的統治者認為大流士大勢已去,僅在兩個月的圍攻後,波斯駐埃及總督馬紮凱斯便主動投降。亞歷山大在埃及採取了征服和懷柔相結合的政策,他任命了兩名埃及人為政府首腦,而將軍事和財政大權交給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掌握。亞歷山大特別注意籠絡埃及的宗教勢力,對祭司大獻殷勤,慷慨饋贈。為了表示對埃及神祗的尊崇,他穿越茫茫沙漠前往錫瓦綠洲的阿蒙神廟,進行了一次極其隆重的拜謁。埃及的祭司在感激之餘,宣佈年僅24歲的亞歷山大為太陽神阿蒙的兒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繼承人。西瓦之行給亞歷山大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後人對此有許多揣測,並渲染為神奇的故事。據説,阿蒙神曾諭示他將戰勝一切敵人,成為全世界的統治者。此外,他在尼羅河三角洲建立了一座城市,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為亞歷山大里亞(今埃及亞歷山大)。這座城市後來發展成為地中海地區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11]  [24]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

阿貝拉之戰 阿貝拉之戰
前331年春,亞歷山大在埃及補充了自己的軍隊以後,北上向波斯腹地進發,經過巴勒斯坦、敍利亞,來到了美索不達米亞 [11]  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阿貝拉城附近的高格米拉(Gaugamela)平原上,亞歷山大統領40000步兵和7000騎兵,面對御駕親征的大流士召集的波斯帝國各部族軍隊。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認為波斯軍數量達100萬,另一歷史學家阿里安則説是40000騎兵、100萬步兵、200輛大鐮刀戰車、15頭戰象。這些數字當然是大大誇張了的。真正的波斯軍數字已經不可考,保守估計是10萬步兵和4萬5千騎兵。 [27] 
10月1日清晨,雙方開始交戰。波斯軍首先發動攻勢。大流士命令綁着鋒利刀劍的戰車全力衝撲過去,指望以數目眾多、裝備精良的戰車一舉擊潰馬其頓的方陣,但亞歷山大事先向馬其頓軍隊作了部署,當波斯戰車進攻時讓開一條通路,聽任其穿越而過。疾馳而過的波斯戰車沒能給馬其頓的密集方陣以多大危害,反而遭到預先埋伏好的馬其頓弓箭手的迎頭射擊。主力戰車兵的撲空使波斯隊形混亂,失去自制。這時,亞歷山大率領輕快的騎兵,向波斯軍隊的左翼猛衝過去。波斯軍頓時陣勢大亂,潰不成軍。大流士帶領殘軍逃往米底。 [11]  [24] 
夏爾·勒布倫《亞歷山大大帝進入巴比倫》,約1664年繪 夏爾·勒布倫《亞歷山大大帝進入巴比倫》,約1664年繪
前330年,亞歷山大繼續向東推進,佔領了巴比倫。為了籠絡人心,像在埃及一樣,亞歷山大對巴比倫神祗也表示尊崇,特令修復主神馬都克的廟宇。不久,他又侵佔了波斯首都蘇薩和波斯波利斯,深入到波斯帝國的腹地。亞歷山大在此進行了驚人的擄掠,洗劫了蘇薩波斯波利斯的王宮,奪得無數金銀和財寶。僅在波斯波利斯的金庫中便掠得120000塔蘭特的財寶。鉅額的金銀財寶被源源不斷地送往馬其頓或賞賜給將士。亞歷山大藉口報復波斯人過去對希臘聖地的“侮辱”,下令焚燬了波斯國王的王宮(一説是亞歷山大在王宮中舉行盛大酒宴時,由於不慎引起大火)。 [11]  [24] 
此後,亞歷山大移兵北上,展開長途奔襲,佔領了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Ecbatana,今伊朗哈馬丹)。為了追蹤大流士三世,他率軍經過險峻的山嶺和無水的荒漠,於前330年來到了帕提亞和巴克特里亞地區。這時,巴克特里亞總督貝蘇斯(Bessus)擁兵自立,擒殺了大流士,自稱波斯國王。不久,貝蘇斯為共謀者所棄,被亞歷山大擒獲。他召開了有巴克特里亞貴族參加的審判大會,並以公訴人身份指控貝蘇斯對自己的君主和親戚大流士下毒手。他把自己打扮成波斯帝國政制的維護者,依照波斯習慣處貝蘇斯以極刑。亞歷山大找到大流士三世的屍體,按照國王禮儀將其安葬在波斯王室的墳墓中。大流士三世死後,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便告終結。亞歷山大以其“合法繼承人”自居。 [11]  [24]  [4]  亞歷山大迎娶了大流士的長女為妻,並將她的妹妹許配給愛人赫費斯提翁。這樣,他們的後代就是表親關係。亞歷山大還為80名馬其頓侍衞挑選了妻子,這些女子均來自波斯和米底的貴族家庭。 [5] 
在征服波斯東部後,為了懾服東方的反抗,他繼續興師北方,轉戰於中亞。 [24]  前329年,亞歷山大經過烏滸河(今阿姆河),來到了粟特。在攻佔首府撒馬爾罕時,亞歷山大遭到粟特部落的激烈反抗。同年,錫爾河上游爆發了斯皮塔米尼斯的粟特部落大起義。斯皮塔米尼斯剛毅果敢、行蹤詭秘,曾經率領一隻遊牧軍隊擊敗了亞歷山大的一支別隊,並且攻陷了亞歷山大的一些堡壘。亞歷山大瞭解到事情的嚴重性後,對其展開軍事上的圍捕,並且對當地的叛亂勢力進行殘酷的鎮壓。期間亞歷山大在錫爾河之戰中還擊敗了西徐亞人的遊牧騎兵,使其首領臣服。斯皮塔米尼斯與亞歷山大周旋了一段時間後,終於被亞歷山大指派的部將科納斯徹底擊潰,被當地人獻出後被處死。 [11] 
1881年木刻版畫《亞歷山大大帝的婚禮》 1881年木刻版畫《亞歷山大大帝的婚禮》
主要對手被消滅後,亞歷山大着手鎮壓各地的叛亂,在索格迪亞納巖的戰役中展現了他率領的部隊的山地作戰能力,俘虜了當地的貴族和反叛首領、粟特人阿克雅提斯的家眷,並且一改其在此地區的殘酷風格,接納戰俘,並且打算正式迎娶阿克雅提斯的女兒羅克珊娜。其父得知消息後,親自上門投降,自此東方行省的戰役徹底結束。 [4]  亞歷山大以盛大的婚禮迎娶羅克珊娜為妻。他試圖將馬其頓希臘人和亞洲人融為一體,使自己成為真正的世界之主。他將3萬名亞洲男孩訓練成希臘式的戰士,授予赫費斯提翁波斯式的頭銜和職位。 [5] 
亞歷山大明白,僅靠馬其頓人和希臘人的軍事力量,是無法統治廣袤的帝國疆土的。隨着征戰的勝利,統治地區的擴大,亞歷山大在東方建立了許多要塞城市,並且都用亞歷山大命名,派兵駐守。此外,他越來越多地沿襲波斯帝國及其各地的舊制,擢用東方的降臣,招募當地人補充軍隊。亞歷山大採用了東方豪華闊綽的禮儀,頭戴波斯王冠,身穿米底絳袍,並要他周圍的臣民向他行匍伏禮,下跪磕頭。這些做法,在馬其頓的將領和士兵中引起了強烈的不滿,不滿情緒後來演變為反亞歷山大的“陰謀”和譁變。亞歷山大用極其嚴厲的手段懲辦軍中的反對者,甚至不惜誅殺一些戰功卓著的老將和近臣。曾經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中救過亞歷山大的克利託斯,因為諷喻亞歷山大,被他在宴會上親手用矛刺死。老臣帕曼紐和他的兒子菲羅塔斯,亞里斯多德的外甥、歷史學家卡利斯特涅斯都先後喪生。亞歷山大的這種作法在馬其頓和希臘遠征軍內造成越來越大的裂痕。 [11] 

