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鎖定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英文:Prinz Eugen Heavy Cruiser [5]  ),是德國建造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的3號艦。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標準排水量14240噸;裝備有4座雙聯裝203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05毫米高平兩用炮、6座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6門20毫米機關炮和4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還有4架阿拉多196(Ar-196)式水上偵察機。艦體裝甲最厚處達80毫米,最大航速可達32.5節,艦員最多為1600人 [4]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於1936年4月開工建造,1938年8月22日下水,1941年8月22日全面竣工、正式服役,加入了德國海軍。1945年5月7日,在哥本哈根投降,後被轉入美國海軍服役。1946年7月被美國海軍作為靶艦用於兩次原子彈爆炸試驗。1946年12月沉沒於誇賈林環礁埃努布吉礁附近 [2-3] 
中文名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外文名
Prinz Eugen Heavy Cruiser [5] 
德文:Prinz Eugen Schwerer Kreuzer
服役時間
1940年8月1日
建造國家
德國
艦艇型級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
艦艇類型
重型巡洋艦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發展沿革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歷史背景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艦徽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艦徽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建造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在1936年,德國海軍開始了一項大規模的擴張計劃,以增強其軍事實力。當時,德國海軍的實力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但德國方面仍然秘密地發展其海軍力量。
在德國海軍的擴張計劃中,重巡洋艦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艦種,因為它們既可以執行遠洋巡邏任務,又可以在近戰中發揮強大的火力。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計的 [2]  [3]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讓德國人喪失了絕大部分軍事力量,海軍的損失尤其慘重,數十艘大型戰艦無一倖存,德國海軍變成了一支純粹的“岸防海軍”。但軍方並沒有死心,而是一直試圖重振德國海軍昔日的輝煌——埃姆登號輕巡洋艦揭開了海軍重建的序幕;在此之後德國陸續建造了一批輕巡洋艦以及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但海軍總司令雷德爾並不滿足於現有的成績,參加過日德蘭海戰的他夢想重振德國海軍一戰時的雄風。於是,30年代初,儘管《凡爾賽條約》明文禁止,德國海軍仍開始秘密考慮建造重巡洋艦的可能性。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對雷德爾的擴軍計劃表示十分支持。1934年,海軍參謀部與克虜伯公司簽訂了製造380毫米艦炮、203毫米艦炮和雙聯裝炮塔的合同。其中,380毫米艦炮和炮塔為設計中的俾斯麥級戰列艦準備,而203毫米艦炮則將被安裝到正在設計中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上。
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軍協定》的簽訂為德國海軍建造大型艦打開了方便之門。同年7月9日,德國政府宣佈了一項龐大的造艦計劃:兩艘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級)、兩艘重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十六艘驅逐艦和二十八艘潛艇 [2]  [5]  [4]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建造進程

