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劍門關

(天下第一天然隘口)

鎖定
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廣元劍閣縣城南15千米處,劍門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峯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 [1] 
劍門關隘口形成於白堊紀,是世界罕見的城牆式礫岩斷崖丹霞景觀,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處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關隘。 [2] 
劍門關是劍門關風景區的標誌性景點,1982年以此為核心景點設立劍門蜀道首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1] 
中文名
劍門關
地理位置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
投用時間
2010年
垂直高度
近300米
氣候類型
亞熱帶濕潤氣候
佔地面積
6 km²
景區等級
AAAAA

劍門關歷史沿革

根據史料記載,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見大小劍山之間有閣道三十里,又見大劍山中斷處壁高千刃,天開一線,便在此壘石為關,以為屏障,稱劍閣,又稱劍閣關。後來諸葛亮五出祁山,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經過此地。
劍門關是入蜀咽喉、軍事重鎮,歷史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1700多年以來劍門關樓屢建屢毀,又屢毀屢建。
唐朝以後,開始改稱為劍門關。
原古關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閣樓正中懸一橫匾,書“天下雄關”,頂樓正中的匾額題有“雄關天塹”。這座歷經千餘年的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被全部拆毀。
1992年在關口川陝公路東側崖底修建了關樓。2006年2月,關樓被大火燒成灰燼。 [1]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關樓,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
劍門關 劍門關

劍門關地理環境

劍門關位置境域

劍門關位於大劍山中斷處,為東峯營盤嘴,西峯金城山斷崖之間的狹谷隘口。兩崖石壁如刀砍斧劈,平地拔高150多米,長500多米,頂部寬 100 餘米,底 部 寬 50 多米。“兩崖對峙倚霄漢,昂首隻見一線天”。大劍溪水繞崖穿石,向北流出隘口,直瀉而下,地勢異常險峻。蜀漢諸葛亮在此修築關樓成為軍事要塞。劍門關樓歷史上屢遭破壞,又多次修復。明代重建的劍門關樓,為飛檐三重,甚為雄壯。清朝修復後的關樓,仍為三層,底層以石條砌成拱形關門。有兩扇鐵皮乳釘大門。門正中,鑲嵌“劍閣”二字。上築堞垛,居高臨下,供瞭望射擊。向北兩邊石牆,刻有楹聯。古道穿過關門通向峽谷。二層關樓,高大宏敞,四周通廊。正中懸掛“天下雄關”木匾。頂樓閣檐正中,懸“雄關天塹”匾額。樓閣中空,四面窗欞。關門內置傍壁級道,可登頂閣。民國24年冬,修築川陝公路時,將關樓拆毀,改成通道。在關樓遺址右側,建有三稜 形石 碑一座,上刻“古劍門關”四字。後毀,另豎長方形石碑,鐫刻“劍門關”三字。劍門關石崖上歷代名人碑碣甚多,已毀壞殆盡,今存“天下雄關”和清果親王書“第一關”等石刻。關內外怪石嶙峋,自然形成的石胄、石猴、石兔、石龜、石蛤蟆、石龍、石虎、石鑼、石鼓、石筍、石瓶等形象,賦有美妙神奇的傳説,耐人尋味。1959年縣人民委員會在古關樓遺址處,新建木結構亭閣一處。1966年郭沫若偕夫人於立羣遊劍門。郭老題詩:“劍門天失險,如砥坦途通。秦棧已無跡,漢磚土欲融。羣峯齒盡黑,萬礫色皆紅。主席思潮壯,人民天下雄。”於立羣手書“雄關漫道真如鐵”大字隸書條幅。 [3] 
劍門關 劍門關

劍門關水文

劍門關隘口屬嘉陵江水系清江河小支流大劍溪流域。河流特徵是源近流短,流域面積不大,河道平均坡降陡,徑流隨雨季變化,陡漲陡落。大劍溪發源於劍門關鎮南部的黑山觀,由南向北逆流,流流溪谷淺,到劍門關陡然深切,降落50米,形成顯著的劍門關隘,北流出劍門關隘口至水會渡(大石咀)與小劍溪匯合後隨即注入清江河。 [4] 

劍門關建築格局

劍門關建築規模

劍門關 劍門關
劍門關城樓高19.34米,基座長19.16米,寬13.6米。依據冷兵器時代作戰特點,以青石座基,石拱劵門,獸吞銜環,金釘固門。關樓採取三層歇山式屋頂的構造,四面軒窗、環廊通透、檐下使用斗拱,檐柱角柱採用側腳,角柱採用“生起”等明代傳統手法營造成“敵樓高踞、堞垛森嚴”的明代建築風格。充分展示古關樓那種“一石臨空天府狀,兩山如壁劍門雄”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渾而壯觀的本色。

