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特

(十六國時期成漢政權奠基人)

鎖定
李特(約250年 [66]  —303年),字玄休,氐族,略陽臨渭(今甘肅省秦安縣)人,祖籍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東羌獵將李慕之子,十六國時期成漢政權建立者李雄之父,成漢政權的奠基人。 [1-2] 
李特年輕時曾為州郡官吏,元康年間,隨流民徙至巴蜀,被推為首領。永寧元年(301年),誅殺趙廞有功,被晉廷任命為宣成將軍,封長樂鄉侯,不久率領六郡流民起義。太安元年(302年),自稱持節大都督、鎮北大將軍,領益州牧。太安二年(303年),改元建初,同年為羅尚襲殺。 [71] 
李雄稱王后,追諡李特為景王,李雄稱帝時,追尊為景皇帝,廟號為始祖。 [42]  [72] 
全    名
李特
玄休
所處時代
西晉
民族族羣
氐族 [1] 
出生地
略陽臨渭(今甘肅省秦安縣)
出生日期
約 250年
逝世日期
303年
主要成就
成漢政權奠基人
諡    號
景皇帝
廟    號
始祖
祖    籍
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

李特人物生平

李特巴蜀求食

李特是氐族人,由於巴國當時對氐族人專門徵收的捐税稱為賨布,因此漢人常常又把氐人叫賨(cóng)人。 [66] 
李特年輕時在州中任職,其見解很不尋常,身高八尺,有才能而勇武,善於騎馬射箭,性情沉穩,剛毅有度量 [3]  ,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因此州中與之志同道合的人都歸附於他。 [4] 
西晉元康六年(296年) [53]  ,氐人齊萬年造反,關西一帶兵禍擾亂,再加連年大荒,略陽、天水等六郡的百姓流亡、遷移,尋找糧谷進入漢川的有幾萬家 [5]  ,其中包括李特兄弟。 [52]  在遷移路途中,常有病和窮苦的人,李特兄弟救助賑濟、保護這些人,從此得到眾人之心。 [6] 
流亡的百姓到漢中後,上書請求在巴、蜀寄食,朝廷不允許,派侍御史李宓持節前往慰勞,同時監察他們,不讓他們進入劍閣。李宓到達漢中,接受流民的賄賂,上表説:“流民有十萬多人,不是漢中一個郡所能夠救濟,如果東往荊州,水流湍急危險,而且沒有船隻。蜀地有糧食儲備,百姓豐足富裕,可以讓流民前往那裏解決吃飯問題。”朝廷聽從李宓的意見。從此,流民散佈於梁州、益州,不能禁止。 [7-8]  [55] 
李特到劍閣時,觀看當地險峻的地勢,不由得長嘆説:“劉禪擁有這樣的地方,竟然還投降別人,難道不是才能平庸、低下的人嗎?”同李特一起逃荒的閻式、趙肅、李遠、任回等人都很驚歎,認為李特很不是一般。 [9-10]  [54] 

李特剷除趙廞

永康元年(300年)十一月,朝廷下詔徵召益州刺史趙廞入朝擔任大長秋,讓成都內史耿滕代替趙廞任益州刺史。當時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廢殺皇后賈南風,掌控朝政大權,趙廞與賈南風是姻親關係,聽聞朝廷徵召任命,非常害怕,加上他看到晉朝的衰微敗亂,心裏已存有佔據蜀地的願望,就拿出倉庫中的糧食,賑濟流民,來收買民心。因為李特兄弟材力勇武,手下都是巴西郡人,與趙廞同郡,趙廞對待他們非常優厚,作為自己的爪牙。李特等人憑仗着趙廞的權勢,專門聚眾作強盜,蜀人十分忌恨他們,耿滕曾多次秘密奏報朝廷:“流民剽悍驍勇,而蜀人怯懦軟弱,主人對付不了客人,一定會造成禍亂,應該讓流民還歸本土。如果讓他們留在地勢險要的蜀地,恐怕秦州、雍州地區的災禍就要轉移到梁、益地區。”趙廞聽説後非常憎恨耿滕。 [11]  當時益州接到詔書後,派文武官員一千多人迎接耿滕,耿滕率領眾人進入州城,趙廞派徒眾迎擊耿滕,在西門交戰,耿滕戰敗而死。 [12] 
同年,趙廞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安排設置僚屬,改換所屬的郡守縣令,晉朝廷所任命的官員,沒有敢不聽從趙廞的。李特的弟弟李庠和兄弟以及妹夫李含、任回、上官惇(一作上官昌)、李攀、費佗(一作費他)、苻成、隗伯等人率領四千騎兵歸附趙廞。趙廞任命李庠為威寇將軍,封為陽泉亭侯,把他看作親信心腹,讓他募集六郡的強壯勇武的人,發展到一萬餘人,以截斷北來的道路。 [13-14] 
李庠為人驍勇,很得人心,號稱東羌良將,趙廞逐漸忌恨他,但沒有明説。
永寧元年(301年)二月,長史杜淑、張粲勸説趙廞道:“將軍剛剛起兵,就倉促派李庠在外掌握重兵。他不是我們的族類,一定不會和我們一條心,這是倒轉長矛交給別人讓他向我們攻擊,應當儘快設法對付他。”正碰上李庠勸説趙廞稱帝,杜淑、張粲告訴趙廞這是李庠大逆不道,便把李庠與他的兒子侄子十餘人一齊殺害。當時李特、李流都在外帶兵,趙廞派人去安撫告慰他們説:“李庠説了不應該説的話,應判死罪。與你們兄弟不相干。”並任命李特、李流為督將。李特、李流怨恨趙廞,便帶領兵馬回到綿竹 [15-16] 
趙廞擔心朝廷討伐自己,派長史費遠、犍為(一作蜀郡)太守李苾、督護常俊率領一萬餘人截斷北來的道路,駐紮在綿竹的石亭。李特秘密聚集七千多人,夜襲並擊敗費遠等人所率的軍隊,費遠等人大敗,用火燒他們,燒死者十有八九,於是進攻成都。趙廞得知兵馬到來,驚慌害怕不知如何是好。費遠、李宓、軍祭酒張徵(一作張微)等人在夜晚破開城門出逃,文武官員全部跑散。趙廞只和妻子兒女乘坐小船逃走,到廣都(今成都雙流)時,被隨從朱竺殺死。李特進入成都,放任士兵大肆搶掠,害死西夷護軍姜發,殺死趙廞的長史袁治和趙廞所設置的官吏,派遣其牙門王角、李基前往洛陽,陳述趙廞的罪狀。 [17-18] 

