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養馬

鎖定
北養馬(東經114.67°,北緯38.52°),隸屬於河北省曲陽縣,是一個有着三千多年曆史的村落。其地處曲陽、新樂、行唐三縣(市)交界處,背靠穆山,西鄰沙河,自然條件優越而又人才輩出。著名人物如李左車、盧進橋、安榮傑等皆出於此。
隨着京津冀一體化、國家扶貧開發、省十三五、新型城鎮化等戰略的實施,北養馬將迎來全新的發展局面。
中文名
北養馬
所屬地區
中國華北
地理位置
曲陽縣城南偏西21.5°,12.2公里處
面    積
9.1km²(其中村莊面積1.6km²)
電話區號
0312
郵政編碼
073100
氣候條件
大陸性季風氣候 四季分明
人口數量
9684人(2015年)
著名景點
穆山 沙河 田莊古墓
車牌代碼
冀F
方    言
曲陽片兒
著名人物
李左車 盧進橋 安榮傑等
礦產資源
花崗岩 建築沙 蛭石

北養馬歷史沿革

北養馬歷史悠久,約6300年前即有人類聚居,商周時期形成村落。在古代,由於此地山川秀美風景宜人,故始稱苑內村,意為花園中的村落。西漢中期,因人口增加耕地緊缺,部分村民南遷至南養馬一帶。及至北宋,因該地地處邊境,又因水草豐美非常適合養馬,以致有大批軍馬來此寄養,故而稱為養馬灘,此是養馬村名之肇始也。此後歷代皆有軍馬來此寄養。《重修曲陽縣志》載:北養馬,縣南三十里,東至南故張村六里,西至沙河二里接行唐縣界,南至南養馬四里,北至田家莊一里;道路一,東北行十二里北折通縣城;巷衢九,東西七,南北二;井泉五;廟宇十二,為玉皇、龍王、觀音、大士、關帝、馬王、天地、真武、五道、河神、山神,鎮海寺在村東;每月四、七、十日集 [1] 

北養馬建制沿革

1953年以前未知。
1953年1月----1958年3月,設北養馬鄉。
1961年5月----1984年4月,設北養馬人民公社。
1984年4月----1992年3月,北養馬人民公社改為北養馬鄉。
1992年3月,撤北養馬鄉,屬羊平鎮至今。
北養馬為鄉鎮級建制時,轄田莊、元坦、南養馬、岸下四村。
2010年9月,曲陽縣人民政府發佈曲陽縣域鎮村體系規劃,指出到2020年全縣將由362個村莊優化為131個,其中中心村36個,基層村95個。北養馬作為羊平鎮的中心村,屆時將兼併田莊。
隨着京津冀一體化,國家扶貧開發,省十三五三大戰略的實施,北養馬將逐步兼併剩下的元坦、南養馬、岸下三村,並發展成為新型城鎮化村莊。

北養馬區劃沿革

明朝以前不可考。
明及清初曲陽縣劃分為四個鄉、25個社及城關,4個鄉為嘉禾鄉、黃堯鄉、從化鄉和歸善鄉。屬南鄉(黃堯鄉)之故張社。
民國26年(公元1937年)10月,屬曉林區。
民國27年(公元1938年)10月,屬西羊平區。
民國28年(公元1939年),屬燕趙鄉。
民國34年(公元1945年),屬西羊平區。
1953年1月,設北養馬鄉。
1958年3月,屬西羊平鄉。
1958年8月,屬燕趙人民公社。
1961年5月,設北養馬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恢復鄉鎮制,北養馬人民公社改為北養馬鄉。
1992年3月,撤北養馬鄉,屬羊平鎮至今。