亞歷山大大帝止步印度

在征服了整個波斯後,亞歷山大本可以返回家園,重新籌劃新領土的統治方法。但他征服的慾望並沒有得到滿足,前327年,亞歷山大繼續揮軍越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進軍到印度河以東的海達斯佩斯河,擊潰了前來抗擊的印度國王波拉斯的軍隊。因為欽佩波拉斯的勇敢,也為了贏得當地人的擁護,亞歷山大戰後義釋被俘的波拉斯,仍然讓他為王,得到了波拉斯本人的效忠。通過利用西北印度各邦統治者之間的矛盾,亞歷山大軟硬兼施,迅速佔領了西北印度的廣大地區。 [11]  [24] 
接着,亞歷山大企圖繼續深入印度的心臟地帶,但疲於長期緊張作戰的士兵,由於對印度的氣候不適應和軍中瘟疫流行,開始拒絕前進,要求回家。他們舉行集會,甚至譁變。這種情況迫使亞歷山大決定只留下一部分人駐守戰略要地,將大部分軍隊撤出印度。開始西歸。 [11] 
馬其頓軍隊分兩路回撤。一路在海軍將領奈阿爾科斯率領下,取海道沿伊朗海岸入波斯灣。另一路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從陸路經伽德羅西亞和卡曼尼亞沙漠而歸。 [11]  途中,他擊敗了不服從他的部落。回到巴比倫後,還派人進行了一系列探險活動,包括查明印度河入海口,尋找波斯灣,並繪製海岸地形圖,還想查清裏海究竟是海還是湖等。 [21] 
前324年初,馬其頓海陸兩軍會師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由於歸途中的大量消耗,亞歷山大的軍隊已所剩無幾。將近10年的亞歷山大遠征,到此結束。 [11] 
海達斯佩斯河會戰圖冊參考資料 [56] 

亞歷山大大帝短暫穩定

亞歷山大經過大規模的軍事遠征,在遼闊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它的版圖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錫爾河。首都設在巴比倫。 [11] 
亞歷山大帝國的最大疆域和亞歷山大的作戰路線 亞歷山大帝國的最大疆域和亞歷山大的作戰路線 [56]
如何統治這樣一個帝國,是亞歷山大不得不加以解決的問題。從前326年開始,他已經把按馬其頓軍隊樣式裝備的波斯人編入軍隊。回到巴比倫後,他曾建議馬其頓士兵回國。後來,他的軍隊主要由東方人組成。 [11] 
亞歷山大從小就認為希臘民族代表了唯一真正的開化民族,而所有非希臘民族都是野蠻民族。這當然是在整個希臘世界流行的觀點,甚至亞里士多德也有這種看法。但當亞歷山大徹底打敗波斯軍隊後,逐漸認識到波斯人不是野蠻人,他們與希臘人一樣具有智慧和才能,一樣值得尊敬。因此他產生了融帝國的兩部分於一體的設想,把大量的波斯部隊編入自己的部隊,還在蘇薩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東西方聯合”宴會,鼓勵馬其頓人與亞洲女子結婚。 [11]  [5]  [26] 

亞歷山大大帝英年病逝

根據狄奧多羅斯·西格斯的描述所繪的亞歷山大的送葬隊伍 根據狄奧多羅斯·西格斯的描述所繪的亞歷山大的送葬隊伍
在巴比倫,亞歷山大還積極準備繼續進行遠征,企圖進一步征服地中海西部和南部地區,如迦太基和羅馬 [40]  。但在前323年6月初,亞歷山大突然因發熱而病倒(一般認為是惡性瘧疾,現代的研究有中毒一説 [39]  。關於其死因的不同説法見“人物爭議”目錄),到6月13日溘然長逝,時年僅33歲。 [11] 
亞歷山大並未留下帝位的合法繼承者,與他最親近的是一位昏弱無能的異母兄弟。傳説,當他的朋友在他臨死前要求他指定一位繼承人時,他含糊説:“讓最強者繼承。” [32]  在他死後,他的將領們企圖瓜分這個帝國,引發一些年輕軍官對這種安排的不滿,繼而發生一連串的戰爭(參見詞條繼業者戰爭),在這場鬥爭中,亞歷山大的母親、妻子和孩子都橫遭殺身之禍。前301年,由三位勝利者(即托勒密、塞琉古安提柯一世)瓜分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開啓了希臘化時代 [6] 

