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師團

鎖定
師團是近代以來日本陸軍最高一級的固定編制單位,為基本戰術兵團。通常也翻譯為“師”。師團指揮官為中將。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日本陸軍有17個“常設”師團,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期間又陸續組建了156個師團,總共173個師團。在侵華日軍編制內先後有105個師團。
在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師團先後有過多種編制:按編成結構,戰爭前期分為“四單位制”“三單位制”,戰爭後期分為甲、乙、丙、丁四種;按馬匹的配備分“挽馬制師團”和“馱馬制師團”;按編設順序分為“常設師團”“特設師團”“補充師團”“增設師團”等。 [1] 
中文名
師團
外文名
師団
所屬國
日本

師團概述

師團四單位制師團

四單位制師團也稱聯隊制師團,即師團基本部隊為4個步兵聯隊,又稱挽/馱馬師團
常設師團轄二旅團四步兵聯隊(每旅團兩個步兵聯隊),騎、炮、工、輜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可達25000-28500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是由多兵種配合的具有強大戰鬥力的作戰單位。這類師團又區分為挽馬制(原野作戰型)與馱馬制(山地作戰型)兩類。挽馬制師團約25000人。馱馬制師團因馬匹比挽馬制師團多,人員也相應增多,每師團28500人。
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後,為擴大侵略戰爭的需要,日軍又重新組建了第十三、第十八兩個新編常設師團,另組建了一批特設師團,均屬於這類師團的編制。其編制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改為騎兵大隊(兩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制師團人數為24400人。百團大戰期間,日軍華北方面軍僅有第一一〇師團屬於四單位制師團。 [1] 

師團三聯隊制師團

三聯隊制師團也稱三單位制師團,就是師團基本部隊為三個步兵聯隊,取消了旅團一級編制。
1937年9月30日,由獨立混成第十一旅團擴編而成的第二十六師團,是侵華戰爭期間最早成立的三單位制師團。其後為適應中國戰場山地丘陵地區作戰,從1938年4月至1940年11月陸續組建的第二十一師團至第四十九師團及第五十一、五十七等師團,均取消了旅團級建制,由師團下轄一個步兵團,約8700人,步兵團的團長由原來的旅團長擔任,軍銜為少將。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故也稱“三三制”)。師團仍編有騎、炮、工、輜重兵聯隊等單位(騎兵聯隊改為搜索隊),全師團定員減至1.2-1.3萬人,配備軍馬2065匹,步騎槍8940枝、擲彈筒216個、輕機槍216挺、重機槍54挺、平射炮18門、山炮12門等武器裝備。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之後,由於戰場擴大與戰爭消耗劇增,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制師團的特科部隊予以補充,使師團總人數達到了15000-17000人。
除了新組建的三單位制師團,從1939年10月開始,日軍為適應中國戰場作戰的需要,陸續將原來的四單位制師團整編為三單位制,即從原四聯隊師調出一個步兵聯隊組建新的師團。
百團大戰期間,日軍華北方面軍的第二十一、第二十六、第二十七、第三十二、第三十五、第三十六、第三十七、第四十一師團均屬於三單位制師團。 [1] 

師團韓國師團

當地時間2015年6月3日,韓美聯合師團成立儀式在京畿道議政府市美軍基地舉行,世界上第一個由兩個國家的軍隊組成的師團由此誕生。 [2] 
韓美聯合師團由駐韓美軍第二師團和韓軍一個旅團組成。平時,韓美聯合師團以聯合參謀部的形式運轉,發生緊急情況時,駐韓美軍第二師團旗下部隊和韓軍第8機械化步兵旅團調入韓美聯合師團。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