李特交戰羅尚

永康元年(300年)十一月,梁州刺史羅尚聽説趙廞謀反,曾上表説趙廞不是雄才大略之人,蜀地人們不會歸附他,他的失敗滅亡指日可待。晉惠帝司馬衷任命羅尚為平西將軍,兼任護西夷校尉、益州刺史,督牙門將王敦上庸都尉義歆、蜀郡太守徐儉、廣漢太守辛冉等率領七千多人進入蜀地。李特等人聽説羅尚到來,非常懼怕,派弟弟李驤在路上迎接,並獻上珍寶古玩。羅尚非常高興,任用李驤為騎督。李特和弟弟李流又在綿竹用牛、酒犒勞羅尚。王敦、辛冉勸羅尚説:“李特等人專會作盜賊,應當趁機除掉,否則一定是後患。”羅尚沒有聽從。辛冉與李特以前有過交往,所以對李特説:“故人相逢,不是吉祥便是兇險。”李特深深猜疑害怕。 [19] 
不久,朝廷下令秦州雍州,讓召回流入蜀地的流民,並派御史馮該、張昌監督執行。李特的哥哥李輔一直留在家鄉略陽,託辭説迎接家人,從略陽來到蜀地,告訴李特説:“中原剛發生過變亂,不必回去。”李特認為有道理,於是產生佔據巴蜀稱雄的想法。便多次讓閻式拜訪羅尚,請求通融暫且停留到秋天,並賄賂羅尚和馮該,羅尚、馮該同意李特的請求。朝廷討論討平趙廞的功勞,任命李特為宣威將軍,封長樂鄉侯;李流為奮威將軍,封武陽侯。朝廷文書下達益州。讓羅列同李特一起討伐趙廞的六郡流民名單,準備賜以獎賞。正逢辛冉因不是按常規受徵而來,不願意應召,並想把消滅趙廞之功佔為己有,不執行朝廷旨意,不如實上報,大家都怨恨他。 [20-21] 
羅尚派從事催促監督遣送流民,限令七月上路。辛冉性情貪婪兇暴,打算殺掉流民的首領,掠取流民的財產,就和李宓告訴羅尚説:“流民以前趁趙叛亂,剽竊搶驚很多財物,應當下發公文設置關卡收取這些財物。”羅尚於是傳送檄文到各地要求開始遣返,並派梓潼太守張演在各路口要地設置關卡,搜索財寶。 [22]  李特等人一再請示,要求等到秋收之後。當時流民分佈在梁州、益州地區,為人當傭工,聽説州郡逼迫遣返,人人憂愁怨恨,不知所措。得知李特兄弟頻頻請求留一段時間,都感激並依賴他們。況且雨季就要到來,當年的莊稼還沒有收割,流民沒有上路的路費 [23]  ,於是結伴前去見李特。李特就在綿竹建起大營,用來安置流民,寫信給辛冉請求寬限自己。辛冉大怒,派人分頭在大路要口張榜,懸賞抓住李特兄弟,許願要給重賞。李特見到後,非常害怕,將榜全部取下帶回,和李驤改寫懸賞內容為:“能夠送來六郡的豪強李、任、閻、趙、楊、上官以及氐、叟的侯王首級一個,賞布帛百匹。”因此流民大為恐懼,都前往歸附李特,騎着馬帶着弓箭,不到一個月就超過兩萬徒眾。李流也聚集數千徒眾。 [24]  十月,李特駐紮赤祖,分成兩個營盤,李特住在北營,李流住在東營。 [25] 
李特派遣閻式去見羅尚,請求重新確定期限,閻式看到要衝在營建柵欄,圖謀捕取流民,感嘆説:“民心正不安定,現在卻急於遣送,變亂就要發生。”又得知到辛冉、李宓態度不會改變,就辭告辭羅尚返回綿竹。羅尚對閻式説:“你就權且告訴流民説,我的意見是聽任放寬期限。”閻式説:“您受奸説矇蔽,恐怕沒有寬期的道理,百姓是卑弱而不能輕視的,現在不講道理一味催促他們,眾怒難犯,恐怕為禍不淺。”羅尚説:“是的,我不欺騙你,你走吧!”閻式回到綿竹,對李特説:“羅尚雖然這樣説,但是也不可相信。為什麼呢?羅尚的威勢和刑法都沒有確立,辛冉等人都各把持着強大的兵力,一旦他們變亂,也不是羅尚所能制服的,應當作好充分準備。”李特採納他的意見。 [26]  辛冉、李苾互相商議説:“羅尚貪婪而無決斷能力,日復一日,使流民奸詐的計謀能夠得以施展。李特兄弟都具有雄武的才能,我們勢必會被李特俘虜,應當為此作出決策,羅尚不值得再去請示。”就派廣漢都尉曾元、牙門張顯、劉並等暗地帶領三萬步兵、騎兵襲擊李特的營帳。羅尚聽説後,也派督護田佐援助曾元。李特原來就掌握着情況,就修理甲冑磨好兵器,嚴密戒備着等待他們。曾元等到來後,李特按兵不動,等到曾元的人馬進來一半時,埋伏的兵士突然向他們猛擊,殺死田佐、曾元、張顯,李特將三人的首級都送到羅尚、辛冉那裏給他們看。羅尚對屬下軍官説:“李特這個賊虜終於勢成而離去,而廣漢太守辛冉不聽我的話,使李特的氣勢更為囂張,現在怎麼辦?” [27-28] 

李特推為首領

這樣,六郡的流民一致推舉李特做首領。李特讓六郡流民的部曲督李含、上邽縣令任臧、始昌縣令閻式、諫議大夫李攀、陳倉縣令李武、陰平縣令李遠、將兵都尉楊褒等人上書,請求依照梁統奉竇融的舊事,推舉李特為行鎮北大將軍,按照正式程序拜官受爵,同時封任其弟李流為鎮東將軍,號稱東督護,鎮守統領一方;其兄李輔為驃騎將軍,其弟李驤為驍騎將軍;於是進軍攻打辛冉。辛冉的部眾出戰,李特總是打敗他們。羅尚派李宓、費遠率軍救援辛冉,但因畏懼李特而不敢向前。辛冉在雒城(今廣漢)計窮力竭,最後突圍投奔荊州刺史劉弘。李特進入並佔據廣漢,讓李超擔任太守。
繼而進軍成都攻打羅尚。羅尚給閻式去信通告,閻式回信給羅尚,責備他相信任用讒言構陷的人,想要討伐流民,並陳述李特兄弟為王室立功,來使益州地方安寧。 [29]  羅尚看到信,知道李特等人將有更大的圖謀,環城固守,向梁、寧二州求救。於是李特自稱使持節、大都督、鎮北大將軍,秉承旨意進行封拜,完全依照竇融在河西時的舊事。李特任命李始為武威將軍,次子李蕩為鎮軍將軍,少子李雄為前將軍,李含為西夷校尉,李含的兒子李國離、任回、李恭、上官晶、李攀、費佗等人為將帥,任臧、上官惇、楊褒、楊珪、王達、麴歆等為衞士,李遠、李博、夕斌、嚴檉、上官琦、李濤、王懷等人為僚屬,閻式為謀主,何世、趙肅為心腹。羅尚平素貪婪、殘忍,是百姓的禍害。李特則與蜀地百姓約法三章,遍施恩惠,取消勞役,賑濟幫助百姓,以禮尊待賢人,提拔懷才不遇之士,軍隊政務嚴肅井然。蜀地百姓非常高興。羅尚多次被李特擊敗,就設置大量工事,沿着郫水安營紮寨,戰線長達七百里,與李特對峙 [30]  ,並向梁州和南夷校尉請求救援。 [31] 