1935年11月16日,新艦建造合同正式簽署。
1936年4月23日,新艦在德意志基爾造船廠敷設龍骨,開工建造,工程代號G564。
1938年8月22日,代號為Kreuzer J的重巡洋艦在基爾下水,並正式命名為“歐根親王”號。前奧匈帝國海軍上將匈牙利攝政霍爾蒂的妻子瑪格達·馮·霍爾蒂參加了下水和命名儀式,併為這艘重巡洋艦打碎了酒瓶。
1940年7月2日,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在基爾船廠遭到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轟炸,兩枚炸彈擊中軍艦造成輕微損傷。
1941年4月,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船體完成試航,進行了系統調試和測試。
1941年8月22日,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全面竣工、正式服役,加入了德國海軍 [1-2]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模型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模型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技術特點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設計特點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設計要兼顧三個方面:火力能與法國海軍的“阿爾及爾”號重型巡洋艦匹敵,航速比法國海軍的“敦克爾刻”級戰列巡洋艦快,續航力能滿足大西洋作戰的要求。在決定設計重型巡洋艦後,德國海軍在主炮選擇上最初考慮了兩種方案,一是採用12門150毫米主炮,二是裝備8門203.2毫米主炮。但海軍司令雷德爾海軍上將很快就傾向於採用大口徑的主炮,而作為折中提出的採用190毫米主炮的方案未能獲得通過。因為裝備203.2毫米主炮需要增大艦體尺度,所以原設計很快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雖然主要指標仍然停留在條約型重型巡洋艦的框架內,但已超過國外同型艦的要求標準。在推進動力裝置方面存在着多種選擇,由於德國在柴油機技術及高壓蒸汽鍋爐的發展上有優勢,因此這兩種推進動力方案都提到討論桌上。德國最終決定採用203.2毫米主炮以及高壓蒸汽渦輪機,最初設計的10700噸排水量在重量上分配2140噸用於裝甲防護、1980噸用於機械動力,舷裝甲厚度達85毫米 [2]  [3]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三視線圖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三視線圖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艦型結構

艦型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為高幹舷平甲板型艦。該艦服役時,德國海軍意識到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與該級艦採用的直平艦艏在惡劣海況時上浪嚴重,影響航行性能。為此,在服役不久就開始改裝為大西洋艦艏,也稱為飛剪型艦艏。事實證明,這種艦艏比較適於北海和大西洋環境,這也成了德國大型戰艦的外觀標誌。該艦建造時,由於焊接技術已有很大發展,因此德國人大量採用了焊接方法建造。焊接比鉚接節省了不少艦體重量,而且有利於採用高強度鋼,提高了整艦的防護強度 [2]  [3] 
裝甲防護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的裝甲配置為:中部水線80毫米,艦尾水線70毫米,艦首水線40毫米;雙層裝甲甲板,上裝甲甲板25~30毫米,主裝甲甲板30~80毫米(佈置在第三甲板位置,與主舷側裝甲一同重疊在彈道上)炮塔正面165毫米,頂部70毫米、側面70毫米、背面150毫米,炮座150毫米;指揮塔150毫米雙層防雷裝甲,每層20毫米 [2]  [3]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動力系統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是在特別強調軍艦速度的情況下設計的,因此,對推進裝置的功率要求很大。最初的方案是採用柴油機,因為柴油機耗油低、續航力大。但是,柴油機動力卻很難獲得30節以上的高航速,而且在艦上佔有的空間太大。最後,根據前兩艘大型戰艦的建造級使用經驗,德國人最終決定採用高壓、高温蒸汽輪機。每艦安裝3台蒸汽輪機,12台鍋爐。鍋爐效率較高,最大功率達到137500馬力,航速達到32.2節。為了保持高航速,該艦使用了蒸汽輪機而沒有采用柴油機,因而航程短的問題就成為該級艦最大的弱點。儘管它們成功地對同盟國的運輸線進行了攻擊,但燃油不足卻始終是困憂德國海軍的一個問題,該艦在戰爭期間還將部分壓水艙改為燃油艙。同時,德國海軍使用的高壓蒸汽輪機裝置的性能也不穩定,經常出現機構故障。儘管如此,其的高航速仍對盟軍構成了極大威脅 [2]  [3]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艦載武器

