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北方面軍

鎖定
日本侵華陸軍在華北地區作戰的戰略戰役軍團。1937年8月31日日本參謀本部為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在中國駐屯軍基礎上組建,又稱北支那方面軍 [6]  。寺內壽一任司令官,岡部直三郎為參謀長。司令部設北平(今北京)。下轄第一、第二軍,另兩個師團、中國駐屯混成旅團、臨時航空兵團和特種部隊。後多次調整戰鬥序列,至1945年8月時下轄第一、第十二、第四十三軍和駐蒙軍等。司令官繼寺內壽一後為杉山元(1939年1月起)、多田駿(1939年9月起)、岡村寧次(1941年7月起)、岡部直三郎(1944年8月起)、下村定(1944年11月至戰敗)。曾實施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在台兒莊戰役和百團大戰中遭受打擊。以後又曾進行中原會戰(1941年5—6月)和打通平漢線作戰(1944年4—5月)。1939—1943年每年均進行治安肅正和大規模“掃蕩”作戰,實行三光政策,殘殺中國人民。日本戰敗後向中國政府投降。 [5] 
名    稱
日本華北方面軍
司令部駐地
初為天津,後移北平
首任司令官
寺內壽一大將
前    身
中國駐屯軍
別    名
北支那方面軍 [6] 

華北方面軍軍隊簡介

華北方面軍,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一支軍隊,1938年末建立。主要任務為恢復華北重要區域內的“治安”並確保主要交通線的安全。 [1] 
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8月31日編成華北方面軍,司令部設北平,主要作戰區域為華北地區。11月20日直屬日軍大本營, 1939年(昭和十四年) 9月23日編入新設立的中國派遣軍戰鬥序列。1945年日本投降後華北方面軍解散。1937年7月中下旬,日軍為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除使用中國駐屯軍繼續進攻北平、天津,還制定了向華北增兵的計劃。7月27日和8 月 31日,日本中央統帥部先後將第五 六、十、十六師團和新編成的第一〇八、一〇九師團調入華北。日軍攻佔北平、天津後,對當時戰爭的形勢判斷認為:在涿州、滄州、鄭州、保定、石家莊地區有中國軍隊約 34 萬人,日軍以現有兵力實現佔領保定至獨流鎮一線的計劃是困難的,因此決定將兵力擴編至2個軍,並編成華北方面軍實行統一指揮。8 月 24 日,日軍參謀本部擬定了華北方面軍的編制方案;8 月 26日任命寺內壽一大將為華北方面軍司令官;8月31 日以臨參命第 82 號下達了華北方面軍第一、第二軍戰鬥序列;同日,成立華北方面軍司令部。至此,華北方面軍即告編成。
華北方面軍司令部初設天津,1938年1月移駐北平。下轄第一軍、第二軍、第五師團、第一〇九師團、中國駐屯混成旅團、臨時航空兵團、方面軍直轄防空隊、獨立攻城重炮第一、二大隊、方面軍通信隊、鐵道隊、直屬兵站部隊、中國駐軍憲兵隊。華北方面軍剛成立時直屬日本昭和天皇,後改為大本營直隸。1939 年9月中國派遣軍成立後,華北方面軍編入中國派遣軍。日本投降後, 1945年10月10日,華北方面軍最後一任司令官根本博中將率部向中國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上將繳械投降。 [2] 

華北方面軍基本情況

創設時間:1937年8月31日
華北方面軍司令部 華北方面軍司令部 [2]
廢止時間:1945 年 10月
通稱號:甲
編制級別:方面軍
最終上級部隊:中國派遣軍司令部
司令部:北京張自忠路3號,這裏是清末陸軍部、海軍部舊址,也曾是民初總統府、國務院和1924年段祺瑞臨時執政府所在地。

華北方面軍歷任司令官

寺內壽一大將: 1937 年8月26日—1938年12月9日
杉山元大將: 1938年12月9日-1939年9月12日
多田駿中將: 1939年9月12日-1941年7月7日
岡村寧次大將:1941年7月7日—1944年8月25日
岡部直三郎大將: 1944年8月25日—1944年11 月22日
下村定中將: 1944年11月22日—1945年8月19日
根本博中將: 1945年8月19日一復員 [2] 

華北方面軍歷任參謀長

岡部直三郎少將:1937年8月26日—1938年7月15日
山下奉文少將: 1938年7月15日-1939年9月23日
笠原幸雄少將: 1939年9月23日-1941年3月1日
田邊盛武中將: 1941年3月1日-1941年11月6日
安達二十三中將: 1941年11月6日-1942年11月9日
大城户三治中將:1942年11月9日—1944年10月14日
高橋坦少將: 1944 年 10月 14 日一日本投降 [2] 

華北方面軍相關戰事

“治安戰”及其失敗
從1938年末至1941年,華北方面軍利用下屬部隊間的兵力借調頻繁開展作戰行動,通過“肅正”作戰不斷壓縮華北腹地國民黨軍與八路軍的生存空間,並以週期性的消耗作戰持續壓制華北邊緣地帶的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在具體作戰過程中,華北方面軍作戰部隊不斷嘗試改進戰術戰法,體現出了較高的戰術效能,最終將“治安”區域擴張至華北地區大部分城鎮與主要交通線沿線。 [1]  此外,鑑於兵要地誌資料對於佔領區統治及擴大侵略的重要性,在參謀本部等領導下,華北方面軍連年制訂兵要地誌調查計劃,指揮所屬部隊按照規定的任務和時間全面深入地實施諜報活動。 [3] 
然而,在快速擴張的背後,“治安戰”的失敗結局已然顯現。隨着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的發展壯大,華北方面軍有限的機動兵力在不同的中共根據地之間疲於奔命,兵力借調這一“治安戰”的基礎也開始出現混亂,華北“全境治安”漸成鏡花水月。 [1]  在東京方面決定採用政治手段逼迫中方投降的方針下達之後,華北日軍便開始積極調查資料反覆研究,進一步將“治安戰”政策中的政治攻勢推向了新的高度。通過考察此時期“華北方面軍”的內部文件可以發現,這種政策調整雖然修訂了以往“第二滿洲國化”的方針,將政治攻勢上升到了與軍事作戰同等的地位,但仍然目光短淺,避免不了失敗的宿命。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日本侵略軍想要籠絡華北的民心並限制中共在敵後的發展,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4] 
參考資料
  • 1.    黃博文.1938—1941年日本華北方面軍的“治安戰”[J].抗日戰爭研究,2020(04):19-33.
  • 2.    徐平主編;由林森,唐曉頁副主編;徐海燕繪圖;張冬日文資料翻譯;王翔,潘霏英文資料翻譯..侵華日軍通覽 1931-1945.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2:20-23
  • 3.    許金生.抗戰時期侵華日軍的諜報活動——以華北方面軍兵要地誌調查為考察對象[J].軍事歷史研究,2017,31(02):96-103.
  • 4.    劉峯.1937~1939年日軍的華北治安戰:以華北方面軍的侵略政策為中心[J].江海學刊,2019,(6): 238-247,255
  • 5.    李巨廉,金重遠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百科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156-157
  • 6.    日本歷史研究者發現侵華日軍使用毒氣的詳細報告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