亞歷山大大帝為政舉措

亞歷山大大帝政治

亞歷山大時代的硬幣上被神話的亞歷山大頭像 亞歷山大時代的硬幣上被神話的亞歷山大頭像 [56]
鑑於締造的帝國的複雜性,亞歷山大對帝國內部的統治政策是多樣的。有的地方他把民主派吸引到自己這方面來,如小亞細亞;在埃及,他禮贈祭司,以換取他們的支持,並在埃及及一些地區和當地統治者建立親屬關係(如在卡里亞,他就讓女王阿達收為養子);有的地方則直接委任馬其頓人為總督;有的地方又任用原總督,但把財政權和軍事權歸馬其頓人掌握。 [20] 
總的來説,在新建的帝國中,馬其頓人和希臘人位居要津。而亞歷山大帝國的政治組織則沿襲了波斯帝國及其各地的舊制,他擢用東方降臣,採用了東方豪華闊綽的禮儀。 [11]  隨着亞歷山大帝國的形成,亞歷山大也從一個權力受到公民大會和氏族貴族議事會限制的馬其頓國王和泛希臘同盟的領袖,變成了帝國的主宰,專制的君主。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威,他強令人們尊奉他為神,還模仿東方君主的穿戴服式,命令周圍的臣民對他行叩拜禮。亞歷山大的這種做法,曾經引起許多馬其頓的將領和士兵的強烈不滿和激烈反對。 [24] 
為了擴大帝國統治的社會基礎,亞歷山大竭力推行促進馬其頓人和東方人融合的政策。他積極倡導馬其頓人和東方女子結婚。在蘇薩舉行的一次盛大的“結婚典禮”上,他帶頭同大流士三世的女兒斯塔提拉結婚(在此之前他曾娶巴克特里亞的王公之女羅克珊娜為妻),80多位馬其頓將領效法他娶了波斯顯貴的女兒。同日舉行婚禮的將士計有10000人之多。他還親自饋贈新婚者一筆可觀的禮物以示鼓勵。 [24] 
但在其它方面,亞歷山大卻被認為是目光短淺的。比如他沒有安排接班人,這是在其死後帝國迅速瓦解的主要原因。而且,與波斯帝國一樣,亞歷山大帝國沒有統一的經濟基礎,也沒有能夠維繫它的長期統一的政治機構和組織制度。因此,這種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礎上的帝國,一旦隨着強有力的領導人的死亡,各種矛盾的激發,其瓦解也就不可避免。 [24] 

亞歷山大大帝軍事

  • 進行軍事活動的特點
亞歷山大作為偉大的軍事統帥,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50] 
(1)善於分析形勢,能迅速採取果斷的措施。
亞歷山大首次同波斯在格拉尼庫河交戰時,波斯方面2000騎兵和數千希臘僱傭兵陳列在河對岸。由於波斯軍內部將領的意見分歧,他們把騎兵調到河岸的邊緣而把步兵放到後方。這一舉動使騎兵很難發揮衝鋒作用,在戰術上犯了嚴重的錯誤。亞歷山大很快發現了波斯方面的軍事失誤,當即下令馬其頓軍衝過河去迎戰,最終取得勝利。 [50] 
(2)善於在陣前鼓動士兵的鬥志,並能身先士卒。
在前333年的伊蘇斯會戰中,大流士三世率領號稱60萬的波斯軍迂迴到亞歷山大背後擺開陣勢。亞歷山大並不慌張,乘馬飛馳在陣前鼓舞他的軍隊。他高喊部下將士的名字,特別是對有功將士的名字都能一一喊出,而他的軍隊也從四面八方向他高喊呼應。此舉使開戰前馬其頓軍的戰鬥意志高昂。同時,在歷次的戰鬥中,亞歷山大基本都能做到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陷陣。戰前充分的鼓動工作及以身作則的戰鬥表現,也是亞歷山大能夠取勝的重要因素。 [50] 
(3)愛護士兵,對傷亡的士兵家屬進行撫卹,對功臣加以獎勵。
每次戰鬥之後,亞歷山大都會下令埋葬陣亡將士,豁免死者家屬的地方税、財產税和一切勞役。亞歷山大還經常看望傷員。有一次,他不顧自己大腿上的刀傷,執意去探視受傷的士兵。他常為陣亡將士舉行隆重的葬禮,表揚他們在戰鬥中立功的人員按功勞大小發給適當的獎品,以資鼓勵。 [50] 
(4)善於指揮多兵種作戰。
亞歷山大在戰鬥中除了指揮方陣外,還善於運用騎兵取勝。恩格斯稱讚亞歷山大是“歷代最優秀的騎兵指揮官之一”。他還善於指揮多兵種協同作戰。如在高加米拉戰役中,他指揮方陣、騎兵、擲石兵、弓箭兵、梭標手協同作戰,擊敗了大流士的軍隊。 [50] 
所謂亞歷山大石棺的亞歷山大作戰塑像 所謂亞歷山大石棺的亞歷山大作戰塑像 [56]
  • 軍事征服
主詞條:亞歷山大東征
前334年春,亞歷山大率約3萬步兵、5000騎兵、160艘戰船組成的聯軍開始東征。5月在格拉尼庫斯河畔擊敗波斯軍,乘勝佔領呂底亞、卡里亞、呂基亞、安哥拉(今土耳其安卡拉)等地。前333年在伊蘇斯之戰中擊敗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三世所部。翌年攻佔提爾(今黎巴嫩蘇爾)、加沙,接着順利佔領埃及。為建立東征的後方基地,在尼羅河口興建亞歷山大城。前331年在高加米拉之戰中殲滅波斯軍主力,繼而南下奪佔巴比倫、波斯都城蘇薩和古都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戰役),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今伊朗哈馬丹)。前330年夏率部沿裏海南岸繼續東進,經帕提亞(安息)、阿里亞、德蘭吉亞那,北上巴克特里亞(大夏)和粟特,在中亞轉戰近三年。前327年夏到達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地區。翌年打敗印度波魯斯的王國後停止東進。亞歷山大東征10年,建立起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11] 
亞歷山大帝國版圖圖冊參考資料 [10]  [56] 
  • 任用將領
亞歷山大大帝麾下將領
安提柯
尼阿卡斯
利奧納圖斯
克拉特圖斯
表格部分參考資料 [39] 

亞歷山大大帝社會

亞歷山大在亞歷山大里亞(赫拉特)修築的城堡 亞歷山大在亞歷山大里亞(赫拉特)修築的城堡 [56]
亞歷山大通過遠征,使希臘同西亞、中亞、印度等地的貿易更加密切。在遠征過程中,他在一些戰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許多新城,這些城市都被命名為亞歷山大里亞(羅馬帝國時代的希臘歷史學家普魯塔克認為新建城市多達70餘座,近代史學家認為有40餘座)。雖然初建時大多是軍事要塞,但後來都發展成各地的經濟中心。其中著名的有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今埃及亞歷山大),中亞細亞的亞歷山大里亞(今阿富汗赫拉特)和邊區亞歷山大里亞(今塔吉克斯坦胡佔德)等。 [11]  [24] 
大批的希臘商人和殖民者隨着遠征軍的足跡,活躍在亞非的許多城市,開設手工業作坊,經營投機買賣和販賣奴隸。同時,亞歷山大把一向儲藏在波斯王宮裏的大量金銀,鑄成貨幣,投入市場,促進了商品的流通。他不僅在希臘和西亞之間實行統一的幣制,還着手採取措施改革以往的税收辦法。這些財政方面的改革措施,對於貿易的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 [11]  [24] 
此外,亞歷山大還組織考察幼發拉底河,疏通河道,興修新的水利灌溉工程。他在巴比倫附近開闢一個大港,可停泊一千艘船隻,並附設有船塢。他還專門派出考察團,調查裏海沿岸和阿拉伯海域情況,並着手計劃作環繞阿拉伯的新的航海遠征。 [24] 

