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存厚

(民國時期四川軍閥)

鎖定
劉存厚(1885年—1960年),字積之,四川簡州(今簡陽市)人,民國時期四川軍閥、陸軍上將。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回國後任職於雲南武備學堂,並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光復雲南。
1915年參加護國戰爭,任四川護國軍總司令、肇慶軍務院撫軍。1917年後任四川督軍。1923年後任川陝邊防督辦兼四川陸軍檢閲使。1927年後任國民黨政府第二十三軍軍長。1933年在四川參加“圍剿”中國工農紅軍。後長期在原籍寓居。1949年到台灣,任偽“總統府”的“國策顧問”。著有《雲南光復記》、《護國川軍戰紀》、《蜀軍志》等。
中文名
劉存厚
別    名
積之(表字)
劉厚臉(外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5年1月24日
逝世日期
1960年6月
畢業院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第六期
職    業
師長、鎮守使、軍長、四川督軍
主要成就
參與光復雲南
參加護國戰爭
出生地
四川簡州(今簡陽市)
代表作品
《雲南光復記》

劉存厚人物生平

劉存厚投身革命

劉存厚,字積之,1885年1月24日(清光緒十年十二月九日)生於簡州(今四川省簡陽市)。先祖為鹽商,父劉廷輔為光緒己丑(1889年)恩科武舉。
劉存厚幼入私塾啓蒙,後讀經,欲步入仕途。1902年應成都府院試,榜上無名。1903年進新設立的四川武備學堂就讀。1907年7月畢業,與周駿尹昌衡等人被該學堂首批選送至日本留學,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國學生隊步兵科第六期,同期同學有孫傳芳閻錫山唐繼堯等人。
1908年12月,劉存厚畢業歸國,參加北京軍諮府陸軍部考試,授陸軍科舉人,旋被推薦給雲貴總督李經羲,調往昆明訓練新軍,任雲南講武堂戰術教官。這期間,經羅佩金李根源介紹,劉存厚加人了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前,劉任新軍第十九鎮三十七協七十四標第二營管帶,唐繼堯任同標第一營管帶,雷飆任第三營管帶。三十七協協統蔡鍔有反清革命思想,劉存厚也附和進步潮流,但又不時與清軍督練公所總參議靳雲鵬相周旋。同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後,劉存厚參加了蔡鍔、李根源等人領導的28日雲南重九起義,攻下督署,眾舉蔡鍔為雲南都督,劉存厚任參謀部第一部部長。蔡鍔令唐繼堯進軍貴州,唐繼堯派韓建鐸為援川滇軍司令,劉存厚為總參謀,率隊進駐四川敍府(今宜賓)、瀘州。11月,四川光復,尹昌衡繼蒲殿俊任四川都督,決心以武力驅逐滇軍,經成都的大漢軍政府和重慶的蜀軍政府代表一起同滇軍交涉,禮送滇軍出境。劉存厚感到重返滇省仍無出路,密電尹昌衡表示願意返川,尹覆電表示歡迎,劉存厚遂以父命歸川為由,於1912年3月初離開滇軍返回成都。 [1] 

劉存厚投胡擁袁

1912年2月,成、渝兩軍政府合併,宣告四川統一,成立四川軍政府。4月,尹昌衡將川軍擴編成三個鎮,為安置劉存厚,特意增第四鎮,委他任統制。不久,改鎮為師,劉存厚仍任第四師師長。
1912年7月,尹昌衡西征藏區,改由胡景伊代理川督。胡景伊是袁世凱的黨羽,也是共和黨四川支部常務理事,胡景伊排擠和打擊革命黨人,但對劉存厚極拉攏,劉存厚和周駿遂加入共和黨,轉而投胡擁袁。8月,川軍第五師師長、重慶鎮守使熊克武和老同盟會員楊庶堪宣佈獨立,響應孫中山發動的討袁“二次革命”,分兵西進討伐胡景伊,胡命令劉存厚迎擊熊克武,熊軍敗退。9月,劉存厚署理重慶鎮守使,大肆搜捕國民黨人,株連無辜,查抄財物,得銀二十多萬元,旋師成都。川軍第二師師長彭光烈因與熊克武暗通,全師被解散,遂將第四師番號改為第二師,劉存厚仍為師長,晉陸軍中將銜。 [1] 