主炮
“布呂歇爾”號 “布呂歇爾”號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在艦艏、艦艉各有兩座雙聯裝主炮塔,炮塔全重250~260噸,炮身俯仰速度為8度/秒,炮塔的迴旋速度為6度/秒呈揹負式設計,共裝有八門SKC/34(L60)型203.2毫米主炮,備彈量960至1280發,炮身全長12.5米、連同炮座部分共重20.7噸,最大射程33.5千米、彈重122千克。根據彈種的不同,彈長為800~900毫米,可發射穿甲彈和榴彈,使用分裝式彈藥,主裝彈藥一般為48千克,可另加裝20千克的增程裝藥量,初速920米/秒(穿甲彈)。在艦橋和後主桅後有兩座供主炮用的大型測距儀。德國海軍還在該級艦裝備了試用型艦載雷達提供有限的對海搜索能力。1941年在與英國艦隊戰列艦對射時,顯示了該炮的巨大威力。德國還將訂貨但取消建造計劃的後兩艘艦的主炮轉給岸防鐵道炮兵使用,稱為203.2毫米K(E)型列車炮,配備在法國西北部,該炮的其他性能與艦炮相同,但仰角提升為47度,最大射程提高至36.4千米 [2]  [3] 
高炮
“歐根親王”號 “歐根親王”號
歐根親王號除了標準的203.2毫米主炮之外,還裝備了重型防空武器,在兩舷各有三座雙裝105毫米高炮。這是德國海軍巡洋艦以上大型軍艦上使用的標準中型高炮,型號SKC/32(L60)型105毫米雙聯高炮。該炮有一個複雜的高仰角火控系統,半自動閉鎖,使用整裝式彈藥,全彈重27.35千克(彈頭重15.1千克),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17.7千米,仰角85度、俯角8度,射速15發/分,對中近距離目標相當有效,但不能提供遠程防護。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中型艦載高炮之一。戰後蘇聯海軍斯維爾德諾夫級巡洋艦上裝備的SM.5型100毫米L/70平高兩用炮就是從該炮發展而來的。
德國阿拉多Ar.196水上飛機 德國阿拉多Ar.196水上飛機
在輕型防空炮方面,該艦比國外的同類艦隻要強,因為裝有大量半自動37毫米雙聯以及20毫米高炮。輕型防空武器德國人從一開始就採用了博福斯設計(只是以37毫米口徑取代40毫米口徑)和20毫米高炮,這比同盟國使用的時間要早得多。該級艦建成時裝備八座SK C30/(L83)型雙聯37毫米高炮用於近程防護。彈重745克,初速1000米/秒,俯仰角-10度~80度、有效射高2000米、最大射程6750米,射速30~40發/分。該級艦還大量裝備了單管、雙聯和四聯裝的20毫米輕型高炮,該炮為64倍口徑、彈重0.132千克、初速900米/秒、射程4800米、仰角90度。至於20毫米輕型高炮的數量,由於戰時的戰況變化而在戰爭時期不斷增加,達到28~32門 [1-2]  [3] 
魚雷
歐根親王號在兩舷舯部前後裝有四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使用G7a蒸汽動力魚雷,備雷10枚(後三艦備雷12枚)。
水上飛機
歐根親王號艦舯部煙囱和後主桅之間設有航空設備,包括一座彈射器和一個機庫,舷側有兩個用於起吊飛機的起重機,後三艦有兩個機庫,備有Ar-196水上飛機三架,用以偵察、校射和聯絡 [2]  [3]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艦上飛機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性能數據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艦長
207.70米
艦寬
21.70米
水線長
199.5米
吃水
7.20米
標準排水量
14680噸 [4-5] 
滿載排水量
18750噸
航速
32.20節
續航力
6800海里/20節
艦員編制
約1600人
動力系統
動力裝置
12台拉蒙特式鍋爐,3枱布隆-福斯式蒸汽輪機
總功率
137500馬力
推進器
3軸3槳
艦載燃油
3050噸重油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服役動態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參戰概況

1941年5月,與俾斯麥號戰列艦參加著名的丹麥海峽海戰,協助俾斯麥號戰列艦擊沉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擊傷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