劍門關構築設施

金牛橋、劉備過關石雕像孔明立關石雕像、五丁開山石雕像、北伐行軍浮雕、劍閣牌坊。

劍門關人文歷史

劍門關地名由來

自隋以後,陝甘入蜀改道由葭萌(今廣元昭化鎮)越牛頭山,經達摩戍(俗稱大木樹),直抵劍門關口,小劍(今劍閣下寺鎮大倉壩)至劍門關口的棧閣道逐漸廢棄,“劍閣”之名亦由劍閣道的簡稱成為劍門關的別稱。因此,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民國二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後,“劍閣”改指縣名。 [5] 
劍門關隘口全景 劍門關隘口全景

劍門關歷代戰爭

靖國軍、靖川軍爭奪劍門關:民國軍閥割據,在靖國軍與靖川軍爭奪劍閣縣期間,民國九年(1920年)7月,靖川軍總司令劉存厚率兵由漢中攻下廣元,進逼劍閣。靖國軍第5師呂超得知廣元失守後,即令由甘肅入川援呂的盧佔魁部守劍門關。劉存厚軍以一部正面佯攻劍門關,兵分一部由張王廟(今劍閣張王鎮)、青樹子迂迴直逼劍門關背面。守關盧軍腹背受擊,奪路退往劍閣縣城(今劍閣普安鎮)。 [6] 
第一次劍門關戰鬥(紅軍攻佔劍門關):此役為川陝革命根據地著名戰鬥之一。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鄧錫侯部第28軍第8混成旅司令刁文俊率4個團的兵力防守劍門關,並有多股軍隊配合部署。至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3月31日,奉命北上與中央紅軍匯合的紅四方面軍在王樹聲的指揮下,已構成多路合攻劍門關的陣勢。4月1日拂曉,紅軍兵分二路迂迴進攻劍門關背部,快速佔領關樓,並於下午4時許結束戰鬥。 [7] 
第二次劍門關戰鬥(解放軍攻克劍門關):1949年12月,敗退四川的國民革命軍胡宗南部第7兵團駐守劍閣縣,司令裴昌會派38軍55師楊佔培部據守劍門關一帶,164團3營守劍門關口,第177師炮兵駐紮劍門關隘口兩側高地。12月17日,解放軍180師一部直抵劍門關外志公寺,準備進攻。同時,另遣小分隊沿山崖小道爬上關隘西側的金城山,於半夜開始進攻。解放軍集中火炮掩護戰士從志公寺衝擊關隘,小分隊居高臨下攻敵。此時,中共地下黨員、關口守軍營長乘勢策應,守軍潰退。解放軍遂攻克劍門關。 [8] 

劍門關名人評價

李特劉禪有此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耶!
李白: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杜甫:唯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

劍門關開發建設

劍門關基礎建設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成為軍事要隘。 [9]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9月,川陝公路劍閣段動工修建。次年4月,途經劍門關隘口的劍閣縣城至王家渡(今劍閣縣界)段正式通車。新中國建立後,劍閣縣政府每年組織修建川陝公路,至1989年已升為三級公路 [10] 
2011年底,廣元市全面啓動劍門蜀道劍門關旅遊區創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工作,劍閣縣投入資金近2億元,完成了捨身崖玻璃懸空觀景平台、漢陽鋪恢復、景區環境整治等115項創建任務。 [11] 

劍門關榮譽表彰

1982年11月,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6年改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2] 
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核定公佈劍門蜀道遺址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 
2015年7月13日,全國旅遊資源規劃開排髮質量評定委員會正式批准劍門蜀道劍門關旅遊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15]  7月27日,劍門蜀道劍門關旅遊區正式掛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6] 

劍門關建置管理

武則天聖歷二年(699年),新置劍門縣,屬始州(後改劍州),“取劍閣為名也”,劍閣關隸屬劍門縣境。
隋唐時,於劍門關設軍事建置,設立劍門關令。
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劍門縣改隸於劍門關都監。景德三年(1006年),劍門關直隸京師,以東京兵出戍。熙寧五年(1072年) ,劍門關、劍門縣析而為二,皆復歸劍州。元符中,劍門關下隸於劍門縣,“敕縣令通管關事”。
明洪武三十一年,廢劍門關。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立劍門關,置百户戍守 [17] 

劍門關旅遊信息

交通配套
G108國道川陝公路舊路劍門關隧道途經劍門關西側。劍門關毗鄰劍閣縣城的西成高速鐵路劍門關站,有劍閣公交7路車往返於劍閣縣城與劍門關景區南北門,景區南門距離劍門關隘口南口約50米,距劍門關城樓、隘口北口約500米。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