北養馬地理環境

北養馬處沙河之東,穆山之陽,燕趙平原之上,有渾圓狀丘陵、河谷平原、山前沉降平原三種地貌。距曲陽縣城行車距離15km。屬暖温帶半乾旱地區,大陸季風氣候顯著,無霜期約190天,水質為重碳酸鎂型水。
穆山
穆山(2張)
穆山:海拔363.1m,山勢雄偉挺拔,為城南第一高峯。因山頂原有玉皇閣,故山頂稱玉皇頂。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秦國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李牧兵權並將其殺害,李牧後裔避難於苑內村。因身處異鄉,又遙想家門之慘禍,遂將此山命名為牧山以為紀念。宋雍熙年間(公元986年),為收復後晉石敬瑭割讓給遼的燕雲十六州,宋太宗派遣20萬大軍分兵四路北伐,史稱雍熙北伐。宋將楊延昭率兵駐紮縣境東北部軍城寨,同期,穆山亦駐紮宋兵。山頂古城牆等遺蹟即為此時所留。此後相傳宋代穆桂英在此山智擒楊宗保並於陣前招親,又抗遼時駐紮於此,故民國後改稱穆山。民國26年(公元1937年)9月,日軍轟炸曲陽城,縣國民政府保衞團副團總許子英(縣城東大街人)率部分保衞團士兵南逃至南莊、中佐一帶,並糾集人馬,自任司令,佔穆山為寇。後於民國27年(公元1938年)春被駐曲陽縣十一大隊圍殲。
山上景觀頗多。原山中有古廟,東頂有玉皇閣,惜皆毀。今山東麓有鎮海寺,寺中有升龍泉。山南有支鍋石及一小溪。山頂有古城牆,拴馬樁等遺蹟,又有空中草原數畝。東頂怪石嶙峋,勢若犬牙,有觀音閣設於絕壁孔隙之中,非勇者不能至也。每至晴空萬里,登臨絕頂,方圓百里皆睹目中,豪邁之氣油然而生。或至淫雨綿綿,頂入雲中,身臨其境,有登雲入太虛之妙 [2] 
山上另有三線建設時期曲陽駐軍所修防空洞。
鐵山:海拔259m,處穆山之東,因山石堅硬似鐵而得名。
烽山:海拔192m,處穆山西南,因山頂原有烽火台而得名。
見龍山:海拔181m,下臨沙河,為縣境最南部山峯,俗稱南山坡。因登頂西望沙河如玉龍蜿蜒匍匐於地而得名。舊志載:山有伏龍,狀如青羊。每遇冰冱則順流而南,冰為之開,至山下輒回,辛卯壬辰間相傳濱河居人猶或見之。其説頗荒唐雲 [1] 
北養馬 北養馬
沙河:又名大沙河,總長211.6km,是流經縣境最大的河流。發源于山西省靈丘繁峙縣深堂堡的小五台山白坡頭,因河槽多沙而稱沙河。現從阜平縣王快鎮入王快水庫,流經縣內黨城、齊村、產德、曉林、羊平五鄉鎮,並於南養馬南部入新樂縣境。縣境內長45.5km,流域面積361.6km²。最終流入白洋淀。其支流有二道溝、齊村溝等季節性河流。《重修曲陽縣志》載:舊志以沙河為恆水,州志以沙滱二水為禹貢之恆衞,俱與漢書地理志不合。然漢志之恆水小,而沙滱二水甚大,疑恆水與滱合流後仍謂之恆,故禹貢特詳記之,不然大禹導水豈反舍大而詳小耶?年遠無考,姑閡疑以俟知者 [2] 
榮臻渠
榮臻渠(3張)
榮臻渠:又名抗戰渠,長13公里,可灌溉農田2.4萬畝,受益村社23個。建國後擴建支渠三條,灌溉面積發展到8.5萬畝。民國20年(公元1931年)10月,西羊平村醫劉穩立萌發引沙河水灌溉羊平一帶農田的想法,後未能如願。民國29年(公元1940年),劉穩立之子劉作中等12人又擬開挖沙河大渠。提案得到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的批准後成立了挑渠委員會,北養馬楊彩章任主任。民國30年(公元1941年)4月開工。開工後,當地民眾積極參加, 爭相出力,邊區亦不斷撥出糧款予以支持。民國31年(公元1942年)2月,由於日軍阻撓,工程被迫停止,後於民國33年(公元1944)年春恢復施工。民國37年(公元1948年),大渠竣工。當地民眾出於對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的愛戴,將該渠命名為榮臻渠。後聶榮臻提出將榮臻渠改為抗戰渠,把功勞歸於人民羣眾,自此兩渠名並稱 [3]  。渠道線路始自七區西北的釣魚台,東向穿元坦山口,繞穆山、黃山南麓,經狗塔坡、劉堡內直入孟良河。經過村莊包括:店頭、南辛莊、張家莊、元坦、北養馬、田莊、北故張、西羊平、劉堡內等。

北養馬自然資源

花崗岩:分佈在穆山一帶,資源豐富,適宜開採。顏色多樣,花紋各異,質地堅硬,耐酸耐鹼,荒料儲量達1億m³以上。
蛭石:分佈在穆山的太古界片麻岩中,零星出露,呈雞窩狀。每個礦點長數十米,寬小於一米,深數米。質量較好,呈暗銅黃色,片狀。炒燒後體積擴大五倍以上,達到國家Ⅱ級質量標準。
建築沙:分佈在大沙河一帶,為衝擊沙層,儲量豐富。
此外,穆山太古界變質岩地帶偉晶礦脈中含稀有金屬和放射性元素,但丰度很低。

