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薩布蘭卡會議

鎖定
卡薩布蘭卡會議是指一場由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參與,自1943年1月14日至24日在北非的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會議中討論了二戰後期非洲、地中海太平洋戰局和爾後對德意日軸心國作戰問題,並就加強對德國的轟炸、土耳其在戰爭中的立場以及亞洲殖民地的命運問題進行磋商。會議結束後,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月24日在卡薩布蘭卡記者招待會上宣佈,反法西斯盟國將把德、意、日的戰爭進行到這三國“無條件投降為止”。
中文名
卡薩布蘭卡會議
與會首腦
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
地    點
摩洛哥卡薩布蘭卡
時    間
1943年1月14日至24日

卡薩布蘭卡會議簡介

在這次會議中英美雙方討論了二戰晚期非洲地中海、太平洋戰爭和之後對軸心國作戰問題。並就加強對德國的轟炸、土耳其在戰爭中的立場以及殖民地的命運問題進行磋商。在這次會議上還做出了多項重要的決定,例如加強大西洋反潛戰對U型潛艇的攻擊,以及如何分配船隻與飛機的問題。他們還談論了第二戰場的問題,根據丘吉爾的建議下一步的進攻應該在地中海,進攻最薄弱的意大利。羅斯福根據美國陸軍將領喬治·馬歇爾以及歐內斯特·金的建議,希望跨過英吉利海峽進行下一步的進攻,同時將更多的資源用於太平洋戰爭以加強對日本的壓力。作為折中,羅斯福同意暫時不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同時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進行登陸。而丘吉爾則同意擴大在緬甸的軍事行動以穩固蔣介石在中國的地位。為了支援英軍在緬甸的作戰,羅斯福還向他們提供護衞艦以及登陸艇。同時羅斯福也提醒丘吉爾,應該投入更多的資源用於對日本作戰。
在這次會議中還產生了關於戰略轟炸的卡薩布蘭卡訓令,這份發佈於1943年1月21日的指令要求英美空軍聯合起來以英國為基地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其中英國皇家空軍主要在夜間對城市等經濟目標進行轟炸,美國陸軍航空隊在白天對德軍軍事生產設施進行轟炸。在這份指令中,排在前幾位的目標依次是德軍的潛艇工廠、飛機工業、交通設施、煉油廠等目標。
會議結束後,羅斯福總統於24日在卡薩布蘭卡記者招待會上宣佈,同盟國將把德、意、日的戰爭進行到這三國“無條件投降為止”。有些人説無條件投降是羅斯福隨性而為,普利策獎得主多莉絲·基恩斯·古德温(英語Doris Kearns Goodwin)甚至説因為那天天氣很好羅斯福心情很好所以脱口説出無條件投降之類的話,並且丘吉爾也毫不知情非常震驚。但其實早在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結束後不久羅斯福的談話中就流露出反法西戰爭一定要取得徹底勝利的觀念,1942年中期羅斯福得到建議將無條件投降作為結束戰爭的目標。在1943年1月7日卡薩布蘭卡會議召開前夕羅斯福也和軍事顧問們交談過關於無條件投降的問題,而丘吉爾也曾和羅斯福討論過這個問題。本來丘吉爾希望不要讓意大利也無條件投降,因為他希望意大利儘快退出戰爭。不過在和內閣副首相艾德禮等人交換過意見之後,丘吉爾收回了自己的看法。斯大林雖然沒有參加這次會議,但是在1943年5月1日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講話中他也説了類似要讓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之類的話。同年10月在在莫斯科通過了《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美英中蘇四國共同宣佈法西斯國家必須無條件投降。關於無條件投降的目標對戰爭的影響也是眾説紛紜,有人説它強化了德軍抵抗情緒,拖延了戰爭。也有人説他團結了同盟國人民,增強了鬥志。
吉羅 吉羅
在1943年1月14日開始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儘管美英戰略家可能在一些問題上有分歧,但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把軸心國作為戰爭目標的看法卻是一致的。為期10天的卡薩布蘭卡會議結束時,羅斯福説:“只有全部消滅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軍事力量,世界才能進入和平。”這意味着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無條件投降,也意味着這些國家建立在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為基礎的哲學徹底破產。 雖然羅斯福和丘吉爾對開闢第二戰場有分歧,但是他們認識到,盟軍在1943年不可能出兵法國,他們同意加緊對德國潛艇進行攻擊,然後出兵西西里島和意大利。 [1] 
丘吉爾説服羅斯福,要讓自由法國運動領袖夏爾·戴高樂將軍參加卡薩布蘭卡會議,而羅斯福則認為吉羅將軍代表法國出席會議更合適。戴高樂對此大為不滿,因為吉羅將軍和法國維希政府保持聯繫。為此,丘吉爾做了大量工作,當他把戴高樂説服後,他得意地對羅斯福説:“我把新娘請到了。”然而,事後證明,戴高樂和吉羅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 [1]  而最終,吉羅與戴高樂都出席了會議。