劉存厚附蔡討袁

劉存厚 劉存厚
1915年初,陳宧受袁世凱之命,率北洋三個師入川會辦軍務,在全川實行大清鄉,排除反袁力量,為袁世凱稱帝鋪平道路。陳宧派劉存厚為川南清鄉總司令,率兵兩個團駐守瀘州。袁世凱宣佈稱帝后,於12月冊封劉存厚為二等男爵以籠絡之。同月25日,蔡鍔等人在雲南宣佈獨立,組織護國軍舉兵討袁,蔡鍔自任總司令,羅佩金為總參謀長,進兵四川敍永縣。蔡、羅與劉存厚有深厚的歷史關係,極力爭取他反袁,劉存厚手下第二旅旅長雷飆也贊成附蔡討袁,但另一旅長擁袁。敍永縣知事為劉二弟,同情護國軍,劉父也支持其義舉。護國軍在爭取雷飆的同時,授意四川人李寬文向劉存厚投遞了一封匿名信,説:“我從北京方面得來一個秘密消息,袁世凱疑心你暗通蔡鍔,將指示你的部下對你進行暗殺。”劉存厚便急忙同雷飆計議,派人與護國軍聯繫,於1916年1月31日在納溪以“護國川軍”總司令名義發表討袁檄文,宣佈獨立。
2月1日,護國軍到達納溪,劉存厚率部配合護國軍會攻瀘州,佔領益田縣、月亮巖,與張敬堯的北洋先遣軍和熊祥生部隔江對峙。3月7日,劉存厚的護國軍在前線失利,他驚恐萬狀,認為彈盡兵疲,便不顧蔡鍔反對,撤離納溪退往安寧橋。當時川滇護國軍僅有七千餘人,而袁世凱的北洋軍有五萬多人。雙方在瀘州、納溪西南棉花坡、大州驛一帶的激戰持續兩個多月。繼後各省紛紛響應護國軍,袁被迫於3月取消帝制,陳宧也隨之宣佈四川獨立。6月6日,袁世凱死去,劉存厚所部恢復原番號,仍稱四川陸軍第二師,繼續任師長。 [1] 

劉存厚爭奪四川

主詞條:川滇黔戰爭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蔡鍔被任命為四川督軍兼省長。7月20日,劉存厚率部進駐成都,攝行軍、民兩政。29日,蔡鍔抱病入成都,劉存厚率眾迎接。8月,蔡鍔電保劉存厚為第二師師長,權委川軍第一軍軍長,請授陸軍上將銜。9月,蔡鍔赴日“養痾”,病逝異國。同月北京政府電令滇軍將領羅佩金、黔軍將領戴戡分別署四川督軍與省長。劉存厚仍維持原職,10月授陸軍中將銜、崇武將軍、勳四位,12月加陸軍上將銜。
1917年3月,劉存厚與四川督軍羅佩金因裁軍問題發生衝突,領銜通電,指控羅佩金調動滇軍準備作戰。4月18日,滇軍與劉存厚的川軍在成都城內展開巷戰,死傷數百人。北京政府電令羅、劉立即停止戰鬥,來京供職,川督由戴戡暫兼,但羅、劉不遵令北上,分別率部退往仁壽、簡陽和鳳凰山。
戴戡利用劉、羅混戰之機,通過進步黨梁啓超等人的關係,向段祺瑞靠攏,得以集省長、督軍、會辦三個頭銜於一身。在戴、劉互相怨恨之時,張瀾亦不甘心戴獨佔權位,遂與劉存厚合作。7月1日,張勳擁清遜帝溥儀復辟。同月3日,溥儀偽諭授劉存厚為四川巡撫。劉存厚對溥儀諭旨並未立即表態,而是通過關係在京奔走於段、張之間,以觀時變。4日,劉存厚通電聲討張勳復辟,擁護共和,指責戴戡把持郵電以及陷害他人。5日,戴戡以討伐“叛逆”為名對劉存厚用兵。當日夜,川、黔兩軍在成都北校場、西校場一帶激戰。8日,黔軍敗守皇城,戴戡求助羅佩金未果,糧彈告罄,不得不交出三顆大印,撤軍出城。劉存厚深知戴意在與滇軍會合後捲土重來,假意應允,暗中派隊馳赴龍泉驛、山泉鋪一帶埋伏,阻擊由資、簡、榮、威西上的黔軍。21日,戴戡在潰退途中遭伏擊自戕,隨行將領多被俘被殺。
張勳復辟失敗後,段祺瑞重新上台,梁啓超等人對戴戡之死表示悲痛,要求嚴辦劉存厚,但段祺瑞置之不理。北京政府任命川軍第一師師長周道剛暫代四川督軍,張瀾暫行護理四川省長。劉存厚又與川軍周道剛、鐘體道等人為伍,集合一、二、三師兵力,在成都周圍地區,同滇黔軍進行更大規模的“資簡阻擊戰”、“青眉攻防戰”、“資內爭奪戰”,再次打敗滇、黔軍。北京政府遂於11月任命張瀾為四川省長,劉存厚會辦軍務。12月,劉存厚升任督軍,成為稱雄地方的小軍閥。 [1] 