北養馬著名人物

李左車 李左車
李左車 [2]  (前246---前149):楚漢之際趙國上曲陽人。祖籍趙郡,祖父李牧,戰國時任趙國大將軍,封為武安君,因遭誣陷被殺。從祖李齊曾任中山相,故家門之禍後,子孫逃難遷居於曲陽苑內。父李汩,任秦中大夫詹事。
楚漢之際,李左車在趙王手下做官,被封為廣武君。西漢二年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派韓信張耳率兵數萬東下井陘攻打趙國,趙王成安君不採納李左車計策,戰敗。成安君被殺,李亦被俘。韓信待李左車為上賓,傾聽其良策,接連取勝。李左車提出以講和爭取燕齊。韓信用其計,燕從。後,劉邦為了遏制韓信,把李左車調到太子劉盈身邊,讓其輔佐太子。韓信被殺後,李左車辭官歸隱,扶危濟貧,廣施恩德,以97歲高齡無疾而終。
李左車在軍事上“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並給後世留下名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著有《廣武君略》。李左車卒後,葬於穆山之陽,苑內村東。今墓已毀。
李左車故里版本頗多,然其餘皆謬也。李左車原墓與墓碑一直留存至唐中期,墓碑上詳細記載了李左車的生卒及生平。唐安史之亂時碑毀墓平,然有碑文遺世。後明朝復刻一碑立於墓前,建國後又毀。
孟英魁 [3]  (1905---1979):又名孟臭貨,祖籍曲陽慈順村,後祖父輩搬遷至北養馬落户。孟幼年時家境貧寒。自幼心靈手巧,酷愛戲法,受外地雜技演出影響,18歲時自學雜技,在當地擺攤賣藝。到綏遠(今呼和浩特)演出時,因不懂行話被外地同行強行撤攤,回家後經營肉鋪。翌年,賣掉房產,攜家眷加入山東省長勝馬戲團。幾年後,到蘭州拜張氏為師,學習接骨技術八年。後又拜名師五品藍翎劍英順,苦學雜技十年,終於身得國內絕技-----後水平口叼四人。出徒後,在蘭州招童徒5人,挑擔步行,演出於集市村鎮,隊伍也逐步壯大。
1950年,孟臭貨率徒弟赴石家莊演出,加入李志平的明星魔術歌舞團,後歸山西省太原雜技團。1952年,應聘加入保定市説唱藝術團。後回家鄉成立河北曲陽巨型魔術雜技團,廣招門徒,全團達50餘人,演出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新疆、河南、山東、北京、天津、武漢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1956年,孟率團赴寶蘭鐵路慰問沿途鐵路職工和解放軍築路隊。1957年赴吉林慰問空軍部隊。後進北大荒在各建設兵團巡迴演出。王震觀看節目後,高度讚揚該團表演技藝,熱情招待全團人員。同年,隨王震赴朝鮮慰問演出,受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的歡迎。1958年至1959年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輾轉演出時,名聲大振,達到鼎盛時期,並培養出了孟小玲、郭愛玲、劉金玲、柴冬華、李林生等一代雜技藝人。1960年初,在張家口與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同台合演。1960年6月,受國民經濟困難影響,雜技團難以維持,孟攜家族演員回北養馬務農,雜技團解散。
盧進橋(1927---2009):中國石雕界一位國家級美術大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全國第五屆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河北省勞模、原河北省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
出身貧苦,8歲時隨舅父劉東元學習雕刻技術。1953年參加了寶成鐵路建設,被評為甲等勞模,獲得“寶成線上鐵巴掌”稱號。1977年10月當選為河北省第五屆人大代表,1978年當選為全國五屆人大代表。1980年創辦縣手工藝術雕刻廠,後改稱第二雕刻廠、盧進橋建築藝術雕刻公司,先後任廠長、經理。1988年4月28日被國家輕工業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其作品多次獲獎,其中“三大仕”被定為國寶,永久收藏。1988年其作品《坐獸觀音》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1958年,國家把首都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十大建築的部分雕刻工程交給具有石雕傳統的曲陽,盧開始接觸到現代工藝美術家設計的圖案,感悟到曲陽傳統石雕應隨着時代的變化有新的創意與突破。此後,他認真學習繪畫、剪紙,觀察戲劇人物中的衣裙動態,並從徐悲鴻、齊白石等畫家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同時,他還瀏覽古希臘不同流派雕刻藝術風格的畫冊和美國著名工藝美術家安德魯·路米斯的《人體素描》來充實自己,開拓思路。1965年,年近40歲的盧進橋又去天津牙雕廠學習牙雕,併兼學木雕。
傳統的曲陽石雕,因石材硬脆,雕刻難度較大,一般只適於雕大型的石獸和碑刻,雕刻一些微型的人物、佛像,其衣紋、服飾、首飾的細微之處往往死板、僵硬。盧進橋在熟練地掌握了牙、玉、木、石雕的刀法後,將這幾種雕刻技法反覆嘗試、比較,經過數年不斷地探索,他終於獨創出剝荒、定型、雕琢、磨光、打亮結合的鏤雕技法。在作品《天女散花》中,他運用了牙雕的玲瓏手法,讓人物的飄帶、羅裙飄離主體,迴旋轉折進行部位的連接,易斷處讓飄帶穿越其間進行加固。雕刻首飾、服飾紋樣時,他糅進了木雕的細膩手法,再經玉雕精細逼真的手法全面處理後,形象典雅高潔,生動細緻,不僅具有時代的氣息,還帶有畫意。
“文革”中,盧進橋被打成“牛鬼蛇神”。1973年,他在“牛棚”中無石可雕,心裏又十分憋悶,就找了一截木頭,冒着遭受批判的風險,雕了封神演義中的《三大仕》,即文殊坐青獅、普賢坐白象、觀音坐獨角獸。三神象各乘坐騎,羅衣披於兩肩,中胸袒露,皺摺精細流動,衣裙曳地,衣袂飾帶隨風飄逸。作品完成後,立刻被廠內掌權人抄走,並惡狠狠地説:“這些東西,只能賣給外國人!”三件作品被送到了廣交會,一日本收藏家一眼相中,如獲至寶,後將作品在日本東京、大阪、神户等地展出,作品以靜中有動,動中有情的藝術形象徵服了日本觀眾。
1977年,盧進橋終於迎來了藝術的春天,他先後雕刻了《卧獸觀音》、《坐獸觀音》、《三大仕》、《木蘭從軍》等多件傳世精品。作品中的人物親切、善良,耐人回味,藴含着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美德。他把西方古典雕塑的寫實手法、現代雕塑的抽象性以及中國古代廟堂藝術的寫意性,貫注在傳統的漢白玉雕刻中。後陳放在中南海紫光閣的《卧獸觀音》、《坐獸觀音》,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普賢坐白象》均以工精、玉美、形神畢肖獲全國第六屆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盃獎”。盧進橋的作品刀法圓渾淳厚,巧取俏色,能雕出不同姿態的神像與坐騎,專家們説,他雕的作品很難模仿,而且不用標明印記,一眼就能認得出來。
盧進橋的大型雕塑也走向了城市園林。北京濱河公園北園,有他雕刻的《兒童與天鵝》、《鶴鹿同春》等十組雕像。1983年,他帶領曲陽石雕藝人,為天津引灤工程雕塑了漢白玉《母子情》雕像,已成為天津的一個景觀。還有廣州越秀公園的《五羊》、哈爾濱的《天鵝》……他已為全國近20個省、40多個城市和台灣、香港以及日本、意大利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園林雕塑了神像、動物等雕刻作品。