卡薩布蘭卡會議會議背景

卡薩布蘭卡會議歐洲戰場

1942年初,蘇聯紅軍取得莫斯科戰役勝利之後,又以9個方面軍的兵力,在北方、西方、南方戰線同時向390萬德軍及其僕從國軍隊發動了全線進攻。至4月下旬,蘇軍在各條戰線上,先後將德軍擊退了150至400公里,削弱了德軍的軍事優勢,使德軍失去了戰爭初期那種突然襲擊的有利因素,蘇軍開始為爭奪戰略主動權而鬥爭。 [2] 
從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規模空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在這次戰役的某些階段,雙方同時參加戰鬥的達200萬人以上,2000輛坦克,25000門大炮和迫擊炮,2300多架飛機。整個戰役中,蘇軍殲敵66個師,約150萬人,佔當時蘇德戰場德軍兵力的四分之一。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最終粉碎和制止了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的戰略攻勢,迫使德軍轉入戰略防禦和退卻,“只要迫使希特勒轉入了戰略防禦,法西斯的命運就算完結了。”蘇軍從此奪取了戰略主動權,開始了戰略反攻,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整個戰略形勢,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開始向着有利於反法西斯同盟國方面發生根本性轉折。 [2] 
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蘇德雙方在庫爾斯克進行了二戰史上最大的戰役——庫爾斯克會戰,雙方投入總兵力高達400多萬人,在這次戰役中,德軍損失了30個精鋭師,50多萬官兵,3000多門大炮,3500架飛機和1500輛坦克。正如斯大林所説:“如果説斯大林洛勒附近的會戰,預告了德國法西斯軍隊的覆滅,那麼,庫爾斯克附近的會戰,就使它已經處在覆滅的邊緣。”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蘇軍又發動了夏季攻勢,解放了德軍佔領下蘇聯國土的三分之二。蘇軍在人數和裝備上均已超過法西斯軍隊,士氣高昂。從此以後,德軍在蘇聯戰場上最終完全地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蘇軍的一系列勝利,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走向勝利的步伐。 [2] 
在大西洋戰場,1942年德軍海軍的戰略優勢開始逐漸喪失,英美海軍擺脱了戰爭初期的不利方面,通過有效的聯合作戰,狠狠打擊了德國海軍的囂張氣焰。當年秋天,英美強大的生產能力開始顯現出巨大的功能,軍艦的月生產量開始超過被德國潛艇擊沉的總噸位。英美海軍擊沉的德軍賴以進行大西洋海戰的主力——潛艇的數量,由1941年的36艘增加至70艘。1943年英美擊沉德軍潛艇達237艘,並迫使德軍潛艇停航一月。經過雙方的反覆爭奪,“主動權多次易手。”反法西斯同盟國才掌握了大西洋上從北美至英國和蘇聯的海上運輸生命線。 [2] 