1941年5月31日,返回佈列斯特整修。
1942年2月11日,參加“瑟布魯斯-雷霆”行動。
1942年3月,被英國潛艇擊傷,進入挪威的峽灣修理。
1942年5月16日,返回基爾港,行動代號為“魔笛”。
1943年1月,再次前往挪威失敗。
1944年6月,與呂佐夫(德意志)號袖珍戰列艦和第六驅逐艦隊組成第二特遣艦隊,前往支援波羅的海沿岸德國陸軍的作戰。6月19日,和兩艘魚雷艇一道前往芬蘭灣,支援芬蘭前線的防禦,於27日返回格丁尼亞。
1944年8月19日,突入里加灣參戰;10月15日撤往格丁尼亞。
1944年11月20日,支援困守瑟爾韋半島(位於薩列馬島南端)的德軍戰線。
1944年12月,進廠改裝(加裝28門40毫米和20毫米高炮)。
1945年5月7日,在哥本哈根投降,後被轉入美國海軍服役。
1946年7月1日,被美國海軍用作馬紹爾羣島比基尼島原子彈試驗的靶艦;7月25日參加第二次原子彈試驗。
1946年8月29日,該艦退役。
1946年12月22日,沉沒於誇賈林環礁埃努布吉礁附近 [2]  [3]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試航訓練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與該級前兩艘相比,作了一些改進,包括艦體延長4.5米、艦首改為飛剪式、增加兩座對空射擊指揮儀、改變煙囱罩的外形等。這些改進使該艦的船台週期比它的前兩艘姐妹艦多了半年,建造時間也延長了半年。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在基爾附近訓練和試航,隨後歐根親王號被派往基本在德國控制下的波羅的海執行巡邏任務(這裏沒有英國轟炸機的騷擾,可以同時作進一步的訓練)。不斷的訓練和試航提高了戰艦的作戰水平。1941年4月,歐根親王號受命從波羅的海返回基爾,準備和俾斯麥號戰列艦一起執行“萊因演習”行動,襲擊盟國的大西洋運輸線
1941年4月22日,歐根親王號從基爾出發,前往格丁尼亞與俾斯麥號會合,第二天它就撞上了一顆磁性水雷,雖然對艦體沒有造成太大損害,但主炮射擊指揮儀的光學部分和測距儀都被震壞,不得不折返基爾修理。“萊茵演習”行動也只能隨之推遲。
由於損壞並不嚴重,10天之後歐根親王號再次出航到達格丁尼亞,與俾斯麥號戰列艦會合。
1941年5月5日,希特勒親自來到這裏,視察即將執行第一次作戰任務的兩艘戰艦。5月18日,兩艦拔錨啓航,緩緩駛出港口。兩艦出航的當天,英國皇家海軍派出的重巡洋艦薩福克號開始在丹麥海峽的巡邏,它的姊妹艦諾福克號隨後也加入了巡邏的行列 [2]  [3]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擊沉胡德號

1941年5月20日,從格丁尼亞出航兩天以後,德國戰艦編隊在掃雷艇驅逐艦的護衞下航行在這條波羅的海和北海之間的必經之路上。編隊司令根特爾·呂特晏斯海軍中將指望能悄悄通過這條危險的海峽,但他的計劃在這一天落空了。下午一時,瑞典的巡邏飛機從編隊上空飛過,正在巡邏的瑞典佈雷巡洋艦哥特蘭號軍艦從德國軍艦附近駛過,確認德國軍艦。瑞典情報官員很快把這一情報通報給英國大使館,幾小時後英國海軍就已經知道,兩艘戰鬥力強大的德國軍艦已進入北海。本土艦隊司令約翰·托維上將命令艦隊準備出擊,同時密切關注德國軍艦的動向。
從遭遇瑞典軍艦開始,德國艦隊開始以“之”字線航行,以防遭到英國潛艇的攻擊。第二天清晨(5月21日)6時45分,就在離卑爾根不遠的地方,海軍司令部給呂特晏斯發來一份破譯的英軍無線電報,這是一份英國空軍通信站在前一天下午6時8分發給所有巡邏飛機的命令:注意,兩艘德國戰列艦和三艘驅逐艦正朝北航行。
呂特晏斯決定在挪威的峽灣中休整一段時間,以躲避英國人的偵察。這天上午7時9分,德國艦隊駛進卑爾根以南的科爾斯峽灣,其中俾斯麥號停泊於其中的格里姆斯塔灣,歐根親王號和驅逐艦Z10號、Z16號和Z23號停泊於卡爾瓦尼斯灣。中午,旗艦俾斯麥號給歐根親王號用旗語發來21日至22日的行動指示:
1、任務:今晚繼續向北進發。
2、20時,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從卡爾瓦尼斯灣南口出航。
3、警戒:22時起,全艦對空火炮保持戰時警戒;23時起,副炮也進入戰時警戒;主炮於明晨根據情況決定是否進入戰時警戒。
4、航行途中,全艦於22時前保持2級戰備,之後進入1級戰備;22時前,蒸汽燒滿,保持20節航速,之後加速至27節。
接到命令後,歐根親王號在峽灣內下錨,開始加油,同時艦員忙於在軍艦舷外塗上更適合北大西洋的灰色迷彩。英國偵察機從25000英尺的高空飛過,照相機拍到了這兩艘大艦。托維上將從偵察機和間諜的情報判定,停在科爾斯峽灣的就是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並初步推斷他們可能準備從丹麥海峽法羅羣島兩側溜進大西洋。
夜晚,德國軍艦陸續起航。第6驅逐艦中隊在前,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保持2級戰備,以20節航速跟隨出發。22時17分,歐根親王號駛出峽灣,進入外海,編隊走“之”字反潛航線,航向290度。23時48分,編隊改走直線,航向正北(0度)。