北養馬 北養馬
安成信(1939---2012):中共黨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國務院原副秘書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原黨組副書記、副會長,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原理事長。
196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8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新聞專業;1965年9月,在中央財貿政治部參加工作,曾在北京天橋百貨商場、北京市政府財貿辦公室、北京市委財貿政治部、人民日報社、國務院直屬機關軍代表辦公室工作;1972年9月起,任國務院辦公室黨組秘書、政治部宣傳組副組長,國務院辦公廳調研室副處長,國辦秘書局會議組副組長、副局長、局長,國務院秘書長助理兼秘書局局長;1988年5月,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後兼任國務院機關黨組成員、中央保密委員會委員、中央密碼工作領導小組成員;1993年4月起,任中國貿促會黨組副書記、副會長,中國國際商會副會長;2002年10月退休。
北養馬 北養馬
安榮傑:生於1947年10月,河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會員、河北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河北省企業家學會會員等。被河北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勞動模範”及“河北省技術革新能手”榮譽稱號。1992年12月在杭州舉行的中國工藝美學會雕塑研究會常務理事會議上,被推選為:“中國雕塑研究會石雕委員會石雕研究會會長”。其雕刻作品多次收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1985年,製作兩尊日本國家巨型木雕“哼哈二將”,被中國著名專家教授張汀、鄭可吳勞黃苗子、徐煥茹、錢紹武等十一人評審組評定為“中國出口藝術珍品”,並贏得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鄭天祥、省委書記刑崇智、地委書記藏振國等領導現場觀摩和高度讚揚。總書記對省市領導説:“像安榮傑這樣的人才難得,是我國的寶貴財富,應予以重用。”產品抵達日本國後,受到日本首相中曾根的親臨迎接,並予以極高評價説:“簡直是曠世傑作。”安放在日本清大寺,定為日本“一級國寶”,並被列為木雕世界吉尼斯紀錄。1994年-1996年間,安榮傑率隊南下廣東,在三水市開闢了新的巨雕戰場。以超人的藝術,驚人的速度,僅用108天的時間就圓滿完成了長108米的世界第一卧佛工程,該工程比樂山大佛工程製作面積大1.3倍。外國專家評論説:“這樣巨大的雕像工程至少需要五年以上時間製作,可中國只用三個多月就能完成,而且還這樣精細,簡直是不可思議!”又被列為世界吉尼斯紀錄並編入中國大佛全書;在廣東三水市大南山開鑿了中國第四大石窟——龍山石窟和世界最大的石刻浮雕,“中國歷史雕刻藝術畫廊”總長兩公里,人物雕像高1.8米-2.5米,刻畫了從盤古開天地到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整個歷史過程,將人類發展史上歷代著名帝王將相,歷代民族英雄和外夷進犯場面,尤其是辛亥革命以來進行了更為詳盡的雕塑。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開國大典直至改革開放所有場面,全部用浮雕記載下來,成為一幅石雕歷史教科書。
2000年10月18日,安榮傑又率五百餘眾進入山東蒙山,把蒙山頂上一座高三百餘米的山峯雕鑿成一尊高218米、寬198米的老壽星半身像,歷時36個月,於2003年10月底完成,製作面積比樂山大佛大33.7倍。第三次被列為世界吉尼斯紀錄,並被國際吉尼斯總部定為:“世界壽星,曠世傑作”,再次被公認為世界巨雕大王,被載入《世界雕塑大全史書》中。本項巨雕工程成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山體巨雕。在安榮傑先生的親自指揮下,還出色的完成了美國夏威夷島景區工程、泰國鄭王廟888尊木刻佛像工程、俄羅斯國家陵園墓碑工程、北京八達嶺大象羣雕工程、詹天佑紀念館工程、劉少奇紀念館、李大釗紀念館、廣東大昭寺漢藏文化藝術殿堂等雕塑工程等,他本人受到中國、俄羅斯、日本、泰國、新加坡五個國家元首的高度讚揚和親切邀請。他所作的作品遠銷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名揚海內外。尤其質量之高,速度之快,令人驚歎不已。在安榮傑大師的才智和奮鬥下,三十多年來,先後白手起家創建了八個大型雕刻工廠。創效益數億元,培養技工數上萬名,其中已榮獲省級以上民間藝術家、及大師稱號的數十名,為中國雕刻之鄉的推進與發展起到了龍頭和主帥作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國際有關組織授予“國際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世界名人”、“世界傑出人物”榮譽稱號。被國家有關組織授予高級工藝美術師、愛國之星、科技專家、中國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被河北省政府授予省勞動模範、河北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上海世博會先進個人,省科技革新能手,被保定地區授予優秀黨員。被河北省志編纂委員會在市縣概況史冊中列為:古往今來的曲陽八大名人等榮譽稱號及職稱,並被國際和國家有關部門將他的業績先後載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人物辭海、世界雕塑藝術大全、中國專家大典、中華人物大典、中國年鑑(1991)、中國世紀頌、中國專家人名辭典、時代先鋒、羣星譜、中國跨世紀人才大典、新時期的共產黨人、中國企業家大辭典、《長城》、中國政協委員風采錄、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名錄、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名典等大型史書中。
安榮傑在2007年又以超常的速度和極品質量,與劉同保、安英剛等位大師一起製作了大型組雕“井岡山會師”——《勝利的起點》,本工程是中央政治局指定的“中國紅色基地一號工程”,已於2007年十月份全部竣工。收到了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賀信,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親臨現場祝賀和接見及時任中國政治局委員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等領導的接見和剪綵;2009年,組織施工設計並指揮雕刻圓滿完成“毛主席重上井岡山”大型漢白玉雕塑像重要政治性工程任務。其質量之高,速度之快,均受到了中央領導和江西省委的讚揚和感謝。
盧若華 [3]  :教師,1944年11月,在南故張村試辦“一攬子”(既學文化政治,又學生產技術)民校成功,《晉察冀日報》介紹了其辦學經驗。

