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注疏》是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部儒家經典註疏的彙編,共有四百一十六卷,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經常要查檢的作品。
- 書 名
- 十三經注疏
- 別 名
- 十三部儒家經典註疏彙編
- 作 者
-
阮元(校刻)
中華書局編輯部 - 出版社
- 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
- 1998年11月1日
- 頁 數
- 2784 頁
- 開 本
- 32 開
十三經注疏十三經簡介
編輯“十三經”包括《易經》、《詩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經典,內容博大,在悠久的中華文明進程中,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長期根植於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社會生活觀念中。
十三經注疏註疏釋義
編輯註疏 :是注和疏的並稱。注,指對經書字句的註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指對注的註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
注、疏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宋人將十三經宋及宋以前之註疏合刊,"註疏"之稱始流行。
《十三經注疏》:即指後人為了便於查閲《易》、《詩》、《書》、《周禮》、《禮記》、《儀禮》、《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書,這就是通行的《十三經注疏》。
十三經注疏註疏版本
編輯以清代學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經注疏》在“十三經”的註釋版本中最為完善,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儀禮註疏》五十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正義》六十三卷,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論語註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
十三經注疏“十三經”
編輯“十三經”即《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等十三種,因為歷代將它們尊為儒家經典,故稱為“經”。
其成書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漢;其內容極其廣泛,包括哲學、文學、歷史、政治、經濟、語言文字、倫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歷史文獻。“十三經”的確立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最初儒家的經典為“六經”,就是孔子所説的“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其中的《樂》早在戰國後期即已失傳,所以漢武帝時隻立了《詩》《書》《禮》《易》《春秋》五經。 由於漢朝統治者標榜“以孝治天下”,至東漢時,又在“五經”之外把《論語》《孝經》定為讀書人必讀之書,這樣儒家的經典便擴大為“七經”了。
到了唐朝,在國家官辦學校的學習科目中以及科舉考試項目中,又有“九經”之説。這就是《詩》《書》《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春秋左氏傳》等九部經書。 顯然在“七經”、“九經”中,已經把古代闡述經義的一些《傳》《記》也包括到經的範圍之內了。
在唐代,《論語》和《孝經》是要求所有讀書人都要研讀的,稱之為“兼經”。唐文宗年間(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經以及《論語》《孝經》《爾雅》都刻在石碑上,總共十二部書,稱為“十二經”。這些經書刻石至今保存下來,就是有名的“開成石經”。
十三經注疏來歷
編輯隨着儒學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定於一尊,歷代學者紛紛為諸經作註解。其中,漢朝及稍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註釋工作,人們稱之為注或箋。 唐宋時期,由於時代久遠,人們對漢代的註釋也難於理解了。於是一些學者不僅註解經傳的正文,而且對前人的舊注也進行解釋和闡發,習慣上就稱之為“疏”或“正義”。
歷代解釋十三經的著作很多。南宋以前,注和疏本來都是單獨成書的。南宋時期始合刻在一起。南宋紹熙年間始有彙集唐宋之前最具權威性的“十三經”注、疏的合刊本,形成一整套經書及其註文,稱為《十三經注疏》,後復有十行本。明嘉靖時期有閩本,據十行本重刻;萬曆間有監本,據閩本重刻;崇禎時期有毛氏汲古閣本,據監本重刻。但是明代時期的監本和汲古閣本,因輾轉翻刻,訛謬百出。
十三經注疏註疏者
編輯⑸:《儀禮註疏》五〇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徐養原校。
以清代學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經注疏》在“十三經”各註釋版本中最為完善,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十三經注疏歷史價值
編輯《十三經注疏》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典籍,
在現代社會中,華夏文明是綿延數千年的一大文明體系,擁有難以數計的古代典籍。但不可否認的是,“十三經”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資料庫,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如果我們將浩瀚的中華典籍比作一朵朵璀璨奪目的花兒,那麼,可以説,“十三經”就是它們最重要的母樹。在悠久的中華文明進程中,“十三經”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長期根植於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社會生活觀念中。
“十三經”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概括來説,它們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又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從古代經書中也可以看到不同學派的相互影響,而且,經學作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幹對於民族凝聚和文化認同,始終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主導作用。當然,“十三經”雖然閲歷千古,凝結着無數前人的經驗和智慧,但並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不能為解決現代社會的各種問題提供現成答案。今天正是中華民族昂首闊步地邁向現代化的康莊大道的偉大時刻,它可以成為我們民族的精神柱,激發起民族精神;也可以成為我們的智慧嚮導,啓發我們解決現實問題的睿智。但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對傳統經典作出新的詮釋。
十三經注疏圖書
編輯簡介:
本書據中華書局1936年版《四部備要》本縮印而成。原書據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校排,包括《周易註疏》、《尚書註疏》、《毛詩註疏》、《周禮註疏》、《儀禮註疏》、《禮記註疏》、《春秋左傳註疏》、《春秋公羊傳註疏》、《春秋穀梁傳註疏》、《孝經註疏》、《論語註疏》、《孟子註疏》、《爾雅註疏》。撰疏者孔穎達、賈公彥、徐彥、楊士勳、邢昺、孫奭為唐宋人,故名《唐宋註疏十三經》。
目錄:
十三經注疏第一冊
《周易註疏》(唐)孔穎達疏
《尚書註疏》(唐)孔穎達疏
《毛詩註疏》(唐)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第二冊
《周禮註疏》(唐)賈公彥疏
《禮記註疏》(唐)賈公彥疏
《儀禮註疏》(唐)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第三冊
《春秋左傳註疏》(唐)孔穎達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唐)徐彥疏
《穀梁傳註疏》(唐)楊士勳疏
十三經注疏第四冊
《孝經註疏》(宋)邢疏
《論語註疏》(宋)邢疏
《孟子註疏》(宋)孫奭疏
《爾雅註疏》(宋)邢昺疏
十三經注疏獲獎信息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黃永年.古文獻學講義.上海:中西書局,2014:第27-28頁
- 2. 2021年度中華書局雙十佳圖書揭曉 .金台資訊[引用日期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