亞歷山大大帝文化

主詞條:希臘化時代
拉斐爾《雅典學院》中的亞歷山大形象 拉斐爾《雅典學院》中的亞歷山大形象 [55]
亞歷山大在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上具有顯著地位。他的遠征傳播了希臘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互相融合,緩和了東西方之間的矛盾,開創了全新的時代,其表現大致如下 [7] 
首先,亞歷山大在亞歷山大里亞等城市建有領先的學術機構——博學園和圖書館,它們作為當時地中海世界的文化聖殿,吸引了大批優秀學者來進行學術研究; [7] 
其次,湧現出了繁盛的學術成就,他們的成就表現於幾何學、物理學、天文學等多個領域,為後世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7] 
第三,由於亞歷山大的文化建設,亞歷山大里亞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過程中起到了橋樑的作用。由於希臘人、埃及人和猶太人是亞歷山大里亞最主要的三個居住民族,希臘文化與埃及文化、希臘文化與猶太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它們構成了當時文化特徵的一個重要方面。 [7] 
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亞歷山大征服所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是使希臘和中東開化民族開始相互密切往來,因此極大地豐富了這兩個民族的文化。遠征前後,不少希臘學者來到東方,研究東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蒐集地理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的資料和標本。這些不僅豐富了科學研究資料,擴大了知識範圍,開闊了思想境界,而且還使東西方文化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促進了這個地區往後一段時期科學和藝術的繁榮。 [11]  英國古典學家保羅·卡特利奇在《亞歷山大大帝:尋找新的歷史》中對亞歷山大在傳播希臘文化方面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就文化而言,他是歷史上播種能力最強的人之一。希臘文化通過視覺、文字等形式向非希臘地區傳播已經有好幾百年了,並且在亞歷山大之前,腓力亦曾大力推廣。但是亞歷山大加速了它的傳播,並且使之傳播到了更遠更廣的地方,使得這種傳播成為一個無法逆轉的趨勢。” [7] 
在亞歷山大在世期間及其死後不久,希臘文化迅速傳入伊朗美索不達米亞敍利亞以色列和埃及;而亞歷山大以前的希臘文化僅以緩慢的速度傳入這些地區。亞歷山大還把希臘的影響波及以前從未到達的印度和中亞地區。 [7]  隨着亞歷山大帝國的興衰,地中海東部地區社會歷史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即所謂“希臘化”時期。 [24] 

亞歷山大大帝歷史評價

亞歷山大的老師亞里士多德曾在一封信中這樣評價自己的學生:確實,無論出於妒忌抑或其他的原因,在亞歷山大王子身上總出現着一股罕見的神情……他對知識的渴求是驚人的,常常要向我表示小看他是毫無根據的……我敢斷言,他將是比任何英雄都偉大的人物,而且比他們做的都要好。 [36] 
亞歷山大大帝紀念雕像 亞歷山大大帝紀念雕像
亞歷山大的部將、埃及托勒密王朝的開創者托勒密一世認為:他(亞歷山大)非常聰明,非常勇敢,對於榮譽和危險非常熱心,對於宗教非常謹慎。……他最善於選擇正確的行動路線,不管情況是如何的模糊,他的猜想總常常是正確的。他對於如何集中一隻軍隊和如何裝備它,都十分在行。而尤其善於提高部隊的精神,使他們產生新希望。憑着他自己的大無畏精神,剷除了他們腦海中一切害怕危險的觀念——在所有的特性中,這一點最難能可貴。對於一切在不確定環境中所應做的事情,他都是以最大的果敢精神行之,他是最善於作迅速的預測和把握敵情,不讓任何人有時間患得患失。 [29]  [54] 
迦太基軍事統帥漢尼拔·巴卡認為亞歷山大是最偉大的將領。 [41] 
2世紀的史學家阿里安在《亞歷山大遠征記》中對亞歷山大一面倍加推崇,一面又指出他的不足。阿里安在書末曾總結道:因此,即使是我,也不能設想,像他這樣超乎一切人之上的人,在出生時沒有一點神力的影響。……全人類對他這樣超乎一切的崇敬,在他死後對他這樣超乎對一切人的懷念,也都使人得到同樣的結論。……這一切都表明,人們對他的估價是至高無上的。 [30-31] 
奧斯曼帝國蘇丹、“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也對亞歷山大崇拜不已。 [49] 
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認為亞歷山大與迦太基的漢尼拔、古羅馬的凱撒、瑞典的古斯塔夫是(西方)軍事史上四大名將。1816年,他把亞歷山大與漢尼拔、凱撒、古斯塔夫、杜倫尼歐根親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並列為七大統帥。 [8]  此外,他多次給出具體的評價:
  • 反覆閲讀記載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古斯塔夫·阿道夫、杜倫尼、尤金(歐根親王)和弗里德里希二世這些著名統帥的有關戰役的文獻,使自己效法他們。這是成為偉大統帥和尋求兵法奧秘的唯一途徑。 [8] 
  • 他(亞歷山大)的作戰方法是講究方法論的,值得大大讚揚。 [8] 
  • 我對於亞歷山大最羨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戰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識,他具有一種能贏得人民好感的能力。
  • 將領的個性是不可缺少的,他就是頭腦,他就是全軍……侵入印度的不是馬其頓的方陣,而是亞歷山大。 [44] 
  • 德國曆史學家約翰·古斯塔夫·德羅伊森:亞歷山大這個名字象徵着一個世紀的結束和另一個紀元的開始。 [54] 
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希臘的內部極盛時期是伯里克利時代,外部極盛時期是亞歷山大時代。 [11]  [19] 
描繪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建立亞歷山大港的油畫 描繪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建立亞歷山大港的油畫 [16]
自亞歷山大死後,絕大多數的歷史學家都追隨羅馬帝國時代的作者的觀點,肯定亞歷山大的政治與軍事才能,認為他的統治是仁慈的,對於其戰爭的殘酷性避而不談,甚至對於亞歷山大的一些惡劣的行為賦予一種正面的解釋。這種觀點在威廉·塔恩爵士的作品中達到頂峯,他認為亞歷山大的東征就是為了實現犬儒學派斯多葛學派所提出來的人類大同的思想,是一個想極力融合東西方的歷史人物。 [44]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學者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批評了以塔恩為代表的理想派:
  • 20世紀50至60年代,歷史學家巴迪安把亞力山大當作一個精於算計、有極強權勢欲的政客而不是超人對待,他認為亞歷山大是一個殘忍並且現實的政治家,像俾斯麥一樣按照一套神聖的計劃來統一世界; [43-44] 
  • 沙赫麥爾的作品將亞歷山大描寫成一位偉大但帶有瑕疵的歷史創造者,認為亞歷山大晚期更加容忍不了在獲得個人專制等方面出現的不同的聲音; [44] 
  • 歷史學家A.B.博斯沃斯的作品中也強調了亞歷山大統治下的黑暗面。 [44] 
但在《亞歷山大帝國》中,博斯沃斯更認為亞歷山大是成功的。他充分地展示了亞歷山大卓越的軍事指揮藝術及嫺熟地化解各種矛盾的政治才能。 [44] 
英國軍事歷史學家約翰·弗雷德裏克·查爾斯·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他不僅是一個世界征服者,他還創立了一種世界觀念,自此以後的每個時代,這種觀念都一再地復活,就因為這一點,在歷史上沒有另外一個人能夠趕得上他這種光榮的地位。 [54] 
百科x混知:圖解亞歷山大大帝 百科x混知:圖解亞歷山大大帝
美國曆史學家勒芬·斯塔夫羅斯·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以後,古典希臘文化普及整個中東,形成一個新文明;希臘化時代一詞就來源於這一新文明。 [22] 
美國軍事史學家阿徹·瓊斯《西方戰爭藝術》:沒有亞歷山大的天才,希臘人就不可能征服波斯帝國;但是,亞歷山大對突擊騎兵的出色運用,對征服行動所依靠的戰術成功做出了重要乃至決定性的貢獻。 [53] 
中國學者李春元在《外國曆史名人傳》“亞歷山大大帝”條目中評價:
亞歷山大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關於亞歷山大遠征在社會政治方面的影響,過去有人強調他的“合併”政策的積極作用:統一了歐洲和亞洲,團結了馬其頓人和波斯人,使希臘的民主政治和東方的專制制度結合為一體。實際上,亞歷山大的某些措施,儘管對緩和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的尖鋭矛盾產生過某些影響,從根本上説,只是沿襲了東方專制帝國的舊規。……亞歷山大並不是“超人”,不應該將其理想化。他之所以能夠取得遠征東方的勝利,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有關,是當時的時勢造成的。 [11] 