北養馬歷史古蹟

田莊古墓
田莊古墓(3張)
田莊大墓:處北養馬村東,因此墓發掘于田莊耕地中,故名田莊大墓,現墓主未知。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於2011年5月至2013年底搶救發掘。墓葬形制極其罕見和獨殊,在河北同期墓葬中規模最大、形制最為複雜。
該墓為帶長斜坡墓道的大型磚室墓。開口距地表約2米,開口至底深約6米。墓葬坐北朝南,南北長達66米。封土呈圓形,由內、外兩圈組成,外緣有一週柱洞。封土製作考究,形制獨特,逐層夯築而成,直徑34米。墓葬僅地面以下開挖土壙面積達675平方米,地下結構由墓道、儀門、庭院、甬道、前室、後甬道、後室組成中軸,側室及耳室分列東西,墓室總數達12個之多,全部用青磚砌築而成,儀門、庭院和甬道兩側的大型壁龕,別具一格。封土覆蓋甬道、前室及後室。
墓道位於南端,平面呈梯形,南窄北寬,底面呈斜坡狀。南北水平長29、東西寬3.6—7米,底面呈斜坡狀。在墓道東、西兩壁北部發現大型儀衞壁畫。其中東壁可辨6人,其中北端人物通體高達1.8米,頭帶黑色軟腳幞頭,白色抹額,深目高鼻、滿臉短髭,右手執鉞,上身服圓領長袍,腰間繫帶,前襟撩起在胯間打結,足服黑靴,胯右側斜挎胡祿。人物形象高大魁梧,衣着飄逸,面容刻劃細膩,筆法熟練、高超,具有很高的歷史及藝術價值。
墓道北端東西兩側相向伸出一段翼牆,牆體端面各豎立一磚柱,東西對稱,上部髹黑漆,下部髹紅漆,象徵一道儀門,可能即為文獻上所説的烏頭門,為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
墓道北接庭院,庭院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8.6、南北寬3.6米,底面平整。庭院東、西兩側磚牆上有券門通往東、西兩耳室。庭院北側有磚砌慢道連接墓門,墓門高聳,寬闊,雖上部毀壞,高仍近6米,門洞寬達3.4米,其上原為各種仿木構磚雕,有筒瓦、板瓦、彩繪椽頭、雕花勾頭、花口板瓦等。耐人尋味的是墓門券洞上方的封門磚外側發現有“大今皇統九年三月日重修保”字樣的銘文磚,説明墓葬在金代有過一次修繕。
墓門北接甬道,甬道為南北向長方形券洞式,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二層券,北部為三層券,通長7.4、南部券洞高4.1、北部券洞高3.9米。南部東西兩側各有一大型壁龕,北部東西兩側各有一耳室。在南北兩部分的北端各有一高大漢白玉石門框,門額上有門簪三枚,門額上方有拱形門楣。在甬道及南北兩側發現尺寸30—50釐米的石塊共計百餘立方,可能原為封門之用。甬道北端接前室。前室呈八邊形,內切直徑8米,左右兩側對稱分佈四個側室的券洞。前室墓壁,為八根立柱分隔,墓底鋪砌方磚,方磚非常規整,質密堅硬,表面磨光,邊長37—38釐米。
前室與後室之間有後甬道相連。甬道北端也有一大型漢白玉石門框,門額上有拱形門楣。後室呈弧方近圓形,直徑7.6米,四立柱分隔,柱頭有鋪作,為把頭交項作,柱頭鋪作之間有補間鋪作鬥口跳,製作規整。墓壁東西兩側各有一券門,通往兩個側室。後室內堆砌大量的漢白玉殘塊,可拼合成石槨、石棺牀等大型構件。石棺牀為蓮瓣須彌座式,平面作梯形,上、下枋頂面上各有一週漢白玉勾欄,欄板上雕刻花卉並着紅綠彩。上、下枋之間的四角,各有一力士作託舉狀。棺牀束腰部壼門內雕刻精美的人面,人面神態各異。棺牀頂面內置木棺,棺外置石槨。石槨呈棺形,頂面弧曲,有貼金泡釘,前、後兩側有拱形堵頭,槨蓋前堵頭浮雕朱雀,後堵頭浮雕玄武。槨門位於槨室南壁,上有貼金門釘和鋪首銜環。棺牀前面有弧形踏道,即為“圜橋子”,踏道兩側有弧形欄板,踏道中間浮雕兩人,居上者仰面屈肢,居下者作匍匐爬行狀,左臂撫地,右臂前伸勾拽居上者之左腳,形像生動、逼真,寓意深刻。棺牀南北長4.03、北端寬1.95、南端寬2.42、高1.1米,上置一槨一棺,説明後室僅為墓主一人,其它合葬者可能置於側室,突出此墓以墓主一人為主,這不同於一般的夫妻合葬墓,而是強調個人為中心,説明身份非同一般。整個棺槨結構複雜、精美,體現出了墓主顯赫的等級。