李特大敗晉軍

太安元年(302年),河間王司馬顒派督護衙博、廣漢太守張徵征討李特,在梓潼駐軍。南夷校尉李毅亦派兵五千援助羅尚,羅尚派督護張龜駐軍繁城,三路進攻李持。李特派李蕩、李雄襲擊衙博。李特親自率軍攻打張龜,擊敗張龜。李蕩和衙博連日接戰,終在陽沔擊敗衙博,其兵眾戰死一大半。李蕩追趕衙博到漢德,衙博逃往葭萌。李蕩進擾巴西,巴西郡丞毛植、五官襄珍率郡投降李蕩。李蕩撫卹新歸附的人,百姓安定。李蕩進兵攻打葭萌,衙博逃往遠方,他的部眾全部投降李蕩。李特自稱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大將軍 [32]  、大都督,改年號為建初,赦免其轄境內的罪人。 [33] 
八月,李特攻打張徵。張徵倚仗地勢高而憑據險隘,和李特相持好多天。當時李特和李蕩分成兩個營寨,張徵偵察到李特的營寨空虛,派步兵沿着山繞過去攻打他,李特迎戰不利,山勢險要狹隘而逼仄,眾人不知如何是好。羅準、任道都勸説撤退,李特估計李蕩必定會救援,所以不答應。張徵的部眾到來的越來越多,山路非常狹窄,只能一兩個人通過,李蕩的軍隊不能前進,他對司馬王辛説:“父親在敵人重圍中,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於是身穿雙重鑑甲,手持長矛,大聲呼喊着一直向前,攔阻他的必死無疑,連殺十多人。張徵的部眾過來相救,李蕩的兵卒都拼死作戰,張徵的軍隊終於潰敗。李特提出想要放張徵回涪城,李蕩和王辛進言説:“張徵的軍隊連續作戰,兵丁傷殘,智謀和勇氣都用盡,應該利用他們的疲敝制服他們。如果寬大而放掉他們,張徵養好傷員收拾停當陣亡的,餘下的兵眾再次集合,要對付他們就不容易。”李特聽從他們的意見,繼續進攻張徵,張徵突圍逃走。李蕩水陸兩路追趕他,終於殺死張徵,俘虜張徵之子張存,因張徵的喪事而把張存放回去,並把張微的屍體還給讓張存。 [34-35] 
李特攻打張徵的同時,任命將領騫碩為德陽太守,駐守德陽。騫碩奪取的土地直到巴郡墊江。李特派李驤和李攀、任回、李恭駐軍毗橋,來防備羅尚。羅尚派兵攻打,李驤等打敗他們。羅尚再派數千人出戰,李驤再次沖垮他們,繳獲大量器物甲仗,攻打焚燒他們的寨門。李流進兵駐紮在成都的北面。羅尚派部將張興向李驤詐降,藉以觀察虛實情況。當時李驤的部隊不到二千人,張興在夜裏返回向羅尚報告,羅尚派一萬精兵夜襲李驤。李攀在迎戰時戰死,李驤和將士們逃往李流的營寨,和李流合力回頭攻打羅尚的部隊。羅尚的部隊大亂,敗逃回去的只有十分之一二。晉朝的梁州刺史許雄派兵攻打李特,李特衝鋒擊敗他們,接着進兵攻打,擊敗羅尚的水上部隊,於是佔領成都,李特的威勢更加強大。 [36]  蜀郡太守徐儉率小城軍民投降,李特任命李璜為蜀郡太守來安撫那裏。羅尚佔據大城自衞。李流進兵屯駐在江的西岸,羅尚害怕,派使者求和。 [37] 
當時蜀人感到危險而恐懼,都連結村莊建起營壘,向李特請命,李特派人一一安撫他們。益州從事任明勸説羅尚説:“李特本來就是個兇徒叛逆,侵害百姓,而且分散兵馬,放到各個村寨去,驕傲懈怠沒有防備,這是上天要滅亡他。可以通告各村,秘密約定日期,內外攻擊他,打敗他是沒問題的。”羅尚聽從他的意見。任明先假裝投降李特,李特詢問城中的虛實情況,任明説:“穀米快要吃光,只有錢財而已。”接着要求探家,李特允許他。任明秘密説服各村,各村全都聽候命令。回去報告羅尚,羅尚答應按期出兵,各村也同意到時候赴會。 [38] 

李特兵敗遇害

太安二年(303年)正月,晉惠帝派荊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孫阜帶領三萬水軍援救羅尚,宗岱讓孫阜為前鋒,迫近德陽。李特派李蕩、李璜、任臧共同抵禦宗岱、孫阜。 [39]  宗岱、孫阜軍隊勢力強大,各個土堡都有二心。益州兵曹從事、蜀郡人任睿對羅尚説:“李特讓部眾分散去吃飯,驕傲懈怠沒有防備,這是上天讓他滅亡的時候。應當與各土堡秘密約定,到時候同時發動,內外夾攻,一定能夠擊潰他。”羅尚讓任睿在夜裏從繩子上溜下城,到各土堡宣佈旨意,約定在二月十日共同攻擊李特。任睿就到李特那裏假裝投降。李特向他問城裏的情況,任睿説:“糧食儲備快要用完,只剩下一些錢和布匹而已。”任睿請求出營看望家人,李特允許。於是任睿回城向羅尚報告。 [40] 
二月,羅尚派兵襲擊李特的兵營,各土堡全都響應,連續戰鬥兩天,李特因兵少不敵而兵敗,收集餘下的部眾,退往新繁。羅尚的軍隊撤回時,李特追擊他們,轉戰三十多里。羅尚派出大軍迎戰,李特的軍隊慘敗,羅尚斬殺李特和李輔、李遠,焚燒他們的屍體,將首級傳送到洛陽,流民非常驚懼。李蕩、李雄收容殘餘部眾退保赤祖。 [41] 
李雄稱王后,追諡李特為景王,李雄稱帝時,追尊為景皇帝,廟號為始祖。 [42] 

李特主要影響

李特領導起義

永寧元年(301年),李特率領六郡流民在綿(今四川省綿陽市)起義。在李特、李雄流民起義的影響下,各地流民也紛紛起義,如張昌在江漢地區的起義、王如傑豫荊地區的起義、杜弢在荊湘地區的起義。這些起義雖先後破鎮壓,但進一步削弱了西晉王朝的統治。不久各少數民族的貴族乘各地的流民起義,紛紛起兵反晉,腐污的西晉王朝最終被攻滅,以司馬氏為首的豪族被迫退出中原地區,逃到了南方。 [63] 

李特奠基成漢

李特在成都少城改元“建初”,稱王立國。但不久李特即被害。西晉光熙元年(306年),李雄即皇帝位,以青城山道士範長生為相,學公孫述,定國號為成。後傳位至李壽時,再改為漢,故史書稱李特建立的流民割據政權為成漢。鹹康八年(343年),李壽卒,太子李勢立,成為末代皇帝,在位僅3年多,其國被東晉桓温所滅。 [70]  成漢國一度歌舞昇平,在西晉末年曾經有過曇花一現的繁榮。 [68-69]  成漢國初期借鑑了西漢初期“黃老政治”經驗,政府親民,政策惠民,開創“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70] 