卡薩布蘭卡會議北非戰場

1942年10月,就在蘇德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的時候,蒙哥馬利統率的英國第八集團軍發動了阿拉曼戰役,到1943年2月,英軍將隆美爾指揮的德意盟軍從埃及境內的阿拉曼一直趕回突尼斯。阿拉曼戰役是英國在北非一系列失敗之後的重要勝利。丘吉爾評價此戰時説,“在阿拉曼戰役以前我們是戰無不敗,在阿拉曼戰役以後,我們是戰無不勝。” [2] 

卡薩布蘭卡會議地中海戰場

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威爾率領的10萬英美盟軍,在500多艘戰艦和大量飛機掩護下,成功地登陸北非,完成了“火炬”計劃,“它表明了意德同盟不久將崩潰的前景。”此後,英美軍隊合圍突尼斯,迫使25萬德意軍隊於次年5月投降。接着盟軍又發動了西西里島戰役,導致了墨索里尼的倒台和意大利退出戰爭,德國在歐洲大陸上從此陷入孤軍作戰的局面。這樣,盟國最終完成了北非-地中海戰場的戰略轉折。 [2] 

卡薩布蘭卡會議亞太戰場

從1941年12月7日至1942年5月上旬,日本先後佔領了泰國、香港、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緬甸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達到了自發動太平洋戰爭以來的勝利頂峯。 [2] 
1942年5月7日,日美海軍首次在西南太平洋的珊瑚海交鋒。次日,兩軍激戰,大戰以來橫行無阻的日本海軍首次受挫,損失飛機80多架,輕型航空母艦一艘。日軍被迫放棄了攻打新幾內亞莫爾茲比港的戰略目標。 [2] 
一個月以後,日美海軍又在夏威夷洋麪上展開了中途島大海戰,日本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和約330架飛機,“使帝國海軍遭到了1592年以來第一次決定性失敗。”日本開始喪失在太平洋上的海空優勢。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日美軍隊展開了持續半年之久的瓜達爾卡納爾島之戰。此戰結果,日軍損失了30多艘各類艦艇,600多架飛機及訓練有素的飛行員,以慘敗告終。至此,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1943年9月,日本製定了以退縮和防守為主的“國家絕對國防圈”,在太平洋上轉入了全面戰略防禦態勢。 [2] 