亞歷山大大帝軼事典故

亞歷山大大帝誕生傳説

有傳説認為亞歷山大是半神半人之身。他們傳言亞歷山大是宙斯之子,降生之前就有電閃雷鳴,以至於占卜師們惶惶不可終日,以為大災即將來臨,唯有一人斷言“偉人即將誕生世界”。 [25] 

亞歷山大大帝與母親

亞歷山大的母親奧林匹婭斯天賦異術,喜與巨蟒共眠。她對兒子的影響很大。有關傳説都認為亞歷山大遠征期間常會寫信給母親敍述奇聞軼事。但因路途遙遠,書信失多達少,不為後人所知。 [25] 

亞歷山大大帝所羅門王結

主詞條:所羅門王結
亞歷山大正在同獅子搏鬥 亞歷山大正在同獅子搏鬥
前323年冬,亞歷山大進兵亞細亞,當他到達弗吉尼亞城時,聽説城裏有個著名的預言:幾百年前,弗吉尼亞的戈迪亞斯王在其牛車上繫了一個複雜的繩結,並宣告誰能解開它,誰就會成為亞細亞(亞洲)的國王。自此以後,每年都有很多的人來看戈迪亞斯打的結,可總是連繩頭都找不到,他們甚至不知道從何處着手,大多數人只是看看而已,從沒有一個人靜下心來想方設法解開這個難解之結。亞歷山大對這個預言非常感興趣,命人帶他去看這個神秘之結。亞歷山大仔細觀察這個結許久,卻連繩頭都找不着。這時,他突然想到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行動規則來解開這個繩結呢?於是,亞歷山大拔出劍來,一劍把繩結劈成了兩半,這個保留了數百年的難題,就這樣輕易地被解開了。 [9] 

亞歷山大大帝外貌及個性

亞歷山大頭雕,Marsyas攝,現藏雅典衞城博物館 亞歷山大頭雕,Marsyas攝,現藏雅典衞城博物館
據大約成書於13世紀的《亞歷山大之書》記載,亞歷山大皮膚白皙,金髮碧眼(但據史料記載他卻是一隻眼睛漆黑如墨,另一隻眼睛湛藍如海),頭髮濃密且捲曲,從額頭向後梳成中分,鼻子高直。不僅聲如洪鐘,而且目光如炬,臉色微紅,還有天生的體香。亞歷山大石棺及其統治時期的鑄幣都顯示亞歷山大有圓圓的下巴、直挺的鼻子及微微凸起的額頭。 [25] 
亞歷山大個頭不高,但身材勻稱。據普魯塔克説,他有一個慣於把頭偏向左肩的習慣。亞歷山大行動敏捷,體力充沛,其腳程之快,據説可以和奧林匹克運動員相媲美。 [25]  在軍旅之餘,他會把時間消磨在狩獵(獵狐、射鳥)上面,或者是審判司法案件、料理軍務和讀書。 [54] 
亞歷山大天資聰明,從幼年起他就酷愛詩歌、尤其是荷馬史詩,並且表現出在音樂和馬術上的天賦。十二歲起,師從亞里士多德,學習哲學、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幾何學等,接受了亞里士多德的系統化教育。其軍事才能很可能得力於他父親腓力二世的親授。 [25] 
亞歷山大極其愛好讀書。當在亞洲腹地征戰找不到其它的書可讀時(除了荷馬以外),他就命令手下從後方運送書籍過來,這其中包括費力圖斯、歐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作品。 [54] 
亞歷山大經常參預政務,習染統治階級的各種思想觀點和道德習慣。從兒童時代起,他就養成好大喜功,專橫霸道,妄圖統治世界的性格和志向。據説,每當他得悉父親勝利的消息時就發愁,哭着説:“難道父親沒有留下一點兒的土地給我征服?”唯恐自己會因而不能享到征服世界的光榮。 [11] 
亞歷山大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高尚的仁慈之心。據人們記載,他非常的情緒化,對被擊敗的敵人經常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愛護和慰藉。但另一方面,卻極端的喜怒無常,有一次因酒後爭端,他親手殺死了他的親密朋友、救命恩人克雷特斯,不知是因為生性易怒,還是飲酒後的原因,意識模糊,殺害他人。 [25]  [35] 
作為一個受人尊崇的英雄,亞歷山大不僅創造了豐功偉績,還曾以他尊重女性的品德而受到廣泛的讚譽。因此尊重女性,禮遇女性的傳統流傳了下來。 [34]  每當波斯使臣出使馬其頓時,亞歷山大都會詢問波斯的地理情況,這些為其後來征服波斯打下了堅實的地理基礎。波斯使者稱亞歷山大才是真正的王者。