李特歷史評價

辛冉、李苾:李特兄弟並有雄才。 [43] 《晉書》引
常璩:特、流乘釁險害,雄能推亡固存,遭皇極不建,遇其時與!期倡為禍階,而壽、勢終之,《詩》所謂“亂離瘼矣,爰其適歸”者也。長老傳譙周讖曰:“廣漢城北有大賊,曰流曰特攻難得,歲在玄宮自相賊。”終如其記。先識預睹,何異古人乎!歷觀前世偽僣之徒,縱毒虔劉,未有如茲。每惟殷人丘墟之嘆,賈生《過秦》之論,亡國破家,其監不遠矣。 [44] 華陽國志
崔鴻:特身長八尺,雄武善騎射,沉毅有大度。 [50]  (《十六國春秋別傳》)
房玄齡等:① 特少仕州郡,見異當時,身長八尺,雄武善騎射,沈毅有大度。 [43]  (《晉書》)②李特世傳兇狡,早擅梟雄,太息劍門,志吞井絡。屬晉綱之落紐,乘羅侯之無斷,騁馬屬犍,同聲雲集,殲殄蜀、漢,薦食巴、梁,沃野無半菽之資,華陽有析骸之釁。蓋上失其道,覆敗之至於斯! [45] 《晉書》
司馬光:特,庠、流,皆有材武,善騎射,性任俠,州黨多附之。 [46] 資治通鑑
朱元璋:朕歷觀古之有蜀者,如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祥輩,皆能乘機進取,而善守之道未聞。 [64] 《明太宗實錄》引
錢士升:昔李特之亂巴蜀,乘於驅逐,流民伏祈,特為蠲賑,可以招流亡,可以息亂,萌生財固本,舉積於此。 [65] 《明思宗實錄》引
張大齡:李特兄弟雖包藏禍心哉,令處置得宜,不過雍梁間一大俠。饑民流寓,何代無之,備禦之策,發賑之政,殊未之聞,而顧使特小惠得行,蓋已倒持太阿之柄矣。朝議紛紛,獨雲無使入劍閣,不知縱入劍閣者誰也。既縱之入,又驅之出,司馬氏之遠略,一至是乎!當其憑高撫膺,嘆劉禪之庸材,是高隼解其條籠,巨魚舍之大壑,況有趙廞授以兵柄,辛冉激而成亂,羅尚首鼠進退,李苾、馮該前後納賂,是拱手而授之以蜀也。賢哉,龔壯,可謂智士,忠孝兩全,蜀人不多得也,仇恥既雪,榮利亦遠,壯一出而李氏有亡形矣。夫特、雄皆不御之才,乘機際會,憑恃天險,且難永世,不知譙縱何所能為,而敢效井蛙之鳴,奮螳臂之勇,以抗衡於中國也。嗚呼!徒苦生靈耳。 [47] 晉五胡指掌

李特軼事典故

李特侯氏侍君

營山太蓬山天子讀書枱景點,這裏曾是李特讀書的地方 營山太蓬山天子讀書枱景點,這裏曾是李特讀書的地方
據《輿地紀勝》記載,李特尚卑微的時候,曾經隱居於大蓬山(今四川什邡境內)。有婦人侯氏歸附了他,白天侍奉李特硯台,晚上幫李特點燃燈火和蠟燭,後來李特把她納為妃子。 [51] 

李特漢化世家

巴氐人原在川東,漢末北遷漢中,曹操將其西遷至甘肅東部。西晉元康中,迴流川中。建立成漢的巴氐人李特家族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李特之弟李庠“少好學”,元康四年(294年)被舉孝廉,以後又以善騎射舉良將,均辭不就,最後因才兼文武被強舉秀異。李特之子李雄“聽覽之暇,手不釋卷”;李雄之子李班“敬愛儒賢,自何點、李釗,班皆師之。又引名士王嘏及隴西董融、天水文夔等以為賓友”;四子李期“聰慧好學,弱冠能屬文”。李特之侄李壽“敏而好學,雅量豁然。少尚禮容,異與李氏諸子”。李特家族文化水準不高,但漢化程度日漸加深,建立後蜀後也知興學設教。 [67] 

李特人際關係

李特家世背景

東漢末年,張魯統治漢中,李特的祖輩從巴西郡宕渠縣遷至漢中的楊車坂,號稱楊車巴。曹操攻克漢中後,李特的祖父李虎帶領五百多家歸附曹操,授任將軍之職,遷移到略陽以北地區,號稱巴氐 [1] 

李特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祖父
曹操攻克漢中時,率五百家歸附,受到曹操嘉獎,遷徙到略陽(一説洛陽),拜為將軍
父親
官至東羌獵將。
平輩
哥哥
李特長兄,字玄政。
弟弟
李特三弟,字玄序,威寇將軍,封陽泉亭侯。
李特四弟,字玄通,一作李特四子,官至大將軍、益州牧,李雄稱帝后,追諡秦文王。
李特五弟,字玄龍,贈相國,追諡漢獻王。
妹妹
李氏
嫁李含。
——
妻子
羅氏
——
子輩
兒子
李始
李特長子。
李蕩
李特次子。
李特三子,字仲雋,成漢開國皇帝,諡武皇帝,廟號太宗。
參考資料: [2]  [49-50]  [56-62] 

李特人物爭議

李特出生年代不詳,但根據他兒子的出生時間推算,他應該出生於250年左右。 [66] 

