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資本主義國家

鎖定
資本主義國家(英文名:The capitalist countries)是指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實行僱傭勞動制度為基礎,由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以機器大生產代替個體生產,生產力封建社會有極大提高。商品生產交換成為普遍的形式,勞動力也成為了商品。追求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生產的絕對規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會導致經濟危機。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完成由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從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
從世界分佈上,絕大多數的國家(中國、朝鮮越南老撾古巴以外的所有國家)屬於資本主義國家,大致包括二戰後的資本主義陣營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以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的新增的資本主義國家(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兩部分。 [2] 
中文名
資本主義國家
外文名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
統治階層
資產階級
形    式
普選制
主要國家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

資本主義國家基本特徵

社會制度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剝削僱傭勞動為基礎的國家。 [1] 
它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制度的革命勝利後建立起來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以取代封建社會生產關係的結果。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主要是生產資料資本家佔有制。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並用以剝削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工人,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在社會經濟與生產關係中佔統治地位的行政當局和受管理的人民的對立,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隨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雖然在兩大階級內部的階層有所變化,但它們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是資產階級專政資本主義制度已經經歷了自由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時期。在不同發展時期,資本主義國家有不同的特點和某些制度的變化。
(一)商品生產發展到最高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也變成了商品。
(二)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從無產階級中獲得利益,生產的目的是獲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三)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四)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資本主義國家國家列表

二戰後的資本主義國家
亞洲
亞洲
歐洲
歐洲
非洲
非洲
南蘇丹
留尼汪島(法)
-
大洋洲
大洋洲
新喀里多尼亞(法)
關島(美)
紐埃(新)
托克勞(新)
庫克羣島(新)
科科斯(基林)羣島(澳)
聖誕島(澳)
北美洲
北美洲
格陵蘭島(丹)
百慕大(英)
開曼羣島(英)
波多黎各(美)
安圭拉(英)
瓜德羅普(法)
馬提尼克(法)
阿魯巴(荷)
-
-
-
南美洲
南美洲
-
社會主義劇變後的國家
劇變的社會主義國家
備註
新增的資本主義國家
所屬洲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1991年12月25日解體。
歐洲
歐洲
歐洲
歐洲
歐洲
歐洲
歐洲
歐洲
亞洲
亞洲
亞洲
亞洲
亞洲
亞洲
亞洲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簡稱匈牙利)
1989年10月23日宣佈停止存在。
歐洲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羅馬尼亞)
1989年12月28日宣佈更名為羅馬尼亞。
歐洲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簡稱保加利亞)
1990年11月15日宣佈更名為保加利亞共和國。
歐洲
波蘭人民共和國(簡稱波蘭)
1989年12月29日宣佈更名為波蘭共和國。
歐洲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
1990年10月3日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歐洲
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簡稱阿爾巴尼亞)
1991年4月宣佈更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歐洲
歐洲
歐洲
歐洲
歐洲
歐洲
蒙古人民共和國(簡稱蒙古)
1992年2月12日宣佈更名為蒙古國
亞洲
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簡稱也門)
1990年5月22日同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合併為也門共和國。
亞洲
民主柬埔寨(簡稱柬埔寨)
-
亞洲
柬埔寨人民共和國(簡稱柬埔寨)
-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簡稱阿富汗)
2004年1月26日宣佈更名為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4] 
亞洲
埃塞俄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簡稱埃塞俄比亞)
1991年5月28日被推翻。
非洲
貝寧人民共和國(簡稱貝寧)
1990年3月1日宣佈更名為貝寧共和國。
非洲
安哥拉人民共和國(簡稱安哥拉)
1992年8月宣佈更名為安哥拉共和國。
非洲
剛果人民共和國(簡稱剛果)
1991年6月10日宣佈更名為剛果共和國
剛果
非洲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國(簡稱莫桑比克)
1990年11月宣佈更名為莫桑比克共和國。
非洲
1991年2月宣佈更名為索馬里共和國。
非洲
1993年1月1日分裂為捷克共和國與斯洛伐克共和國。
歐洲
歐洲 [3] 