另外後室還發現漢白玉蓮花方座柱礎一件、漢白玉八稜柱一件以及漢白玉石盆一件,這三件器物原為一件石燈的組成部分,其中尤以蓮花方座雕刻最為精美。10個側室(耳室)分列庭院、甬道、前室、後室的東、西兩側,結構相近、大小不同、高低錯落,最小耳室的直徑也接近3米。墓室平面為近圓形,穹隆形頂,墓壁多有仿木結構的磚雕,柱枋間有豔麗的彩繪。彩繪多為牡丹花卉,施綠、紅、黑等多種顏色,墓室頂部繪有星宿圖。前室的東南、西南側室和後室的東、西側室規模相當、尺寸最高最大,高約4.5、直徑約3.5米,前庭東、西側室和前室的東北、西北側室規模相當、尺寸次之,高約4、直徑約3米。甬道東、西側室再次之,高約3.3、直徑約2.8米。墓葬雖然經過歷代多次盜擾,但仍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以漢白玉造像和陶瓷製品尤為突出。漢白玉造像有力士像和武官俑兩種,身體姿態和麪部表情生動傳神、衣紋刻畫簡約洗練,局部可見衣紋邊緣彩繪貼金,雕塑技藝爐火純青,人物造型粗獷彪悍。大量的瓷器殘件,以白瓷為主,部分為細白瓷,其中可復原器物30餘件,器型有碗、盤、缽和執壺,仿金銀器的花口器數量較多。還有部分醬釉瓷器,可辨器型有執壺、雙系罐等,另外出土一件具有紫定風格的瓷器,非常難得。曲陽是久負盛名的雕刻之鄉,又是定窯瓷器的原產地,墓地所處羊平更是曲陽雕刻的策源地,墓葬所出遺物皆能體現當地最高的工藝水準。陶器主要有泥質灰陶和泥質紅陶兩種,主要有罐、盆、釜等,以大型器皿為主,其中紅陶罐和盆上有墨線勾繪花卉圖案。另外墓葬中還出土有各種金、銅、鐵、玉石等製品,其種鎏金銅門釘、鎏金銅鎖、鎏金蝴蝶合頁、鎏金開元通寶以及滑石浮雕帶飾等皆為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墓葬規制大大超越一般勳臣貴戚,具有明顯的僭越現象,仿木結構墓室近圓形,側室(耳室)結構發達,瓷器流行執壺和花口器,這些特徵皆體現出唐後期墓葬的時代特徵。另外從墓道人物壁畫風格來看又表現出一定的盛唐遺風。推測該墓時代約在唐後期,下限抑或進入五代。唐後期至五代曲陽為藩鎮勢力所據,先後隸屬於成德軍義武軍,依據墓葬的形制、規模來分析,墓主至少應當為一位勢力顯赫的藩鎮節度使。
田莊墓葬宏大壯觀,內涵豐富,建成不久,即被大規模毀壞,甚至部分磚雕結構被砸毀,應當與一次政治事件有關,另外墓葬在金皇統年間被重修,其中的原因發人深思,這些都令墓主身份顯得神秘和非凡。
墓葬北依太行餘脈,黃山、鐵山與牧山環抱於後,南有見龍山遙相呼應,山南大沙河呈西北——東南方向蜿蜒流過。墓葬背山臨水,地勢舒展開闊,體現了墓葬設計的環境理念。
田莊墓葬其重要性和獨特性都非同一般,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漢白玉雕刻表現出的高超技藝,體現了曲陽作為雕刻之鄉的歷史淵源和深厚底藴,其在唐代達到登峯造極的藝術水準,對研究當時鎧甲、服飾、風尚有重要價值,對當代雕刻技術有良好的借鑑作用。田莊墓葬規模之大,令觀者無不驚歎,不僅磚構墓室整體體量大,甚或超出實際宅院,而且單體建築的跨度也相當驚人,同時斗栱用材大、雕作精工,都體現了極高的建築技術水平,説明唐代在磚構領域的不菲成就。唐後期藩鎮勢力雄據河北,成為與中央政府相抗衡的政治勢力,河北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治中心。“河朔故事”成為其它藩鎮豔羨和效仿的模式,雖父子、將帥逐戳時有發生,但社會發展並未象一般認為的那樣完全停滯和混亂,留下很多值得深究的歷史課題。田莊所處之地是義武軍轄域,地理形勢尤其特殊,義武軍忠於唐廷,是唐廷控制河北三鎮的橋頭堡。墓葬的發掘為我們揭示藩鎮勢力統治下,社會物質文化、思想形態、藝術工藝、喪葬制度等發展演進和成就特點,提供了重要資料。墓葬在墓葬形制、棺槨結構等方面表現出對遼文化的重大影響力,對於研究遼墓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介紹,這個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唐朝晚期,墓主身份地位顯赫。墓葬坐北朝南,南北長66米,分前後兩室。地下部分由墓道、前庭、前甬道、前室、後甬道、後室組成。墓葬除建造面積巨大之外,側室和耳室的數量多達10個。主墓室頂部為青磚砌成的穹廬尖頂,地面用方磚鋪砌,四周均勻分佈着四個青磚立柱,整座墓葬為仿木質斗拱建築樣式。
此外,在墓道腔內和四壁有壁畫和“星象圖”的痕跡,並出現紅、黑、黃等多種顏色繪製的蓮花等圖案。出土的文物主要有漢白玉質地的建築構件、瓷器殘片及少量鎏金飾品。文物工作人員表示,因為其他側室還未發掘,墓誌銘和珍貴文物的出土值得期待。