李特史料索引

常璩《華陽國志·卷九》 [44] 
崔鴻《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六·蜀錄》 [48] 
房玄齡等《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 [43]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八十二》:初,張魯在漢中,賨人李氏自巴西宕渠往依之。魏武帝克漢中,李氏將五百餘家歸之,拜為將軍,遷於略陽北土,號曰巴氐。
  • 2.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特父慕,為東羌獵將。
  • 3.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特少仕州郡,見異當時,身長八尺,雄武善騎射,沈毅有大度。
  • 4.    《資治通鑑·卷八十二》:其孫特,庠、流,皆有材武,善騎射,性任俠,州黨多附之。
  • 5.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元康中,氐齊萬年反,關西擾亂,頻歲大飢,百姓乃流移就谷,相與入漢川者數萬家。
  • 6.    《資治通鑑·卷八十二》:及齊萬年反,關中荐饑,略陽、天水等六郡民流移就谷入漢川者數萬家,道路有疾病窮乏者,特兄弟常營護振救之,由是得眾心。
  • 7.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初,流人既至漢中,上書求寄食巴、蜀,朝議不許,遣侍御史李苾持節慰勞,且監察之,不令入劍閣。苾至漢中,受流人貨賂,反為表曰:“流人十萬餘口,非漢中一郡所能振贍,東下荊州,水湍迅險,又無舟船。蜀有倉儲,人復豐稔,宜令就食。”朝廷從之,由是散在益、梁,不可禁止。
  • 8.    《資治通鑑·卷八十二》:流民至漢中,上書求寄食巴、蜀,朝議不許,遣侍御史李苾持節慰勞,且監察之,不令入劍閣,苾至漢中,受流民賂,表言:“流民十萬餘口,非漢中一郡所能振贍;蜀有倉儲,人復豐稔,宜令就食。”朝廷從之。由是散在梁、益,不可禁止。
  • 9.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特隨流人將入於蜀,至劍閣,箕踞太息,顧眄險阻曰:“劉禪有如此之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邪!”同移者閻式、趙肅、李遠、任回等鹹嘆異之。
  • 10.    《資治通鑑·卷八十二》:李特至劍閣,太息曰:“劉禪有如此地,面縛於人,豈非庸才邪!”聞者異之。
  • 11.    《資治通鑑·卷八十三》:詔徵益州刺史趙廞為大長秋,以成都內史中山耿滕為益州刺史。廞,賈后之姻親也。聞徵,甚懼,且以晉室衰亂,陰有據蜀之志,乃傾倉廩,賑流民,以收眾心。以李特兄弟材武,其黨類皆巴西人,與廞同郡,厚遇之,以為爪牙。特等憑恃廞勢,專聚眾為盜,蜀人患之。滕數密表:“流民剛剽,蜀人軟弱,主不能制客,必為亂階,宜使還本居。若留之險地,恐秦、雍之禍更移於梁、益矣。”廞聞而惡之。
  • 12.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永康元年,詔徵益州刺史趙廞為大長秋,以成都內史耿滕代廞。廞遂謀叛,潛有劉氏割據之志,乃傾倉廩,振施流人,以收眾心。特之黨類皆巴西人,與廞同郡,率多勇壯,廞厚遇之,以為爪牙,故特等聚眾,專為寇盜,蜀人患之。滕密上表,以為流人剛剽而蜀人懦弱,客主不能相制,必為亂階,宜使移還其本。若致之險地,將恐秦雍之禍萃於梁益,必貽聖朝西顧之憂。廞聞而惡之。時益州文武千餘人已往迎滕,滕率眾入州,廞遣眾逆滕,戰於西門,滕敗,死之。
  • 13.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廞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特弟庠與兄弟及妹夫李含、任回、上官惇、扶風李攀、始平費佗、氐苻成、隗伯等以四千騎歸廞。廞以庠為威寇將軍,使斷北道。
  • 14.    《資治通鑑·卷八十三》:廞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署置僚屬,改易守令。王官被召,無敢不往。李庠帥妹婿李含、天水任回、上官昌、扶風李攀、始平費他、氐苻成、隗伯等四千騎歸廞。廞以庠為威寇將軍,封陽泉亭侯,委以心膂,使招合六郡壯勇至萬餘人,以斷北道。
  • 15.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庠素東羌良將,曉軍法,不用麾幟,舉矛為行伍,斬部下不用命者三人,部陣肅然。廞惡其齊整,欲殺之而未言。長史杜淑、司馬張粲言於廞曰:“傳雲五大不在邊,將軍起兵始爾,便遣李庠握強兵於外,愚竊惑焉。且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倒戈授人,竊以為不可,願將軍圖之。”廞斂容曰:“卿言正當吾意,可謂起予者商,此天使卿等成吾事也。”會庠在門,請見廞,廞大悦,引庠見之。庠欲觀廞意旨,再拜進曰:“今中國大亂,無復綱維,晉室當不可復興也。明公道格天地,德被區宇,湯、武之事,實在於今。宜應天時,順人心,拯百姓於塗炭,使物情知所歸,則天下可定,非但庸、蜀而已。”廞怒曰:“此豈人臣所宜言!”令淑等議之。於是淑等上庠大逆不道,廞乃殺之,及其子侄宗族三十餘人。廞慮特等為難,遣人喻之曰:“庠非所宜言,罪應至死,不及兄弟。”以庠屍還特,復以特兄弟為督將,以安其眾。牙門將許弇求為巴東監軍,杜淑、張粲固執不許。弇怒,於廞閣下手刃殺淑、粲,淑、粲左右又殺弇,皆廞腹心也。特兄弟既以怨廞,引兵歸綿竹。
  • 16.    《資治通鑑·卷八十四》:李庠驍勇得眾心,趙廞浸忌之而未言。長史蜀郡杜淑、張粲説廞曰:“將軍起兵始爾,而遽遣李庠握強兵於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此倒戈授人也,宜早圖之。”會庠勸廞稱尊號,淑,粲因白廞以庠大逆不道,引斬之,並其子侄十餘人。時李特、李流皆將兵在外,廞遣人慰撫之曰:"庠非所宜言,罪應死。兄弟罪不相及。"復以特、流為督將。特、流怨廞,引兵歸綿竹。
  • 17.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廞恐朝廷討己,遣長史費遠、犍為太守李苾、督護常俊督萬餘人斷北道,次綿竹之石亭。特密收合得七千餘人,夜襲遠軍,遠大潰,因放火燒之,死者十八九。進攻成都。廞聞兵至,驚懼不知所為。李苾、張徵等夜斬關走出,文武盡散。廞獨與妻子乘小船走至廣都,為下人朱竺所殺。特至成都,縱兵大掠,害西夷護軍姜發,殺廞長史袁治及廞所置守長,遣其牙門王角、李基詣洛陽陳廞之罪狀。