在德國戰艦出航的時候,英國人也出動了。托維上將把他的兵力分為兩個編隊:一個以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為核心,由霍蘭中將指揮,旗艦胡德號;另一個以戰列艦喬治五世號、戰列巡洋艦反擊號為核心,托維親自坐鎮旗艦喬治五世號。同時,霍蘭中將的分艦隊駛出斯卡帕灣,準備前往冰島加油,然後在冰島—格陵蘭島和冰島—法羅羣島之間巡邏。托維的分艦隊則在斯卡帕灣待機。
5月22日,多雲,北海北部颳着4級西南風。英國偵察機頂風起飛,前往科爾斯峽灣監視敵人動靜。7時45分,偵察機發送消息:峽灣空了。德國人顯然藉着夜色的掩護偷偷離開了錨泊地,整個皇家海軍和皇家空軍立即忙亂起來,大批偵察機被派往挪威和北海北部,力圖找到德國戰艦的去向。
英國人的情報送到呂特晏斯的手上是10時53分,這時護航的驅逐艦分隊已經返航,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早已駛過特隆赫姆所在的緯度。看到情報,呂特晏斯認為已成功地使德國軍艦在沒被發覺的情況下踏上了征途。正午時分,德艦編隊駛達方位北緯65度53分、東經3度38分,航向轉為324度(西北偏北),向丹麥海峽進發,呂特晏斯向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發來下一步行動指示:
1、任務:12時起開始穿越座標AF 1675,1155,AE 3313,2257區域(即丹麥海峽水域)。如果當前的好天氣變糟則進入“白色區域”。
2、全艦戒備,隨時準備戰鬥。如果天氣變壞將另行發佈命令。
3、二級戰備巡航,航速增至24節。從5月23日4:00時起,進入一級戰備巡航,航速增加到27節。
4、明天13:00時,所有鐘錶時間向後撥一小時。(由於跨越了一個時區)
德國戰艦繼續前行。德國海軍北方集羣13時12分發來的電報更加增加了編隊的樂觀情緒:由於天氣原因,對斯卡帕灣的照相偵察無法進行,但根據偵察機的目視觀察,斯卡帕灣內至少有四艘大型艦隻。看起來,英國人根本沒有發現德艦的行動。
在斯卡帕灣,經過了一天後,英國人仍然沒能確定德國軍艦的去向,托維決定作兩手準備。他一方面命令霍蘭中將的分艦隊在冰島西面和西南方向巡邏,一方面率領自己的分艦隊出海,準備在法羅羣島至冰島之間攔截敵艦隊。22時45分,喬治五世號戰列艦、勝利號航空母艦以及四艘巡洋艦、六艘驅逐艦組成的龐大編隊離開斯卡帕灣;第二天7時10分,戰列巡洋艦反擊號率領三艘驅逐艦從克萊德灣趕來,與托維在外赫布里底羣島附近會合。
兩艘德國戰艦編隊仍然保持着24節的航速,挪威海低垂的夜幕和漫天烏雲隱蔽了戰艦的行蹤,也給編隊航行帶來了不少麻煩。歐根親王號幾乎完全看不見前面俾斯麥號,只能跟着旗艦的尾跡航行,兩艦隔一段時間就用閃光燈和小探照燈互相聯絡一次,以確認彼此的位置。對德國人來説,這樣的天氣正適合突破英國海軍的防守。歐根親王號的隨艦氣象員預測這種天氣將一直持續到他們航行至格陵蘭島南端。23時09分,北方集羣給呂特晏斯又發來一份電報,在通報了丹麥海峽的軍情:5月18日在普利茅斯發現一艘戰列艦、四艘重巡洋艦,德軍北方集羣據此認為英國人沒有發現德國海軍的行動。呂特晏斯率領編隊轉至266度航向,進入丹麥海峽。
決定性的5月23日很快來到。歐根親王號緊跟俾斯麥號,全艦保持戰鬥準備,沿着丹麥海峽的浮冰線小心翼翼前行。18時11分,歐根親王號發出警報:右舷發現不明船隻!德國艦隊如臨大敵,炮口全部指向該方向。10分鐘後警報解除:一座冰山讓人虛驚了一場。但1小時後,真正的敵人來了。俾斯麥號發現340度方向有船隻陰影,距離大約7海里,那條船很快就躲進遠處的薄霧之中,看起來很像一艘輔助巡洋艦。俾斯麥號向那艘可疑的軍艦進行了5次齊射,但無一擊中。跟在後面的歐根親王號倒是從那艘船巨大的上層建築和三個煙囱上判斷出,他們的對手是一艘重巡洋艦。布林克曼是對的,那就是在丹麥海峽巡邏了三天的皇家海軍重巡洋艦胡德號。
5月24日5時53分,丹麥海峽之戰打響。此戰中,歐根親王號共發射179發203毫米炮彈和56發105毫米炮彈,而自己毫髮無傷。在胡德號被擊沉之前,歐根親王號至少命中胡德號一發炮彈;隨後又命中威爾士親王號四發203毫米炮彈(其中3發未爆),105毫米炮彈則無一命中。
由於俾斯麥號在炮戰中受傷,無法繼續執行任務,呂特晏斯決定讓歐根親王號單獨前往大西洋襲擊同盟國運輸線,自己則率俾斯麥號返回法國港口修理。
5月24日14時20分,呂特晏斯給布林克曼發來命令:利用暴雨掩護,俾斯麥號將轉向西方航行,歐根親王號則保持目前的航向和航速,除非遭遇敵人,否則航行3小時後尋找油船貝爾辛號或洛特林根號加油。之後獨立執行巡邏破交任務。執行任務的命令是“胡德”。
15時40分,俾斯麥號發來命令:“胡德”。隨後轉向右舷,消失在歐根親王號上水兵們的視野之外。
歐根親王號從困守佈列斯特到海峽突破與俾斯麥號分開後,獨自向南,一開始還能在遙遠的水平線上看見追蹤的英國軍艦身影,間或有一兩架不明身份的飛機掠過。但是從24日19時37分開始,英國皇家海軍的情況報告裏面再也沒有提到歐根親王號,約翰牛的注意力全部被俾斯麥號這個巨大而美味的獵物吸引過去了。
