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榮臻渠

鎖定
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根據地設有定唐縣。抗戰最艱苦的時期,在聶榮臻、蕭克將軍率領下,縣委書記楊培生、縣長楊鈞、縣武裝部長楊義來、以及王志清、劉學田、田興山、馬玉科帶領晉察冀軍民先後在修建了自曲陽引大沙河水至新樂縣北部的渠道,取名“抗戰渠”,又稱“榮臻渠”。
中文名
榮臻渠
始建於
1941年
建成於
1948年
總長度
21千米
別 名
抗戰渠
民國20年(公元1931年)10月,西羊平村鄉醫劉穩立萌發引沙河水灌溉羊平一帶農田的想法,遂自費去天津請基業公司技術人員來家,經過3個月的測量繪出開渠引水藍圖。因資金缺乏,國民政府不管而擱淺,後求助於無極縣華洋益振會,亦未能如願。有民謠曰:要追大渠的根,請問劉老穩的孫。
民國29年(公元1940年),劉穩立之子劉作中、劉作琴、劉作梅、劉作蘭,之孫劉增生、劉增減及族侄劉呈祥、劉豐年、劉幼純,族孫劉古城等12人又擬開挖沙河大渠。劉作中攜文圖呈於縣抗日民主政府。8月召開的縣首次參議會通過了開挖沙河大渠的提案。縣政府隨即呈報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得到批准。接着組成挑渠委員會,主任由北養馬楊彩章擔任,副主任由劉增生擔任,劉作中負責宣傳報道,聘請北故張劉懷金為施工指導。民國30年(公元1941年)4月開工,邊區行政委員會派袁子鈞,專署派孟晉卿負責技術指導,縣政府實業科長王德潤主管此項目。
施工開始後,當地民眾積極參加,爭相出力,邊區亦不斷撥出糧款予以支持。民國31年(公元1942年)2月,由於日本侵略者的大肆破壞,挖渠工程被迫停止。日軍在大渠周圍修築炮樓8座,使工程難以恢復。抗日戰爭轉入反攻階段後,於民國33年(公元1944年)春恢復施工。縣抗日民主政府組織民眾邊抗戰邊挖渠,採用民辦公助的辦法,成立合作社,組織入股。六、七、八區共入勞力股68.75萬個工,米股33.53萬斤。8220個勞動力投入了施工。合作社下設工程股、供給股、會計股。村民自願組成包工隊,實行輪流撥工或專門技術撥兑制,做到開渠生產兩不誤。開渠按勞動效率的高低計工計酬,滿10分工值4.5斤小米。施工中開展勞動競賽,湧現出不少小發明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勞動效率最高達13分。西羊平村劉呈祥創造了滑車,較之每人每小時擔土快三分之一。南窪裏創造了滑轆轤,效率相當於人背石頭的3-4倍。南故張村有半數勞力投入到挖渠工程,施工進度很快。全渠開挖土方(法方)34.38萬方尺,用工22.03萬個;石方(法方)4385方尺,用工22.86萬個;橋樑、渡槽、水溝用工7.94萬個。
民國37年(公元1948年),大渠勝利竣工。當地民眾出於對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的愛戴,請邊區行政委員會主任宋劭文書寫了榮臻渠匾額,由西羊平石雕藝人雕刻,鑲嵌於渠首橋閘處。渠長13公里,可灌溉農田2.4萬畝,受益村社23個。建國後擴建支渠3條,灌溉面積發展到8.5萬畝。1957年10月,聶榮臻提出將榮臻渠改為抗戰渠,把功勞歸於人民羣眾,自此榮臻渠、抗戰渠並稱。文化大革命中,榮臻渠匾額遭到破壞,臻字無法辨認。1970年冬,二乾渠在曉林鄉辛莊與抗戰渠接通,原抗戰渠引水口廢止。1985年,特請原國家計委副主任宋劭文補寫了臻字。原匾額收藏在縣文物保管所。 [1] 
參考資料
  • 1.    韓愛營等.《曲陽縣志》.曲陽:新華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