  • 18.    《資治通鑑·卷八十四》:廞遣長史犍為費遠、蜀郡太守李苾、督護常俊督萬餘人斷北道,屯綿竹之石亭。李特密收兵得七千餘人,夜襲遠等軍,燒之,死者什八九,遂進攻成都。費遠、李苾及軍祭酒張微,夜斬關走,文武盡散。廞獨與妻子乘小船走,至廣都,為從者所殺。特入成都,縱兵大掠,遣使詣洛陽,陳廞罪狀。
  • 19.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先是,惠帝以梁州刺史羅尚為平西將軍、領護西夷校尉、益州刺史,督牙門將王敦、上庸都尉義歆、蜀郡太守徐儉、廣漢太守辛冉等凡七千餘人入蜀。特等聞尚來,甚懼,使其弟驤於道奉迎,並貢寶物。尚甚悦,以驤為騎督。特及弟流復以牛酒勞尚於綿竹。王敦、辛冉並説尚曰:“特等流人,專為盜賊,急宜梟除,可因會斬之。”尚不納。冉先與特有舊,因謂特曰:“故人相逢,不吉當兇矣。”特深自猜懼。
  • 20.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尋有符下秦、雍州,凡流人入漢川者,皆下所在召還。特兄輔素留鄉里,託言迎家,既至蜀,謂特曰:“中國方亂,不足復還,”特以為然,乃有雄據巴、蜀之意。朝廷以討趙廞功,拜特宣威將軍,封長樂鄉侯,流為奮威將軍、武陽侯。璽書下益州,條列六郡流人與特協同討廞者,將加封賞。會辛冉以非次見徵,不顧應召,又欲以滅廞為己功,乃寢朝命,不以實上。眾鹹怨之。
  • 21.    《資治通鑑·卷八十四》:初,朝廷符下秦、雍州,使召還流民入蜀者,又遣御史馮該、張昌督之。李特兄輔自略陽至蜀,言中國方亂,不足復還。特然之,累遣天水閻式詣羅尚求權停至秋,又納賂於尚及馮該;尚、該許之。朝廷論討趙廞功,拜特宣威將軍,弟流奮武將軍,皆封侯。璽書下益州,條列六郡流民與特同討廞者,將加封賞。廣漢太守辛冉欲以滅廞為己功,寢朝命,不以實上,眾鹹怨之。朝廷論討趙廞功,拜特宣威將軍,弟流奮武將軍,皆封侯。璽書下益州,條列六郡流民與特同討廞者,將加封賞。廣漢太守辛冉欲以滅廞為己功,寢朝命,不以實上,眾鹹怨之。
  • 22.    《資治通鑑·卷八十四》:冉性貪暴,欲殺流民首領,取其資貨,乃與苾白尚,言:"流民前因趙廞之亂,多所剽掠,宜因移設關以奪取之。"尚移書令梓潼太守張演於諸要施關,搜索寶貨。
  • 23.    《資治通鑑·卷八十四》:羅尚遣從事督遣流民,限七月上道。時流民布在梁、益,為人傭力,聞州郡逼遣,人人愁怨,不知所為;且水潦方盛,年穀未登,無以為行資。
  • 24.    《資治通鑑·卷八十四》:特數為流民請留,流民皆感而恃之,多相帥歸特。特乃結大營於綿竹以處流民,移辛冉求自寬。冉大怒,遣人分榜通衢,購募特兄弟,許以重賞。特見之,悉取以歸,與弟驤改其購雲:“能送六郡之豪李、任、閻、趙、楊、上官及氐、叟侯王一首,賞百匹。”於是流民大懼,歸特者愈眾,旬月間過二萬人。流亦聚眾數千人。
  • 25.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羅尚遣從事催遣流人,限七月上道,辛冉性貪暴,欲殺流人首領,取其資貨,乃移檄發遣。又令梓潼太守張演於諸要施關,搜索寶貨。特等固請,求至秋收。流人布在梁、益,為人傭力,及聞州郡逼遣,人人愁怨,不知所為。又知特兄弟頻請求停,皆感而恃之。且水雨將降,年穀未登,流人無以為行資,遂相與詣特。特乃結大營於綿竹,以處流人,移冉求自寬。冉大怒,遣人分榜通逵,購募特兄弟,許以重賞。特見,大懼,悉取以歸,與驤改其購雲:“能送六郡之豪李、任、閻、趙、楊、上官及氐、叟侯王一首,賞百匹。”流人既不樂移,鹹往歸特,騁馬屬鞬,同聲雲集,旬月間眾過二萬。流亦聚眾數千。物乃分為二營,特居北營,流居東營。
  • 26.    《資治通鑑·卷八十四》:特又遣閻式詣羅尚求申期,式見營柵衝要,謀掩流民,嘆曰:“民心方危,今而速之,亂將作矣。”又知辛冉、李苾意不可回,乃辭尚還綿竹。尚謂式曰:“子且以吾意告諸流民,今聽寬矣。”式曰:“明公惑於奸説,恐無寬理。弱而不可輕者民也,今趣之不以理,眾怒難犯,恐為禍不淺。”尚曰:“然。吾不欺子,子其行矣!”式至綿竹,言於特曰:“尚雖云爾,然未可信也。何者?尚威刑不立,冉等各擁強兵,一旦為變,亦非尚所能制,深宜為備。”特從之。
  • 27.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特遣閻式詣羅尚,求申期。式既至,見冉營柵衝要,謀掩流人,嘆曰:“無寇而城,仇必保焉。今而速之,亂將作矣!”又知冉及李苾意不可回,乃辭尚還綿竹。尚謂式曰:“子且以吾意告諸流人,今聽寬矣。”式曰:“明公惑於奸説,恐無寬理。弱而不可輕者百姓也,今促之不以理,眾怒難犯,恐為禍不淺。”尚曰:“然。吾不欺子,子其行矣。”式至綿竹,言於特曰:“尚雖云爾,然未可必信也。何者?尚威刑不立,冉等各擁強兵,一旦為變,亦非尚所能制,深宜為備。”特納之。冉、苾相與謀曰:“羅侯貪而無斷,日復一日,流人得展奸計。李特兄弟並有雄才,吾屬將為豎子虜矣。宜為決計,不足復問之。”乃遣廣漢都尉曾元、牙門張顯、劉並等潛率步騎三萬襲特營。羅尚聞之,亦遣督護田佐助元。特素知之,乃繕甲厲兵,戒嚴以待之。元等至,特安卧不動,待其眾半入,發伏擊之,殺傷者甚眾,害田佐、曾元、張顯,傳首以示尚、冉。尚謂將佐曰:“此虜成去矣,而廣漢不用吾言,以張賊勢,今將若之何!”
  • 28.    《資治通鑑·卷八十四》:冉、苾相與謀曰:“羅侯貪而無斷,日復一日,令流民得展奸計。李特兄弟並有雄才,吾屬將為所虜矣!宜為決計,羅侯不足復問也!”乃遣廣漢都尉曾元、牙門張顯、劉並等潛帥步騎三萬襲特營;羅尚聞之,亦遣督護田佐助元。元等至,特安卧不動,待其眾半入,發伏擊之,死者甚眾。殺田佐、曾元、張顯,傳首以示尚、冉。尚謂將佐曰:“此虜成去矣,而廣漢不用吾言以張賊勢,今若之何!”
  • 29.    《資治通鑑·卷八十四》:於是六郡流民李含等共推特行鎮北大將軍,承製封拜;以其弟流行鎮東大將軍,號東督護,以相鎮統;又以兄輔為驃騎將軍,弟驤為驍騎將軍,進兵攻冉於廣漢。尚遣李苾、費遠帥眾救冉,畏特,不敢進。冉出戰,屢敗,潰圍奔德陽。特入據廣漢,以李超為太守,進兵攻尚於成都。尚以書諭閻式,式復書曰:"辛冉傾巧,曾元小豎,李叔平非將帥之材。式前為節下及杜景文論留、徙之宜,人懷桑梓,孰不願之!但往日初至,隨谷庸賃,一室五分,復值秋潦,乞須冬熟,而終不見聽。繩之太過,窮鹿抵虎。流民不肯延頸受刀,以致為變。即聽式言,寬使治嚴,不過去九月盡集,十月進道,令達鄉里,何有如此也!"
  • 30.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於是六郡流人推特為主。特命六郡人部曲督李含、上邽令任臧、始昌令閻式、諫議大夫李攀、陳倉令李武、陰平令李遠、將兵都尉楊褒等上書,請依梁統奉竇融故事,推特行鎮北大將軍,承製封拜,其弟流行鎮東將軍,以相鎮統。於是進兵攻冉於廣漢。冉眾出戰,特每破之。尚遣李苾及費遠率眾救冉,憚特不敢進。冉智力既窘,出奔江陽。特入據廣漢,以李超為太守,進兵攻尚於成都。閻式遺尚書,責其信用讒構,欲討流人,又陳特兄弟立功王室,以寧益土。尚覽書,知特等將有大志,嬰城固守,求救於梁、寧二州。於是特自稱使持節、大都督、鎮北大將軍,承製封拜一依竇融在河西故事。兄輔為驃騎將軍,弟驤為驍騎將軍,長子始為武威將軍,次子蕩為鎮軍將軍,少子雄為前將軍,李含為西夷校尉,含子國離、任回、李恭、上官晶、李攀、費佗等為將帥,任臧、上官惇、楊褒、楊珪、王達、麴歆等為爪牙,李遠、李博、夕斌、嚴檉、上官琦、李濤、王懷等為僚屬,閻式為謀主,何世、趙肅為腹心。時羅尚貪殘,為百姓患,而特與蜀人約法三章,施捨振貸,禮賢拔滯,軍政肅然。百姓為之謠曰:"李特尚可,羅尚殺我。"尚頻為特所敗,乃阻長圍,緣水作營,自都安至犍為七百里,與特相距。