卡薩布蘭卡會議中國大陸戰場

1942年初,日本大本營和在華日軍就對華政策進行了長時間研討。3月19日,參謀總長杉山元向天皇提議,“在整個形勢,尤其是對蘇形勢許可的情況下,利用大東亞戰爭的成果,斷然向處理中國事變邁進,以圖迅速解決之。”為此,必須對國民黨軍隊進行較大規模的作戰,殲滅其主力,使重慶政權進一步喪失統制力,導致軍隊崩潰,進一步清鄉,肅正佔領圈內的治安。 [2] 
1942年4月18日,美國杜立特空軍中校率領16架雙引擎B-25轟炸機,從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上起飛,衝破日軍的空中防線,轟炸了東京、名古屋神户,然後順風向飛到中國,在衢州機場強迫着陸或跳傘降落。美機轟炸日本,把戰爭推向日本本土,鼓舞了美國和反法西斯各國人民的士氣。 [2] 
美國空襲日本後,日本決定採取措施制止美國再來空襲,其中之一就是發動浙贛會戰,確保浙江沿海地區,封鎖浙贛路,消除美軍利用浙江衢州機場轟炸日本本土的威脅。 [2] 
1942年5月,日本陸空配合,以兩個師團的兵力,從浙贛路東段分三路進攻,連陷諸暨、義烏、新昌、金華、衢州、上饒、弋陽、橫峯等地。這樣一來,浙贛路就被敵人打通了。此後,由於日軍在太平洋上的失利,1942年10月,日本大本營決定將作戰重點放在南太平洋戰場。同年11月,日軍在瓜島爭奪戰中敗局已定,日本大本營決定停止重慶作戰的準備,將主要精力用以對付美軍在太平洋上的攻勢。12月10日,杉山元指示:由於瓜島戰役對日本日益不利,需要從中國戰場抽出兵力加強太平洋戰場,為此,要極力避免在華進行消耗戰,努力提高佔領區的治安。 [2] 
1943年初,日本在瓜島戰役中失利,太平洋戰爭發生重大轉折,日本從攻勢轉入守勢。在這種形勢下,日本對華政策的總目標是鞏固佔領區,以使從中國抽調兵力加強太平洋戰場。日本參謀本部第二部部長有末精三指出:“中國問題的重點是糧食,物價和共產黨三大問題。”具體地看,1943年日本對華政策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加強汪精衞政權,保持對國民黨政府的壓力和圍剿解放區。 [2] 
1943年2月27日,日本大本營政府聯席會議認為:“重慶抗戰力低下”,但相信美英會取得勝利,因而在1943年的形勢下可能會進行消極抗戰。”因此,會議決定對國民黨戰場維持現狀,只在安慶、信陽、岳陽、南昌之間發動作戰,以確保岳陽以下的長江暢通。1943年9月,日本決定在太平洋戰場退守“絕對國防圈”,在年底從中國戰場抽調5個師團調住太平洋戰場,另抽5個師團作為大本營預備隊。這樣,日軍對國民黨戰場的作戰次數進一步減少。因而1943年7月,國民黨發動了第3次反共高潮,妄圖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抗日武裝,維持國民黨一黨專制,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堅決揭露和鬥爭,以及全國人民的反對,國民黨才被迫停止了反共高潮。國民黨政府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全面好轉的情況下,為了確保實力,搶奪勝利果實,繼續消極抗戰。此外,國民黨政府還指使部分官兵投降日本,改編成偽軍。在戰時,協助日軍對解放區進行“治安戰”,戰後則搶佔勝利果實。至1943年8月,國民黨政府一批高級官兵和58名高級將領,50萬軍隊相繼投敵。 [2] 
在1943年裏,日軍相繼向武漢、岳陽、沙市三角地帶發動了“江北殲滅作戰”,向洞庭湖至宜昌間的長江南岸地區發動了“江南殲滅戰”,廣德會戰、常德會戰。在上述攻勢中,中國軍隊都未能有效地阻止日軍的進攻,日軍主動進攻多,國民黨軍隊主動進攻少,日軍取勝多,國民黨軍隊取勝少,説明這個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確實是消極被動的。 [2] 
1943年,日軍在華作戰的重點是解放區。1943年3月,日本華北方面軍參謀長大城户三治中將指出:“中共軍隊不僅在華北,而且在全中國都妨礙日軍的行動,因而要“加以鐵錘般的打擊。”5月中旬,日參謀總長杉山元在視察華中日軍時要求擴充特務機構,以加強對解放區進行“治安戰”。8月28日,日本中國派遣軍在作戰大綱中規定:華北方面,要在1943年秋季摧毀中共軍隊的根據地,於是,1943年日軍繼續對解放區進行殘酷的“掃蕩”作戰。 [2] 
日軍在1943年先後向解放區發動了“冀西作戰”,“北嶽掃蕩作戰”,“太行作戰”,“沂蒙山區掃蕩”。根據地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內外線結合,展開了積極的反掃蕩鬥爭,不僅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恢復瞭解放區,而且還使抗日根據地有所擴大,為1944年的局部反攻奠定了基礎。 [2] 