亞歷山大大帝巧馴烈馬

亞歷山大正在騎着他的愛馬出征 亞歷山大正在騎着他的愛馬出征
公元前344年,一名色薩利的賣馬人帶來了一匹價值高達13塔倫特的駿馬,腓力的所有最優秀的馴馬人都試圖馴服它,但都失敗了。年僅12歲的亞歷山大向父親聲稱,如果自己能馴服這匹馬,那麼要求他的父親將它作為禮物送給他。腓力嗤之以鼻,認為他無視應有的對年長者的禮儀,但是認同了這個賭局。亞歷山大首先將馬頭牽往面向陽光的一邊,然後輕輕地撫摸,培養信任感,然後突然上馬,騎着馬奔向遠方。原來亞歷山大在那時用他那敏鋭的洞察力發現這匹馬害怕看見自己的影子,最後他給那馬起名為布塞法洛斯。當亞歷山大騎着馬回來的時候,腓力興奮得熱淚盈眶:“我的兒子,找一個適合你的王國吧,馬其頓太小了。” [28] 

亞歷山大大帝拒絕和議

在圍攻腓尼基城市推羅期間,亞歷山大收到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一封書箋,提出為了達成和平協議,他願把半個波斯帝國割讓給亞歷山大,並將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的部將帕曼紐認為這個建議很好,他説:“如果我是亞歷山大,我就採納這個建議。”亞歷山大回答:“如果我是帕曼紐,我也許會採納這個建議。”隨後,亞歷山大給大流士一封十分傲慢的覆信,內稱,當他有可能取得波斯帝國的全部領土時,他不希望只得到它的一部分。 [11] 

亞歷山大大帝與赫費斯提翁

赫費斯提翁(英語:Hephaestion)是馬其頓貴族阿明托爾之子,被認為是亞歷山大的摯友、戀人,也是他重要的輔佐大臣。自亞歷山大進軍亞洲的第一天起,赫費斯提翁就陪伴在其左右,並擔任他近衞兵團的一員。牛津大學的一位歷史學者曾提出赫氏是亞歷山大的“另一半”的證據。另一個著名的傳説則提及,當亞歷山大的軍隊經過特洛伊古城的舊址時,亞歷山大在古希臘英雄阿喀琉斯(英語:Achilles)墓前朝拜 [21]  ,而赫費斯提翁則往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羅克洛斯(英語:Patroclus)的墓前朝拜 [21]  。因為阿喀琉斯和帕特羅克洛斯是古希臘有名的同性戀人,亞歷山大和赫氏此舉無異於向亞歷山大的軍隊公開了他們兩人的情誼。 [27] 
伊蘇斯戰役之後,亞歷山大和赫氏曾一同巡視來自波斯的戰利品。這些戰利品包括了大流士三世的家眷。傳説在這次巡途中,波斯太后曾誤以為高大的赫氏就是亞歷山大本人,但亞歷山大並沒有怪罪她,只是解釋道:“赫費斯提翁也是亞歷山大。”後人提出這句暖昧語有可能是史家想象出來的,因為在希臘語中,“亞歷山大”的真義是“人民的守護者”,所以這句話可能是歷史學家們用雙關語所開出來的一個玩笑。但是無論如何,這故事仍代表了亞歷山大和赫菲斯定兩人之間的親密程度。 [27] 
亞歷山大與赫費斯提翁
圖冊主要參考資料 [45-48] 

亞歷山大大帝與第歐根尼

亞歷山大大帝拜訪第歐根尼
亞歷山大大帝拜訪第歐根尼(2張)
第歐根尼是古希臘哲學家,犬儒學派的著名人物。傳説第歐根尼在科林斯時住在一個空酒桶(更有離奇的説法是一個裝殮死人骸骨的泥甕)裏,身邊只有一盞油燈和一根棍子,終日與豬狗為伍。亞歷山大聽説這個怪人的故事後,前往造訪。亞歷山大找到他的時候,第歐根尼正倚着酒桶曬太陽。亞歷山大問道:“尊敬的哲人,您有什麼需要我效勞的嗎?”懶洋洋的第歐根尼連眼皮都沒抬一下就答道:“請你閃一邊去,不要遮住我的陽光。”還有一個傳説顯然更為誇張,説是亞歷山大見到第歐根尼後,對隨從們説:“我要不是亞歷山大,就寧可像第歐根尼那樣活着。” [51] 
另有一個來源不甚明瞭的傳説同樣表達了第歐根尼對權貴的藐視,説是亞歷山大發現第歐根尼全神貫注地盯着一堆人骨,於是問他在找什麼東西,第歐根尼回答道:“我想尋找令尊(腓力二世)的遺骨,但是無法將它們與一個奴隸的骨頭區分開來。” [51] 

亞歷山大大帝人際關係

亞歷山大大帝家族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祖父
阿敏塔斯三世(?-前369)
馬其頓阿吉德王朝國王(前393-前369)。
祖母
歐里狄克二世
阿敏塔斯三世的皇后。
父親
腓力二世(前382-前336)
馬其頓阿吉德王朝國王(前359-前336)。
母親
奧林匹婭斯(?-前316)
摩羅西亞人,對亞歷山大影響很大。
伯父
阿明塔斯王子
腓力二世長兄。
——
腓力二世次兄。
阿基拉斯
柏第卡斯三世之子,腓力二世的堂兄。
妹妹
格羅蒂
——
異母兄
腓力三世(前359-前317)
腓力二世與拉里薩的Philinna所生,原名亞克大由斯。馬其頓阿吉德王朝國王(前323-前317)。
表兄
亞歷山大一世(前370-前331)
摩羅西亞埃阿喀得斯王朝國王(前350-前331)。
配偶
羅克珊娜(約前341-約前309)
粟特人,巴克特里亞貴族奧克夏特斯之女。亞歷山大的第一個妻子。
巴爾賽茵
王妃。
西爾維婭
王妃。
庶長子
海格力斯
巴爾賽茵之子。
嫡次子
亞歷山大四世(前323-前309)
羅克珊娜之子。馬其頓阿吉德王朝最後一任國王。
亞歷山大的外甥為腓力四世、安提帕特二世、亞歷山大五世。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23]  [27] 

亞歷山大大帝繼承者

卡山德,馬其頓安提帕特王朝開國君主。
托勒密一世,埃及托勒密王朝開國君主。
萊西馬庫,色雷斯帕加馬王朝開國君主。
塞琉古一世,波斯塞琉古王朝開國君主。 [27] 