  • 31.    《資治通鑑·卷八十四》:特以兄輔、弟驤、子始、蕩、雄及李含、含子國、離、任回、李攀、攀弟恭、上官晶、任臧、楊褒、上官悖等為將帥,閻式、李遠等為僚佐。羅尚素貪殘,為百姓患。特與蜀民約法三章,施捨振貸,禮賢拔滯,軍政肅然,蜀民大悦。尚頻為特所敗,乃阻長圍,緣郫水作營,連延七百里,與特相拒,求救於梁州及南夷校尉。
  • 32.    《資治通鑑·卷八十四》:河間王顒遣督護衙博討李特,軍於梓潼;朝廷復以張微為廣漢太守,軍於德陽;羅尚遣督護張龜軍於繁城。特使其子鎮軍將軍蕩等襲博;而自將擊龜,破之。蕩敗博兵於陽沔,梓潼太守張演委城走,巴西丞毛植以郡降。蕩進攻博於葭萌,博走,其眾盡降。河間王顒更以許雄為梁州刺史。特自稱大將軍、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
  • 33.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河間王顒遣督護衙博、廣漢太守張征討特,南夷校尉李毅又遣兵五千助尚,尚遣督護張龜軍繁城,三道攻特。特命蕩、雄襲博。特躬擊張龜,龜眾大敗。蕩又與博接戰連日,博亦敗績,死者太半。蕩追博至漢德,博走葭萌。蕩進寇巴西,巴西郡丞毛植、五官襄珍以郡降蕩。蕩撫卹初附,百姓安之。蕩進攻葭萌,博又遠遁,其眾盡降於蕩。太安元年,特自稱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大將軍、大都督,改年建初,赦其境內。
  • 34.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於是進攻張徵。徵依高據險,與特相持連日。時特與蕩分為二營,徵候特營空虛,遣步兵循山攻之,特逆戰不利,山險窘逼,眾不知所為。羅準、任道皆勸引退,特量蕩必來,故不許。徵眾至稍多,山道至狹,唯可一二人行,蕩軍不得前,謂其司馬王辛曰:“父在深寇之中,是我死日也。”乃衣重鎧,持長矛,大呼直前,推鋒必死,殺十餘人。徵眾來相救,蕩軍皆殊死戰,徵軍遂潰。特議欲釋徵還涪,蕩與王辛進曰:“徵軍連戰,士卒傷殘,智勇俱竭,宜因其弊遂擒之。若舍而寬之,徵養病收亡,餘眾更合,圖之未易也。”特從之,復進攻徵,徵潰圍走。蕩水陸追之,遂害徵,生擒徵子存,以徵喪還之。
  • 35.    《資治通鑑·卷八十四》:秋,八月,李特攻張微,微擊破之,遂進攻特營。李蕩引兵救之,山道險狹,蕩力戰而前,遂破微兵。特欲還涪,蕩及司馬王幸諫曰:"微軍已敗,智勇俱竭,宜乘鋭氣遂禽之。"特復進攻微,殺之,生禽微子存,以微喪還之。
  • 36.    《資治通鑑·卷八十四》:特以其將寋碩守德陽。李驤軍毗橋,羅尚遣軍擊之,屢為驤所敗,驤遂進攻成都,燒其門。李流軍成都之北,尚遣精勇萬人攻驤,驤與流合擊,大破之,還者什一二。許雄數遣軍攻特,不勝,特勢益盛。
  • 37.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以騫碩為德陽太守,碩略地至巴郡之墊江。特之攻張徵也,使李驤與李攀、任回、李恭屯軍毗橋,以備羅尚。尚遣軍挑戰,驤等破之。尚又遣數千人出戰,驤又陷破之,大獲器甲,攻燒其門。流進次成都之北。尚遣將張興偽降於驤,以觀虛實。時驤軍不過二千人,興夜歸白尚,尚遣精勇萬人銜枚隨興夜襲驤營。李攀逆戰死,驤及將士奔於流柵,與流併力回攻尚軍。尚軍亂,敗還者十一二。晉梁州刺史許雄遣軍攻特,特陷破之,進擊,破尚水上軍,遂寇成都。蜀郡太守徐儉以小城降,特以李瑾為蜀郡太守以撫之。羅尚據大城自守。流進屯江西,尚懼,遣使求和。
  • 38.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是時蜀人危懼,並結村堡,請命於特,特遣人安撫之。益州從事任明説尚曰:“特既凶逆,侵暴百姓,又分人散眾,在諸村堡,驕怠無備,是天亡之也。可告諸村,密剋期日,內外擊之,破之必矣。”尚從之。明先偽降特,特問城中虛實,明曰:“米穀已欲盡,但有貨帛耳。”因求省家,特許之。明潛説諸村,諸村悉聽命。還報尚,尚許如期出軍,諸村亦許一時赴會。
  • 39.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二年,惠帝遣荊州刺史宋岱、建平太守孫阜救尚。阜已次德陽,特遣蕩督李璜助任臧距阜。
  • 40.    《資治通鑑·卷八十五》:朝廷遣荊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孫阜帥水軍三萬以救羅尚。岱以阜為前鋒,進逼德陽。特遣李蕩及蜀郡太守李璜就德陽太守任臧共拒之。岱、阜軍勢甚盛,諸塢皆有貳志。益州兵曹從事蜀郡任睿言於羅尚曰:"李特散眾就食,驕怠無備,此天亡之時也。宜密約諸塢,刻期同發,內外擊之,破之必矣!"尚使睿夜縋出城,宣旨於諸塢,期以二月十日同擊特。睿因詣特詐降。特問城中虛實,睿曰:"糧儲將盡,但餘貨帛耳。"睿求出省家,特許之,遂還報尚。
  • 41.    《資治通鑑·卷八十五》:二月,尚遣兵掩襲特營,諸塢皆應之,特兵大敗,斬特及李輔、李遠,皆焚屍,傳首洛陽。流民大懼,李流、李蕩、李雄收餘眾還保赤祖。
  • 42.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尚遣大眾奄襲特營,連戰二日,眾少不敵,特軍大敗,收合餘卒,引趣新繁。尚軍引還,特復追之,轉戰三十餘里,尚出大軍逆戰,特軍敗績,斬特及李輔、李遠,皆焚屍,傳首洛陽。在位二年。其子雄僣稱王,追諡特景王,及僣號,追尊曰景皇帝,廟號始祖。
  • 43.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27]
  • 44.    《華陽國志·卷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3-08]
  • 45.    《晉書·卷一百二十一·載記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27]
  • 46.    《資治通鑑·卷八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20]
  • 47.    《晉五胡指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3-08]
  • 48.    《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六·蜀錄》  .國學導航.2020-01-13[引用日期2020-01-13]