卡薩布蘭卡會議內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總統F.D.羅斯福和英國首相W.L.S.丘吉爾及兩國高級將領,於1943年1月14~23日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舉行的戰略會議。法國 C.-A.-M.-J.戴高樂將軍和 H.-H.吉羅將軍也參加了會議。當時,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正在勝利進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進入轉折時期。 [3] 
美、英認為有必要重新研究局勢和戰略問題。會議主要討論:①未來的作戰計劃:丘吉爾主張首先進攻西西里和意大利,然後進攻巴爾幹。美國將軍G.C.馬歇爾堅持橫渡英吉利海峽在西歐登陸。羅斯福則傾向支持丘吉爾的地中海作戰方案。會議最後通過了進攻西西里的作戰計劃,對西歐的進攻被推遲到1943年8、9月間。會議還通過了美國建議的對日作戰方案,計劃對所羅門羣島、新幾內亞、關島等發動一系列平行進攻,並實施收復緬甸的“安納吉姆”計劃。②未來的法國政治問題:美國支持吉羅,英國則支持戴高樂。經過激烈討論達成協議,由吉羅和戴高樂共同組織法國臨時行政機構。③土耳其在戰爭中的立場問題:為了推行巴爾幹進軍計劃,會議決定力爭土耳其參加盟國方面對德國作戰。 [3] 
美、英在會議上籤訂了在亞洲劃分勢力範圍的秘密協定,土耳其被認為是英國勢力範圍,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以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為代表的中國國民黨政府)被劃歸美國勢力範圍。會上美、英爭奪殖民地鬥爭異常尖鋭。美國力圖以經濟援助為手段打入英國領地。遭到丘吉爾的激烈反對。會議宣佈盟國作戰最終目的是迫使法西斯國家無條件投降。但未作出有利於擊敗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戰略決策,反而推遲了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的日期。 [3] 

卡薩布蘭卡會議歷史背景

盟軍在非洲的勝利,使美英兩國領導人深受鼓舞,他們非常希望與斯大林會晤,共商擊敗德國的戰略方針。1942年12月2日,羅斯福寫信給斯大林説:“最使我心情激動的考慮,就是我渴望和你會談。我建議在非洲某一個安全的地方秘密會晤,這對我們三個人都很方便。時間約在1月15至20日。”丘吉爾也向斯大林發出了同樣的邀請。 [4] 
然而,此時蘇軍正在全力圍殲斯大林格勒城下的鮑盧斯集團軍,斯大林無暇離開莫斯科。1942年12月6日,斯大林答覆羅斯福和丘吉爾説,他贊成3國首腦開會商討軍事戰略,“但是非常遺憾,我無法離開蘇聯。現在正是重要關頭,對我來説,即使離開一天也不可能。” [4] 
於是,羅斯福便與丘吉爾商定,他們各自攜帶參謀人員一起到北非卡薩布蘭卡,舉行了一次兩國首腦會議,以便了解戰地情況,商討1943年的作戰方略。 [4] 
卡薩布蘭卡會議---邱吉爾 卡薩布蘭卡會議---邱吉爾
1943年1月12日,邱吉爾首先到達卡薩布蘭卡,住進安法郊區的一所別墅。1月14日下午,羅斯福乘飛機橫渡大西洋也來到了卡薩布蘭卡,會議隨即正式召開,歷時10天。在會議中丘吉爾提出出兵佔領巴爾幹諸國,力圖從德國手中奪回巴爾幹地區和擴大英國在地中海的勢力範圍,促使中東石油基地,並與將要進入這個地區的蘇聯紅軍相對抗。羅斯福懷着更深的計謀,認為在多山地帶的巴爾幹半島登陸,不利於美軍展開兵力去搶先佔領歐洲,所以傾向從法國北部直接打入歐洲以及地區,提出了對意大利展開軍事行動,特別是佔領地中海意大利島嶼的計劃。 [4] 
1943年1月23日,在卡薩布蘭卡最後一次全體會議上,羅斯福與丘吉爾決定了三件大事。 [4] 
第一件事,是確定了1943年英美盟軍的進攻方向。羅斯福接受了丘吉爾竭力兜售的計劃——進攻“歐洲柔軟的下腹部”——攻佔西西里島,確保地中海航行安全,迫使意大利投降,然後從巴爾幹切入歐洲大陸的腹地。 [4] 
卡薩布蘭卡會議期間,羅斯福(左2)、丘吉爾(左4)、戴高樂(左3)、吉羅(左1)在一起。 [4] 
第二件事,美英兩國把各自支持的法國政治首腦吉羅德和戴高樂硬拉到一起,結成“強迫婚姻”。吉羅德是美國特工從法國南部營救出來的一位法國將軍,美國支持他成為未來法國的政治首腦;戴高樂則是英國一直支持的“自由法國”運動的領導人。鑑於盟軍即將重返歐洲,羅斯福和丘吉爾都覺得有必要使法國的兩派首腦聯合起來。1943年1月24日,吉羅德與戴高樂在羅斯福和丘吉爾面前作了一次“勉強的握手”,兩人同意組成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同任主席。後來,缺乏政治才幹的吉羅德很快便被戴高樂排擠了出去。 [4] 
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吉羅 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吉羅
第三件事,盟國第一次明確了戰爭的最終目的是迫使軸心國無條件投降。1943年1月24日,當着丘吉爾的面,羅斯福在記者招待會上宣佈:“總統和首相在考慮了世界大戰的局勢之後,比以往更加確信:只有徹底摧毀德國和日本的戰爭力量,世界才能恢復和平。這就是我們能夠把戰爭的目的非常簡單地表述為: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無條件投降。” [4] 
據説,這個宣言是羅斯福一個人想出來的,是他長時間以來深思熟慮的結果。在羅斯福講這番話的時候,邱吉爾表情尷尬,説明他們事先並未談及此事。丘吉爾隨後強作笑容,講了兩句贊成的話,毫無熱情地提議為“無條件投降”乾杯。 [4] 
戴高樂身上很有“法蘭西民族的性格”,他不肯受人擺佈,拒不前往卡薩布蘭卡。羅斯福催促説:“新郎已到,新娘何在?”丘吉爾於是向戴高樂施加最大的壓力,威脅説他不會支持他反對美國盟友的:“在羅斯福和你之間,我挑選大的。” [4] 