亞歷山大大帝人物爭議

北馬其頓共和國首都斯科普里的亞歷山大大帝塑像 北馬其頓共和國首都斯科普里的亞歷山大大帝塑像
亞歷山大死時還不滿33歲,他的死因成為後世歷史研究的一個謎團。他死前最後的日子:“5月29日他因發燒睡在浴室中。翌日沐浴後進入寢宮,與米迪厄斯整日玩骰子。晚間沐浴,獻祭神明,進餐,整夜燒未退。5月31日依例再沐浴、獻祭,躺於浴室中之際,聽尼爾朱斯講述航行大海探險經歷取樂。6月1日燒得益發厲害:他整夜難安,次日整日高燒。他命人將牀移至大浴池旁,躺在牀上與諸將領討論軍中空缺及如何挑選補足。6月4日病況更為惡化,須由人抬至户外進行獻祭。之後他命高級將領在宮廷院內待命,命親兵指揮官夜宿寢宮外。6月5日他被移至幼發拉底河對岸的王宮中,略睡一下,但高燒不退。當將領們進到宮中,他已不能言語,直到6月6日均是如此。馬其頓軍此刻相信他已離開人世,……” [33] 
長期以來,關於亞歷山大的死因有不斷的爭議。大多數記載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的一次痛飲後,得了瘧疾,除此之外傷寒也可能是另外一個兇手。還有理論認為他死於嚏根草中毒,密謀者可能包括他的妻子羅克珊娜,他的部將安提帕特以及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但是下毒的理論被如Robin Lane Fox質疑,因為在古希臘缺乏長作用時間的毒。 [27] 
  • 中毒説
當時(普魯塔克説)無人懷疑他是遭人下毒而死,但有一説謂5年後出現一些訊息,其母奧林匹婭斯因此處死多人,並命人將安提帕特之子(斟酒官)艾歐拉斯的骨灰散入風中,因推斷是他下的毒。 [32]  若干史學家指出,向安提帕特獻計謀害國王者是亞里士多德,毒藥完全乃由他所提供。下毒者是艾歐拉斯的説法很快就傳遍雅典,雄辯家德摩斯梯尼提議大家表決向艾歐拉斯致謝。 [33] 
亞歷山大被認為是撲克牌中梅花K的原型 亞歷山大被認為是撲克牌中梅花K的原型
有些傳到當代但極缺乏佐證的故事,或可支持亞歷山大和赫菲斯蒂安不是死於自然死因的説法。有一則是説有個馬其頓軍官,他曾目睹哈馬丹及巴比倫發生的事。到亞歷山大自印度歸來時,他怕自己是下一次整肅的目標,便去請教算命者。算命者要他不必擔心;赫菲斯蒂安和亞歷山大將不久於人世。沒過幾天赫菲斯蒂安果然死了,一年內亞歷山大也撒手人寰,兩人均在飲下純酒之後,死於原因不明的高燒(有位醫師自藥理學角度提出看法,認為慢性番木鱉鹼中毒是最可能的解釋。無論是否事出巧合,亞里士多德的弟子兼友人植物學家錫奧夫拉斯特斯,曾提及此物的用途及劑量,並説“掩蓋其苦味之上策,即使用於純酒中”)。 [33] 
後來也有些説法,説是亞里士多德自己動的手,因為他發現自己協助製造了一個禍害,但普魯塔克最多隻肯説:“最初亞歷山大對亞里士多德評價極高,敬愛他超過其父……但最後幾年漸漸對他產生懷疑。他從未實際害過他,但其友誼已喪失原有的尊敬與喜愛,顯見兩人已漸行疏遠。”與許多有關亞歷山大的事蹟一樣,我們永遠無法得知真相如何。 [33] 
因酗酒和因中毒造成的肝衰竭,症狀當然有相似之處。當代多數的學者否定中毒的説法,但也有人不排除亞歷山大和赫菲斯蒂安是被毒死的。一羣感到幻滅而憤怒的高級軍官,密謀毒死亞歷山大並不是不可能。他的許多昔日好友及親信,如今因親眼的見聞、奢糜作風、動輒殺人的暴怒,以及也許是最糟糕的自封為神,而感到膽寒。他們覺得他已變成暴君、為所欲為、喜怒無常。亞歷山大的老師亞里士多德自己就説過:“無人可自由地忍受如此統治。” [33] 
  • 病毒説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在2004年7月號《新型傳染疾病》雜誌裏刊登了幾篇論文,討論了“亞歷山大死於西尼羅河病毒”説法。 [27] 

亞歷山大大帝後世紀念

亞歷山大在死後被神化,受到了廣泛的紀念。如在羅馬帝國,亞歷山大受到早期諸帝的崇拜。塞維魯王朝的奧古斯都卡拉卡拉曾相信自己是亞歷山大的轉世。 [42] 猶太人的民間故事中,他被尊稱為救世主的先驅。 [54] 
在土耳其斯坦(即突厥斯坦,泛指亞洲中部地區突厥人的發祥地)和巴達赫尚的部落中,亞歷山大被一些人當作始祖看待。關於亞歷山大的傳説,“從冰島傳到了黃海”,他被傳説為最後一位法老奈克塔內博的兒子,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後裔,一個狂熱的伊斯蘭教徒,一個神聖的基督教徒,以及一個全能的魔術士。 [54] 

亞歷山大大帝藝術形象

亞歷山大大帝影視形象

亞歷山大大帝影視形象
亞歷山大大帝影視形象(3張)
1956年電影《亞歷山大大帝》:理查德·伯頓飾演亞歷山大大帝; [13] 
2004年電影《亞歷山大大帝》:科林·法瑞爾飾演亞歷山大大帝; [12] 
2010年電影《少年亞歷山大大帝》:山姆·修漢飾演亞歷山大大帝。 [14] 