劉存厚軍閥混戰

劉存厚統治四川之際,熊克武借護法名義進兵四川,於1918年1月就任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受黔、滇、川軍壓力,劉存厚、張瀾於2月19日退出成都,往綿陽與鐘體道會合,不久又逃離綿陽,經廣元昭化,於6月進駐陝西寧羌(今寧強)。劉存厚在綿陽暫住月餘,竟預徵一年田賦。7月,南方軍政府任命熊克武為四川督軍。與此同時,北京政府發表劉存厚為二十一師師長,劃漢中等七縣為劉、鍾兩部防區,軍械餉糈均由北京政府供給,劉存厚還在漢中設四川督軍行署。劉存厚在陝南實行暴政,逼農民毀田種植鴉片,城鄉遍設煙館,遍擺賭場,姦淫婦女,無惡不作,激起當地民眾公憤。陝西省議會電告北京政府,公佈劉存厚禍陝罪狀十二條,請求調劉離陝,嚴加懲處。1920年2月間,陝督陳樹藩先後七次電控劉的暴行,要求將劉調離懲處。4月,陳樹藩終於對劉存厚下了逐客令,限期離陝。同年5月,熊克武在與滇軍和黔軍的戰爭中敗北,被趕出成都,退守保寧。熊、劉同病相憐,棄嫌修好,共同組織靖川軍,聯合起來驅逐滇黔軍,分別攻打重慶,收復成都,相約戰事未了,二人均不用督軍名義,公推劉湘護理川督。8月,劉存厚就任靖川軍總司令。9月,劉、熊聯合攻克成都。10月,熊克武又佔領重慶,並在渝設川督公署。11月,劉返回成都也掛起四川督軍公署招牌。一時南北政府分別任命的兩個督軍在成渝對峙,分庭抗禮。後經劉存厚活動關節,北京政府於12月30日命令劉存厚督川,熊克武為四川省長,企圖把四川納入北洋政府統治之下。
劉存厚慮及此次回川兵力不足以統馭全川,遂有北結陳樹藩,南聯黔、滇,以牽制川東南各軍,復施其縱橫捭闔之手腕,離間川中各師旅,使其互相猜忌,輾轉以就己範圍之陰謀,然事與願違,所定計劃盡成畫餅。1921年2月18日,川軍二十三名將領聯名通電否認北京政府的任命,並公佈了劉存厚阻撓自治的十條罪狀。後來熊克武、但懋辛、劉湘、劉成勳等人聯合起來,分路向劉存厚進攻,劉存厚見勢不妙,遂偽裝自治,同時密電北京政府表明擁護中央之態度,説明迫於形勢,不宜公開表態,請中央諒解。北京政府把劉存厚的密電公佈出來,劉存厚立即成為眾矢之的,罵他口是心非,是北京政府的走狗。劉存厚被主子出賣無地自容,於3月22日通電,自動下野解除靖川軍總司令職,復出灌縣,重返寧羌。
劉存厚
劉存厚(4張)
1923年2月,四川再次發生內亂,吳佩孚乘機援助楊森回川,並令劉存厚由陝南進兵川北。劉存厚1於2月19日進駐綿陽,5月敗走。1924年5月27日,北京政府令裁撤四川督軍,劉存厚改任川陝邊防督辦。川陝邊防督辦公署設於綏定(今達州),轄綏定、萬源、宣漢、城口四縣。劉存厚在綏定近十年,兵力由不足五千人,逐步擴大到二萬五千人。劉存厚無休止地剝削搜刮,引起民眾強烈不滿,共產黨員李家俊曾領導四川農民抗租,建立抗租軍及四川第一路紅軍,遭到殘酷鎮壓。劉存厚對在當地活動的國民黨也同樣進行壓制。劉存厚信奉國家主義,國家主義分子在綏定活動猖獗。
1928年10月底,國民黨政府指定劉湘為川康裁縮軍隊委員會委員長,鄧錫侯、劉存厚為副委員長,負責川康軍隊縮編事宜。此前,吳佩孚在北伐軍的打擊下,大勢已去,不得不入夔門投楊森、劉存厚。劉存厚不顧南京國民政府“討吳除楊”的通電,將吳一行安置在綏定與開江交界處檀木場陳濟川的大院內居住。他對吳佩孚的供應、警戒甚是周到謹嚴。吳佩孚曾寫詩贈劉存厚:“方寸糾紛俗累縈,無端悵觸筆花生。人間落魄尋知已,詩寫牢怨見性情。孝水夢迴千里曲,蜀山月掛一鈎輕。枕邊莫惱雞聲惡,催起劉郎趁早行。”抒發對劉的感激之情。同年末,劉存厚又迎吳佩孚至距綏定三十里之河市壩居住,且為吳佩孚設“行轅”於綏定城內,要為吳佩孚招兵買馬組織警衞旅。
1929年3月21日是吳佩孚五十七歲生日,時值蔣桂戰爭爆發的前夕,吳佩孚亟思乘機出山,劉存厚與吳佩孚合謀,事前發出通啓,大擺壽宴,廣為招徠。段祺瑞、曹錕蔣介石閻錫山李宗仁等人紛紛派代表前來祝壽,川省各軍閥也都饋贈厚禮,劉存厚贈壽銀五千兩。10月,段祺瑞派代表來河市壩促吳再起,各方軍閥殘餘代表雲集河市壩,與吳密商局勢。劉存厚更與吳擬定了組建“興國軍”計劃。劉存厚還派代表赴南京謁蔣介石,請准許吳佩孚回籍山東,吳佩孚三次通電試探之後,於1930年6月4日由綏定起程赴成都,劉存厚盛宴歡送,贈路費銀二萬元,後吳出川受阻,劉存厚又勸吳佩孚移駐漢小鎮下八廟。 [1] 