卡薩布蘭卡會議會議舉行

卡薩布蘭卡會議 卡薩布蘭卡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斯大林格勒戰役快要結束時,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於1943年1月14日—23日在剛解放的法屬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舉行了秘密會談。法國的戴高樂也參加了會議。 羅斯福曾在好幾個月中試圖邀請斯大林參加會議,但這位蘇聯元首拒絕了。他的立場比較簡單,美國與英國軍隊在必須要有某種跡象表明他們確實想要同德國地面部隊作戰,而不是讓俄國軍隊在戰鬥中完全衝在前面。在蘇聯內部存在着一種疑慮,認為有人希望德國與俄國互相殘殺,這樣資本主義國家便能夠統治歐洲大陸地區。總之,解決俄國軍隊巨大傷亡的唯一辦法就是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在斯大林看來,再開會是有點多餘的。 [4] 
儘管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斯大林元帥沒有參加會談感到失望,但會議就一些指導戰爭的計劃達成了協議。其中有些計劃是美國和英國軍事計劃的折衷方案。比如英國參謀人員對美國海軍要求不顧歐洲的中心戰鬥而強調太平洋戰區感到震驚,結果是同意讓太平洋戰區的對日作戰行動超越完全防禦的水平。美國陸軍將領們堅決反對英國在“霸王”作戰行動方面一味拖延的策略,但承認需要加強運輸力量,來一次強大的反潛艇戰役,然後才能發動英吉利海峽的進攻。美國空軍欣然同意與英國空軍一道對德國進行大規模的轟炸。 [4] 
卡薩布蘭卡會議 卡薩布蘭卡會議
卡薩布蘭卡會議上作出的重大軍事決策就是一致同意進攻西西里,作為打敗意大利的第一步。英國總參謀部成功地爭辨説,這一戰略將利用北非的勝利所能打通的地中海航道來對希特勒的同夥墨索里尼發動兩棲作戰。以非洲作為便捷的跳板而發起的進攻將打擊軸心國最大的弱點。可能造成的後果是,地中海的中立國土耳其可能會加入反對德國的戰爭,德軍對東線的某些壓力也將轉移。同時,為了進攻歐洲大陸,盟軍將繼續在英國集結,並逐步增加對俄國的供應量。 [4] 
會議的最後一天,羅斯福總統發表了一些爆炸性言論,他對報界人士説,三個軸心國(德日意)都得“無條件投降”,同盟國不會容忍比這更高的條件。在數天前他也曾同丘吉爾偶爾談過這話,這位英國領導人很快地從震驚中醒悟過來並全心全意地默許了。在現代化大規模戰爭史中,這很可能是最後一次提出“無條件投降”的想法了。 [4] 