亞歷山大大帝遊戲形象

《文明6》中的亞歷山大
《文明6》中的亞歷山大(2張)
在歷史策略回合制遊戲《文明6》中,馬其頓勢力領袖為亞歷山大大帝。 [15] 
參考資料
  • 1.    於春英,申芬.評亞歷山大帝國在歷史上的作用[J]. 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05):57-59
  • 2.    李金鳳.論希臘化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D]. 中央民族大學,2011:Ⅰ
  • 3.    杜平.古代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的軍事統帥藝術[J]. 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04) :37-40
  • 4.    李懷國.論亞歷山大東征成功的主觀因素[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6) :35-39
  • 5.    亞歷山大打造"歐亞共榮":迎娶一萬亞洲婦女  .網易.2017-01-17[引用日期2021-01-04]
  • 6.    (美)斯塔夫裏阿諾斯 編著;吳象嬰、梁赤民 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220
  • 7.    王睿,論希臘化時期亞歷山大里亞的文化特徵及其歷史地位[D].陝西師範大學,2012:Ⅰ+10-11
  • 8.    夏徵難 著.拿破崙: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01:129-130
  • 9.    法國拉魯斯出版公司 著.改變世界的政治家與軍事家:新世界出版社,2016-06:19
  • 10.    張芝聯、劉學榮 主編.世界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02-04-01:26
  • 11.    朱庭光 主編;施治生,廖學勝 本冊 主編(該條目編者為李春元).外國曆史名人傳·古代部分 上冊.北京;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2:263-270
  • 12.    亞歷山大大帝 (2004)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04-22]
  • 13.    亞歷山大大帝 (1956)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04-22]
  • 14.    少年亞歷山大大帝 (2010)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04-22]
  • 15.    《文明6》馬其頓DLC預告 肌肉猛男亞歷山大大帝登場  .遊民星空[引用日期2021-04-22]
  • 16.    注:該畫為Placido Costanzi ( 1702-1759)繪。
  • 17.    朱伯雄 編著.世界美術名作鑑賞辭典: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07:90
  • 18.    Universal manual of ready reference  .Internet Archive[引用日期2021-04-22]
  • 19.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評論集 第1集:商務印書館,1988-09:39
  • 20.    蔣穎賢 著.世界古代史:鷺江出版社,1987-12:220
  • 21.    (美)海斯,(美)穆恩,(美)韋蘭 著;吳文藻 譯.全球通史 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09:77-78
  • 22.    (美)斯塔夫理阿諾斯 著;吳象嬰,梁赤民 譯.世界學術思想經典名著典藏書系 全球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0:60
  • 23.    朱庭光等 主編;施治生,廖學盛 本冊主編(本條目編撰者為李長林).外國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 第一分冊.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337-348
  • 24.    朱庭光等 主編;施治生,廖學盛 本冊主編(本條目編撰者為李春元).外國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 第一分冊.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349-358
  • 25.    陳眾議 主編.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文學通史 1 西班牙文學 中古時期:譯林出版社,2017-03:304-305
  • 26.    馬松源 主編.巨人百傳 世界卷 帝國君主卷 圖文珍藏版:線裝書局,2012-03:98-99
  • 27.    盛文林 著.世界上最成功的帝王:台海出版社,2011-01:36-41
  • 28.    (意)馬基雅維利 著.圖解君主論:九州出版社,,2010-04:128
  • 29.    毛海旭 編著.亞歷山大:哈爾濱出版社,2001-04:85
  • 30.    (古希臘)阿里安 著.亞歷山大遠征記:商務印書館,2009-07:293-294
  • 31.    王晴佳 著.西方的歷史觀念 從古希臘到現代: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45-46
  • 32.    (古希臘)阿里安 著.亞歷山大遠征記:商務印書館,2017-08:290
  • 33.    (英)邁克·伍德 著;顧淑馨 譯.亞歷山大東征傳奇 從希臘到印度的帝國之夢:東方出版社,2004-03:163-164
  • 34.    隋虹 著.跨文化交際與文化習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08:139
  • 35.    蔡踐 編著.世界名人大傳 卷1:京華出版社,2011-05:7
  • 36.    張井梅.亞里士多德: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7-03:35
  • 37.    Alexander the Great | Biography, Empire, Death, & Facts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1-09-16]
  • 38.    Alexander the Great (356 - 323 BC)  .BBC[引用日期2021-09-16]
  • 39.    Alexander the Great: Facts, Biography & Accomplishments  .Live Science[引用日期2021-09-16]
  • 40.    Alexander the Great - Spouse, Quotes & Empire  .Biography[引用日期2021-09-16]
  • 41.    Goldsworthy, A. (2003). The Fall of Carthage. Cassel, pp. 327–28.
  • 42.    Brauer, G. (1967). The Decadent Emperors: Power and Depravity in Third-Century Rome. p. 75.
  • 43.    晏紹祥.近20年來英美古希臘史研究的若干趨勢.世界歷史,2000(04):87
  • 44.    佘曉芬.評亞歷山大大帝.內蒙古大學,2008(05):2-4,5
  • 45.    Chugg, Andrew (2006). Alexander's Lovers. Raleigh, N.C.: Lulu .pp 78-79.
  • 46.    Deer hunt  .Macedonian Heritage[引用日期2021-09-16]
  • 47.    Le Brun, Charles  .WebMuseum[引用日期2021-09-16]
  • 48.    Alexander Demandt: Alexander der Große. Leben und Legende., München 2009, p. 236f; Robin Lane Fox: Alexander der Große. Eroberer der Welt., Stuttgart 2004, p. 61; Elizabeth D. Carney: Woman in Alexander's Court, in: Roisman, Joseph (Hg.): Brill's Companion to Alexander the Great, Leiden, Boston 2003, p. 243
  • 49.    [英]卡羅琳·芬克爾;鄧伯宸、徐大成、於麗 譯.奧斯曼帝國 1299—1923: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07:89-90
  • 50.    曹承傑.略論亞歷山大大帝.濟南大學學報,1991(04):57-59
  • 51.    夢隱.讓亞歷山大大帝閃開的第歐根尼.科學文化評論,2019(02):127-128
  • 52.    莫小培 編著.亞歷山大 前356-前323 馬其頓軍事統帥:海天出版社,1997-10:126
  • 53.    [美] 阿徹·瓊斯 著;劉克儉、劉衞國 譯.西方戰爭藝術: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1:31
  • 54.    [英] J.F.C.富勒 著;鈕先鍾 譯.西洋世界軍事史 第一卷:文化發展出版社,2021-05:101-105
  • 55.    (意)達里奧·福 著;白暘 譯.拉斐爾:浙江攝影出版社,2019-01:110
  • 56.    Alexander the Great Facts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1-12-31]
  • 57.    注:廣泛流傳於中文互聯網的“西方(歐洲)四大軍事統帥”的説法,包括亞歷山大大帝及漢尼拔、愷撒、拿破崙。但這種説法的源頭,更早可以追溯到拿破崙時期。拿破崙認為亞歷山大與漢尼拔、凱撒、古斯塔夫二世是(西方)軍事史上四大名將。在1816年,他又把亞歷山大與漢尼拔、凱撒、古斯塔夫、杜倫尼、歐根親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並列為七大統帥。(見夏徵難 著《拿破崙》(129-130頁)或其他相關著作)
  • 58.    經濟思想的冒險|希臘化時代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3-08-3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