布林克曼上校的軍艦形單影隻地在北大西洋巡遊。26日清晨,歐根親王號終於找到德國海軍西部集羣的油船斯比舍恩號(Spichern),這時歐根親王號的油艙只剩250噸燃油。加滿油後,歐根親王號取西南航向,駛向大西洋中部。
但從26日至29日,在北大西洋廣闊海域裏巡航的歐根親王號居然一艘敵人船隻都沒有碰到過。當其他大型水面艦只因種種原因無法攻擊盟軍海上運輸線時,德國海軍最有戰鬥力的戰艦之一居然無所作為。5月29日,歐根親王號發動機出現問題,於5月31日返回佈列斯特。
希特勒對俾斯麥號被擊沉的結局大為不滿,而海軍大型水面艦只的不佳表現更加令他光火,他乾脆命令雷德爾不要再往大西洋上派出任何大型艦隻。於是,當大西洋上潛艇戰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彙集在佈列斯特的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和格奈森瑙號戰列巡洋艦隻能停在港口。雷德爾希望這三艘大艦的存在能夠牽制英國艦隊的一部分力量,減輕潛艇部隊的一些壓力。
整個1941年剩下的時光裏,除了定期光顧的英國轟炸機,德國戰艦無所作為。歐根親王號於7月2日被英國飛機炸彈擊中,被移至幹船塢維修一直待到12月15日 [2]  [3]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突破海峽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模型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模型
由於希特勒“直覺”判斷盟軍將在挪威發動進攻,於是海軍得到命令:把佈列斯特港的三艘大艦調往挪威。在路線選擇上,希特勒親自確定了穿越英吉利的海峽的方案。
1942年2月11日,“瑟布魯斯-雷霆”行動開始執行。該行動是執行希特勒命令的第一步:首先把三艘軍艦調回德國本土。該方案由海軍代號“瑟布魯斯”的海峽突破行動和空軍代號“雷霆”的掩護行動組成。這一大膽的而又出人意料的方案同樣也出乎英國人的意料,皇家海軍和空軍事先對這一方案一無所知,行動過程中也幾乎沒對德國艦隊造成什麼危害。
歐根親王號試航完成後僅4天就參加了這次行動,該艦排在旗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之後組成主編隊,6艘驅逐艦和14艘魚雷艇側翼掩護,整個艦隊由海軍中將奧托·西里亞克斯指揮。負責空中掩護的是在德國空軍戰鬥機總監阿道夫·加蘭德指揮下的250架戰鬥機。
德國戰艦在2月11日23時45分出發,到天亮的時候已經繞過科唐坦半島的阿格角,進入英吉利海峽。這一天海峽上空雲層低垂、大風不斷,阻礙了皇家海軍和空軍的偵察。10時14分,德國艦隊駛過塞納河口,接近多佛爾海峽,海峽對岸仍然毫無動靜。
對德國人來説,第一次考驗來自10時42分的一架英國轟炸機,這架“博福特”式飛機從艦隊上空掠過,進行了一次失敗的投彈攻擊,並向基地報告了自己的發現。但英軍基地根本不相信這份報告,給了德國人更多的時間。直到11時20分接到另一架飛機的報告,才讓英國人猛醒:德國艦隊已經在近前。
而德艦隊已駛入多佛爾海峽雷區,是德國艦隊最危險的時候:由於在雷區中無法機動,如果遭到攻擊,將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但英國人的攻擊來得太遲,12時,德國艦隊駛出雷區20分鐘後遭到第一次攻擊,5艘英國魚雷艇在煙霧掩護下衝向對手,但卻無一能突破驅逐艦和魚雷艇的屏障;12時18分,多佛爾炮台的岸炮也開火了,卻只能在離德艦很遠的地方製造一些巨大的水柱;13時25分,6架“劍魚”式魚雷機試圖攻擊德艦,但全軍覆沒,無一成功(領隊的E·埃斯蒙德少校後來被追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此後幾個小時內,皇家空軍出動了多達550架次的轟炸機,但在德國海空軍的兇猛火力面前沒有戰果;16時43分,一個英國驅逐艦中隊(包括5艘驅逐艦)在鹿特丹外海再次試圖攻擊德艦,但德國艦隊兇猛的火力驅散了它們,歐根親王號的203毫米主炮和105毫米副炮擊中了敵方的沃斯特號,該艦起火,但仍憑藉自己的動力掙扎返回母港,英國驅逐艦倉促間施放的魚雷則全部失的。
激烈的海空戰一直持續到18時天完全黑下來,德國艦隊趁着夜色加速航行,終於在午夜時分進入德國海域。眼看這次“海峽突破”就要獲得圓滿成功,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卻在下午和晚上先後觸雷,後來不得不進塢修理,而歐根親王號再一次全身而退,甚至連一顆炮彈都沒有吃到。
1942年2月13日8時,德國艦隊抵達易北河口 [2]  [3]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挪威行動

“海峽突破”獲得成功還只完成了希特勒命令的一半,接下來德國海軍水面艦隊的主力將前往挪威,在那裏迎擊希特勒“直覺”中的盟軍進攻。