據介紹,從古墓中出土的壁畫和各類彩繪痕跡等推測,此墓為高等級官僚、貴族墓,大約為唐朝晚期,是河北已發現的同時期墓葬中結構最複雜的磚室墓,在全國亦屬罕見。
鎮海寺 [2]  :遺址位於北養馬小學處,始建於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元、明、清多有修葺,1972年失火被焚,僅存一馱碑贔屓。
北養馬古時多河湖海淀,又有沙河過境,水患多發,而處於沙河西岸的河合村亦常為水患所擾。兩地便商議合建寺廟以鎮水災。但在寺廟選址上兩地發生了分歧,都希望寺廟能夠建在自己的村中。就在爭執不下時,河合村有人指着旁邊的大石頭提議舉石定輸贏。北養馬人聽後竊喜,都在嘲笑河合人愚蠢。因為北養馬地處雕刻之鄉,村民多以為業,舉塊石頭當然不在話下,結果:河西諸民一一 試之,然莫能舉。及至養馬,止一人,扛石肩上即走,河西諸民皆驚駭,乃大呼:義士可矣,舉石欲何往耶?其人曰:君若不止,可行二十里。遂擲石於地。眾皆撫掌大笑。後來將寺址選在了沙河東岸離河不遠的地方,但是地基剛打好就被洪水沖掉了“凡三次,地基皆毀”,後來才將寺址選在了今天的北養馬小學處。
建成後的鎮海寺有三進院落,第一進中有水凝閣,為平面八角形,三層檐,布瓦頂,花琉璃脊,內外檐柱各八根,四面設券門,台基高半丈,玲瓏俊俏。其左右各有碑亭一,左曰建安,右曰崇福。第二進中即鎮海寺主體建築——玄武殿。其雄偉壯觀,坐北朝南,通高三丈餘,面寬5間,進深3間,建築在石砌的台階之上,周圍有白玉石欄杆,殿前有月台,殿四周出廊,重檐廡殿式,琉璃瓦剪邊和花脊,青瓦蓋頂,整個建築結構嚴謹而又不失秀美,可謂精品。更為獨特的是,玄武殿大量採用漢白玉作為建築材料,並以漢白玉製作建築構件,使得整個大殿宛若冰雪白玉做成。尤其是在月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實為一絕。故而玄武殿又名白玉宮。第三進中有一池,名為定海,海中荷葦水草叢生,清幽寧靜。又有一島,曰寧島,島上有石塔,高不盈尺,曰鎮海塔。定海西側有亭,曰靜亭,單檐八角,絕美不凡。
晚晴時期鎮海寺多破敗,民國初年興學之風日盛,遂依託鎮海寺建北養馬小學,增建校舍。文化大革命時期,教育停滯,村民多將柴草堆於寺中,結果一瘋子為點火取暖,引燃了柴草堆,鎮海寺得到了和北嶽廟飛石殿同樣的命運。1994年四月初八,北養馬重建鎮海寺於穆山東麓,但已不復當年盛況,只是一間小房子。
鍾亭:屬於鎮海寺附屬建築,建於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位於鎮海寺山門正南四尺,通告兩丈,基座四角,高一丈二,為磚木夯土結構,南北有門洞,東西皆有台階可上,頂有漢白玉欄杆。基座上有鍾亭,單檐四角,為磚木結構,亭內懸鐘,其重四百餘斤,其聲舉村皆聞。鍾鈕蒲牢,緊啃鍾首,鐘身以楷書刻金剛經,字體遒勁有力。鍾帶內鑄有座式佛像32尊。鐘體下部是按方位排列的八卦紋。底部由重弧紋將鐘口分為八瓣。鐘身共有佛像176尊,乳釘紋136顆及其它紋飾,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大躍進時,大鐘被砸掉煉了鋼鐵,鍾亭也於文革時期被毀。
李左車墓 [2]  :處穆山之陽,養馬村東。始建於公元前147年,佔地20餘畝。自南向北有戲樓、山門、香亭、李公祠、墓碑、墓冢等,祠中有李公漢白玉塑像,祠前左右各有偏殿。祠後有甬道直達墓前,甬道兩側有三對石像生,從南至北依次為獅、獬豸、駱駝。墓前有石碑一座,正面上書“廣武君李公左車之墓”,背面詳細記述了其生平及生卒。墓冢呈圓形、封土高約十餘米,周長約100餘米,四周古柏虯松,清幽寧靜。後因自然、政治、經濟諸因素,墓地逐步變小,享堂屢建屢毀。至明朝時,僅剩一碑一冢。建國後碑冢無存。
奉孝石塔 [2]  :建於1189年(金大定29年),六角七層,高一丈,由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每層六面雕龕,龕內雕有佛、菩薩、弟子像數尊。塔前有碑,其文曰:定州曲陽縣從化鄉苑內村董寬,今為先亡慈父壘世重修百年坐化歸天諸男禍毀災止,特建奉孝石塔一座往於墳側。已酉年建,甲戌月已酉日立,金大定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為記,楊平張宗山刊。明末清初毀。