劉存厚晚年結局

1933年5月,蔣介石任命劉存厚為陸軍二十三軍軍長(空頭番號)。10月又任命劉存厚為四川“剿共”軍第六路總指揮,負責“圍剿”川北紅軍,結果受到紅四方面軍徐向前部的迎頭痛擊,損失甚眾。10月20日,裏村後棄城逃跑。翌日,紅軍正式入城,結束了劉存厚在綏定近十年的統治。蔣介石於10月28日以“輕棄防地”的罪名,將劉存厚撤職查辦,其殘部由劉存厚的副軍長劉邦俊改編。
此後劉存厚長期賦閒,他在成都置園林一處,修飾一新,名為“榆園”,又在故里簡陽買下莊園一處,名為“桂裏山莊”。1948年,劉存厚任“行憲國大”代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劉存厚被當時任國民黨行政院長的閻錫山“接往”台灣,受聘為“總統府”的國策顧問,但劉存厚生活潦倒。曾在詩中自況:“蹉跎容易又三春,一事無成唯慮貧。誰知路旁賣瓜客,曾為麟閣畫圖人。”
1960年6月,劉存厚死於台北。 [1] 

劉存厚主要作品

劉存厚喜書法,好吟詩,收藏圖書、碑文、名畫頗豐。著有《雲南光復記》、《護國川軍戰紀》、《蜀軍志》《榆園詩存》等。 [1] 

劉存厚軼事典故

辛亥革命前後,四川軍閥劉存厚一貫反覆無常,先歸附蔡鍔,後投降張勳段祺瑞等,人們送外號“劉厚臉”。後來,孫中山派革命黨人樊孔周到成都進行革命活動,被反動派暗殺於家中,全身中彈數十處。當時,有人推斷系劉存厚所為。革命黨人義憤填膺,編了一副對聯,既是對革命烈士的悼念,又是對反動軍閥的鞭撻。聯雲:樊孔週週身是孔;劉存厚厚臉猶存。 [2] 

劉存厚後世紀念

位於成都市青羊區西珠市街的百年老宅劉存厚公館,於2011年被列入第一批成都市歷史建築重點保護名單位,是成都市首批掛牌保護、不得隨意拆除的13處歷史建築之一。劉存厚公館是典型舊時私家花園式院落,中西合璧風格,是民國時期獨棟式建築代表之一,具有較高的建築研究價值。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人物傳》卷3:中華書局,2011年:第2108-2114頁
  • 2.    劉存厚公館  .青羊政協網站[引用日期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