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劍閣道

鎖定
劍閣道,因劍山峭壁間棧(古稱閣)道而得名。又稱劍門蜀道。位於今四川省劍閣縣東北。又泛指由陝西漢中、寧強經四川劍閣至成都間通道。
唐代地理學著作《元和郡縣圖志》釋曰:“小劍故城,在縣西南五十一里。小劍城去大劍戍四十里,連山絕險,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道。”
中文名
劍閣道
地    點
劍門關
年    代
三國

劍閣道景點介紹

龍門山東北支脈大劍山、小劍山東西橫亙18千米,一般海拔1000米,最高峯大劍山東山寨海拔1248米。大小劍山72峯綿延起伏,峯巒聯結,形若利劍,直插雲霄,穿行南北的大劍溪將其攔腰斬斷,至此絕崖相對,昂首一線天。公元前4世紀,蜀人經此築有通往南鄭(今陝西漢中)的石牛道(又名金牛道)。三國時,諸葛亮為運送軍資,沿此道鑿崖架飛樑,拓寬險路約15千米,始名劍閣道,並置閣尉駐守。後於劍閣道南端隘口處,以兩崖相嵌置關,其形如門,稱劍門關。關口寬約20米,長約600米,關樓鎖口,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説,是古蜀道上最為重要的關隘,為川陝交通咽喉。過此南下成都,少險可據。

劍閣道歷史沿革

三國後歷代封建王朝均在劍門關設官駐兵,歷為兵家必爭之地。自秦滅巴蜀後的2000多年裏,劍門關經歷了50多次大戰,從未有軍隊從正面攻破劍門關。三國蜀炎興元年(263),魏將鍾會伐蜀,蜀將姜維退守劍閣,使10萬魏軍終不能越。東晉司馬勳、前秦苻堅、西魏尉遲迥、北周梁睿等圖蜀,均先奪取劍閣,以進逼成都。1935年3月3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嘉陵江戰役中,第30、第31軍各一部西渡嘉陵江後,直插劍門關南,經激戰,殲國民黨守軍3個團,一舉奪關後乘勝北進,攻佔昭化城,順利地控制了四川北部嘉陵江以西廣大地區。劍閣道今擴建為北京―成都―昆明公路(108國道)的一段。附近有寶雞―成都鐵路通過。劍閣道於1982年被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沿途有梁山寺、姜維廟、古棧道、三國古戰場遺蹟等景點。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