由於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都觸雷受傷,需要進塢維修。奧托·西里亞克斯中將把自己的旗艦搬到歐根親王號上,繼續指揮向挪威的轉移,舍爾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加入了轉移的行列。為掩護轉移,德國人進行了一系列欺敵行動。2月21日12時10分,兩艦在5艘驅逐艦的掩護下駛離威廉港,向北進發。
德軍的欺敵措施見效,加上2月份北海風雪交加天氣的掩護,德國艦隊“消失”在英軍的視野裏。直到22日下午,英國偵察機才重新找到德艦,但隨後的攻擊同樣毫無成果。
23日7時,當目的地特隆赫姆已經在望的時候,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受到四艘埋伏在特隆赫姆外海的英國潛艇的攻擊,其中的三叉戟號向歐根親王號來了一次魚雷齊射,一條魚雷擊中艦尾。巨大的震動把12台鍋爐的安全閥全部震開,艦尾幾乎折斷,垂入水中,方向舵也被卡死在左舷10度的位置,幸運的是輪機和螺旋槳沒有受傷。
1942年3月,被英國潛艇擊傷的歐根親王號進入挪威的峽灣。
西里亞克斯中將在兩週內第四次轉移旗艦,早已在特隆赫姆恭候的提爾比茨號戰列艦成為新的旗艦。歐根親王號展開緊急搶修,驅逐艦則在周圍提防英國潛艇新的攻擊。2小時後,歐根親王號終於能再次航行,布林克曼上校施展了出色的控制能力,通過調整兩側螺旋槳的轉速保持航向,歐根親王號歪歪扭扭地駛入特隆赫姆。
在港口裏檢查發現,歐根親王號受到兩處重要損傷:艦尾受損下垂,舵被卡死。此外,舷側和艦底的部分裝甲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戰艦的緊急修理一直持續到5月初。
5月初,歐根親王號開始準備試航。第一次試航就表現出戰艦的一些問題:航速降低了不少,操縱性能也有下降,轉彎半徑是原來的兩倍,而且在航速低於18節時,艦體會側向一邊。這次試航中還進行了人力操舵試驗,20名水兵拼盡全力推動絞盤,使軍艦轉向。試驗表明,即使用人力操舵,軍艦也可以保持28節的航速。
5月17日,危機來臨,英軍發現了正在斯卡格拉克海峽航行的德國戰艦,24架轟炸機攻擊了這支小小的編隊,隨後又來了27架魚雷攻擊機。德國水兵瘋狂對空射擊,但英國飛機仍努力投下炸彈和魚雷,海面上頓時佈滿了沖天的水柱和無處不在的魚雷尾跡。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靠着不斷的轉舵和躲閃,使炸彈和魚雷居然無一命中,據統計,它至少躲過了12條魚雷和更多數量的炸彈。在空軍戰鬥機的幫助下,歐根親王號的小編隊躲過這一劫,於18日傍晚安然抵達基爾港。
1942年5月到10月,歐根親王號再次上了幹船塢維修。10月20日,歐根親王號修理完畢,在11天前上任的新艦長漢斯·埃裏希·沃上校的指揮下開往波羅的海,並在那裏試航到12月。
1943年1月,該艦再次得到前往挪威的命令,同行的是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9日,兩艦在三艘驅逐艦護衞下離開格丁尼亞,試圖再次穿越卡特加特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前往挪威北部的納爾維克。英國飛機於11日發現德國人的企圖,並派出潛艇、巡洋艦和驅逐艦在挪威海嚴陣以待,德艦被迫返航。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波羅的海

1943年1月,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海軍元帥提出辭職,接替他的是卡爾·鄧尼茨。歐根親王號迎來了其第三位艦長:韋爾納·艾爾哈特海軍上校。
前往挪威的嘗試失敗後,歐根親王號轉而在波羅的海從事訓練任務。在鄧尼茨對水面艦隊的調整中,歐根親王號被編入訓練艦隊,並擔任旗艦,直到戰爭結束。
1943年至1944年上半年,歐根親王號都在波羅的海執行訓練任務。其間可以稱得上重大的事件只有兩件:1943年秋天測試新的武器裝備;1944年1月6日迎來了新一任艦長,也是最後一任德國艦長漢斯·約爾根·萊尼克海軍上校。
1944年6月,隨着德軍在蘇德戰場節節失利。於是,隸屬於訓練艦隊的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呂佐夫號袖珍戰列艦和第六驅逐艦隊被抽調出來,組成第二特遣艦隊,由海軍中將提爾指揮,負責支援波羅的海沿岸德國陸軍的作戰。
6月19日,歐根親王號和兩艘魚雷艇一道前往芬蘭灣,支援芬蘭前線的防禦,同時也對芬蘭施加壓力,確保它不會因為蘇軍的強大攻勢而退出軸心國集團。但由於一直沒有合適的參戰機會,德艦一炮未發,又於27日返回格丁尼亞。
8月19日,歐根親王號沉寂了2年多的主炮終於又一次打響。該艦突入里加灣,在此後兩天裏炮擊海灣南岸的圖庫姆鎮,協助“北方”集團軍羣恢復了一度被蘇軍攻勢切斷的與後方的陸上聯繫。
戰事發展,歐根親王號不斷地出現在波羅的海北部和東部的各個地方:9月13日,由於芬蘭退出軸心國集團,掩護陸軍在芬蘭灣內的霍格島登陸;9月20日,與第二特遣艦隊其他各艦一起前往奧蘭海,保證六艘運載“拉普蘭”集團軍重裝備的貨船撤出波的尼亞灣;隨後直至25日,又掩護油船和貨船從芬蘭與愛沙尼亞撤回德國。