卡薩布蘭卡會議中國

1942年底,反法西斯同盟各國對德作戰形勢已開始大為改觀,為了協調盟國擊敗法西斯的戰略方針,羅斯福、丘吉爾決定於1943年1月15日左右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確定1943年的作戰方針,擴大盟國的政治影響。在這次會議上,反攻緬甸問題也是討論的主要問題之一。英美之間經過爭論,確定了中美英三國水陸兩棲反攻緬甸的原則,並初步商定了實施戰役的時間。 [2] 
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羅斯福與丘吉爾及其主要軍事首腦會於卡薩布蘭卡,商談世界大戰形勢,並磋商反攻緬甸問題。由於當時世界大戰的主動權開始轉移到盟軍一邊,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海軍參謀長金上將再次提出了實施兩棲登陸,佔領仰光,全部收復緬甸的“安納吉姆”計劃。 [2] 
他們認為,通過這一戰役,可以重新打通進入中國的國際運輸線,並可推動中國對日本採取主動的軍事行動。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中國建立空軍基地,轟炸日本的工業設施和海上運輸線,迫使日軍在中國及太平洋和東南亞的主要地區採取守勢。這樣,就能“減少我們在太平洋地區遇到的危險,使我們能進攻德國”。從美國的利益出發,這樣比用美國人進行曠日持久、逐山逐地、代價高昂的戰鬥要有利得多。 [2] 
英國參謀人員提出,攻擊意大利和開闢巴爾幹戰場都需要運輸和登陸艇,登陸仰光可能影響到歐洲戰局的發展,削弱橫渡海峽進攻歐洲的作戰力量。對此,“美方已答應,部隊運輸工作和登陸艦大部分由他們負擔一部分海軍掩護力量”。馬歇爾還威脅英方説,除非發動“安納吉姆”戰役,否則太平洋地區隨時都可能出現迫使美國遺憾地撤銷在歐洲戰場上承擔義務的不利形勢。在此基礎上,英美兩國首腦同意最遲於1943月11月底實施“安納吉姆”方案。該方案規定:中國軍隊在緬北進行地面進攻,重新打通滇緬路。美國派地面部隊配合行動。與此同時,英國海陸軍在緬甸南部實施兩棲作戰,收復仰光。羅斯福和丘吉爾分析了戰爭的局勢,認為1943年內盟軍從地中海進攻巴爾幹半島可望成功,美軍在南太平洋的戰爭也將取勝,屆時可調動一部分海空軍到孟加拉灣登陸仰光,打通滇緬路,進而收復緬甸。 [2] 
1943年1月23日,英美舉行最後一次全體會議。兩國參謀長向羅斯福和丘吉爾遞交了“1943年作戰方針”報告,強調以對德作戰為主,在地中海方面攻擊西西里島,而“在太平洋及遠東方面的軍事行動將繼續進行,其目的為維持對日本的壓力,……在不影響安納吉姆計劃的前提下,如尚有多餘的時間和人力、物力,可擬出進攻馬紹爾羣島及加羅林羣島的計劃,併為此進行準備。”[注:同上,第1024頁。]這個計劃得到羅斯福和丘吉爾的批准。1月27日,斯大林收到羅斯福和丘吉爾的信,向他通報卡薩布蘭卡會議的精神。其中寫道:英美盟軍在太平洋的打算有在近幾個月內把日本從拉包爾趕走,乘勝向日本推進,“我們還打算擴大我們在緬甸的軍事行動的規模,以及重開對中國的供應線。我們打算立即增強我們在中國的空軍力量。”但是對日本的攻勢不能影響對德作戰。 [2] 
卡薩布蘭卡會議制定了反攻緬甸的“安納吉姆”方案,並決定了實施的時間,對中英美三國配合反攻緬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應該看到,在美英先歐後亞世界戰略指導下,緬甸和遠東太平洋戰爭的發展,取決於歐洲戰爭的變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