資本主義國家產生和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於封建社會內部。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使資本主義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造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一方面產生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另一方面鉅額的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裏轉化為資本。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歷史在不同國家帶有不同的特點,經歷不同的階段。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誌着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誌着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1]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制度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力量不斷壯大,為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條件。荷蘭在16世紀末,英國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18世紀末,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在19世紀中葉,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變革了封建制度,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的生產方式掃清了道路。 [1] 
資本主義制度是經過工業革命,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以後最終確立的。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了許多倍,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由於在工場內部實行勞動分工,比資本主義初期實行簡單協作的手工業,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到18世紀,在英國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裏,國內市場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越來越同工場手工業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生矛盾。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利潤,要求進一步改進生產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誕生的機器大工業,標誌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已經建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的階級結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於生產,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擴展到一切生產部門,同時也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國傢俱有共同的規律並帶來類似的後果,但是各個國家由於具體的歷史條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點。 [1] 

資本主義國家形態階段

自由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國家。在這個時期,為適應自由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等價交換自由競爭的要求,人民在政治上提出“自由、平等、民主”等口號。這個時期各國的歷史條件雖有不同,國家制度的具體形式也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都採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和互相制衡為原則建立其政治制度。議會制度和由此產生的代表(議員)選舉制度、競選代表席位的政黨制度,以及強調議會的權力,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民主的主要表現,也是自由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特點。由於整個社會是以生產資料資本家佔有製為基礎,自由、平等、民主只能為佔有生產資料的人民所享有,而人民是真正享有的,因而人民的民主共和制具有很大的民主性。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指出,人民的代議制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人民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 [1] 
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資本主義國家雖不斷擴大其行政權力,削弱議會權力,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一直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典型形式。
階段的資產階級國家。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手段的現代化,生產社會化的程度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比自由資本主義階段更高。在生產關係方面,生產資料更集中到一小部分壟斷資本家手裏。壟斷資本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尖鋭化。為了維護壟斷資本的統治,自由資本主義國家必然發展為壟斷資本服務的帝國主義國家。 [2] 
主要特點
①逐漸改變以保護個人主義的自由、平等、權利為內容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向以保護壟斷集團利益的集權制度發展,具體表現為削弱議會權力,擴大行政權力,把政府變成集中主要權力的“萬能政府”。
②壟斷資本家通過其代理人執掌政權或親自擔任政府要職,直接控制政府。
③政府廣泛干預經濟、社會事業和文化思想等領域,為維護壟斷資本統治服務。
④為了應付國際社會尖鋭複雜的矛盾和鬥爭,壟斷資產階級利用國家作為對外侵略與擴張的重要工具。強化外部職能,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家的突出表現。
在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法西斯國家和福利國家 [2] 
法西斯國家
帝國主義時代壟斷資產階級實行公開的恐怖統治和專制獨裁的國家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最先在意大利出現,後來在德國、波蘭、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西班牙、芬蘭、日本等國相繼出現。由於各國曆史背景不同,法西斯的形式不完全一樣,但共同之點是:
在國內拋棄資產階級民主制,實行個人獨裁,用恐怖手段摧殘勞動人民、迫害進步人士,實行種族壓迫。
對外宣揚民族沙文主義種族主義,推行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用最野蠻的手段侵略、奴役其他民族。法西斯專政是被經濟危機和革命運動高潮嚇破了膽的一小撮金融寡頭採取的一種極端的暴力統治方法。
從統治方法來看是君主專制的變種,它不符合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徹底失敗,這種最野蠻、最殘暴、公開的、恐怖的政治制度被各國人民所推翻。 [2] 
福利國家
推行社會福利政策,以實現國民福利為主要目標的資本主義國家。從20世紀30年代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推行“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逐步形成一套社會福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60年代,歐洲許多國家,如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瑞士瑞典挪威芬蘭丹麥冰島等國相繼實行社會福利政策,形成一套全面的福利制度
福利國家實際上是壟斷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壓力下所實行的一種改良,利用國家實行社會福利政策來緩和日益尖鋭的階級衝突。壟斷資產階級在保留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外殼下,擴大政府權力,把“消極國家”變為“積極國家”,政府加強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干預和調節,企圖用國家再分配的辦法來解決社會矛盾。在實踐中,一些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的國家,出現了財政鉅額赤字通貨膨脹,生產下降,失業增加的嚴重局面,迫使歐洲一些國家政府和議會重新考慮這種政策的前途。 [2] 

資本主義國家組織形式

在實行資產階級專政的前提條件下,一般採取“普選制”和“議會制”等民主形式,其政治組織形式主要有”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