10月,蘇聯紅軍向梅梅爾(今克萊佩達)附近發動猛烈進攻,試圖截斷庫爾蘭半島德軍的後路。歐根親王號奉命前往支援左右支拙的陸軍,保住位於庫爾蘭的“北方”集團軍羣的最後一條陸上通道。從10日至15日,歐根親王號和呂佐夫號以及三艘驅逐艦、四艘魚雷艇用艦炮猛轟已衝到梅梅爾附近的蘇軍,德國軍艦在這幾天裏發射了自服役以來最多的炮彈:11日和12日,歐根親王號共發射633發炮彈;其後兩天的數字是14日246發、15日368發。然而德國海軍近乎瘋狂的炮火支援並沒能挽救失敗的命運,庫爾蘭半島的德軍最終不得不接受被切斷與本土陸上聯繫的現實。
10月15日,“提爾特遣隊”撤往格丁尼亞。瀰漫在海上的大霧影響了軍艦的視線,歐根親王號的艦首撞進進了萊比錫號輕巡洋艦的艦體中部,幾乎把對方截成兩半。兩艘軍艦就這麼卡在一起飄浮在波羅的海的水面上,損管人員緊急出動,14個小時後才成功地把它們分開,幸運的是在此期間始終沒有遭到敵人的攻擊。
11月下旬,困守瑟爾韋半島(位於薩列馬島南端)的德軍戰線吃緊,“提爾特遣隊”再次奉命救火。20至21日,離開船廠還不到半個月的歐根親王號帶領三艘驅逐艦和四艘魚雷艇又一次滿負荷使用了他們的主炮,兩天之內,歐根親王號發射了514發203毫米炮彈。但這幾百發炮彈卻無法阻止失敗的命運,23日,蘇軍攻克瑟爾韋半島。
由於德國空軍被迅速削弱,已經無力為陸軍和海軍提供空中掩護,德國軍艦不得不面臨嚴峻的空中威脅。趁着12月份波羅的海沿岸戰場的平靜,歐根親王號進廠改裝,加裝28門40毫米和20毫米高炮,大大增強了防空能力 [2]  [3]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最後歲月

由於納粹德國戰敗投降,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在丹麥被扣留。
1945年5月7日,歐根親王號與在哥本哈根的其他德國艦隻一起向英軍投降。第二天,德國正式投降,英軍也於當天接管了這些德國軍艦。
5月27日,歐根親王號接到命令,其和紐倫堡號一起,在英國防空巡洋艦狄多號和重巡洋艦德文郡號的護送下移泊威廉港。
半年之後,根據戰勝國對繳獲的軸心國艦艇抽籤分割的結果,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成為美國海軍的財產,並於12月13日駛往威瑟蒙德。美國海軍接手該艦後,按慣例將其劃分為“未定名的輔助艦”(IX編號系列),重新將其編號為為IX-300,正式的艦名是USS Prinz Eugen(美國海軍歐根親王號)。
美國海軍上校亞瑟·哈里森·格勞巴特成為歐根親王號最後一任艦長。
1946年1月13日,美國海軍的歐根親王號在德美混合艦員操縱下從威瑟蒙德起航,9天之後抵達目的地——美國波士頓港。該艦的最終命運被媒體揭曉:做為在太平洋進行的新式武器——原子彈實驗的靶艦。
隨後,歐根親王號被送到費城,在那裏為最後試驗做準備。
1946年3月,歐根親王號起程駛往其最後的歸宿——馬紹爾羣島比基尼環礁。在巴拿馬的巴爾博亞附近海域,美國海軍對其聲納系統(和雷達系統不一樣,美國人對該艦的聲納系統一直興趣濃厚)進行了測試。扮演攻擊方的美國潛艇一共發射了34枚練習魚雷,全部被歐根親王號的聲納系統所發現,並被準確定位。
原子彈爆炸 原子彈爆炸
1946年7月1日,歐根親王號在比基尼環礁的靶場準備就緒。早上7時,A實驗(原子彈空爆實驗)開始。9時,一架B-29向靶艦艦隊投下一枚原子彈,原子彈在水面上518英尺引爆,一些效應船沉沒,但距爆心僅1194碼的歐根親王號卻只受了點輕傷,依然在水面上飄蕩。
7月25日,歐根親王號又參加了第二次試驗:B實驗(原子彈水中爆炸實驗)。上午8時35分,這枚原子彈在水中90英尺深處爆炸,大量效應船隻沉沒,但距爆心僅1990碼的歐根親王號仍然浮在水面上,甚至從外表上看不出來有什麼明顯的損壞。
9月初歐根親王號被拖往誇賈林環礁。基本完好但沾染了核輻射的退役戰艦錨泊在誇賈林環礁附近。3個多月後的12月21日,歐根親王號因風暴損壞了艦尾,並嚴重進水,側傾達35度。第二天,在被拖往誇賈林環礁埃努布吉礁的途中,歐根親王號傾覆在一片珊瑚礁中,地點是東經167度41分,北緯8度44分 [2]  [3]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在核試驗中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總體評價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在當時的世界各國同級別艦艇中,處於較為先進的水平。該艦的火力、裝甲和航速都是比較出色的,特別是其主炮口徑和數量在同級別的戰列艦中較為突出,並且還配備了雷達和火控系統,使其在戰鬥中具備了一定的作戰優勢。
同時歐根親王號也存在一些問題,其燃料搭載量較少,限制了其續航能力;裝甲佈局存在一些缺陷等。
綜合而言,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在戰爭期間,由於多種原因導致其作戰表現並不出色 [2]  [3]  。(《國際展望》《艦船知識》評
歐根親王號戰列艦 歐根親王號戰列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