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樂山大佛

(四川省樂山市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樂山大佛(Leshan Giant Buddha),又名凌雲大佛,全稱為“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 [1]  [6]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頭高14.7米、寬10米,髮髻1051個,耳長7米,依山鑿成臨江危坐,神勢肅穆,大氣磅礴。大佛左右兩側沿江的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像。大佛右側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山道,沿絕壁開鑿而成,曲折九轉,奇陡無比。大佛雕鑿完成後,曾建有7層樓閣覆蓋(另有9層或13層之説),時稱“大佛閣”“大像閣”。但佛閣屢建屢毀。樂山大佛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4-5]  [8] 
1956年8月16日,樂山大佛被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3日,樂山大佛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6] 
(本詞條為文物保護單位樂山大佛,關於景區內容,可閲覽詞條:樂山大佛景區
中文名
樂山大佛
外文名
Leshan Giant Buddha
地理位置
樂山市市中區凌雲路2435號
所處時代
唐朝
保護級別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4月1日-10月7日 07:30-18:30(最晚入園18:30);10月8日-次年3月31日 08:00-17:30(最晚入園17:30)
公佈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2-013-002-003

樂山大佛歷史沿革

樂山大佛名稱由來

唐代始建時,樂山大佛被稱為“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
宋代有人稱“凌雲大像”、“九頂大像”;
明代有人稱“凌雲大佛”;
民國時有人稱“嘉定大佛”,
現統稱“樂山大佛”。 [6] 

樂山大佛古代營造

唐開元初年(713年),樂山大佛正式開鑿,由僧人海通發起開鑿,海通辭世後,工程一度中斷。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章仇兼瓊出任劍南道西川節度使,看到業已停工的大佛,遂捐出俸祿二十萬錢。龐大的工程僅憑這二十萬錢還是難以為繼。大佛的故事最終傳到了唐玄宗耳中,唐玄宗詔賜“麻鹽之税”,用於大佛開鑿。
唐天寶五年五月(746年),章仇兼瓊遷任户部尚書,匆匆返回長安,伴隨着他的離去,大佛建造經費再次告罄,工程也被迫暫停。
唐貞元五年(789年),中斷了約半個世紀的大佛第三度開工。
唐貞元十九年(803年),大佛才得以完工。 [3]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主要建築

樂山大佛主佛結構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頭高14.7米、寬10米,頭有髮髻,耳長7米,依山鑿成臨江危坐,神勢肅穆,大氣磅礴。
[4]  [5]  [8]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
  • 石塊發鬈
大佛頂上共有螺髻105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釐米,頂部31.5×31.5釐米,根部24×24釐米。 [7-8] 
石塊發鬈 石塊發鬈
  • 木質雙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釐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內側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説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 [7-8] 

樂山大佛附屬佛像

樂山大佛佛像的左右兩側為兩尊護法天王石刻,身高均超過16米,還有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 [7] 
附屬佛像 附屬佛像

樂山大佛棧道及佛閣

九曲棧道 九曲棧道
大佛左右兩側沿江的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像。大佛右側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山道,沿絕壁開鑿而成,曲折九轉,奇陡無比。大佛雕鑿完成後,曾建有7層樓閣覆蓋(另有9層或13層之説),時稱“大佛閣”“大像閣”。但佛閣屢建屢毀。 [7-8] 

樂山大佛排水系統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為雨水侵蝕。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摺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巧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釐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 崖壁仍是紅砂原巖,而且比較乾燥。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 [7] 

樂山大佛胸部殘碑

1962年,大佛維修時候,時任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衡發現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髒洞。裏面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通洞裏保存,1966年,石碑被毀。 [7] 

樂山大佛文物價值

樂山大佛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4]  [5]  [8] 

樂山大佛文物保護

1962年的樂山大佛 1962年的樂山大佛
1956年8月16日,樂山大佛被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2月23日,樂山大佛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2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墨西哥歷史文化名城梅里達舉行的第20屆全委會上,全票通過峨眉山——樂山大佛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6] 

樂山大佛歷史文化

  • 佛像建造者
佛像建造的發起人是海通禪師。海通是貴州人,在凌雲山結茅修行。他看到三江水肆虐,常發生船毀人亡的悲劇,於是立志開鑿大佛,欲仰仗佛法,減煞水勢,永鎮風濤。於是海通遍行大江南北、兩湖淮海等地,籌集人力財力,於公元713年,動工開鑿。當時彌勒佛像作為武周時期廣泛流傳的佛像代表,自然成為海通造像的首選。當大佛頭、胸初具雛形,海通就圓寂了,大佛工程第一次停工。 [5] 

樂山大佛旅遊信息

樂山大佛地址

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凌雲路中段2435號

樂山大佛門票

80元/人次(含樂山大佛、烏尤寺、麻浩崖墓)

樂山大佛開放時間

旺季 (4月1日~10月7日)
07:30~18:30
淡季 (10月8日~3月31日)
08:00~17:30

樂山大佛交通

樂山市內乘坐601路(或302路)在嘉定坊站下車,步行500米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