北養馬未來建設

道路交通:修建通向河西的水泥路,並修建沙河大橋,方便兩地人員往來。在穆山東側修建通往山北的水泥路。
村鎮規劃:多建小區,吸引外村人口居住,發展服務業,向城鎮靠攏。在建設時規劃好道路公園等基礎設施。文化教育:在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後重建中學,並重建鎮海寺、鐘樓等古蹟。也要興建圖書館、養老院等公共性場所。
環境治理:修建垃圾站,整修街道,在穆山上植樹造林、綠化荒山,適當退耕還林,整治大沙河河道,杜絕溺水事件的發生,並對沙河兩岸進行綜合治理,修復環境。引穆山水至村中,修建人工湖,並依託人工湖建公園。
農業產業: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業智能化,並大力發展村鎮企業,從事農產品加工,石雕等優勢產業。總之,要把北養馬建成經濟發達,文化底藴深厚,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人口3萬餘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新型小鎮。要將岸下、車固、南養馬、北故張、南故張、元坦、張家莊、南辛莊、杜家莊、南莊、中佐、石門、河合等村的人口吸引到北養馬來,要讓北養馬成為中心。

北養馬大事記

前229年,李氏宗族落難於此 [2] 
前147年,李左車墓成。
前89年,部分村民南遷,南養馬村成 [2] 
986年,雍熙北伐,宋軍駐於穆山,並修建山寨 [2] 
1192年,鎮海寺成 [2] 
1372年,洪武大移民時,大批外來人口來此,“山西老鴰窩”一詞流傳下來 [2] 
1916年,依託鎮海寺建成北養馬小學 [3] 
1927年,晉奉兩軍交戰於曲陽一帶,晉軍將司令部設在曲陽城內,並分兵駐紮在南北養馬、辛莊等村,把守沙河兩岸 [3] 
1937年,許子英佔穆山為寇。
1940年,日軍於村東修炮樓一座 [3] 
1948年,榮臻渠成 [3] 
1965年,北養馬耕讀小學被譽為保定地區的先進典型,《河北日報》、《保定日報》予以報道。宣傳北養馬耕讀小學事蹟的歌曲“耕讀小學開紅花”廣為傳唱。
1965年,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縣委成立農業學大寨辦公室,以方田規劃、水利狀況、糧食徵購為標準,將北養馬公社評為“三個典型”之一予以表彰 [3] 
1969年,建成北養馬鄉中學,1992年停辦,其舊址在今安逸小區東側。
1975年,在縣委號召下,北養馬公社在砂質土壤上陸續打成大口井四眼 [3] 
1985年,河北電視台拍攝了第一中學和北養馬農技學校勤工儉學的電視片 [3] 
1983年,縣民政局對全縣24個重名大隊的13個大隊更改了名稱,北養馬鄉人民公社的田家莊改為田莊 [3] 
1986年,多方集資2.6萬元,民政局下撥2.7萬元,建立了北養馬、東邸村、南洪德、北台、鄧家店五所敬老院 [3] 
1988年,盧進橋捐款兩萬元興修西羊平至北養馬公路。北故張村於村東立碑紀念。
1999年,於村東修朔黃鐵路支線。
參考資料
  • 1.    劉師峻.《曲陽縣新志》.曲陽:古籍,1670年
  • 2.    周斯憶.《重修曲陽縣志》.曲陽:古籍,1904年
  • 3.    韓愛營等.《曲陽縣志》.曲陽:新華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