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形態

兩極世界理論分階段地回顧了外部壓力與資本主義內部社會形態變革的過程,將資本主義分為土地侵佔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土地貢税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和原料市場資本主義殖民體系三個發展階段。 [2]  英國崛起到19世紀中葉是土地侵佔殖民階段,殖民體系的社會形態是類似於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時期的以侵佔土地為目的的奴隸制;19世紀中葉到二戰結束是土地貢税殖民階段,19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期是土地貢税殖民的第一環節,19世紀末期到二戰結束是土地貢税殖民的第二環節,殖民體系的社會形態是類似於封建社會時期的以獲取基於一定土地上生存的人民上繳的貢税為目的的農奴制;二戰後到21世紀上半葉是原料市場殖民階段,二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是原料市場殖民階段的第一環節,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上半葉是原料市場殖民階段的第二環節,殖民體系的社會形態是以獲取基於國際不平等分工的原料和市場為目的的經濟殖民形態。 [2] 

資本主義國家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也在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把從前個人的生產資料變為社會化的,即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生產本身也從一系列的個人行動變成一系列的社會行動,產品從個人的產品變成社會的產品。但是,這些社會化的生產資料和產品卻不是歸那些真正使用生產資料生產這些產品的勞動者所共有,而是歸資本家所有。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產生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衝突的根源。 [1] 
這個基本矛盾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僱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卡爾·馬克思通過剩餘價值的發現證明,僱傭工人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大大超過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所支付的價值,兩者的差額就是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在資本的競爭中,剩餘價值轉化為平均利潤,不僅產業資本家,而且商業資本家、借貸資本家都參加了剩餘價值的瓜分。在資本主義社會,地租也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工人階級創造的剩餘價值是整個資本家階級發財致富的源泉,是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源泉。獲取剩餘價值或追求利潤,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是資本家進行生產和從事各種活動的目的和動機。一切提高生產力的手段,同時都是生產相對剩餘價值(即縮短再生產工人勞動力價值的時間,相對延長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的手段。 [3]  機器的改進使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受到排擠,形成一支產業後備軍。這支後備軍是工人階級對資本家進行鬥爭的絆腳石,是資本家把工資抑制在合乎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調節器。機器的改進,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本來是增加社會財富、縮短勞動時間的有力手段,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卻變成了提高勞動強度、增加失業人口、使無產階級陷於貧困的手段。所以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利益是根本對立的,無產階級創造的社會財富越多,它自身受剝削的程度也越深。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不管工人的報酬高低如何,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是工人貧困的積累。 [1] 
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還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簡單商品生產已經包含着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這種無政府狀態推向極端。大工業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資本家之間的鬥爭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資本家為了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同時也在競爭規律的支配下,竭力應用科學技術的成果,不斷改進機器,加強自己企業中社會化生產所具有的組織性,其結果是不斷加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資本主義大工業巨大的擴張遇到了資本主義佔有所造成的市場相對狹小的限制,社會化生產所必需的客觀比例遇到了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破壞,衝突便成為不可避免。 [1] 
1825年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週期性地爆發,就是這種衝突的突出表現。在危機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機構在自己創造的生產力的壓力下失靈了。週期性經濟危機表明,社會生產力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擺脱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性質。生產力的這種反抗,迫使資本家階級不得不在資本關係內部可能的限度內,部分地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由資本集中而產生的股份有限公司壟斷組織以及國家佔有就是這種趨勢的表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它的最高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但是,無論轉化為股份公司和壟斷組織,還是轉化為國家財產,都沒有消除資本的屬性。資產階級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君主立憲制也好,議會共和制也好,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理想的總資本家。而工人仍然是僱傭勞動者、無產者。資本關係並沒有被消滅,反而被推到了頂點。因此要真正解決資本主義的矛盾和衝突,真正在事實上承認現代生產力的社會本性,必須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 [1] 
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只有在實現它的實際條件已經具備的時候,才能成為現實。資本主義在它的發展中已經為自己的滅亡準備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在現代,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已經使資產階級對生產資料和產品的佔有,以及對政治、精神的統治,成為經濟、政治和精神發展的嚴重障礙。生產資料從資本主義的桎梏下解放出來,是生產力不斷地加速發展的先決條件。實現社會主義,為消除資本主義對生產的人為障礙、消除資本主義對生產和產品的明顯浪費和破壞創造了前提。 [1]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生產不僅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和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經濟條件已經具備。資本主義還為自己準備了掘墓人——無產階級 [2]  無產階級是新的生產方式的代表者,它是最具有革命性、組織性的階級。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後,無產階級有了科學理論的武裝,建立了自己的政黨,它同資產階級的鬥爭進入了新的階段。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證實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中國革命和其他一些國家革命的勝利,更使社會主義的實現,在地球的大片土地上成為現實。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