  • 49.    《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六·蜀錄》:及魏武克漢中,特祖父虎將五百家歸魏,魏武嘉之,遷略陽(一雲洛陽),拜虎等為將軍。徙內者亦萬餘家,散居隴右諸郡及三輔、弘農,所在號巴氐。
  • 50.    《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六·蜀錄》:虎子慕為東羌獵將,慕生有五子,輔、特、庠、流、驤。
  • 51.    龍顯昭著,龍顯昭學術論文集,巴蜀書社,2015.08,第741頁
  • 52.    《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六·蜀錄》:元康中,氐齊萬年反,關西擾亂,天水、略陽、扶風、始平諸郡皆被兵,頻歲大飢,流移就谷,相與入漢川者數萬家。
  • 53.    《資治通鑑·卷八十二》:元康六年……秋,八月,解係為郝度元所敗,秦雍氐、羌悉後,立氐帥齊萬年為帝,圍涇陽。
  • 54.    《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六·蜀錄》:特至劍閣,顧盼嶮阻,曰:"劉禪有如此之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耶!"同移者閻武等鹹嘆異之。
  • 55.    《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六·蜀錄》:初、流民既至漢中,上書求寄食巴蜀,朝廷從之。由是散在梁、益,不可禁止。
  • 56.    《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六·蜀錄》:李流字玄通,特第四子也。少好學,便弓馬,東羌校尉何攀稱流有賁、育之勇,舉為東羌校尉,平趙廞於成都。晉朝論功,拜奮威將軍,封武陽侯。建初元年,特既見殺,流自大將軍、益州牧。九月,流疾篤,謂諸將曰:"驍騎高明仁愛,識量多奇,固足以濟大事,然前軍英武,殆天所相,可共受事於前軍,以為成都王也。"遂薨,年五十六。諸將共立雄為主,雄稱尊,追諡流秦文王,子龍嗣。
  • 57.    《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六·蜀錄》:李雄字仲雋,特第三子,母羅氏,夢雙虹自門昇天,一虹中斷,既而生蕩。後羅氏汲水,忽然如寐,夢大蛇,繞其身,遂有孕,十四月而生雄。常言二子若有先亡,在者必大貴。蕩以李流世卒。雄長八尺三寸,美容貌,相工相之曰:"此君將貴,其相有四目如重雲,鼻如龜龍,口方如器,耳如相望,法為大貴,位過三公不疑。"雄少有烈氣,有識者皆器重之。特稱益州牧,以雄鎮梓潼,又拜前將軍。流薨,雄稱大將軍、益州牧,治郫城。以西山範長生巖居穴處,求道養志之士,雄欲迎為君而臣之。長生固辭曰:"推步大元,五行大會甲子,祚鍾於李,非吾節也。"建興元年十月,雄即成都王位於南郊,大赦改元,約法七章。以叔父驤為太傅,兄虎威為太保。晏平元年三月,範長生乘素輿詣成都,雄迎於大門,執版延坐。長生請雄對坐,即拜丞相,尊曰範賢。生長勸雄稱尊號。夏六月,僭即帝位,大赦改元,國號大成。追尊父特為景帝,母羅氏為太皇后。十月,加丞相範長生為天地大師之號,封西山侯。玉衡五年正月,立妻任氏為皇后。八年四月,範長生卒,以其子侍中賁為丞相。長生善天文,有術數,民奉之如神。十四年,立兄子班為太子。二十四年五月,雄寢疾。六月丁卯薨,年六十一。諡武皇帝,廟號太宗。十月,葬安都陵,太子班襲位。
  • 58.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李流,字玄通,特第四弟也。
  • 59.    《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庠,字玄序,特第三弟也。少以烈氣聞。仕郡督郵、主簿,皆有當官之稱。元康四年,察孝廉,不就。後以善騎射,舉良將,亦不就。州以庠才兼文武,舉秀異,固以疾辭。州郡不聽,以其名上聞,中護軍切徵,不得已而應之,拜中軍騎督。弓馬便捷,膂力過人,時論方之文鴦。以洛陽方亂,稱疾去官。性在任俠,好濟人之難,州黨爭附之。與六郡流人避難梁、益,道路有飢病者,庠常營護隱恤,振施窮乏,大收眾心。至蜀,趙廞深器之,與論兵法,無不稱善,每謂所親曰:"李玄序蓋亦一時之關、張也。"及將有異志,委以心膂之任,乃表庠為部曲督,使招合六郡壯勇,至萬餘人。以討叛羌功,表庠為威寇將軍,假赤幢曲蓋,封陽泉亭侯,賜錢百萬,馬五十匹。被誅之日,六郡士庶莫不流涕,時年五十五。
  • 60.    《華陽國志·卷九》:咸和三年冬,驤死,追贈相國,諡曰漢獻王。
  • 61.    《華陽國志·卷九》:特兄弟五人:長兄輔,字玄政。次特。特弟庠,字玄序。庠弟流,字玄通。流弟驤,字玄龍。
  • 62.    《華陽國志·卷九》:初,特妻羅氏妊雄,夢雙虹自門昇天,一虹中斷。羅曰:“吾二兒若有先亡,在者必大貴。”
  • 63.    李忠慈主編,中國歷史人物述評 古代史部分 上,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12,第325頁.
  • 6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四 洪武二年 八月 三日 3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9-30]
  • 65.    附錄 崇禎實錄 崇禎四年 十一月 二十二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9-30]
  • 66.    蜀王全傳(16)|李特:勇武善戰 開創成漢的蜀王  .封面新聞.2019-10-28[引用日期2022-09-30]
  • 67.    孔祥林:儒家思想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國際儒學網.2021-01-19[引用日期2022-09-30]
  • 68.    Page 142 - 沙河流年  .成都市成華區數字方誌館[引用日期2022-09-30]
  • 69.    Page 143 - 沙河流年  .成都市成華區數字方誌館[引用日期2022-09-30]
  • 70.    説説“成漢王朝”那些事  .達州日報網.2020-03-09[引用日期2022-11-05]
  • 71.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1371頁
  • 72.    劍門山下民族團結進步小故事  .廣元市劍閣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10-06]
展開全部 收起